《海滨故人》书评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30640579
作者:庐隐
页数:259页

何处是归程

关于庐隐,我不得不为她说句公道话,她与冰心是同个时代的作家,却是那个时代埋没的一粒珍珠,原因是什么呢?她的不合世俗,她的文章用辛辣的语言直戳封建世俗的要害,她用笔杆子作武器为女性呐喊,不论是新时代的女性,还是旧时代的女性,都成为她纸上的人物。她一方面鼓励新时代女性追求自己想要的未来,另一方面又常常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作为牺牲品的旧女性的同情和怜悯。庐隐是个大胆的,具有自觉创造力的女作家,她结合自身的经验感悟,以慧眼看到男女关系中的实质性不平等,她大力反对父权,质疑夫权,挑战男权。总之,她是第一个在女性问题上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者,她认识的所谓的男女平等,不应该是男人口中的“平等”,那种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男性话语权下的“平等”只是他们用来欺压女性的幌子。真正的女性平等是女性自身的独立,特别是思想的独立和解放。在作品中,她深刻揭露道男性以自由恋爱为名抛弃、冷落旧式女性,另外,男性又以妇女解放为名骗取新女性的感情。在这方面,庐隐似乎成了一个打抱不平的战士,用笔讲述妇女的苦闷心理和所遭到困境,她是女性文学的先锋作家,真正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为广大女性呐喊。“海滨故人”群毅然是一个女性群体,她们虽和男性有交集,但却是属于自己独立的个体,她们互相倾谈,彼此安慰,共享朝霞和夕阳,一起读书,旅行,唱歌,跳舞,谈情,相约于西子湖畔。在这个世界里,男权文化被搁置,她们不以嫁人为唯一目标,反而质疑婚姻的意义,赞赏独立自主之女性。然而,这并未使她们真正摆脱女性的悲剧,作者在《海滨故人》结尾处的那声沉重,道出了女性并未彻底解放的无奈与忧心,淡淡愁心照亮前方妇女解放的光明大道,可以说庐隐是一个过渡时代的先锋女作家!我赞赏她。

只见前尘

见于烟头的BLOG,同日而作。花了两个多个月的时间,终于在前些日子读完了整本书。不客气的说,我是很失望的。若没有最后一篇《前尘》,只怕在豆瓣上会将其归结在较差一栏里。所幸还有《前尘》,让我选了个“还行”。对于庐隐,印象其实一直十分模糊。小时侯看过的某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过她的《海滨故人》。平心而论,《海》一文,挺符合小学时老师教导的创作观及审美观,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事例,以及典型主题。不过我不喜欢,读了半天,也没什么感觉。对她有兴趣,来自于两件事:第一,很早时曾在某处见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女性的羽翼是稀薄的……”这样的语句,作者误以为来自于庐隐,害得我也一直如此以为,不禁对庐隐有点感觉——事实上,这是萧红的话。第二,庐隐曾作过《丽石的日记》一文,内容涉及女性意识及同性爱情,不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在当下,也算惊世骇俗了。《海滨故人》此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阶级色彩,加上庐隐女士不够深厚的文字功底,读起来真的让人有点伤脑筋。尤其是前面的几篇文字,诸如《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说真的,实在是没什么看头,味同嚼蜡,简直就是拙劣的小学作文,更要命的是,文章时时处处,都流露出悲哀到近乎矫情的沉闷痛苦,以及革命者反压迫反封建的意识。这两者的掺合,让我无语。如前所述,该文集里,我最喜欢,或者说,略为中意者,乃是最末一篇,《前尘》。女知识青年的细微心理,婚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隐约若现的意识流(不好意思啊,看来是我偏爱意识流了),比起之前那些东西,更加贴近人心。我不清楚庐隐女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估计也没有太高。是谁说过,她始终在那个时代的疆界里跑马,是先驱者,却不是超越者。并且,我仍然要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她不是具有那样传奇凄婉的一生,如果她不是出席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唯一女性,如果她不是具有如此清晰令人青睐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意识,盖棺定论,关于她的评述,也许应当改写……

卢隐《海滨故人》读书笔记 ——浅谈伤感文学

总是觉得,文章的风格多多少少会和作者本身的性格有关系。这部《海滨故人》,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浓郁的伤感情调。无论是写露沙生来时不受待见的可怜遭遇,还是她与相爱的人无法长相厮守,都深深体现了女主人公的伤感。这部小说其实结构和故事情节都很简单,文章脉络也比较清晰,或许这就是女作家的优势,心思细腻,多刻画心理活动,比较自然的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我个人对伤感文学是非常喜欢的,虽然曾经有个作家说过:正是因为生活中不够完美,所以才要把小说写得完美些。这是一种精神疗法,却也是一种精神麻痹法,个人而言,我觉得一部好的伤感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深深反思,既珍惜拥有,又能潇洒地放开那些得不到的。再者,伤感文学往往有着一种悲壮的氛围,如《海滨故人》中,卢隐写道,“呵!多美丽的图画!斜阳红得像血般,照在碧绿的海波上,露出紫蔷薇般的颜色来……”黄昏向来是用来写伤感文学的最佳时候,苍天碧海,斜阳如血,确实有种悲壮的感觉。无论是哪一类文学,渲染气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便是对比突出伤感。以过往的美好来凸显当前的悲怆。卢隐写到,“在这一个暑假里,寂寞的松林,被这五个女孩子点染得十分热闹,她们对着白浪低吟,对着激潮高歌,对着朝霞微笑,有时竟对着海月垂泪……”可以想象,苍茫的月色下,几个女孩在海滩上高歌欢畅,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然而,这样的惬意,却也让后来的各奔东西显得更加苍凉。这部小说常见的抒发感情的方式是书信,小说里穿插了很多书信,但每封书信都被浓郁的悲伤情调包围。“枯寂的人生真未免太单调了,唉,什么时候才得甘露的润泽,在我空莫的心田,开朵灿烂的花呢?恐怕只有膜拜爱神,求她的怜悯了……”这是榟青写给露沙的信,不难看出,他在苦闷自己与露沙的爱情不能得到爱神的眷恋,而露沙给他的回信写到“人生不过尔尔,苦也罢,乐也罢,几十年全都完了,管他呢,且随遇而安吧。”活泼泼的露沙,从此憔悴了,消沉了,对于人间时而信,时而疑,神经越加敏锐,闲步到中央公园,看见鸭子在铁栏里游泳,她便想到,人生和鸭子一样地不自由,一样地愚钝,人生到底做什么?卢隐自然的写到露沙的心境变化,体现她“人还未老,心已沧桑”的悲凉,既不矫情,又凸显了伤感。我是一直很想要学着去写好伤感文学的,但大概是涉世未深,真真不知愁为何物,现在所愁的,所烦恼的,或许几年之后,会觉得很幼稚很天真。卢隐写出这部小说,在文末,提到当年好友们重游海滨,发现门楣上写着“海滨故人”四个字,心中凄然,只叹道物是人非,当年韶华,再也回不去了。我想,这或许和卢隐本身的经历有关系的,她感情路坎坷,最后也只得哀叹,当年离别,依依不舍,而今回首,物是人非。关于伤感文学,我也确实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要想写出一部自然不造作的伤感文学作品,怕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或许今后千帆过尽后,明白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会真正体会到何为伤感文学!

那些花儿———读《海滨故人》

很伤感的故事。读了以后很凌乱,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自己思考过的问题,还有自己如她们一般的,对世界萧条的意志。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为了什么,世间的乐趣又在哪里。末了,感叹一句道:人生之事,不过尔尔,百无聊赖,总是愁苦多余欢乐。不过幸而,我依旧幸福地活着。虽然时而感叹几句人生的凄苦,却也始终享受着一个俗人的快乐。贪图生活的小便宜,为了几块钱的讨价还价而开心,因为喜欢的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伤心难过,过着在别人看来俗不可耐的,没有壮丽未来的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糟。这是庐隐的风格,爱写自己,自怨自艾;爱写情感,多愁善感;爱写愁苦,郁郁寡欢。无可否认自己也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但却不愿意看到这些悲伤的文字,不愿意看到其他人也与我一样堕落,一样消沉。是害怕看到自己的样子,还是害怕看到世界的孤寂与悲凉?说说这几个女孩。先说露莎,小说的主角。于这个多情的女孩,不知是怎样一种情感。有怜悯、有爱惜、却也有不喜欢、不爱。说她愁苦阴郁吧,与别的女孩子相比,倒也坚强;说她乐观积极,却总是要独自流泪,怀物伤人。矛盾的共同体,追求精神的生活,却无法抛却现实的礼教,终只能做了生活的奴隶。一面说:身为女子,已经不幸!若再被人离弃,还有生路吗?却也一面和梓青“相知相谅,心心相印”。她和梓青,真是可爱又可憎!梓青那家中的妻子,想要的难道不过是不被人离弃,独有妻子的名义吗?!但露莎和梓青的爱恋,却又是可以理解的。在前途不明朗的日子,在那些希望茫茫的时间,能遇到一个知己是多么令人珍惜的一件事。或许我自己也是一个矛盾的人,想要追求理想,逍遥自在,却被现实束缚。不过我终究是一个庸俗的人,做小三,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最终,我还是被现实打败了呢。云青。书中最可怜的女子。孝敬父母,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为了父母,舍弃了自己的幸福。她最后的结局是最清苦的,也是最自在的。不为爱情而羁绊,隐退山间,与世无争。她是我最崇拜的女子,她最坚强。如果可以,我也想这么简简单单地过日子,清闲安适。另外的三三两两,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总之,是踏上了婚姻的殿堂,过上了最普通最平凡的女人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她们中间总有那么多的苦闷,爱情也本是生活中美妙的东西。或许她们有她们的理想,就像开头说的,她们都是很有抱负的人,和那醉生梦死的不同;所以她们就在一切同学的中间,筑起高垒来隔绝了。结婚,意味着她们即将踏上与所有庸俗女子一样的道路,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自在,追逐理想了吧。正如露莎在宗莹婚礼上的那一番思绪:(宗莹)从前在学校时,仿佛是水上沙鸥,活泼清爽;今天却像笼里鹦鹉,毫无生气,板板地坐在那里,任人凝视,任人取笑,她只默默低眉。她们正在为逝去的岁月、消失的自己而默默感伤呢。总有一天,我也会和她们一样老去。不能再和现在一样笑谈理想,奚落人生。但是我不伤感。因为我知道,哪怕我变成菜市场上和别人讨价还价的庸俗妇女,我也在经历我的人生,它的每一个过程,都珍贵而美丽。

卢隐《海滨故人》笔记

索引:(1)语言风格(2)小说结构(3)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4)主题(5)FOR RECALLING(6)个人小史(7)评价(8)摘抄(1)语言风格卢隐的小说,语言清新、淡雅、细腻,尤其是她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写来自然、充实。人物对话其实是最不好写的,如果艰深,容易让人没有耐心读下去,而大段的对话,常常容易失了主旨,使人感到不知所云。卢隐的小说则不然,她小说中的对话,能够切中肯綮,内容丰富,句句珠玑,从中亦可见她语言的功力之深,生活的阅历之广,内心世界的丰富,让人自读又常常有听故事的感受。至于语言,还有一点,就是,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有些语言似乎略显矫情。其实细腻的东西有时的确难逃矫作之嫌。太细腻的感悟,难道不让人想起那个泪尽而死的林妹妹吗?林妹妹自然和现代的女性美不合,带着林妹妹气质的文字,到今天自然难免受人诟病。所幸那个时代,正是“五四”思潮的消退期,这样的文字正可以是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排除矫情,那时文字的功底也是比现代要好的。(2)小说结构卢隐的小说,结构上常常用“话中话”的模式,通过他人之口,或来信,来述说主角的故事,故事中套故事,也成其为风格。另外,小说中常用书信、日记等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十分具有抒情色彩。(3)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第三点好,就是她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她写人物时,不总用修辞。其实写人物的时候用修辞,既可以更显生动,又可增益文章的灵性。卢隐写人物虽没有这一层的好,却又因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感知到许多额外的元素。例如写小姑娘的脸,除了常见到的,还细致到颜色、汗珠,娓娓道来,她自己仿佛成了一个绝妙的沙画家。(4)主题《海滨故人》一书收录的是卢隐的小说,其中《海滨故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很代表女性视角,也讲的是女性的故事,因而很有感染力。《海滨故人》一书所描写的故事,多半带有卢隐的自传性质。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消退期,知识青年对前途不知所以,常常产生彷徨、迷茫的情绪,《海滨故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人们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5)FOR RECALLING《一个著作家》:讲述一名潦倒的著作家邵浮尘的爱情悲剧。《一封信》:讲述家佣活泼聪颖的女儿梅生在各方面都展现出超人的天分,她正值花季,却遭地主掳去,从而酿成的人生悲剧。《两个小学生》:两个小学生国枢和坚生去政府大门口参与游行请愿,遭遇暴力事件,对未来充满失望、恐惧。《灵魂可以卖吗》:荷姑原是一名无忧的中学毕业生,因家中父亲生病、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遂进入工厂做工。工厂的单调、重复、机械的生活慢慢腐蚀了她的灵魂,使她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将渐渐成为不会思考、没有灵魂的机器,于是她将心中的愁苦像“我”和盘托出,并且追问,“灵魂可以卖吗”?《余泪》:“我”从天津一所教会学校毕业,已经有多年了,一朝回到学校,想要看望当年教导和照顾“我”的尤老太太和白老师。尤老太太善良多言,娓娓向我讲述了白老师在战争时,只身赶往前线祝祷亡灵而悲惨丧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经白老师生前祝祷的最后一名小兵之口说出,而使众人皆知的。《月下的回忆》:“我”与漱玉、子豪等友人在月下登山眺远,畅谈人生、未来。《或人的悲哀》:亚侠因对爱情、未来的迷惘,终日郁郁寡欢患上心脏病和失眠症,先后在疗养院、日本和杭州静养。在疗养院期间,病症得到控制,听闻其兄所寄居的日本风光旖旎,心念对病症康复有益,便乘船前往。一到日本方知,日本人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冷漠使她完全被排除在异国他乡,心中更生愁念。在日本不过数月,便打算前往杭州姑妈家,最终在姑妈家的小池塘自尽。《丽石的日记》:丽石病中,沅青常前去探候,对丽石极其同情,因而两人从泛泛的友谊上,变成同性的爱恋。两人常有来往,后被沅青家人知悉,将沅青送往天津,和丽石所在的上海隔离,家世甚好的一男子和沅青同去,两人渐渐生了感情,之后沅青的来信,再无往昔的愁苦,言语中常有规劝。丽石后因抑郁而逝。《彷徨》:秋心从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已有年余了。这教职是他克服自己的彷徨好不容易谋到的,从教伊始,他惴惴不安,对学生不知所措,对学生和同行的反馈忐忑,一个人在宿舍的时候,甚至因不安而自泣起来。应对那一成不变的生活,他时而看见希望,时而彷徨迷茫,终日如此,不知所止。《海滨故人》:讲述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暑假日中在海边避暑,赏鉴海景。露沙:幼时家中轻待,爱在图书馆看人写文,面庞清瘦,体格刚强,“短小精悍”,脾气爽快,心思极深,活泼诙谐。玲玉:富有情感,体格瘦弱,爱笑爱哭,喜爱人们的赞美和温存,认为世界的伟大和神秘只是爱的作用。云青:理智,整天理讲义,记日记,性情圆和,拘谨,级友会和爱国运动,都只肯出点子或帮忙,从来不留名,“薛宝钗”莲裳:为人周到,学音乐,似乎总是不解人间烦恼宗莹:娇艳,爱艳妆,爱听夸耀之词,常说些过分的话。“人生的乐趣,就是情”,“情迷”(6)个人小史:卢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注:卢隐信仰基督教的原因时幼年凄苦贫寒,而基督教会每年会定期向信徒发放大米。)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 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郭梦良)、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28年,她为亡夫写下祭文《雷锋塔下》,后来收到茅盾的高度评价。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7)评价:早期与冰心齐名,是五四时期文坛上人所瞩目的明亮的双星座。(8)摘抄:人物歇斯底里:卢隐 《一个著作家》邵浮尘:桀骜而一无所有的作家,生命被爱情和金钱葬送,褪出灵魂中歇斯底里的本质。“隔了几天在法租界的一个医院里,一天早晨来了一个少年——他是个狂人——,披散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赤着脚,一双眼睛都红了,瞪得和铜铃一般大,两块颧骨像山峰似的凸出来,颜色和蜡纸一般白,简直和博物室里所陈列的髑髅差不多;他住在第三层楼上,一间很大的屋子里;这屋子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药水瓶以外,没有别的东西;他睡下又爬起来,在满屋子转来转去,嘴里喃喃地说,后来他竟大声叫起来了,“沁芬!你为什么爱他!我的微积分明天出版了!你欢喜吗?哼!谁说他是一个著作家?——只是一个罪人——我得了人的赞美和颂扬,沁芬的肠子要笑断了!不!不!我不相信!啊呀!这猩红的是什么?血……血……她为什么要出血?哼!这要比罂粟花好看得多呢!”他拿起药瓶狠命往地下一摔,瓶子破了!药水流了满地;他直着喉咙惨笑起来;最后他把衣服都解开,露出枯瘦的胸膛来,拿着破瓶子用力往心头一刺;红的血出来了,染红了他的白色小褂和裤子,他大笑起来道:“沁芬!沁芬!我也有血给你!”医生和看护妇开了门进来,大家都失望对着这少年著作家邵浮尘只是摇头叹息!他忽地跳了起来,又摔倒了,他不能动了,医生和看护妇把他扶在床上,脉息已经很微弱了!第二天早晨六点钟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少年著作家,也离开这世界,去找他的沁芬去了!”卢隐 《两个小学生》警察:苟且 暴力 虚伪“但是铁门紧紧闭住,没有一点同情的卫兵,安能了解他们这些孩子们赤心热肠呢?他们只明白他们每月是有八块钱的薪水,这是他们的主人——唯一的主人的恩典赏给他们的,他们才能不委身沟壑,并且还能作威作福欺压他们的同类,他们得到这许多利益,怎能不格外感激他们的主人呢?至于这些学生们,究竟算得了什么啊!他们这么想着,益发觉得他们的恩人的可感,这些学生可恶了!所以他们的面容,越变越凶。。。。。。”卢隐 《灵魂可以卖吗》工厂工头:麻木 凶狠 虚伪"工厂里用钱雇你们来,不是叫你运用思想,只是运用你的手足和机器一样,谋得最大的利益,实在是你们的本分!"工厂女工:麻木 悲哀“唉!这些话我当时实在不能完全明白,不过我从那天起,我果然不敢更想什么,渐渐成了习惯,除了谋利和得工资以外,也似乎不能更想什么了!便是离开工厂以后,耳朵还是充满着纺车轧轧的声音,和机器隆隆的声音;脑子里也只有纺车怎样动转的影子,和努力纺纱的念头,别的一切东西,我都觉得仿佛很隔膜的。“这样过了三四年,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和那纺车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因为我纺纱不过是手自然的活动,有秩序的旋转,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至于我转动的熟习,可以说是不能再增加了!“第二天工厂照旧开工,我还是很早地到了工厂里,坐在纺车的旁边,用手不住摇转着,而我目光和思想,却注视在全厂的工人身上,见他们手足的转动,永远是从左向右,他们所站的地方,也永远没有改动分毫,他们工作的熟练,实在是自然极了!当早晨工厂动工钟响的时候,工人便都像机器开了锁,一直不止的工作,等到工厂停工钟响了,他们也像机器上了锁,不再转动了!他们的面色,是黧黑里隐着青黄,眼光都是木强的,便是作了一天的工作,所得的成绩,他们也不见得有什么愉快,只有那发工资的一天,大家脸上是露着凄惨的微笑!”“我渐渐地明白了,我同伴的话实在是不错,这工厂里的工人,实在不止是单卖他们的劳力,他们没有一些思想和出主意的机会,——灵魂应享的权利,他们不是卖了他们的灵魂吗?”卢隐 《彷徨》迷茫的教师:“他不觉得这时正安坐着享星期六安闲的清福,他只觉得心头是苦的,喉头是哽着,鼻子是辣着,泪水是膨胀着,他止不住呜咽的哭,泪水湿了襟袖,灵魂的伤痕大大地暴烈了,静悄悄地黄昏里,一切都模糊了。唯有桌上放着的洋灯,吐着惨绿的光焰,从窗隙进来的冷风,吹得灯光摇荡不定。“咳!不可捉摸的命运,只有悲哀是永久系住了!”我记得我曾乘着一叶的孤舟,荡漾在无边的大海里,鼓勇向那茫茫的柔波前进。我记得我曾在充满春夜明月的花园里,嗅过兰芷的幽香;穿过轻柔的柳丝,走遍这座花园,寻找那管花园的主人。我记得我曾在微微下着白霜的秋天的早晨,听芭蕉和梧桐喳喳嘁嘁地私语,看见枫叶红得和朝霞似的;这时我曾恳切的要找到和秋天同来的女神。我记得我曾在没有人迹的穷崖绝谷里,听石隙中细流潺潺地低唱着;山顶上的瀑布怒吼般的长啸着;我这时曾极力寻找散布自然种子的神秘使者。但那里有彼岸?那里有花园的主人?那里有秋天的女神?那里有自然的使者?彷徨!失望!无论在什么地方,我只是彷徨着呵!卢隐 《海滨故人》我欲登芙蓉之高峰兮,白云阻其去路。我欲攀绿萝之俊藤兮,惧颓岩而踟躇。伤烟波之荡荡兮,伊人何处?叩海神久不应兮,唯漫歌以代哭!接着歌声,又是一阵箫韵,其声嘤嘤似蜂鸣群芳丛里,其韵溶溶似落花轻逐流水,渐提渐高激起有如孤鸿哀唳碧空,但一折之后又渐转和缓恰似水渗滩底呜咽不绝,最后音响渐杳,歌声又起道:临碧海对寒素兮,何烦纡之萦心!浪滔滔波荡荡兮,伤孤舟之无依!伤孤舟之无依兮,愁绵绵而永系!说到快意时,便哈天扑地的狂笑,说到凄楚时便长吁短叹,其实都脱不了孩子气,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究竟!不过嘴里说说,真的苦趣还一点没尝到呢!云青道:“真是无聊!记得我小的时候,看见别人读书,十分羡慕,心想我若能有了知识,不知怎样的快乐,若果知道越有知识,越与世不相容,我就不当读书自苦了。”'云青道:“真是无聊!记得我小的时候,看见别人读书,十分羡慕,心想我若能有了知识,不知怎样的快乐,若果知道越有知识,越与世不相容,我就不当读书自苦了。”我觉得宛转因物,为世所称,倒不如行我所适,永垂骂名呢?(露沙)

知识女性的情与痛

故事从五个女孩一起在海边度暑假开始:外表刚强而内心敏感的露莎,富于情感相信美和爱的玲玉,理智比感情强的云青,娇艳而外放的宗莹,为人随和易相处的莲裳。现实穿插着回忆和日记,将几个女孩的故事慢慢道来,尤其是露莎。语言上虽然还是稍显幼稚和笔法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庐隐比较早期的作品,并且是白话文刚刚发展的初期。与许多当代的小说比起来,读得自然是要累一些的。但是,以时代来看,庐隐的《海滨故人》无疑算得上一本值得阅读与思考的作品。很显然,露莎就是庐隐自身的影子。外表刚强坚毅,还曾自取“孟尝君”的名号。我不由得记起《风流才女石评梅》中对庐隐的描写了:“白衫,黑裙,两肩消瘦而微微双耸,眼睛略微向外凸突,嘴唇厚实。她面带笑颜,但是笑得并不美。假如这是个青年男子,当不失为一位英俊小生,可惜这是个少女,就不但不显得俊美,夸张点说,反而有些丑。”可是身为女子,还是一位女作家,她的内心,又怎会缺少对爱的敏感和对人生的哀逝?她也许乐观,却也经常独自落泪,哀人伤事。就单单看她和梓青(郭梦良)的爱恋,又何尝不是充满矛盾?她追求精神的生活,却始终不免为现实所累,梓青的有家室,于他们二人来说是桎梏,又何尝反而让他们对彼此爱得更深。你想指责他们的于道德不合,但又感动于他们的“相知相谅,心心相印”。其他几个女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除了云青,因孝敬父母到了盲目的地步,以至于舍下爱情,退隐山林,与世无争,过上了最清静的生活之外,其他几个人都踏进婚姻的殿堂,过上了最普通平凡的妇人生活。可是,她们这群女子,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有着自己的抱负的人啊,和那醉生梦死的不同;所以她们才“在一切同学的中间,筑起高垒来隔绝了”。然而,看那露莎在宗莹婚礼上的思索:(宗莹)从前在学校时,仿佛是水上沙鸥,活泼清爽;今天却像笼里鹦鹉,毫无生气,板板地坐在那里,任人凝视,任人取笑,她只默默低眉。岁月逝去,带走的又是什么?“碧浪涛涛,风响凄凄,景色犹是,而人事已非”,最后的最后,小说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露莎和梓青的爱没有结果,她只留下书信一封,便远走天涯;而云青和玲玉,也只能看着那“海滨故人”的牌匾,却不知何时能再让众人相聚,也许再也不能了吧!露莎有梓青,云青有蔚然,宗莹有师旭,玲玉和莲裳有她们各自的陈、张先生。但她们还同时有另外四个人的友情,她们一起在没有男性出现的世界里互相倾诉、彼此慰藉,共享清风明月,同行西子湖畔,读书、唱歌、奏乐……爱情从来不是我们生命的唯一,也不是女性生命的唯一。这书中的女子也曾不断地追求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不只是物质上的,也还是精神上的自由。她们一心畅谈风月追求精神世界,最终却被爱情羁绊最终无奈向现实妥协。五四时代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从旧时代的女性到新时代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她们当然会迷惘,会彷徨,会苦闷,甚,一次次地流下眼泪,生出许多悲观的念头来:人生枯寂,即使和人相爱相知,也宛如一出戏剧,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是空的……最可怕的是怀疑知识的意义:她们从落后的山城走出来,接受教育,摆脱陈俗的观念,但仍然要面对世俗的观念,甚至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又怎么会甘心接受命运?但是,现实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一切在撕扯着她们,让她们感到痛苦,“十年读书,得来的只是烦恼与悲愁,究竟是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也许,若她们没有学得一点思想,只是做一个依赖父母的娇小姐,长大之后任凭父母安排一门亲事,在旁人看来也许可惜和愚昧,与她们自己而言,倒是清静和安逸了?现今的学子何尝没有这种疑惑,知识到底是给予了我们幸福还是不幸?这倒不是指针对女性或者爱情而言了。我曾听一个同学感叹:“这世界,也许我们知道得越多,也就越痛苦。有时候,我倒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在沿海城市打工的青年,每天做完自己的工作,已经累极了,什么都不用想,倒头便睡,第二天起来继续工作。等放假的时候,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工资自己买点好吃的,买件新衣服,也许还会做个杀马特的发型。”想来,这样的生活似乎也简单幸福。时代已经过去那么久,但是也许知识分子的苦恼从来没有解除过:眼睁睁地看到苦难与罪恶,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或者拯救,也许比那些从来不曾看到也丝毫没有机会的人要不幸得多。敏感而脆弱,是多少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迷惘和痛苦,又是多少时代文学作品的共同主题?也许我们永远没有能力去解决,也许我们永远只有能力看到,却没有能力消除,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看到?我以为,庐隐最终的回答终会是“有必要”的。爱得痛苦而看不见未来,她却终究选择了与梓青一试,“如果克成,当携手言旋,同逍遥于海滨精庐;如终失败,则于月光临照之夜,同赴碧流,随三闾大夫游耳。”对人生迷茫而看不见出路,她却一直在写作,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的笔来探索知识女性应当走的道路。也许作品了充满了悲哀,只觉得结局充满了悲惨,可是,她写出来了,并且产生量很大的影响。有很多问题,在作家初初提出来之时,也许无法得以顺利地解决,可是,它终会对社会,对将来的时代产生应有的影响。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当她执一支笔,也许甚至她自己都无法完全预料到她的影响。现代以来,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里,我们会看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进步与自信。从庐隐到舒婷,从萧红到苏童……女性的情,变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和“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而女性的痛,更多地学会了自我排解和自我包容。也许有一天,知识女性也会变成在菜市场上和别人讨价还价的庸俗妇女,但她们同样在经历她们的人生,而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珍贵而美丽的。而在她们还能看到那些不公正和痛苦的时候,她们可以选择写下来,他们也一样。知识分子也许没能力去改变世界,也不适合改变世界,但他们永远拥有发现世界的能力,因其敏感和自由。而将他们所发现的,告诉世人,或者有能力改变的人,这一过程很重要。至于人生,也许会因此充满痛苦,可是,有时候我们会不愿放弃这样的痛苦,不愿放弃这样的知情权。如果终身劳劳碌碌毫不知情地度过一生,会很满足但……但是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那我说不清楚的东西,就像是悟道的过程,得到、失去、放下,哪一个步骤都不能缺失。人的心,也许根本就无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反倒是应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坚强地将尘埃都扫除,我们方能简简单单地过日子,清静安适。《海滨故人》“是‘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困惑于人生意义的写照”,而庐隐是大胆的,她用自己的笔抒写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不管是旧式女性还是新式女性,都曾是她笔下的人物。她戳破了男权社会下男性的一些谎言,也鼓励女性寻找自己的爱与意义。基调虽然哀怨伤感,却有着细致的剖白和冷静的自省,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也许是从古至今女性们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但庐隐本身,以自己的勇气在寻求两者的平衡中做了不少尝试。正像苏雪林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应当拿平凡的尺,衡量一个不平凡的文学家”。也许从庐隐的作品看来,她在悲哀里挣扎了一生,不得解脱。可是,庐隐也时时自省,暴露自己的内心,不顾世俗的看法而努力地找寻自己的出路。“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她,谁管得着!”这“不理”、“不顾”,又何尝不是一种解决之道?人生行乐罢了,也何必过于自苦!

生之谜,以死来解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庐隐有两篇代表作,一篇是《海滨故人》,另一篇就是《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是作者进行的带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创作,其中的女主角露莎无论是性情抑或经历都与她自身有很多的相似点——年幼时缺少父母之爱,很小就被送到学堂与外界隔绝,学堂中的生活单调枯燥贫乏,唯一庆幸之事就是仍有志趣相投之人与之相伴。《或人的悲哀》的创作要早于《海滨故人》,它写于1922年,此时正近五四落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思想开化却郁郁不得志,对社会不满又无力反抗,陷于时代洪流颓废迷茫的新青年。这个时期的新作家们,往往在小说中塑造一类失望易感脆弱的主人公——郁达夫称之为“零余者”,再结合进混乱纷杂、新旧冲突的时代背景,最后以悲剧结尾收场。庐隐便是这类小说模式的贡献者,《或人的悲哀》便是这类型小说中的名篇之一。庐隐在写《或人的悲哀》时沿用了她钟情的书信体形式,以女主人公亚侠与好友KY的九封书信为小说的全部内容。体裁单一,叙述受限,仍旧不妨碍她讲述一个人由生至死灵魂幻灭的完整故事。第一封信,一千余字,便把女主人公亚侠的性情刻画得鲜明清晰。她对生活充满憧憬和热爱,所以会对诸如“人生究竟的问题”怀有兴致,同时她又为自己的病体所累,对未来对生命的前途充满担忧甚至害怕,作为一个弱女子,她空有着贞烈高洁之心,却缺少刚强勇敢、独立向上的心,所以当周围的朋友皆呈现出消极放纵的模样,她也没有自己坚守的信条,便随波逐流“游戏人间”去了。而后,敏感脆弱的天性又使她矛盾自责,为自己的一时放纵所引出的种种纷杂饱含悔恨,如此郁郁久了,又更觉人生的无趣无聊,于是便又是一番放纵,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个循环轮回始于第一封信,终于最末一封信,隐隐现于中间的七封信,似主人公逃脱不了的谶语。第二封信,写于亚侠因病搬入妇婴医院之后。既然能住医院,在读者看来,她自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女子。无奈她精神上无法得到满足,这正应了“世事古难全”的古话。物质精神的共同富裕在现实中也是多么难寻觅啊!第二封信着重描写了宗教对主人公亚侠的影响,这一情节也非信手拈来,因为作者庐隐小时在教会学校学习时,便受过一位美国夫人影响,靠宗教获得过内心的安宁。这一时期,靠着宗教的慰藉,亚侠在信中男的透出了愉悦的情绪,因为一束兰花的灿烂就满心期待欢喜起来。第三封信,她却又变了另一副模样。靠宗教获得的慰藉是短暂的,病痛对生理上的折磨对心理自然也构成了一种戕害。朋友的书信和现实的经历也许又使她看到了什么扰心的世间污秽,卧病在床无人倾诉的现实使她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她作出了远赴蓬莱的决定,作出这一决定后,相比比留恋故人的感情更深的,是对新生活的期许吧。心中的消极犹在,疑窦更生,是女主人公问自己,也是作者借此问读者:“名利的代价是什么?”第四封信,未到远方,已离故地,茫茫海天,难比内心荒凉,漂泊中的亚侠既有别离之苦,又有旅行之喜。这封信前半段回忆了分离之景,作者也借笔下主人公之口回答了“名利代价”的问题:“愁苦劳碌、是人生生命的波动;若果没有这个波动,世界将呈一种不可思议的枯寂、游戏人间”。到最后,还是落入了消极厌世的念头:游戏人间。这样的写想必也与庐隐大学时代痴迷庄子,隐隐之中得了个“出世”的念头紧密相关。信的后半段,主人公亚侠思及现状,就又是一番期许欣悦了。第五封信,写于亚侠到东京的五天后。一开始便是一句“此地的人情风俗和祖国相差太远了”!接下去便是满纸失望之情。紧接着描述的拜访社会主义者一事也是为了烘托这种情绪。对监视警察的满腔恨意与谈话的不能痛快都是表现。这封信在小说人物的刻画上也颇有意义,将亚侠与社会主义者谈话时的狂热和谈话回来后的自嘲心情一比较,便可发现她是一个容易被外界影响的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也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因而更容易在世事变幻迅速的时代里迷失自我。第六封信,不幸又病了,这时的亚侠又住进了医院,暂居异乡的愁思更浓,这一病也更衬得她凄苦,先是只有哥哥来看护,而后又来了两个人,却目的不纯,明争暗斗,使小小病房充斥了不和谐的因素。在正常人看来,这样的争夺倒能满足当事人的小小虚荣心,可这事让我们病态的女主人经历了,却生不出一丝宽慰或得意的情绪,只是又对这浊浊人世生出了厌倦,对人心生出了诸多的怀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亚侠大概是一个追求完美与极致的人,向往的是自然赤诚和单纯,对交往不多时便生出私心的人难免是厌恶至极的。本就是病弱之人,心中又有层层心结解不开,自然地,也就对生不抱希望,开始专心致志想着死的事了。第七封信,写了一夜,写到黎明,终定归心。这一次又是诉说对异地的失望,对病情的绝望,句句都浸透着感伤的情绪。经过这一段旅程,亚侠仿佛看透了这个世界,觉得天大地大却无她容身之地,也看到了许多理想坚定、斗志满满的青年,却都无法始自己彻底感化从而振作。她对这个世界失望得彻底却不完全,因为故国还有故人,她渴望见着她们最后一面。此时,死对她来说,恐怕只是时间问题了吧。第八封信,物是人非,表兄变了模样,相谈也觉得生疏。这与庐隐的经历也颇为相似,早先急于订婚,等过了一段时间才又发现表兄的不合意。唯逸的死和信也进一步刺激了亚侠。且不说她对他是否有情,以她多思多虑的心思来想,一个人为自己而死,一个原本活泼的生命为自己陨落,她心中又该生出多少愁苦啊!唯逸的死像一块重石压在了亚侠的心上,压得她失眠吐血,终于这所有包袱沉得她再也站不起来了。第九封信,生之谜,以游戏人间来解,谁知她真把生命看轻成了一场游戏,自沉湖底,尸首也难觅。庐隐给了亚侠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给了她那样的性情。同样的事给不同的人经历会是不同的模样,可谁让亚侠是这样一个女子——敏感多虑,疾病缠身。生不逢时,所遇皆错。日记体是庐隐小说中常用的,最后一封信附了亚侠的最后一页日记,以手写心,所以我相信,这许许多多的生存的疑惑,是亚侠的,是庐隐的,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们的。洋洋洒洒九封信,看完之后,心难释怀。《或人的悲哀》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所有的情节藏匿于信笺中,所有的人物也只在亚侠的眼里,小说中的很多事很多人在初次看完后并不真切,但是几遍看下来,脑海中仿佛是演了一场亚侠、KY、唯逸、心印这些人的一场电影——一部年代片,人物丰满,情节动人,回味悠长,意蕴延绵。

海滨故人——何时复归来

故事从五个年轻女郎在似血的斜阳下在碧波拍岸的海滨度假开始,随着她们先后走到成人的世界里,从前的无忧无虑,一天一天消失,她们似乎是卷入到了愁海之中,品尝到的更多的是苦恼,忧愁。五个人从之前的相依为命,到之后的海滨联袂倩影的不再,终是风云流散。 主人公露莎幼时饱受冷刻环境的熏染,养成了孤僻倔强的脾气,然,天性又极富于感情,所以说露莎是一个矛盾的,智情不调和的人。她有着困惑,有着迷茫“人生到底做什么”,这正是当时处于五四落潮时青年一代努力找寻人生出路却终而不得的彷徨,苦闷。露莎和梓青虽两心相印,相知相谅,却没有形式上的结合。不相遇固然遗憾千古,可两人的相遇未尝不是夙孽。梓青早已是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成家,即使是精神上的知己,也不为世人所容,封建的毒焰足逼人至死。世俗的蜚语,礼教的束缚,几千年来封建礼教的沉疴,是挣脱不掉的,也让人无处可逃。 云青更是自幼受礼教的熏染,早已成习惯,即使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却仍受封建遗毒的迫害。愿为家庭不顾一切的牺牲,即使对蔚青未能忘情,在封建礼教的荼毒下,她选择归隐,研究佛经,侍奉母亲,教导弟妹。 宗莹不屈服于顽固不化的势威,为婚姻自由与家庭抗争。可在与师旭的婚礼上,宗莹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如同笼子里的鹦鹉毫无生气,呆呆板板的坐在那里,任人打量,凝视,之前那个活泼清爽的宗莹不见了。 五个女青年进学堂接受新的思想,在一切同学中间筑起了壁垒来隔绝那些醉生梦死的人,可是她们却又是不自由的,因为她们不得不承受几千年来封建历史的重荷,忍受着封建礼教的荼毒。

百岁少女

大概这个世界上,捧着《海滨故人》唏嘘落泪,感慨万分的人,都是自动的把自己带入进露莎的身份里去了。我也是如此,于是愿意在这温柔的、安静的夜里,一边承受内心的波涛汹涌,一边挑灯夜读。我是露莎,我也有我的梓青,我的云青也是坚强并且理智的,我虽然反感宗莹思想近俗却偏偏与她最要好,富于感情且常常赞美他人的玲玉,到处都被人欢迎的莲裳。而同样,云青也有她的蔚然,宗莹有师旭,玲玉和莲裳有她们各自的陈、张先生。在这个年纪,我们确实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个无情又多情的世界里,一如百年前的那些少女。故事以露莎五人在海边度暑假开篇,碧绿的海波,血红的斜阳,白杨和苍松,还有健康美丽的少女们,跃然纸上的全都是清新的味道。她们五个人在学校都是勤奋活泼,充满抱负,励志追求美好人生的人。“她们对着白浪低吟,对着激潮高歌,对着朝霞微笑,有时竟对着海月垂泪。”可是这样的日子稍纵即逝,时间还没来得及为这些天真的少女提供编制更多好梦的机会,她们便相继被现实的恋爱、结婚这一关挡在了梦的外面。云青背负着家庭的责任,不能张开怀抱接受蔚然,最后只收到蔚然与他人成婚的喜帖,于是闭门谢客,终日研习佛经;宗莹虽恋爱成功,婚后却被琐事与疾病缠身,不再想着奋斗;至于莲裳和玲玉也都渐渐被生活磨去棱角,不过如此。此时的露莎虽也经历着不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和丧母的苦痛,但心里依然坚持最初的追求。虽然她看不到任何方向,只知道包围着她的现实生活太黑暗了,她应该去寻找另一种生活,一种“人生应得的生活”。正应如此,少女们各自的命运按照上天安排好的轨迹向前行驶着,也就有了故事顺理成章的结尾:露莎和梓青的心灵彼此安抚又彼此毁灭着,他们终究是离不开对方,只能紧紧相依,正如露莎在给云青的信中所说:“梓青与沙之情爱,成熟已久,若环境顺适,早赋于飞矣,乃终因世俗之梗,夙愿莫遂!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是可惧耳!”到了这里故事必须要结束了“云青接到信后,不知是悲是愁,但觉世界上事情的结局,都极惨淡,那眼泪便不禁夺眶而出。当时就把露沙的信,抄了三份,寄给玲玉、宗莹、莲裳。过了一年,玲玉邀云青到西湖避暑。秋天的时候,她们便绕道到从前旧游的海滨,果然看见有一所很精致的房子,门额上写着“海滨故人”四个字,不禁触景伤情,想起露沙已一年不通音信了,到底也不知道是成是败,屋迩人远,徒深驰想,若果竟不归来,留下这所房子,任人凭吊,也就太觉多事了!   她们在屋前屋后徘徊了半天,直到海上云雾罩满,天空星光闪烁,才洒泪而归。临去的一霎,云青兀自叹道:“海滨故人!也不知何时才赋归来呵!”只有海滨还在这里,像一个旧时的故人在诉说那些与现实碰撞的支离破碎的少女的梦。”最后的最后,露莎留下一纸绝笔,和爱人一起,不知所终。或者,如信中暗示,若“理想”失败便“同赴碧流”。露莎和女友们,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从一心畅谈风月追求精神世界的平衡到被爱情牵绊无奈向现实生活妥协,她们思想和追求,她们的苦闷和彷徨,她们的,眼泪。卢隐在极力的宣泄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露沙小时未曾得到父母的爱,在教会学堂遭遇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四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所以深感世界的的寂寞与与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五人中最富理想和奋斗精神的露莎,正是在这种聚散无定的人生环境中不停的寻问,问梓青、问云青、问自己,好像也是在问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人生到底做什么?”这的确是一个难解的题。书中的另一个发问来自于几个女孩儿之间关于“知识误我”,还是“我误知识”的讨论。露沙叹道:“十年读书,得来只是烦恼与悲愁,究竟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云青道:“真是无聊!记得我小的时候,看见别人读书,十分羡慕,心想我若能有了知识,不知怎样的快乐,若果知道越有知识,越与世界不相容,我就不当读书自苦了。”宗莹道:“谁说不是呢?就拿我个人的生活说吧!我幼年的时候,没有兄弟姊妹,父母十分溺爱,也不许进学校,只请了一个位老学究,教我读《毛诗》、《左传》,闲时学作几首诗。一天也不出门,什么是世界我也不知道,觉得除依赖父母过我无忧无虑的生活外,没有一点别的思想,那时在别人或者看我很可惜,甚至于觉得我很可怜,其实我自己倒一点不觉得。后来我有一个亲戚,时常讲些学校的生活,及各种常识给我听,不知不觉中把我引到烦恼的路上去,从此觉得自己的生活,样样不对不舒服,千方百计和父母要求进学校。进了学校,人生观完全变了。不容于亲戚,不容于父母,一天一天觉得自己孤独,什么悲愁,什么无聊,逐件发明了。……岂不是知识误我吗?”智于情的交战使她们的内心充满矛盾。露莎在自己的感情里倍感苦闷,在给梓青的信中,她一吐为快“沙履世未久,而怀惧已深!觉人心险恶,甚于蛇蝎!地球虽大,竟无我辈容身之地,欲求自全,只有去此浊世,同归于极乐世界耳!唉!伤哉!” 面对他人的刻薄和社会的污浊,露莎变得憔悴消沉,眼泪好像不能受控,渐渐她形成了“人生祸福正不可定,能游戏人间也未尝不是上策”的人生哲学。《海滨故人》写于“五四”运动退潮期,反映了一代不甘醉生梦死的青年人的苦闷,也透露出作者初经涉世时,对封建礼教、家规、世俗所造成的女性的不幸遭遇的忧虑。茅盾先生对《海滨故人》的评价“反映了但是苦闷彷徨的站在享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的心理”;“是‘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困惑于人生意义的写照。”


 海滨故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