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家书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100121809
作者:林纾
页数:319页

作者简介

林纾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身处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二者的态度又颇可玩味。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进入这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信中林纾向子辈传授处世之道,可见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会新变于传统家庭的冲击。其二为经林纾批阅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纾教读古文的方法及评判标准,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线的殷殷期许。书中所收书信、作文多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辑录,并进行校注和导读,深入诠释了林纾家书的珍贵价值。

书籍目录

寄郑礼琛婿书(七通)
训林珪书(一通)
训林璐书(六十五通)
训林琮书(二通)
示林琮书(二十五纸,附手迹影印)
训子遗书(四通)
林纾批改之林琮古文习作(十三篇,附手迹影印)
外曾祖母郑太孺人事略
先伯姊事略
记伯兄宰大城三事
严几道先生传
孙念惺先生传
张烈女传
送世叔高梦旦先生南归序
僭拟螺江太傅甲子重宴鹿鸣诗序
游中央公园记
书□鼠鸣冤
书彭城王义康传后
书南史王昙首传后
书南史谢弘微传后
附录一
谒外大母郑太孺人墓记
陈宜人哀启
先妣事略
亡室刘孺人哀辞
篷室杨道郁五十初度为文纪其生平
郑氏女墓志铭
钧圹铭
述险
九月十九日南中警报,急挈姬人、幼子避兵天津。
回视屋上垂杨尚凌秋作态,慨然书壁
珪子宰大城,城中无兵,时旁邑为叛军焚掠且尽。一日,有百馀贼临城。珪子出城问状,兵谬言,奉檄来卫。珪子知其谬,用羊酒米面犒之,慰以温言,遣去,城得完。作此寄示珪子
珪子大城受代,率诸孙南归治田,作诗送之
岁暮闲居,颇有所悟,拉杂书之,不成诗也(其七)
畏庐七十寿辰自寿诗(十九首)
余去年七十,作《自寿诗》二十首,略述生平,近于搴簾自炫,屏去不录。
今年大病新愈,又届贱辰,率成一首,用自解嘲
附录二
畏庐老人训子遗书(附北江先生跋)林实馨
后人心目中的林纾林大文
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 夏晓虹
林纾的家教 包立民

内容概要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大量译介西方文艺作品,借助他人口译,以文言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八十余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轰动全国。著有《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等。


 林纾家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所编书中费力最多的一册 《林纾家书》小引 ◎夏晓虹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3/29/content_189789.htm?div=-1 大约2007年夏天,林纾之孙林大文先生主动登门,带来新从其堂姐林钢家中找到的林纾写与四子林琮的训词25纸,同时携来的尚有林纾批改的林琮古文习作13篇。阅读之后,笔者甚为惊喜。因以古文为安身立命之所的林纾,逝世前一日已说不出话,却仍以手指在林琮掌中书:“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尔修。”可见其已将古文传承的命脉郑重托付林琮。而为了实现这份心愿,林纾晚年在家中,确实花费了不少心力,培养林琮的古文写作才能。这一教育过程,在重新面世的训子书与作文评改中,有了相当具体的呈现。 为了介绍这批新见资料,根据《林纾诗文选》中选录的《畏庐老人训子书》二十六通,我又请大文先生带来全套林纾训林璐书抄件(原件已失),并申请复印了其中四封。加上《林纾诗文选》中已经刊布的两封与林琮书,我才得以顺利写成《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此文现亦收入本书。至此,我以为自己与林纾家书的因缘已告结束,谁知不然。 题为《畏庐老人训子书》的林纾写与三子林璐的家信一共65通,撰文当日只是匆匆浏览,并未细究。前年春节,当过去的学生倪咏娟就“碎金文丛”的丛书选题征询我的意见时,我自然想到了这批林纾训子书,以为篇幅适宜。然而,也只是推荐选题而已,从未设想由我本人操作。 前年9月,忽然得到包立民先生的电话,得知他受大文先生生前嘱托,正在编辑《林纾家书》。尽管他力邀我参加校订,我却一直表示乐观其成,并介绍给倪咏娟,以纳入“碎金文丛”,却仍无意染指。因为我自知,以我的做事风格,投入进去会付出很多。后来证明这确是先见之明。 虽然有此预见,最终仍未能置身事外,这又是由我的性格缺陷所造成。自然,包立民先生始终不曾放弃努力,在与出版社商订合同时,仍坚持要我一并署名。其时,我已看过部分稿件,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尽管我只是个“媒人”,双方“见面”后,我即可以放手;不过,我却自认,此书稿既经我介绍,若质量不合格,自己也应负有连带责任。在此一心理作用下,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包先生与出版社双方的“合谋”,同意作为编者加盟。但我还是没有料到,这部篇幅不长的《林纾家书》竟占用了我如此多的时间。 本书的工作程序是:包立民先生请小友黄乐辉君录入全部训子书与林琮作文,外加几篇相关的林纾诗文。然后,由我补充选文,根据照片或复印件,核校全部文字,考订时间,编排次序,增加注释。老实说,起初我只想简单了事,不拟加注。而着手后,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复杂。所有信件中,除曾经收入《畏庐续集》的《示儿书》一则,在《贞文先生年谱》中尚可找到写作记载,其他各信大抵散乱无序,不但缺少年份,有些并月日亦不齐备。因此,在斟酌每封信的前后次第时,其中所涉及的时事便成为确定写信时间最重要的依据。我也只得放弃初衷,略加注解。即使力求精简,考证这些事件与人物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此过程中,博士生宋雪给了我很多帮助。 全书的主体自然是林纾写给家人的书信,包括寄女婿郑礼琛、谕长子林珪、训三子林璐、示四子林琮的家书,以及录自《贞文先生年谱》的训子遗书。次编为林纾批改之林琮古文习作。“附录一”选录了若干林纾所写记述家人生平的传记类文字与吟咏家事的诗作,以帮助读者理解上两编文字。“附录二” 则照录了原先粘贴于林纾训林璐书抄件卷首之林实馨撰《畏庐老人训子遗书》一则剪报,并林大文先生的遗作《后人心目中的林纾》,以为纪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中林纾批改之林琮古文习作,包立民先生原先只按照林纾的改稿录出。而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我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以方便读者对照观看批改前后的文章出入。这当然十分费事,但对于体察林纾古文教学的细节相信会有助益。并且,鉴于这批文稿十分难得,编辑建议将原件彩色复制插入,自然更增重了此书的文献与审美价值。 而林纾原文无论是书信还是文章,均无句读,现有的标点与分段皆由编者添加。校订过程中,凡拟改之字加[ ] 、拟补之字加( )、衍字加< >以为标识。 从去年3月初开始介入此书的编校,中经到香港讲学5个月,时作时辍,屈指算来,我与这部书稿前后整整纠缠了一年。这也成为我至今所编书中费力最多的一册。写完《小引》,全书终于可以交卷,心中顿觉轻松,也很以对得起已经去世90年的林纾老人而快慰。 (本文作者系北大中文系教授)
  •     畏庐老人的教子用心宋雪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曾绵延千载、情抵万金的家书,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不过,书店架上,仍常可见到近现代名人家书的身影,例如《曾文正公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等。今年5月,商务印书馆“碎金文丛”第三辑推出了一册小书《林纾家书》(林纾著,夏晓虹、包立民编注,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版),是为又一位近代大家的家书结集。书中首编收104封信札,包括林纾写给女婿郑礼琛、长子林珪、三子林璐、四子林琮的七十五通家信,格言性质的《示林琮书》二十五纸,以及录自《贞文先生年谱》的《训子遗书》四通;次编为林纾批改之林琮古文习作十三篇。此外,附录了林纾所作相关诗文,以便读者与两编内容对照;另有林纾之侄林实馨对一封训林琮书的介绍《畏庐老人训子遗书》,以及林纾之孙林大文的回忆文章《后人心目中的林纾》。最后则是本书编者夏晓虹、包立民二位先生所作阅读札记。展卷读来,畏庐老人家书中的父爱温情,教子的良苦用心,跨越百年仍不褪色。这些浸透着拳拳爱子之心的文字,也显露出林纾“迻译泰西”、“传经门左”之外的另一面形象。1935年,吴汝纶之子吴闿生曾为林纾1923年5月17日的一通《训林琮书》撰跋,言“畏庐老人,文章道义,皆为当世所重,吾往年犹及与翁周旋,今读此札,弥服其内行之笃,持教之严,恍见翁灯下奋臂时也”。综观本书,“内行之笃,持教之严”可谓林纾一贯的教子风格。林纾共有七子五女,长女林雪和次子林钧早逝,《郑氏女墓志铭》、《钧圹铭》记述了他对亡女殇子的无限哀伤,而所存百余份训子书,则寄寓了其对后辈的殷殷期望。这批信札中,最早的是作于1898-1900年的《寄郑礼琛婿书》七通,最晚的是1924年10月8日林纾临终前指书于林琮之掌的遗言“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尔修”,前后跨度二十多年;而它们的来源也有多种,除主体部分来自林大文所存《畏庐老人训子书》和《示林琮书》外,另有数信录自《畏庐续集》、《贞文先生年谱》、福建省图书馆所藏《畏庐尺牍》抄本、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林纾手稿等。编者将这些散见的书信辑录为一体,完整地将林纾存世家书呈献给读者,从中也体现了一位文化大家的家教之风。由这些家书,亦可知这位在新文化运动中奋起抗争的“傲骨原宜老布衣”的卫道士,在子女面前,仍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林纾看来,“人子之在父母心头,较之性命尤重”,站在为子女考量的角度,林纾也重新阐释了“孝”的意义。其长子林珪为官,故谓“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三子林璐读书,则言“汝之行孝,但有两事,一保重身体,一学问有恒”。林纾屡屡劝勉儿子“卫生、励学、敦行,以慰二老之心”,并以自身为范,教子“时时葆其天良,慎其言语,留心于伦常”,字句间透着一位父亲慈爱的目光。《战国策》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纾爱子,首先就体现在对子弟学问人格和前途出路的关切上。林纾虽以古文为安身立命之所,然面对现实,亦有开通之处。他明白“方今舍西学外,万无啖饭之地”,将林璐送去青岛、天津读书,勉其“以七成之功治洋文,以三成之功治汉文”;对延续古文命脉寄予厚望的林琮,也不得不为其长远计议,请人教读英文算学。林纾虽对其子有着不同的期待,然而念子情切的心是一致的。他希冀林琮“努力向学,绍余书香”,对于“似朽木难雕”的林璐,虽其“累累不听吾言”,而“吾心亦未尝一刻灰冷”,在信中循循善诱,再三叮咛,足以显出为父的苦心。尺短情长,一封封跨越百年岁月的书信,传递着一位父亲对后辈的点滴关怀与殷切期待,虽历经风雨,仍不失其价值。林纾自言“父母爱子,匪所不至”,“一分一寸,无不着意”,可谓道出心中万千关切。他倚门倚闾盼外出就学的林璐之信,对其生活用度也刻刻挂心,细致到不断提醒儿子买棉鞋、盖被子、吃水果,再三叮嘱儿子不要看夜场电影以免违反学堂规矩,不可坐船游玩以防失足落水。林璐曾不慎被窃七十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林纾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立即汇款,并接连数信强调勿予追究,以免遭人暗害,琐事中透出深切的爱子之心。对于林琮,林纾更是“胸中有千言万语,见汝时爱极,防说之不尽,故时时书一两纸示汝”。《林纾家书》收录了13篇林纾批改的林琮古文习作,字句的斟酌删改,“语语真挚,颇肖乃翁”、“好为之,吾颇以斜川望汝也”等评语,足见其对林琮古文研习的重视与信心,直到林纾逝前之遗训,仍强调“琮子古文,万不可释手,将来必为世宝贵”。遗憾的是,林琮三十四岁早逝,终未能达成父亲的寄望。这些训子书与批改之文,却成为直观体现林纾传授古文之道的重要材料。《林纾家书》详实地记录了林纾所经历的时代和日常生活。虽然林纾身为文人,信中再三告诫儿子小心谨慎,“来书勿谈国事”,家书里关切时局人物之处不多,但却呈现出林纾最真切的个体生命经验,同样极具史料价值。夏晓虹教授《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已经指出林纾训子书与林琮所作《严几道先生传》对研究林纾与严复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今春研究生课程《近代文学研究》之“未刊手稿的价值——以林纾与梁启超为例”专题中,则专门讲到林琮所作命题作文《送世叔高梦旦先生南归序》与《僭拟螺江太傅甲子重宴鹿鸣诗序》与林纾交游的关系。在本书的整理过程中,陈平原教授即据其中述及大学堂之事的七封信件,考察了林纾被解聘前后的人事纠葛和心境变化(陈平原《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笔者也曾蒙夏先生慨允,由四封林纾家书,探求民初北京一桩刑事案件(宋雪《法制肇建时代的新闻追踪与社会观察——民初北京陈绳被害案背后的文化心态》,《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此外,这些家书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新变对传统士人家庭的影响,以及林纾的日常工作、收支用度、观念心态等,对于相关研究也将有所裨益。《示林琮书》将林纾手迹与整理标点的文字对照,兼具书艺美感与阅读便利;对于林纾所批改的古文习作,则将原件彩色复制插入,并在整理本中分别标注出林纾的圈改、评点与批语,以“左图右史”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书所收信札、作文,相当一部分为首次整理面世。在书前《小引》中,夏晓虹教授简述了编注的工作程序,并自言是书“为我至今所编书中费力最多的一册”。编选整理近代学者文人的著述资料,是夏教授学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先后编校过多种资料集,为学界贡献出一批精审之作。这册与包立民先生合作辑录编注的《林纾家书》,同样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原信散乱无序,“不但缺少年份,有些并月日亦不齐备”,即使注有日期,也有阴阳历并用的情况,因而排定次序时,唯有依靠内文考证确定系年与日期。而偏偏林纾教子“尺牍中万万不可论及时事”,所述人名往往又非全名,因而这项工作变得尤为繁杂,只能依据其中所记人事进行核查。例如,1913年4月12日之《训林璐书》,日期乃据信中“余本日在梁格庄旅店中”一句,联系林纾《癸丑上巳后三日谒崇陵作》与《宿梁格庄》二诗而确定;1913年10月23日之《训林璐书》,是据信中“叔伊年伯之侄三眉,阴通叛党,意图不轨”的记录,通过报刊新闻还原出陈衍之侄陈周膺谋刺袁世凯之事,进而敲定落款的阴阳历。这本小书通过注释,还原了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使这些历经百年的文字更具可读性的同时,也颇便学者利用——这些考索工作,使研究者尽可以按图索骥,而不致在芜杂的故纸堆中迷失。
  •     知名学者杨早先生日前在“阅读邻居”读书会上,推荐了《林纾家书》(夏晓虹、包立民编注)。现编辑部分精彩荐书语如下,与读者朋友一起走进这些百年前的珍贵家书。杨早:我要推荐的书也是新鲜出炉,跟今天的主题书也有点关系——商务印书馆有套书叫“碎金文丛”,专门搜集过往学术大家的小文章,最好是未经出版的,已出到第三辑了。第三辑里我重点推荐一本书,叫《林纾家书》,是夏晓虹老师、包立民先生编注的。不过因为做这本书,我师妹感到特别的抱歉——因为没想到夏老师编注这本书会花那么大力气,开始以为一两个月就做出来,结果做了整整一年,特别麻烦。为什么麻烦?古代人写信不标年份,只有月日,到底哪封信什么时候写的,查对起来非常麻烦。从学术角度来说花了很大工夫,但这个工夫又看不见,人家只会觉得这是本名人家书,其实也不会太在乎你后面花了多少工夫。荐书的时候当然只讲花工夫这一点,因为不是说花工夫的书就一定是好书,就像有情怀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一样。《林纾家书》主要是写给他两个儿子的,一个叫林璐,一个叫林琮。他对年龄大一点的儿子林璐没什么指望,觉得他没什么资质,又喜欢花钱,还特别喜欢看电影——林纾特别讨厌电影,觉得电影有害道德,电影院卫生条件不好,有伤身体。林纾对小儿子林琮的期许较高,期望他能传自己衣钵。林纾临死的那天已经说不出话了,还用手指在林琮的掌心写了几个字,说“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尔修”。而对于林璐,他写信就说你应该用30%的时间来学中文,70%的时间来学英文,这样将来找饭碗比较容易。林纾自己从小学武术,据说是打十个人没问题的那种。可能有些人知道林纾在“五四”的时候被新文化阵营诬蔑,说他《荆生》那篇小说里有个大侠打翻新文化诸领袖,那个大侠指的是军阀徐树铮之流,要请军阀来剿灭北京大学和新文化阵营。事实上“荆生”应该指的就是他自己,因为会武术,他希望把反对古文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这帮人打一顿,其实这是林纾意淫的一种方式。但是林纾劝阻儿子参加体操课,跑跑跳跳、爬竿这些事情尽量不要去,说只要学问好,这些事情无所谓,保重自己的身体比较重要。鲁迅曾说过其实很多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像自己,这种为父的心态是很有意思的。林纾自己喜欢的有些东西,他希望能传下去。比如小儿子古文写得好,他就特别欣赏,而且他的教育方式也很好玩,小儿子每篇文章都有奖励,最多的十元钱,十块银洋,最少的四毛钱。《林纾家书》还收了了十几篇林琮试笔、林纾批改的古文。夏老师还做了一个工夫,就是把批改稿还原了。你在释文里能看到原稿是什么样,红字是林纾改的,所以可以看出这位自诩桐城古文最后遗韵的古文家是怎么给儿子改文章的。而且里面还有很多趣事。大家知道林纾对严复是不太满意,两个都是福建人,为什么不满意呢?有人说因为严复瞧不起他。康有为写过一句诗叫“并世译才属严林”,这句诗得罪两个人,严复说:世界上哪有一个外国字都不认识的翻译家——林纾不认识外国字,靠别人口译他再笔述——所以我不屑于与这人同列。林纾的意思是:你这句诗明明送给我的,但你把我的姓放在后面是什么意思?但是林纾从来不在外面公开评价严复,他儿子却写了一篇《严几道先生传》,通过这篇文章和林纾的批改,很微妙地传达了林纾对严复的一些看法。比如林纾觉得他自己是比较清高的,而严复老是想用世,又贪恋享受和虚名,所以才会后来名列“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留下骂名,最后抑郁而终。书后面也附了林纾孙子的文章,还有本书的两位整理者的解说文字。所以,这本书信息量很大,也很有趣,推荐大家读。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书中写了对孩子的殷切期望,甚至有点事无巨细,吃穿都提个不停。这样的教育孩子方式更像一个慈母,实在不敢苟同。更大价值应在窥视社会变化对个人影响,古人教育理念。
  •     逆流而动岂易也哉?
  •     这本书硬壳,带彩色的手稿扫描,居然才卖38元,真是大大的良心价。夏老师的工作非常辛苦非常认真,从那十几件林纾为其子改文的手迹落实到印刷文字,确是件典型的累活,夏老师的治学精神无须多言,在这本书里展现得非常清楚了。再说林纾:他的爱子之心确是反映在他典型的中国式家教之中,不过包立民先生的一句话还是让我感触颇深,他说林纾纵然苦口婆心了那么多年,教子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早逝的林琮最终也无力承担起乃父的殷切期待,这大概能说明问题,也部分印证了我刚开始翻这些家书时的直觉。我以为它们的最大价值可能是研究名人的史料线索,绝非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南,因其教训之深是超过了所得的。
  •     捡此书作为胎教之书,以袭传统家教良方,悟父亲于我之殷切期望,思母亲于我之怜爱恩宠,期孩子平顺降临,感家的传承意义。
  •     碎金文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