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中国革命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年1月
ISBN:SH11109-132
作者:薛君度
页数:284页页

内容概要

薛君度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问题专家,其学术兴趣非常广泛,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外交、战略、苏俄以及华侨问题等诸多领域,著有中英文论著三十多本。
他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交游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及众多著名学府,为促进中美了解、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和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他和他的夫人、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的小女儿黄德华用美国黄兴基金会的名义,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俄罗斯的大学及学术团体进行捐助,捐助总额高达80万美金。可以说,中外学人中有此能力而又能这样“仗义疏财”者并不多见。
薛君度曾执教于香港大学历史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研究院,美国马里兰、哥伦比亚及哈佛大学。现任美国黄兴基金会董事长、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理事、大西洋基金会理事暨执行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顾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及广州暨南大学校董、北京欧美同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国际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国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国内十几所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名誉教授、顾问、会长等。还曾被秘鲁圣马丁·德波雷斯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薛君度生于广州,原名炯裳。1938年广州沦陷前去香港,于第二年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1940年离港去粤北,1942年以广东省高中毕业生考选第一名保送赴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军训不及格退学。1943年,转学至重庆朝阳学院法律系。朝阳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素有“无朝不成院(法院)”之说。1946年在朝阳毕业后,到新加坡大学的前身莱佛士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莱佛士学院是新加坡独立前的最高学府,其后的政要显贵,多出自该校。1949年,自费赴美国纽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政治系,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国际政治的同时,他还选修了中国近代史。他的成名作《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动笔于1955年,是在大量发掘和收集西方半个多世纪中积累的有关中国辛亥革命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1959年,应美国史坦福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的邀请,赴加州工作,后任史坦福大学政治系首任研究员。此时,他利用该校著名的胡佛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将《黄兴与中国革命》修改定稿。值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此书由史坦福大学出版。由于作者从丰富的文献资料中选择了许多很有说服力的、特别是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对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不少有争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探幽发微、精深翔实,扭转了二十年代以来中外史学以孙划线的观念,使黄兴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新认识。此书问世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被认为是“数十年来学术界研究辛亥革命最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1962年,薛君度移席香港大学历史系任教。两年后,请假经欧洲返美,并代章士钊先生带一口信给李宗仁,从此长期在美执教。1996年,马里兰大学为表彰薛君度对该校和国际学术活动所做的贡献,授予他“里程碑奖状”。曾获此殊荣者,除了马大前校长杜尔博士外,薛君度是第二人。1973年,薛君度担任全美新政治学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后任《新政治学》编委。次年,组织华盛顿暨东南各州大学中国问题研讨会并出任主席。研讨会每年开会四次,直到1981年,会员达90人,包括后来官拜韩国首相的姜英勋。自1975年以来,薛君度以亚裔政治学者组织负责人名义,每年为美国政治学会年会组织有关中国或亚洲问题小组讨论会或圆桌会议,从未间断。1979年,他应邀任理海大学国际政治系校外五人委员会委员。1981-1985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亚裔学者委员会主席,并任国际问题研究会《国际研究报告》编委。
九十年代,薛君度告别了粉笔生涯,创办“美国黄兴基金会”。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性教育机构,并无会员,经费来源主要出自薛君度、黄德华夫妇及德华大姊黄振华,部分是友人指定用途的捐赠,其宗旨除鼓励研究黄兴与辛亥革命外,主要为支持国内外教育事业,促进学术交流。近年来,基金会在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了多个基金会讲座及基金,并联合举办研讨会和编著书籍出版,成绩甚为显著。
薛君度的学术研究涉猎面广,交游活动频繁,他对国际问题和政治局势的分析,常常独具创见,鞭辟入里。他曾与西哈努克详谈民主柬埔寨和越南问题;曾与苏联副外长贾丕才交谈并发表《从莫斯科看中苏关系》;曾应邀与香港总督魏奕信午餐晤谈;曾被韩国统一民主党总裁金泳三在其寓所邀见,详谈两小时;还曾会见过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
薛君度足迹遍布世界许多国家。除了美国的国务院外交学院、国防大学、拉丁美洲国防学院之外,他还曾应邀赴加拿大、日本、印度、比利时、泰国、墨西哥、法国、以色列、韩国、德国和英国宣读论文或讲学。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是一个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有理事一百多人,大都是过去的大使和军政大员,如基辛格等。理事中还有不少是基金会和大公司的负责人,但教授很少,亚裔更仅有三人,而三人中,经常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的就只有薛君度一人。1997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在美国国务院召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后问题研讨会,邀请俄罗斯及其它有关国家大使参加,薛君度以理事会理事应邀出席。他说:“美籍华人学者对北约有兴趣的恐怕就只有我一人。”


 黄兴与中国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虽说薛君度是黄兴的女婿,难免有为尊者讳之嫌,但是从逻辑上看,内容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无论大陆台湾,基本上对辛亥革命的描述都以孙中山为叙述主线,众多革命实践都是以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来穿起来的,因此难免捧孙抑黄,不过这是角度问题,不是立场问题。书中的几个史实和逻辑对我们重新梳理辛亥革命的源流很有意义。1. 兴中会-同盟会的变化一般书籍都把兴中会作为同盟会建立的先声,但是忽略了几个问题:a) 早年杨衢云在兴中会中的地位;b) 孙早年革命活动的盟友主要是会党和华侨,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在广东一省;但是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绝大部分以留日学生为主体,人员构成上两湖地区占30%。一方面黄为湖南人,在日本活动有时;另一方面孙的全西方教育背景与留日学生的部分士大夫教育背景有隙。因此虽然孙为同盟会魁首,会众必然更加亲近黄;c) 以兴中会作为同盟会先声的思路忽略了华兴会和光复会的地位,以及其背后两湖、江浙两地会众与孙的矛盾。虽然有以上种种,孙仍然成为同盟会党魁,薛君度在书中理解为孙较为年长、长期的西方教育经历对西方制度的理解以及动员华侨的筹款能力也是可以接受的。2.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武昌起义之后孙、黄均不在国内,最后18省都督选举总统,孙以16票高票当选,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是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a) 武昌首义之后黎元洪被阴差阳错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黄虽然领导汉口、汉阳两役而功勋卓著,但既没有取黎而代之,也不愿屈居黎之下,既有君子之风,也有书生之气。直至陈其美光复上海,程德全在江苏独立,属于起义新军、同盟会众和独立前清大员自然对统御全局的革命领导人各有算盘,身处事外的孙被推出来作为各方接受的代表也是理所应当。b) 民国建元之后孙虽为总统,但是具体庶务均出黄之手。袁世凯接盘之后,孙成为铁路总办,倒是袁为了安抚革命党为黄在南京特设留守一职,拥兵5万。3. 二次革命与中华革命党宋案以及其他袁氏扩充权力的行为引起南方几省都督的讨袁运动,失败后孙希图改组国民党,其中也有值得思考之处。a) 孙认为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果实为袁所窃,主要因为党缺乏纪律,因此要改组中华革命党,其要求“宣誓依从孙先生“并附指模,李烈钧(赣督)、柏文蔚(皖督)、陈炯明(粤督)几位曾经的地方实权派均强烈反对,黄表示不认可亦不阻拦,即便认可孙的胡汉民提出改“宣誓依从孙先生”为“依从总理”亦遭孙拒绝,可见中华革命党很难说完全继承国民党衣钵,绝不是国民党线性发展的结果。b)袁复辟之后的反袁斗争基本没有孙和中华革命党的参与,袁倒台之后黎元洪代总统复开国会,国民党再次成为国会大党反而使得中华革命党处于尴尬的境地。4. 即便如此,又能如何?薛著此书开宗明义是要为黄声张,但对我们这样一与黄兴毫无瓜葛,二不做专门历史研究,三度过愤青热血青年阶段的人来说是很难同薛一样从这套历史的叙述中获得同样的成就和快意的。毋宁说,我们用更有逻辑的方法接近了事实的真相,还不如说我们把原来简单清晰的逻辑变得复杂难解,因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大家心态是不一样的,无论怎样实证的研究都会有预设的立场,用一个业余人士的态度也辩论不出孰优孰劣。有人秉持进步史观,那么无论你说他削足适履也好,以论带史也好,他只要关注宏大叙事就已经足够;但是你要是怀着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和八卦的心,自然是能发现很多边边角角,当然了,自然也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从我们小民的心思去看,放眼五千年,纵横三万里的事情终归很少碰到,人情世故反而来得多,发掘一些细节一方面让我们能有一些务实的态度,凡事成功不易;另一方面动动脑筋,远离命定式的喧嚣和口号。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虽然翻译语言有隔阂,但措辞视角比国内传记强。
  •     :无
  •     此书薛君度先生曾赠我一本
  •     來豆瓣打分才知道作者是个好女婿……
  •     不一样的辛亥革命,解释了革命正统的来源。虽然是女婿为岳父正名,不过内容翔实,引证合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