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书评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3
ISBN:9787806138663
作者:吴敬琏
页数:308页

十年箴言 沥血为民

吴敬琏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吴市场”的雅号。他是我国老一代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学生,和顾准先生也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这位嘴对着领袖的耳朵,脚站在老百姓中间的学者,是市场经济的极力倡导者,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他对于股市的言论,更是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就是作者对于中国股市论证的文章和谈话的结集。 2001年1月15日起,股市连续大幅下跌4天。吴敬琏的“股市赌场论”成了众矢之的。“吴敬琏一言毁市”、“九问吴敬琏”等,一时问责指罪,舆情滔滔。 2月,争论升级,有会议组织者请出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吴晓求、韩志国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召开记者会,“全面反击吴敬琏关于资本市场的种种言论”。他们认为:“现在股市已经到了很危急的关头”,“如果这场论战的赢家最后是吴敬琏,那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灾难。” 本书的开篇(前言),作者针对这五位经济学家的诘难,逐条展开,一一辩驳。 1)关于“全民炒股”:吴敬琏先生反对股市过分投机,倡导长期资金入市。 2)关于“投机”、“零和博弈”和“赌场”:吴敬琏先生抨击中国股市违规违法盛行,倡导投机活动和投资活动结合,实现良性互动。 3)关于“市盈率”和“泡沫”: 吴敬琏先生针对中国股市当时虚高的市盈率,指出“要提高警惕,防止泡沫发生。”而一旦发生泡沫,则主张“平稳地放掉泡沫中的空气。” 4)关于“庄家”: 吴敬琏先生痛斥:“这类活动严重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损我国法律的尊严,应有司法机关介入,对违法绳之以法。”他主张,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5)关于“打压股市”和“规范股市”: 吴敬琏先生认为“规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规范则无从发展。”他力主排除阻力和障碍,加紧努力,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尽快健全起来。他认为,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反对政府托市。 6)关于“两种市场经济”: 吴敬琏先生指出:“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两个过渡:一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亦即从原始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即法制市场经济的过渡。”吴敬琏先生反对“坏的市场经济”,倡导建设法制市场经济。 7)关于“专业精神”与“平民意识”: 吴敬琏先生回答道:“我对经济学的执着沉迷,说到底,是为了解答一个困扰了好几代求索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怎样才能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学以致用,古有明训。既然我从自己的曲折探索中得到了中国荣辱兴衰系于改革的结论,自然就应当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贡献给经济改革这一伟大事业。”他说:“经济学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往往是现实性很强的一门学问,除了揭示事情的真相,在大多数场合还要进一步作应用性的研究,提出规范性的意见。依我看,这便是最起码的专业精神,而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中人的命运也是经济学家的本份。” 这本书,就是以上面七个问题为中轴,以时间为序,作者将自己自1988年始至2001年止,关于股市的论述文章和谈话结集出版,示以一贯。以上那些真诚的话语,读来令人肃然起敬,真个是十年箴言,沥血为民! 作者关于股市的基本认识、股市是不完全市场的论述,提醒、教育中小投资者注意股市风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本书虽有强烈的论辩色彩,但对于初入股市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绝好的入门书籍。他的很多论述今天或已成为共识,或正在成为共识。他关于中国股市建设的意见,也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展望。 春节以来,中国股市开始了长期下跌后的躁动。本书附录的几篇文章,介绍、分析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的始末;是作者对中小投资者预防风险提供的殷殷之鉴,颇有教益,值得好好一读。 这本书是2001年出版的,但今天读来,话语犹在当下,意味深长! 2009-2-15

再回头,不堪回首

对吴敬琏同志的认识谈一点补充文章提交者:nbug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我在对中国经济过热表示担心的同时,更对中国政治的走向表示关注.因为经济过热既然因政府助涨而起,亦必须回到治本的路上来。所谓病急治急、病缓治缓。政治上的建设不足,推进缓慢,很容易失去时机。国际风云不大稳当啊。高层动手之初,未考虑到银行之动作僵硬及各部委之调查进展迟缓,无非是使我们承担更多的内患,更大的、在三年后可以期待的风险吧。*.*.*.* 2004-5-27 15:18:1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奇趣数码让你赚翻天 第 2 楼 文章提交者:nbug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吴敬琏:关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作者赐稿 中改院顾问)1.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总体过热首先应当明确,“过热”是一种总量的概念,即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了可能的总供给,或者说,社会可支配的资源数量已经无法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这次宏观经济过热,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引起的。早在2003年下半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投资过热现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2004年一季度更是到了43%。投资增长加速,是由银行的过量货币供应量支持的。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从1998年以来一直在提高,从2003年第二季度起达到了20%以上的高速度。如果不是央行在下半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全年广义货币的增长肯定会超过20%。急剧增加的需求拉动我国的GDP增长率超过8-9%的潜在增长率。作为一个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低效率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就超过了可供资源容许的限度,也就是说,出现了过热。它的主要表现包括: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运力高度短缺,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扬。在当前中国的条件下,经济过热有几种可能的直接后果:(1)经过一段时滞以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品价格,出现消费物价指数(CPI)上升;(2)由于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无法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去,造成下游厂商的大量亏损;(3)过量供应的货币进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吹起市场泡沫。不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破坏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一旦投资或资产泡沫破灭,还会导致经济衰退。2.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增长质量太差,效率太低中国经济之所以会在增长速度超过8-9%以后就很快地出现过热,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效率太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增加1元的产出只需要增加1-2元的投资,中国却需要5-7元。2002年中国的全部投资占GDP的42%,去年已经到了46%左右,而美国一般是10%。印度的GDP增长率和中国相差无几,但其中投资只占了24%。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比较差,这就造成一个现象,中国的GDP增长一加速,很快就出现过热。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又在于推进改革。目前改革的重点是银行系统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3.中国还没有失去实行“软着陆”的机会中国经济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调整过热的经济,而不是争论经济是否已经过热。因为后者已经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早此时候,我国的中央银行已经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方法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央行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先采取小步微调的政策措施,然后观察调控效果,如果效果不明显,再考虑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看来不能排除央行对现有利率作出向上的调整的可能性。中国经济是否仍然有可能实现“软着陆”,我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从今年2月起中央领导就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并且大力支持央行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投放总量,以便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我认为,央行具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只要上下一心,实现“软着陆”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我又对目前仍颇为流行的“中国宏观经济并未全面过热,只是某些部门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说法感到担心。因为按照这种判断,政府就会过分倚重对个别部门和具体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和督察。这种并非宏观调控而是微观干预的措施,不但必然带有“一刀切”的性质使调控成本很高,效率损失很大,而且会由于遇到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抵制和反对而很难较快地收到预期的效果。降温最好的办法,是以宏观(总量)调控为主,辅以少量行政措施,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协调;至于有限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配置,则要由市场去决定:谁有效率谁干。2004年中国经济将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上,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就成为能否成功地越过这个关口,能否保持长时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至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能不能够规避长期的风险则要取决于今后完善市场制度的改革的进展。*.*.*.* 2004-5-27 15:20:3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3 楼 文章提交者:酱酱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没看懂,没什么新意 *.*.*.* 2004-5-27 15:38:0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4 楼 文章提交者:cqn1010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在这里,对于2004年时说过、别人不能理解的一些评论,对照着今天一片狼藉的中国经济形势,严峻的挑战.真是不堪回首.2009年春*.*.*.* 2004-5-30 11:23:45


 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