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者手记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544140096
作者:卡生
页数:193页

作者简介

一个人,没有名字,就叫N。
一个人,没有爱好,只有数字。
突然,一场车祸,N变成了另一个人,有了新的生活。
摇滚乐手的N,从此生活中出现的是酒吧、大麻、黑夜、疯狂……
N不断地改变生活,他结婚了,离婚了;写畅销文章了,写严肃小说了……
小说里的人物,也是一个人,没有名字,就叫她。
N在生活中没有的一切,在小说中都给了她。
小说写完了,生活也结束了,酒精、大麻、做爱、婚姻、家庭,一切都是那么无聊。对于N来说,生活中除了空虚,生活中除了抑郁,还有什么呢?
深夜中,N凝视着夜空中的城市,城市给他带来了绝望,绝望构成了他新的希望。
……
一个抑郁症者的一生。

内容概要

卡生:
光棍节出生的非光棍人士,与波斯猫常年同居。
有点愤世嫉俗,想要超凡脱俗,最后发现比谁都俗。
曾以为可以改变世界,却被世界无情改变。
虽供职于某时尚杂志,结果发现自己仍然不够时尚。
…… ……


 抑郁症者手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杀死你不能拯救的把你不能吃掉的扔掉把你不能扔掉的埋葬把你不能埋葬的送掉而你不能送掉的你必须随身带上它永远比你想象的要沉重——玛格里特·阿德伍德《抑郁症者手记》创作于几年前,其时卡生大学尚未毕业,还是一名迷恋摇滚乐并时常与世界发生冲撞,并因此感到愤怒的青年。用现在的时髦话来形容,她所扮演的正是文艺女青年这种含义模糊的角色。而这本小说的名字本来叫“蜕皮者手记”,以我个人的趣味来看,这个名称明显要特别和有力量得多。不过你知道,一本书一旦创作完成,从作者的手上交付给出版社或书商,它的命运便不再由作者全权掌握。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导致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变化,很多时候你所看到的,也许已经与它原本的模样大相径庭。好在,《抑郁症者手记》只是换了个不那么耸动的名字,在内容上没有多少改动,可是那个莫名其妙、甚至多少显得土气的封面,应该会使一些仅仅追求浮华视觉外观的人,在翻开之前就兴趣全无。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向来觉得,人之偏颇尽管每每自以为独特,其实无非是趣味相投或不投的区别,从根本上无法影响作品本质。既然如此,无论是偶然翻开某本书,或求而不得心生渴望,最终指向的无非唯一结果——作者在书中营造的氛围、诠释的内容和释放的思想,是否能与你发生碰撞。就这一点而言,阅读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至今为止,卡生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渠道一共出版过三本书,2005年的首部长篇小说《撕毁》,参加某个文学比赛获一等奖,因而得以出版,多年来却寂寂无名,坊间知道和看过的人不多。2006年她自己找印刷厂,通过独自设计排版、亲手装订、用硕大旅行箱拖到MIDI音乐节现场出售等过程,诗集《路上的人有把枪》得以面世。那时候我们认识了一段时间,我和其他几个朋友也参与到兜售诗集的行列中,现在想起来,那的确是人生中最为美妙的时候。我们如此年轻,如此狂妄和暴躁,挥霍着一旦消逝便永不再来的短暂青春,却感到整个身心仿佛沉浸在地狱的熔岩里,从里到外都痛苦得不行。那一切是很难、或者说无法诉诸言语的,于是我们只能喝酒。那种失控的情况简直无法用任何一种常理来解释,仿佛只要饮下巨量的啤酒,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便全都迎刃而解。可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经常都是醉酒后混乱无序发狂崩溃的状态,以及次日酒醒后无一例外的空虚和懊悔。这段时间很长,也正是在这段充斥着动荡与不安的时间里,卡生写下了第二本长篇小说《抑郁症者手记》。此后几年我数次去大理逗留或徘徊几天,碰到了几个旅途中的陌生人,他们跟我谈起《路上的人都有把枪》,我才知道这本诗集最终有一部分还是流落回了云南。这大概是意料之外的某种美好归属也不一定,也许书籍自己会选择它的主人,有时我会这样想。在卡生书写的过程中,语言和表达方式只是一种工具,词语的排列与堆砌和那些彼时的情绪往往挟带着一股狂乱的气息,企图在这冰冷的现实中凿开一个出口,凿出一条通道。而这条通道最终指向与城市所象征的生活完全相反的一端。所以无论小说或诗歌,在文字的载体之上总能使人看到一些令人厌倦的景象。她在描述生活,但并不仅仅是某一类人的生活或某一种生活。也许在生活的上面和下面都有着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种理解尽管并不罕见,却与她的年龄不符。所以她的小说必然会引起一些对作者个人经历的猜测,再加上她一贯乐于使用字母来代替小说中的人名,使得那些本来身份已经足够模糊的人,甚至连面目都模糊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因为你无法再用普通阅读的方式将书中人物与现实生活对号入坐。也许那些人像你见过或认识的人,甚至就是你自己,但你找不到证据。这同时也意味着阅读过程必然不会太省力,很多时候你无法区分哪个符号代表的哪个人和另一个符号代表的人是不是一个人。谁知道呢,也许他们就是同一个人,那些看似不同的男男女女,那些明明纠缠在一起却泾渭分明的事。这种特点带来了时空的混淆,所以你也不知道那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如同连在一起的噩梦,或者一场只有开始却永远无法到达结局的、漫长的电影。跟《撕毁》比起来,《抑郁症者手记》在叙述方式和情节架构上都有了很大不同。不再那么随心所欲地玩意识流的把戏,有了三个连在一起同时各自独立的故事,甚至除了男主角N自己的故事以外,“她”的爱情和“多余人”都有明确的结局。在这三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对N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描述。也许那正是我所熟知的生活面貌,尽管我不是一个对数字很敏感的人,也没有干过会计之类的工作。如果非要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说对那种仿佛无穷尽一般的重复的生活,和在重复之中只能厌倦而无法脱身的桎梏感同身受。卡生具体在什么时候开始写这部小说,我对细节并不清楚。可是第一部所营造出的生活空间,却如同诅咒一般预言了我在2006年之后乃至2010年之前长达4年的生活。那时候卡生还是个大学生,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将一些我觉得只有感受过才能体验的细节描摹得如此直观。比如起床的时候或入睡之前,乃至如此循环的、心灰意冷的每一天。因为比起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所要面对的一切,大学时代的个人空间可能多少会大一点。当然N在那时候仿佛并没有感到厌倦,或者他察觉到了但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心里清楚那一切很难或者基本不可能改变。当我在这样想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忽略了作者本人在那时候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尽管N被设置为一个男性角色,尽管他过的是那样一种乏味的生活,但正如加缪曾经说过的那样,几千年来人的活法可能没有多少不同。男的也好,女的也罢,无论你正在上学或已经工作,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无非营营役役直到你死。所以这种看穿表象涉及本质,通过平淡叙述拨弄核心的方式,令我在压抑之余又滋生出另一种异常期待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以卡生的个性,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突然的暴走和极端的转折。于是那种刻板生活在必须会改变的前提下,竟然显得十分珍贵。那意味着平缓和安宁,尽管无喜,也不至于有悲。虽则麻木,却不失为最安全的度过一生的办法。你看,我是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啊。N的平静生活仅维持了两页篇幅,在正文第三页他便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除了肋骨断掉两根,随之而来的是强迫症的痊愈和计算能力的消失。接下来便是一个失业的人开始重新在这个世界上找一个位置的过程。尽管这一段描述同样短暂,但却揭露了很可怕的现实:如果没有一份谋生的职业,在这世界上你便什么也不是。尽管曾经扮演过某个社会角色,只要失去了社会定义,你的存在便如同影子在太阳落山前逐渐变淡、继而与黑暗融为一体那样,你整个人也将消失。这种用心险恶的伎俩足以看出卡生这人内心的黑暗,她不会明白告诉你什么,只是假装不经意似的随便涉及一点皮毛。你没看出来是你的幸运,只要你明白了她的意思,你就无法停止思考那些无用的问题。比如,我们因何存在?比如,我们为什么活着?在生活中,人人都有突然异变的可能,也许你会努力去寻找一个原因,以便解释自己的无法平静。但大多数时候,这一切毫无理由,就像两个曾经相爱的恋人突然开始厌倦彼此,如果可以忍受,就一直忍下去,一旦拒绝再忍,本来已经逐渐融合的两个世界便又开始分崩离析。尽管忍受明知厌烦的事很困难,但绝大多数人依然愿意忍,因为这始终是选择之一。但N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接着N迎来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与人组了乐队,酗酒和地下演出总是交替进行,两者貌似不可分割。事实上多年来我的个人经历也足以使我发现,摇滚乐这种具有煽动性的东西总是要在你身上催生出一些什么。有的人被催情,有的人则被摧残,说来说去,无非是一种摧毁。因为你必须投入感情,假如你真喜欢的话,甚至有时候你不得不投入感情,因为那一种建立在残酷之上的速朽的确美妙。从这时候开始,小说中开始穿插一些乐队和歌曲的名字,现在看来都是有些老的音乐了,也许一些年龄较小的读者根本没听过。而究竟又会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固执地让自己停留在上个世纪呢。这种情况也许更多出现在所谓的八十后这一带断层人的身上,不排斥新东西,但比较起来,还是更喜欢老的。情怀也好做作也罢,总归一切都是要消逝的。于是乐队主唱良子吸毒死了,这个桥段现在看来当然显得有些老套,但我觉得,也许甚至十年后,依然还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情。N的转变其实在良子死后才真正降临,因为车祸他没得选,后来他有了选择,自我意识却开始觉醒。生活中的匮乏总会使我们的心身不由己地转向那些虚幻的东西。也许对N来说,爱是他始终缺乏的一种情绪。他想爱却不知如何去爱,该从哪里爱起,去爱谁?于是他开始写小说,把自己的感情和对爱的渴望倾注到虚幻的角色里。“她”这个角色也许就是N自己,在写的过程中,N不得不开始考虑与爱情有关的许多事情,并设置一些难关让小说里的人去经历,也许N觉得“她”没准可以死里逃生,一爱到底。可惜最终他到达了爱的终点,尽管并没有经历那一切,笔下的爱情故事以憎恨开始,经过背叛,以死亡来结束。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有些人把死亡高看一眼的感觉,死并不是结束,有时候死反而意味着开始。如同良子的死,和“她”的死那样。在虚幻中寻找爱情真谛失败后,N开始了第二次觉醒。这一部分插入了一些关于家庭环境的描写,同样冷酷又过于直接。N已经察觉到,想通过书写一些故事来寻找安慰或解脱,是不现实的,他同时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表达什么。于是被动相亲、乃至糊里糊涂跟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女人结婚,这些事情与“她”在爱里挣扎的时刻同时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这个虚构人物对爱的种种极端行为,是N渴望但无法实现的一种状态。N除了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她”的身上,同时也自虐般地享受着“她”在爱里的苦难。第二部的内容占据了整本小说最长的篇幅,我想,人在有机会进行表达的时候,也许“爱”这种情感永远会是其中一部分。因为很少有人真正明白爱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爱?爱是什么?爱意味着什么?在爱里你可能得到些什么?又将失去什么?我发现我还是难免将自己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来考虑,因为N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所以尽管接下来对N离婚的描述有点过于轻描淡写,我还是欢喜地接受了这个结果。与从前阅读《撕毁》时的感觉一样,当我想整理自己的思绪,以便把想法说得尽可能明白一点时,我发现很多事情依然无法明白地表露。也许是不想说,也许根本就讲不清楚。人生这个命题太大太沉重了,尽管有时候你想借助一些外力让自己暂时脱离出去,哪怕只能追求片刻的轻松。比如酗酒,比如沉迷摇滚乐,比如旅行,比如刻意离开某种生活。N曾经所象征的,是社会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类人,他们谈不上有多大的贡献,却实实在在地维持着社会的运转。但这一切并不是稳固的,相反,只要时机不凑巧,一些偶然的事件就有可能将局面完全扭转。这种对人在生活中的虚幻性,挖掘出表象之下的某种本质,也许是包裹在生活外面的另一层皮,因为人如此脆弱,许多时候身不由己。假如以带有同情的态度来阐述这一切,并在常规被打破后给角色一个相对好些的结局,这种挖掘可以说带有救赎的特征。但卡生所采用的方式,却是一路跌坠至谷底,在其中看不到任何温情的东西。甚至包括N假象并写在小说中的爱情,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怀疑、斗争、和自我厌弃。也许是由于这种态度所具有的极端特征,这本小说被打上了“青春文学”的标签。也许在一些人——年长者、自以为足够成熟或对生活志得意满的人眼里,这种反叛精神仅仅是青年的臆语。好吧,既然不论是谁最终都将发现,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是徒劳挣扎,那么过程究竟如何大概也不那么重要。可是真的不重要吗?姑且不论本质如何,要是甚至连反抗的形式都失去了,人与被圈养的家畜又有什么区别?也许正是因此,故事里有许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点死去。他们各自独立,却又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同为正常社会秩序零余者的身份,或他们原本就没有一个确凿的身份。这种确定和不确定的感觉交织为一体,所以良子可能是N身上的另一个面,“她”所象征的追寻和死亡也是N给自己设定的一种结果,第三个故事中的哑巴则如同谣言一般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从N这个起点出发,走不同的路,会到达不同的地点,“任何一个答案都在语言形成的瞬间构成了一种假象”。也许人有时候可以给自己多一些选择,比如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试试。可是人生如此短暂,许多时候许多人甚至根本来不及选,就只能被动地沿着被指定的方向走下去。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抑郁症者手记》的现实意义,正是年轻一代的思考、迷惘和抗争、希望与绝望同时并存,两者同样失败,但同样伟大。故事尾声出现了一个囚徒R,他在入狱之后给仅有一面之缘的N写信,回顾自己的人生,在进行总结的同时,企图抢在注定的死亡来临之前,能给自己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那些信具有残酷的美感,其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的身后,一个看不见面目的人,举着一只枪瞄准我。当子弹穿膛而出,我只感到那么一下,一颗东西进入我,尔后就越来越重,一颗子弹在我的身体里燃烧起来。……”于是N终于明白,“期许生活环境的改变,进而达到对自我恐惧的远离是件不可能之事。这境界,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文学受时代影响,而文学又可以从时代中脱逃而出,成为个体存在。在卡生的小说中,很少看到“当下”的痕迹,整个世界仿佛缩小到了皮肤表面,每一次受伤、乃至跌倒后起来继续奔跑,都因为与人本身联系过于紧密,而往往显得痛不欲生。《抑郁症手记》中有一些不完满的部分,正如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也许只是某种追寻的过程。这过程代表着过去,同时也开启了新的人生。也许有一些人在阅读后会被那种抑郁的情绪所刺伤,甚至感染,但我还是想说,如果可能的话,请尽量去忽略人生的阴暗。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将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追寻,早年写诗的经历使卡生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许多短促而有力的句子也许是诗歌的一种延伸,其中蕴涵的坚硬力度在拷问阅读者内心的同时,恐怕也给作者本人带来了一些成长。卡生在自序中说,“我相信一个人的一生总被一些相同的主题困惑。书写的人经常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在进行同一个问题的讨论。这就经常造成作者与小说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我叙述结束,我依然没有在小说的最后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所以即便在故事进行到结尾的时候,故事里的人和事依然没有结束。这不是解答疑问的过程,而仅仅着重于不断的追问。也许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而答案又开启了下一个问题。在人的生命中,时间流逝的过程经常出现两种不同的状况,要么像不同的线段连接在一起,时间延伸下去;而有时候,也会如一个点铺展出无数个平面,一切都是不可控的,所有的结果可能都只不过是偶然发生。所以小说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我想N恐怕也将继续去寻找。于是在最后一段,有了这样的描述,“我眯着眼睛注视这个城市,它忽远忽近,忽长忽短。阳光照在男人,女人,穷人,富人,残疾人身上。他们哭了,笑了,饿了,饱了。他们离婚了,失业了,成功了,生病了,最后的最后,他们都做梦了。我开始撒开腿跑起来,一直跑,就这样不停地跑下去,一直,一直。越跑越轻盈,越跑越有力量。”——这是一个向死而生、苦苦挣扎的人,在历尽生活的磨折与摧残之后的选择。这个时刻他终于成为了自己,尽管无目的的奔跑所象征的,依然是看似有希望实则无望的生活。我在一个夜晚失眠的时候,躺在床上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很快就将它读完。我想起了《路上的人都有把枪》里的一些句子,“路上的人都有把枪 他们袭击了这个世界 而你的房间是空白的 因为你的脑子里是空白 如果存在一种可能 它寂静而顽抗的生长 它们的未来是什么 如果以此作为谢幕的理由和死亡的借口 那又是哪一种未来”。我想起了从前的一些日子,想起了我在火车上,在长途班车上,在高原和城市里艰难的成长。想起了我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的生活。也许有些人终生都在追寻一些东西,可那究竟是什么,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很可能仅仅是一种冲动,一种对懦弱的反叛,一种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你终生都徘徊在巨大的恐惧边缘,害怕自己疯了。可是你并不孤独,你知道总会有另一些人,跟你一样在路上,你们同样被一颗炽热的子弹灼烧并洞穿。2010年3月于北京
  •     蜕皮就是一个符号,像那个没有名字被称作N的男人,那个没有爱好只有数字伴着的男人。没有人知道当你面对这符号审判时的痛,因为每个人都带着一种痛,当区分不开无法对号入座时,一切都只命名上一个代号,就叫她,或者它。蜕皮是个过程,是N必须穿过的一道门,就算时间不偏不倚改变他的人生,由单一的严肃转折成竭斯底里的放纵。谁又曾扭转过这改变的力量,除了埋怨,剩下的就是抑郁。但必须要找出一条路,于是一场车祸后N有了新的生活,玩起摇滚的N忘记了他的数字,接踵而来的是酒精、大麻、黑夜、疯狂、做爱、结婚离婚和再婚,仿佛是蜕不完的皮,一层接着一层,有撕开也有缝合,有抽搐也有快感。伤疤长在身体上,恐惧发自心深处。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但人也总是迷失,在与物质与生活抗争中失掉了精神的前提,站到初衷看发现价值观扭曲了。这是一条路,直到你找到一样足以武装自己的利器的时候,才能走出,然后到下一条路。对于N来说,生活中除了空虚,生活中除了抑郁,还有什么呢?深夜中,N凝视着夜空中的城市,城市给他带来了绝望,绝望构成了他新的希望。他写了畅销文章,小说里的人物,也是一个人,没有名字,就叫她。N在生活中没有的一切,在小说中都给了她。当身份缺失失掉存在感后,是不是只剩下同时间消磨了,如果是这样,很明显你注定输给时间。蜕皮还在继续,你还是那个不知所措、患得患失的抑郁者。给一点颜色会画出什么呢?是木讷的表情还是大红特红的太阳,前者是呆子而后者是疯子。他们说青春是张扬无度的,青春给人一种无限的表达欲望,凌乱或者懒散,都构不成你寻找的主流。要找的不仅仅是一件利器,不只是一把枪,不是么?N的生活终究还没到结尾,作为女性作者的卡生,把本身的细腻和忧郁些许带给了这个男人,而作为小说里N被拟定的身份——作者,他小说里那个只有代号的“她”是否就是另一个卡生呢。卡生在前序中提到她把音乐、电影和书籍当作抑郁的解药,但这些有何尝不是抑郁的感染源呢。她在写作,像个精神失常者在喃喃自语。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知道的越多,怀疑也越多,其实蜕皮的你,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去看看这本《抑郁症者手记》吧,也许能找到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枪和未来的路。
  •     整个故事充斥着阴暗的色调,整个故事下来看得我十分地纠结。故事充满着各种现实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吸毒、性生活、自杀、离婚、冲突,这些关键字在整本书屡见不鲜,刚好对应了他的书名《抑郁症者》。本书没有直接表明N是抑郁症者,但是从N的经历,从会计到玩音乐到最后的写小说,作者每每都将N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活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我们往往就像是一个空壳,当一场车祸彻底打乱了N的生活之后,N的生理心理都出现极度的空虚整个故事下来也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脆弱。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一点儿都不抑郁的内容反而让我很抑郁……你说你装个什么劲儿?
  •     你不会理解我这漂泊变换着的一生
  •     “你曾设想过的关于自杀者的高尚,对生命的洁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杜撰。”“她不清楚应该走到哪里,这个城市,已经让她陌生,进而让她恐惧。她要离开的是自己对过去的无法正视呢?还是对现在的无法承担?也可以说,那是一种无的状态,带她离开了本应该叫做有的城市。该是换种方式生存的时候了,她想。”其实我想,“字字珠玑”与“才华横溢”难道是年老与年轻的区别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明显不如第一本,说不好这是一种进步抑或一种退步,作者生活得好就好
  •     不蜕皮,不上路
  •     這本書竟然是洪荒的ilook雜誌主編卡生寫的書,我覺得是不是搞高端時尚的人都有待你精神不正常稍微帶著點憂鬱的人才能搞的起時尚呢
  •       整个故事充斥着阴暗的色调,整个故事下来看得我十分地纠结。故事充满着各种现实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吸毒、性生活、自杀、离婚、冲突,这些关键字在整本书屡见不鲜,刚好对应了他的书名《抑郁症者》。本书没有直接表明N是抑郁症者,但是从N的经历,从会计到玩音乐到最后的写小说,作者每每都将N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活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我们往往就像是一个空壳,当一场车祸彻底打乱了N的生活之后,N的生理心理都出现极度的空虚整个故事下来也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脆弱。
  •     真实与虚构,混淆不清。
  •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只是很容易陷进去,越看越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事小说;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杜撰。后面可以开始思考关于人性、关于爱。只是通篇讲来还是沉重了些吧。果然是像个抑郁症患者的手记来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