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口史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226029022

作者简介

  人口,是社会和经济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人口,就没有社会;离开人口,无论是经世济民,还是国民经济,都既无对象,又失去了基础。因此,要做好甘肃的各项工作,把握甘肃人口这个基本的“量”的概念就非常重要。这是很多在甘肃工作的同志都有的深切体会。方荣、张蕊兰同志著《甘肃人口史》一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从公元前二十万年到公元1949年甘肃各个历史时期人口的量的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系统完整。从公元前二十万年甘肃有人类活动开始,一直写到公元1949年,全面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甘肃人口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二是同甘肃历史结合得紧密、贴切。全书不是就人口谈人口,而是把甘肃人口史放到甘肃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又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这种撰著人口史的方法,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使人口发展历史变化显得自然,更加清晰,而且大大增强了专业性很强的人口史的可读性,使全书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既获得了甘肃人口发展史的种种信息,又加深了对甘肃历史的了解;三是资料来源广泛,信息丰富。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搜集了各种历史典籍、碑帖、图书、文物、档案、资料中有关甘肃人口史的资料一千余万字,经过考订、选择、浓缩成这部近100万字的《甘肃人口史》,厚积薄发,内容充实;四是研究深入,学术性很强。作者曾参加国务院“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人口》丛书(甘肃分册)、《甘肃人口志》等书的编写,并编纂出版了《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二辑),历时20余年,终于撰著成这部《甘肃人口史》,堪称“二十年磨一剑”;五是文字通俗,可读易懂。该书虽然专业性、学术性很强,但作者采用深入浅出的笔法成书,因而显得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可说是雅俗共具,人人皆宜。

书籍目录

绪论一、甘肃人口发展历史的生态因素二、甘肃历史人口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三、甘肃各个历史时期人口统计资料的可比性第一章 先秦甘肃人口的发生和发展第一节 甘肃原始人口的发生及其分布性发展一、历史传说中的甘肃先秦人口状况二、甘肃上古人口的发生和单一文化人口的发展三、新石器时代甘肃东部原始农业人口的发生和发四、新石器时期甘肃中西部土著人口的发展第二节 夏、商、西周甘肃人口的发展一、夏代甘肃人口的增长性发展二、商代甘肃人口的下降发展趋势三、西周甘肃人口的曲折发展第三节 春秋、战国、秦代甘肃人口的发展一、春秋和战国前期二、战国后期三、秦代第二章 汉代甘肃人口的盛衰第一节 汉代甘肃人口的民族构成和户口管理一、汉代甘肃的行政区划二、汉代甘肃人口的民族构成三、汉代的户口管理第二节 西汉甘肃人口的增长性发展一、西汉前期甘肃人口的低速增长二、西汉中期甘肃人口的快速增长三、西汉后期甘肃人口的低速增长第三节 新莽、东汉甘肃人口的下降发展趋势一、新莽时期甘肃人口的发展由停滞而始下降二、隗嚣、窦融时期甘肃人口继续下降三、东汉前期甘肃人口继续下降四、东汉中期甘肃人口急剧下降五、东汉后期甘肃人口的曲折发展六、东汉甘肃的人口究竟是多少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甘肃人口春秋第一节 三国、西晋甘肃人口的起伏发展一、三国、西晋甘肃人口的双向大迁徙二、三国时代甘肃人口的数量发展状况三、西晋时代甘肃人口的消涨第二节 十六国时代甘肃人口的全面发展一、民族王国割据中的人口损减二、倡导儒学、“务农养士”政策下的人口迅速增殖三、民族关系融洽中的人口发展四、中原战乱地区移徙甘肃的人流五、十六国时代甘肃人口的数量估计第三节 南北朝时代甘肃人口的曲折发展一、南北朝时代北朝的户籍制度二、北魏时期甘肃人口的发展趋势三、西魏、北周时期甘肃人口的恢复和发展四、南北朝时代甘肃人口的总量估计第四章 隋唐时代甘肃人口的兴旺第一节 隋代甘肃人口的新发展一、隋代甘肃人口的民族构成二、突厥、吐谷浑对隋代甘肃人口的影响三、隋代甘肃人口的增长性发展四、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别具特点的甘肃户口统计五、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甘肃户口统计峰值溯源第二节 唐代甘肃人口的兴旺一、唐代的户籍制度二、隋末唐初甘肃人口的大幅度下降……第五章 五代、宋、金边缘化的甘肃人口第六章 元代甘肃人口的萎缩性发展第七章 明代甘肃人口第八章 清代甘肃人中的“大起”大落(上)第九章 清代甘肃人口的“大起”大落(下)第十章 民国时期甘肃人口的史料研究及人口总量和分布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甘肃人口的结构第十二章 结论

内容概要

  方荣,男,194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1967年本科毕业,曾任甘肃省档案馆处长、副馆长等职,研究馆员。长期从事甘肃地方人口史研究。参与《中国人口.甘肃分册》的编写;负责《甘肃人口志》历史部分的编纂;主编出版了《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辑(古代),第二辑(上、下册:近代)共125万字;发表历史人口论文多篇。另主攻档案学,主编出版了各种档案文献汇编资料书和工具书10余种,发表了各种档案学论文50余篇。  张蕊兰,女,汉族,1956年6月生,甘肃秦安县人。1975年3月参加工作,1974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兰州大学研究生班毕业。1974年11月任张沟大队党支部书记;1975年3月任陇城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兼);1976年10月中共甘肃省委在基层选拔优秀青年干部中,被选调到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一处工作;1988年至1992年在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73局任副局长、党支部书记;1993年至1999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行政处处长、党总支副书记;1999年4月任甘肃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2002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次代表大会。  作者先后撰写论文30余篇,分别在8种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有5篇获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并主编出版了《现代公文处理规范》。

章节摘录

  2.高原效应。从甘肃海拔最低高度看,一般讲甘肃是在海拔1000以上的高原地区。其实,甘肃海拔在1000米或稍高一点的地区很少,只有渭河和泾河流域的河谷地带及河西走廊的西段。除此以外绝大部分是海拔1500米~2500米的高原或山坡地,是甘肃人口最主要的分布地区。所谓高原效应,就是高原对甘肃人口发展的消极影响。甘肃高原处在北纬32度至43度之间,因此,甘肃高原带给人们的第一个礼物就是高寒,除陇南南部少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能达14°C以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度都在4°C-8°C之间。全年无霜期只有陇南河谷地带能达220天,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在180天以下,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仅160天,因而,甘肃自古以来被称做“寒乡”,“寒乡春来晚”,“四月草不生”,“六月尚飞雪”。这就决定甘肃农作物的生长期很短,不仅产量有限,而且品种不可能很多,直到清朝前期甘肃仍以粟类作物和莜麦(燕麦)为主,大多为低产作物。史学界公认,红薯作为生长期短的高产农作物引进中国,是清代中国人口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红薯东不入潼关,北不渡秦岭,使甘肃与红薯绝缘,少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只有玉米和马铃薯进入了甘肃,与清代雍、乾时期大量屯垦一道将甘肃人口提升至1200万人的水平后就余力耗尽而停滞,以至人口相对过剩。  3.黄土效应。甘肃人口分布最多的河东地区的全部和河西地区的东部,都属于著名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土层最厚达140余米,一般也厚达十几米几十米。这些黄土不是几千上万年才形成一厘米的有机土,而是北方大沙漠和河西沙漠随风吹来堆积的细沙无机土。它有三大特点:一是贫瘠,几乎不可能营养、生长任何植物和农作物;二是堆积十分至密,几乎不渗水,陕、甘两省的人们修窑洞当居室正是利用黄土高原的这一土性特点;三是表层遇水便糊状化而随水流动。黄土的这些特点除了可供人类修窑洞,进行生土建筑的好处以外,可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首先是易于水土流失而沙碛化,其次是使甘肃耕地贫瘠。当然,在上古时代,由于亿万年的自然作用,曾使甘肃黄土高原的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有机土,因而草木茂盛,到处是一望无际的丰美草原和松涛声响的森林。因而,当古“氐”人首次烧山垦荒进行农耕时,曾有不耕而粮丰的收获。也正是这种丰收的引诱,使甘肃古人不断地轮换着进行烧山垦荒,随着人口的发展,很快就把黄土高原上的草木烧遍烧尽。于是,水土流失发生,表层的有机土很快就被冲刷得一干二净。因此,“地瘠民贫”慢慢成为描述甘肃经济和人口生存状态的专用语,且自唐以后日益密集,到清代干脆成为官民开口必有的口头禅,甘肃也从唐代的“富庶”地区成了“苦甲天下”的穷困地区。这就是黄土效应。  穷,首先使甘肃人口没有饭吃;穷,使甘肃没有能力发展生产力;穷,使甘肃有矿无力开采,处交通要冲却不能发展交通运输业,便于商贸却不能形成如晋高、徽商那样的商业队伍和大商人,一切只能小打小闹吃老本,自给、维持生存尚且不足,何谈发展!  ……

图书封面


 甘肃人口史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