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上中下)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01-01
ISBN:SH15642-110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1800页

作者简介

《母与子(上中下)》内容简介:罗曼•罗兰是法国当代重要作家,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著作甚丰,文学作品题材多样。《母与子》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记录了一个坚毅的女性的灵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象征她的生命犹如一条漫长的永不静止的河流,充满生机和希望,克服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永远不屈不挠,排除一切障碍向前奔流。作品既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法国社会现实,又以理想主义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坚强有力量的灵魂。

内容概要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母与子(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上中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http://book.kongfz.com/15279/139240280/ 这是一本老书,李小白书屋有这个版本的上册哦! 这是一本老书,李小白书屋有这个版本的上册哦!
  •     http://book.kongfz.com/15279/139240280/ 这是一本老书,李小白书屋有这个版本的上册哦! 这是一本老书,李小白书屋有这个版本的上册哦!
  •     我仍然记得在悉尼大学读书时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那种美妙感觉。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奋斗历程,而他流亡的感受和经历,跟我当时留学很相似,于是更加有共鸣。有人说,现在没有人读罗曼·罗兰了,他的作品不适合现今的新时代了。对此我不知道是否正确,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人看他的书,但我觉得,还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罗曼·罗兰的书都巨厚,也许这也是读者寥寥的缘故之一。《母与子》是他晚年作品,写的是一位女性从少女时期到死亡的人生历程。同样作为女性,我对此尤为感兴趣,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跟阅读《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我胃口甚好地用了两个月时间从头看到尾,连在日本旅行时也在看。这次罗曼·罗兰将笔墨更多放在人物的心理活动上,选取的女主角安乃德不是如克里斯朵夫那样的天才,但是从她的内心活动看,她是堪比克里斯朵夫。安乃德独立果敢,敢于反抗,但又充满爱怜。她就像一个火球,烧掉旧世界的道德和伪善,温暖了不单单自己的孩子,还有更多更多的人。1,拒绝掉的婚姻安乃德的父亲死了,给她留下丰厚的财产,于是她成为炙手可热的女继承人,不少资产阶级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跟她联婚。住在隔壁的洛瑞喜欢安乃德,更加喜欢她的门第财产,在父母的鼓动下追求安乃德。少女安乃德充满梦的幻想,而且她健康,渴望爱,有性欲。她爱上洛瑞,但是她越来越觉得他们的婚姻会是悲剧。在洛瑞家住的日子里,她更加看出这户人家的虚伪和陈旧,看出洛瑞姐姐和母亲的算计和浅薄。她心想,嫁给这个人,就等于嫁给了这个家庭,可是这家人让她恶心啊,她觉得痛苦极了。于是她跟洛瑞提出分手,但是洛瑞死活不肯,哭着跪着哀求。由于怜悯和爱,她跟他发生了关系。但这也真正促成了两人的分手,安乃德看出洛瑞得到她身体后的冷淡,她坚决走了。安乃德怀孕了。然后她破产了。她从上流阶层掉到一无所有的境地。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最最痛苦的事情,未婚先孕,单亲妈妈,还破产!但是安乃德觉得这是她的新生。如果之前她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上流社会的各种缺点,那么现在她则清楚看到这些人的虚伪和可笑,她明白到,之前她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因为这是跟人民大众隔绝的,跟劳动隔绝。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真正的满足和快乐,不用双手去创造,呸,这不是生活!安乃德向旧道德挑战,她不掩饰自己单亲妈妈的身份,到处寻找家庭教师的工作。慢慢地,她站稳了脚,开始了她劳动者的生活。安乃德这个人物具有跨越时代的先进性。在当时的法国,虽然从表面上看,妇女已经取得跟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从细微处看,从道德层面看,这种不平等还没有消失。妇女被限定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支持”和“协助”丈夫的次要角色。一旦结婚,女性要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去支持丈夫的事业。社会歧视不遵守传统道德的女性,单亲妈妈、未婚先孕,但是容许不打破婚姻的通奸。西方妇女经过漫长的斗争,终于获得了更多的平等。如今,单亲妈妈、不结婚却要孩子、女同性恋等都很平常了,不会像安乃德那样,处处都碰灰。法国那时候的情况,有点像现代中国。中国基本实现男女平等读书和就业,但对女性的要求还是很封建,例如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刻薄,在家庭中要求妇女承担大部分家务和养育孩子的责任等等。男女平等,是一条漫长的路,女性不是要打倒男性,也不单单获得跟男性一样的特权,而是男女都被人对待,有人权有人性,对男女都一样。2,个人主义人是自私的,但是人的自私可以分很多种。狭隘的个人主义,是为了个人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而高度个人主义,是实现自我的和谐,从思想中提炼出强而有力的行动,去创造新的价值,这价值是出自于人的内心,但却会光照更多的人。像安乃德那样是高度个人主义,具有人情味,是诚实的。她遵循自己的良心和直觉,她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她拥有“没有道德顾忌的良心”,对于她来说,思想等于行动。我曾经跟我爱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我暂时做不到包容所有的人和事,但是我不愿意虚伪;我恨,必须说恨,我爱,必须坦诚去爱,我的行为不能跟内心想的有二样。永远困在个人主义的圈圈里,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说,是太过于狭隘。人在为自己服务,让自己生存无忧后,是要将力量投放于自己以外的事物。安乃德的儿子玛克,跟母亲一样,是个人主义者,很珍惜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为此宁愿痛苦,宁愿饿肚子。但是他不快乐,因为他不行动。他头脑里有无数想法,对社会无数不满,他渴望揭开一切虚伪的外衣,但是他什么都没有做。在两位行动力非凡的妇女影响下,他开始投身于更有影响力的事业,虽然这直接导致他被人刺杀。但他的价值得到实现,这比他过碌碌无为的一生要好得多。以我的个人经历来验证,思想固然是伟大的,但是行动有思想无可比拟的力量。在头脑里转的千万个想法和念头,不如真正去做一件实事,即使没有结果或失败了,比那些坐着光想不做强多了。改变这个世界,也是靠行动。行动是具有积极性的,因为你相信行动会有作用。有一种论调是:世界那么大,个人力量那么小,微小的行动,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世界本来就很乱很丑陋,人类是可恶的生物,做什么都不会有好的改变,人类最终自己覆灭自己。我觉得不是没道理,但是不代表人可以无所作为。纵观历史,你会发现很多有益的改变都是无数细微的行动,通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积累下来;你会发觉,在历史海洋里,总有一些细微的行动是能照亮世世代代人们的良心。人要从狭隘的个人主义到高度个人主义,首先要诚实,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然后人要有所行动,而行动应该与思想一致,不畏艰难地实现自己的目标。3,痛苦是学习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有两种生活,日常生活和内心生活,后者更为重要,它是人的真正生活。整本书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占了很大篇幅。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内心活动都比他们现实生活要广阔和深刻,更加精彩。而人则在内心活动中,提炼出自己的信仰,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真正想达成的自我。这些内心的暗涌,并不表现出来,即使是父母和子女、爱人或朋友之间,也是互不知晓。安乃德只看到孩子的叛逆,看不到他内心的思考和矛盾;玛克看到母亲好像并不关心社会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安乃德对人类苦难的关切和对战俘的营救;阿霞看不到玛克的内心成长,等不及就出轨然后离开,玛克也看不到阿霞内心的痛苦和渴望行动的决心……人与人之间,能不能互相理解?能,但是也不能。通过言语和行动,人是能够理解对方的大部分,但是却不能完全理解。因为人的内心是连续的、多变的、充满矛盾的,人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理解自己,而需要漫长的思考,才能了解部分的自我,何况是别人呢?于是人注定是孤独的,有些事情只能自己承担痛苦,自己去寻找出路。但是痛苦不是一无所得的。痛苦是学习,是在内心酝酿的一场风暴,到一定时候,风暴会扫清内心的角落,人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要怎么做。有时候我会收到一些年纪比我小的人来信,说自己目前很迷茫,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想说的是,你的痛苦和迷茫,是正常的。你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因为这种痛苦是真实的,只有你自己感到痛楚。但是你不知道你周围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他们也永恒地处在一种迷茫中,只是每个人痛苦都不一样。你现在经历的迷茫,也许是别人也曾经经历过的迷茫。所以,不必要害怕痛苦和悲伤,而盲目去麻痹自己,追求解脱。从痛苦中,人获得更多的启发,所以人要有耐心。一两年的迷茫和痛苦很正常,一辈子的痛苦也很正常。人要不断思考、行动、尝试、失败,修正,这样痛苦才能够让你有所获益。这个痛苦历练只能自己孤独进行,因为自己牙痛,跟别的不牙痛的人诉说,别人还是不能想象出这牙痛有多么厉害。4,和平与暴力革命奇怪的是,罗曼·罗兰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是反战的,但是他却赞美苏联的无产主义革命,特别是在晚年,认为共产主义不错。不少西方知识分子,例如罗曼·罗兰和德莱塞,在晚年偏向苏联模式,认为共产主义能够拯救困在浮躁虚伪的资本主义中的人们。但是苏维埃暴力革命不是跟他们的反战立场相矛盾么?这并不矛盾。一战结束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充满各种矛盾,为二战埋下了火药。只有少部分人看到,一战后的和平并不是真正的和平。人们回归自己的生活,大多追求享乐和自我麻痹,不去想不去做,极度浮躁。而一战后世界的权力格局,从政治权利转移到经济权利,操纵和平和战争的不再是国与国的政府或国王,而是经济寡头。巨大的经济利益,通常来自战乱,军火可以带来极大的利润。罗曼·罗兰等人看到和平社会下涌动的不安因素,感到一味追求和平并不能带来和平(罗曼·罗兰对二战的预测很准确!)。与西方社会做对比,苏联产生了苏维埃革命,无产阶级起来推翻他们的特权阶级,这是一种新的、具有首创性的革命。假如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取得经济寡头本来掌握的权利,这样或许能够有一个制衡的作用,又或者社会会产生更健康、更能够惠及全体人民的新格局。罗曼·罗兰不是没有看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血腥和残酷。他也讨论过,民主社会容易产生虚伪,共产主义容易产生专政。以他这种不喜欢暴力的知识分子立场来看,共产主义太过暴力。于是,他赞扬无产阶级革命,但更加倾向的是甘地那种非暴力反抗----反抗,但是尽量避免流血,尽量不用暴力去催化更多的暴力和仇恨。罗曼·罗兰也不是很肯定到底哪种模式才更好。我觉得人类社会永远没有一个完美的模式,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暂时的,迎合当时需要的,但又随时可以产生变动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即使社会没有完美的,但是总有人不断地去作改变。5,总结引用罗曼·罗兰自己说过的话作为全书的总结:“一个真挚、漫长、富于悲欢苦乐的生命的内心故事。这生命并非没有矛盾,而且错误不少,它虽然达不到高不可攀的真理,却一贯致力于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而这和谐,就是我们的至高无上的真理。”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罗曼罗兰的作品真的看得人心潮澎湃!
  •     偶然重遇,才记起我也读过这本书。虽不及克利斯朵夫,但是仍然可以称之为卓越的作品,也很令我感动。罗曼罗兰的这两部姊妹篇,真的太棒了。
  •     罗大冈先生
  •     《欣悦的灵魂》的译名,这是一本对堕落世界不屈抗争的好书。//我在教堂的门槛上 当我进入那灵魂的圣殿而跪下时 心里就洋溢着 虔诚 痛苦和爱 因为那是我在人间最亲爱的人的灵魂 她爱我 她为了我受苦 比我所爱的任何人受过更多的苦——我的母亲 当我在半明半暗的教堂窗边 听到昔日的管风琴在低鸣时 就噤声走去 把脸埋在她长衣的皱褶中 于是在她慈爱的怀抱里 开始流露我对她所有的感情
  •     好像少了初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的激情。
  •     引向自觉
  •     小学时读的,安乃德和西尔薇,就这么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     这本小说我是第三次读。三册鸿篇巨著,每册都是大部头。这是我青年时期就无限崇拜的作品,也是我思想启蒙的最有力度的小说。前两次读,对主人公安乃德崇高的人性的光辉所痴迷,因为在我以前读过的作品中,没有这么正直的,坦诚的,自由的灵魂打动我,我被激励的晕晕乎乎。这次重读,我感到对作品更深层的理解,崇拜消失了,我可以更多地去欣赏作品文学方面的精彩,和对政治观点的了解。安乃德仍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我对她持有的政治倾向,反而不那么认同了。
  •     自觉
  •     最是那年少时的启蒙啊
  •     居然有三册。。。任重道远
  •     终于找齐下册了,看完结尾了!
  •     大学时代,《克里斯朵夫》之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