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还是鲁迅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500831402
作者:谢泳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本书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的一场重要论争:据说胡适与鲁迅分别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条不同道路”。在我看来二人殊途而同归。若依张承志的定义,凡是“非暴力主义”都是现存“体制的招牌或粉饰”(本书第287页),则胡、鲁二人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虽然鲁迅自比“战士”,以杂文作匕首、投枪,但他却没有参加暴力革命;即使发表文章说他向往苏俄、同情工农革命,按照“自由派”知识分子认可的美欧标准,那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在我看来,胡适与鲁迅都秉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只是对执政者信心有大小,采取的态度有合作与不合作之分,即各自选择的人生姿态与实现理想的方式有所不同。无论如何,辨析鲁迅与胡适的同与异,至少有思想史上的价值。所以,这本辑录对胡、鲁评价各抒己见文章的选集,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第一辑/鲁迅研究之谜
殷海光 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
钱理群 王富仁等
《读书》杂志讨论林贤治《人间鲁迅》纪要
谢泳 鲁迅研究之谜
林贤治 也谈鲁迅研究之谜
李慎之 回归“五四”学习民主
林贤治 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
王毅 宽容与民主同是“五四”的珍贵遗产

第二辑/平心静气论胡适
吴江 平心论胡适
…… ……


 胡适还是鲁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完了《胡适还是鲁迅》。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那天,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纪念先生。《鲁迅全集》是曾经读过的,不妨再翻上一翻。但后来还是跑到了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买了来读。    但其实在我心中,对这样的问题是很不以为然的。鲁迅与胡适,现在俨然已经成为知识分子两条不同道路的代言人。在他们自己生前,大约是并没想到代言什么阶层或者道路的。如今,我们将他们举为代言人,无论对鲁迅还是胡适,都是强加于人的。这样的鲁迅或者胡适,不过是我们自己的鲁迅或者胡适罢了,并非真实的他们。也并不符合他们一生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和理性的精神。如果鲁迅或者胡适地下有知,大概是要莞尔的。给我的感觉,整部书中,对鲁迅与胡适,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是有抑或者扬的倾向性的。李慎之、谢泳、林贤治等人则更为明显。这是很奇怪,但又是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我们历来习惯了非此即彼、非左即右,总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宽容与温情的理解。对胡适与鲁迅的肯定我们不用再说,只说对他们的非难或者质疑。对鲁迅,无非就是说他被某党利用,成为专制的一面旗帜。这是很奇怪的论调。鲁迅先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疑是极端孤独而且常常近于绝望的,一旦遇到象矍秋白那样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和民主作风的共产党人,与国民党相比较之下,一时引以为知己,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值得指责的。而后来鲁迅对于周扬的反感和与已经成为某种工具的左联的分裂,也说明先生和某个党决非同路人,这也是勿庸置疑的。鲁迅先生不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也不是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的诸葛亮,不可能预见到几十年以后的世界。况且,某个党在某个时期,也确实是曾经可爱过的,哪怕是伪装的可爱。不然,我们就得说,49年前后那些留在大陆的大批优秀知识分子都是既瞎又盲的低能儿。至于有人说鲁迅的文字之所以能被人利用,是因为他的文字太过晦涩,具有绍兴师爷的遗风,这就不仅是无知,而是有意的抵毁和恶意的诽谤了。对于胡适的质疑,也无非说他后来进入国民党政权,为国民党奔走,甚至闹出了“总统候选人”的笑柄。这真是对前人的苛求。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政治,从来都不曾脱离过干系,即使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胡适亦是如此。今天,我们已经比鲁迅胡适们占了几十年的便宜,试问一下,真有哪个标榜为知识分子的文人能拒绝政治的诱惑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的浸淫岂是一朝一夕能够脱离的?其实每个人与传统的辞别都是不彻底的,不是我们不想彻底,而是没法彻底。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胡适无疑是知识分子中最清醒的,也应该是最痛苦的。他以他的大智慧,看透了伪民主和伪自由,但看透了又如何呢?谁也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他对于自由与民主的追求,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为任何专制极权的党和政权所欢迎的,他在台湾后来的遭遇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制度与制度,没有最好,却有较好。他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对于历史名人,千古评说,人言言殊。在我看来,如果说胡适是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的一颗种子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辛勤的农夫,用自己的行动和血泪浇灌着这片土地,使它更适合种子的成长。没有鲁迅般的斗士,胡适的一切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没有了胡适般的温和的坚持,鲁迅在黑暗中的抗争,最终难免会走向绝望与虚无。    鲁迅与胡适,看似对立,但其实是做着相同的工作,如果从历史的眼光看,他们两人,构成了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精神的合力。没有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
  •     成为某人或某些人的粉丝是常人难以避免的事情,而遇到与偶像有龃龉的人,就难免会有黑的冲动,是常人皆有之的心理,学者亦不例外。粉和黑,其实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但是正如胡适所说,一个真正的学者,论人论事都必须做到尽可能的持平。但是我很遗憾,在谢泳先生编的这本书中,粉和黑的倾向性实在太明显了,有的甚至是脑残粉和低端黑,如果不是因为此书还有比较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我不会打出三颗星的分数的。应该说,胡适和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两个典型,提取出来用“还是”来连结成为一个论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此书令我有点失望。别的不说,此书在体例上就大有问题。第一,在第一辑“鲁迅研究之谜”中,放在首篇的文章赫然是殷海光的《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实际上殷先生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是放在“鲁迅研究之谜”的版块就完全莫名其妙,尤其是文章中一次也没有提及过鲁迅的名字,编者也没有说明此文的写作背景与鲁迅有何关系。因此,鉴于谢泳先生是胡适的粉丝,我只好非常小人之心地揣测,谢先生不想让自己的偶像失去先声夺人的时机,所以只好非常生硬地把这篇高屋建瓴的文章放在关于鲁迅的专辑里的首位了。但是既然是这样,为何一开始就不把胡适的专辑放在书的开篇呢?这实在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第二,纵观全书,“平心静气论胡适”所占的分量要比“鲁迅研究之谜”要重很多,文章质量也高于后者。这当然不代表真实的鲁迅研究比胡适研究取得的成果要少,谢先生如此安排,只能说是出于一个明显的倾向性。又或许是谢先生认为大陆的鲁迅研究已经够多了,而胡适研究却还远远不足,所以才把选编数量的天平倾向另一边。但是,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不是已经展现了全新的面貌,而且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这新的面貌和新的研究成果,难道不也是值得读者去关注的吗?而且此书的标题是“胡适还是鲁迅”,至少从语法上来说,“胡适”与“鲁迅”是平等的,所以在文章的选编数目和质量上,按理也不应该有任何偏颇。第三,在第三辑《胡适还是鲁迅》中,实际上有不少文章都是可以归入之前胡适和鲁迅各自的专辑中的,如汪晖、摩罗、旷新年、何满子、方舟子、杜钢建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属于专论,而不是胡适与鲁迅的比较或平行研究。真正的既涉及到胡适又涉及到鲁迅的文章只有寥寥数篇。容我再小人之心地揣测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谢泳先生怕这一部分看起来过于寒碜才把那么多专论硬塞进去的。以上是全书体例编排上的倾向性问题,很明显,这本书虽名为《胡适还是鲁迅》,但是倾向于胡适的(从书名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尽管按人物的出生年月应该是鲁迅在胡适之前)。而在一些具体的文章中,真正能做到持平之论的可谓少之又少,而且缺乏真正深入细致的学理考察。这本书收入了数组论争性的文章,但彼此间能够做到有效对话的却不多。如谢泳的《鲁迅研究之谜》和林贤治的《也谈鲁迅研究之谜》,针对谢泳提出的“为什么鲁迅反专制却总是被专制所利用”这一问题,林贤治实质上未能作出有力的击中要害的回答。林贤治一直强调鲁迅的(相对于政权与当政者)的“弱者”地位,却忽视鲁迅与毛泽东之间难以否认的隐秘联系。固然,自新时期以来,毛实际上在知识分子和舆论界中多多少少已经带上了负面色彩,林贤治出于维护鲁迅的话语正当性,因此撇清他与毛的联系从而突出鲁迅被利用的“无辜”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这确不是真正学者的研究态度。过于强调鲁迅的“无辜”性,也无法对“文革”中许多人熟读鲁迅却只有少数领会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这种怪现象作出有效解释。真正的研究,首要的条件是要承认事实的存在。笔者并不认为毛泽东之高度评价鲁迅只是单纯出于政治目的,而鲁迅与毛泽东之间毫无内在的实质联系。实际上,解答谢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对鲁迅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整个中国革命(包括“文革”)都有比较深入的考察和理解,方能理清这数者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并给出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回答。而林贤治显然缺乏这一方面的学术准备与学理素养,他对此所作出的回应,与其说是反击,毋宁说是回避问题更加合适。作为一个鲁粉,笔者对林贤治先生维护偶像之心切也颇能理解,但是笔者亦不得不说这种维护实质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侮辱。鲁迅真正需要的是历史的公正与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不是出于个人感情与私心的辩护。在其他文章中,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倾向性也不鲜见。如程巢父的《胡适的“反悔”并非在30年之后》,有如下一段话:“胡适具有‘爱智的真诚’,而罗曼•罗兰则不配,所以纪德说‘这只老鹰已经筑好它的巢了’。”对罗曼•罗兰这么一位普遍令人尊敬的诺贝尔文学得奖者使用“不配”这样性质严重的用词,既是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今人之评价前人,与前人之同时代人评价前人不可相提并论),也是一种非历史的轻率的断语。又如张承志的《致先生书》。张承志先生本是文学家,难以要求他做到学者的严谨与求实,因此偏见与臆断充斥本篇本也情有可原,但是因为笔者阅读过《乡土中国》一书,对“他(笔者按:指鲁迅)不愿与活得轻松甚至妙趣横生的同时文豪们(比如郭沫若、林语堂)为伍,就如当代中国在牧区和田野忍受辛苦沉入底层的民族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不愿与费孝通那种媚世无节的学者为伍一样”这样的话语实在难以忍受。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有难以湮没的筚路蓝缕之功,这点不谈,如果费孝通先生当年没有在田野忍受过辛苦,没有沉入底层,他那具有极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又从何而来呢?何况史实也证明费孝通先生的确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费孝通先生的“躺着也中枪”,笔者实在不能不对此表示愤懑。以上“粉黑一体”(粉是对偶像而言,黑是对与偶像立场对立的人而言)的例子在书中比比可见,我所举的只是其中两个比较露骨的。为证明偶像的正确性或赞美甚至抬高偶像,不惜贬低与偶像立场不同甚至与偶像没有太大关联的人,这样的手法其实是情绪化而且幼稚的,因为真正的学理探讨,是靠深入周密的思考和扎实的学理依据来立论,而不是靠随意的臆断和轻率的贬损来取胜的。正如何满子先生在《打鲁迅牌和从鲁迅观照今天》一文中辛辣无情地指出的那样,一些人对鲁迅的名字念兹在兹,不过是为了打压对手并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对胡适也是如此,背后缺乏真正做学问的精神。程亚文的《“问题”之外 “主义”之外》是本书中少数真正能做到“持平”的文章之一。作者写道:“人都是有缺点的,即使是圣人、贤人也难以保证洁白无瑕,假如公允、持平地对这些往昔的师尊全面给予评价,说一说他们的不足也并无什么不可,但在说他们的非优秀之处时,却一定要拿胡适作为正的一面来反衬,这就让人感觉不太舒服了,它大概仍暗合中国人近现代以来培养起来的非此即彼、是一不二的思想套路。”把句中的“胡适”换成“鲁迅”或任何一个学界偶像也并无不妥,因为这些情况所遵循的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程文接着又提到了看待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在尊重历史、还原到历史语境的前提下进行,要对前辈的“历史局限性”保持同情和宽容。以上两点虽然经常被人谈及,现在说起来也好像有些陈腔滥调了,但实际上,中国学者中能做到以上两点的并不多,从这本书的选文中就能看出。《胡适还是鲁迅》初版于近十年前,书中的某些观点,在当时看来可能是一鸣惊人的或最时髦新潮的,但是今天看来,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缺陷。举个例子。书中“左”“右”对立的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一些学者对“自由主义”的历史与内涵的没有充分深入的了解,对鲁迅与左翼文化的复杂关系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理论准备显得比较薄弱。如今学界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实质上,胡适与鲁迅的“对立”并不是“左”与“右”的对立,而是——如果胡适可以用“自由主义”来简要概括之的话,那么鲁迅——不是也搬出一个什么“主义”来概括他,而是不能用任何“主义”来概括他。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与方式,并无谁是谁非之分,只看个人的喜好趣味更趋向于哪一方而已。即使置于具体语境中,它们也能分别绽放出不同的光彩。因此我想,此书名字中“还是”二字,实际上也脱不出非此即彼的刻板思维模式,虽然这样的用词可能有利于激起讨论。
  •     胡适还是鲁迅   waitsince       一个是谦谦君子,一个是铮铮铁骨;一个海纳百川,一个嫉恶如仇。    一个崇尚民主渐进改良,一个力推社会激进革命;一个以“立”为主,一个以“破”为心。   一个是播种者,一个是医疗者;一个是“饭“,一个是“药”。      二十世纪历史的车轮轰然地倒下,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交合着这一世纪的风云雷电拨开世间的迷雾。重回那个年代,那个没有聚光灯但群星荟萃的年代。在这些群星中,有两颗无疑最为耀眼。这两颗星,一个是胡适,另一个便是鲁迅。   一九一五的胡适和鲁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一个在大洋彼岸从师杜威,一个在书斋中抄写古碑聊以度日,但他们心中都有一股难以遏制的热情。这种热情既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估量,更是对民生凋敝的中国自生的一种责任感。而当时所缺少的,只是热情得以涌动的发酵池。   一九一七年,这个发酵池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不甘心待在海外,急迫阐述文学改良方案;一个被挚友说动出山唤醒“一二人”。一场潜伏已久的运动即将撕破平和的面孔,要给世人一场惊天动地的呐喊。旗帜已经绣上花饰,子弹也已上膛,但是谁来发射呢?   那时的胡适之人微言轻,那时的鲁迅空有一腔热情。所幸,历史不乏有意识的集合。《新青年》的大旗挥舞起来,《文学改革刍议》也以排山倒海的势头席卷华夏,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燃起了那一代人的激情。孔家店的大楼岌岌可危,德先生和赛先生也不远万里亲赴中国。那个年代正如胡适之所言: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that we are back again.   作为统一战线的队友,蔡元培是一位韬略深远而又知人善用的主将,陈独秀是一位攻城略地摧枯拉朽的主将,而胡适之是一位勇于除旧布新注重建设的主将,而鲁迅则是一位骁勇善战不乏奇谋的大将。蔡元培搭建舞台,陈独秀摇旗呐喊,胡适之运筹帷幄,周树人趋前相应……这样一场配合得如此默契的革命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改革的迫切心理引发的对气势的过多关注、对传统的绝对否定以及对学理的忽视则使这场运动走向一条不必要的岔路。   一九一九的五月,作为新文化运动成品的“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从此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几位志同道合的主将均不再潜心于学理的探讨,开始暴露躁动的本质,纷纷投入党派的阵营。对于胡适之来说,文学革命由目的变为了手段,开始其他不同层次的思考,然而五四运动却将一场思想的运动逐步变为政治的运动,打乱了胡适之的改良思路,恪守着不谈政治的他也不得不走向动机的反面。而鲁迅,始终就像一个旁观者,即使有当时的作为白话文先驱的冲锋者的经历,也难以改变他那传统的中国式批判思维和日俄式的西方民主观念。但作为旁观者,往往更加清醒,鲁迅与各位共同奋战的盟友的分离也是难以抵挡的事情,当然也包括胡适。   一九二五年,二人正式分道扬镳。一个成了当时政权的诤友,另一个则是社会和政府的坚定的批判者。一个开始“立”的征程,一个开始“破”的道路。不论是“立”者还是“破”者,都很难在独坐斗室潜心治学,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洪流中。立者,需要保证对政权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长远考虑,所以不得不采取一种温和的良善的方略;而破者,可以肆无忌惮,依靠满身正气直指其非和痛斥其咎,不必在乎破除后的社会导向,因而采取一种“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策略。   然而,不破不立,更重要的是有破未必有立。胡适了解这点,鲁迅同样也没忽视。一个欲采取渐进的模式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从而完成对基本制度的建造和完善;另一个旨在从猛烈的声讨中唤醒人之为人的意识,从而完成对人的重新塑造。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二人是同样的人。虽然政治理念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感的驱使,都有一种无论如何也不会退缩的自信。   在三十年代,统一的政府的形成和巩固给两人提供一个弥漫着硝烟和浓雾的战场。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以及与左联的接触所巩固出的激进主义更彰显出鲁迅那种道德理想主义的范式,他不相信任何人和堂而皇之的理论化的东西,更不相信宪政、民主以及共和等任何一种外在的改进方法,对于他来说,唯一有用的就是“掮着黑暗的闸门”去改革国民性。而胡适在体制内,对高谈主义者同样不屑一顾,受杜威和赫胥黎影响的他更相信要把责任落实在行为和结果上而非行动和意图上。他就像一个传播者,不断地播撒着种子,以待有心人的收获;而鲁迅则是担心幼苗成长的困难,因而不断的施肥加料修剪。   一九三六年,鲁迅逝世。中国的舞台从此少了一位敢于直言的思想者,少了一位畸形社会的修正者。而胡适,只有更加寂寞地面对这个世界,矢志不渝地推行他的改良措施。   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身后事鲁迅岂会知之?一个终生反对独权和神化的人却被意识形态异化,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在死后却没有独立的灵魂空间,这是作为动机的最具有讽刺性的反动,虽然这种反动不是动机者发动。至于胡适成了鲁迅的二元对立的反面,鲁迅更是没有想到。    一九六二年,胡适也离开了这个他无限热爱的世界,这个他奋斗一生为之倾尽全力的世界;一个人孤独地离开了。二十世纪的两颗炫目的星也都逐渐地失去其光辉。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很难再找到这两颗星以及他们划过的轨迹,然而在无聊的世间有无数无聊的人无聊地做出两颗星的模样,用白炽灯刺眼的光点亮。   从《文学改良刍议》到《尝试集》,以及后来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不谈政治的胡适开始卷入政治中,携手《每周评论》,加盟“新月社”,创立《独立评论》,提倡个人主义,发起民主与独裁之争,并不断地为自由呐喊。犹如一只喋喋不休的“乌鸦”,虽然两边不讨好,但一如既往地告诉人们灾难的降临。思想革命与政治改造齐头并进,胡适总在一次又一次的温和的尝试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从《狂人日记》的发表,到一系列的新诗杂谈的出炉,鲁迅一直在彷徨中呐喊,直到坚定对国民性的批判。犹如苍鹰直扑脱兔,用杂文开创出政论新风气。思想革命一直贯穿前后,鲁迅总是在具体的事物中用具体的方法发表着不具体的看法,一次次打破旧思想新观念所构造的牢笼。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没有第一个有能力并且有勇气突破的人,又何来“走的人多了”?鲁迅一直痛心疾首地警告我们“哪条路不可走”,犹如医师对疾病的痛恨;而胡适则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们“哪条路可以走”,犹如老农对土地最基本的热爱。   有人说,鲁迅是“药”,胡适是“饭”。对于一个饥饿的民族来说吃饭是最急切的事情;然而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民族,生命业已走向危险的边缘,没有“药”也就预告着他们的死亡。   而今日正拖沓前行的中国,在饥饿和疾病面前,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究竟是胡适还是鲁迅?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终究还是没有看完
  •     阐述了知识分子的其中两种道路。。
  •     胡适还是鲁迅,现在还是一个问题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 49年后,痛苦的知识分子们发现为时已晚,陷入浩劫,谁来偿债?
  •     千古评说,人言言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或者胡适.
  •     换种题材写这两个人更好,而不是一群理论家在那夸夸其谈
  •     大概是五年后的今天又读了一遍,懂的似乎多了一点,电子高专图书馆藏书,无需多言。。。。。。。。。
  •     图书馆借的。
  •     虽然论争文看起来比较过瘾,但就不能是《胡适和鲁迅》么?
  •     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
  •     奇怪,我买的该书竟然不是这个封面,是类似于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的封面,不过,这让我更喜爱。
  •     研究胡适和鲁迅很好的间接史料~~
  •     基本算是读完,有几篇跳过了,文章良莠不齐。感叹中国现代教育扼杀人才。假如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一尊,中国将永无出路。高中大学得把逻辑学列为必修,并且介绍广泛的各种哲学思想,有了这样的哲学基础,我们大家看问题不至于太过片面。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辩证法错一步就是诡辩,可以自由心证,什么都是对,相当可怕,这本书中可以找到例子。
  •     胡适还是鲁迅
  •     非此即彼?
  •     这是一本各种人的文章合集,虽然不乏观点交锋的意义,但质量的参差不齐还是让我觉得不那么痛快。我虽不才,却感觉到有许多篇对鲁迅先生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解。至于那几篇满纸透着GCD口吻的就别放进来了,看着都闹心。
  •     书名不错,好题目。收录的文章也大都可读。但是一看编排体例,用心昭然若揭。粉胡适没问题,但是也用不着黑鲁迅吧?鄙视编者。
  •     这个版本的校对太糟糕。
  •     目下对胡适更感兴趣,觉得胡适更值得师法。
  •     欲解五四,怎能不读?鲁迅与胡适,犹如中国发展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但总有一面是需要经常朝上的,这一面我希望是胡适。
  •     让胡适们去胡适,让鲁迅们去鲁迅……胡适还是鲁迅?胡适吧
  •     努力探寻近代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和演变。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想,而不会那么想,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     我们确实该多读读胡适
  •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     第一辑,林贤治为鲁迅辩正辩反的围护值得一读。第二辑,突然冒出很多匪谍,接下一篇是反驳,谢泳好多篇,又好多篇围护胡适。第三辑,张承志何满子等人文风有跳出来之感。总的来说,想把胡派鲁派拧成一股绳,五星。
  •     论争有必要看,但是看多了难免乏味。
  •     中国需要胡适先生
  •     胡适与鲁迅并不是两极,我们需要胡适,如同我们需要鲁迅。世界的面貌不容易看清,何况逝去的大牛们,本书的选文,多方观点,各种对峙,但也大致能给你找到属于你的思想归属点。
  •     很喜欢这种文章的取舍以及编排方式,因为谢泳本来就是推崇胡适式的自由的吧!要是文章的写作时间也能弄上去就更好啦!
  •     到底胡适还是鲁迅?是个问题...
  •     狐狸和刺猬,托翁和陀翁,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李白和杜甫,歌德和海涅,天真的小说家和感伤的小说家,胡适和鲁迅……对仗要排到哪里去呢
  •     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前途是什麽?
  •     各说各话
  •     胡适派和鲁迅派~这种交锋还是值得一看的~
  •     一破一立
  •     一般,也是噱头
  •     可惜只有大陆作者的观点。 而且重点在胡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