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
ISBN:9787530202869
作者:施耐庵
页数:609页

作者简介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书籍目录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温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建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账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

编辑推荐

《水浒传》的思想成就和艺术精华主要体现在前七十回之中,作者生动描绘众多英雄好汉,尤其是宋江、林冲、武松和鲁智深、李逵、杨志等人被迫落草、逼上梁山的曲折历程,揄扬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团结一致“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同时又打家劫寨,劫富济贫的侠义精神。

前言

《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早在明代已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施耐庵、罗贯中合撰;二,施耐庵撰;三,罗贯中撰。其中,最早的、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第一种。它见于嘉靖年间的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郑振铎藏嘉靖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所谓“的本”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纂修”为“编辑”的意思。可知施耐庵是作者、执笔者,罗贯中是编者、整理者。施耐庵(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人,生长在淮北。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史料很少。多为传言。《水浒传》是作者以见于史书的材料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说、戏曲、话本中的有关故事,经过选择加工和再创造而成的,通过生动而深刻的描写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写出了农民起义从零星的复仇火焰发展为燎原之火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这部小说着重剖析了农民起义的原因。全书把高俅的发迹作为开端,紧接着叙述朱武、杨春、陈达被官逼迫而上山落草,史进弃家逃亡的故事,这不是偶然的。高俅的发迹,正是封建王朝腐朽生活的写照。农民起义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残暴,乱由上作,一条条英雄好汉无不是被迫改变了原来的正常的生活道路,陆续走到了起义大旗下。书中还塑造了一批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有阮氏三雄、张横、张顺、李逵、鲁智深等一批出身下层的起义者形象。李逵的革命彻底性、鲁莽、不讲策略;鲁智深的不计个人得失、朴实、性急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义军中也有原来处于社会中上层和隶属于封建统治者营垒中的人物.他们因遭受迫害而不得不加入到义军中,成为其中比较坚定的一员,如林冲。

内容概要

作者:(明代)施耐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文明传承载体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纵观历朝历代,文化典籍的编纂,出版收藏素为世人所关注。十一世纪的《册府元黾》,十五世纪的《永乐大典》,十八世纪的《四库全书》等图画堪称中华文化史上的典范圭臬。    时至二十一世纪,重新整理出版一套具有典藏价值的国学经典确为时代之需。由此,一项规模宏大的手工宣纸珍本再造工程——《智品藏书》,应时而生。《智品藏书》的内容分为文学类,史学类,哲学类,杂学类,绘画类和书法类六大门类。为确保本书的高尚品质和权威性,编委会特从全国各地聘请了训诂学,版本学,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智品藏书》学术顾问委员会和工作审定委员会。他们对书目及版本进行了严格的甄别遴选和审定。在装帧制作上,《智品藏书》全部选用洁白如雪,色泽润雅,防腐防蛀的徽浙特制手工宣纸,并采用传统印刷工艺,实为寿享千年的国粹精品。《智品藏书》是百年来出版史上罕见的鸿篇巨制,也是出版界献给当代收藏家的一份厚礼。

章节摘录

书摘  一会儿,进来两个人,一个是十八、九岁的姑娘,背后跟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原来,那姑娘叫金翠莲,不久前,被镇关西郑大官人强娶做了妾。但家里的大娘子不容,把她给赶了出来,还要她还典身费三千贯钱。金翠莲拿不出这么多钱,急得成天以泪洗面。  谁是郑大官人?老汉说,郑大官人就是桥下卖肉的郑屠。鲁达听了,哈哈大笑:“呸!我以为郑大官人是哪一位,不过是个杀猪的屠户。”忙拿出些银子给父女俩,嘱咐说:“你们明天就离开这是非之地,欠郑屠的钱让他向我来要好了。”  第二天,鲁达来到郑屠开的肉铺,高叫道:“郑屠,奉经略相公钧旨,我要十斤精肉,都切成细末儿。记住,不要半点肥的。”  郑屠想让手下人去切肉,鲁达摆手不让。郑屠只好亲自来切肉。切了半个时辰,郑屠才切完精肉,鲁达瞧瞧说:“好!”又要郑屠切十斤肥肉。郑屠好不容易才切好肥肉,包好放在鲁达面前,鲁达瞧瞧说:“我还要十斤寸金软骨。”郑屠不耐烦了:“哎,你这不是在耍我吗?”鲁达突然将肉馅劈头打去,吼道:“我就是要耍你!”郑屠大怒,抓起一把尖刀跳出了肉铺。  郑屠哪是鲁达的对手?鲁达跟出来,只一脚,就把郑屠踢到当街,接着跳出来将他打翻在地,照着脑门儿“嗵嗵嗵”就是三拳。打完一看,呀,郑屠没气了!鲁达暗暗吃惊,但他嘴上却说:“哼,你别装死!”一边骂着,一边大踏步地走了。  鲁达惹了祸,这里不能待了,逃出城来,不知投奔何处才是,只好乱走一气。这天,鲁达来到代州的雁门县,见一些人在看贴在墙上的榜文。鲁达不认字,凑上前去听人读榜文,这榜文正是悬赏捉拿自己的。鲁达刚要离开,碰巧遇见被自己救过的金老汉。金老汉忙把鲁达拉回了家。  金老汉和女儿逃到这里好多天了。为了报答鲁达的恩情,金老汉托人介绍鲁达到五台山当和尚,以逃避官府的追捕。鲁达没有别的出路,只好当和尚了。来到五台山,寺院长老赐鲁达法名智深。  P6-7插图


 水浒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史文恭不是梁山的,这里只统计梁山人马。
  •     梁山虽然黑但不是没有一点白的,你忘了梁山上还有全书唯一的良心鲁智深。
  •     太棒了帮大忙了
  •     这个小说在少儿时期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一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投降。家中的书是文革时期出版的,开头的毛主席语录也直指投降。整部作品是典型的短篇连缀,一段一段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前后可以调换顺序。夹杂的神鬼,更让现代人嗤之以鼻。到如今,大家津津乐道的也只有武松打虎、潘金莲武大郎的桥段。
  •       淘宝买的书还没到,又一次翻起水浒。我领悟到的不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奈,失望。尤其是结局,最后梁山好汉执意要归顺朝廷,却落个死无葬身之地。很多人对我说他不理解为什么梁山好汉一定要被招安,继续过着梁山泊的生活不是挺好,所以说这才是作者的用心良苦,他想表达当时的人们是多么想为国尽忠,哪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可惜奸臣当道,皇帝无能。我经常想如果我身在靖康之耻的那个年代,那得多悲催啊。。。。
  •       一卢二林三关胜,四鲁五呼六花荣。
      七董八秦九杨志,武徐孙索朱史李。
      
      其他的就算了⊙﹏⊙b
      
      卢俊义最厉害没什么争议。其他的排名,估计任何一个,都会引起争议,管他的,水浒传看得滚瓜烂熟,所以也写个武评吧\(^o^)/~
  •       如若顺风顺水却陡生大故,本自愿成为严丝合缝体制高墙上的一块砖石一根螺钉,可偏生一个接连一个错误,将自己拖离了已然规划好的道路,可怜见凄别孝子与老父兄弟共叙天伦的快乐,亡命天涯,入草为寇,不能全视若圭臬的忠孝,尔会如何?
      假使草创气象时高歌大风,已认命当上啸聚山林水泊梁山里的一面旗帜一个领袖,却窥见一次又是一次机会,能再次迈回去抛弃没着落的现在,只需要背弃义兄与百十兄弟歃血为盟的承诺,纳土献命,招安归顺,罔顾了奉为指南的义气,尔又会如何?
      这就是放在郓城前押司宋氏公明面前的困境,接踵而来的变故让他的人生翻天覆地,本是游走于体制界线之间,平衡了山东及时雨和孝义黑三郎这两个人格,却在有意无意中逐渐割裂开这两种身份间的和谐。困在忠孝与仁义这两对竟然对立开来的词语间,这个局,不知如何能够破得开。
      
      
      他在此之前,总是信心满满,自信这样的抉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他放走晁天王的时候,不仅仅是卖个人情,更加是为了撇清蟊贼大盗横行乡里的麻烦;当愤而怒杀阎婆惜时,他逃走,那是出于下意识里的,对于杀人巨恶的恐惧的逃避。清风山上,柴进庄里,及时雨坐享江湖大佬的光辉与荣耀时,他都没有沉醉于其中。从头至尾,宋押司总是在一边逃脱法律的追捕,一边在寻求以刑期换取回去的可能。不要忘了,这个人的本职是老吏,不同于愣头青般新科进士会被汗牛充栋的律文所吓阻,他熟稔于大宋律例的条条款款,即便堃坐于江州牢狱里,他依然能够在这个黑牢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个体制里终究有自己能够熬出头的时候,今日猛虎卧荒丘,待到随得凌云志,血染浔阳江口。
      
      
      可当做下反诗打入天牢江州大闹法场以后,浔阳江头面对着前有大江过而能逃却要成为朝廷钦犯后有追兵袭来退而则为砧上鱼肉的生死关头,宋江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进乎?退乎?
      想做孝义黑三郎,满足于那个郓城县里人人敬仰的宋押司,过着衣食无忧逍遥自在早晚侍奉老父于床前的日子,这般惬意,这种伦常里所要求的正途,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和江湖貌离神合的切割,更是要从内心里畏惧而归顺这朝廷。但若是如此,就或而富贵荣华,或而至少是逍遥自在地生活下去,仔仔细细谋一份不大不小的功名利禄,平平淡淡了一个怡然自得的野夫村生。
      若为山东及时雨,进而成为呼保义宋公明,那个江湖上的豪杰义士无不仰慕的好汉,在水泊梁山做一个头领直到坐上头把交椅,退则占山为王,进则兼并天下,即便这江湖快意须得冒刀头舔血朝不虑夕的危险,却也见得那恣肆洒脱的快慰。君不见,江湖梦忽现忽灭,诱得百八好汉争相入;龙腾魇时隐时见,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若是宋公明自忖心扉的话,何去何从,当是不得知,且在浔阳江头乘舟离去,放开金锁,留观天时。此后一而二而三的反剿反攻,却也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割据局面,但是此刻,却还要问:是等待金鸡消息,是敢笑黄巢不丈夫,还是望天王早招安心方足?
      
      尔若是宋公明,又会如何?
      
  •       《水浒》中“仁义”作何解?
      朱仝、雷横私放晁盖,不顾自身。他们之所以为此,是因为晁盖“仁义动其衷”。而晁盖之扬名的原因亦是“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这种行为就等价成了“仁义”。
      
      《水浒》中女人命苦
      长期以来,她们被丑化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细读原文,不禁怜之.。如阎婆惜。她捉贼立功,是善;追求爱情,无罪。何以宋江命贵,婆惜等人如草芥?
      
      杨雄、石秀等人都说要去梁山投宋江,为何不是投晁盖?(此时晁盖还活着)
      
      英雄的核心标准之一——“义”。“义”在本书中基本可以约等于“仪义疏财”。
      
      武松待宋江最亲。本是柴进接济了他,他却把心都放在了宋江那儿。宋江真是空物套白狼也。
      
      水浒中大量出现“双重标准”(道德方面)。
      
      众人一闻听宋江便是一阵盲目崇拜,blabla。
  •     很精彩,“逼上梁山、梁上逼上”这两类,笑喷了。
  •       水浒中的江湖大概也是偏于理想主义的,不能与真实的江湖等同。连阔如写过一本《江湖丛谈》,其中叙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江湖状态。时代和水浒相比,当然相差很远,但江湖的本质的一些内容想来不会有太大改变,以今例古,未为不可。《江湖丛谈》里面的江湖有更浓厚的世俗气息。江湖人物并不一定要会武把式,而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江湖人的所思所想,也主要限于财米油盐,日常算计。江湖人是要讲义气的,不过不象水浒那样极力渲染。其实象宋江晁盖那样,“仗义疏财”,一出手就是十两百两银子,在现实生活中应是极为少见的。真实的江湖更应该是日常的,世俗的,充满市井气的。而水浒则是豪杰土匪的江湖,以杀人放火为主业的。
      随着刻画水浒英雄的需要,江湖也不免做了很多艺术加工,从而带有虚拟性。这个角度讲,水浒也可看作英雄侠义小说的发轫之作。水浒影响所及,有清一代帮会大盛,模仿水浒英雄结义的形式很普遍。真实的江湖的自身演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小说创作,其后也才有新派武侠小说登峰造极的江湖模型出现。
  •        以第七十一回为界,《水浒传》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的主题是“聚义”,下部的则是“尽忠”。想要“腰斩”《水浒传》的人,大多抱着这样的看法,即一众好汉在梁山泊里过着自由自在“替天行道”的生活不是很好吗,何必招安受气,最后落得各自飘零、非死即伤的结局?倘若《水浒传》真的停在了第七十一回,那么它就不过是另一版本的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结局的,天真单纯的童话故事罢了。
      
       什么是童话,童话就是描述高度理想化的和谐世界的作品。但《水浒传》不同,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的张力。水浒里面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良民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潜规则,人生活在其间是压抑的、不自由的;另一个则是贼寇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你可以过随心所欲的生活,良民世界的规则在这里一文不值,在这个世界里,“人是自己的尺度”。梁山泊上一百零八个英雄,都面对过同一个问题——要不要落草为寇。“落草”这一行动意味着一种突破,意味着告别良民世界进入贼寇世界。这个问题将梁山人马分为两拨,一拨人对于这一突破毫不犹豫,比如李逵、晁盖、鲁智深等;另一拨人则更倾向于良民世界,进入贼寇世界纯属无奈,是“逼上梁山”,比如宋江、林冲、卢俊义等。看似和谐的梁山世界从一开始就隐藏着分裂的因子,只要良民世界的大门重新打开,矛盾就会被触发。七十一回以前是这个矛盾的潜伏期,在七十一回以后,这个矛盾才逐渐显露、爆发。腰斩了水浒,这个矛盾就被消除了,这部作品也就被简单化了。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我也没办法接受《水浒传》结束在第七十一回。在我看来,《水浒传》讲的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故事。水泊梁山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但什么是“天道”,作者并没有给出解释。我觉得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梁山好汉恐怕根本就没有想过什么是“天道”。奸佞当道,黑白不分,这是每个梁山好汉都烂熟于心的说辞。因为这是个善恶颠倒的社会,所以这个社会的规则我也没必要去遵守,我觉得我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比社会规则更合理,所以我只要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就好了——这便是梁山的逻辑,“替天行道”不过是一层空泛而光辉的外衣,包裹的是“自行其道”的实质。想想朱仝、秦明、卢俊义是怎样被好汉们“逼上梁山”的(我觉得山寨生活对你更有利(实质是为山寨自身的利益),就要想尽方法断你后路,让你只能落草),想想李逵晁盖等人“做错事就该杀”的“黑白分明”的价值观——倘若这就是天道,我觉得这样的天道主宰的世界比“奸佞当道”的世界更可怕。再者,虽然梁山好汉们虽然表面上说以忠义、公正治梁山,但事实上,在“自行其道”的价值观下,主宰梁山的是最原始残酷的丛林法则。梁山上为什么要排座次?座次决定了话语权的大小。看看梁山的座次表,排在前面的,要么够强大,要么够狡猾,要么靠山够强硬。什么是公正?梁山的公正就是凭力量说话。以扈三娘为例,她是梁山的俘虏,全家被李逵杀了个干净,宋江还要把她配给矮小猥琐的王英,恐怕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女子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婚事,但作为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子,她的抗议在力量至上的梁山有用吗?强颜欢笑逆来顺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再举一个例子,李逵在寿张县扮县令,让两个牢子佯装打架告状,判决的结果是“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虽说是玩笑之语,却未必是无稽之谈。
      
       再者,尽管作者精于刻画人物,并且着力强调梁山众人的英雄气概,但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是可敬可爱的。梁山上的人说到底就是两种,一种是李逵这样的,直肠子,一根筋,看你顺眼就和你结交,一语不合就大打出手甚至致人于死地;另一种则是宋江这样的,是虚伪无特操的投机主义者,想想梁山上的一众降将,身在朝廷的时候真诚地骂梁山诸人是草寇,被斩断退路非上梁山不可的时候又同样真诚地骂曾经的同僚是奸佞的走狗,平日里一口一个奸臣、佞臣骂得痛快,当最大的奸佞高俅落在他们手上时,却为了招安的前途极尽逢迎之能事。李逵们自然是要被宋江们利用的,宋江们为了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欺骗李逵们去冲锋陷阵。最后呢,李逵们要么死了,没死的呢,富贵功名本非所求,该干嘛的还是干嘛去了,所谓梁山聚义,对于他们来说最终还不过是一场空。(虽说这些已是七十一回以后的情节了,但人物性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七十一回以前已经埋下伏笔了)。
      
       所谓忠义梁山泊,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自大、自私的世界。停留在第七十一回,不过是借欢聚一堂的温情掩盖台面下的丑恶与不堪。倘若这样的梁山众人真的“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那简直就是噩梦中的噩梦,唯有看着“替天行道”的泡沫被戳破,一百零八人重回现实,方有种“得其所哉”的释然感。
      
  •       《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人们一直传诵这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带着一种对108将的好奇之心,我阅读了这本书。不可否认,这本书含有神话色彩,比如《张顺魂捉方天定》。
  •     一曲夜奔,唱来唱去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深沉悲哀!今夜的山神庙,明朝的小夺泊,长缨在手,无泪的眼睛里,再也感觉不到粗硬地杂以冰雪、割疼脸颊的那些风。 写的真好!
  •       1. 林冲这人思想不如鲁智深周密,喝喝酒就要对别人诉苦,说“空有一身本事”,怀才不遇。自己买刀之后,第二天高衙内就派人来要看刀。难道不觉得可疑吗?拿着刀去了别人家,也不看清楚,就一直往里面走。林冲被女性化了,三年没有儿女,在野猪林要被杀之前”泪如雨下“,软弱,受人摆布。
      2. 吴用明明叫“无用”了,道号还是“加亮先生”,意思是比诸葛亮更好?太具有讽刺含义了。
      3. 鲁智深管菜园跟孙悟空管马厩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何涛一行坐船去抓阮氏三兄弟跟《三国》赤壁之战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4. 宋江发迹以后,全然不记得当初无意之中帮他脱身,后来被“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外”的卖糟腌的帮闲唐牛儿了。好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5. 其实不是潘金莲的竹竿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格局,而是宋江暗自通报晁盖官府要来抓人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格局。
      6. 林冲买刀,受人陷害;杨志卖刀,为民除害;林冲入狱,要给钱打点关系;武松入狱,不给钱官府也帮他。看来林冲就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而作为陪衬出现。
      7. 《水浒传》十八回说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奉,学得武艺多般”,三十二回“因他两个[孔明、孔亮]好习枪棒,却是我点拨他些个,以此叫我做师父“。可是宋江连阎婆都扭不过,怎么能够反应他有武功呢?小说后来的情节都没有宋江的武功,可见他只是懂技术罢了。
      8. 《水浒传》作者一直在重复(repeat)和复制(replication),不光是情节上的,还有人物语言上的。林冲说过“空有一身本事”,杨志在要申请复职未获通过以后也说“有家难回,报国无门“,到了花荣的段落也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 (第三十四回)。作者一直在告诉读者小说主人公们是多么得无奈与被迫。
      9. 武松押解途中差点被人肉包子铺麻翻,押解他的两个人醒来之后说:“我们却如何醉在这里?这家甚么好酒?我们又吃不多,便恁地醉了。”(第二十八回)宋江在押解途中也被麻翻,押解他的两个人醒来之后说:“此间酒店恁么好酒,我们又吃不多,便恁醉了!记着他家,我们回来还在这里买吃。”(第三十六回)
      10. 宋江碰到危险只会说“上苍救一救则个”(第三十七回),“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第三十七回)。真是软弱至极。
      11.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写到宋四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以前一直认为最后一个是蔡襄。查了一下,还有这样的流变。
      12. 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了法场之后,来到江边,不能渡河,宋江又说:“我命里这般合苦也。” 每次到江边宋江就没撤了。
      13. 第四十一回,宋江等人把黄文炳绑在柳树上,准备要杀他,宋江说:“那个兄弟替我下手?“然后李逵就跳出来说他行。宋江这人又装老大,又不肯自己动手。十两银元收买了天真的李逵,甘愿为他拼命。这是第一计。杀了黄文炳后,上演苦肉计,跪在地上央求大家一起去梁山泊。这是第二计。真是太假了。
      14. 第三回鲁达在城外看通缉榜和第四十三回李逵看榜如出一撤。
      15. 改嫁杨雄的潘巧云与草率嫁给武大郎的潘金莲具有共同之处,都是淫妇,都污蔑自己的小叔子(武松、石秀)想要占他们便宜
      16. 《水浒传》中有三次打虎事件,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刻画了武松喝醉被逼,内心波动,无奈面对老虎,最后打虎的故事。后来人们得知,把武松奉为英雄。第四十二回李逵杀虎,李逵去取水,回来发现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连杀了四个老虎。人们起初也把李逵奉为英雄,可是后来李逵的境遇就很糟糕了。第四十八回解珍解宝猎虎,可是最后被毛太公陷害了。三个打虎故事告诉我们,苛政猛于虎,腐败猛于虎。
      17. 梁山泊那帮人逼别人上山的套路便是迫使别人走投无路,又带领家小上山,免除后患,使得好汉放心。对李应是这样,对朱仝也是这样。
      18. 小旋风柴进还是脱不了所谓的贵族气,一直声称自己有誓书铁券(丹书铁券),这个就好似金牌令箭,那么重要的东西还放在沧州,应该带在身边才是。被抓了还一直说有,你拿不出来,别人谁会相信呢?
      19. 感觉戴宗和李逵颇有些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味道,戴宗能用法术把李逵脚钉住,唐僧能念经把孙悟空弄得头疼。
      20. 鲁智深打镇关西之前放走金氏父女的时候拿一条长凳坐在酒店门口两个时辰,怎么到了第五十八回的时候听说史进被贺太守抓了就”焦躁起来“,起个四更就要去救史进了。前后判若两人。
      21. 宋江是多大的魅力,第六十回抓了项充,李衮后又开始策反,说了几句话,送了新衣服,好马,给了好吃好喝,他们就都被策反成功了。
      22. 第六十一回晁盖听到曾家五虎要剿除梁山泊,不光生气,同时还夹杂另外一种感情。作为梁山之主,每次下山都是宋江带着兄弟们去,晁盖一定想,每次你都能捞得好处,大家都对你敬佩,我一点好处也没捞到。这次我要下山去,一来可以确立我的地位,二来也可以让大家看看我也是可以打仗。哪知这一去就死了。
      23. 燕青,北京人,父母双亡,皮肤白净,能文能武,吹拉弹唱都行,行话黑话能懂,射箭技巧不输花荣,口齿伶俐,虽叫浪子,却不是浪荡之子。
      24. 董超和薛霸就是两个黄金打酱油的,押林冲途中烫了林冲的脚,押卢俊义途中又烫了卢俊义的脚。可是貌似卢俊义被烫得严重许多。可怜的董薛二人最后被燕青拉箭射死。
      25. 第六十四回,关胜听了阮小七对宋江的介绍后,“当晚寨中纳闷,坐卧不安,走出中军,立观月色满天,霜华遍地,嗟叹不已。”难道这个时候就要归顺宋江了吗?不知道他当时想的是什么?
      26. 宋江要向朝廷示好,需要有一个人来帮他,找了卢俊义,陷害他,还让他被官府捉去关在牢中,虽然有好吃好喝,但是先前也受了皮肉之苦,好好一个大财主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27. 宋江只会翻看九天玄女给的天书,请求公孙胜做法,实在打不过了再找别人来做法帮忙,然后焚香祷告,占卜看卦,没有军事才能,只有领导笼络收买人心之能。
      28. 第七十一回,“……又早秋凉,重阳节近。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作菊花之会……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 想象一下这个菊花之会的场景吧,连忠义堂也要插满菊花,兄弟之会真的是菊花之会啊。看来所谓的“菊花”意指,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了。
      29. 第七十一回宋江执意要去看灯,难道是为了要被招安?
      30.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李逵真是一个鲁莽的人,明明是任原的二三十个徒弟搅了擂台,却用一个石板结果了跌在献台边跌晕了的任原的性命,把任原来的头打得粉碎,不该不该!真是太不应该了!
      31. 第八十一回,燕青作为梁山泊的外交大臣去东京,第二次找李师师,想要她告诉皇上梁山泊想要被招安的意愿。在李师师处,又是陪酒,又是陪唱,还脱了衣服给李师师看自己身上的纹身。他知李师师对他感兴趣,马上跪下来拜李师师为姐姐,“因此上单显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
      32. 感觉到了七十四回以后《水浒传》就开始无趣了,走三国模式行不通。
      33. 宋江这人真是做作,打赢了辽国,受了朝廷的奖赏,还要假装愁苦一番,说让大家受累了。这时候李逵跳出来说我们回家吧,回我们的大本营吧,宋江不肯。李逵说:“哥哥不听我说,明朝有的气受哩!”大家又哈哈大笑,跟李逵那次回家哭着说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一样,想不到李逵这句话真是一语成谶。呜呼哀哉
      34. 《水浒传》第九十二回:折了韩滔、彭玘两员大将后说:“人之生死,乃是分定,不足为怪。”轻描淡写;第九十三回宋江大哭昏过去,醒来之后吴用又开始劝他:“今番折了兄弟们,此是各人寿数。”吴用就是墙头草,见风使舵,虚伪至极。
      35. 第九十五回,张清明明最拿手的是扔石子,为什么要用长枪呢?最后还戳在松树上,拔都拔不出来,当年打败宋江十一将的张清竟然惨死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清啊,你知道你是技巧型选手,蛮力你比不过李逵鲁智深之类的人的。
      36. 卢俊义关键还是喝醉了坠入水中的,只要他不喝醉,应该也是不会死的。不知他是借酒浇愁,还是祝酒庆幸自己离开皇帝是非。大财主的死颇有悲剧讽刺意味。
      37. 第一百回,现实世界梁山好汉走的走,死的死,对社会的不满只能寄托在梦中。李逵在梦中要杀皇帝充满了悲壮的意味。
  •       这是我第二部完整看下来的四大名著,当然,第一部是《红楼梦》,第二部就是《水浒传》,看了几本名著,初浅的我自觉懂得了一些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特点和规律,想来无非是恢弘的巨制,长长地篇幅,众多的人物和剧情,还有就是细节刻画和人物描写细致独到等特点,这想来和国内的古装电影类似。
      要说《水浒传》带给我的感触,只能从主人公宋江上说了,从宋江的出发点来看,宋江是一个大仁大义的人,他之所以得到这么多梁山兄弟的拥戴和推崇,源自于他本性中善良,仁义,正义的品性!这是生来具有的天性!他所理解的义,只是纯粹的兄弟互助,肝胆相照,两肋插刀;所谓的义,则是报效国家,对国事肝脑涂地!他不明白,真正的义是应该真心为兄弟们着想的,他应该征求兄弟们的意见和希冀,而不是固执己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众人之上,在梁山招安一事上,足以看出端倪,宋江以为,身为大宋子民,理应报效国家,不问不思,所谓国为何国,民又为何民,在他看来,招安为官,能使弟兄们达官显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但他不知道这不是兄弟们真正的诉求,兄弟们只是想好好在一起,在梁山,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快快活活的过一辈子!
      所谓愚忠愚义正是体现在了这里,《水浒传》体现了时代的真实特征,他写出了大宋朝的腐败与无能,宋江等辈,只不过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他们是真正的愚民,封建御民思想的根生蒂固,不是一两天所能祛除的,他这种思想缔造了那个帝王时代的人民,缔造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格局。反过来说一说方腊,他倒是比宋江高一个等级,他至少知道宋
      朝必亡,命不久矣的实质,所以足以见得宋江与方腊一战耗掉70多员大将的必然性!宋江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算是合情合理的!直至故事最后,吴用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自杀,他显现出来的无奈是可以理解的,宋江固执,自己又只能追随,不好拆穿,只能陪兄弟们一步步往陷阱里跳!
      说到最后,我们的确能感受到《水浒传》身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不同之处,它讲述了一个朝代一群英雄的故事,它反映的历史意义的显而易见的,同时,朝代的更替不可避免,那在封建,传统统治下的国民,即被牢牢的琐在传统的镣铐之中,无法自拔,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木偶及牺牲品。当然,《水浒中》的诗句也独显精到之处,也是其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       [摘要]对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断。有人说它是一类盗贼流寇打家劫舍的“强盗的故事”,有人说它是英雄好汉的忠义传奇故事。事实上,宋江与《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没有宋江以及宋江一系列的行为就没有《水浒传》中的招安。宋江的知人知性、心机权谋、远虑近忧在招安运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拟从宋江入手对《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做一探讨和研究,以丰富《水浒传》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招安问题
      
      
      近50年来,在《水浒传》的评论与研究中有较多有争议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招安”问题。对于如何评价宋江和他的招安,历来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革命家气质、“勇悍狂侠”、“广行忠义,殄来奸邪”的农民领袖;也有人认为他是打着仁义旗号的机会主义者,是出卖梁山,投靠朝廷的投降派。终观历史评述,对《水浒传》通过“招安”问题显示出的思想倾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忠义说。认为《水浒传》通过宋江等108人,上梁山的经历,以及最后招安,和最后招安的悲剧性结局,这些情节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在他的《忠义<水浒传>续》中,从两个方面评述《水浒传》:第一,他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发愤之作。第二,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认为宋江是忠义之烈。李贽以后,又有人对《水浒传》的这种思想倾向持海盗说。他们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持海盗说者中比较著名的是金圣叹。
      本文认为,说《水浒传》是一部写盗贼流寇打家劫舍的“强盗的故事”,似乎有些流于表面,说它是一部英雄好汉的忠义传奇故事又掩盖了宋江的“心机”。事实上,《水浒传》中的农民起义与招安思想的形成和落实都与宋江紧密联系在一起,宋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决定了“招安”一事,在这个过程中,《水浒传》将宋江的知人知性、心机权谋、远虑近忧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宋江的形象塑造和性格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与宋江的关系。
      一、《水浒传》中的宋江其人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地主出身的小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虽是“吏”却也只能算是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1〕,他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本领,踏入为“官”的正宗主流社会,博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但官场黑暗,任人唯亲,贤路闭塞,“虽有忠心,不得进步”。尽管世道不明,仕途坎坷,宋江却绝无反心,把对现实的不满深深地压在心底,“潜伏爪牙忍受”。他坚信“皇帝昏昧,朝廷不明”都是暂时的,总有“云开日出”的那一天。宋江开始有意无意地结识江湖好汉,树立义士的盛名,“及时雨”、“呼保义”的美名四方称颂,声名远播。直到生辰纲“弥天大罪”东窗事发,宋江“义气”,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干了“灭九族的勾当”通风报信、杀阎婆惜,落得刺配江州的下场,失去在主流社会边缘继续生存下去的资格。《水浒传》三十八回写到“‘我生在山东,长在皲城,学吏出生,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不就,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想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被踢出主流集团的失落和怨恨溢于言表。浔阳楼畅饮之后,宋江乘着酒兴终于将压抑在心里的牢骚苦闷倾泻而出,浔阳楼的反诗成为宋江人生转变的关键。侠义的江湖朋友舍命大闹刑场,宋江迫不得已被请上梁山,标志着与主流社会的彻底决裂。可是无论出身、家庭,还是地位、思想决定宋江绝不会甘心这种决裂,做一个“上逆天理,下违父教,不忠不孝的人”。到了梁山泊这个特殊的环境,他努力找寻“盅”与“义”矛盾的契合点,将“造反”和“忠君”两种对立思想用自己的价值观统一起来,想方设法重新回到主流社会,完成从江湖流寇的精神领袖到主流中坚的转变。
      宋江上梁山以后的一切思想行动,概括起来就是领导实施了“替天行道”的政治纲领。他领导的梁山起义实际是“替天行道”旗帜下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改良运动〔2〕。“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以反贪官为基础,以义为纽带,进行招降纳叛、扩大改良势力,壮大武装队伍争取早日招安,归顺朝廷。梁山运动南征北战,宋江时时刻刻地表白忠义无私,心心念念地向往招安,向往他魂牵梦萦的社会主流世界,诸如:“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保国,万死不辞!”,“见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感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盖为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专权,设除滥官污吏,陷害天下百姓。宋江等替天行道,并无异心”,“他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兄弟们尽生光彩”以及大聚义兴意阑珊作词《满江红》:“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将诏早招安,心方足”只言片语可见一斑。
      
      二、招安的缘由及过程与宋江
      梁山泊队伍之所以终于接受招安,从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是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朝廷里的官员对梁山泊起义军的态度是不同的,一派以蔡京、童贯、高俅为首的权奸主张剿灭梁山泊起义军,结果适得其反;另一派以宿太尉、御史大夫崔靖为首的开明绅士主张招安,调动起义队伍抵抗辽军,缓和阶级矛盾,削弱起义军的力量,然后各个击破。
      从义军内部原因来说,宋江始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与他矛盾的性格有关。一方面他是仗义英雄,义军首领;一方面又想报效朝廷,忠君安民。最后他选择了执意招安以报效朝廷,死而后已。
      然而招安之路何其曲折。外部原因有高俅、蔡京、童贯等奸官实权派反对身份卑微的“吏”进入他们的主流“官”世界,千方百计地妄加阻扰。梁山义军能够以强大军事武装力量几乎将这样的阻扰消弭于无形。攻取无为军,大闹大名府,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战役让道君皇帝寝食难安。真正招安的瓶颈是否认可宋江一厢情愿的招安路线?
      宋江上山之前,火并王伦之后,以晁盖、吴用和林冲为首的梁山领导者注重义军内部团结,积极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梁山义军的影响,收纳各路好汉。在晁盖的领导下,梁山竭诚欢迎前来入伙的新生力量,提出决不以农民和穷人为敌的口号,强调“保境安民”,“不劫来往客人”,严肃军纪。晁盖“托胆称王”更是直接明了地对封建王权宣战〔3〕。经过一系列的整顿,梁山焕然一新,武装实力日益强大,几次规模不小的对阵让官军闻风丧胆。全书第三十九回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二十九人,其中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张横、张顺、李俊、刘唐、穆弘、薛永、童威、童猛、李逵等人都是草民布衣的社会非主流群体。林冲也因奸佞而家破人亡,因为阶级的压迫和官场的倾轧,他们非常自觉地认同晁盖劫富济贫、反对王权的思想。可以说当时梁山上上下下“反皇帝”思想蔚然成风,宋江对这支农民义军队伍思想路线的改造难度可见一斑。
      宋江的做法是相当于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的。首先是瓦解晁盖集团,拉拢吴用以架空晁盖,然后扶植“亲信”,逐步取代晁盖早思想上的领袖地位。上山之初,宋江利用晁盖的感恩和信任,坐稳中军主帅位置带领义军取得节节胜利,江湖威望无人比拟。从四十六回开始,三打祝家庄、攻克高唐州、大破连环马,仗仗战绩彪炳,官军闻风丧胆,“及时雨”的美名如雷贯耳,引得“三山众虎同心归水泊”。更重要的是大站前后,不少达官显贵社会主流人物归降梁山,其中有金枝玉叶世传丹书铁卷的柴进、禁军教练徐宁、殿帅府军官呼延灼、彭杞、韩涛和落魄的将门之后杨志,还有与宋江身份地位相似身手不凡的县城小吏雷横、朱仝、杨雄等等。这些人出身地主官僚阶级,从他们的阶级出生、阶级教养和功名前途出发,无疑是赞成接受朝廷招安的,达到足够的数量必将成为宋江主张接受招安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宋江与吴用在各次战役中惺惺相惜、精诚合作,彼此之间结成深厚的感情不是偶然的:刚上山的宋江位高于吴用而居第二,吴用怎能不对晁盖心生看法?而宋江又比晁盖有胆识有谋略,作战期间更是给了宋江笼络吴用离间晁盖的机会,长此以往,吴用依赖宋江而觉得离宋江就无用武之地,竟至于自甘吊死于宋江墓前的地步。可以说到了第五十九回,晁盖正是在这种威信江河日下的愤怒中草率出兵曾头市的。他并没有带上军师吴用,是晁盖故意为之,还是宋江从中作梗?或是天意注定?不得而知。但晁盖的死却实实在在地让宋江取代了他在思想上、军事上的领导地位。
      当然,宋江精心的策划也出现了意外,但凭借过人的政治权谋,还是为招安的梦想打开了一扇扇便利之门。晁盖死后,宋继晁盖本是众心所向、顺理成章的,但偏偏晁盖在临死之前给宋江继位设了一个天大的障碍。《水浒传》第六十回这样描述:“宋江守定在床前啼哭,众将领都守在帐前看视。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众将领都听了晁盖遗嘱。”面对这一遗嘱,宋江如何执行?显示无力亲捉史文恭,而梁山泊内现有将领特别是非主流社会出身的更不能去捉,若谁捉住史氏,按遗嘱做了“梁山泊主”,那岂不是坏了宋江的苦心,于是宋江想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一面是借晁天王之丧期而对曾头市休战,一面对捉史遗嘱,是急速派人去寻梁山以外众人都不了解和熟知的人来完成。宋江找到了卢俊义——这位武艺高强的河北玉麒麟,对他是连骗带赚,最后不惜劫法场而弄上山。当然,同时计赚上山的还有关胜、索超、童平、张清、郝思文等朝廷重要将领。上山后,宋江便以让位而隆卢氏的地位,引起李逵、武松为代表的众将领的不满,李逵叫道:“哥哥若让别人做了山寨之主,我便杀将起来。”武松言道:“哥哥只管让来让去,让得兄弟们心肠冷了。”一直一曲的心声表达,给了新上山的卢俊义一个下马威,迫使卢氏慌忙拜道:“若是兄长苦苦相让着,卢某安身不牢。”于是李逵又道:“今朝都没事了,哥哥便做皇帝,叫卢外员做丞相,我们都做大官,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宋江通过一番虚让诱使李逵等人道出自己的心声,宋江便名正言顺、众望所归坐稳了梁山头把交椅。
      至此,梁山队伍已经相当壮大,义军成分由晁盖时相对单一走向多元化,“三教九流”尽藏其中。主要的有这么几类:一是流民无产者,江湖好汉。如李逵、石秀、刘唐、三、张横、张顺、李俊、鲁智深、武松等。大多是社会下层人物,被逼得走投无路犯了官司,只好上山造反。二是对社会不满、揭竿而起占山为王的绿林豪杰,如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芒砀山等山林的好汉,在宋江大义的感召下望风归梁山。三是被豪强挤迫害的没落贵族、中小财主。如柴进、孔明、孔亮、穆弘、穆春、李应等。四是原朝廷军官,或被权奸迫害、或被本管排挤、或仕途坎坷,或因折损朝廷军马而上梁山落草。如林冲、花荣、秦明、黄信、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等,这些军官都是“宋排(排挤)晁”〔4〕过程中的宋江采取招降纳叛政策,优待降将、内部策反、广揽人才、有意扶植的“亲信”。除林冲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外,其它皆属“身在水泊、心在朝廷”之类,把梁山当作避难之所。宋江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集中了他们的意志,反映了他们共同的愿望,加之宋江所具有的江湖好汉精神领袖的特殊影响力,使他们投到“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组成了社会阶层以义为纽带的反贪官统一战线〔5〕。当然,各个阶层的思想倾向是有区别的:一二类人物如前文所述:野气十足反心太重走晁盖的路线,这些是宋江重点改造的对象。三四类与宋江同属中小地主阶级,遭遇相似、利益相同,在宋江处心积虑的安排下已经形成支持招安的积极力量,如何融合协调这样不同的两股势力?解决招安大业的内部问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宋江的谋略与招安
      全书到了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可以说是对前文洪太尉误走一百单八魔君和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受三卷天书的照应,保持着全书的一致性。当忠义堂聚义,忽然天降石碣,正面两恻各有天书文字,剖露转译竟是第一回洪太尉误放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刹,显都分定次序。关于英雄排位,金圣叹曾批注:“或问:石碣天文,为是真有是事?为是宋江伪造?”而后话锋一转“此痴人说梦之智也,作者亦只是图叙事既毕,重将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为一部七十回书点睛结穴耳”〔6〕。金圣叹认为英雄排座是被其腰斩的七十回本的“点睛结穴”,并以卢俊义惊恶梦为结局,回避的恰恰是梁山受招安。那么英雄排座次与招安究竟有什么联系?“石碣天文”暗藏什么玄机?与宋江对于梁山泊队伍体制和思想的改造有何联系?
      宋江坐第一把交椅是众望所归不用多说。紧随其次的是河北玉麒麟卢俊义,卢氏真如宋江夸赞的那样“河北三绝,北京大名府第一等长者;……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小可心上还有甚么烦恼不释?”其实未必,甚至可谓平庸。首先,吴用扮算命道士,使了欲擒故纵的小把戏便让卢信以为真,一个连幼童都懂的藏头诗:“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卢俊义反”四字竟毫无察觉。与其说是吴用老谋深算,还不如说是卢太过平庸。另外,当燕青如实告诉李固贾氏狼狈为奸,卢俊义一脚踢倒燕青喝骂到:“我家五代杂北京住,谁不识得!量李固有几颗头,敢做恁勾当!莫不是你歹事来,今日到来反说明!我到家中问出虚实,必不和你干休!”由此可见卢黑白不明,忠奸不辩,又高明何处?不过是个善于经营、勤于武功、颇富善心的北京大财主,缺乏心计和领导才能。宋江之所以这样安排,其看中的不是才能,而是名望。一方面,让大地主阶级出身、大民府问名具有社会代表性的卢俊义居第二位,同时又作为梁山泊总兵副都头领,能够减少一丝梁山义军聚众造反的流寇气质,多一点军阀武装的正规气息,用卢的声名扩大梁山的声名,为义军队伍争取尽可能最好的招安条件。因此,卢俊义比乡村教师吴用更适合做除宋江之外的另一个招牌。另一方面,梁山队伍中曾是社会主流中坚的受降军官不断增多,产生了原只是县城小吏的宋江无法掌控的隐患。所以卢俊义扮演一个温吞水型的副寨主的角色,以其原来所谓正道社会中的精华分子的地位,来下压另一百零六人,以供宋江驾御。最后,宋江扶植卢俊义这样一位只能依附于自己而别难有依的第二把手形成新的权利制衡体系,即宋、吴在渊源上亲近卢,而卢在座次上又高于吴用,卢吴相互制约而又都依附于宋江的“铁三角”关系,是晁盖被架空的反用,宋江可谓用心良苦。
      一百单八将第五位便是关胜。整部《水浒》关胜绝不如林冲有生气,但位次何能置于林冲之上?关键是占了关羽的神光,宋江一见关胜便赞:“吾看大刀义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于是关胜成了宋江从神灵保佑角度制造出的让众将都嫩默认的新亲信。而实际上关胜“义勇”何在?只打了一仗,是一败即降,在《水浒传》六十四回中自辩降词:“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愿在帐下,为一小卒。”在七十回金本《水浒》中,金圣叹为其改言:“人生在世,君知我报君,友知我报友。今日即已心动,愿在部下为一小卒。”其言其行,比之其祖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谓貌虽仿佛实差千里!位在林冲之上,不过是宋江巩固己权打压林冲的木偶而已。至于林冲,宋江不得不惧。第六十七回宋江与卢俊义自比:“非宋某多谦,有三件不如员外处:第一件,宋江身材黑矮,员外堂堂一表,凛一躯,众人无能得及。第二件,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众兄弟不弃,暂居尊位;员外生于富贵之家,长有豪杰之誉,又非众人所能得及。第三件,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一发众人无能得及。”这三件又有哪一件比得上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林冲?最令宋江心有余悸的是他手刃王伦的历史,如果哪一天招安大计受到林冲等人的顽抗,忠义厅几步之内手刃自己真是探囊取物般容易。那么三朝元老的林冲位列关胜之后也是宋江权谋的杰作了。
      梁山上类似卢、关状况的还有秦呼延灼、李应、张清、杨志、徐宁等一批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入伙前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或为官或有钱,是宋江的“新亲信”部队,其位次往往经过宋江的鼓吹而一次性居于高位,他们既能在思想上认同宋江既定的招安方针,也能在位次上起到制衡吴用、公孙胜、林冲等晁盖遗老的作用,一箭双雕。另一方面,高座次无形中也造成难结友的局面,在保证旧官僚主权的同时防止他们的结党篡权,这也是吸取王、晁失位教训的反用。
      在梁山泊中,宋江有许多自己早已熟悉的“旧亲信”,如柴进、武松、戴宗、李逵、朱仝、雷横、花荣、李俊等,其中花荣、柴进、朱位次较高,他们原本就是有钱财和社会地位的人。花荣虽有时年少冲动,但对宋江恭敬有如,是毫无怨言的追随者,从其射燕受批评到最后自缢宋江坟前。可以看出他是一步步在紧靠宋江,受宋江教育和影响极大。柴、朱二人就是受李逵“迫害”,除了梁山别无它途。所以何时受招安也是此二人密切关注的。接着便拉及武松。武松是作者刻画最勤的人物之一,他是个名事理有主张的硬汉子,血溅鸳鸯楼后,于孔家庄见到宋江,两人相别时,武松表示:“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来寻访哥哥未迟。”通观整部小说,其实武松是第一位将招安作为出路的人。后来上了二龙山,大约受了鲁达的影响,思想急剧变化,成了后来宋江招安最强烈的反对者之一,这是宋江排座次时始料不及的。武松与宋江在思想上越走越远,最终情愿留在六合寺而不愿随宋江进京领封。与武松对宋江先近而后远的变化相似的还有李俊、戴宗等旧亲信领头,他们均对招安不抱幻想,打完方腊,便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狗肉烹”,于是急流勇退,先后离开宋江而得善终。《水浒后传》描写李俊去南洋做生意成了暹罗国国主,这样有思想主见做惯“老大”的人宋江当然不能让他居高位了。雷横、李逵是彻底的粗人,不辩是非,由性行事,所以虽位列天罡但座次在后。由此通观宋江的旧亲信,位次大都低于那些宋江拉来的新官僚,而这些旧亲信在座次上又间或高于晁盖遗老,如武松位高于刘唐、李俊位高于阮小二、张横位高于阮小五、张顺高于阮小七,且在居所上阮氏三雄不同营,这些措施无疑有效解除了晁盖集团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四、结束语
      通观宋江一切有计划有目的的紧致安排,宋江知人知性、心机权谋、远虑近忧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暗含地位玄机、牵制玄机、平衡玄机,梁山泊全伙受招安的内因,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百单八将座次排位来保障的。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acc2c01000ah2.html
  •       单从《水浒传》的作品来看,无论从人物刻画、战斗描写都是很出彩的。108将中的每一个好汉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经历,被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或者是设计骗上梁山,最后梁山好汉大杀四方,消灭贪官,这些小说中的情节都反应了当时人民的内心述求,奸臣当道,百姓被压迫,于是就有了一部小说。正史水浒传里是没有征方腊这一段的,只写到了排定座次,所以很遗憾没能在书中看到征方腊的情节。总的来说,《水浒传》是一部能够让读者看的热血沸腾的小说,能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部好作品。
  •       读完《水浒传》,竟然有何读《红楼梦》一样的感觉!先聚后散,恍如一梦。眼看他众英雄汇聚水泊,眼看他一个个死去,真是感慨万千。当初抗宋军、破大辽,如何英雄,不损一将。可打方腊时,一个个竟死得那么容易,看得出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每一回之后都会点明本回死了哪几个,让人意识到从盛到亡的过程。
  •       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2/11/12/09/09_34.htm
      
      
      好书不厌百回读,尤其是经典名著。首先要肯定《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这部书非常奇特,无论是题材,还是创作,都极不寻常。可以说,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故事情节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取材于宋江起义。宋江历史上实有其人,有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都记录过宋江的事迹,不过那些记述是零星、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据考证,宋江起义大概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时间持续了3年,人数不多,36人。不过,学术界对此有争议。有人认为 36人恐怕只是头领的数目,下边还有一些人马,也有人认为刚起事的时候可能只有36人。宋江等人主要活动在河北、山东、苏北一带,最后打到海州(也就是现在江苏连云港),在那里失败,被朝廷招安,随后去征方腊。
       当然,在肯定《水浒》文学上杰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蕴含有害的毒素。当代学者刘再复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水浒传》、《三国演义》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但是,这两部作品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一部是暴力崇拜,一部是权术崇拜,都是造成心灵灾难的书。
       其实,鲁迅先生早在1935年就说过:“中国确也还盛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这一论断非常富有洞察力,至今仍不过时。的确,当今中国社会依然弥漫三国气和水浒气。人们乐于品《三国》,指望借用三国人物的权谋,获取官场或职场上的成功。人们乐于看《水浒》,以水浒人物的生存方式活在当下,从假冒伪劣产品流行的背后,可以看到李鬼的影子;从横行城乡的流氓地痞身上,不难看出他们是牛二的传人;从许多暴力事件中,似乎能嗅出李逵的血腥;从百姓受侵害的一些事件中,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时代的司法腐败。
       鲁迅先生看到中国人喜欢《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因为有其国民性基础,也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之相通合拍。刘再复先生进而指出,随着这两部小说的广泛流行,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国人的水浒气和三国气,并不断渗入国民性格之中。的确,这是一种恶性互动:原有的国民性格演绎了《水浒》、《三国》的故事,《水浒》、《三国》的传播又使国民性进一步恶化。我个人认为,说这两部小说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也许有些夸张,但至少是中国人的黑洞,能使人性异化或丑化。
       我们今天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我想,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从现代视角看《水浒》,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也就是通过解读《水浒》,消解它留给我们的精神毒素,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加健全更加完善。假如我们不能意识到书中的病毒,而是默然欣赏和接受水浒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将陷入人性的黑洞,找不到前途和光明。
       的确,《水浒传》蕴含太多的精神毒素,其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很不合拍,甚至格格不入。比如说,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可是大多数水浒人物身上都不具备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缺失,使他们成为他人的地狱。贪官污吏且不说,就说梁山泊好汉吧。除了朱仝为小衙内被杀感到伤痛与愧疚外,许多好汉对他人的生命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武松在鸳鸯楼将张都监全家老小赶尽杀绝之后,居然没有丝毫自责,为杀人报复心安理得;李逵在江州劫法场“只顾砍人,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他只感觉爽快,像小孩打电子游戏一样快乐。至于法治精神,主要体现为尊崇法律和依法办事。在《水浒》里面,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不按程序和规则出牌,不借助正当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凭借哥们义气和金银贿赂来“摆平”,这两招不管用了,就只好诉诸暴力,用拳头来说话。
       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建成民主法治的国家,就不可能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得好:“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人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会电脑,会英语,会开车,会跳舞”,更不意味着过上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尚生活,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今天我们解读《水浒》,就是要消解其精神毒素,促进水浒人的文化心理向现代人的文化心理转变。
  •       1、原来鼎鼎大名的晁盖不是108将中的一员,虽然一度位居宋江之上做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但是在108将还没聚齐的时候就因为听信小人谗言,意气用事,最终被史文恭的毒箭射在脸上而惨死,临终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统领,这也是后来玉麒麟卢俊义作为一个新人而仅居宋江之下坐了第二把交椅。
      2、水泊梁山,是指水中高地,被水围住的山头。泊,指水面没有水草的陆地封闭水域。水浒,水边的意思,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句子。
      3、拉皮条的的王婆,提出"潘驴邓小闲”的泡妞理论。潘安的貌,驴大的行货,邓通的財,小心捧着,闲暇的时间。
      4、水浒各英雄对宋江的个人崇拜达到夸张的地步,名动一方的托塔天王晁盖,后周嫡裔小旋风柴进都对他推崇之至,各路英雄纷纷声言此生见到宋公明于愿足矣。以后再整理。
      5、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各路好汉虽未见面都互相听说,可谓个个是响当当的人物。
      6、论武功,宋江未必胜于梁山众好汉,书中对宋江的武力着墨不多,也许是“兼研习刀棒”?怒杀阎婆惜也许是一次武力表现?他还是比较擅长被捕,装病,逃跑,指挥。论智慧,自是不及智多星吴用,多次对抗朝廷都是吴用出的计谋,宋江称之妙计,如此最好。论法力,自然比不上入云龙公孙胜,对高廉一战,宋江先败,后公孙胜斗法才得胜。论义气,梁山好汉那个没有义气?宋江没神行太保戴宗跑的快,没浪子燕青机灵会相扑,没李逵的蛮力,没柴进地位尊贵,没浪里白条张顺会水性······这个温润的男人时时被人称道,被众好汉推上第二、第一把交椅,是因为天数?九天玄女显灵救命并告知天机说
      昏朝气运将颠覆,四海英雄起微族。
      流光垂象在山东,天罡上应三十六。
      瑞气盘旋绕郓城,此乡生降宋公明。
      幼年涉猎诸经史,长来为吏惜人情。
      仁义礼智信皆备,兼受九天玄女经。
      豪杰交游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他年直上梁山泊,替天行道动天兵。
      仁义礼智信皆备,说到底,还是胜在一个”仁“,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財救人性命,最是仁义,后多次放归朝廷主将,正是正统儒家思想所弘扬的仁义道德,符合主旋律。同时也反映了民众渴望明主贤臣的愿望,与宋朝廷的昏君奸臣形成对比。
      7、对于招安的态度也不一,宋江主招安,若得朝廷招安,封妻荫子,官衔俸禄,去享那荣华富贵,当然是儒家思想为国效力的体现。李逵却说,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武松也说,招安冷了众兄弟的心。宋江执意受招安,然而过程曲折,首次招安朝官态度倨傲,言语不善,有人忍气吞声(圣手书生萧让等),有人暗地报复(阮小七等偷喝御酒换糟酒),第二次招安,吴用识破句读诡计,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统领一应罪责免于处罚。待到招安成功后,公孙胜等八人离去,不少英雄为朝廷征战而死,最后宋江与李逵俱饮朝廷毒酒,宋江叹曰,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至此108将各自异处,英雄散落,不复旧日风光。
      8、《水浒传》的女性角色,淫妇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不像女人的女人,母大虫顾大娘,母老虎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另有名妓李师师,还有良人娘子,林冲与娘子的深深地夫妻之情,后娘子为免受高衙内侮辱自杀而亡。一群男人的故事,女人只是点缀,可也不至于这么不堪吧?
      9、自古英雄不拘小节,大碗吃酒,大块吃肉,论称分金银,别样穿丝绸,理想的大同世界。
      10、语言偏向口语化,这厮,兀那,叵耐,····很值得研究。
      11、基情四射的梁山,哥哥,偶吧,执起兄弟的手,无语凝噎,终于被你们救出来了,不求同日生,今日朝廷赐我毒酒,我死了你可怎么办啊,满饮此杯,随我去吧,不敢不从,终生陪伴哥哥左右。好感人的爱情故事啊,听说你掳了别人家的女儿,我就赌气不理你,后来知道冤枉官人了,便负荆请罪求原谅求和好。bulabulabula
      可能会有错误,以后有机会一定仔细研究,先mark一下。
  •       整整两个月,城市处于桂花的统治下,恣意汪洋的甜香与幕天席地的闷热,令人心烦意乱,杭谚谓之“桂花蒸”。几乎是一夜之间,冷空气长驱直入,将居高的气温与浮躁的心情一并减了下去。菊花开始在渐渐冷却的城市里崭露头角,而桂花却沦为寒风过境后的一地狼藉。我花开后百花杀,大抵如是。
      
      水浒作品中,梁山人马辞别的杭州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状态。除了六和寺里那一瘫一残,就只剩远近高低的新坟。若干年后陆续有一些“杭人附会”的遗迹,譬如鲁智深像武松墓张顺庙宋江祠等等。然而,“天下哪有强盗生封侯而死庙食之理?”(容评)这句话是将小说那个还算光明的尾巴都给否定了。
      
      你知道我一定会说林冲。在我有限接触到的资料里,没有看到任何有关“明清至今杭州对林冲的祭祀”。我虽然知道没有是正常的,却忍不住要想想为什么。
      
      不止一位学者指出:“林冲故事民间文学的基础比较薄弱,是后来被吸收到以宋江为主的水浒故事里,并经过作家们脱胎换骨的根本改造”。换言之,林冲这个形象不是(至少不纯是)从坊间茶话里走出来的,而更多是文人们一腔热血泼出去冷在墙上的剪影。撇开《宝剑记》等水浒衍生作品不论,只看百二十回小说,林冲这个名字留给杭人的最终印象是什么呢?杀了几个不甚闻名的反贼,泯然众人矣。倘非那句“风瘫又不能痊……后半载亡于六和”,予人一点回味的空间,真难想象人们为什么还要对他关心。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同鹰隼共功名。樯边饱饭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这是清初著名诗人宋琬的句子,题为《舟中见猎犬有感》,说的是一种生存状态。志存高远,沉沦下僚,是大多数人都可能经历的。我们每天为稻粱谋东奔西走,年与时驰,往往分不清什么是迫切的需要,什么是真正的追求。当林冲僵卧孤村不见天日之际,可曾回忆起从未结冰的八百里水泊畔,那句历历落落的豪言?
      
      向来点评林冲都着眼于一个“逼”字:忍辱负重、逼上梁山、顾全大局……而我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他每走出一步,都是主动作的选择。休书中有一句“委是自行情愿,实非相逼”,概括的又岂止休妻一事。旁观者总说他可以不这么做,甚至不做,但是一个挺身拥抱无情命运的人,不是碌碌无为者有资格去耻笑的。
      
      通常认为中国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的。林冲故事从表面上看,无非是“英雄作贼鸳鸯殉,信口澜翻便传奇”。而我不满足于评论仅仅把他看成一个“中国式好人”。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读者引林冲之意浇己之块垒。“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何等掷地有声。《宝剑记》索性让林冲直抒胸臆,弹剑高歌:“丰狱尘埋兮光犯斗,青天暗霮兮悲风吼。午夜悬门兮魑魅走,为主提归兮豪侠手。五陵游兮藏入袖,三尺芒兮破穷寇。倚天兮撑白昼,沉渊兮化龙斗。剑兮剑兮等高价,人兮人兮奈时候!”正如陈平原所说:“弹剑作歌,以泻心事”乃中国诗人的惯伎,不外表达“剑有用处,但不遇时”。
      
      今人谈论水浒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追求功名视为“官迷”。事实上,男儿西北有神州,万里觅封侯,绝非可鄙之事,而是积极正当之举。原著中,林冲被作者定位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相由心生”的文化背景直接决定了他的性格与命运走向。《人伦大统赋》云:“燕颔虎颈,万里侯封。”《神异赋》亦云:“燕颔虎头,男子定登将相。”《玉管照神局》又说:豹形之人“为将军刺史,好杀中寿。”在明清小说中,具此形者如张飞、林冲、常遇春、袁达和李丛等,都中年而逝。这个人物在小说里像紧绷的弦过了一辈子,疾病使他松弛下来。英雄失路,可以选择,唯有死亡从不予人机会。
      
      看过央视水浒的都知道它篡改了林冲的死法。曾经有人问过我,相对原著,哪一种结局更有味道。我深信原著风瘫半年的折磨足以令一众粉丝肝肠寸断,但还是倾向于这一种。且看末两回:李俊诈中风疾,与二童投奔费保等出海去了;柴进推称风疾病患,不时举发,难以任用,情愿纳还官诰;李应自思也推称风瘫,弃官为民——这几位都是看样学样,唯有宋清是真正病倒了,而宋清则是水泊孑遗中真正实现封妻荫子后人又上进的一位。对比林冲的惨淡下场,读者是不是能悟出点什么来呢?
      
      前文所引的《舟中见猎犬有感》分两首,第二首如下:
      黄耳传书事不讹,松江高冢尚嵯峨。韩卢烹后功臣死,莫向淮阴祠下过。
      
      类似的比附在中国历史人物语录中反复出现。燕青抽身前与卢俊义有过一次坦诚交谈,执著的卢俊义坚持认为“我虽不曾受这般重爵,亦不曾有此等罪过”、“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燕青是早知机,卢俊义是忠诚而执迷,宋江是身不由己,林冲是(被作者安排着)遵从了他的前辈武人们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不是最好的,但已经比最惨的要强许多了。“自从髀肉复生后,不做封侯梦里人”。我承认央视那个“孤掌难鸣、死不瞑目”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可是它强行终止了林冲的生命之路。缺少了重归正途为国效力的生涯是不完整的,即便那是“招安,然后去打别的强盗”。央视对招安的定位影响了整个电视剧的精气神,把林冲与招安对立起来也令我无奈。
      
      如果要为林冲找一个参照物,我会选择杨志。两人都被命运捉弄折磨,却从未消沉潦倒。他们适应社会的同中有异,也令人玩味。从初次交锋和三山聚义的对比来看,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相惜。事实上,当代学者在著述中也每每将二人并举。
      
      钱锺书《管锥编》:
      荀悦《汉纪》卷二五论王商亦引此数语而敷陈曰:“以天之高,而不敢举首,以地之厚,而不敢投足,……以六合之大、匹夫之微,而一身无所容焉”;《后汉书·李固传》亭长叹曰:“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局,地厚不敢不蹐。”同声共慨,不一而足,如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万物波荡,孰任其累?六合徒广,容身靡寄”;左思《咏史》末首:“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岑参《西蜀旅舍春叹》:“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李白《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杜甫《赠苏四傒》:“乾坤虽宽大,所适装囊空,……况乃主客间,古来逼侧同”,又《逃难》:“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柳宗元《乞巧文》:“乾坤之量,包容海岳,臣身甚微,无所投足”;孟郊《送别崔纯亮》:“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张为《主客图》摘鲍溶句:“万里歧路多,一身天地窄”;利登《骳稿·走佛岩道中》:“沸鼎无活鳞,四顾谁善地;不辰自至斯,乾坤古无际”;以至《水浒》中如第一一回林冲、第一六回杨志等皆叹:“闪得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哀情苦语,莫非局蹐靡骋之遗意也。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一谈武侠小说,无论如何绕不开“江湖”……“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江湖”虽远“庙堂”(朝廷),但并非反“庙堂”(如“绿林”)。由“江湖”而“得意庙堂”,或由“庙堂”而“落魄江湖”,都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前者乃“发迹变泰”的故事,如宋元话本《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郑节使立功神臂功》;后者则可能是“英雄落难”,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可不管是发迹者还是落难者,武侠小说表现的重心必然是其“落魄江湖”,而不可能是其“得意庙堂”。不见得小说家偏爱“落魄”,实在是只有身在“江湖”,侠客才能真正施展才华;而一入官场,再大的英雄豪杰也必须收心敛性,故难免顿失风采。不得意的文人武士,也都可能“落魄江湖”,可“江湖”只是他们出仕前暂时的栖身之处。只有侠客才真正完全属于“江湖”,也只有武侠小说才将“江湖”的文化意义表现得最为充分。
      
      水浒作者终究将他的主人公们推入了绝境。遥想第九十三回,一群命中注定要相聚的男人女人们在大战间隙痛饮赏雪时,距离最终的星散流离不到两年。世上英雄本无冢,天罡地煞,又何曾在意这人间一炷香呢?
      
      
      2012年11月初稿,2013年11月完成
      
  •       大二写的,好久了~
      
      吴用是《水浒传》中一个具有矛盾性的人物,作者好像从来就没有把他当作描写重点,因此传记体的前半部没有为他这个将成为梁山一百零八将排名第二的军师级人物作传,但是他的影子在作品中又无处不在,并且贯穿始终,他无疑被作者安排成了线索式的人物。所以吴用作为《水浒传》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不具丰满的人物形象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对于这个形象的阐释,除了相比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具生活真实感的特点之外,往往将他视为晁盖、宋江的附庸,或者如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把他塑造成忠义的代名词和视他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研究者认为他该坐第一把交椅“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过度阐释。作者比较吝惜给吴用的笔墨,但是吴用这个人物却又十分重要。很多研究者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却没有找到对这个形象的合理定位。
      一、从村塾教师到落草为寇。
      作品中只提到吴用是一个村塾教师,相比于能做诗(见第三十九回及一百十回)又能填词(见第七十一、七十二两回)的宋江,他除了在卢俊义家做过一首藏头诗之外几乎没有文学才能的表现,除了他作为梁山好汉的侠义之气以外,“智”成了他文人身份的唯一标志。然而,吴用却是《水浒传》中不可忽视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在他这个形象上最直接地体现出作者的主体意识,这对于研究《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都有关键性的意义。
      吴用最根本的身份是一个书生,他第一次出场时作者是这样写的,“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乡村的学校老师,这只是读书人的事。宋以后虽然科举录取人数增加且跨越了门第界限,但是由于唐以来文人社会的形成和士人人生价值在于仕途进取的观念定型,没能通过选拔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之中任何一种考试的书生人数也相当多,“虽然他们没有得到官职,但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些人在学校中做老师,是所在村镇的领导人物。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的地位远远高于普通的老百姓。” 这虽然有些夸张,但把非政府文官体系构成分子的下层文人也纳入文人阶层并重视他们的作用,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的。“宋代游荡于社会而不能进入仕途的文人士大夫空前增多。这些人中间,除了有田产家业,可以高卧不出,悠游岁月,安心作地主;或者有豪门权贵作背景,充当帮忙、帮闲者外,大多出身平民百姓而无‘恒产’的知识分子就得另谋衣食之路。这些人很容易成为游民知识分子。另外,那些只受到过初步教育,本来也未打算出仕的人们,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可能是有点文化的农民、手工业者,或者小商小贩,一旦破产,没有了藉以糊口的职业,成为游民,他们也就是游民中的知识分子。” 吴用便是这群人之一,这是作品不曾直接指明但却隐含其中的。吴用在《水浒传》中的重要性不在于他的个性而在于他所代表的具有游民知识分子性质的下层文人的类意义,所以不必要为他似武松、鲁智深、杨志一般立传,他作为全书的线索人物这一安排便足以见出作者寄予这一形象的深意。
      在逼上梁山、梁山逼上、战败投降、自动投靠四类人中,吴用显然属于自动投靠类。他作为村塾教师,既不愁吃穿,又受到乡人尊敬,如庄主晁盖“但是有些事”,便和他“商议计较”,身为渔夫的阮氏三兄弟也都对他十分恭敬,其他乡人也可想而知。然而当晁盖请他同议劫生辰纲之事时,他却欣然应允且迫不及待便开始出谋划策。应该看到,作为一个仕途无望而又在乡中受尊敬的下层文人,衣食并不是他的追求,才能被认可、才有所用才是他的人生追求,这是他高于农夫渔民以及非文人的庄园地主的地方,所以作为下层文人的代表,吴用鼎力助晁盖劫生辰纲,在八人中最不看重财富的获取,而看重的是自我期许的实现。但是生辰纲虽为不义之财,劫取之毕竟是不法之举,作为受过正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吴用会为此断绝自己在正统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之可能性甚至豁出性命吗?自然不合情理。这就要看到吴用代表的下层文人的特点。读书人之所以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功名,而绝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村塾教师以糊口,然而“官府对于知识分子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有些人掌握了一定文化,做官不成,又弄得无家无业,就成了游民知识分子。这些人可能成为江湖艺人,可能成为各种各样的江湖骗子,可能成为豪门贵府的帮闲,也可能参与造反活动。” 文人既可以成为统治阶级,即做文官,也可以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成为游民知识分子,因为后者既无法在正统社会体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又不可能如传统农民一样满足于物质生活。“带有游民色彩的士人或游民知识分子往往成为游民骚乱、农民起义或暴乱中的‘摇羽毛扇’的人物。如果说儒家、法家是封建社会稳定时期的主流的思想意识的话,那么游士思想在动乱时期便起了主导作用。” 这是下层文人游民化的一面,但是他们除了在知识上高于一般游民和往往以“智”的形态出现以外,在思想意识上,他们也超越了一般游民的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而有以“天命”自任的文人精神。“在某些时候,文人士绅会成为统治阶级。某些时候,他又自成一权力团体,与皇权对抗。有些时候,则介于统治阶级于庶民之间,成为缓冲调和者。” 作为游民知识分子,吴用是属于游民又高于游民的,所以他同晁盖、三阮一流人物的交往并没有达到真正相知的程度。作者安排江州刻意盘剥囚徒的两院押牢节级戴宗为他的“至爱相识”只是为了给后文作铺垫,可以说没有戴宗就没有宋江之上梁山,所以这一点并不能消解吴用的文人身份,而拥有秀才身份的圣手书生萧让、不第举子神算子蒋敬才真是吴用一流人物,另有道士公孙胜才能不重在武而重在出谋划策之属文之才和有“天命”意味的行道术的法力,也庶几近之。萧让的善书法而能写苏、黄、米、蔡诸家字体恰恰弥补了吴用文才展露的不足,而公孙胜更是代表了吴用偏于文人化的隐含一面,即隐逸之思。公孙胜请假下山看望老母一去不返,招安后在“言志取乐”时表露出“洗脱名缰,拂袖归山林”的愿望都是直接的证明。可见《水浒传》作者实际上赋予了吴用形象颇具文人色彩的一面。
      二、作为梁山好汉的吴用。
      吴用游民化的一面又体现在哪里呢?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首先,不依附于土地,不安于村塾之职,好结交“平生仗义疏财”的晁盖和一听说“晁保正敢有件奢遮的私商买卖”便立下“若拾不得性命帮助你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死於非命”的毒誓的三阮一流人物。其次,欣然助晁盖劫生辰纲而无道德伦常顾虑。再次,阮小七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得他们过一日也好!”表示羡慕梁山落草生活时,虽持否定态度,说:“这等人学他做甚么!他做的勾当不是笞仗五七十的罪犯,空自把一身虎威都撇了!”但看中的是自身人身安全而非忠义观念。这其中还透露出他自我期许甚高的文人性的一面,即“一身虎威”应用在刀刃上。上梁山后赚人上山、对付官兵等的机关算尽、不择手段则不烦更说。这些说明吴用虽为文人受过正统教育,但是并未被完全纳入统治者的文化体系,在思想意识上有游民化的倾向。
      除了上梁山前的身份定位和对待劫生辰纲一事的态度,吴用下层文人的本质在上梁山后一直到招安平方腊至缢死在宋江坟前这伴随了梁山好汉盛衰兴亡的全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上梁山之后,吴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自有如鱼得水之乐,所以感晁盖知遇之恩,戮力相助。但是,同时他也甘于辅佐晁盖,从未起坐第一把交椅之心,这体现出他的文人本性,即才能得以施展便是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权位是不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将是很有意思的。清朝有名的一次文字狱的记录《大义觉迷录》中,主犯曾静供认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谬论”:“皇帝合是吾学中儒者做,不该把世路上英雄做。周末局变,在位多不知学,尽是世路英雄,甚者老奸臣滑,即谚所云光棍也。若论正位,春秋时皇帝该孔子做,战国时皇帝该孟子做,秦以后皇帝该程子做,明季皇帝该吕子良做,如今却被豪强占据去了。”曾静这种想法真是进步到了现代政治都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在元明就更不可能具有现实性。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吴用,则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个形象的下层文人本质的表现既不是将他作为“忠义”二字的图解,也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缺乏真实性的文人山大王。不管是对于晁盖还是宋江,吴用都没有取而代之之心,因为他虽有属于梁山的游民性的一面,本质仍是一个超越于梁山之上的文人,不仅不把权位当作人生追求,而且有着远远大于做梁山之王的抱负。
      晁盖死后,宋江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吴用对宋江情义之深明显超过对晁盖之情义,这又是吴用作为下层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的。第一次相遇劝宋江入伙上山被宋江坚拒后理解宋江之心,说“我知兄长的意了。这个容易,只不留兄长在山寨便了”,不是理解宋江当时的思想意识中努力适应统治者文化体系希图在它的范围内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统思想,而是理解他为朝廷所用的迫切心情。后来宋江终于被逼上梁山,由努力跻身正统社会而不得的胥吏变为真正的游民,有了落草以待招安之心。这以后吴用鼎力辅佐宋江,帮助他向目标迈进,决不仅仅是因为对他的深厚感情,在知遇之恩之外,本质是出于自身的意识倾向,即宋江的目标与他自己的人生规划是相符的。金圣叹曾提出“到底是宋江控制吴用,还是吴用控制宋江”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宋江只道是笼罩吴用,吴用却又实实笼罩宋江,两个人心里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写得真是好看煞人。”这是很敏锐很正确的认识,宋江出于游民意识“落草待招安”以求荣华富贵,吴用则助其实现招安愿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招安之后,吴用助宋江打方腊是他由下层文人向上层文官跻身的努力,即归根到底还是希冀能有所用。这其实是下层文人的幻想,在正统社会的统治体系中是不可能是实现的。最后他以自缢的悲剧为结局,也不是对宋江的愚忠,而是下层文人在正统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破灭的结果。金圣叹反对“忠义”在水浒,砍掉后三十回,力图把宋江描绘成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权诈人物,认为对于玩弄权术,宋江和吴用彼此彼此,而吴用“比宋江却心地端正”,实际上是在以吴用衬托宋江;而笔者认为如果以宋江衬托吴用来看,也同样可以得出吴用比宋江心地端正的结论,因为吴用为招安是出于文人的抱负,而宋江则更多出于“杀人放火待招安”以求得荣华富贵的游民意识。所以宋江饮毒酒后,吴用自缢于宋江坟前,认为自己这个“村中学究”能够“坐享荣华”十余年,“皆赖兄长之德”,报答的办法就是“与仁兄同会于九泉之下”,固然也是报答知遇之恩,但更是出于自己人生价值实现无望的绝望心情。
      李卓吾《水浒传回评》评第十九回说:“吴用此人,用得用得。” 把目光集中在“用”字上,是很有眼光的。“吴用”一名与“无用”的谐音,更是传达了作者的深刻用心和对于用得之人才无所用的深切悲哀。李卓吾评第三十六回说:“凡是有用人,老天毕竟要多方磨难他。” 宋江有用而受尽磨难,吴用又何尝不是呢?《水浒传》小说中固然没有集中正面表现吴用的磨难,但是作为一个仕途无望的下层文人,不得不以走上落草为寇之路来争取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最终还是绝望而死,他的内心包含着多少郁积的愤懑和无望的憧憬,当一切如一场大梦终结以后,决心缢死在宋江坟前的吴用内心又有着多少决绝与悲愤!然而李卓吾似乎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那些有一身好武艺又不乏机智且有着传奇式的经历的武松、鲁智深等武功之侠们的身上,而忽略了吴用这个“文侠”。李卓吾评第四十五回说:“呜呼!天下岂少有用之人哉?特无用之者耳。如十家三郎,杨雄用之,便得他气力。且石秀为人,非一勇之夫,委婉详悉,矢不妄发,发无不中,的的大有用人。呜呼!今天下岂少石秀其人哉!特无杨雄耳!可叹,可叹!” 石秀有杨雄,而能提供给作为仕途无望的下层文人的吴用以施展才能的机会的杨雄又在哪里呢?正是因为对于作者投射于吴用身上的下层文人意识的不理解,才有明代天都外臣如下评论:“余又惜夫人有才,上之不能著作金马之庭,润色鸿业,下之不能起名山之草,成一家之言,乃折而作此,为迂儒骂端,若罗氏者,可鉴也。” 不论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都完全不合“迂儒”二字,又何谈“可鉴”?可见他对于“用”的认识还是囿于正统观念,而吴用所希求的“用”绝不仅仅是像一个正统知识分子那样为统治阶级所用,不然就不会上梁山,乐于为晁盖、宋江效命,也不必要缢死在宋江坟前。吴用身上有太多作为下层文人的作者的影子,我们无法想象除了让吴用缢死以外作者还能想出更好的结局来完成这个在作品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的人格塑造。
      三、吴用形象与《水浒传》作者的主体意识之关系。
      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作者研究》欲证水浒原本为七十一回半,为罗贯中所作,后二十九回半为后人伪造。“前七十回半的主题,思想是‘替天行道救生民’,是要铲除不平,要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后二十九回半的主题思想,则是发泄著者对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不平。”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也自有他的目的。今台湾学者牧惠在《歪批水浒》中也猜测有一大不相同的古本,并言其中吴用当是另一番形象,认为“吴用是被排挤者,要不然,本来可以不是宋江、更不是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 ,并希望“找出金圣叹也未见到过的、吴用当第一把手的古本” 。但在笔者看来,不论作者是谁,其实不必另有一本《水浒传》原本,如果真是那样,则断不可能出于文人之手,只可能以原初形态流传于非文人的民间而绝不可能作为固定文本流传下来。因为百回本才真正反映出文人思想,而所谓原本的思想形态是非文人的。从《水浒传》成书来看,从民间创作而来而又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具有浓厚的游民意识,这从吴用形象也可以见出,但是主题定格却是文人编订的结果。即使是大革命也可以被封建卫道士们改成忠君为国的教科书,将小小落草招安故事改头换面,完全抹去具有游民知识分子性质的下层文人的非正统意识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下层文人编订,所以并未改成完全的封建正统思想而体现出游民意识和文人思想的和谐共存,这正是下层文人思想意识之体现。《水浒传》作者当然不是正统知识分子,小说中曾再三表现出对“大头巾”——褊狭而虚伪的儒者——的憎恶。这既与作者作为身具才华而流落江湖的文人的经历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市民社会对抑制人欲、扭曲人性的传统道德的反感。“大头巾”在明代成为假道学的通称,而像李贽等进步文人攻击这一类人物的主要原因,也仍旧是其心胸褊狭,言行不一。如在《水浒传回评》中,他就认为王伦那样的秀才造反不成,做强盗也不成,“尝思天下无用可厌之物,第一是秀才了” 。民间也流传着吴用“智戏酸秀才”的故事。《水浒传》作者的这种与被封建统治异化了的酸腐儒者的自觉区别意识也主要体现在吴用形象的塑造上。吴用不完全是文学之才,作品中主要表现的他的“智”和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与对正统知识分子的定义明显不同,这不仅肯定和升华了文人天命的职责和品性,也给文人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同为秀才的王伦据水泊而居便不思进取而妒贤嫉能,满足于物质生活,这其实是退化到接受正统文化观念的农民一级中去了,吴用与他也有根本的区别。
      认识了《水浒传》作者投射在吴用身上的下层文人主体意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浒传》的天命观。“三十六天罡符定数,七十二地煞合玄机”,《水浒传》中天星下凡的天命自许其实是文人天命观的传统体现。《水浒传》的警示意义也主要在于此。吴用之“无用”是一个悲剧,其中有深意。才和命本是一体的,“天才论事实上乃是天命论在后世的一种呈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命’本来就是‘性’,天命论所谈的,后来即成为才性论的内容。” 除了一百零八将中的多数在“武”上之才,吴用的才智以及他的身份所隐含的文才也值得我们关注。从唐代开始,社会生活文学化、社会阶层文士化、文学权威神秘化成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文人本来是君主侍从之臣或贵游士大夫,中唐以后却日渐流落散居于民间。” 余英时曾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开始就管的是凯撒的事,后世所谓‘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观念都是从这里滥觞出来的。”不管是在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还是在政治统治暴虐压抑的时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以“天命”自任的精神。在《水浒传》中,除了对梁山好汉天罡、地煞的总体定位外,所谓天数、天命,也基本上都由吴用之口说出。劫生辰纲是天数,宋江上梁山也是天数,祝家庄之败也是“合当天败”,等等等等,几乎全由吴用之口说出,吴用仿佛成了天命的传达者。这是有深刻寓意的。以“天命”自任的精神不仅存在于士大夫之中,也广泛存在于未为朝廷所用的下层知识分子中,而且他们的这种精神甚至比在朝知识分子更为强烈,这是自唐代以来就存在于知识分子阶层中的普遍现象。《水浒传》中“造反有理”的思想就是基于作为下层文人的作者以“天命”自任的精神。这些下层知识分子往往继承战国游士传统,不依附于统治机构,而有独立思想,成为具有否定性的进步力量。虽然“他们更多地继承了游士在政治方面的野心、游说技能和纵横捭阖的手段” ,但是他们的社会定位赋予他们的进步性也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明清士人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况中传统文人憎恶而进步文人称赏的原因所在。明代张凤翼就曾以“礼失而求诸野”称之,可以说是对《水浒传》作者的主体意识的极高的评价。应该说,中国古代的下层知识分子其实更符合西方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定义。
      综上所述,吴用形象在《水浒传》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身上折射出作为下层文人的作者的主体意识,即既有才有所用的迫切愿望,又不臣服于正统社会对于文人的价值定位,而继承了战国游士的独立思想,是具有否定性的进步力量。一部《水浒传》,既表现出千古文人的志向,体现了比身为上层文官的文人士大夫更彻底的以“天命”自任的精神,而且以一百零八将中多数武功之侠和具有“智”的才干和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的以吴用为代表的“文侠”肯定和升华了文人天命的职责和品性,给文人重新注入活力。游民往往是与“侠”联系在一起的,游民意识既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意义。虽然游民大量出现在宋朝,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却是自古有之。有游民就必有游民知识分子。“古代说侠客,多为贬词,中唐以降,始渐称扬侠义,然犹褒贬参半” ,顺此发展趋势到了晚明,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推崇侠客的时代。中国古代历史中,在社会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士风往往表现为侠行。而中国历史上变迁最剧烈的时代莫过于晚清。晚清知识分子性格倾向于“侠”,所以才有章太炎《儒侠篇》。儒与侠虽为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但是却有相通之处,“儒侠合一、经过转化改造后的侠客精神,可说普遍流布在那个时代(晚清)的知识分子心中” 。《水浒传》中吴用下层文人的身份定位使他脱不开“儒”的本质,而游民知识分子的性质又使他具有“侠”的精神。在知识分子以侠兼儒的主体意识这一点上,吴用形象表现出《水浒传》作者以“任侠的儒者”自任之意识的萌芽,实开晚清“儒侠”型知识分子之先河。
      《水浒传》引言中词曰:“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翦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关心国家兴亡而身世却类虚舟的《水浒传》之作者,既超越了“杀人放火待招安”以求荣华富贵的游民阶层,即所谓“虚名薄利不关愁”,又因理想的幻灭而宁愿隐于书林,以著书的形式将内心情感以“侠”的形态表现出来。也许对于志在千古而又流落下层的文人来说,“侠”本来就是蕴于他们生命中的品质。五湖老人《忠义水浒全传序》说:“夫天地间真人不易得,有真人而后一时有真面目。虽然,其人不必尽皆文周孔孟也,即好勇斗狠之辈,皆含真气。”以“真”肯定《水浒传》中的“好勇斗狠之辈”,正表明了文人除了以“忠义”肯定《水浒传》的思想意义,还在道德伦理之外纯从性情出发对它作了肯定。而儒侠合一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广泛实现也许正证明了对于志在千古的文人来说,侠客并非只是一个梦,这种理想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实现的现实土壤。在吴用身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这种可能性,虽然以悲剧告终,但“千古文人侠客梦”却从此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心境,成为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M].兰州:兰州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学泰.游民社会与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5]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6]牧惠.歪批水浒[M].台北:大川出版社,民国83年.
      [7]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英)麦高·温,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时事出版社,1988.
      [9]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晚唐的社会与文化[M].台北:学生书局,民国79年.
      [10]何心.水浒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欧阳健,萧相恺.水浒新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12]林文山.水浒简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13]王学泰.《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A].文史哲,2004,(4).
  •     =) 你给的财富
  •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四大名著我是直到大三才大略地都通读完的,最后读的一部是《水浒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迄今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有的直译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我们觉得这些译名很好笑,想外国人读不懂我们的名著。其实,我觉得自己就没有读懂《水浒传》。
      
      《水浒传》是《忠义水浒传》的简称,初次通读《水浒传》后,我对历来人们都给宋江戴上一顶硕大的“忠义”的帽子感到很困惑。大学问家金圣叹对宋江贬得非常厉害,他说宋江这个人是“下下”。就是“定考下下”,下等里边的下等。暂不讨论时迁是否“罪有应得”,但就宋江而言,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品质排位确实应该比较靠后才大快人心。宋江有几个远近皆知的绰号。《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黑宋江”表明他是一个外表委琐,五短三粗的人,实在没有什么英雄气概,和器宇轩昂、神采奕奕的晁盖、卢俊义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孝义黑三郎”表明他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而在江湖上他也颇有侠义。“及时雨”“呼保义”仗义疏财、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召集各方的好汉,实在是两个溢美之称,而我看这实在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蹩脚论点。首先,从经济上来看,宋江以“孝”著称,假装和老父断绝父子关系,将财产都放在老父名下以使其能够安享晚年,所以他不会从家里拿钱花。但同时他还必须慷慨奉送锦衣玉食供养“外室”二奶阎婆惜,而作为一名小小的押司,他又能有多少俸禄来维系这本应是“官人”们奢侈挥霍的乐子呢?可见,他在经济上应该是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的,何来闲钱“仗义疏财”?但却令远近“久仰大名”“恨不相见”这实在令我费解。
      
      然后,书中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也让我难以信服宋江的远播声明。智取生辰纲时吴用在山东济州郓城县柳溪村教村学,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保正,东溪村和吴用教书的柳溪村只有一河之隔。连晁盖早闻吴用教学认真,治学有方。但是技巧聪明、足智多谋的吴用竟然不认识近在咫尺的郓城县宋家庄闻名遐迩的“及时雨”宋江,智取生辰纲时都没有想到连络他。可见“山东及时雨”徒有虚名罢了。作者极力想要塑造一个豪气任侠、仗义疏财、蜚声远播、人人敬仰的好汉形象,可我觉得这个妄图强加给读者的意图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宋江历来被作为“忠义”的化身。所谓“忠”是对朝廷,对皇帝。但他在郓城做押司时也未见得是什么“效忠朝廷”的“好官”。他的老父是颇有些家资的地主,“孝义黑三郎”为了确保老父的晚年殷实生活,他假装和老父断绝父子关系,自己倘使有什么意外不至于连累家里损失财产。从这里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宋江欺骗朝廷,钻法律空子,他分明是个朝廷的不法分子;二,宋江无法从家里拿钱花,作为一个俸禄有限的押司,平素既“仗义疏财”又要供养二奶阎惜婆,贪污是必然难免的了。因此,一个贪赃枉法的人,“忠”从何谈起?所谓“义”来源于他的仗义疏财令无数人久仰大名,但是偏偏和他同住在郓城县的足智多谋、见多识广的无用在智取生辰纲时就完全没有想到他,可想他的仗义疏财的声名也太有限了。如果非要给他的“及时雨”找点蛛丝马迹的理由,可能只有他资助的郓城县街头小帮闲唐牛儿和他唯一一次不是出于私心而救助的晁盖,而很显然,像唐牛儿这样的市井无赖是远不足使他以“及时雨”扬名的。那他究竟何以后来莫名其妙地被无数人当做“及时雨”而心仰慕之,实在是无从得知。由此可见他的“义”也是悬而悬之的。
      
      再看宋江上了梁山泊后的表现。不断的用残忍的手段“赚取”朝廷命官上梁山。甚至对自己以后的兄弟也是采取及其卑鄙的手段将其骗上山,比如为了“赚取”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不惜让吴用设计陷害得他家破人亡,为了“赚取”美髯公朱仝上梁山竟然血腥地让李逵一板斧将四五岁的小衙内劈成了两半!
      
      具体看宋江这个人,首先是自私。他上梁山的动机是避难,是一百零八将中为数不多的被官逼上梁山的,而一百零八将中的很多都是被宋江一干人设计逼上梁山的。晁盖带领还没有十分强大的梁山泊众兄弟跨越两个州远征到江州区救他,他无视兄弟们在官兵眼皮低下大举行动的危险,带着大家东征西讨就为了捉拿黄文炳报一己之仇。然后是虚伪,宋江的拿手好戏是一哭二拜三让位。每次以残忍卑鄙的手段“赚取”信任上山后他就要重新上演一次这“三绝招”,不知旁边曾经也亲身被“三绝招”“礼遇”过的好汉看着这虚伪一幕一遍遍重复,是否会心寒。再次是工于心计,早在晁盖带领梁山众兄弟去营救宋江的时候,他就开始架空晁盖了。晁盖死后,他又纯粹出于让自己获得梁山第一把交椅考虑,捉卢俊义作为政治牺牲品。还有扈三娘和花荣的妹妹也被送作为政治资本使用了。
      
      综上,宋江是个无忠无义之人。
      
      
  •       也许只有nb的大哥才能读懂《水浒传》这本奇书,读书的意义不仅仅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那样太狭隘了。施耐庵写的这本奇书要想读懂就一定要有生活、要有立场的人才可以读懂,做到大哥位子的人才能拍案叫好的奇书。
  •        最近重读了一些中国古典小说,发现这几本从初中开始读过数十遍的小说居然能读出新的东西来,也许是心态的成熟,看待事情也更深刻一些,这也是经典小说的魅力所在。《水浒》讲述了宋江等108将上梁山聚义以及受招安的故事。大体上,水浒有三个版本:70回本,讲述的故事到梁山排座次为止,100回本,有受招安,征辽国和方腊,120回本的《水浒全传》,除上,还有征田虎和王庆的情节。水浒的精华是前70回,但征方腊以及结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推荐大家看100回的水浒传。征田虎和王庆的部分文字水平和情节都非常拙劣,降低了水浒传的整体艺术水平,大可不看。
       水浒开端是个很玄的故事,讲了108个魔君从封印里被放出来的经过。这是为了预先做好后来好汉们上应天星的设定。
       而整个水浒的故事,是从高俅发迹而起的。这个过程太有趣了。高俅是个闲人破落户,每日只是找富家子弟帮闲,结果被一个子弟的老爹一纸诉状,告得高俅被打了二十棍配出城去。后来大赦天下,高俅回京,先后被介绍在董将士,小苏学士处,这两位知道高俅为人,不愿留他,最后高俅被送到了小王都太尉家,这人一看变喜。后来高俅得运,去了小舅端王府,从此扶摇直上。这整个过程说明了宋朝从顶层开始的堕落。高俅这种人,在底层安不得生,可是在官场越往上,越如鱼得水,可见越是上层全是和高俅臭味相投的人。高俅代表了掌权阶级的素质。小说由于其限制,没法直言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不断强调:今上圣明,只是被奸臣蒙蔽。
       王进被高俅陷害出逃,由他引出史进,水浒故事从此开始。
       水浒前70回,其实讲述的基本只是四个人的故事,别人都是陪衬。这四个人就是: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
       中学课本里截取了《三打镇关西》的片段。鲁智深就是古代的侠客。什么是侠客?什么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原本完全事不关己,但他就是看不惯,就是不计后果要去管。在听说镇关西的恶行后,“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气愤愤的鲁达太难得了,鲁达在这一点上是水浒传中唯一的一位。鲁智深最后圆寂成佛,也算是作者对这个真正的好汉的一个美好结局。水浒号称108好汉,但要说正气凛然,毫无私心,只有鲁智深一人而已。
       林冲故事的因果,用原文这段开端就能说清。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鲁达能行侠仗义,固然是本身个性正直,但也因为他孑然一身,自家吃饱,全家不饿。但更深处的原因是,鲁达对体制毫无信心,也不在乎自己体制内的身份。这一点和林冲,武松大不相同。林冲不必多说,连武松那样的傲人,出口说明自己身份也不忘说“都头武松的便是!”何等自豪。对比起来,显得鲁智深更为难得。而林冲基本和他性格相反。鲁智深敢打敢为,林冲处处小心,鲁智深鲁莽不计较,林冲则是如履薄冰。结果鲁智深到哪儿都让人放心,都大干一场,林冲则一退再退,最终在那个大雪天里退无可退,从此变成另外一个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大雪之下,林冲是怎么从一个委曲求全的小人物变成复仇之鬼的呢?
       背景是大雪。书中这样写道:
      
       ——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但见: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
      
       雪确实很大,路都看不清了。
       和草料场老军交接完,林冲的行动是这样的。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从一个小康之家,到一个四处漏风的草厅,林冲仍旧是那个小心对待身边的一切的人。在水浒中,林冲是少有的温和对待世界的人。他只想着修理修理,一个四处无人的草厅,他也出门不忘盖火,拽上门,又反锁了大门,这才去买酒,这样的林冲很让人怜惜。但就算这样的小世界,林冲也没法拥有。
       打完酒回来,草厅却被雪压倒了。林冲只得去山神庙里安身。书中说:“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是啊,不是这场大雪,故事就没法说下去了,恶人就得逞了,世道就毫无希望了。这样的情况下,林冲还担心火炭点燃草料,直到发现火炭都被雪水浸灭才放心。
       可差拨陆谦却毫不在乎,一把火就烧了。只为了取林冲性命,就算烧不死他,毁了大军草料场也是死罪。林冲一退再退,但他们一点点退路也不给了。这样的情况下,林冲终于变了。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 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 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膞,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林冲故事里,到这里读者才吐了一肚子的怨气。是的,林冲看得我们太窝囊了。这里他杀人颇残忍,但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林冲是真被逼惨了。他把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走了。从这里开始,林冲就只需要武力的代表花枪了。林冲太真实了。在《水浒》故事里,林冲最像我们身边的人,也正因为这样,林冲被逼上梁山也具有了真正的代表性。
      
       林冲上梁山之后,纳投名状遇到了杨志,故事转到杨志这里,从杨志押生辰纲再引出晁盖等七星,由智取生辰纲再引出宋江。宋江的部分最后再写。先说宋江在杀阎婆惜出逃之后,躲在柴进庄上,在这里他遇到了武松。
       武松是整部《水浒》里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之一。他武功高强,又心思缜密,冷血无情却对兄弟情义深厚。而且武松说话特别有水平,骂人呛声都是一流水准。武松和李逵是梁山里最爱说“鸟”字的,几乎是句句不离鸟。
       武松的10回是小说里最让读者畅快的一段。但武松这个人物之复杂,基本是梁山之最。有时候他让人觉得他特别不靠谱,嗜酒嘴馋。但在有的情况下,武松又会变成另外一个模样,心里细细算计好每一个步骤,胸有成竹。要说武松的故事,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潘金莲。
       《水浒》的女性观是相当有问题的。当然,古典小说里基本都一个德行。四大名著里只有《红楼梦》除外,其余三部小说的女性观都相当不近人情。《水浒》里的女性,不是母大虫,母夜叉这样的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就是潘金莲,潘巧云这样的淫妇,要么就是扈三娘那样的机器人。整部水浒里唯一正常的年轻女性大概就只有林冲娘子了吧,但她的结局也十分悲惨。98版央视《水浒传》里,也许是编剧有感于小说这方面的不足,对潘金莲的故事进行了很大胆的改编。在当时估计是争议不断吧。但这版水浒电视剧在我心里是非常经典的。其一是人物形象塑造完全符合原著,其二就是对女性人物故事的改编。不会有女人天生就是淫妇,电视剧里描写的潘金莲的心路历程就相当真实可信。潘金莲的黑化,武松要负很大责任。在雪天潘金莲酒后调戏他的时候,他采取了最坏的一个方法,推开潘金莲,并怒斥她:
      
       ——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交。武松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 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这是武松办的所有事里最二的一件了。在潘金莲还没有越过底线的时候,武松用拳头恐吓一个爱慕自己的女子,一口一个猪狗。的确,武松这样做直截了当的保全了自己和哥哥的名声,但也从此使得潘金莲完全站在了自己和哥哥的对立面。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清楚了,王婆说风情,西门庆踢倒武大,武大威胁说等武二回来算账,潘金莲和王婆一不做二不休毒死武大。然后就是武松杀嫂的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武松体现了一种可怕的冷静。
       其实真的不一定要是这样的结局的。
       武松被刺配到孟州,在这里认识了施恩,并得知了蒋门神霸占快活林的事。受了施恩恩惠的武松要去打这蒋门神了。武松特别吃软不吃硬。施恩、宋江、张青这样的人特别对他胃口,他和这几个人都结成了兄弟。醉打蒋门神的一段非常有趣,这里也能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武松的个性。这段文字实在精彩,我全盘复制过来:
      
       ——武松看了,瞅着醉眼,径奔入酒店里来,便去柜身相对一付座头上坐了。把双手按着桌子上,不转眼看那妇人。那妇人瞧见,回转头看了别处。(武松装色鬼也是轻车熟路,在孙二娘处就试过一回了,这种事在梁山也少有人做得出。)
       武松看那店里时,也有五七个当撑的酒保。武松却敲着桌子道:“卖酒的主人家在那里?”一个当头的酒保过来,看着武松道:“客人要打多少酒?”武松道:“打两角酒。先把些来尝看。”那酒保去柜上叫那妇人舀两角酒下来倾放桶里,烫一碗过来道:“客人尝酒。”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着头道:“不好,不好,换将 来!”酒保见他醉了,将来柜上道:“娘子,胡乱换些与他。”那妇人接来,倾了那酒,又舀些上等酒下来。酒保将去,又烫一碗过来。武松提起来呷了一口,叫 道:“这酒也不好,快换来,便饶你!”酒保忍气吞声,拿了酒去柜边道:“娘子,胡乱再换些好的与他,休和他一般见识。这客人醉了,只要寻闹相似,便换些上好的与他罢。”那妇人又舀了一等上色的 好酒来与酒保,酒保把桶儿放在面前,又烫一碗过来。武松吃了道:“这酒略有些意思。”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武松道: “却如何不姓李?”(武松找茬的功夫简直是天才。神来之笔。)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休听他放屁!”武松问道:“你说甚么?”酒保道:“我们自说话,客人你休管,自吃酒。”
       武松道:“过卖,叫你柜上那妇人下来,相伴我吃酒。”酒保喝道:“休胡说!这是主人家娘子。”武松道:“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那妇人大怒,便骂道:“杀才!该死的贼!”推开柜身子,却待奔出来。
       武松早把土色布衫脱下,上半截揣在怀里,便把那桶酒只一泼,泼在地上,抢入柜身子里,却好接着那妇人。武松手硬,那里挣扎得?被武松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 冠儿捏做粉碎,揪住云髻,隔柜身子提将出来,望浑酒缸里只一丢。听得“扑通”的一声响,可怜这妇人,正被直丢在大酒缸里。武松托地从柜身前踏将出来。有几 个当撑的酒保,手脚活些个的,都抢来奔武松。武松手到,轻轻地只一提,提一个过来,两手揪住,也望大酒缸里只一丢,桩在里面;又一个酒保奔来,提着头只一 掠,也丢在酒缸里;再有两个来的酒保,一拳一脚,却被武松打倒了。先头三个人,在三只酒缸里,那里挣扎得起?后面两个人,在地下爬不动。这几个火家捣子, 打得屁滚尿流,乖的走了一个。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不得不说,在杀嫂事件之后,武松的个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他不再尊重女性。而在被张都监陷害之后,他连生命也不再尊重了。他开始滥杀无辜。在血溅鸳鸯楼一节里,武松一共杀了20多人。这些大半都是无辜的路人,而武松却一刀一个都杀了。被复仇冲昏头的武松,一直杀到刀子钝了还不愿停手。这是武松性格里比较可怕的部分。鲁智深和林冲,对于杀人都是相当克制和谨慎的,但武松的性格里基本没有这样的观念。可以说,在被张都监陷害后,武松变得蛮不讲理,因为他对这黑白不分的社会已经绝望,干脆杀个痛快。他不是像李逵那样把杀人当儿戏,只图杀得多,而是把杀人当成一种复仇。“恁地却饶你不得!”在一次次说这句话之后,武松也一次次的毫不留情。在征方腊的时候,武松被包道乙飞刀斩断手臂,也算是作者对这个杀心过重的人气角色一个惩罚吧。同为出家人,鲁智深得以全身圆寂,武松却断了一臂,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对比。
      
       在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这四个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里面,宋江是最不招人待见的。书中介绍他出场的时候是怎么形容的呢?书中说“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 黑三郎。”“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 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 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概括来说,书中所写他有几个特点:
       第一就是面黑身矮。其貌不扬的宋江并没有什么形象优势,既不文质彬彬,也不是身阔体壮,而是又黑又矮。连李逵那样自己黑得像炭一般的人物见了宋江,也对戴宗问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可见宋江是真脸黑。
       第二是孝。这一点也不可否认。在后来宋江带队投奔梁山时,在酒店遇到石勇送家信,书中说宋太公死了,宋江回家后的种种表现的确是非常孝顺。
       第三是刀笔精通,学得武艺多般。这一点就值得一笑了。宋江的武艺实在弱的可以,他还曾点拨孔明孔亮兄弟两个的武艺,结果这两位的武功在梁山基本居末,可见宋江虽然爱好武艺,实力却非常差劲。
       第四是好结识好汉,救济贫苦,不吝钱财。这个也是实话。特别是不吝钱财救济别人,这可谓是宋江身上少有的人性闪光点。他“及时雨”的名字不单是结交兄弟好汉,对镇上的穷苦人家,他也从来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们,比如一开始的阎婆没钱给老头送终,宋江在路上碰见,就给了她银子,后来路边卖茶的老人,宋江也记起自己要送他一副棺材送终。这些好事除了给宋江一个好名声之外,基本没有任何好处,但宋江却一直愿意花钱。
       可见,宋江做好汉的资本是有钱,仗义,爱结交好汉。在整部水浒里,定位和宋江最接近的是柴进和晁盖。那么和这两个人比,宋江有何不同?为什么宋江到最后成了梁山之主?
       先说柴进。柴进比宋江更有钱,也仗义,也喜欢结交好友。他柴进庄上收留过多位梁山好汉。但他和宋江的最大不同就是,他有一个不能放弃的身份,就是柴氏子孙。而这个身份只有在宋朝的体制内才有效,才光彩。所以柴进从一开始并没有任何上梁山的打算,只是殷天锡气死他叔叔柴皇城,后来再来欺侮柴进被李逵打死,柴进吃了官司,才被救上梁山。而另一方面,两者收买人心的实力和效果也不一样,宋江能叫人死心塌地,因为他更体恤人的个性。比如李逵粗豪,宋江就一再表达对李逵豪爽真实的赞美。而柴进则做不到这一点。
       晁盖和宋江的关系更是难解迷案。在《鲍鹏山新说水浒》里,鲍鹏山老师认为宋江架空晁盖,一步一步夺走了晁盖的话语权,而晁盖的遗言也是对宋江的报复。这个观念的确非常有说服力。但我细想之后,事实也没有这么绝对。宋江所为,有架空之实,但晁盖对于自己的身份是否真的有那么在乎,也不尽然。晁盖这个人物着墨较少,我们只知道他豪爽,但也没有其他比较突出的优点。他带领下的梁山也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草寇聚集地,没有什么前途。但如果晁盖真的深恨宋江,多次让位都是妆模作样的话,那书中为什么又写他死后托梦,提醒宋江有难救宋江性命呢?书中六十五回写道:
       ——次日,商议打城,一连打了数日,不得城破。宋江好生忧闷。当夜帐中伏枕而卧,忽然阴风飒飒,寒气逼人。宋江抬头看时,只见天王晁盖欲进不进,叫声:“兄弟,你不回去,更待何时?”立在面前。宋江吃了一惊,急起身问道:“哥哥从何而来?屈死冤仇,不曾报得,中心日夜不安。前者一向不曾致祭,以此显灵,必有见责。”晁盖道:“非为此也。兄弟靠后,阳气逼人,我不敢近前。今特来报你, 贤弟有百日血光之灾,则除江南地灵星可治。你可早早收兵,此为上计。”宋江却欲再问明白,赶向前去说道:“哥哥阴魂到此,望说真实。”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
       显然作者不想写一个“架空”的故事,不想让晁宋关系复杂化。我认为,真相是这样:宋江是主角,是作者默认的山寨之主,如何从晁盖身上过度到宋江是一个问题。宋江当然不能直接接受让位。但梁山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宋江这边的。每一次宋江出征,都要带回来重量级的头领,晁盖的势力只有生辰纲事件的主力。而且这里面的重要人物吴用也倾向于宋江。我们可以说是晁盖胸无大志,没有为山寨中人的未来考虑。而实力的变更,晁盖也是认可宋江实力的,他也是诚心让位的。不然就无法解释晁盖在宋江回乡遇险时倾全山寨之力相救和后来死后的托梦。而晁盖的遗言,也是因为对史文恭的恨,而不是对宋江的恨。
       其实说到宋江,不能不提的就是李雪健老师在98版水浒传里扮演的宋江。他在这里的表演,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不为过。宋江性格中有矛盾之处,因为外貌不佳,出身也低贱,宋江常常自称“鄙猥小吏”虽然是自谦的话,但也能看出宋江对自己小吏的身份的自卑情节。宋江和光明磊落沾不上边,所以根本也算不上一个传统上的正面人物。李雪健演的宋江则完全找到了这份内涵,从语言,体态,眼神等各个方面,还原了一个书中的真实宋江来。
       早年,某领导人将其称为“投降派”曾经对宋江进行批判。但放在那时的环境里,招安又何尝不是唯一出路。后期上山的实力头领都是朝廷官员,他们当然向往招安,但要是没有这些实力派加入,梁山能否抵挡童贯和高俅的两次围剿呢?宋江最在意的就是名。以前他在意孝义的名声,而后来,他的招牌是忠义。留一个清名后世,是宋江最后的追求。“替天行道”的梁山口号,在宋朝的黑暗之下显得自不量力。梁山和宋江的悲剧是那个时代下无可奈何的结局,要么像鲁智深那样看破尘世,要么像燕青、李俊那样避开俗世,逍遥快活,要么像关胜、呼延灼那样,来之则安之。宋江的彻底失败,证明了那样一个极权社会下,一个昏庸的统治阶级就能磨灭你所有的希望,就能创造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肮脏世界。
      
  •     读到最后,想哭
  •       今日看到《水浒》第二十六回,武松斗杀西门庆 武松提着两颗人头至县衙处。甚为精彩啊。最喜欢水浒里面,描写下雪的情景:
      
      P305 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一月天气,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瑞雪来。怎见得好雪?
      
      当日那雪直下到一更天气,却似银铺世界,玉碾乾坤。
      
      那妇人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看那大雪。
      
      其日,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
  •     史文恭何在?
  •       适时大宋国力已经衰退,而且多方造反,内忧外患,由此来看宋江他们当时的实力还是有限的。而且根据后来他们征方腊死伤惨重的结果来看同样是反贼方腊的实力也很雄厚,所以就算他们不被招安恐怕也作为有限,而招安后还是有些人落了个好的归宿还是不错的。
      
      一
      宋江是个自卑感极强的人,但与一般混日子的小吏不同,他并不安于本职工作,他有强烈的欲望超越自卑。而宋代社会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官员严重超编,不用说一个“押司”,就是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员也绝少有升迁的机会。这意味着,宋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寻找另外的人生定位。他利用手中的闲钱,广结善缘,脚踩黑白两道,心存朝野之间,借助官方身份,大搞权力寻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及时雨”的品牌设计。《水浒传》中是这样记载这令人筋疲力尽的包装过程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但令人奇怪的是,书中交代,宋押司自幼丧母,只有一个父亲和兄弟“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那么,他挥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不用大宋法院刑侦,寻常人一看,就知道老宋有“灰色收入”,犯的是“财产来源不明罪”。
      这种立足本单位扶危济困的做法,为宋江本人积累了巨大的声望,从而也为梁山准备了一批干部。如果不是民间歌手兼三陪女阎婆惜的出现,我们可以想像,宋江会把“及时雨”这个品牌长期经营下去,以等待历史的风云际会。但最终是这个美少妇的执意要挟打乱了宋江的营销计划,使他不得不提前开始了他的计划。
      这时的宋江虽然对梁山有救命之恩,但他并没有急着投奔。“吏道纯熟”的他知道,在拉起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之前,即使落草为寇,也不过是个小喽啰。后因老父诓骗,回家奔丧,被县政府缉拿,刺配江州牢城。与以往金钱开道,黑社会暗中助力的手段一致,服刑期间的宋公明,一方面等待皇帝大赦天下;一方面上下使钱,买通了包括江州监狱局管教干部戴宗以及司法局的聘用警察李逵等一大批黑白两道的人物。后因酒后失言,在浔阳楼题了反诗,被大宋能吏黄文炳告发,不得已才上了梁山。
      一上梁山,宋江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又在显要位置竖起一面大旗,曰,“替天行道”。以致人人都为他这些外在包装所迷惑,以为宋江真是至忠至义之人。实际上宋江对大宋从来就没有忠过。他要真忠,还能替晁盖通风报信,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他要真义,还能一俟招安就向当年的同道兄弟方腊动刀兵?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宋江本人的价值世界。
      
      二
      作为一个面黑身矮、武艺平平的小吏,他想像不出,一个人除了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谋求更高的升迁外,还能有什么价值空间可供一个人的灵魂栖居?也就是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他骄人的业绩和成功如果经不住国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拷问,从而引来众人以致后人的交口称誉,还能有什么意义?可以想象,在这种单一信念支配下的宋江不可能真的造反。在跻身于体制的初期,他一定像许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有过无数玫瑰色的梦想。可当一切通过正常途径光宗耀祖的门路被堵死以后,他只能改变思路徐图大起。这样的一个人,当他是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道德英雄;可一旦走上梁山的领导岗位,“杀人放火受招安”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一场撒娇,一场个人向国家权力机关的摔盆子掼碗,一场通过打家劫舍、装疯卖傻将自己重新踅回君父怀抱的曲折努力。简单地说,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一种手段。没有新观念的宋江无论从体制出走多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招安。为了招安大计的早日实现,宋江甚至不惜令名,动用了包括御用“二奶”李师师在内的一切人力资源,这种“有违圣德”的做法甚至引起了他的忠实“粉丝”李逵的强烈不满,但为了整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宋江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将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公司高价出售给赵宋集团,宋江以梁山所有的人马作抵押,开始了和另一暴力集团——赵宋王朝的艰难谈判。
      在这一声势浩大的谈判中,一切行动、业务都得服务于整体目标。什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那不过是一时的促销手段,一旦和宏伟的招安大计相违,立即连贪官也不反了。岂不说贪官太多,反不胜反,按梁山的标准,高俅不是最大的贪官吗?而“捉放俅”的闹剧恰好说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都不过是一时的统战口号。也就是说,在这场个人和国家的政治博弈中,双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就攫取权力的方式,以及权力用来支配别人的生命和幸福的目的而言,双方可以说异曲同工。宋头领长期深入基层,混迹于各式公人、听差、媒婆、地保、更夫、商贩、江湖混混、引车卖浆者流之间,并没有可能获得比当时的统治集团多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他的脑子里不可能自发生出比当时的文官集团先进的制度理念。即使后来打土豪,分田地,劫法场,杀害公务员,目的也不是要改变或颠覆现存的权力格局,而是要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换句话说,他只想通过非正常的手段,重新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那么,在砸烂国家机器和成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之外,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也就是说,如果宋江不投降,有没有别的选择?有,只是宋江不想。独立于朝廷,“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借用萨特的话,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如果有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自外于国家纲常,宋江完全有可能自立于梁山。但问题是,在体制之外,宋江不可能活得自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他看来,只有荣耀在史书里的荣耀,才是真的荣耀;成功在别人目光里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他想不出,一个人怎么可能不依赖国家而自得其乐?谁来奖惩他的功过?谁来记录他的操行?没有国家眼睛的注视,他手足无措。
      因此,这场较量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且不说梁山的武器、装备无法和赵宋集团抗衡,即使在精神上,梁山就首先输给了朝廷。
      
      三
      千百年后,我们知道,宋江缺少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自上天得来的生命天然地享有追求幸福和尊严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并不需要其他人的认同;个人应当成为自身价值的最终裁判者,并要为其担负主要责任。
      若拿这样一种标准去衡量《水浒》人物的话,宋江可能还比不上被他杀死的阎婆惜。这个流落他乡的妙龄女子,这个熟悉通俗、民族以及原生态等多种唱法的实力派歌手,这个大宋王朝的“超级女生”,因老父病故,无钱葬埋,被家母典卖给宋江做丫头。但她并没有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人一样,屈从于国家道德的严厉指令,做一个“孝义黑三郎”的无名花瓶。她要在年华将逝之前,尽情享受生命本身的绚烂和美好。说到底,她只想关起门来,过一个正常女人的日子。
      然而,正是这种近乎本能的生活态度刺激了宋江,照亮了宋江生命深处的黑暗、卑微以及像蚁穴一样的苦毒和虚无。他可以忍受这个女人得寸进尺的物质勒索,但他无法忍受这个女人对他生命信条的藐视和敌意。在他看来,这个女人无意中揭开的秘密,是对他的最大挑衅。于是,他恼羞成怒,挥刀相向。
      第二个具有明显个人主义倾向的人物是燕青。这个大宋王朝的超级帅哥,这个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的当行演员,这个在摔跤、射箭等多项群众性比赛中荣获金奖的体育明星,因自幼父母双亡,被卢员外聘为高级雇员。后因吴用使计,随主人上了梁山。出生入死,备尝辛酸。功成名就之际,却纳还官诰,长揖主人而去。临别时,他企图说服主人“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但被卢俊义断然拒绝。卢说:“自从梁山泊归顺宋朝已来,北破辽兵,南征方腊,勤劳不易,边塞苦楚,弟兄殒折,幸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你如何却寻这等没结果?”燕青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定无结果。”言讫,堕泪如雨,浪迹天涯而去。
      这个见多识广、义气深重的汉子,当初跟随卢俊义南征北讨,只是为补报主人的养育之恩,并不是真的赞同征剿。一旦主人的心愿已了,他便只想返还自我,做个笑傲江湖的了身汉。这种剔骨还父、剜肉还母、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的精神,唯大智大勇者方能。
      最后我要说一说晁盖。这个梁山基业的重要缔造人,这个自王伦以来的领导核心,因不主张招安,而乐得在梁山与众兄弟行侠仗义,逍遥自在,被今人曰为“胸无大志”的“草莽匹夫”。若从传统政治学的权谋机诈,为进官僚体制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立场上看,晁盖也许够不上“深谋远虑”,但这仍然是一种低级政治学中的庸俗见解。且不说“招安”是不是“大志”,单从结果来看,南征方腊,十损其八,宋江和他的一百零七位兄弟只有三十六人全身而还,连宋江本人都落得个赐酒药死的下场,就说明招安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梁山带来严重灾难的败举。圣经上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本想扬名立万,燕然勒石,最后却死无葬身之地,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志”?如果晁盖不死,也许他没有能力并吞海内,取赵宋而代之,但以他重情尚义的立场,他如何肯攻打方腊,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也许有人说,大宋疆域广阔,晁盖即使不投降,守住梁山又能怎样?我说,在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版图上,有梁山和没有梁山是不一样的:有梁山,就等于在集权帝国的内部划出了一块自治的地方,天下的英雄好汉就可以汇聚在那里,就使得无数被体制挤压被官府追杀的人有了用脚投票的可能。
      而最终是晁的中箭身亡改变了这一切。临死之际,他留下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众人,不可让宋江做山寨之主。因为所有的弟兄都知道,凭宋江的那两下三脚猫功夫,根本不可能捉住力敌万人的史文恭。而最终通过分化瓦解晁盖旧部,假意让与没有根基的卢俊义等办法,宋江成功地完成了权力交替,成为继晁盖之后的领导核心。
      
      四
      宋江一上台,就把“招安”作为一项基本“山策”来抓。他先是通过好言相劝打压了武松、鲁智深等主战派将领的反对意见,又通过呵斥、威吓等办法安定了李逵等心腹干将的谋反之心,进而不惜一切手段拉拢了一批像呼延灼、徐宁、卢俊义这样的中上流人士入伙梁山,来扩大“招安”的民意基础。这样,“招安派”的主张就占了上风,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就成了梁山的路线,不同意见完全被雪藏起来。
      而这种好同恶异、强加于人、权力最大者说了算的方针,正是信奉“集团主义”道德之人的根本特征。只要符合“整体利益”,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千万人的生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团聚,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立、尊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个人主义者看来,手段和目的是不可分割的,手段就是目的;而在一个信奉“集团主义”道德的人看来,目的可以说明手段的正当性。只要是领导集团的命令——最后总是简化为领导个人的命令——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干的。吴用秉承宋江旨意,为赚卢俊义上山,可以害得他家破人亡;宋江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世清名,可以将生死兄弟李逵谋杀。
      在这种道德观的支配下,个体不允许有运用良心判断是非的自由。他的尊严、地位、发言权以及伤害别人的能力,取决于它在这个暴力集团中的位置,而不是他的勤勉、才智和有益于公众的道德水平。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想成为某个集团成员的渴望,往往是出于对某种理想的无私热忱,就像宋江天天把“忠义”挂在嘴边一样,但实际上,这种对权力秩序有强烈依恋情结的人,从来就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信念,掩盖在热忱之下的通常是一种单纯的对权力本身的热爱。
      这么说,并不是打算对那些挥刀自宫、主动入怀、一朝得势后便仗势欺人的人予以宽容,实际上,即使在大宋朝也不是所有的小吏都像宋江一样地高耸尊臀。看《水浒》,我们知道,征方腊何尝是宋徽宗的主意?为领王命,宋江不惜乔装打扮,急急请缨,说动宿太尉保奏,才得到了杀人的许可证。但即使是这样,如果不探讨宋江招安的历史原因,一味指责宋江的奴隶主义心态,就仍然免不了“苛求古人”之嫌。简单地说,只有毁坏生产奴隶的专制主义制度,建立一个平等、包容的开放性社会体系,才能使许许多多的宋江不受招安;当然,如其这样,形形色色的宋江根本就用不着上梁山。
  •       
         壮士爱刀,美人和不是美人的爱胭脂水粉,与当下男人爱美女香车,女人爱美钞洋房,其实都是一样的。许多的爱与不爱,只能说明他们,还有她们的口味不同,倒不用真的分出什么好与不好来。
      
         每每想起林冲爱那刀,不光是“翻来覆去看了一回”,还“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早上起来,脸不曾洗,口不曾漱,衣服裤儿也不曾换,早饭也用不着吃,直看到“次日巳牌时分”,太尉府差来两个承局来请,最后却看出一场天大的祸事来,就为着这把刀,未免不为林冲深惜哉!可见他素日里欢喜枪棒,也是为打熬气力故耳。不知道这小两口结婚三载,不曾生出半个儿女,和此事究竟有无关系呢?但这不在我深考的范围之内,不过从书上看来,林娘子很是支持丈夫的事业,确实够得上贞静贤良淑的典范。
      
         据朋友们说,我爱书有时是深过于爱女人的,因为看到什么书摊,不管有没有好书,先扑上去再说。在女人面前反而没有这么直接,却生出许多别样的计较,总是发乎情而止于礼,崇敬大过于昵爱的,更不想把那清清白白“水做的骨肉”,和什么乌拉克拉等同起来。但至今漂泊湖海,老大无成,自顾尚且不暇,自惭形秽还不若敝帚自珍来得极是,哪有心思专在太太小姐的粉绣球上下功夫呢?有时间或地淘了一点书,那根本也花不了什么钱,就像林冲爱那刀一样,与其说是一种寄托,仍不过是自我消磨与排遣罢了。
      
         前日里“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但是高太尉到底肯舍却那刀,他不但让你看一回,还让你看一夜,看一早上,不过也就仅仅到此而已。这么多年我积攒的书终于散失了一些,到头来我也不能始终做着一个在书堆里蜗居的梦,搬家或是离开一个地方总有一种窘迫的感觉,先前我是不知道的,当我再次读到林武师写休书时,才发觉脚下的路一步步在你脚后赶,似乎没有多少余裕和余地可言了。
      
         然而我所生活得不是大宋朝,说到那些所恪守所坚持所拥有的所还能相信的,犹如脚上被一锅百沸滚汤烫出满面的潦浆泡,统统地因为今天刚刚穿上的一双新草鞋,打破了,踏灭了,蚀光了。在这里,高衙内明明看中了你家娘子,一封休书又怎能救得了你家娘子;高太尉明明要取你的性命,你的性命可是轻易饶得?“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这也算是持圭臬者给予林冲的一个最惨烈的玩笑了。
      
         金圣叹谓,“(施耐庵)发愤作书之故,其号‘耐庵’,不虚也。”一个“耐”字,正如“逼上梁山”的”逼”字一样,在林冲的身上愈发凸显,但林冲又何尝没有反抗,或许是太多拥有,什么都不能放弃,其作用的对象毕竟有限,待到太尉府将去比刀时,屁颠屁颠地把什么都忘了。“不怕官,只怕管”,一个“管”字下面的反抗,其实还是不反抗,今日对太尉,明日对董超薛霸,后日对管营差拨,再后日对王伦,莫不如此。虽然其间杂以鲁智深的井喷热血,柴王孙的慷慨高义,缓一阵复又紧上一阵,这又何尝不是林教头心里的那些纠结呢?直到草料场的那场大火,他才恍然发觉,原来在冷且孤寂的生命里:曾经拥有的如“不落手看了一晚”的刀,结婚三载“未曾面红面赤”的爱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名头……都随着脚下渐行渐远的道路,烧为灰烬,变得一切乌有。一曲夜奔,唱来唱去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深沉悲哀!今夜的山神庙,明朝的小夺泊,长缨在手,无泪的眼睛里,再也感觉不到粗硬地杂以冰雪、割疼脸颊的那些风。
      
         依然彷徨于无地——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灭亡。”现在再来想起上山后的投名状,无非就是杀一个人罢了,只不过他再也感觉不到杀人之惨,也同样感觉不到杀人之乐。此等人就算是“作出一番事业来”,也正如圣叹先生所料,“然琢削元气也不少。”每每思及,能不悲乎?
      
  •     卖人肉包子,遇到同道放了一马,也算仁义?
  •       是父亲给自己买的第一本名著,所以记忆深刻。
      在当时的年纪里,只觉得厚厚的一本书,因为名著、因为父亲……,所以很贵重。
      实际上看的时候有些失望,而失望的原因是没有了教科书上的说明,自己对水浒的文字精彩程度根本无法了解。
      自己犹如只是在看108将的事迹(实际不是每个将领都有详细的描写),而不是在看一个单线发展的大故事。
      而草莽、江湖的内涵,更不是一个10几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
      但应该说,在老师的提醒下,确实对宋江的评价不再如当时听说的那般“豪情、侠义”,而更多的感受是“奸、诈、厚黑”。
      可以说,是从水浒开始,自己开始朦胧地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名著中的人物与民间宣传形象的区别。
      
      但以岳麓书社出的这本书而言,字太小,有部分字缺失,可以阅读,但不适合收藏。
      估计此版书早已停止出售,现在有的人不多了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