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国穷》书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01151103
作者:[美] 戴维·S. 兰德斯
页数:745页

一本结构混乱但仍旧值得一读的书

这本书是芒格推荐的十几本书之一,但是作者似乎不太懂怎么写作。整本书的结构很差,作者也太过于注重细节,有些地方写太多了,和整本书的主题根本没关系,最后甚至没有一个总结性的章节,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累。但是考虑到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太过于复杂的问题一般不会有简单的答案。并且作者也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整理和归纳了不少资料,所以仍然值得一读。从序言到译后感都能看出,这本书肯定有删节,讽刺的是,文章关于“殖民主义的部分“就是对译后感的赤果果嘲讽。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1,宗教会深深的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并且这种影响力会持续很久很久。2,与谁同行,能决定你的命运,欧洲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受到英国的影响,英国的前殖民地都发展的不错,而拉丁美洲则到现在为止都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的拖累。3,地理决定论有点宿命论的感觉,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富国-温带,穷国-热带和亚热带)4,人和国家其实差不多,如果你总是仇视富人,而不去学习富人的长处,那么你可能永远都是穷人。下面是本书的摘抄:这本书的主题:试图去解释一个富国为何如此富足,一个穷国为何如此贫穷的原因。作者回顾了世界上各个强国的崛起之路,部分的指出落后国家应该如何追赶先进国家的道路。欧洲为什么成为领跑者1,合适的地理和气候-地处温带,降雨均匀,导致这里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和河流文明的政治组织形式截然不同-不会出现大一统的中央政府。2,宗教改革-有力的促进了识字率,孕育出不同政见和异端主张,推动了怀疑论和否认权威的潮流。欧洲中等以上的人都能阅读,识字率非常高,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只有犹太人和日本人的识字率能接近欧洲。3,长期的分裂-分裂导致竞争,分裂是自由和新思想的温床。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简而言之,科学技术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1,分裂的欧洲、宗教改革让欧洲可以获得进行学识探求的自主权2,欧洲在不断的发展中找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套方法论(实证、数学化推理、计量等等)3,发明的发明-科学发展的常规化(不同国家间科学家的定期交流、科学院、剧烈的首先发明/发现声誉竞争)作者没有提到,之前的殖民活动为欧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与其说这是一场工业革命,不如说是一场商业革命。一,领先者,英国1,圈地运动带来农业进步,释放大量人口去从事工业。2,文化上,注重现实、注重实际让英国成为一个典型的商业(金钱)社会,并且接纳了被欧洲大陆排斥的新教教徒和其他被迫害人士。3,政治上,贵族们有政治和民事自由权(1215年大宪章),并且逐渐普及于普通人民。4,巨大的海外殖民地:带来财富和市场二,追赶英国1,英国的文化:艰苦努力、敢于创新、发挥想象力、有企业精神。很多社会具有发展工业的天赋条件,却花了很多年来效法英国的这种精神。2,在英国发展的早期,其他国家把英国视为十足的实利主义者。100年后,美国成为新的羞辱目标,而英国人则加入羞辱美国人的行列。3,国家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首先是体制和文化,其次是钱,但从头看起而且越看越明显的是,决定性因素是知识。4,对于后进国家,最重要的是科学与技术学校。(一)成功的追赶者1)俄罗斯1,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他有着巨大的领土野心,这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俄罗斯是国家驱动发展的集大成者。2,农奴制在上层培育了愚蠢的狂妄;在下层培育了贪婪、妒忌和愤怒。即使在解放农奴后,这些品质依旧对俄国的发展构成了最重大的障碍。3,从1860-1914年,俄罗斯在世界工业大国中从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这是不小的成就,却长期被人遗忘。2)美国1,英国人到达北美洲的时候,选择赶走/屠杀印第安人,长此以往导致了一种绝对的种族隔离。2,拥有现代工业必备的诸多矿物-譬如铁、煤、石油。3,一开始并没有很多商品可以用来出口,导致财产很少,所以收入相对平均。平等使人产生自尊心和雄心,使人们愿意参与市场竞争,能够激发个人主义精神。4,劳动力缺少,导致收入很高。高工资加强了人们用资本替代劳动力、用机器替代人工的动力。5,白板一块,没有传统的压制和宗教迫害。6,英语文化,而当时英国是最强的国家,便于吸引英国人才。大多数去美国的移民来自于西北欧,这是欧洲最发达的地方之一。7,美国的标准化生产比欧洲来的更早。并且这种生产体系已经制造出一种永不满足的消费主义。3)日本1,和欧洲一样,日本处于分裂状态,并且是封建社会。2,单一民族,相对于中国,精力更加充沛,有着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荣誉感。3,日本人的好学是因为他们有无止境的野心和欲望。之前学习中国,后来学习欧洲,他们并不因为向人学习就觉得矮人一头。4,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他有很好的学习榜样-英国和德国,而同时期的中国却找不到和自己国家规模类似的学习对象。5,日本人不像其他国家的人,大部分去西方国家学习的人,都回国效力。6,明治维新后的普及义务教育让日本进一步提高识字率。7,尽管存在男尊女卑的习俗,一般人还是以更大的实际利益为重。1890年,适龄女童的入学率为30%,20年后的191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97.4%。8,日本的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做的很好,拉紧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乡村的这种超前的“城镇化”现象只有在欧洲的英国才能看到。9,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日本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强,能够让她挺过非常难熬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二)失败的追赶者1)西班牙和葡萄牙1,他们之前的领先是旧帝国模式的延续,只是规模更大而已。2,文化上的保守和没有进行宗教改革导致排斥新知识、排斥现代化、迫害非天主教人士、识字率不高。3,西班牙使用资金更为随便,因为这是意外之财,不是劳动所得。(美洲矿产和印加帝国财富)4,西班牙的高海拔使得温度两极化,因此这是一个不宜于谷物生产的地方。5,在1900前后:英国只有3%的人是文盲,而意大利的文盲则达到48%,西班牙56%,葡萄牙78%。2)拉丁美洲1,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发现的是新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所以殖民者与当地人通婚的情况很普遍。2,因为宗主国是天主教国家,所以拒绝非天主教的外来移民,失去了最迫切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和文化的多元性。3,与美国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不同,南美洲的独立的原因是因为宗主国的衰落,所以独立后的统治依旧是专制主义。4,南美洲最有希望的阿根廷,缺少现代工业必须的自然资源-石油、铁、木材、煤。3)阿拉伯1,与西班牙、葡萄牙帝国一样,宗教阻碍新思想和知识的普及,识字率也很低。2,与中国一样,短暂的领先,让国家不思进取,拒绝外来文化。3,巨大的性别歧视。4,阿拉伯领导人不是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办法来增强自己的合法地位,而是通过吹嘘打败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挥动圣战者的血衣。4)中国1,极好的农业条件,早婚并且多子多孙,导致古代中国的人口密度比欧洲、非洲、美洲高得多。2,长期的领先,导致文化上的优越感,加上自上而下的专制,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不图改进、怠于学习的国家。3,与欧洲不同,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文化单一,对经济活动也干涉太多。4,中国人缺乏好奇心,没有欧洲人的贪婪与激情。关于殖民主义:1,殖民/托管制度可以是一所好学校,但是大多数被殖民国家的人民由于对殖民记忆太深刻而走上了歧路,他们选择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政策,诅咒之前殖民统治者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2,最好的殖民者是英国,其次是法国和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做的最差。3,从一定程度来看,日本也是可以和英国媲美的殖民者,台湾和韩国的发展证明了这点,但是台湾人和韩国人往往不同意这种看法。2010年10月23日

换一个角度进行观照

昨天同事借给一本书《国富国穷》看,因为向同事们推荐了《大国崛起》,他说这本书可以和《大国崛起》对照着看,另外一种角度的解读。昨晚翻阅了大概三分之一,后来就放慢了速度,因为感觉比较吸引。相信《大国崛起》的编撰者是看过这本书的,所以,看的时候,颇有熟识之感,甚至某些句子,都可以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里看到。不过还是不同的,相比电视,这本书更直接,更不避讳,揭示得更彻底,尤其是对中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能够这样深,是件让人惊叹同时也是让人惆怅的事情。我们,也许总是难免当局者迷吧,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也许我们自己对国家历史都不够了解,所以我们难以跳出来,直到透过别人的眼光看自己的国家、看自己,发现,有些地方,剖析的是非常到位的,比如儒家文化对中国的长远影响,比如重农轻商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等。前年回家时,在济南看了一本书,书名忘了,也是外国人写中国人的性格,作者曾在中国生活过多年,所以对中国人有较深了解,以及不解,不解的部分是描述现象,仔细想想,那些现象的确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习惯中,当时也是惊叹和惆怅的感觉。“认识你自己”,其实真的是很难的事。

没有想象中好,但总体来说是不错的

封面上的字样是很吸引的,说可以与国富论媲美。看完之后总体感觉还不错,叙述全面,分析问题的角度不拘一格,思辨有力,尤其是在谈到中国以及批评依附论、穆斯林反东方学派学者和左派某些言论上,有非常独到的论述。虽然序言和后记都把作者贬斥为欧洲中心论者,但不得不承认,作者从欧洲文明演进的经验出发,对各国文明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站在先进者的角度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为近现代很多国家上了深刻的一课。正如作者所说,落后国家的人凭什么认为自己国家的问题只有自己能搞清楚呢?那些在路后国家从事过先进文化传播和生产方式移植的西方人,是不是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把西方中心的观点一概贬斥为无理,是在学理上站得住脚还是带有很大的虚伪民族自豪感的成分?依附论等等批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学说有某种合理性,然而提得过多过滥,是不是已经被统治者用来做了挡箭牌?当然,这本书中的遗憾也不少,个人认为没能达到与国富论一样的水平。最大的问题是要谈及的问题过于宏大,而且作者似乎过分注重细节的叙述,反而忽略了对更为根本性的脉络的梳理,缺少一个总体的思路和贯穿全书的分析框架(这恰恰是国富论最高明的地方---用一个自由市场交换和经济政策的思路来串连所有的分析)。这导致全书更像是一本历史纪实著作-----叙事巨细无遗,而分析却相对凌乱和肤浅,叙事与分析的篇幅比例和安排上都有不合理之处。同时作者也确实有些心高气傲,字里行间对东方世界学者提出的观点有某种先入为主的傲慢(当然这和他有力的批驳应该分开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可能应该要批评翻译者,可能是因为翻译和删节的内容,书中多处有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和语义模糊的地方,影响了阅读;幸好,这些问题没有出现在书中比较重要的分析中。总的来看,这本书似乎很难达到像国富论一样成为人人传诵的经典,但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一次总结人类近现代发展史的非常有益的努力。

Why 和Why not

昨天看《国富国穷》的第14章——《为什么是欧洲?为什么在那时》,非常感慨。感觉这一章其实就是在说知识管理,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那个地区、那个时期?作者“着重说明聚集(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突破(即达到并且通过阈限)”,积累,并且是要连续不断地积累,才能够达到创新的地步,这一点,欧洲做到了,而穆斯林国家和中国都没有。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道门槛,没有迈过去,诚为可惜。作者分析欧洲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点:1、越来越大的进行学识探求的自主权。2、以一种共同的、具有含蓄对抗性的方法的形式,在不统一中发展统一,亦即创造一种论证的语言,使其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得以确认、使用和理解。3、发明的发明,亦即研究的常规化及其传播。邦国林立,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兴与衰,起与伏,背后都有着深层的原因,历史的发展,有偶然性,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必然。决定国富国穷,有着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环环相扣的。剖析历史,我们可能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诸多因素背后的更多因素,和发展的脉络。但是可惜的是,历史的真面目,也许永不可解,因为,有些历史文献,没有保存下来,它们可能毁于兵戈点火,可能毁于自然灾害,也可能毁于人为修改,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永远,没有办法再去寻回、弥补。如果历史不能延续,那么,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就是难题,更加不要说突破。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每每让人有无穷感喟,直面历史,需要勇气。

还是喜欢中国

对十八世纪的世界按下快门,喀喀喀,这一张是“天真无邪有如天使”的印第安人,正慷慨大方地赠与哥伦布他们的任何物品;这一张是西班牙人疯狂虐杀土著人,同事又有两个西班牙人在一边激烈地争论这些野人是否有灵魂;这张皱着眉头的特写是阿兹特克国王,他正在思考那些头发金黄,白皮肤,身穿闪闪发光服饰的外来人究竟是人是神?还有一张是武士之国的织田信长在下达命令时的场景,命令家臣德川家康处死自己的妻子和长子。为什么世界各个角落的发展进程的差异可以如此巨大,由此在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相碰时又发生了惨痛的压迫和屠杀,所谓的文明的欧洲在18世纪对边远国家的行为如同野兽,也就像他们的歌谣吟唱的:“自古以来的好规矩,明白又简单:谁有实力就该谁拿,谁有本事就该谁占。”如此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实在不喜欢。无法说清楚这种不喜欢是出于虚伪的掩饰还是因为我深受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毒害^_^。虽然当时的中国自视为天朝大国,对和外邦的物品交流也是视为“蛮夷进贡,天朝赐予”,实在愚昧,但同时也冒着可爱的傻气不是么,至少他不曾伤害谁?(当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酷吏还是比较变态的)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深重伤害,今天的华人重新活跃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有些是彬彬有礼、儒雅守信,这就是中国的范儿。P.s估计纪录片《大国的崛起》就是以这本书为脚本拍摄的吧~

统一与分裂

欧洲陆地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几乎一般大小。然而,欧洲包含50多个国家,中国则是单一的政治实体。这还不只是现状,在有历史记载的2500年间,东亚大陆在大部分时段处于中国各个王朝的统治之下,除了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南宋等分治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程度一直存在加固的趋势,在明清两朝达到极致。相比之下,欧洲在多数历史时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只有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查理曼帝国、拿破仑法国、希特勒的德国等强权曾经短暂统治欧洲大部地区。罗马帝国似乎统一了当时的西方世界,但莱茵河与多瑙河以北地带仍在它掌控之外。这些欧陆军政强权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旦结束,整个欧洲又陷入分而治之的状态。许天田(Victoria Tin-bor Hui)的近著《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比较了战国时期的东亚大陆和民族国家起源时期的欧洲,有力地论证了权力均势并非历史常态,只是欧洲的特殊历史经验。但问题在于,即使某一欧洲强政采取秦国的战略战术,全部或局部地统一了欧洲,它也很难长久维持这一局面。作为历史常态的中国统一和欧洲分治是需要解释的。我们常常见到一种流行的地理学解释。在他的名著《大国的兴衰》里,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写道:“那里(欧洲)没有大片的平原任凭帝国的骑兵往来驰骋,强行统治;也没有宽广富饶的河流地区,例如恒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为容易征服的劳动农民群众提供食物。欧洲的自然环境是破碎的,山岭和大森林分隔了散布在山谷里的人口中心;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气候变化较大。这造成了若干重要的结果。首先,它使建立统一的控制很困难,即使是强有力和坚决的军阀也感到这样。同时,又减少了欧洲大陆可以被外来力量如蒙古游牧民族占领的可能性。”弗里德-扎卡瑞亚(Freed Zakaria)在他的近著《自由的未来》里,也缓引了类似的观点:“欧洲是被山川阻隔的大地。高原、河谷、山脉纵横。河流流入蜿蜒曲折,利于通航的地中海沿岸海湾。地中海海岸线很长,锯齿交错。这些地理特征意味着小区域容易自给自足。所以欧洲长期历史上充满许多独立小国。他们难以被征服,容易耕耘,河川和海道提供贸易渠道。相比之下,亚洲到处是广大平原——俄罗斯草原,中国大陆的黄淮平原——大军容易长驱直入。一点都不奇怪,那些地方千年以来,都有由中央帝国统治。”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理,然而我们稍看一下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征服中国一点也不比征服欧洲更容易——如果不是更难。上述流行的地理学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第一,欧洲比中国存在更多的天然险阻隔断军事人员流动;第二,欧洲的海岸线比东亚的海岸线更曲折。第一点在事实上就很难讲得通,中国的平原面积的确比欧洲大,而且连贯,但中国人不仅征服了北方平原地带,也征服了江南的丘陵地带和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地带。不仅如此,甚至沙漠阻隔的西域和高原之上的西藏也长期处在中国的控制之下。第二点符合事实,也为东亚的地缘政治所验证。东亚唯一呈突出的半岛——朝鲜半岛,自古即是独立或半独立的王国;而日本则像英国一样长期绝缘于大陆政治。最基本的原因在于,相隔一道水域,大陆国家投送武力的规模就会受到极大限制。(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在《大国政治的悲剧》里曾就这一点作过专门的讨论。)但是,曲折的海岸线并不能解释欧洲大陆内部的分裂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其他面向的地理学解释。回到两千年前,西方文明世界的轮廓并非今天的欧洲,而是围绕着地中海的一系列国家。他们包括南欧的希腊、罗马,中亚的波斯,北非的埃及和迦太基。哈德金曾说:“实际上,欧洲的南界过去和现在都撒哈拉,而不是地中海;因为正是沙漠才把白人和黑人隔开的。”这些国家以农耕和畜牧作为经济基础,通过地中海的航运进行海洋贸易。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征服其他国家都是困难的,因为征服者需要统一的地理区域是一个圆周,而不像在中国是圆本身。罗马帝国侥幸做到了一这点,在它之前和之后,再没有哪一强权统治过上述大半地区。地中海格局决定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政治分治状态,并且帮助塑造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多元性和独立性。上文提到,即使是罗马帝国,也没有征服莱茵河与多瑙河以北的地方。这并非因为渡河艰难——罗马人已经能够航行整个地中海。戴维斯-兰德斯(Davis Landes)的《国富国穷》为我们提供了线索:“答案仍然是地理因素:阔叶森林的存在。……直到公元前1000年,欧洲人有了铁制工具之后,他们才能开垦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原本丰饶的平原。”北方森林中的蛮族习惯于狩猎和游牧生活,因此发达农业社会的军队既难以进入森林地带,同时也很难将他们的农耕航海文明传入。相比之下,东亚大陆只有在东北和西南等边陲地区才具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大部分地区的土地较易开垦。一旦一个陆上强权出现,称霸往往就是个时间问题。中国以其朝贡体制作为臣服手段,在名义上进一步收归了边陲地区。即使黄淮平原的一马平川易于大军长驱直入,如果没有强权供养和指挥这样一支庞大军队,统一中国同样是不可想像的。在地形学之外,魏特夫等学者提出了“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强调灌溉工程在中央帝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了避免降水不均带来的洪灾和旱灾,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修建大型水利设施。与此相对照,西欧“降水四季均匀,极少暴雨。”(见《国富国穷》页24),这就意味着欧洲人不必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作者因此得出结论说,“欧洲可靠而均衡的降水,使这里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与古时盛行的河流文明截然不同。”地理学解释并不否认文化因素的作用。比如,尽管各地方言众多,表意的象形文字可以脱离发音系统独立存在,使中国使用统一的书写语言成为可能。欧洲的表音文字系统基于各国的语音系统,因而“人言言殊”。语言在国家民族的认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书同文”为中国历代王朝提供了强有利的文化统治工具。综合起来,地中海文明的起源、阔叶森林的屏障、均匀分布的降水和缺乏有力的文化统治工具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欧洲长期的分治状态。http://spaces.msn.com/spectator010/

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书的名字似乎是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但读完全书,会发现只是经济史的讲述,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恐怕不是一本书能够阐明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就能解释的,反之,这种回答也是无法证实或者证伪的,因为不可能有适当的试验场。全书详述了自大航海时代至工业革命完成的全过程,事无巨细的罗列了地球上每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这段时期的发展。关于资源,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欧洲的情况最有说服力,对欧洲情况的描述其实已经几乎是对封面问题的直接回答,清楚明白。可惜那个回答不适合拉丁美洲为什么发展道路相异,也无法回答中国,印度为什么没有在相近的时期完成工业化,这反而是当今世界更为关注的问题。在关于中国的部分,作者提到一个令他难以忘怀的例子,即一位商人愿意等上几个小时就为了卖给他一个镜头,他感觉中国商人的勤奋难以置信从而感觉华人的经济力量可怕。但是问题来了,华人的勤奋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秘闻,也不是最近才勤奋起来,但是总体从来不富裕,这是什么原因?恐怕需要更有创造性的看法。如上述标题所述,这个问题其实过大,一本书不可能讲清楚。


 国富国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