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之花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108045796
作者:[法]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1989年,19岁的艾玛纽埃尔在电视上目睹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007年,已是知名漫画家的艾玛纽埃尔亲身前往切尔诺贝利,参加了为期两周的驻地创作,他克服了严重的手疾,描绘了那片土地上真实的景象,记录了生活在“隔离区”的形形色色人们的人生故事。
一本最真实也最让人意外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实录。
本书简体中文版将全球独家收录艾玛纽埃尔2012年探访福岛隔离区之后创作的《福岛核记》。
"不,我来这里并不想触碰死亡。在我看来,真正让我恐惧、迷惑我双眼的……是未知,是神秘。让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
因为它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内容概要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欧洲一流的漫画家,1966年9月29日出生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的圣布里厄。16 岁时,他公开发表了第一幅画作并就此展开了漫画创作生涯。1994年艾玛纽埃尔创作了以史实为基础的《无恶之地》,勇夺瑞士谢尔漫画节大奖、连环画出版人奖、普公奖等,六年后,艾玛拿到了2000年安古兰阿尔法艺术最佳漫画大奖。2004年,《革命之路》问世,艾玛纽埃尔凭此书获得该年度法国索列斯维尔漫画节最佳画册奖、尚贝利漫画节最佳画册金像奖及舍维尔尼最佳历史连环画头奖等重要奖项。


 切尔诺贝利之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看完整本书后是沉默的震撼。人类对科技的探索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对自身欲望的控制力,比如核能、人工智能、克隆技术、外太空旅行...... 有很多科幻作品都在关注这一领域,描绘了种种可怕的未来,人类自身命运在其中显得那么脆弱。也总有人说那些都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且不说是否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会是未来几代人不会遭遇的,还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可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福岛事故却是发生在当下的恐怖,“核污染的时间和人类的时间标尺不同”,其影响力之深远让人毛骨悚然。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遗忘”,忘记了过去人类犯过的错,并不断重复着。人之所以为人,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生命无穷魅力的演绎和感知,即使在最可怕的环境中,也可以发现生命的光辉。P.S. 法国人果然天生浪漫,全世界最理想主义的一群人。只有他们才会做出这种到核污染区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真相报道的事。
  •     本书简体中文版将全球独家收录艾玛纽埃尔2012年探访福岛隔离区之后创作的《福岛核记》。"不,我来这里并不想触碰死亡。在我看来,真正让我恐惧、迷惑我双眼的……是未知,是神秘。让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艾玛纽埃尔·勒巴热“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因为它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快读部分】本书类型:漫画纪实本书特点:作者通过绘画,讲述了他从法国准备、突患手疾、抵达基辅、探索灾难之地等等情形。语言简洁、画面丰富。【慢读部分】讲故事一般都是作家、或者小说家的事。如果画家一定要讲故事,多半走的是漫画路线。而说到漫画,无论日式还是美式,都是离奇古怪的故事当道。《切尔诺贝利之花》是欧洲画家艾玛纽埃尔的作品,几乎就是一部纪实作品。这在本书中,除了情节之真实朴素外,更有多幅照片为证。因为这些照片,在艾玛纽埃尔的笔下,变成了书中的一幅幅画面。这本书为何会如此吸引人呢?看不少介绍上都说,因为这本书的后面还附送了作者去日本福岛记录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几页画册。因此让这本书很特别,很有价值。但在下看来绝非如此的简单。在下去过汶川地震的原址,原址的确是保留了非常惊人的地震的现场感——大片的住宅区的楼宇坍台、断裂,道路上下起伏。然而如果以这种悲壮凄凉的感受去看这本书,会发现错了,因为这本书传达的是一种更壮阔的力量与胸怀。从一开始,艾玛纽埃尔讲述了自己因为在19岁时目睹了电视上播放的这次举世震惊的核泄漏事故。因此,当画家联盟和朋友约好去切尔诺贝利时,他冲动地报了名。但随后的问题出现了:在这样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故发生地,还有什么没有被核辐射所污染?换句话说,什么东西是可以触碰的?什么食物是可以食用的?什么水是可以饮用的?如果回来后发现自己因为残留的核辐射而患上癌症,该如何是好?基于繁多的因素要去考虑和防备,有人退出了。而艾玛纽埃尔在犹豫之际,忽然发现自己的惯用手瘫痪了。医生告诉他,是肌肉过度劳累。但是一个画家的手不能画画了,他该怎么做?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艾玛纽埃尔出发了。这时候,画面一转,开始讲述艾玛纽埃尔在火车上阅读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书籍所记录的情况。核泄漏的辐射,看不到、摸不到,甚至当时的苏联只是将其弱化为一场火灾难。但是置身于其中的人,包括工人、居民、救火队员……都发生了可怕的变化。遭受辐射严重的人,甚至会把腐烂掉的内脏一块一块呕吐出来,然后死掉。轻微的则是在一段时间后患上致命性疾病。甚至连孩子,一生下来,都具有可怕的残缺。这些用语言表述,会有一些苍白。所以当作者把画面描绘下来时,冲击力令人感到恐怖。然而,艾玛纽埃尔和伙伴抵达基辅,再从基辅赶往事发地时,他们看到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景象。被抛弃的事发地城市,如今长满了荒草,却也生机勃勃。很多当年被硬性迁移的居民,主要是老年人,都回到了这里。他们希望叶落归根。一些年轻人也生活在距离事发地不远的乡村。在这里,只要核辐射不达到危害人的程度,人们就安心而开心地活着。居民甚至因为这些从法国赶来的人,而举行了一次小小的欢迎餐会。大家喝酒、聊天,好不热闹。令在下印象深刻的是,书里讲述,在事发地,如今依然有煤气有电力,但是没有自来水。因为流经这里的水,如今依然会被残留的核辐射所污染,因此不能饮用,也不能用来洗漱。不过生活不断地前进,画面从棕色、褐色、黑色变成了五颜六色。其中一幅画面,是艾玛纽埃尔坐在一条小路中速写。他穿着防护服、靴子、戴着防护眼镜和口罩、带着警报器,可是就在他画画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这里曾经是人流熙攘的城市中心道路。画面上,出现了昔日繁华与今日荒草的叠加,美丽而震撼。这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不仅仅在情节的真实上,更在画风的自然上,还在故事的温馨上。-------------------------------------------欢迎关注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虽然是两场灾难,以及那些令人震惊的事实,可读罢之后来来去去总也无法忘记的却是那首关于井里的孩子的歌,还有那一句——让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
  •     真正让我恐惧、迷惑我双眼的……是未知,是神秘。让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
  •     我得到的震撼远不止限于艾玛纽埃尔对于人类毁灭地球的另类批判。我感喟于他去思考能为有着相似悲惨经历的人民做些什么的勇气,以及打破那一条浅浅的分界线探寻事实的背面。我承认我没有这种勇气。在他的画中,隔离区不是一座地狱,而是自然通过这种方式赶走人类这地球上最肮脏的生物之后留下的另一种天堂。还有书后收录的“福岛核记”也让我感到意料之中的惊喜,同时更加敬重本书作者。
  •     在灰色的画本中插入彩色后,切尔诺贝利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我们害怕的不是辐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而是神秘。
  •     很感动···平实而撼动
  •     “醉人的美丽”,很荒谬很可怕,但没有人类生活之处荒凉又自然的存在,真的很美丽不是吗
  •     法国的艺术家们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要用自己的作品影响社会的倾向........
  •     画风太赞,黑白连着彩绘更有冲击力,抵制核污染
  •     [这就好像是人类被从天堂里赶出来一样。在切尔诺贝利,人们自食其果。] 爱这样的色彩和画风,透过画面表达出的绝望、新生与反思更触动人心。
  •     一种让你无法回避的方式逼你直面灾难、死亡、人性的问题
  •     让你明白究竟什么是核灾难
  •     有点纪录片感觉但是不够吸引人
  •     人类太容易遗忘,特别是关系到自身的生存问题时。上帝本来用切尔诺贝利为人类敲了一次警钟。三十年过去,那里仅仅成了遗忘之城。过不了多久,福岛也会被湮入记忆的尘埃,人类的历史始终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可悲的循环,生生不息,直到尽头。
  •     但愿历史不再重演
  •     画功了得
  •     还行吧,在国图快闭馆前快速地看完的
  •     画得很棒,引人深思。
  •     数据太少而抒情过多
  •     现实的背面,还是现实。2016已读38(40)。
  •     直面死亡时,生活依然是生活,恐惧和温情并存。
  •     彩色和灰色两种变现方式极其生动的再现了切尔诺贝利和事故之后灾区的荒凉可怖和人们的勇敢无畏。两种画风跳跃式的表现手法让感情流露的淋漓尽致
  •     废墟-人
  •     写实主义画法,人文主义关怀,是用散文方式表达的纪实漫画。 《彼得潘》中,鳄鱼吃掉了船长的一只手,还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它打算吃掉船长的身体。但它在吃掉手的时候吞掉了一个闹钟,所以它每一次靠近船长,船长就能听到它肚子里的“嘀嘀”声,就像在提醒船长,死神正在逼近。 核泄漏一旦爆发,人们总是试图安抚人心而非让人知情,可核的时间和人的时间不一样。 切尔诺贝利篇不如福岛篇,前者不知所云,后者短小精悍。
  •     “人类即是一种对任何事物都能习惯的存在物”——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类的关注是有限的。当(切尔诺贝利)灾难过后,受害者的境遇会被否认,弱化,遗忘。十年,二十年后谁会担心他们(受害人)?如果过去不重演,人类似乎什么也学不到 “两万五千年后,人类一定还会记得我们” ——切尔诺贝利
  •     法国漫画,用不一样的视角展现了灾后的当地人,自然,还有外来参观者。人类的错误被很多谎言掩盖,当地的民众无奈的等待着生命的终结,承受着身体的痛楚;有更多鲜活的生命被"清扫人"这样的身份早早地剥夺了,那些怀着英雄主义去救灾的,那些为了一己之利去偷隔离区物品的,都为了各自的信仰或者利益付出了代价。只有大自然在继续着……
  •     探险分很多种类,除了放射性的地区,人类目前也在自己制造的各种化学世界中探险
  •     看到那些死寂的建筑,真的很震撼。一直存在的"嘀嘀"声提醒我们危险多可怕。画的好处是直观地刺激我们的眼睛和心
  •     隐藏在平静生活下的不知何时会爆发的辐射之殇
  •     看到题目就大概知道要讲什么,但还是被那几张彩色分镜震撼到
  •     用生命去描绘的伪纪录片!致敬!!!!
  •     很深刻,很震撼
  •      發了一個夢,关于废弃的摩天轮,绯红放射铯树林,珀耳塞福涅的石榴。醒来感觉很平静。
  •     确实是漫画之神降临,才让我们遇见艾玛纽埃尔
  •     人被驱逐出了「天堂」
  •     令人恐惧的是未知,令人惊讶的永远是生活。本篇满足了我对切尔诺贝利的幻想,福岛篇则把人拉回现实。来自世界核电产量第二的法国,作者的困惑、焦虑与一种对未来的悄然乐观很有感染力。
  •     这部漫画更像是记录式的随笔,很多画面可能由于画者的手疾显得很粗糙。但封面上连日期都不对是什么鬼?
  •     说来可笑的是,世界上最后一片未被人类文明污染的地区,竟是切尔诺贝利。希望有一天能去切尔诺贝利那座离隔离区最近的桥上坐坐。
  •     本质是个画册。。。嘛。。。
  •     第一次看法国漫画书……
  •     本想去看毁灭的,结果只看到了勃勃的生机和不屈的人类。其实切尔诺贝利的影响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大。
  •     画风激赞
  •     因为你还要生活……核辐射如此身在天朝又有什么区别 PM2.5
  •     美丽的世界,无形的危害
  •     人类总是牺牲着部分前进,砍下溃烂的手臂装上机械肢。
  •     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评价,想说的总是堵塞在心里。
  •     怀着敬畏看完这本书,最开始以为会是很悲伤的故事。作者的笔下,不是那场事故之后的荒凉,而是隔离区人们的生活,真真切切的生活。喜欢作者在一张张黑白画中穿插的明亮色彩。谁又能想到,那样的明亮是真实存在于切尔诺贝利的呢?“美并非是可怕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
  •     明色与暗色的对比交织,画风细腻美好。思想也有深度。“这一切总能勾起人的想象,但不描述过去”“令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
  •     画风令人着迷
  •     让人惊讶的是生活本身,人有时也那么小强呢
  •     看完后不敢让手靠近我的口鼻,我害怕我的指尖残留着辐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