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帝有个约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35432513
作者:北村
页数:291页

作者简介

我们无法避免在成长、成功、亲情中犯错,落下一块不容别人点戳的“心病”。久而久之,“心病”变成恐惧和疑虑的根源,影响着命运、性格、健康和爱的真诚。本书的主人公们采取了说出“真相”的方法,以求心里平安和社会和谐。但是,是否得到原谅和宽慰却成了作家抛向读者和传统文化的悬念……...

书籍目录

编者荐言:恨不得把北村杀了一、樟坂杀人事件二、火车上的回忆三、被害人的儿子四、神秘的吸引五、市立精神病院六、在床上想女人七、巨大的悲痛八、心思转变九、悔改的代价十、行走在刀锋上十一、我不是你丈夫十二、乞丐与情人十三、死者的重现十四、两个女人的忧愁十五、无法呼喊的语言十六、再度逃亡与浪子回家十七、恢复记忆的试验十八、我是否痊愈?十九、诱捕抑或诱惑二十、爆炸性的新闻二十一、一分钟,妖魔变成了人?二十二、苏云起和陈三木的比较二十三、第一次法庭陈述二十四、悔罪的辨认二十五、神秘女人的神秘实验二十六、罪犯成了作家二十七、一个也不饶恕二十八、殴打二十九、失去了一切三十、没有调查就没有真相三十一、案情的逆转三十二、精神病院的思想斗争三十三、说出他的一切三十四、两个市长一台戏三十五、一审判决三十六、重新爱上一个人三十七、演播厅的相见三十八、恐怖的日记本三十九、陈步森的四个女人四十、神魂颠倒的陈平四十一、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四十二、恐惧的宿命四十三、终审四十四、还有最后一个罪没认四十五、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四十六、软弱者更有力四十七、复活的异象

编辑推荐

隐秘的事情属于上帝——我们的神,惟明显的事情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本书故事以一个城市的凶杀案为背景,用几近纪实的叙事手法将这个城市的市长、教授、商人、记者、农民、凶手和各色男女拉到读者的面前,并抽丝剥茧般将他们的外装和面具剥离,一寸一寸地逼近这些人爱恨情仇的心理成因:内在恐惧。为了拯救和自救,小说的主人公们采取了说出心中的真相,与社会和他人达成了和解、宽恕和原谅,从而摆脱了心中的不安、焦虑和恐惧的种种心理负担,使生命从灰暗扭曲中矫正过来,呈现出和谐平安的健康状态。由于小说在人性扭曲的成因和性格形成的多纬度的描写中,细腻准确而又冷峻严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群,以及那些我们耳熱能详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而本书具备好读而又耐读的品质。

内容概要

北村,1965年生于福建长汀,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同年任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杂志编辑,1996年因故离职,为自由写作者至今。坚持生命立场,提倡良知写作。创作生涯起始于自由思想蓬勃的80年代中期,被批评界冠以中国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身份。1992年3月写作遂呈现个体化趋势,与先锋文学甚至整个汉语写作模式脱节,开始其“神性写作”。他的作品主要以信仰之光彻照人类人性和精神内部的黑暗秘密、以及塑造被赋予信仰的真正的理想主义人格为诉求。主要作品有:《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长征》《鸟》《老木的琴》《公民凯恩》《周渔的火车》《望着你》《玻璃》《愤怒》等。

章节摘录

书摘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樟坂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和这个国家的其他城市一个样。也许这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说法,但却是事实。抵达樟坂的时候正值初夏,从火车站走出来一眼见到这个城市的时候,竟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和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你首先会看到大量由白色瓷砖粘贴外墙的建筑物,它们都是呈现一种盒子的形状,毫无章法地堆砌在一起,仿佛一个醉徒随手码放的积木。火车站外面无一例外是大量的三轮摩托车,这种被称为摩的的简易交通工具,蝗虫一样乱窜,发出隆隆的声音。使人很难想象周边的居民如何入眠。在樟坂个人隐私得不到尊重,但也不会引致太大的争议,因为这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有关生存权大于其他一切权利的观点。严重的噪声理所当然地被划人生存权的合理代价的范围——这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还有更重大的问题,比如在樟坂的成功广场是不允许人们长时间逗留的,据说这会影响其他人的逗留,如果发现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三次进入广场,或者连续在广场滞留半天以上,则有可能视为可疑的人,被维持治安的警察劝离,这是被称为“柔性驱离”的作业。据说是为了行人的安全。这项规定虽然有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它一直在樟坂实行着。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    有一个成功大学的客座教授,比利时人,叫麦尔斯,拍摄了一部樟坂的纪录片,名字叫《瓷砖》。影片描述了充斥这个城市的建筑外墙的瓷砖的印象。这似乎给人一种懒惰之城的感觉。影片理所当然地遭到谴责,纪录片作者被描述为一个对樟坂一无所知、望文生义的人。关于樟坂人懒惰和毫无想象力的评价遭到反驳,实际上瓷砖对于樟坂是一个好东西,一个县级市里居然挤着相当于大市的人口250万,这是一个可怕数字。这些人首要的权利是生存权。所以某些讲求效率的做法得到推崇,比如往建筑物上贴瓷砖,以便保持它的新颖度以及易于施工和清理。    本文要讲述的那个惊天大案就发生在这个城市里,无论该城的警察如何用心地维护社会治安,案子还是发生了。在樟坂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会感觉到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警察的人数。在一些大型集会上,有时会出现令人奇怪的场面:到场的警察比集会者的人数还多,但这种做法并没有给人带来安全感,反而叫人心惊肉跳,因为这让人产生大难临头的感觉,仿佛有什么重大事件即将发生,这种预感是很折磨人的。在樟坂,市民居然害怕警察,这不能不说是市政的一个失败。    不过,习惯往往可以超越恐惧。在樟坂,人们掌握着一些能使自己免于恐惧和无聊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是传统的一部分,所以根深蒂固。比如用铁笼子把建筑物框起来,虽然在视觉上有些不舒服,但是个一了百了的办法,这就是樟坂效率的含义:时间就是金钱——不会让所谓美感损害安全——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在樟坂,你看不到历史,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城市的古城墙在三十年前拆除了,因为人口的激增,城建扩充到外城,古城墙由于通过性不足而被拆除。当时有过是否拆除城墙的争论,但保护历史的观念立刻被刷新,某种以为看到城墙就能看到历史的观念遭到嘲笑,这种僵化的认识论的遗毒,很快让位于新的历史观:历史其实存在于人的意识深处,樟坂人用习惯来记忆历史,比如下面举到的例子。    这个让人免于恐惧的办法源于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当你坐的飞机下降时,你如果听到哗哗的麻将声,你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樟坂。用麻将赌钱是习惯和传统,在几百年前的美国西部,从樟坂出去的华工每到傍晚时都会聚集在一起,这使得那些借酒浇愁的洋人很费解,他们听到华工们大喊“卡西诺”然后聚集在一起,玩一种用牛角做成的玩具。今天的国际赌场通用的名称“卡西诺”据查就是樟坂土话“开始了”的意思。    另外,信仰是一种遗忘的好办法,或者干脆说信仰就是遗忘。在这个城市要找到信仰的踪迹是困难的。这也许只是一些外乡人的想法。其实樟坂到处都供奉着神祉,往往在一桌麻将的旁边,你就会看到用砖砌成的小小庙宇,这些充斥樟坂的袖珍庙宇供奉着许多不同的叫不出名字的神祉,分别管理着樟坂人的财产、婚姻、健康、事业和生育。甚至有专门分管厨房事务的神明。这和樟坂市政的机构相类似,这个县级市一共有九个副市长,管理城市的各种事务。同时,还有九个副书记分别对应这九个副市长。从党务的角度介入城市管理。这种分工的细致也是一种习惯。    因此人们有理由蔑视外地人对于樟坂人懒惰的说法。这是不负责任的指责。樟坂人既不懒惰,也不吝啬,反而讲究排场。他们会在结婚时花上大笔金钱来荣耀自己。每到这种时候,街上出现长长的婚车车流,每辆车的门上都挂着红色气球,在空气中瑟瑟发抖。然后前往樟坂的著名酒楼饱餐一顿,樟坂人在吃的方面出手大方,在著名的红楼就有一桌吃掉十万元的纪录。他们觉得婚姻是一生中的大事,在这种时候如果吝啬,是连神明都不许可的事情。    对樟坂懒惰,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和同情心,生性冷漠的说法终于被证明是无稽之谈。甚至缺乏安全感也只是一种猜测。这个看上去没有活力的城市的内部,涌流着真正的激情。这会体现在它的报纸、电视和所有其他的媒体上:媒体使用的洋溢着激情的语汇是别的城市的人感到陌生的,樟坂人习惯于加上许多定语和表语来描述事情的程度和性质。这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记忆在樟坂人的思想里。樟坂人习惯于记者的采访,只要有话筒一伸到他们嘴边,他们就会准确地用樟坂式的语汇来描述这个城市和自己的心情。这也是传统的一部分。    也许通过这样的描述,你会对樟坂产生印象,这是一个夸张的城市。实际上“夸张”和真正的激情之间是很难分辨的,正如理想和幻想很难分别一样。这些都是不很清楚的概念,需要人们通过习惯或者信仰来加以分别。不过也许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实。以下描述的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事实。用现实来描述历史,或者用历史来描述现实,其实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事实。                    P1-P3


 我和上帝有个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凶案牵连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经济,牵连出种种当今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更牵连出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心灵与人性。你看到那居高位的人如何从理想主义者变为他曾经痛恨的犬儒官僚,你看到那底层的贫民如何从天真质朴的本性发展为胆大妄为的凶犯,你看到每一个人的罪后面都有曲曲折折的背景原委,原来他们都应该得到宽恕——只要他愿意从此停止自己的罪。       北村的冷峻在于他把人心之中的恐惧写得如此翔实逼近,你明明是在读凶手与受害人的故事,却不由得自己沉重起来,仿佛那恐惧正从四面八方扑过来,逼你思考心底的一切。你有没有罪?你是否坦白了一切?你是否有资格得到受害者的宽恕?你还隐藏了哪些?       在这个故事里,悔改是最大的主题。犯了罪的人应该悔改,这本是个人心灵里最艰难的斗争。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也许社会根本不允许你悔改。比如这个杀人犯,他杀了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罪了,想要尽可能弥补一切,但是社会根本不买账:你做点好事就遮盖你杀人的事实了?你杀了人自己还想活命?谁知道你做的那些是不是想让自己轻判的借口?这个时候,甚至不杀此人不足以平民愤!       可是,民愤是什么呢?就是全体人民不允许一个犯罪的人悔过自新吗?更多时候,民愤只是集体无意识的冲动吧……       北村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借心灵辅导站老师苏云起之口说出偌多告诫之语,尤其在凶手入狱之后,这种点化甚至有控制不住的嫌疑,大段大段想要解救众人的心灵。难怪序言里编辑安波舜说,大多男性读者看了都想恨不得把他杀了:你以为你是谁?你凭什么说这些?       而我正如大多数女性读者的反映一样,非常喜爱这本小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内心活动。阅读过程里,我不断被主人公们内心无尽的恐惧骇住,那压力让人自然趋向洁净。做对得起良心的事情才能得内心平静,这虽然是妇孺皆知的道理,但在生动的故事面前我才感受到良心的谴责是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甚至会扭曲人的一生,逆转人的未来……       我很想知道,北村本人是否也曾因为自己的罪而经受这样日夜不安的折磨。我这么说不含任何鄙薄,人人都犯有罪过,只在改与不改的区别。我宁愿相信作者是一个曾经犯罪、如今洗净自己灵魂的人,因为他的文字既带着阅历万千的沧桑,又有不同常人的纯洁坦荡。       我更想知道,他以自己现有的名声地位如何保持了自己的纯净,在与影视界、新闻媒体频繁接触的生活中,实在不易。这力量纯粹来源于基督教吗?好在我恰巧有与他交流的机会,希望能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更希望,他本人如我所想。       做良心所允,得平安喜乐。相比内心的平静,财富、名声、地位、面子都显得多余,甚至可能成为阻碍因素。我想我以前还是太放不开了,其实能做到简单,已是极致。书中说软弱的人更有力量,正因如此。
  •     罪需要的是被宽恕,而不是被医治。没有人可以除去人的罪,只是先有来自神的宽恕,然后才有人与人彼此的宽恕、和解。如主祷文所说“天上的父,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人的债”。    北村归主之后的写作有着毫不犹豫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信心。这点和他以前作品中的绝望截然不同。可惜的是我觉的他还没有找到新的语言。文学性反而大不如前。这本书是是相对比较好的了,但还是有太多牵强的地方。比如《奇异恩典》这样的赞美诗是怎么介入的?所谓“心灵辅导站”如果不是家庭教会岂不是无法自圆其说?    我觉得北村是急切的。就像是在沙漠中迷失绝望的行者突然找到了绿洲一样。也许更耐心一些会好点。北村在开创中文文学的新领域,因为我们没有《悲惨世界》、《复活》、《你往哪离去》这样的宗教文学传统。也许在经过多年以后,中文宗教文学的传统才会被坚立;然后我们才能等到真正伟大的作品。
  •     抽空看了北村的新作《我和上帝有个约》对我来说算是最近少有的娱乐事件了。说实话,故事廉价得就如《知音》某一期故事的充水版本,如果不是北村还有一些文字天分真是难以下咽。我怀疑北村是受到了——1,某期读者文摘关于某强奸犯20年后向受害者的小孩捐献骨髓的爱的箴言 http://ctestimony.org/2004/20041110.htm2,某网站流传的关于一个叫胡文海杀人犯对社会言之凿凿的控诉http://shmilyhotmail.bokee.com/3475260.html3,某小报编造的妓女从良上大学之类的人间奇迹把这些素材,作以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放大,以及北村与生俱来的“超过常人的胆大”,便拼凑成了这本所谓的《我和上帝有个约》,据说某台湾出版社还购买了此书的繁体版权,北村自《周渔的火车》之后估计再次赚的盘满钵满。不过,这个廉价的故事还是比较容易改编成庸俗的电视剧的。人民需要娱乐,而且还弘扬正气。我推荐陈步森的扮演者可以选——陈健斌——大陆神经质表演的最佳代言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文字生猛,内容谦卑。我们都是罪人,要时常悔改,信靠顺服
  •     "相信是人类最美好的动作"
  •     我喜欢
  •     后半部简直是流光溢彩~
  •     现在只能说好。。。具体怎么好法我要好好沉淀一下再说
  •     宗教小说。关于罪和忏悔。但总还是欠着那么一点什么,大抵中国人的骨血里还是缺乏罪感意识吧。这本文字不如《玻璃》和《望着你》那般精炼,少了点感染力。
  •     关于悔改与相信,写的有点矫情
  •     语言并不精炼 但是思想和立意却很高 在市井犯罪大事中反映生活 人生 这是生活 这才是
  •     记得当时是高中的图书馆里借的,到了大学想回味发现竟然没有这本书。 看这题目当时还以为是恐怖小说,但我庆幸自己看的是这样一本带给我如此震撼力的书,它如同梵语,洗涤着我的心灵。谁都有罪,反而表面上看过去有罪的人,内心是最纯洁的。当看到结局他用自己鲜活的肝脏来拯救自己心爱的女子,那种疼痛感,就像是人间正道已经灭亡了……他也选择了另一个方式活下来,活在心爱女子的身体里,活在我们每个为他触动的人的心中。
  •     是自己的救赎
  •     寻求灵魂之救赎
  •     国内还没有像样的宗教文学作家,所以这本书的糟糕也是可以原谅的。说教意味太重,定会惹人反感恶心。
  •     居然看哭惹。这本书只有内容就够了,不需要技巧文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反思。触动我的是李寂的为官之路上,从胸有抱负到无能为力破罐破摔的转变,别人犯下的错在我们知道真相后甚至不忍去责怪,真是要守住内心的那面镜子啊。
  •     晕倒,今天来mark书评才知道周渝的火车是北村写的 难得一本书过了几年还被我刻在脑子里
  •     像是一本基督教的传道书
  •     前面还可以,到后面太假了,太煽了。北村,太容易感动女性读者了。当小说成为宣扬一种信仰的工具(虽然是单纯善意之举),它的文学价值必然滑落。文可以载道,但不可以宣道。
  •     也只看北村的基督文学,下次看《愤怒》吧
  •      具体忘了读过北村几本小说,但这本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本。它带来的感动常常引起我的思考,思考之后便会胡乱记下些类似这篇文字的东西。 小说感动我的是里面的男主人公----善良的杀人犯陈步森,还有他和被害人妻子之间莫名的感情。用善良来形容一个杀人犯也许会让人觉得很滑稽,我想的是虽然是他先沦为杀人犯,但后来他变得善良了。至于他是怎样和被害人妻子产生了一段感情书中描写的很清楚,即使当事人不愿意去承认这样的感情,我想它都是真的存在,一种哲学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存在,而且现在还在延续着。很少看到这样一种包涵着大爱的爱情,也许纯属虚构,但现实社会却需要这样一种不真实来弥补我们一种大爱的缺失。他们之间的感情个人认为是全书的精华,是故事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看这本书时有一种感受,就像书中序言里说的一样,很想一把把它撕了,但是有忍不住继续读下去,里面的人物都那么可爱,那么的真实。我现在开始有点想念陈步森为淘淘做的地瓜车了;我也会去想象陈步森在精神病院锅炉旁因劳累而睡着的情景;还有那陈步森给冷薇唱歌时的那种“幸福”。我在想,这种“幸福”到底能不能把它真正地叫做一种幸福?冷薇虽然患了逆向选择性失忆,但当前的她意识应是清醒的,至少这样的“幸福”有一半可以叫做幸福。这对陈步森来说已经足够,所以我认为他应该是幸福的,正是这样的幸福才为大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关于冷薇,她幸福吗?她的幸福直接关系着陈步森的幸福,她幸福了,陈步森才会幸福。对于冷薇的幸福,我觉得应该分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命案发生之前。她是幸福的,因为她老公李寂很爱她,孩子很听话,完美的的三口之家。有理由不幸福吗? 第二阶段,命案发生之后到住进精神病院且未遇到陈步森之前。她是不幸福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阶段,在精神病院遇到陈步森之后到她记忆恢复之前。至于这个阶段她的幸福状态很难界定,如果快乐不等于幸福,我想她是快乐的。因为她失去了部分关于过去的记忆,所以不能用幸福去定义她的生活。 第四阶段,从她记忆恢复到陈步森二审被判死刑。她幸福吗?她不幸福,因为这个阶段的她承受了太多的煎熬和压力,这些煎熬和压力超出了任何一个女人的承受范围,以至于她想再次回到自己失忆的阶段。 第五阶段,从陈步森二审被判死刑到故事结束。如何定义冷薇的生活状态?还是类似的回答,如果快乐不等于幸福,我想她是幸福的。这个时候的她是不快乐的,难道在遭受这么多的事情之后她还会感到快乐吗? 看看冷薇的生活,一个从幸福回到幸福的过程,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这期间虽然有过快乐,但去回忆这段快乐,或者说是去缅怀这样一段快乐,那是多么大的一种折磨。 冷薇和陈步森之间的感情问题。他们俩的感情问题,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但又不想让大家去关注的问题。说它值得关注,是因为两个特殊的关系以及在书中社会的广泛影响,最重要的是这段感情牵涉到法律的公正和两个男人的生命(李寂和陈步森)。如果冷薇承认这段感情,但前提不会受到任何的舆论压力,那么在陈步森的定罪上多少会从冷薇处得到有利的证词。但要冷薇能够理性的看待李寂的死和陈步森的罪行,而且不遭受任何的外界压力,这容易吗?我觉得不现实,一点也不现实。虽然冷薇在最后承认了这段感情,但最后却失去了所爱的人,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遭受了太多的非议与来自她自身的折磨。这个假设当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冷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所以他们的感情问题我并不希望大家去关注。 至于陈步森方面,他会承认这段感情吗?他想承认,但他却不敢去承认他和冷薇的感情。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他是罪人,他没资格去爱冷薇。由于淘淘的天真与可爱,陈步森发现了自己身上不多的良知,他去反省了自己所作的一切,他所作的一切在他看来只是去弥补他犯下的罪行,从起点上,他就把自己看的远远低于冷薇,这种低是一种灵魂上的耻。在他看来他永远也无法和冷薇站在同一层级的人格上与冷薇相爱。但书中陈步森还是勇敢地去爱了冷薇,那是文章的最后,陈步森被执行死刑,把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冷薇。也只有用陈步森的死亡来换取一个两人相爱的平面,虽然陈步森死了,但他却和冷薇融为了一体。 我在想一个问题,谁可以挽救陈步森的生命?人的生命毕竟是宝贵的,谁也无法剥夺,即使是法律也无法夺取一个人的生命。挽救陈步森生命的会是冷薇吗?还是法官?或是他自己?也许是北村?谁都不能,不是陈步森该死,也许不判他死刑将来对社会的作用也是积极的。但只有他的死,才能换取他的升华,才能使陈步森成为一个有资格和上帝达成一个约定的陈步森。 陈步森上天堂了,因为他的灵魂是干净的。
  •     基督徒作家的矛盾。
  •     我在四五星之间徘徊来着
  •     好吧 北村你太厉害了
  •     我们要恨的是罪不是罪人 我们要救的是罪人不是罪
  •     无感
  •     高二时开始看这本书,看了三分之一之后书被别人拿走了。今年夏天在亲戚家重看这本书,又是看了三分之一之后我走了,书还是没看完。这几天终于把这本书重头到尾看了一遍,第一次阅读时的震撼感仍在,而且更加强烈。没有调查就没有真相,没有真相就没有和解,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北村,是被上帝纪念的作家。
  •     宽容。活着都不容易。结尾不太喜欢。
  •     刚看一点,写的太残酷了
  •     希望能拍成电影。
  •     向自己赎罪
  •     宗教小说,所有的人物是为了宗教观的表达服务的。少了一点文学性的深入,只有新闻式的快捷报道。基督徒的忏悔拯救故事。选取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环境。北村的价值在于用宗教的思维逼迫你回答。你别想绕过去。原则上你得说个清楚明白。
  •     大概五年前流着眼泪读完,想起曾经挚爱的一部电影,也是宗教,救赎,罪与罚的主题,惊觉感动我的元素总是那一些。时隔多年,仍然记得最后一幕的场景,静谧而温柔的夕阳下,风静静流动着,这样的片刻,从地上捡起一片草也是极美的。
  •     很耐读的作品
  •     读完以后曾很长时间倒不过世界观,觉得文中就是有人死了就是有个家庭被毁了,可是我为什么觉得没有人是有罪的。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阴暗面,一不小心放大,就不能挽回了,有时候幸福,就偏差那么一点点。
  •     小说写得很文艺,但是也处处透射着杀伤力。虽然北村把他的眼睛看向了边缘人群,也间接的表达了他对于权全社会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力量少了一些更宽广的容度。小说只是成了一个小说而已。
  •     关于爱情和犯罪,虽然是一本饱含说教性的故事,但是却仍然能看下去,不容易
  •     人是很复杂的,写出来就更复杂。但我们往往活得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否则太累了。就跟书里的人那样。幸好,我们拥有的也不过是庸常的人生,很多深刻的人生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不需要亲自去实践或体验。万幸!
  •     一本让我想一口气看完的书! 一本让我哭了的书,有太的感受~~~
  •     什么是“真相”
  •     人的一生有两种活着的方式,一种是当奴隶,无论你挣再多的钱,也是以奴隶的心情活着,一种是当儿子,当儿子不是在打工,是在自己家里工作,以后家产就是他的,所以他心情很轻松。
  •     (罪与罚×50%+卡拉马佐夫×10%)×50%≥我和上帝有个约
  •     北村最好的作品
  •     虽说这本书有点血腥涉黄,当我不得不说一句:有时候太细腻的情感很致命,会让人舒服死,如果想活下来,就得学学法官~哈哈~
  •     与基督信仰、与爱和赦免有关的故事,值得一读,这应该可以说是我读过的中国当代小说中最好的作品
  •     表达了宗教观念。一切的发生都有原因的。与现实贴切。
  •     好久没看长篇了啊宗教洗脑才是一流啊看完心里那个肿胀就想皈依我主啊
  •     没什么好说的,看过就知道了.
  •     真相到底是什么?
  •     我和扬威一样词穷,要怎么描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真实却荒诞,黑色幽默又有点悲哀,我就像书中的群众,被一波波的主人公自白扰的没有主心骨,想迫不及待的得到一个能安慰自己却又公道但是不要让无辜者受罪的结局。。陈步森的自白让我觉得为什么我们不能宽恕他人,土炮的自白让人揪心,还是应该杀尽天下贪官,冷微的自白让我对里脊感到无奈,看完了根本睡不着的书。。还有,要重新把圣经看起来。
  •     读完这本,我信主了。
  •     有些类似于向‘性恶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主张人们用实际行动来救赎自己的过失。有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勉,结合现在的什么什么门,很是值得静思。 摘录几句P223中苏云起相信陈不森已经悔改的论述: ‘相信才是真正能力的途径······在相信中,我们得到爱,在相信中,我们有了行动能力,我吃了一个苹果就相信世界上有苹果,我不必把世界上所有的苹果都吃光······其实,我们是靠相信活着的。如果我们丢弃相信,或者贬低他的作用,只靠理性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失去生命中最终要得东西:幸福感······
  •     书里描写了各个阶层人心里面的阴暗面,可能很多人看了都会脊背发凉吧。看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相信有上帝,也无法界定罪与爱的关系,觉得所有都是偶然的,但是期望有有确据的救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