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死》书评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47401781
作者:小米
页数:296页

《阅读不死》目录

阅读不死小米 著目录自序自语生死疲劳——读太宰治《斜阳》有感,兼谈小说的三种境界我爱牛肉面——写给雷蒙德•卡佛马里奥,聂鲁达和我——读斯卡尔梅达《邮差》从太阳的角度——读让-马•居•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另一个我——读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天长日久》九三年——读雨果《九三年》我喜欢面对一个如此伤痕累累的世界还能保持欢喜的人——读E.B.怀特《重游缅湖》正确的书——读厄修拉•勒奎恩《变化的位面》孤独午夜前的十分钟——读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去死的漫漫长路——尤金•奥尼尔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上帝的彩蛋——读莫狄阿诺《暗店街》向内写作的人——关于胡安•卡洛斯•奥内蒂关于《百年孤独》的十三件事情悲欣交集——读保罗•奥斯特《幻影书》万人如海一身藏——读毛姆《刀锋》扫眉如何把一个故事讲的简单动听——读凯瑟琳•斯多克特《相助》觉醒——读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中性》花落水流红,珍妮阿波登——读劳伯特•纳珊《珍妮的肖像》站在卡佛和阿特伍德之间——读艾丽丝•门罗《逃离》一支年龄与心境的温度计——读吉本芭娜娜《N•P》容器——读川上未映子《乳与卵》请相信有彩虹——《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她唤醒我如天使降临——读杰瑞•史宾尼利《星星女孩》三生“我死了吗?”“你在等待春天。”——读杰弗里•福特 《“面相师”三部曲》世界是个礼物——读贝纳尔•韦尔贝《大树》墨绿色的诱惑——读叶芝《凯尔特的薄暮》神的孩子会剪纸——《安徒生剪影》中的童话世界奇妙而辛酸的梦——读布莱恩•摩尔《伟大的维多利亚时期收藏品》有时候你就是得接受远方那个梦一样辉煌的城堡是用马赛克贴成的——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盲刺客》着魔——读纳吉布•马哈福兹《续天方夜谭》怪谈不厌百回读——读京极夏彦《巷说百物语》把自己逼入绝境的人——读克雷格•查尔兹《与动物对话》日知一流剧本当如是——读泉镜花《高野圣僧》我犯了编造温暖罪——读青山七惠《温柔的叹息》做自己——读宫部美雪《火车》Happy End——读樱庭一树《我的男人》自制的悬崖——读万城目学《鹿男》美的极致形态——读三岛由纪夫《春雪》影子成长指南——隆庆一郎《影武者》不完全阅读札记推想•壹 痴情司•韵律诗——读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本格人间——大阪圭吉《银座幽灵》读后边缘族群的神——读梦野久作《脑髓地狱》嘘……——读殊能将之《剪刀男》鯱传说——有关森村诚一《云海鱼形兽》逾矩的风——读不知火京介《制造暴力》时间的偏差值——岛田庄司《寝台特急1/60秒障碍》读后为什么喜欢岛田庄司——由《黑暗坡食人树》说起骨音——读道尾秀介《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对一只乌鸦的命名——读有栖川有栖《乱鸦之岛》偶遇陈舜臣——读陈舜臣小说集《青玉狮子香炉》我有多喜欢推理小说就有多喜欢他这种态度——读西泽保彦《解体诸因》无邪谁偷走了我的未来——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与“我”重逢——读麦克•莫波格《柑橘与柠檬啊》成长课——读凯瑟琳•肯特《异教徒的女儿》跳房子——读胡利奥•科塔萨尔《跳房子》守望者:“我怀疑人们在密谋策划要让我幸福。”——阅读J.D.塞林格无法复刻的奇迹——读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独眼国里的双眼人——读宫部美雪《龙眠》平庸的去死,或以梦为马——读绵矢莉莎《梦女孩》腾空密法——读伊坂幸太郎《沙漠》蝇之舞——灰谷健次郎《兔之眼》读后短句背上的喀迈拉——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读后我不是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成虫——卡夫卡《变形记》读后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珀涅罗珀记》读后六年——我的《小王子》像导演那样——读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表面就是深度——读希姆博尔斯卡诗集《呼唤雪人》过程——读阿多尼斯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推想•贰初逢与永久——读《大师的背影》畸儿——读约瑟芬•铁伊《时间的女儿》悲凉的大笑——读《大笑的警察》林肯•莱姆一夜——《人骨拼图》碎碎念伪装——读杰夫里•迪弗《少女的坟墓》直接上肉——杰克•福翠尔《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专属于笨拙推理迷的幸福————埃勒里•奎因“悲剧系列”杂感死亡的精确度——读F.W.克劳夫兹《伟大的弗伦奇探长》柔软的手术刀——医学推理小说中的真相、细节和悲悯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读苏•格拉夫顿《D:死亡余韵》古典的余味——读保罗•霍尔特《第四扇门》高罗佩•推理梦好色天成之彩——“东山魁夷的世界”丛书阅读札记沙漠中的花朵——我爱乔治娅•奥基芙站在你背后——恐怖漫画三味心头好山寨记忆——由正子公也《绘卷水浒传》说起小蠹读不得——从《失落的书》说开不成样子的怀念——读《查令十字街84号》瘾士的终极形态——读卡洛斯•M•多明盖兹《纸房子》我只能这样对你说——读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烧书贼”——读蒙塔尔万《南方的海》非诚勿扰——关于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的非正常评论忠诚的书架不死造梦的匠人——肯•福莱特和他的《圣殿春秋》豆瓣和六便士——从《月亮和六便士》说起左眼——读让-多米尼克•鲍比《潜水钟与蝴蝶》死亡,死亡——读《基罗加作品选》喜欢的版本——读菲茨杰拉德《大人物盖茨比》假如没有明天——关于巴别尔

不朽的阅读

从豆瓣上看到小米这本《阅读不死》的时候,着实兴奋了好久。天天看这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友邻勤奋地写书评,“已读”的数字日日激增,把阅读效率低下的我辈远远甩在身后,就生出无限羡慕嫉妒恨。没想到几日不串门儿,他竟然集结这些书评,轰轰烈烈地出书了。我是个很少持续关注他人写作的人。但不久我就发现,凡是混迹豆瓣的读书人,都绕不开“小米=qdmimi”这个ID,因为你总能在各种读书页面上遇见那个笑起来有点小天真小邪恶的小人儿头像。于是开始“被关注”他的阅读,渐渐发现此君不仅阅读视野宽泛,阅读速度神奇,并且洞悉书籍精髓的眼光十分刁钻,还有他那些长长短短的精彩书评,常常诱我遁入崭新的阅读领域。手中这本《阅读不死》正是这些书评的整队集合。它们不仅涉及大部分书籍类型,并且涵盖了阅读的各个向度:关于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困惑、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记忆、阅读的童年、阅读的人群……方方面面看似琐碎零散,外行人也许会觉得了无生趣,但对那些书痴书狂们的体验而言却迥然不同。每个人读的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捧书在手、藏书在橱、诵书在心的体验却颇多相通之处。如果说阅读的快乐在于这个过程中充满意外的收获、突如其来的惊喜、不期而遇的欣悦、心领神会的灵犀,那么,看别人写书评最过瘾的,莫过于自己百般思索不得而出的体验和感受被评论者一一点破,然后浑身通泰。那些隐匿在原作字里行间的高明戏法,也被评论者和盘托出,敞敞亮亮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由你再度体味咂摸。有时这也是自己偷懒不写字的好借口——你看 ,我想说的都被你道尽了,还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闲,拿出下一本书来继续消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在其中不断遇见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名字:保罗.奥斯特、E.B.怀特、雨果、雷蒙德.卡佛、塞林格、波德莱尔、卡夫卡、聂鲁达……这个可以无限续写下去的名单就是小米的阅读谱系,他提及的那些书就是他走过的万水千山。以他的阅读作为自我阅读的衡量标准,你就会知道自己看过的风景是多么的简陋。在这种借鉴式的关注中,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自己的目光拉向更远的远方。我一度困惑是什么让小米在豆瓣上大红大紫粉丝群舞,后来发现这不仅仅得益于他极具亲和力的大脑袋头像,更得益于那些比头像还具亲和力的漂亮文字。小米的书评通常简洁直白,切入点独特,往往从生活中的琐事或阅读经验引出,从而上下钩沉,牵入自己想表达的主题。你看他的文字,能明显感觉到写作时间的跨度,有初出茅庐的青涩,也有岁月盥洗后的透彻。但阅读的过程通常都是轻松的,因为它们就像兄弟之间的聊天或争辩。他不是一个依靠文学批评术语写作的学院派,所以这些文字理应在坊间,在山野,在江湖生机勃勃。它们蜕掉很多批评家的刻薄尖锐,时而客观冷静,时而隐匿着情绪的起伏,而更多的,则是透着诙谐与温暖,然后那些发光的句子便带着哲学和美学的意味,像镜子一样照亮了你的生活。坚持大量阅读的人是可敬的,而阅读的姿态是浮华市井中最美的光景。就像读这些散落在时光印记中的文字时,你仿佛能够看到小米读书的身影穿梭在各种场合:在那些清晨卷帘门刚拉开的小书店里,在海风巨大的船上,在人头攒动的闹市中,在冒着热气和牛肉香味儿的拉面馆里……同在尘世中,那些被物欲蒙蔽了眼睛的人,仍旧在跋山涉水,周而复始地过着盲目、混沌、躁动的日子;而在那漫无边际的书山书海中,阅读给了这些读书人一片静谧的平原与河流,让他们谦逊温和,看到辽阔世界之外的良辰美景。书中的文章虽然几乎都在豆瓣上发表过,但我还是更愿触摸着纸张的纹理把它们重新翻阅。诚然,计算机、网络和和越来越便捷的电子阅读终端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坐拥书城变得唾手可得,但纸质书为阅读带来的质感和节奏,却是冰冷的显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小米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我开始相信纸张彻底消失之前实体书不会消亡。或者可以给它限定一个时间:在我读完自己所有藏书的时候。”我相信,只要阅读不死,纸质书就不会消亡。电子书衍生出的碎片化浅阅读,终将被更多的读书人诟病。所以,亲爱的小米,衷心祝愿你在码字成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开天辟地。比起终日刷豆瓣,一目十行象征性地对着你的文章顶礼膜拜,我更愿意在某个不慌不忙的午后,细细阅读这些停落在芳香书页上的铅印小字——毕竟,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让我与你隔山隔水的长谈,第一次变得可能。

写的轻松读得愉快

写这个书评主要是觉得给一本书评写书评应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书揣在书包里,上下班都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就在地铁上,我花了两天时间翻完了这本书,地铁很拥挤,书脊一直猛戳着前面人的脖子。我读得乐不可支,脑海里还能自动切换成繁花书店的种种当做阅读背景,再顺便回忆起在那里消磨的时光。对一个喜欢书的人,不仅仅是喜欢读书,而是喜欢关于“书”的一切的人,这一定是本有吸引力的书。我是能在书店里看书名看一天都不会烦的人,指尖滑过一排排从未读过的书,抽出感兴趣的,看看装帧,简介,作者,胡乱翻一翻,瞄几眼内容,再放回去。去到一个新城市一定会找有特色的书店逛,那些地方真是极容易满足我的感官所需,经常搞得我肾上腺素猛增。这本书评集子就很像一个书店,它会恰到好处的勾起你的购买和阅读欲。我手头有两本书评一本台湾专业读者唐诺的还有一本库切的。之前也看过太多厉害的书评,可我一直有种感觉他们太精准了,把书和作家都解构完了,好赖全剧透了,影响到了我的阅读欲。举个例子,最操蛋的是有一次我看到了纽约客的一个书评说保罗奥斯特,说他是虚伪的现实主义和肤浅的怀疑态度。本来我只是隐隐的觉得他有问题,看到这个评价,我真的再也对他的书提不起兴趣了,因为我知道这个人说的对。可是,说到底,文学的价值真的需要如此被社会价值绑架吗?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作者给出了如此的答案:原来真的有这种书,你不读也不会损失什么,一旦读过,它就成了你的一部分。至少,它能够成为你脑袋里那张永远存在的书单的一部分。这本书评其实算不上真正的书评,他比书评要有趣生动多了,它不会给你剧透太多书的内容,也没有所谓的“评”,而且整本书没有任何的针对书和作家的资料性质的东西,这太难得。我相信作者写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轻松的。比如看到写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全篇只有一句话:我心疼的没法说话。我乐了半天。看到这种书评谁能抵抗住好奇心呢?总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讲跟一个作家,一本书的缘分,读书的时机和当时的心境。我经常看的心有戚戚。这是高冷的书评家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与我的感受。

伤不起的书评人

四年三个月又十四天,在第一千篇豆瓣评论里,说一下书评这件事。书评这件事我一直坚持在豆瓣签名里把自己写书评的原则宣告清楚:绝对主观,兼顾客观。这个原则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首先对得起自己,其次才是对得起观众。一本真正的烂书可以不轻易枪毙,但不能昧心说它好,而如果书中的某段对自己有所触动,可能就沿着回忆的轨迹一路狂压过去,无视别人看似肯定的判断。至于客观,就留给评分时颤抖的鼠标,随着阅读量的提升,曲线会呈现“很多五星作品——极少五星作品——没有五星作品——五星死灰复燃”的变化态势。我不太喜欢引用别人的话,但遇到灵犀相通的前辈妙论还是忍不住拿来。“我觉得文章只有三种,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其次是向许多人说话。”朱光潜的这段话完美的总结了我写书评的态度:替自己记录,让你能读懂,给更多人看。(说起来容易!写评的人为一两个点查一两万字甚至抱着字典翻译各国文字再得意而矜持地将研究成果插入显眼地角结果完全没有人理会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咆哮一下!)书评进化史中学时我就搞到很薄的本子,妄图用很丑的字在上面填满很漂亮的书评文章,穷数年之功居然只写满两小本。所以很早就知道写书评是件难事:先要读完书,读懂书,还得留点墨水去征引其他书,不能总结段意,不能干引生平,语句要凝重或俏皮,要与作文大相径庭,结果发现要把百十字的感想拖长十倍真的很难,拖长后还能看出原意更难。后来找到了豆瓣,发现了一个说话可长可短且能够有秩序积存的巨大天地,于是每读完一书便尽量简短地评价,倒是很像读书笔记功能的前身。自己读书的口味驳杂,当时确有通过一书一评令豆友们产生或放弃阅读该书的想法。再后来看多了高人长评,感觉总不脱三种:一是托文水文,上来便是数百字的简介,倒足胃口;二是技术性长文,基本与论文相类,专有名词之多令人发指;三是随手涂鸦,抒发一些基本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情绪。于是自己也试着写长一些,不要套路,只把对书的直接感受和自己的记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在为自己保留一份珍贵阅读记忆的同时也试图带给书友们一种新的体验,书评也可以如散文小说,挥洒自在,不必被评论的要素们卡死。几年下来,由书评而得来的朋友越来越多,文字也越来越长,下笔开始小心,居然也开始为过往文字的散漫不可收拾担心。后来在报上偶见“书评人”三个字,忽然明白,自己终究是个喜欢留点痕迹的普通读者,万不可与职业化扯上关系。心下一松,乱读乱写一阵,好不自在。书评的职业与非职业我绝非职业“书评人”的证据之一便是对待样书的态度。有几位识得的作家或编辑,整日都能收到各种渠道塞来的样书,这在读书人看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对于以文字为业的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负担。小书店和书摊上常有些楚楚可怜的未开封新书,多半便是那些被“强塞”来的样书。积评数篇后,我也开始有了得到样书的机会。每次例行道谢后先声明自己的态度:不要报酬,不写托文。若另有要求或对欲赠之书全无自信则不必寄来。所以我得到的书虽不多,但绝无不堪入目者。由于身无负累,所以每每将样书当作馈赠的礼物排在欲读之书的前列,认真读评,书痴窘态贻笑大方。然而职业“书评人”虽行文体例甚至褒贬俱有限制,且评论文字与金钱挂钩总让人疑惑重重,但凭劳动和智识换取报酬本无过错,且诸序跋解说文字虽常有失实过当之处,但多能为读者理解作品了解作者凿开天窗,不可谓无功。当然读者亦有十二分权利褒贬此等文字,好在看不顺眼大可不读,除某些大师用掉全书几分之一的篇幅讲述自己被盗防盗史之行径外,尚不致影响阅读原作。书评的态度我写作书评的态度大多温和,很少有学术论战般的激烈文字。窃以为读书有得或有失方生评论之欲,若书本身如流水或内容太糟,阅毕大可不言,最多简评一句“不佳”或“白费一日”,不必做赶尽杀绝的党争之态。当然事有例外。印象中几年前见一女诗人诗集,录诗百首,首首中英对照。诗极糟,几达无法忍受之境,一时脑热,于豆瓣上自建条目并简单吐槽。未想到生僻人于生僻处为生僻文竟迅速招来正主的还击。印象中怒极作评又有回应者仅此一次而已。此事殊无可说,但其中牵涉一处关节。女诗人翻出我试做的小诗加以鞭挞,然而我作为一名从未以诗人自居亦从未发表过诗章的普通读者,做何尝试皆为自由,但其作为靠诗歌吃饭有职务有作品且常居评委高位的职业诗人,写成那个样子是不可宽恕的。这一段废话也说给所有以书评为业的人(虽然你们是一个珍罕的族群),写格式文是可以的,写时限文是可以的,写不出任何才情或者真实感受也可以接受,但为了报酬去给自己内心都不认可的糟糕出版物当书托是不应该的,毕竟书评这种东西最多能换几锅稀粥而已,不值得出卖一个阅读者最珍贵的判断机会。写长了。并且与此书毫无关系。数日前即为此文想出一警句,结果完全加不进去,特抄录于此。一个不遵从自己内心的书评人该死、会死、必死,但只要阅读不死,对书籍的评论就无休无止。

书还没看,随便发点感慨

这年头出书容易,但是出个人书评影评集则比较难了,这本书汇集了100来篇各种类型的书评,看来作者几年来没少下功夫啊。然后感慨下定价,38,真不便宜,不过也好,定价高版税就高,读书人多拿点版税来买书总是好的。

写给阅读的情书

我始终认为我跟孙小米是有一点相像的——没说长相,长得必须不像,他头那么大——比如专业背景,比如工作性质,比如购书强迫症,比如陌生人群恐惧症,比如推理癖,比如自然卷,比如各种跑偏……比如对读书写字这件磨叽事儿源远流长的爱与坚持。不同的是,他已经磨叽出了两本书,还治好了他的陌生人群恐惧症,而我,万年不变地恐惧着,并于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沦为他的一名读者o(╯□╰)o

新书的标题,带有一种私人化的大气,用木心老爷爷的话讲,就是,小规模荡气回肠。别人我不晓得,反正当我看到“阅读不死”这四个字的时候,有一丝肝儿颤的感觉,甚至还莫名奇妙地鼻酸了一下。我在一个简短而无趣的会议上读完了序,悍然地就欣慰了,心说,米娃你终于靠谱了一次。

我认为在评价这本书之前有必要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对我来说孙小米是个特别的人。

公正地讲,呃,他改变了我人际交往的格局。他是一枚无比纯正、无比精确的书友,说的话,做的事,永远只与书有关。孙小米说,你有西西的书啊,我说,有啊,孙小米说,借我看看呗,我说,好啊。于是我就把西西背去我们书店,交给老好人马兔子,说一声谢谢,买几本书,然后走掉。过些日子,孙小米的书评出现在读书首页上的时候,我就会很开心。我会想,我是一个牵红线的人呢,我是米娃和西西的月老儿。

你看,我就这么轻描淡写地重新把书借给别人看了。

其实我十几岁的时候受过一次很严重的刺激……起因是,我把我的《百年孤独》借给了一个看上去还算整洁干净的小胖墩儿。那时候我还是个纯洁善良正直美好的花季少年,我根本不指望小胖墩儿同学像我一样爱上那个拉美老头儿,我真的只是单纯地希望,他可以享受那个读的过程……结果嘞,书还回来的时候,脊梁是断的,是真的断了!从上到下,歪歪斜斜地裂开了,只有外皮儿是连着的!我,真的是,难以形容,我的,愤怒,与震惊……胖墩儿,你究竟对我的书做了什么,你是有多恨它!

从那以后我就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我像母鸡护雏一样揽着我的书们,生怕另一个老鹰一般的小胖墩儿凶残地叼走我的孩子o(╯□╰)o

书不再借了,只送……实在不想送,就只能说对不起;不借给别人,也不借别人的,喜欢就买,把家堆成一个书山。直到孙小米出现。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仍旧是那个乐意分享的美好少年啊,我就这样结束了我洁身自好的生活,我甚至还扣了他一套《城邦暴力团》十周年纪念版,长达半年……

(插播:借此机会,我正式宣布,十周年可以还了,我已然收到了盼望已久滴简体版签名本,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此处毅然不淡定^^)

其实书也是有一些灵力的,她们会默默地向你发送一些歪歪扭扭的讯号,准确地告知你,谁是值得信任的。至于我当年为什么会收到错误信息,无端端栽在那个小胖墩儿手里,可能是因为,那本《百年孤独》……是盗版?呃……

对不起,思维奔溢了,我找块抹布去。

说回书吧。只关心《阅读不死》的同志,可以从这里看起……

我实在不愿意叫它“书评集”,尽管它编得有纲有目,有干有枝,可是说实话,这书怎么看怎么像一本写给阅读的情书……那个聚散依依那个脉脉含情那个缠绵悱恻那个欲拒还迎o(╯□╰)o

(所以我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人以为孙小米是个女娃儿……他写的文,实在是有一些娇媚,和阴柔 = = )

有一些事实是没有办法否认的,比如豆瓣是“书评人”扎堆儿的地方,比如有“书评人”的地方就有书托儿,比如有书托儿的地方就有谎言。而以孙小米现在的江湖地位,必然有一些出版社、一些责编甚至一些作者,邀他写几个字,讲几句好话,什么的……这事儿我并没有向他求证过,但我知道一定有。书托我见过很多,还有一种很专业的托儿,即便连书都没碰过,也可以“下笔如有神”,一码一大坨……可是这种东西谁爱看呢?孙小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只讲实话,他带着感情讲实话,他带着感情讲实话的时候,往往还拍着自己的大腿,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舞之蹈之的状态。

所以孙小米是个读书人。而读书人的最大特点,是常年表白,永不歌颂。读书人不会端着权威的臭架子,跟一大尾巴狼似的告知你,这是一本好书,这书你必须读,而是满怀惊喜和迷恋,絮絮地跟你讲着,他有多爱那些文字,讲着,如果可以遇见那个写书的人,他会有些什么样的狂热举动。这种人俗称书疯子。

你认为孙小米在用什么打动你呢?菜花么?怎么我一直觉得是性情呢?(To孙小米:娃你不用紧张,哥不是说你没才,哥的意思是,对于你来说,性情之外,菜花只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东西。菜花之于你,就好比美貌之于小亦•罗、珍妮•肖……呃,神仙姐姐什么的最萌了 o(≧v≦)o)于是你每读完他一篇“有感”,就会想,矮油,这么销魂,我也弄本瞅瞅。

我,读完《阅读不死》,当天就去市图,借了《时间的女儿》;第二天,上当当,订了《安徒生剪影》和《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你看,孙小米算是个蛮有力量的读书人呢。

书山我会继续堆,堆到我不得不买一间更大的房子……也不止,堆,接着堆……其实在内心里,我一直是这样相信的,只是未曾这样说过:

阅读是死不了的,只要还有一个固执地热爱着纸书的人活着,阅读就死不了。或许只有这样,我的活作家才会一直写下去,我的鬼作家,才会在一个我不知道的鬼地方,安心地下棋。

感谢所有可爱朋友的温柔陪伴。

最后勘两个小误:
1、第165页,三段三行,“这种感觉仿佛书中以那个以人生为赌注的广告”,应作“这种感觉仿佛书中那个以人生为赌注的广告”;
2、第217页,三段末行,“并言名在自己过世后”,应作“并言明在自己过世后”。
期待再版^^

最最后。八卦:《群魔》的腰眼儿是“光洁的小腿”,《阅读不死》的七寸,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奸笑^^

不朽的阅读

  从豆瓣上看到小米这本《阅读不死》的时候,着实兴奋了好久。天天看这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友邻勤奋地写书评,“已读”的数字日日激增,把阅读效率低下的我辈远远甩在身后,就生出无限羡慕嫉妒恨。没想到几日不串门儿,他竟然集结这些书评,轰轰烈烈地出书了。      我是个很少持续关注他人写作的人。但不久我就发现,凡是混迹豆瓣的读书人,都绕不开“小米=qdmimi”这个ID,因为你总能在各种读书页面上遇见那个笑起来有点小天真小邪恶的小人儿头像。于是开始“被关注”他的阅读,渐渐发现此君不仅阅读视野宽泛,阅读速度神奇,并且洞悉书籍精髓的眼光十分刁钻,还有他那些长长短短的精彩书评,常常诱我遁入崭新的阅读领域。      手中这本《阅读不死》正是这些书评的整队集合。它们不仅涉及大部分书籍类型,并且涵盖了阅读的各个向度:关于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困惑、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记忆、阅读的童年、阅读的人群……方方面面看似琐碎零散,外行人也许会觉得了无生趣,但对那些书痴书狂们的体验而言却迥然不同。每个人读的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捧书在手、藏书在橱、诵书在心的体验却颇多相通之处。      如果说阅读的快乐在于这个过程中充满意外的收获、突如其来的惊喜、不期而遇的欣悦、心领神会的灵犀,那么,看别人写书评最过瘾的,莫过于自己百般思索不得而出的体验和感受被评论者一一点破,然后浑身通泰。那些隐匿在原作字里行间的高明戏法,也被评论者和盘托出,敞敞亮亮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由你再度体味咂摸。有时这也是自己偷懒不写字的好借口——你看 ,我想说的都被你道尽了,还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闲,拿出下一本书来继续消受。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在其中不断遇见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名字:保罗.奥斯特、E.B.怀特、雨果、雷蒙德.卡佛、塞林格、波德莱尔、卡夫卡、聂鲁达……这个可以无限续写下去的名单就是小米的阅读谱系,他提及的那些书就是他走过的万水千山。以他的阅读作为自我阅读的衡量标准,你就会知道自己看过的风景是多么的简陋。在这种借鉴式的关注中,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自己的目光拉向更远的远方。      我一度困惑是什么让小米在豆瓣上大红大紫粉丝群舞,后来发现这不仅仅得益于他极具亲和力的大脑袋头像,更得益于那些比头像还具亲和力的漂亮文字。小米的书评通常简洁直白,切入点独特,往往从生活中的琐事或阅读经验引出,从而上下钩沉,牵入自己想表达的主题。      你看他的文字,能明显感觉到写作时间的跨度,有初出茅庐的青涩,也有岁月盥洗后的透彻。但阅读的过程通常都是轻松的,因为它们就像兄弟之间的聊天或争辩。他不是一个依靠文学批评术语写作的学院派,所以这些文字理应在坊间,在山野,在江湖生机勃勃。它们蜕掉很多批评家的刻薄尖锐,时而客观冷静,时而隐匿着情绪的起伏,而更多的,则是透着诙谐与温暖,然后那些发光的句子便带着哲学和美学的意味,像镜子一样照亮了你的生活。     坚持大量阅读的人是可敬的,而阅读的姿态是浮华市井中最美的光景。就像读这些散落在时光印记中的文字时,你仿佛能够看到小米读书的身影穿梭在各种场合:在那些清晨卷帘门刚拉开的小书店里,在海风巨大的船上,在人头攒动的闹市中,在冒着热气和牛肉香味儿的拉面馆里……同在尘世中,那些被物欲蒙蔽了眼睛的人,仍旧在跋山涉水,周而复始地过着盲目、混沌、躁动的日子;而在那漫无边际的书山书海中,阅读给了这些读书人一片静谧的平原与河流,让他们谦逊温和,看到辽阔世界之外的良辰美景。      书中的文章虽然几乎都在豆瓣上发表过,但我还是更愿触摸着纸张的纹理把它们重新翻阅。诚然,计算机、网络和和越来越便捷的电子阅读终端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坐拥书城变得唾手可得,但纸质书为阅读带来的质感和节奏,却是冰冷的显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小米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我开始相信纸张彻底消失之前实体书不会消亡。或者可以给它限定一个时间:在我读完自己所有藏书的时候。”我相信,只要阅读不死,纸质书就不会消亡。电子书衍生出的碎片化浅阅读,终将被更多的读书人诟病。      所以,亲爱的小米,衷心祝愿你在码字成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开天辟地。比起终日刷豆瓣,一目十行象征性地对着你的文章顶礼膜拜,我更愿意在某个不慌不忙的午后,细细阅读这些停落在芳香书页上的铅印小字——毕竟,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让我与你隔山隔水的长谈,第一次变得可能。


 阅读不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