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书评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
ISBN:9787539608143
作者:[意]依塔洛.卡尔维诺
页数:234页

结构的创新 但的确没读懂

不过结局很意外。卡尔维诺 该说是个比较神经的作家。这么说比较不敬。但是俺并没有不敬的意思,因为他并非神奇,但的确十分奇怪,看他的文章总觉得有点神经质倾向。并没有不喜欢他,甚至愿意继续读他。就是因为他的神经兮兮。比如尤利西斯特色是喜欢用典和恶搞,用庄重本身去侮辱庄重。掉书袋的极限就是书带遍布全身乃至于胳肢窝。还看过他给孩子编的意大利童话,该说有些话根本就不合适给孩子读,哈哈,邪恶的小老头。记得中国传统的一些幼儿古训,虽然当今教育的营养不良导致大多数人都没学到,导致中国人已经不算是中国人,不过说实话,中国的古训也是很相当残酷和邪恶的。

《寒冬夜行人》:穷尽生活的无数种可能

阅读《寒冬夜行人》的过程当中,作者告诉我,这是一本主角叫做“你”的小说。事实确实如此,故事中的男读者“你”,为了柳德米拉一路披荆斩棘,寻找十部小说下文的下落。小说的主角叫做“你”,但是“你”是谁?作者将男读者阅读马拉诺的信件、拜访柳德米拉的房间时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随着故事的发展,我曾一度肯定,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位男读者无疑了,这位男主角会向我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位男读者让出了“你”的身份,柳德米拉瞬间变成了“你”,这样的状态大概维持了半章左右的篇幅,接着,作者又将“你”的身份归还了男读者。至此,直到小说的末尾,“你”的归属没有再变更了。那么还是可以把作品的主角看做男读者吧?如果这样,作品的结尾又怎么解释呢:“你则说:‘再等一会。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了。’”《寒冬夜行人》不是一本由于印刷错误而失掉了下文,并且无法在图书馆中找到的书吗?怎么可能回到这位男读者的手中呢?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谈及优秀作家时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术师。一个优秀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术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优秀作家,得力于此。”他强调了作家之所以优秀的必备能力——能够运用艺术的技巧表演伟大的魔术,令读者惊奇,迷惑,以假作真,沉迷于虚构的世界之中。“你”是男读者,是女读者,也是那个躺在床上看着《寒冬夜行人》,统观书中的男女读者互相追逐的男读者。那么“你”究竟是谁呢,也许从作者给予作品这样一个熟悉的第二人称时,在似真似幻,闪烁不定的叙述语言中,阅读本书的人自觉地将自身代入作品,“你”便悄悄地变成了我。我知道卡尔维诺喜欢赋予作品有变幻多端的主题,也知道凭着其对写作虔诚的热爱,他将写作作为主题之一融入本书的叙述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期望、以及作者的信仰及苦闷,我看到错综复杂的文字背后,一个将写作当成一项神圣事业的大师,将其对文学的思考与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 同时,我更看到了其企图用文学囊括世界的野心:“法罗斯岛的圆柱顶上有面铜镜,可以照见塞浦路斯、君士坦丁堡以及在罗马人一切领地上航行的船只,因为曲面镜有聚光作用 ,可以看到全部景象。波费里奥写道:‘人的肉体与灵魂是看不到上帝的,但是镜子却能观察到上帝。’”《寒冬夜行人》想当这一面沟通人与之间的曲面镜,上帝派耶稣来到人世,与人们一同受苦,用爱跨越人的罪,最终使人得以与上帝相遇。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超验的上帝相逢的,而卡尔维诺试图用文学担负起逾越理性世界与超验世界的鸿沟的责任。他将世间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其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相中,更进一步地了解世界,发现世界秘而不宣的事实。正如作者在文中借第三位读者之口所说的:“每次重读都仿佛在读一本新书”,每一个故事开始之前,都有其铺垫,每一场阅读之旅开始之前,读者都有不同的既定生活经验,或许人们仍在彼岸世界的大门前止步不前,与上帝的相逢仍是一场无法企及的梦,但至少在不断地阅读中,读者对这“周庄梦蝶”般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想,我之所以在多线并进的复杂叙事结构中,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的情况下,会在看到小说末尾时,仍觉自己受到了触动,应该还是因为作者在这短暂的阅读时间中,向我展现了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性——然后轻拍我的肩膀说:“嘿!旅程结束了。”十个迥然不同的故事开头,穿插于小说的十二个章节之间,故事每每戛然而止于最为扣人心弦之处,这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创作特点,这像不像是作者在说:“我并非想要成为一个高产的作家,我在文字中冒险和生活。”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是一地鸡毛?是寻找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卡尔维诺的主张使我想起作家王小波。《万寿寺》讲述了一个失去记忆的作家在不断地修改手稿的情节,试图改变主人公薛嵩的结局的过程中,最终找回自己记忆的故事。生活的真相大抵是穷尽无数的可能性,最终到达彼岸的世界吧。两部小说的作者都驳斥命定之说,反对亦步亦趋的生存姿态,十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是对生活勇敢的冒险,是在有限人生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选择。我在《寒冬夜行人》中看到了爱情、神秘、家族世仇、阴谋、革命、暴力、背叛、恐惧、性爱、死亡,看到了世间百态,但最终却看到了自己。离开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的生活平淡如水,但正如第七位读者所说:“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即使男读者没找到那十部小说的最终结局,当他和女读者躺在宽阔的,足够两个人躺着阅读的大床上,在吹灯拔蜡上战场之前说:“再等一会。我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了”的时候,我想,我应该明白“人生如诗”的道理了。生活是文学创作一切灵感的来源,它意义无穷,它高于一切。人们应该在这平凡的世界里进行平凡的冒险,应该在享受生活带来的欢愉之时,发现蕴藏其中的更多秘密,然后躺在舒适的大床上,做一个香甜的梦。

不疯魔不成活

最初看这本书,是在高中,当时昏头昏脑,只是感觉和《百年孤独》一样充满了光怪陆离。却又感觉有些东西说不明道不白。。直到自己离开故乡,才发现那种滋味也许是一种漂泊。淡淡的隔离,带有虚伪向性的表达,迷失自我的过渡。。等等。。总之是那么欲言又止的旅客的悲伤。呵。。寒冬夜行人,也许看这书之前就应该想到,拿上手就放不下的正是这寒冬夜行的感受。昏黄的火车站,迟到的列车,旧皮箱,灰大衣,熙熙攘攘的酒吧,百年不变的迎合着读者幻想漂泊的口味。支离破碎的情节。纵横交错的时空。爱情,书籍,生活,以及各式各样的写作手法重叠在一起。你不时地变换着自己,来追寻作者的想法,书中的情节。当你读过才发现这些故事大部分没有结尾。多么可爱的嘲讽啊,是的,作为一个旅客你始终扮演着一些自己崇拜或者厌恶的角色走过没有结局的故事。也许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可你只是过客,当你回顾,只是一个开始与另一个不相干的开始。可是小角色也有一生,于是我们串联起来就成了《寒冬夜行人》。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当然,最后我们执着的男主角和美丽的女主角进入洞房,故事结束。可我回味起来还是那沿途的故事更吸引我,让我留恋。不愿生活如此枯燥的结束,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男主角在吹灯拔蜡上战场之前说:“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了。”如此让人心领神会一笑的结束了。可是如果可以重来一遍,我多么希望画面永远定格在那寒冬的火车站,即使被警察抓到,即使被枪毙,我也希望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我不要知道那么多,糊里糊涂的过完自己的过程就好了。我想我会更无悔。

形式大于意义

一部结构很有趣的小说,一般来说如果讨论小说复杂结构都会把这本书列入其中。十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也没有关联的故事,夹杂着对读者与创作者的分析。作者对小说的结尾并不在意,用书中的话来说,“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代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内容似乎不是太有趣,有点形式大于意义,似乎又是在讨论文学理论。

“后现代”这个概念里最好看的一部小说

在所以可以标注为“后现代”的小说中,《寒冬夜行人》应该是最“好看”的一本。本书用无数残篇断简织成了一个支离破碎、千奇百怪故事,卡尔维诺把文字化作鞭子,不停抽打读者,迫使读者带着一种罪恶的快感走进作者设下的埋伏里。翻开这部小说,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时间、地点、人物全部是模糊的,而且处在不停变化的动荡中。语言风格、叙事方法也在变化,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特的语境。甚至作者、读者本身与书中的角色也混淆在一起了,不把最后一页看完,你是不会舍得放下书的。而当你看完最后一页,你会发现你又回到了第一页,回到了小说开始的状态,展示出了宇宙、时间、生命周而复始的终极真理。《寒冬夜行人》可能是“后现代”这个群体中最质朴的孩子,他没有用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词句故意刁难读者,也没有不知所言、味同嚼蜡的情节。在这里,阅读变成了一场由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同时参与的游戏。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只打3星!!!

虚构的手段与写作的技艺

作者真是个狡猾的角色,小说的一开头就在和读者们对话,拉关系、套近乎。看那单刀直入的的第二人称叙事:“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请你先放松一下……”这家伙卖什么关子呀,寒冬在哪里?谁是夜行人?一上来就跟我废话如何阅读,甚至像打预防针一样的跟我探讨如何阅读,这开头总不会是导读或者引言一类的吧,难道是像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楔子那样?读着读着发现上当了!小说里的作者对我写的这个“你”字,原来指的不是“我”,而是“他”,一个男读者,一个热爱阅读小说,被小说吸引后就想追根究底看到结尾的家伙,类似于肥皂剧的“脑残粉”的感觉。但这个“你”似乎又和我一样,因为我们都开始阅读并在疑惑这个《寒冬夜行人》究竟是什么小说,而且卡尔维诺的文本里果然出现了这篇小说的真正开头,于是我和那个“你”一起开始了阅读。卡尔维诺用这个第二人称虚构的读者潜入了我这个现实中真正的读者的脑海里,于是我被深深地代入了文本,尽管卡尔维诺很不情愿地描述了男读者的一些具体特征,但总体上仍然有模糊的想象空间可以足够来和我融为一体。另外我开始习惯于卡尔维诺的文本里那些对于写作、虚构、叙事、阅读的议论与言辞,有些是直接写出来的,有些假他人之口,贯穿小说始终。在一部小说里,一个作家和多个乱七八糟的人物,他们一起和我这个捧起书阅读的人,探讨虚构的手段、作家的技艺,我仿佛有一种地位爬升的虚荣感,当然代入感更强了。可这是一部小说啊,不是论文,我应该谈谈卡尔维诺给我们讲了什么故事才对。卡尔维诺给我们讲了11个故事。其中男读者“你”的故事算一个,我和“你”一起阅读了剩余的10个故事,“寒冬夜行人”是第一个故事。不过令人抓狂的是,这10个故事都只有开头!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故事都很精彩!10个开头都有各自的写作特点,也都描述了各种荒诞奇异的故事,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故事在慢节奏中缓缓展开,这和所有的小说一样,卡尔维诺按照读者的需要制造人物、场景,还不满足的话再给你几段对话。请注意“制造”这个词,卡尔维诺真的像制造产品一般活灵活现地给读者演示虚构的魔幻,他熟稔读者的好奇心和我们的意识如何体察客观事物,说的直接一点,就是他知道给个关键词我们就会自行脑补各种过程……不过就当我们缓缓展开的故事给我们的想象以足够框架支撑时,总会笔锋一转,突然故事的节奏飞一般的加快,情节仿佛即将达到高潮,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怎么可以这样?于是我和男读者“你”一同(我竟然和一个虚构的人物一起干了一件事!)展开了追寻故事后文的旅程,但追寻到的却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开头。总算说清楚了这小说的架构。但故事还没介绍。结尾处卡尔维诺把10个小故事的标题组成了一段可以充分演绎的叙述:“寒冬夜行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顾眩晕,向着黑魆魆的下面观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结局如何?”没错,这10个短句就是10个故事的题目,似乎卡尔维诺先有了这段话,才切割开来去写小故事一样,精妙十足。《寒冬夜行人》讲了一个神秘组织的人在车站逗留时突然接到了神秘人物指示他离开的故事,《在马尔堡市郊外》则是讲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里正在疗养的主人公意外卷入一桩越狱事件,《不怕寒风、不怕眩晕》讲了革命的混乱形势中的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向着黑魆魆的下面观看》是杀人犯处理尸体的囧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描写了个有电话铃声强迫症的大学老师介入到了一桩绑架案,《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的主人公喜欢万花筒于是给自己的生活人为制造了无数的幻象和替身,《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以日本作家的笔风写着一个奇怪的研究人体感觉的学派师徒故事,《在空墓穴的周围》讲述的家族命运轮回则充满魔幻拉美风格,《最后结局如何》回到了《寒冬夜行人》这部书和读者一起去看世界取消了所有事物会怎样。这里的简单描述不能尽言这些小故事的微妙,小故事里又穿插着关于虚构、阅读、叙事、社会、思想等等的议论。这些小故事当然不是生硬地串联一起,那样卡尔维诺此书就会成短篇小说集。卡尔维诺塑造了一个和男读者有情感联系的女读者形象。这个女读者非常爱读书,并且相信书表达了真实,女读者的前男友因此把书当做自己的情敌,他认为书里全是谎言与虚假,于是他荒诞地做出了阴谋举动,把出版界搅得一团乱,所有的书都是拼贴、机器制造或者残缺不全。总之他造成了男读者“你”和我们这些真实读者只看到10个开头而遗憾郁闷的局面。本书的结构精巧,充满着故事张力和叙事圈套、循环,故事之中所包含的元素又非常丰富,关于革命、组织、权利、图书审查、未来阅读、机器写作、情感、欲望等等非常多的议题都在小说里出现但毫不生硬。

细节之王

卡氏对细节的描写,至少在我读过的作家当中,是独一无二的。“调一调灯光,别让它太刺眼。现在就把灯光调好,因为你一旦开始阅读,就顾不上这些了。你应当这样调节灯光:让灯光照亮整个书页,让白纸上的黑字清清楚楚;当心别让灯光像南方中午的日光,那样强,那样直射在书上,那会使书页反光,影响字迹的清晰度。要尽量办好可能中途打断你阅读的事。你如果抽烟,要把香烟和烟灰缸放在手边。还有什么事呢?要小便?嗯,这你知道该怎么办。”这一段的描写也许是我们大家都有过的阅读体验,至少我自己有过无数次。最关键的是,卡尔维诺能整篇堆砌这种解剖某个片段的语句,同时又不让你感到不耐烦。看卡氏的书,你永远可以等待惊喜,许多普通人大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都能在他笔下变成有趣的白描或对话,这方面最好的带到应该是《马科瓦尔多》。如果多给他二十年寿命,卡尔维诺可能会写出一本跨时代的科幻小说:单单在这本书里,除了文学知识,他还展示了逻辑学、语言学、语义学、生物等等方面的涉猎。有一个疑问是,最后几个故事里出现的“小说写作器”和“小说阅读器”不知道是否是向《1984》致敬?

十个只有开头的小说

这是一个让你看着有些费力,却又不得不赞叹作者深厚功力的小说。开头平淡无奇,很像是爱情小说。一个男读者买了一本新书,却发现装订错误,于是回去找书商调换。偶遇了一个经历相似又有好感的女读者——柳德米拉。甚至结局也是俗套,男读者和女读者结了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内容却是想不到的,因为它中间包含了10部只有开头却没有结尾的小说,而且各个精彩却又风格迥异,都在勾起了人们的好奇欲时戛然而止。对于直肠子的我来说,多少不太喜欢这种方式,总还是希望故事有始有终的。却也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甚至明知不会有结局也期待下一个新的小说。最终男读者在转了一圈搞清楚真相后来到了图书馆,打算把十本小说读完,却又一本都没有借到。小说的结尾终究没有结尾。但是什么又是真正的结尾呢?“我认为书的结尾是最重要的。不过,那得是真正的结尾,最后的结局,隐而不现的结局,是那本书要把你带去的终点。”听完七位读者的话后,男读者突然明白了他想和柳德米拉结婚。莫非这就是十个只有开头的小说把读者带去的终点?

短评放不下

寒冬夜行人,遇到一段又一段没结尾的故事,寒冬夜行人,最后卡尔维诺帮你说出了你无耻的想法,你只是想读完这本小说,你根本不在乎什么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用整本书告诉你不是每一部小说都要有头有尾,小说就像人生一样,以各种方式开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一种体验,是与作者的对话,或是其它什么玩意儿,就像结尾所有人的不同认识。卡尔维诺根本不屑于当一个哲学家和你讲人生大道理,我就是一个作者,让你看看活着多有趣。至于哲学,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读书笔记】你与他的叙事和间离:读《寒冬夜行人》

华中吃饭大学 陈芝你在高中的时候,大略读过些西方小说,乃至最后都读厌了,大学前两年看都不想再看一眼。你当时头一次被震撼是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你读完以后感到灵魂被攻城锤一次又一次地撞上去,吓得关阖书页至今不敢再看一眼。而你第二次有新奇感,便是读卡尔维诺,只是你是彻底地沉浸下去,仿佛一直在做一个轻灵的梦。那梦被想象和谎言编织起来,冷的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明显,可你就是不想醒过来。你说,卡尔维诺的小说里你最喜欢《寒冬夜行人》,你自然知道在他的小说里有故事与文笔更好的作品,但你就是情不自禁地为小说中的第二人称叙事而着迷,那是你又不是你的间离感让你沉醉,如此地若即若离,仿佛淑女的衣裳,为想象勾勒出身段体态,却遮蔽了姣好肉体。于是你在高中上的第一节现代小说导读课后,发了疯地寻觅第二人称叙事小说,挖掘到高行健的《灵山》与米歇尔·布托尔的《变》等等。现在你细细想来,许是你在高中时为自我与他者,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冲突相困扰,那时你厌弃日复一日地在试卷当中渡过此间三年,然而理性又告诉你不得不如此,因为你别无选择。卡尔维诺适逢其会的出现,让自感被异化的你找到寄托之物。于是你出现,我退场,而他人之中尽是地狱。我在文字当中躲藏起来,借你悄然打量这个世界,就像你悄然打量你自己。你说卡尔维诺的小说比不上卡夫卡,他善用故事演绎哲理,然而这些对年少的孩子或许新鲜,但对长大成人的走向社会的读者来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卡夫卡寥寥几笔却尽是大恐怖,不论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和《不存在的骑士》加上早先的《树上的男爵》,说的都是寻常道理,都比不过三个K在凝固的天花板面前进退不得的窘境与惶惑。躲藏在文字里的间离,与被高墙体制排斥的间离相较,不过是一个无谓的小游戏。但对彼时的你来说,这份浅薄倒恰到好处,再深反正你也理解不了,也不想理解。用厄普代克的话来说:“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而明亮”,“他对嵌埋在动物、植物、历史和宇宙脉络中的人性真理最感好奇;他的一切探究全都围绕着“我们将如何生活”的核心问题在打转。” 你现在细细想来,觉得他开出的药方全然失败,对社会的进步毫无增益。你忘了当时的你是作何感想,想来就算不否定也会带着一丝质疑,可是彼时的你躲藏在他为你写的梦里,梦在你为我写就的文字里,那被老师视为一无是处的几页草稿纸,倒像博尔赫斯笔下的中国套盒,一层套着一层,永无停歇之日。你带着羔羊初尝春后情草的新奇感,鲜嫩多汁充盈在口中,恍恍惚惚间回想起闹不清自己是人是蝶的庄周,在温暖明亮的梦里安然入睡,全然不顾梦的边界是谎言与想象。卡尔维诺当真是讲故事的高手,伴随着《寒冬夜行人》的第二人称叙事,彼时的你进入十个不同的小说世界,而这十个故事又是由十种不同的写作技法为你娓娓道来,唯一的共同点仅仅在于那戛然而止的结尾,仿佛即将走出隧道的时候另一端的光明突然被黑暗吞噬,让人不知所措,逼迫人不断重复着这一轮回。但故事的结尾又能够天衣无缝地弥合起来,你知道你这一辈子肯定是写不出这样的大手笔。庸人总以为自己能与伟人比肩,仅因为他们从没有见识过伟人让人仰止之处。这样的手笔最大的好处,除了炫技以外,自然是带动读者进入这个故事,不再是作者以他之口讲诉这个故事,而是作者借读者之口讲诉故事。第二人称叙事兼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这是你又不是你,如此的代入又如此的间离,仿佛自己在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细细道来这些年的遭遇。破碎的故事结构发动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来脑补作品故事的结构与结尾,小说中的时间像镀银的玻璃镜跌碎在地,让读者遐想时间之外的光阴,恰如卡尔维诺所言:“时间的维度被打碎了,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你有时在想,卡尔维诺这本小说读到中途就不读,或许才是最好的读法,亦或者干脆连文本也不阅览,就这样看着他人的书评,想象,想象,再接着想象,直到想无可想,象无可象。意象是小说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人们跨过形象之河才能进入文本最核心的世界当中,但你说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意象在繁复的故事形式面前只能遥遥远望,退避三舍,不敢向前,以防冒昧。而你又说,新奇的形式在支撑起卡尔维诺华丽瑰奇的文学世界的同时,这无与伦比的技艺似乎又限制了卡尔维诺表达这个世界的轻盈与沉重。你感到你很惶恐地说出这句话,但你又忍不住想这样说。你觉得《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城堡》都太华丽太繁复,遮蔽了此在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把握,就像他的好友博尔赫斯,你读到的是一个个奇幻的小故事,可是你觉得这与你的生活太远太不可思议,就像在梦里。你想起中国古代有“道”“术”之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想来如是。你怎么读都没有读出当初读马尔克斯的震撼,卡尔维诺华丽的技巧的背后并没有一个深厚的思想为之支撑,他所想表述的每一番道理都是无比的寻常,一如同博尔赫斯,可以拿来消遣,但也就仅此而已。但彼时的你,自感被异化的你,在半夜躲在被窝里悄悄打开台灯,用着第二人称叙事向你心爱的情人,写上那寥寥几笔,回想起那被老师视为一无是处的几页草稿纸,你现在也恍恍惚惚。如今的你拿起你的笔,向你心目中的前辈导师致以敬意,感谢他们在你年少的时候赠予的新奇感,不像你的同伴,早已失落在地,覆水难收。但你也不知道如今的你是否也躺在你为你自己新编织的梦里面,你只是想起前几日与朋友聊天时候所提到的“年轻的时候不妨多读读卡尔维诺,但稍微长大的时候,书架上理应摆上卡夫卡,哪怕是《海边的卡夫卡》。”你迟早还是得意识到,理性与欲望的冲突,自我与他者的间离和陌生是世上常有之事,你当年当真是小题大做,小题大做。 如今你会将卡尔维诺的小说拿来当作你的小孩子的夜间读物,如果你以后有的话,你想培养他对文学形式的兴趣,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如此多样性的世界,我们适逢其会是多么的幸运,直到他长大,再慢慢给他讲诉这个世界真正的沉重。而你永远也忘不了彼时文字当中与你所爱的人的间离与疏隔,只是说多了似乎又太过矫情,就此结尾也罢。


 寒冬夜行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