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日记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787531713357
作者:梅・萨藤
页数:206页

作者简介

《独居日记:人类精神的探索者》记载了梅•萨藤从1970年到1971年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纳尔逊失意的隐居生活。书中极为坦率地记述了她在这段困惑时间里表现出的脆弱及富有魅力的个性。作家在对自己过错、忧虑、悲哀及失望披露的同时,以优美的文笔倾诉了她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无比热爱。她所反映的是我们人类共同关心的事情:爱情、友谊、家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以及努力获得内心的平静。《独居日记:人类精神的探索者》出版后,梅•萨藤的读者数量急剧上升,使她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日记体作家。她的日记作品至今在美国畅销不衰。


 独居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北方文艺出版的这套梅·萨藤日记走过十载春秋,已成为二手书市里的较热门的绝版书、公共图书馆里每每借而不得的读物(经常是外借状态,可见其潜在的持久口碑)。这套丛书引进了4本梅的日记:《独居日记》、《海边小屋》、《过去的痛》、《梦里晴空》。梅•萨藤(May Sarton)梅曾是美国女性的偶像级别人物,但她去世后名誉急速下降,和其直言不讳的同性恋身份、书写“一种不自恋自怜的爱”的特立独行有关。梅生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写作对个人名声的影响(短期来说,无疑是损害),但即使如此,她也并无改变。阅读梅的文字实在是种独特的体验,在书中不仅读不到为同性恋者辩护的文字,相反却能读到为已婚女性和异性婚姻的辩护之词。梅·萨藤用充实的生活和美丽的思考,奋力向一种“不自恋不自怜”的人类精神境界进展。梅是一位在思考上深入而且极度诚实的作者(虽然有朋友说她诚实得让人不敢读完),其对女性生命体验、人类晚年生活的思考尤为让人称道。我十分喜爱她,近年来也一直反复阅读,并寻求各种日记版本和其他作品,以深入阅读。这4本书的出版顺序是:《独居日记》,1973,梅60岁,梅决心击碎那个读者眼中虚假而完美的自己,她书写了孤独、创造、年老、自然、大观念、爱,为何成为生命的必需。《海边小屋》,1977,梅64岁。1974-1976年,梅搬到缅因州约克的海边小屋,这里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居所。在海边小屋,梅思考如何理想地生活、自然的美、疾病、苦痛、独居、和种种生命成长之所必需。《过去的痛》,1980,梅67岁,在独居中思考痛苦和孤独,梅认为,唯有经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生命才可能成长。《梦里晴空》,1988,梅75岁,正当写作生涯有新发展时她中风了,生理的脆弱、强烈的痛苦、成长的艰难,读后久久难忘。这4本书中有几个地名比较重要,也提供资料如下:1945年起梅和朱迪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1956年,梅离开朱迪搬到新罕布夏州的尼尔森(《独居日记》);1974-1976年,梅搬到缅因州约克的海边小屋(《海边小屋》)。
  •     与夫子、张纪中、Y小聚。Y特地启了瓶上好的干白。可惜,我们这群品味低下的人,什么都不懂,急吼吼拔了木塞,将数百元的美酒权当作汉斯9度,灌入喉咙。夫子抱怨,不及他家的女儿红甘醇。纪中向来好装有品,饮毕,又讨了Y家的紫砂壶,斟了壶铁观音,飘飘若仙。清谈从早上10点开始,至日斜西山。陪Y去跆拳道馆接她女儿回家,我们四人,便在落日中挥别,一日又去,何其匆匆。与夫子、Y分别做过两任同事,已属难得。但大家仍希望,有朝一日,能继续合作。对于这段情谊,我们都小心翼翼。我也曾想,为何几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却能和睦相处这样久呢?Y给924的答案也许说得明白。她说,因我们都是那样类型的人。哪样的人?自是极普通的那种。无太多物欲,对生活从来要求不高。喜欢读点浅淡的书,喜好安静的居所,向往在小乡村独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永无争执。我们亦是不现实的人,总难习惯都市生活。嫌它吵闹无礼、冷漠凉薄,并深为都市的人际关系头疼。是的。我们的爱与容忍,都在心中。不会说也不太懂得表达。我们可能看起来比旁的人更冷,但那不是我们不懂得爱,而是我们太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情分,也深知自身缺点,怕过近的距离坏了那情感,怕给别人造成任何困扰,怕惹得对方颇有微词,才轻易不敢接近。无论与谁,我们都如此。我们不太懂去很有分寸地拿捏一段关系。我们并不博爱,不会各个都爱,各个都喜欢,但我们自身怀着温润的心,对那些不太相合的,我们也做得到不虚伪应酬,不刻意诋毁。我深以为然。故而,翻开梅•萨藤的这本《独居笔记》,只读了一节,便将它带回了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在那字里行间里,嗅到了某种我所熟悉的气息:矛盾、浓烈、情绪化,但不乏真挚。与我一贯所欣赏的性格并无二致。 我想,很多人不会喜欢这样的一本书:它琐碎,充满了太多对失望、过错、忧虑的披露。还采用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不太讨巧的记述方式。但若你知她的写作背景,便会多一份体谅了。此时的梅•萨藤尚未成名,同性伴侣住进了疗养院,而她自己年事已高,不复美貌。无儿无女,孑然一身。除用翔实记录来排遣孤独,别无他法。所以,在1970年到1971年、美国乡下的隐居生活里,她的呓语喋喋不休:为自己歇斯底里的脾气羞惭,为季节的更迭伤感,为写作的艰辛愁闷;每日莳花弄草、晚睡早起,却还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讨厌给读者回信,却又控制不了自己,不得不去回信;喜欢隐居,但无人来访又难免会低落;明知某种气质可以为她所用,却不能用得足够好;不想绞尽脑汁去写作,但又忍不住要在写作中追问;为了安静,可以忍受一天五六次轰撵土拨鼠,却又小心地不去伤害它们。不喜欢工作,但是如果一天没有为之尽全力,便会觉得残缺。她不厌其烦地记录一周的晦气不顺,捕捉内心每一个细微而真实的变化,抒发自己对政治、战争、婚姻、友情、动物、思考的看法,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自然,那些灵光乍现的哲理句子就诞生了。而一些对庭院生活的描写也美得令人无限神往。她写,“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人的情况,如果我们想要承认我们自己是错综复杂的——自我怀疑,感触内疚和喜悦,及缓慢的自我解脱,直到用全部的能量来行动和创造,那么做为一个人和一个艺术家,我们之间就要尽量相互了解,就要心甘情愿的裸露自己……”“长期以来,我与另一个人的每次会面都是一种冲突,感觉太多,敏感太多,甚至最简单的谈话,都会回味的精疲力竭……”“具有破坏性的是急躁、轻率、希翼过多、过快……”“有时候,在这所房子里我无所适从,只不过是在等待着不会来或者是不能来的人。”“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蓝色此刻在苗圃中比比皆是,弗吉尼亚蓝苓花、麝香蓝、蓝色樱草花以及木银莲花。不久小树林里的福考绿花会开得到处都是……那只浣熊每到凌晨一点都要把我弄醒,它把厨房外的木柴棒折腾得乱响,打开灯,它冷漠好奇地望着我,然后笨笨地顺着柱状爬上屋顶,关上灯,一切又重新开始……”“我一直在考虑这个事实——不管生活中出现怎样可怕的风暴,只要你生活十分坚实有成果,你就会受益于它,而顶住可怕风暴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是一个五十八岁的女人在孤单的日子里所作的穿梭与梳理。她用了把自己逼到一个死胡同里的追问方式。很诚恳,也很可爱。这种许多女性作家欠缺的深刻内省力弥足珍贵。我喜欢这种反省中给自己力量的方式。尤其喜欢她对爱情的总结——学会在轻淡无形,不给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去爱一个人。很好的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友情。
  •     独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独居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多了些自我的时间思考。独居的人不是不愿意交流,独居的人一般都更善于交流,但是要走进心里来是很困难的,因为独居的人都有很严重的精神洁癖。独居的人 爱情更接近于柏拉图。也许只有独居的人才能更懂得什么是“一直很安详很沉默”。——学会独居,学会孤独,学会不迷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要写日记。
  •     知晓没有黑暗 生命乃不会临降 正像没有阳光 鲜花就不会开放。
  •     抑郁宅文艺女中年的自省和自溺。隐居——孤独终老好听一点的说法,从来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     好像看到自己.
  •     其实人的一生,无论是哪一个年纪,本质都是一样的。
  •     在垦丁的海边读
  •     很诚恳,但not spicy enough
  •     可以反复多看几遍的书
  •     独居日记
  •     未读完
  •     内心宁静 方可致远
  •     回头去隐居再读一遍~~~
  •     梅·萨藤《独居日记》。其实我觉得。。。很一般。。日记这种东西,本来就是非常散乱和虚无,夹杂各种老生常谈,除了史料研究价值,也不是给缺乏参与的读者看的吧。
  •     独居者丰富的内心宇宙
  •     扒开文字,看到生活。
  •     也许这种类型的书只适合读原版?总之,读着很没感觉~
  •     梅萨藤的《独居日记》太过细腻,细腻到甚至让人心疼。日记体作家里,她的作品不算是最好的,但也算得上哲思惟文,沦心众妙。有时间自然是要把剩下三部都看完的。
  •     读完确实“承认不愿承认的情感” 而且读的时候总是出神在想事情
  •     真挺难看的,也有类似的书,读着却是代入感很强又很暖人,但这本书读来就觉得这个刻薄自私的人真让人讨厌啊
  •     确实是琐碎的文字,可能自己对作者的处境不算了解,没有办法体会文字的高深。
  •     所以说独处时人的思维活跃,且更为敏感,这是有根据的。
  •     写得很细腻,只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不要看的好。。
  •     在我集中自省的这一段时间 给我很多感触 这本书作者写的很坦诚 很多问题都会在独处时出现 也不可避免 只能面对
  •     放一段安静的曲子,坐在摇椅上闲闲静静慢慢的看
  •     让我一个人待会,可是你们可别不要我。
  •     日记其实是不能被读的。
  •     被这句话深深吸引读的这本书:即刻成功是时下的规律:“我现在就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机器引起的腐败后果。机器做事迅速,超越平常生活节奏。如果开车第一下启动不灵的话,我们便会发脾气。现在我们仍然能做的事情,像烹调,织毛线,种花弄草,总之任何不能仓促而办的事情已所剩无几。而这些事情具有特殊价值的。
  •     丰富纤细的感受力。过于著迷于意义 价值之类的问题,通篇萦绕着焦虑感。有些地方在我看来反而像是自我说服及辩护,整体风格不是我的type。
  •     才独居一年就可以写独居日记?那我们这些独居n年的人怎么办?
  •     也许是已经习惯了孤独的感觉,所以再看别人描写出来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惊艳的感觉。以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女性观反观今日天朝才是唏嘘所在……
  •     要学会在轻淡无形,不给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去爱一个人。很好的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     如果看实体书可能会阅读感更好。以后重读。
  •     这本日记是萨藤1970年至1971年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纳尔逊隐居时所写的。日记记录了一年中,她与抑郁症的抗争,与周围朋友的往来,与读者的互动,以及与小动物们和各种植物花卉的共处。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到作者——一个抑郁症患者、女同性恋、小说家、诗人——激烈的内心冲突。书中有很多对美国社会和整个人类文化的深刻反思,但毕竟是日记体文学作品,思想的表达比较零散,不够集中。
  •     读别人的日记于我而言是件几乎毫无意义的事,三言两语中不可窥见其真实感受,那些别人生活中的喜悦或悲哀,未曾亲历又从何而知。那些无声的,别人的呐喊。
  •     总觉得译本还能再好点
  •     生而在世,必然要有可以作为精神依托的事物
  •     哪里会有纯粹的孤独,这也不是一个人的独居。只是一种以孤独的形式途径来发现自我,就像最末所言,冲破长久处于的过于沉浸和过于挣扎的状态,回到自我的深处。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     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爱你 因为他们能从你的身上看的自己 因此留下感动的泪。看杨国华一样 看的过程里 想把每个字句抄下来
  •     看到珀里孤独地去世时的那段深有感触,“一个人怎么能接受这种死亡?我们会怎么去想,当人们被铲走,正如一生的辛劳、尊严、自爱像一个破旧啤酒罐一样被抛弃?”
  •     一个人靠着想象光明是不会使他茅塞顿开的,而是在于他从黑暗中悟出道理
  •     他们只需坦率又敏感就可以了
  •     行
  •     选摘了几段,其余都很无感,感觉文笔有点太刻意了
  •     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想的太可怕。可电视媒体总是带着倾向性的灌输孤身终老的可悲……到后来,也觉得可怕了!
  •     往往是读着读者就不知自己面前的是什么,不知是沉浸于其中还是出神了。开始的时候心静不下来,之后慢慢好了。看书,想起自己的日记。
  •     想当年还没有到春季的冬天每天五点醒来静静爬下床去宿舍公厕借光看这本书,伴随了我苦逼而“有为”的高二啊真的难以忘记
  •     2016,33。八月的最后一天,狮子王台风登场。我坐在图书馆靠窗有树的位置,看完了这本书。看的时候想起来是 青山..惠?谁写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她的生活还不同于陶潜的隐居,其实也是和外界有交流的阿,我觉得更像是为了多独处而这般生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居。换想如今这个时代,也许只要将手机关机断掉网络,都可以称之为隐居了。作者真是爱花阿,也许养花喂猫饲鸟也应视为一种陪伴—生命原始的寻找同伴的能力。
  •     我们就这样活着,感受着,领悟着,欢欣着,悔恨着,走着走着就走回到自己的内心,找到了那个穷其一生所追寻的秘密:我到底是谁。
  •     花了20天在公交车上看完了,寂寞如雪啊~
  •     曾經想過萬一自己也這樣該如何是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