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後書

出版社:洪範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ISBN:9789576743047
作者:楊牧
页数:403页

作者简介

人生過程中的關鍵之點 ──
這不是一本回憶錄,我並不想去指涉特定的人事,而是想要以一種自己喜歡的辦法,擷取人生有意義的經驗,交往,以及影響自身的人物。時間和地點皆是跳躍的,但核心的概念卻一致。(楊牧)
楊牧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十年之內(1987 ~ 1997),持續地書寫三本以少年時光為敘事反思之聚焦的散文集:《山風海雨》、《方向歸零》和《昔我往矣》。2003年,再將三本書編為一帙,合稱《奇萊前書》,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那一遠階段的結束。就在《奇萊前書》付梓前後,楊牧已經自覺地開始了一件新的寫作,前後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萊後書》。《奇萊後書》在時序上銜接《奇萊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是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別青少年歲月、故鄉花蓮的山林與海洋,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 ── 東海、愛荷華、柏克萊、華盛頓、東華等大學……置身多樣的人情和知識環境之間,感受學術、倫理,與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懷疑。筆法翻複、文類跨界之際,依然緊扣「詩」主題,對詩的執著始終不變,於風雨聲勢中追求愛與美之恆久。

书籍目录

設定一個起點 1
詩人穿燈草絨的衣服 11
青煙浮翠 35
一山重構 55
雨在西班牙 77
複合式開啟 111
神父 135
翅膀的去向 153
左營 169
誰謂爾無羊 181
加爾各答黑洞的文字檔 193
抽象疏離 上 215
抽象疏離 下 229
愛荷華 243
翻譯的詩 267
蜘蛛蠹魚與我 281
鼬之天涯 307
破缺的金三角 327
中途 365
奇萊後書跋 399

内容概要

楊牧(1940- )
本名王靖獻,花蓮人。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獲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後來返台,在東華大學擔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為中研院文哲所所長。 創作甚豐的楊牧,從早期的「葉珊」時代就有詩集 《水之湄 》、《花季》,在浪漫抒情風格上形塑他的名聲。他的散文作品,也映照抒情婉約的文風。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進與世事觀照之增廣,在詩的書房裡的楊牧對現實與冥想更為深刻地觸探,形成一種講究語字鍛鍊的詩風。 透過詩與詩學交互碰觸,他在書房裡觀照現實世界,也把現實世界捕捉進書房裡。《瓶中稿》、《楊牧詩集》、《海岸七疊》、《有人》、《完整的寓言》,楊牧以詩集與文集構成他的文學風景。曾获诗宗奖(1971)、吴三连文艺奖(1990)、国家文艺奖(2000)、纽曼华语文学奖(2013)等重要奖项。


 奇萊後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还是在我手上,诗依然在我书里顾文豪“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这是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也是杨牧《中途》的开头。与这千百年前的诗句遥相呼应,杨牧“在人生行旅的中途,发现自己正处身一幽黯的树林,而前此逡巡来到的路已隐去不见”。只是诗人并不晓得,这些过往岁月里虚悬着的“不曾完全遗忘的故事”,因为诗人的提取与擦拭,不仅未曾全然被抛掷于记忆的废墟,甚或它还撩拨起远在大陆的陌生青年读者的心。那年,我大学四年级,阅读杨牧的起始,竟是目下最末一本著作,《奇莱后书》。我常常循着作品堆垛而成的足履回溯一个作者的文学印记,也因此得以追摹和体认文学的开端、开展乃至收束以趋终结的过程。有些作者在这番回溯中或为我更热烈深入的认知,有些则不免失却初始的惊喜,有些印象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愈加清朗,有些体验一如导引悄然改变着我于文学的既成观念,或许就此而言,持续一贯的文学研阅,之所以持续一贯,恰是因读者自身亦处在变动不居的阅读的“中途”之中。之于杨牧,我毋宁说期待自己永远止步于中途。洋洋四百页的《奇莱后书》,好比一部文学影像的大制作,黑白文字,黑白画映,耐心的慢镜头,辗转出入于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诗笔勾勒外在的世故变化,而所谓世故变化并非沉浮嚣骚的人事遭遇,而是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与怀疑的颠荡起伏,从此生发内心无止尽的思辩经由杨牧恣肆汪洋的文笔一一缕述而出。“设定一个起点”,由关于“恐惧的自觉”而形成的起点。使我们在岁月的阴影下,“有一天当孤独挟其极大的沉默来袭,才会凛然发现人可能就是完全、绝对无助的”,于是我们向一己之心求援,役使“个人的神志以创造意象来陪伴你”,排比、结构,建立修辞语境,产生诗的意义,或可稍稍抵抗无边的空虚。可诗人并不总是为抵抗空虚而写诗的,正如同“虽然率性最靠近诗的本质”,但靠近终究不是抵达,而少年的“哀愁在什么情况下真可以归属智慧”?写诗的少年,少年的诗人,需要自我箠楚,一种无痛却也很少人能真正完成的自我提升,它令个人意志凌驾浅薄的趣味好恶,自我鞭策的创作计划显然比喜怒哀乐的衍生小品更足期待。然而不够。非常不够。自我箠楚是没有止境的。假若我们愿奉文学为一生志业的话,不论是影响的焦虑,抑或杰作的典范,都注定要跃出阅读经验所赋予我们的启示与藩篱,为了不落入平凡的窠臼,也为了能寻获一己之文学理念和形式,假若我们愿奉文学为一生志业的话。“将个性疏离”,旨在追求“一种准确、平衡的表达方式以维系颉颃上下的意念”,耿耿于怀于“如何将感性的抒情效应保留,使它因为知性之适时照亮,形式就更美,传达的讯息就更立即,迫切,更接近我们向往的真”。我不记得初读杨牧追索诗之真谛及创作之烦难的感觉和心情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对文学奥义心无旁骛的研讨和对自身内心成长的砥砺,并不因其时刻充溢而出烦难和困惑而令我察觉一丝焦躁,相反唯其裸裎了心事、袒露了忧愁,文学的概念和观念,才日渐清晰可亲。是的,容或各人有彼此迥异的文学关注与心事所在,但当一位精诚的写作者不加掩饰地公布他时刻为之瞑目枯想的问题,何况这些问题不关日用琐细,只是为了“朝向一首诗的完成”,那我们或许亦可角色代入,因为我们“也不记得是怎样走到这里的,更不能确定前方闪烁的是星光,萤火,还是野兽的眼”,而我们又“是不是将逢到向导来自心目中的古典,听到预言:直到智者出现……”顺着《奇莱后书》里关于文学的醇酽研析,我继续在杨牧的文学批评世界中折返流连。昔年欧阳修所谓“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授者为门生”,我就像是徘徊在杨牧著作门墙外的一个等外门生,期待在满地珠玉中拾得适宜自己的一份,并透过它看到火焰。《人文踪迹》深入思考诗在古典与现代之发生与完成,严密列举并分析其中要件、实例,突显创作想象之过程与文字修辞章法,人文奥微譬若兽踪鸟迹,也都湛然可辨澹然可识,有了各自的归属。而若对这些踪迹作精微的检视,更多呈示的是一件文学作品的未完成,其行止收放竟未必悉随主意,一首诗、一篇文之卒章其实从不就此结束,或“封闭在结束的状态里”,反而是一件开放的艺术,“可以让他人继续思考,诠释,包括作者自己,在重来的时候”。原来,“可辨识的就是未完成的,曾经属于我的并不一定属于我”。是的,如果人文奥微果然有踪迹可循,或许也因为这些踪迹的背后都有人,都是人。在《掠影急流》中我稍稍憬悟年光果真忽忽如驶,然则即便岁月似急流,总“有些痕迹残留,沉入记忆,曾几何时和你的神志意气融合,变成你部分的自己”。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判断一位作者的笔力与心智的好方法,便是看他如何摹写人事,尤其是追念久远的人事。这是一份心思、知识和记忆的拼图,拼出的图案是他人,可缝隙里处处藏着自己,表露自己。陈世骧的“严峻”与温和,竟会将杨牧稚拙的少作《花季》和《水之湄》介绍给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身教言传地使人相信三千年的古代典籍照旧“其命维新”,文学并非经籍,任何研习文学的人,都必须尽力透过各种文学理论的实验和证明,将“方块字还原到永恒生命,到民间,到独特的个人,然后,指向普遍的真理”;孤高也不乏感情的徐复观一学期只讲《平淮西碑》和《柳州罗池庙碑》两篇韩愈的文章,反复申说文章的结构、技巧和用字,使人真正触知古典文学的肌理和神气,深解古典学问与艺术,却发誓不写毛笔字,写稿写信概以钢笔圆珠笔为之;唐文标事母至孝,任教的校园有枣树数株,秋深果熟,辄以双手狂摇树干,拾枣以归奉老母;诗人郑愁予是一个传奇,他不停流浪,愣是流浪出诗的土地,流浪在传统和现代的罅隙之间,不曾止步,情愿做一名过客,而非归人。透过时间幽明离合的烟幕,书写一件事未始不是一次遗忘的动作,当然也是一次更深刻的纪念,因为记忆总如老树扎根,扎得越深,藏得越深。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阅读将导我研阅文学最核心的规程楷式。我承认自己期待意见,期待别人惊警的意见,像是给我灌输高浓度的文学营养液,我要做的就是锻炼好胃纳,一滴不剩地吸收,消化。于是《失去的乐土》、《隐喻与实现》成为我案头的常备书。是的,乐土的追寻和创造从来是文学的寓言托意。经由想象,我们为自己规划一个趋向完美的国度,发而为哲学的建构与诗的远景,即便会被人讥笑为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人类历史上每一项值得礼敬的业绩不都是发端于不切实际的空想吗?乐土,首先来自每个人的胸臆,然则这样的胸臆必然先充盈流转着文学的气动。阅读杨牧,是愉悦而艰难的过程。时刻葆有文学的可持续的力,让我在散文与诗的往复中体认修辞和节奏营设的无上快感,领略美不再如掉进南极的雪渊般不可打捞,而浩瀚无匹的杨牧式长句,每每依着节奏与韵律的转换而带出思理的折进,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摩擦、角力与抚摸,使得我每次都须全神贯注,唯恐遗落任何词句的转变而衍生的文意的迁转,更遑论出入其中的各种文学意念和作家作品。不过这种愉悦和困难,终究是值得的,一如俏皮的索尔·贝娄所言,诗像是仁慈的埃利斯岛,在那儿一群异乡人开始改变国籍。文学的国度,谁都可以是,也理应是一个世界公民。有心的读者或许发现,我竟未提及诗人的诗作。虽然厚厚三本《杨牧诗集》一直为我钟爱。面对这些由少及壮及老的诗句,我情愿选择诵读,这唯一的发声方式。有时读着不同时期的杨牧写的不同诗句,恍然并惊恐,原来这些串联起来的字句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啊!诗,是诗人生命的一种丈量法。谁都要衰惫,谁都要死去。能这样丈量自己的生命,岂不豪气,岂不奢侈?何况,“我的头上也有了星星白发,然而书还是在我手上,诗依然在我书里”。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和前书比,后书更闪耀理性的光辉,甚至至于佶聱
  •     幾時有得睇
  •     终于从方所买来咯!如杨牧所说,这一部是从自然转而向人文世界,其中有他学者生活的回顾,而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诗于己于人之意义的看法。
  •     讀著讓我想起董橋的回憶文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