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书评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
ISBN:SH10067-121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页数:578页

由黄色到红色的人生

历史沧桑变化,没人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清末至建国初期的一段繁复变幻,政局的动荡、思想的冲击、历史的不堪重荷......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特殊的历史地位,无疑叫作者饱尝辛酸。腐朽堕落扭曲了人性,贪图虚荣丢弃了自尊。但无论如何,人性是可以造就,而唯一的缔造者还是历史本身。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控诉自己的人生,控诉封建腐朽的体制。语言读起来很有社会主义味道,深深烙下改造的印记。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是历史的印记。

一个从万人之上到阶下囚再到普通民众的传奇人生

从电视的记录篇上看到了关于宣统帝的一些讲述,于是有了好奇心,想了解一下皇帝的生活,特别是末代皇帝的真实写照,于是下载了《我的前半生》这部巨作。怀着好奇、悲悯、痛恨、可怜、高兴的复杂心情读完了这本书。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末代皇帝,三岁时登上了龙椅,在一帮大臣的教育辅佐下,扭曲的生长着。在伪满洲国的十几年,和日本人勾结,做了不少丧尽天良的事。战争结束后,成为中国第一战犯被捕入狱。十几年的牢狱生活把他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高高在上,什么都不会做的皇帝、汉奸,改照成为一个有正确思想觉悟,具有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普通人。溥仪的命运是多舛的,他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却也承受着别人不用承受的恐惧与悲哀。溥仪犯了很多的罪,但那些罪不能全部归结于他,时代与那帮围在他身边的王亲大臣都脱不了干系。

小时候读过

记得这本书是很小的时候读的,怀着对"皇帝"这个神秘名词的好奇去读的.它给我的一个最好的影响就是:我从此会把一切神秘的东西以一种平凡的心态去看待,并由此树立了"普通人"的观念.书中的很多情节其实现在已经记不清了,记得的只是这个版本的封面,还有书中照片(主要是慈禧)当时带给我幼小心灵的那种略带些恐怖的感受,呵呵.

散乱的时代与书评

最近爱写评论,尤其爱吐槽性的评论,当然,于文学,专业性的评论我也写不出来的。读《我的前半生》感慨很多。略述一二。全书大概分了这么几个部分:故宫与童年,复辟梦与天津,伪满,狱中生活。童年溥仪写的极有意思,许多事情写来天真烂漫,一直到伪满期还有一些“烂漫”的影子。比如写到入学,教书师傅不能骂溥仪和溥杰,只好骂陪读的毓崇,毓崇便怎么弄都得挨骂;比如描写身后的“尾巴”,等等。写来十分动人。而后到我党监狱,写起来便恭敬了许多,由着恭敬中生出的“天真”读起来便有些政治意味上的爽快感。之所以说这是一部有趣的书,是因为“有趣”这个词比“好”这个词更难得一点。溥仪显然是世界历史上最独特的一个角色。当皇帝固然不同,“复辟”时代的民国也不同,被收监特赦后也与常人不同。我们看这本书,很重要的便是看这“不一样”,而不是看他如何跟常人一样。读书时时常觉得溥仪年轻时怎么这样蠢,后来读到监狱的几章,看到小心如他,总觉得这本书的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仿佛也存疑了。书里极少写道婉容与文绣,固然是作者被“复辟”梦想充满了脑袋。可这样的留白(对皇后和淑妃的留白)便又构成了这两个人的人生,她们在溥仪身边的日子因为这样的留白而变得珍贵起来。如果她们能写回忆录,想必充满了牢骚,但牢骚之外一定有来自深宫的一手资料。不过,那时候宫也不那么深了。童年一直到在天津的静园,溥仪身边围绕的都是他的忠臣志士,大量人物走马观花的登场。最后一章他说他在文史馆工作时时常会遇到故人的名字,看他们口述或证词。他没有说他那时的内心感受。末代皇帝看到整个贵族阶层崩落,身为阶下囚,再谈起那段历史时,自己怕是不能直抒胸臆的。在监狱写起三位侄子和跟班大李的变化,用第一视角来写,写的也真是好。小秀与小固读来使人气愤,大李不必说。最后一章作者写道小瑞,小瑞原是早揭发了他,并想惩罚他的人。溥仪因为他们都在帮助他改造当然在书里表示感谢。但他真的这么觉得吗?想想书最后溥仪跟小瑞两人爬香山时说明当年情况后溥仪的一笑便知,溥仪一生未必释怀。也该如此,纵然复辟成功,这班臣子也必然不是忠臣,见风使舵是惯会的。其实封不封建都没什么两样。最后荣源在他身边,很难想象,婉容的宫廷丑闻和死亡之后他们是怎样相处的。溥仪写自己也狠,从苏联到抚顺的路上,溥仪怕死“陷害”小秀一节真狠。其实不这么写,溥仪懦弱的形象也很难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抛下福贵人这一节,一下子解释通了文绣与婉容的离弃。作者出狱后见到病榻上的商衍瀛,商衍瀛面容有些拘谨,挣扎着要起身。而后溥仪用新思想说了一番话。商衍瀛向他点头微笑,说:“我跟着你走。”溥仪说:“我跟着共产党走。”他说:“我也跟着共产党走。”这一段读起来令人动容,商衍瀛在整个溥仪的谱系里根本算不上重臣,可能王国维都不如。他只是在溥仪最艰难的时刻四处活动,尽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可是我想的是,如果陈宝琛能活到那时候,如果胡嗣瑷、陈曾寿能活到那时候,大概也是如商衍瀛的态度。这是真真的个贵族,他们不以时事和意识形态为转移,恪守他们所选择的准则(这个准则好坏不论),这在现在也是尤为难得的。溥仪是皇帝,伪满罪恶满盈,但溥仪也是这些旧臣的精神信仰和人生事业。人是不该轻易背弃这些的。读这本书要结合百度百科来看,看陈宝琛的去世前冒死劝驾却被日本人逼回,看胡嗣瑷陈曾寿后来的宿命,看各位皇室宗亲的转变,看古海忠之们的转变,看看商衍瀛的几句话。看看被遗忘的陪读数载的毓崇之后的生活。书里人物之多大概不差于一部红楼梦,只是红楼些女人,这部书写男人,写一个特殊任务的特殊时代。几千年的中国怕是再也没有这么特殊的人了。而他写这些人时功力不可谓不深厚,写乳母王焦氏不到一页纸,写母亲只写一场“死”,写各路军阀仅仅只言片语,写四位太妃仅仅如何用膳,写伪满大臣时不写伪满专写狱中,写几位弟弟妹妹只是特赦后一起散步的几句话,写特赦后的人民只写知道他真实身份后的反应。这样看下来,他写的最狠的是身边的这些大臣。他没有写到庄士敦陈宝琛胡嗣瑷陈曾寿等人的去世,也没有很多笔墨写身边皇亲宗室这些人的死。写起来态度也是界限分明。这对他们其实不公正,但溥仪既然是要写给新世界看得,就得与旧世界划清界限。后来的社会对他这个帝王来说真是孔子说过的“敬修其身”“韬光养晦”的时期,他说出的话写出的字怕是没有一点不经过仔细斟酌的吧。所以他着墨最多的竟是他最讨厌的郑孝胥父子和罗振玉。文学最好不要带着任何先入的观念去解读,读这本书很难不离开政治,但总要发现,他写的并不是政治。这也很难说是民国史,只能说民国的一面,没落贵族史。读这本书的读者的态度其实很值得研究,面对如此一个“封建社会“很难说是喜欢还是讨厌。面对溥仪,我很难说是不是猎奇心态开的头。而我们经历过后来我党的种种活动,所以读到监狱里互相举报认罪的情节时很难说心理究竟冷笑溥仪还是别人。面对一班老臣,很难说是同情还是钦佩。一个人面对如此重大的人生做出明确的选择是很难的,所以我觉得陈宝琛可敬,王国维可爱。而可以义无反顾的承担选择的后果并且不谈悔不悔更难,所以我很珍惜溥仪的懦弱,商衍瀛的磊落。我们很容易站在一道德或者历史的制高点上去读这本书,溥仪也乐于满足读者,可是如他所讲,他在特赦后才开始真正认识到“人”的含义。读完全书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很多义,在书中他已尽量客观冷静有所选择给我们看了众生面相,这些就是每一个人。里面有我们自己,有我们崇拜的,有我们唾弃的,有我们理解和同情的。只是随着我们对“人”字的理解,每个阵营里的人可能都要慢慢换血。这本书的开头极好,结尾也不错。他是这么结尾的:“人”,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

“末代天子”眼中的近代史

《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解放后所著的回忆录,书中以作者亲历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事件——慈禧去世后的宣统登极、辛亥革命时被迫逊位、民国时期的小朝廷和后来被冯玉祥“逼宫”、不甘心就此失去帝位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伪满洲国”执政时期的经历、被苏联俘虏后的情形,以及解放后接受“改造”的过程——均有提及。中国近代史本身就是波橘云诡的一段岁月,而溥仪所处的位置,可以说是出于“风暴眼”的中心。他从“真龙天子”到失去诠释的落魄贵族,再到被日本人操纵的“傀儡”、“战犯”,最后到被改造成一个“普通公民”,其经历之离奇跌宕,恐怕近代史上绝难找到第二人。因此,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读者来说,此书应该是不容错过的。 书中从溥仪自己的家世说起,对于自己皇帝时期的生活有较多的描写和刻画。从中我们自然能够看出辛亥革命前清朝的日渐衰微。昔日康熙、皇太极这等勤政君主的后代,已经羸弱不堪,无力统御江山;那些入关时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将,也早成了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辛亥革命爆发后,朝廷只能倚重袁世凯,而后者也无意维系帝室,于是满清的天下土崩瓦解。不过,即使从帝位上跌落,溥仪从小仍被当作一个皇帝来培养。这也是他的人生悲剧所在。 从溥仪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即使民国已经建立,清朝的那些遗老遗少却从未放弃复辟的梦想。并且,曾有好几度颇让他们以为可以如愿。他们的执迷不悟在今天看来固然可笑,但在当时却也并非那么虚妄。毕竟那些遗老也不都是傻子。何以如此?因为当时帝制虽被推翻,但共和却未能兑现人们对其的期许。军阀混战,政党争权,让民国初年的国内情势比起清末反而更加混乱,让不少对共和寄予希望的人逐渐失望。于是,复辟派便以为共和已失人望,民心思旧,恢复帝制可期。不管是袁世凯的“洪宪”闹剧,还是张勋的入京拥立,均是出于这个原因。为何共和辜负众望?正如唐德刚所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制度,虽已腐朽,但其中也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合理部分,而共和则是完全西方舶来品,没有实施的经验。结果初次实行,自然破绽百出,造成民初之乱象。然而,即使前路崎岖,历史前进的大潮是不会后退的,不论是袁世凯,还是满清的旧贵族,想要掉转船头,那么只能是翻船的下场。人们对共和失望,也不代表他们希望回到过去的时代,这一点,复辟派可谓从开始就打错了算盘。不过,养在深宫的溥仪那时对此是无法体认的。 对当时的溥仪来说,有的只是对失去的权力的渴望,对皇族优渥生活的眷恋。他也有过振作的想法,可惜即使是已经没有实权的小朝廷,也早已腐朽地无法下手改革。而被赶出紫禁城之后产生的强烈被剥夺感让他内心燃起了熊熊的仇恨之火。为了能够恢复往日荣光,他在袁世凯,北洋军阀等各方力量之间周旋,希望有人能拥其复辟。希望破灭后,更甘心做日本人侵华的傀儡。为此,他总以勾践“卧薪尝胆”自比,幻想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执掌大权。然而,他却忘了,历史上虽有勾践,却也有数不胜数的被废被杀的傀儡皇帝。早已失去了自己力量的满清皇族,总是想靠别人的力量“咸鱼翻身”,殊不知自己不过是别人利用的一颗棋子而已。本书中,溥仪对自己这种希望重新攫取权力的幻想和现实中被当作工具的挫折的描写可谓透彻,写尽了末代皇帝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可悲心态,令人感慨。 当然,本书只是个人的回忆录,有些地方也未必完全与史实相符。还有一点也需在阅读时注意,那就是本书的“目的性”十分明显。也就是本书是为了“批判旧社会,歌颂新社会”所写,是通过溥仪在新时代“从鬼变成人”的成功改造,来突出新中国的“人心所向”。在书的后半部分,这种倾向尤为明显,许多叙述在今日看来也只能付之一笑了。溥仪在解放后的日子,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积极向上。他和李淑贤的夫妻生活,因为他无法行人事而并不美满(关于溥仪的性无能,他并未在自传中提及。当然,作为一个男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文革时期,由于周恩来的保护,他并未受到身体摧残,但他的特殊身份决定了精神上势必承受巨大压力。如果他真如书中所说“建立了全新的信仰”,那么在这场浩劫中,这信仰恐怕也难逃迷茫和破灭。从这点上来看,无论是前半生还是后半生,溥仪始终活在虚假之中,被人当作“工具”而利用,这是他的悲哀,也是近代中国的悲哀。他的遭遇,其实也是近代史上饱经苦难与困苦的国人悲惨遭遇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我们再看这部作品,是否能从中看到更多的教训,更多的借鉴呢? 最后的题外话:我读的这本《前半生》是上次去北京在潘家园书摊上淘来的旧货,当时的标价1.95元,再看新版的价格,已接近40元。谢国忠曾说人民币自80年代对比金价已贬值99%,当时觉得言过其实,如今看来,倒是所言不虚。这也是历史所留下的一个标记吧。

不想当皇帝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溥仪给他的自传取名“前半生”,但书基本描写了他的一生,或许是想说,只有前半生那部分,也就是伪满崩溃之前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区区一个士兵也应该有宏伟的理想,那堂堂一个皇帝如果不想当皇帝,那他更不是一个好皇帝!因此我非常能理解溥仪那么渴望复辟的心情,那不仅是为了光复祖业,更是尽一个末代皇帝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哪位末代皇帝不是在国破家亡后死于非命?所以只要溥仪还活着,他不争取做皇帝还做甚?我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在孙殿英盗墓后立下光复誓言,哪怕苟延残喘地活着也要给推翻我的人们挥上无力的一拳!但他走上的复兴道路,无论是依靠军阀还是日本,最终只能让他败倒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其实溥仪的命运算不错的了,军阀、民国政府、日本对他都很“文明”,特别是最后落入苏联与中共的手里,这位超级战犯可以说是被照顾得很好,解放年代的共产党那是大大的好!这本书还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可以了解到许多皇帝身边的琐碎事,更能反映出一位皇帝的真实生活,看到官僚阶层里种种丑陋的行径。推荐书的前半部分。

最后一个皇帝

本打算去学校的工学馆借中国人史纲,值班老师快要下班了,没找到,步履匆匆,在一排排的发黄的书中,看到了这本,大部分是因为猎奇吧,最后一个皇帝,自己的生命如何展开~ 工学馆里面依旧,几十年的老房子,一眼望去,都是泛黄的几十年的老书,到挺有书房的味道,走出来,图书馆正在装修的外壳开始光鲜,棱角分明,总觉得不搭配,拿回来一看里面的借书卡,84年,我还没出生呢。。朴素的封面,翻得烂边的纸张,容易让人遐想我想传记至少可以看做一个角度出发的历史,或者尽力客观前提下的主观,我希望看到的是真相,很可惜到了后半部分,开始不尽的反悔与感恩戴德。。让人开始有点反感,有点遗憾,虽然当时贵为天子,溥仪所受教育实在不相称自己身份,头脑更是无从谈及,更多的时候只是大动荡的时代利益博弈中的一枚可用的棋子,任人摆布,而自己只是感觉良好。 有清最后一个皇帝的背影,最后做了一个文史工作者,当年的君临天下,风雨几十年后每天和老婆一起上班领工资,从远处看,总让人有唏嘘之感

我的前半生

我读这本书的年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大约是1964--1965年吧,那时我父母是向别人借来偷偷看的(那个年代这本书是禁书。),当时我年纪还小,看见父母的神秘,出于好奇,趁他们没注意,偷偷地从父母收藏在衣柜里的这本书拿了出来,偷偷地看(晚上,为了节约用电,母亲9点钟就会关灯,我就利用马路上的路灯射来微弱的灯光,靠着窗户偷偷地看。)。终于有一天,被母亲发现了,她只是看了人一眼,说:“这本书你不能带回学校看,看完后放到衣柜里”。可是没几天,这本书就还给人家了。但我已经把它看完了。哎~~~~~~~~~~~~~,在那个年代,要看一本好的书,真难!!!!!!

皇帝

皇的一生是很悲惨的,我虽小,但也能理解皇帝,他们中有些人的一生象树叶一样。从发芽到落叶,都在为人民而努力,当然,这只是小部分。。。

我的前半生

  溥仪的人生真可算是传奇的人生,并且他的传奇是伴随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这意义又极其不同。  小时候看电视剧时,觉得为什么要改造溥仪这种人,他年纪又大,出来也没什么用处。但大了才明白,这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试想想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前皇帝都能改造成一个靠自己双手劳动吃饭的人,那中国共产党还有什么办不到,改造起新中国和让中国人民翻天复地也就并不是狂妄的梦想了。  作品有着相当的史料价值,溥仪用自己的笔表现出他的人生,如何当上皇帝,人生的起伏波折,思想的转变等等,另外还有着相当的历史资料等等。而且文笔还相当不错,读起来不枯燥,还颇为有趣。  其实看完之后我也再次确定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敢想敢干,干好干坏不是说,面对着百废待新,面对着万千困难,他们不是等靠,而是迎着问题去干,所以溥仪改造成功了,而新中国的建设也不断向前。

改名叫赞歌献给DANG算了

在五一去了趟长春,花了一个下午待在满皇宫跟博物院什么的,就心满意足了,就跟10年的时候近代史上提了个威海卫就收拾好行李一个人跑去刘公岛进行自费的爱国主义教育了。。。反感那个无处不在的“伪”字,春秋笔法里道不尽对失败者的嘲弄和渗透在教育里的意识形态。把逊帝的自述放回到那个他待了13年的地方,省略了无数的故事,他跟几个妃子贵人的生活,网球,桌球,电影被寥寥几句同情她们作为封建王朝牺牲品的“反省”一笔带过,那些活生生的生活藏在小小的皇宫里,在缉熙楼婉容独守冷宫9年靠大烟麻醉自己的吸烟室里,在楼下受宠的福贵人钢琴留声机缝纫机的书房里,在花园池塘里半透明的红鲤里。在书里,都成了反省的罪证,他用每一笔自己在关东军操纵下对东北人民的压榨的悔恨和控诉写出一道证明题,证明他改过自新了,重新做人了。对于一个怕死怕得要死的人,我衷心希望这是他把“新思想”埋伏在全文各处证明自己改造成功的原因。对于一个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活生生地活在近代史中的人,被“改造好了”是一件无比悲凉的事。


 我的前半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