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阴暗面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11721052
作者:[英] 迈克尔·曼
页数:800页

作者简介

◎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
◎韦伯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曼重塑对历史的理解
◎充满挑衅的现代民主新理论
◎凶残的种族清洗为何是现代民主的丑恶面?
当同一片领土上,两个对立的种族民族主义组织都声称自己拥有国家主权时,危险产生了;当弱势的一方由于外部的支援而不愿屈服、选 择战斗,或者强势的一方认为自己能够骤然展 开锐不可当的武力行动时,冲突便升级了……行动升级并不只是“邪恶的精英”或者“未开化的民族”的杰作,它同样产生于领袖、激进分子以及种族民族主义的“核心拥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曼的解读聚焦于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关系,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种族清洗的源头及升级过程,有助于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
媒体及专家推荐——
√ 迈克尔·曼是宏伟思想的多产者,这本巨著中天才、雄辩和发人深思的内容俯拾皆是。从书名开始,本书就引发了一场争论,它借助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来重塑我们对人类历史中最坏方面的理解,借助现代的观点来重塑我们对古老历史的理解。曼将缜密的实证研究与对观念的权威掌控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有值得称赞、讨论或深思的观点。对它的讨论仍将持续多年。
——本·基曼(Ben Kiernan),耶鲁大学种族灭绝研究项目主任
√ 社会学术语全无,历史大数据充足,这份研究为外行读者开辟了足够的通道。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有如百科全书,叙述分析异常丰富,本书为政治社会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科学学者、政治领导人、政策制定者而言,这都是必读之作。
——《选择》(Choice)
√ 在这本重要而充满挑衅性的书中,这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曼提出,凶残的种族清洗事实上是我们现代民主时代的丑恶一面,“它属于我们的文明,属于我们自身”……在种族清洗这个领域,曼的阐释绝非定论,但已跻身最成熟深刻作品之列。
——《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 曼的书为研究残忍的种族清洗做了十分有价值的贡献。他大范围地聚合了各种观点和亲历者讲述,这种能力使他的努力适时且值得,因而这对任何研究或处理种族冲突方面问题的人都非常有用。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曼的这本书到达了一种层次,它能同时满足他的同代人和学生们的好奇心,而这也必然会激起更多的对这一论题的探询。
——《东南欧政治期刊》(Southeast European Politics)
√《民主的阴暗面》……是一本强大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引出了一套阐释这些悲惨事件的宏伟社会学理论……曼的作品代表了当代历史社会学的最高水平——广博、论据充足、富有趣味、密切关乎当下——所有的读者都必定会对他的结论满怀敬意……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曼拿出了一份有力的分析,足以引人深思……如今,种族清洗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媒体菜单中的一个稳定部分,每个关注种族清洗的人都应该去读这本书。
——《英国社会犯罪学》(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
√ 迈克尔•曼的《民主的阴暗面》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使人们向着阐明造成如此后果的具体社会研究和社会状况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份巨大的成就。
——《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
√ 在《民主的阴暗面》中,曼审视了民主化与种族清洗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多数其他社会学家不同,曼并不爱用术语。即便这本书很厚重,但所有抱着非学术想法、并耗费精力去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物有所值。
——《新闻日报》 (News Day)
√ 迈克尔•曼的新著涉猎甚广、立论大胆。它的核心主题——残忍的种族清洗伴随着救世宗教与近代民主的诞生而来——与人们普遍的观点截然相反……近年来在该主题上最好的著作之一。
——贝思·A. 西蒙斯(Beth A. Simmons),哈佛大学
√ 尽管我对曼的理论有所保留,但这部作品明显是重要的。而且,他构成了本书大部分内容的案例研究,叙述清晰,细节丰富,而且优秀到足以令人生畏。作为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民主的阴暗面》很难被打败。
——乔治•希尔拉巴(George Scialabba) 著名书评人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论点
第2章以往的种族清洗
第3章“我们,人民”的两种诠释
第4章新大陆的种族灭绝性民主国家
第5章亚美尼亚I:进入危险区域
第6章亚美尼亚II:种族灭绝
第7章纳粹I:激进化
第8章纳粹II:1500名施害人
第9章纳粹III:种族灭绝事业
第10章德国的盟友与援军
第11章阶级清洗:斯大林,波尔布特
第12章南斯拉夫I:进入危险区域
第13章南斯拉夫II:含谋杀意图的清洗
第14章卢旺达I:进入危险区域
第15章卢旺达II:种族灭绝
第16章反事实案例: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第17章与当今世界种族清洗作斗争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概要

[英]迈克尔·曼(Michael Mann) 西方影响力极高的历史社会学家。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LSE)、艾塞克斯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曼的的写作方式属于“终生写作”,著述不多却极为深刻,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权力的本质,近年来从对历史框架下的一般权力分析转向了对我们当代生活中的最阴暗角落的研究:人类中的大恶与现代性—民主的关系。
主要著作有《社会权力的来源》(四卷,已完成两卷)、《不连贯的帝国》、《法西斯主义者》等。其中,长达数年跨度完成的《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二卷)获“全美社会学联合会”杰出学术著作奖,是社会学领域的权威著作,在西方思想界赢得了与马克斯·韦伯等量齐观的赞誉,曼本人也被视为韦伯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而作为社会思想的里程碑,他的著作“表现出惊人的广博、罕见的深刻和雄辩的理论”。


 民主的阴暗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文/严搏非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曼(Michael Mann)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而这本《民主的阴暗面》则描述了现代性200年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这一现象直到今天我们仍在面对而无法回避,即:以抽象的“人民”的名义,对另一部分被归为“非人民”的“异己”或族群进行清洗的现象。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族国家体制,都是建立在大众政治动员之上的,曼因此将此类不同于传统政体的体制都称为“民主”政体,然而这些具有相同名称的政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分。一种是“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体制,这种体制承认实行民主自决的社群即人民是由不同阶级和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组合,因此,它将民主制度视为协调不同利益和谋求共识的机制,从而将人民集体认同的内部排他性降为最低,如英美法等国;一种是“有机民主”(organic democracy)体制,它将“人民”视为一个同质同构的完整有机体,此时,统治者自我宣称的“民主制度”便成为“人民”统一意志的象征,任何异于这一意志的杂音,则被视为对“人民”的背叛,于是,便“全国共讨之,全民共诛之”。这类“有机民主”政体,正是我们过去非常熟悉,而近年来似乎又重新开始记忆的,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用我们熟悉的语言来描述它。而在曼的分析框架下,这类一旦取得政权便开始对不符合其“人民”想象的异体进行清洗的“有机民主”,除了有纳粹德国和南斯拉夫的米洛索维奇政权,还包括了20世纪最重要的极权主义运动及其思想清洗和民族清洗的政策。原载于【季风书讯】No.400编后小记http://site.douban.com/jfbooksclub/widget/notes/14304959/note/500532724/
  •     这部著作的问世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自然,作为一个对民主转型有着独特学术兴趣的读者,也拔了草。平心而论,这部书如果可以换个标题就值五星,我给了三星是因为他大概还需要再换个翻译。为什么我认为他应该换个标题呢?因为其实曼所讨论的更多是现代性对于种族灭绝的影响,而并非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民主是现代性的重要产物,但两者并不对等,因为现代性的价值体系里还包含着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世俗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这一点曼在书中也有涉及。虽然他在论述的过程中将现代性对种族屠杀最大的影响界定在了人民性的界定上(他将此界定为民主所必须的共同体基础),但人民性界定的标准却并非民主的结果,而是民主运行的前置条件,准确的来说,是作者论述中的有机民族主义和无产者社会主义。作者的核心观点其实都在一开始和最后结束部分的八论点上,为了方便读者,我将这八个论点做一简单整理:1.蓄意的种族清洗是现代现象,是民主的阴暗面。传统时代的清洗往往以征服、获得劳动力为目的,并非特定针对某一族群;而看起来脱离了种族清洗的西方国家,只是因为其早就经历过了种族清洗的阶段。在现代性的驱动下,民主成为一种广泛的甚至唯一可以被接受的制度选择,而民主的运作需要特定的共同体基础,这个基础的实现就需要人民性的界定,而受到种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这种人民性的界定很可能与种族和阶级勾连起来,人民意味着特定的族群和特定的阶级。在这种背景下,种族清洗或者阶级清洗就成为了实现民主的一种选择,这也成了民主的阴暗面。2.种族之间的敌意往往发生种族成为最主要社会分裂维度的社会中,尤其是当这种分裂还与经济政治权力想勾连时,就会更加严重。曼在《社会权力的来源》中界定了他的四种权力模型,以此来研究人类社会的权力关系,自然,在这部著作中,四种权力的模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军事权力的不平衡与种族分裂相结合的时候,这种分裂就显得愈加难以弥合。3.蓄意的种族清洗产生于两个古老的民族,对于同一区域产生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的时候。古老是因为,他们互相之间可能已经经历了百年甚至前年的仇视,这种仇视或者文化上的对立给他们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很容易激怒年轻的男人们冲到种族屠杀的第一线。建立民族国家的诉求意味着这种种族差异的政治化,政治权力是四种权力中最核心的,一旦掌握了政治权力就可以实现对其他权力的合法配置,尤其是在这种政治权力往往还披着民主的外衣的时候,就更加显得重要。为了避免所属族群的边缘化,为了应对可能的风险,冲突就更容易发生。4.两大族群心理预期势力的均衡。这意味着对于少数族群而言,能够获得外部的强力支持或者自身一直以来掌握着足够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对于多数族群而言,他也自信可以通过自己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和意识形态优势实现胜利。双方都有恃无恐,在和平的谈判桌上就更容易陷入僵局,最终女只能让暴力来解决问题。5.国家陷入派系化,无力维持秩序的时候种族清洗更容易发生。现代国家的经典定义是在固定区域内合法垄断暴力。这意味着国家是政治秩序的基本维护者,而一旦国家本身深陷派系化的泥潭之中,又如何去平衡各方力量,去化解种族清洗和仇杀呢?6.种族清洗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计划,而是经历了计划不断激化的演变过程。一般来说,作者会谈及ABCD四种不断计划的方案。A方案一般是合法容留,但优势族群会获得相应的优势特权,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对于少数族群的平等地位剥夺,一般很少伴随着蓄意的暴力;B方案则是治安性驱逐,这种情况下共处一室显然不可行,那就进行强制迁移,划分出明确的你的我的范围,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暴力和死亡,但是是受到恶劣的迁移环境造成,并不一定是主观故意;C计划是政治灭绝,意味着对于少数族群的政治、经济资源掌握着进行清洗,表现为其对精英的清洗;D方案则是种族清洗,不加区别的对对立种族身份的人进行肉体上的灭绝。从到D的演变有很多结构性的原因,同时也很充斥着很多偶然因素。7.主要的发动者来自于掌握政党和国家的激进精英、军事人员和核心支持者。8.参与种族清洗的大众一般都有复杂的世俗原因。从参与种族清洗的社会层次来说,难民、农民、生计受到威胁的年轻人是最多的,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通过种族屠杀的过程来获得自己的工作和世俗收入,这往往表现为对于财货的抢夺和满足性欲的强奸。实事求是的讲,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性背景下种族清洗的专著,曼的作品实属上乘,书中有大量实证的例子,展现了很多参与种族清洗的人的变化历程和内心独白,对于我们理解这一人类生活中的沉痛部分具有很大的价值。
  •     《民主的阴暗面》这一书名极具争议,看上去有几分令人不快的味道——因为很多人认为民主没有阴暗面,就算有也不是种族清洗。读完这厚厚的八百页,不少人的心中可能会涌起一个困惑:作者把土耳其、美国、纳粹德国、苏联、红色高棉、卢旺达等种种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政体形式都放在一起,说是其种族清洗的行为都体现了“民主的阴暗面”,他这难道不是对“民主”定义的误用吗?作为一个著作等身、曾费时三十余年撰写四卷本《社会权力的根源》的知名社会学家,迈克尔•曼当然不可能连“民主”的定义都搞不清楚。只不过不仅“民主”本身有诸多形态,其含义也种种不同。他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世人通常理解的“自由公正的定期选举”意义上的“民主”,而是“democracy”一词在古希腊根源中的原始含义,即“人民的统治”——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界定,“民主是多数而贫穷的人成为统治者”,也就是与君主制、或寡头贵族制那种少数人的统治相对应而言的。在此,作者想要证明:“多数人的暴政”中往往衍生出一些可怕的后果,“蓄意谋杀的种族清洗已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现代性、我们对进步的看法,以及我们引进民主的尝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担心“民主总是携带这种可能,即多数人可能会对少数人实行暴政或欺压行为”。孤立地看待这本书,很容易得出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但如果放到西方的思想系谱里去,可知它具有深远的背景。迈克尔•曼的这种“恶乃生于文明自身”的道德怀疑主义的幽暗意识,显然是源于基督教精神:除上帝外无完美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罪人,哪怕是在他做好事的时候。而从西方政治思想史来看,在几乎一两千年的时间里,“民主”理念都是一个受到怀疑的例外,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奉为准则。直至《联邦党人文集》中,美国建国诸杰都还猛烈抨击完全平等的直接民主,认为那“从来就是骚乱和对抗的竞技场,个人安全和产权,从未得到保障,总体来说,直接民主制,都是短命的,而且死得暴烈”。为何在特定情形下,尤其在转折进入现代进程后,按说是在更文明进步的时代,“多数而贫穷的人成为统治者”这一看似分明是好事的制度,却反倒会带来黑暗的一页?原因可能是:当多数人被组织和动员起来后,他们往往凝结成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此刻如果不能加入他们(也就是“公民”或“人民”),那么被他们选中为敌人的那些群体(例如被视为“人民公敌”),往往就要倒霉。这样的事例古已有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的古希腊克基拉的一场政治冲突中,占多数的民主派几乎屠杀了全部寡头阶级。然而那时毕竟只是偶发的,“民族”和“种族”也不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认同对象。在中世纪,你属于哪个民族根本不重要,甚至直到近代人口普查时,很多人在被问到自己是什么民族时也答不上来,而只说自己是“本地人”。因此,近代以前欧洲对“非我族类”的有计划清洗,基本上是针对“异教徒”,在宗教战争时期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等,都是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应。或许是由于过多聚焦在“种族清洗”的“种族”二字上,作者不免对宗教战争中的“异端清洗”轻轻放到了一边。实际上如果对比分析看,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其事前的原因机制、双方的伤害性互动、施害者的对暴力实施的有计划性,甚至杀戮给施害者带来的“成就感”等等;像隔离、驱逐、骚扰、剥夺权利等手法在宗教战争中也都早已是惯用手法。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宗教战争中,施害并非总是多数派对少数派,更远未像后世那样计划周密、且施害一方占有压倒性的力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需要被进一步组织起来以实现进步的目标。此时,英法这样最早兴起的民族国家,被证明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这一目标的组织形式,并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以“民族国家”这一神圣共同体的名义要求其人民效忠。但民族国家内部的紧密团结,产生了一个组织动力学上的要求,那就是把一个复杂多元的国家加以整合、控制,达到数目字管理,这种同质性能在国家竞争中成为实现全国协调一致的巨大优势。这就自然造成一个想法,即认为构成国家的“人民”应是一个个普通而均质的单位,最好每个公民都属于同一种族、说同一语言,而不要掺杂任何“杂质”。值得补充的是:这也是种族清洗在现代更恐怖的原因之一,因为相比起早先的宗教信仰之争,种族和民族身份是更为原生性的——一个犹太人可以通过改宗基督教成为基督徒,可他就算在德国社会生活了几代人,也还是不能变成种族意义上的德国人,因为你只能“生而为日耳曼人”。这样,有些社会群体逐渐被视为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不同族群之间原本就有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土地空间等方面的矛盾,那一旦有人在这火药桶上点燃一根火柴,情势就会爆发。其结果是,施害群体在意识形态上便决意把非己群体(out-group)清理出去——这种清理开始也许是温和的办法,但当这无法奏效时,越来越激进的手段便会接连出笼。按书中令人信服的分析,在纳粹德国,“犹太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案与其说看上去像一个偶然事故,还远不如说是无情克服其前进途中一切障碍的意识形态上的逻辑升级过程”。请注意,即便是纳粹,最初也只是想把犹太人赶走、吓走,只是在德国东侵后俘获了更多犹太人,而又不可能将他们继续向东赶,才设立集中营进行大屠杀——这倒也不是他们早先更仁慈,而是因为相比起犹太人自己离开,把他们集中屠杀实在费事多了。回顾这些惨史,值得记取的是:种族清洗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它总有其生发的机制和征兆,而其关键的要素在于那种想要造就一个在民族/种族/阶级等身份认同之上的纯洁、同质、排他性的命运共同体,而把其它的“杂质”、“害虫”彻底根除的意志。从施害者的语言中就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非己群体”早被进一步界定为“非人”——“他们”不但不是“我们”,而且是“寄生虫”、“吸血鬼”、“蟑螂”,设法把他们清理掉,才能让“我们”的社会肌体“恢复纯洁”。要反对种族清洗,就首先要警惕这种蛊惑人心的、把人类群体“非人化”的语言暴力。或许可以这么说,种族清洗的受害者在受到肉体攻击之前,就早已受到了语言上的暴力攻击。不过,在这里所讨论的,无一例外都是“发生了的种族清洗”,但作为分析研究,另一个问题或许同样值得思考:那就是“那些没有发生的清洗”:清末排满主义激烈时,中国局势也一度非常紧张,但辛亥革命之际虽然也爆发了一些零星的冲突,却谈不上西方这样的程度。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虽然也曾有民族主义政治思潮强调那是马来人的土地,要求只承认马来语为唯一官方语言、马来族为唯一的民族,但最终也不过只是设法限制和排挤非马来族群的权利,总不至于血流成河。而像巴西这样的社会,数百年来民族、种族各方面异质性极高,也没有发生美国这样的种族冲突,其原因又是什么?正是这些案例,才揭示着现代社会多元共处的其它可能。最后,如果说“多数人的统治”这一意义上的“民主”应为一些种族清洗事件负责,那么“多元平等的公民社会”这一意义上的“民主”或许正是防范悲剧重演的关键——以往的悲剧,说到底,都是因为“种族/民族/阶级”的权利区分凌驾于公民的个人权利之上。理应看到,作者讨论这些,正是为了完善民主——无论是什么意义上的“民主”。已刊《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7月27日刊-----------------------------------------------------------------------------勘误:p.73:[称法国人为frinchman,苏格兰人为skotte]作者故意用两个形声相似的错误称呼表示其非本地人:按,这两处疑是中世纪的地方英语拼法p.142: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它们的核心身份(马斯科维和安纳托利亚)比它们最受威胁的边界省份(俄国欧洲部分和巴尔干国家)更落后:马斯科维=Muscovy=莫斯科大公国p.144:[土耳其]帝国的少数派过去长期享有宗教宽容和地方自治。每一个“书上的宗教”都有它自己的米勒特(一个既表示自治又表示民族或社区的词):按,“书上的宗教”即指有自己天经的宗教,特指基督教、犹太教等,见《古|兰|经》黄牛章109节:“信奉天经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惟愿使你们在继信道之後变成不信道者,这是因为他们在真理既明之後嫉视你们的缘故。但你们应当恕饶他们,原谅他们,直到真主发布命令。真主对於万事确是全能的。”113节:“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是诵读天经的,犹太教徒却说:‘基督教徒毫无凭据。’基督教徒也说:‘犹太教徒毫无凭据。’无知识的人,他们也说这种话。故复活日真主将判决他们所争论的是非。”p.173:近3万希腊人在土耳其攻下土麦那城之后被屠杀:当作“士麦那”,即今伊兹密尔p.209:在阿拉伯它的任务与《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任务类似。译注:英日影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的一名军官在阿拉伯搬到领导当地人屡获胜利:按,“英日”误,那是英国影片,但原文的意思也不是说电影,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人p.392:与土耳其人的斗争联合了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的力量,所以民族主义者经常是亲斯拉夫的——很多人希望被庞大的苏联邻居疏远。保加利亚向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和英国人宣战,但很小心地选择不对苏联人宣战:应是“很多人不希望……”p.402:波兰实际就是波兰人的,爱沙尼亚就是爱沙尼亚人的,罗马尼亚归罗马人,等等:应是“罗马尼亚人”p.439:随着一项与苏联之间的把波兰边界向西移动大约150英里的协议的签订,4300万波兰人与52万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被重新安置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境内(苏联):恐应是“430万”p.618:入侵以及随后的镇压和挨饿杀死了大概有1.5万至1.7万本地人,估计占到总人口的25%:东帝汶现人口近120万,在1975年印尼入侵时也不会太少,疑是15-17万,否则不可能占到总人口25%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翻翻
  •     民主应该不是少数服众多数,而是应该有别的制约,例如一开始美国宪法规定了天赋民权,但是问题是民主随时都有能力否决合理的规定。但是本文的意思也表明了,民主应该是最好的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人类不可能避免的,只能说随着人的教育科学意志发展得以减轻
  •     在更好的制度未产生以前这确实是最适合的了,虽然有它的弊端种种。
  •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当‘人民’的定义被限定为某一特定群体时会产生的阴暗面”而已,作者自己也在一开始就澄清了此处所说并非最为多数人所熟悉的“稳定民主国家的民主”,内容简介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了。关于种族冲突的探讨放到现在的环境下看还是颇有意味。
  •     继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之后,又一部探讨类似种族清洗这样的大屠杀发生机制的力著。站在广义民主和现代化进程的视角上,考察现代政治制度与大屠杀之间的渊源关系;以严谨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和宏大的全球史视角,详细分析发生在20世纪世界各地的大屠杀事件。无论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本书都是一本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论著。
  •     很新的角度 史料与观点结合也很好 从对人民概念刻意曲解为“无产阶级”或“种族”入手 逻辑性很好 打开了新视角 扣掉一颗星是因为翻译略蹩脚 有些句子不通顺 没有按中文阅读习惯进行整理 以至于读起来有些累
  •     大屠杀
  •     原著是2005年出版的,十多年前扎实的学术水准,令人瞠目
  •     民主的阴暗面就是在自由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民主理想行进中产生的畸变歪曲(perversion) ——但是,有些作者,你总是和他八字不合的。
  •     将阶级概念重新拉回到族群冲突研究之中,但并不是一本好的研究著作。
  •     看了地球之盐之后对种族屠杀相关的内容有兴趣,这本书让人很有收获。
  •     然而继内容简介、推荐语、书评摘录、腰封阵亡之后,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也不保了。
  •     第11章阉割了毛,看有时间翻译出来。
  •     排除60页的参考文献目录和60页的索引,还是太厚了,只读了前四章的理论框架和苏联一章。他是在国家主义衰落的背景下居安思危,担忧民主执着于市场经济而犯下政治错误。先不论纳粹和共产主义算不算“民主”范畴,以及宪政诞生的目的就是防止多数暴政,能看到阴影,正是因为他站在光明的那一边。
  •     我来吐槽一下,对照原著,你会发现中译本被大量删节了,特别是第11章,被删掉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虽知道这是天朝特色,但是好歹译者你也说明一下啊,如此处略去多少多少字,大家都能理解,可恶的是,中译本全书无任何说明。
  •     资料可参看。
  •     民主是人类解放自己的道路上发现的最好的共处模式。自西方资本主义以来,民主成为解决人类相互屠杀、拥抱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选择!但是民主不是绝对的、完美的,它有残忍的一面,我们需要了解。民主需要人类不断研究和发展,从而保护人类的福祉! 详情请点击:http://chuye.cloud7.com.cn/7119827
  •     比较政治,作为一位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必须反思,吸收和阅读对方的作品才可以成长。
  •     我一定会搬出“燕雀鸿鹄”的理论予以回击。 我告诉他:为了进交易这行,我宁可去买卖五花肉期货。(Pork Belly Futures)!空有拜将封侯志,怎奈鬓边华发生;千里马不遇伯乐,俞伯牙难逢知音!
  •     所谓民主背后的‘努力’
  •     hilarious
  •     这书现在好应景,但是太厚了……恐怕一时半会看不完
  •     看看
  •     有很多史例,更适合专门的社科学术研究用。书中谈到,民主总是携带这种可能性,即多数人可能会对少数人实行暴政或欺压行为,而这种可能性在某些类型的多民族环境下会带来更加不祥的后果。
  •     尽管观点不太认同,但他的副论点对我倒是有点启发。
  •     反反复复读了很久,这本书其实真正的梳理并不多,大量的事例和历史堆满了篇幅,但正如曼一直强调的,由于数据的缺乏,其实他的分析并不清晰,他的观点也很勉强,框架也不清晰。但是至少这是一个角度。
  •     凑合一度
  •     看到了大量的历史
  •     在国内得到不少恶评,似乎是因为这边更喜欢喜剧。/其中最难忘的是656页对南苏丹和库尔德运动的提及。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而南苏丹已经在2011年独立成一个新国家。如今,库尔德的建国也在望。/国内要赶上这种研究水平,还需要很多年。
  •     解释种族清洗 解释种族清洗 解释种族清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有没读过书就来瞎逼逼的都是耍流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