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108051710
作者:杨绛
页数:179页

作者简介

《我们仨》讲述了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书籍目录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三)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内容概要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我是很喜欢生活描写类书籍的人,所以我喜欢三毛的书,基本上讲述的是她流浪的生活印记,在我看到《我们仨》这本书的时候,就在第一时间被吸匀了。但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正好是我养成新的作息规律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早起看书总会觉得困。我想应该很多人都觉得书中梦的部分读起来是比较晦涩的,于我而言,亦是如此,但越是到后面,越是感受到了当时杨老先生丈夫女儿双双病倒直至相继离世的心情,并非寻常妇人孩子丈夫去世后悲痛欲绝的模样,反而让我觉得,杨老先生是很坚强的,也很豁然面对家人的离去,虽然失散了,但是,他们仨的生活,她还在继续...我想这本书很吸引我的一点是,杨老先生毫不避讳他们夫妇俩对女儿钱瑗的依赖,妈妈不擅做饭,女儿在病中写信给妈妈仍旧还在教导她怎么做面,从小与爸爸便是玩闹的好伙伴,他们仨的这种亲密关系已经颠覆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的等级概念,我想应该是很多读者心向往之。而他们三人的生活,却也是我最喜欢的,钱杨夫妇二人不喜社交,总喜欢呆在家里看书做学问,在我的认知当中,并非我们一定要像钱杨夫妇二人一样,不与社交为绊,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觉得最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有的人天生喜爱社交,也许有的人天生习惯独处,勇敢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受外界影响制约,在如今看来,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看你如何抉择。而我最想要的生活,便是跟继续一起,同个屋檐下,也许外面淅淅沥沥下着下雨,而我们在屋内,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也许是读一本书,也许是欣赏一幅画,不需过多交谈,只要知道你在我身边,便觉得十分美好,屋外风雨,屋内却十分温暖。书中让我觉得很温暖的,还有钱杨夫妇的爱情,甚至经常让我忍不住大笑,太有意思,钱先生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也许是被杨老先生给惯的,犹记得杨先生生产住院时,钱先生日日来看她,却也是每日制造了不一样的麻烦,家里的门锁坏了,怎么办?家里的灯泡坏了怎么办?家里的窗户关不上了怎么办?而每一次杨老先生都是回答,没关系我会修。最后她也真的修好了。我们不能责怪钱先生过度依赖妻子而生活不能自理,两个人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互补而互相尊重,就像钱先生每日早起为钱先生准备早餐,实难说二人到底是谁在依赖谁....但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爱,最稳定的状态...生活有爱,多美好!人生最幸运的事,不是找到了爱人,而是与爱人携手共老...
  •     这是本特别“窝心”的书。加班回家一身疲惫,简单洗漱。睡前翻上几页,空虚的内心充盈起来,第二天又能重新杀将回去。“啊,原来是‘家’让人温暖。”这个理由,真是百试不爽。《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2002年写的一本回忆录,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杨绛、钱瑗、钱锺书“我们仨”1“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严格地说来,杨绛先生的这本回忆录并没有太多的文学研究价值。近10万字的回忆录,是先生在90多岁高龄之时,写就的一本家庭回忆录。而这一年,恰是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相继离世的五周年,这份思念经由先生的笔端流出,是涓涓细流,是微微和风。或在这位90多岁的老人心中,这些伴随了一生的记忆于此刻回想起来,不是煎熬、不是辛苦、不是折磨,而是一份浓厚温暖的再次相聚。作为读者,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的也是一份在胸口聚集起来的“文火”,一点一点把心温热起来。杨绛先生,也和众多普通人家的每一位母亲、妻子一样,惟愿家人能够一直幸福地在一起。她的笔下,每一个简单的故事,每一个简单的对话,每一个简单的场景,每一个简单的称呼,将沉淀在心中的遥远记忆打捞起,十分珍视地捧在手中,窝在心口。从无锡到北平,从北平到伦敦,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上海,杨绛和钱锺书一对璧人穿过历史岁月,从执子之手,到为人父母,老人的一段段记忆中满是甜蜜,曾经的艰苦岁月也被美化成日后的谈资,从记忆的旧货箱中随时拾掇出来便是一个个“段子”。不必去讲杨绛和钱锺书两人的文学成就,此刻在文字上感受到的只是两人随时秀的恩爱,即使日渐长大懂事的女儿在旁也是旁若无人。“我们”成了“我们仨”,家变得喧闹起来,家变得“拥挤”起来,家变得温馨起来。一家人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依然保持着曾经的赤子之心,无论外间世界如何变化,都无妨这一家人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他们的生活哲学。“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2《我们仨》写于2002年冬,这是杨绛女儿钱媛女士未能完成的文章。女儿曾向母亲要来“我们仨”,想要写下自己对一家人的会议,却未能如愿。“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待将所有事全部处理完,杨绛开始写《我们仨》,往事不断浮现眼前,很难不触动深藏心中的伤痛,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跟着这位90岁的老人,我们一起感受“我们仨”几十年来经历的离别和相聚、苦难和欢笑,曾经的苦难都如过眼云烟,却也是一家人曾经共同为早日相聚而从未放弃的坚持和努力,没有激烈煽情的言辞,没有捶胸顿足的悲痛,有的只是一家人每次相聚在一起时都牢牢握在手心的珍惜和爱不“释手”。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一家人都努力做到泰然处之,为那难得的相聚拼尽全力。在那段苦难时期,一家三人分隔三地,这对始终没有分开过的一家人来说颇受煎熬,尤其是无法预料未来是否还能再相聚。这份不安落在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杨绛身上,“等待”是个温暖的词,也是个残酷的词。在老人的心里,这世间有比“我们”更温暖的词,“我们仨”。可惜,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然而,对于家人相聚在一起的这份坚持,既是到了100岁,这位勇敢、淡定、从容的老人依然保有最初的执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5年后,“我们仨”相聚了。那个“万里长梦”,也有了完美结局。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     在图书推荐帖上读到描写杨先生一家生活的诙谐片段,颇感温馨,便决定拿来一读。《我们仨》主讲杨绛先生与其爱人钱钟书和他们的挚爱圆圆这一三口之家的故事。本书为杨先生讲述的家庭回忆录,实为杨先生的女儿圆圆起草。后因其病逝,便由先生将这诞生于病榻之上的手稿及提纲进行整理,外加自己的回忆汇编成了现在这一小册。虽然秀气,但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故事由文革时代说起,后经不断的追忆、倒叙乃至梦境,将这一家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杨先生妙语连珠地将各种回忆编织在一起,让人不知不觉穿越了几十年。简单小议令我印象深刻的几点:一是一家人的情谊。回忆中的片段大多不长,但都很美。有杨先生和钟书相识相亲的故事,有二人旅居异乡的轶事,有描绘钟书像孩子一样无助跑去产科医院求助临产妻子的桥段,有钟书大少爷终于学会煲汤的欣喜,有夫妻二人担心国事毅然回国的坚韧和忠诚,有战乱时期的艰难岁月,有三口人其乐融融的甜蜜生活,有特殊时期的不解和小心翼翼,有面对工作的严谨敬业,还有彼此之间挥之不去的永恒的牵挂……夫妻相敬相爱,母女相怜相依,父女则是永不过时的亲密玩伴。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三个人组成的极为和谐的朋友圈。杨先生的变化更是戏剧,从学霸淑女到蹭课陪读,从忙乱的初级主妇,到能够摆平家中一切的大女人,孩子出生以后则更像是个孩子王——成了一大一小两个调皮鬼的妈妈。钟书先生能够潜心工作,女儿可以安心修学,杨先生也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功课”,三人世界的幸福,看似平淡,仔细想来,却又是令人羡慕的。二即对孩子的教育。书中有相当长的篇幅描绘他们回国后的生活,其中提到杨先生娘家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杨先生白天去教书,圆圆则和杨先生姐姐的孩子一同认字学习;晚上杨先生下班后则带着圆圆一起识字读书。当然,圆圆天生聪慧,过目不忘,有很大的基因优势。但从圆圆识字的故事,不难看出书香门第对于教育的重视。他们的教育方法至今还在被人效仿,而在几十年前,乃至先生年幼之时,杨家就早已经运用娴熟,着实令人佩服。圆圆自幼多病,没正经造访过几天学堂,但成绩一直优异,并最终留校成为老师,可谓家中教导有方。书中还不止一次提到圆圆的人缘很好而且聪慧勤恳,连杨先生自己都连连感叹——他们的女儿虽然“成分不好”,却始终没有在那特殊的十年里犯过一个错,几乎是个奇迹。尽管人心惶惶,圆圆硬是在杨先生和钟书被软禁家中悔改之时,响亮地打着和父母划清界限的旗号,给爸妈送来暖心糖果,并将糖纸偷偷带走,不给造反派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如此非常时期还能具备这般魄力、智慧和严密的逻辑,绝非常人所能。父母年迈,她又为家里的事情忙前跑后,成为家中的依靠;直至病榻上还与双亲保持通信,费劲心思让二老放心,何等家教可为之呢。从侧面的述说中,我看到一个生动的圆圆,她给我的直接印象是美好。这美好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塑造,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是无数个日夜的刻苦与坚韧,是持续严格的要求与自我要求。孩子是家族的代言和共同缔造的产物,个人修行与师傅的“领”,定是分不开的。我粗浅地觉得这家人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教育并不是靠灌输产生,也不是全然来自个人的卧薪尝胆,而是全部家庭成员“功夫”都“到了家”,孩子的本领则自然生发。这无形的力量和随之而来的良性结果,着实很令我感到震撼。三则是杨先生知天命的乐观与魄力。提到杨先生,其形象令人心生敬意,而又威严。仅她的学术造诣和贡献就足以令人膜拜。她的一生都很不容易,但从不畏惧挑战,生活的哲学,在她掌心宛若融化的雪花。曾有年轻粉丝给杨先生写信,收到了杨先生的亲笔小楷,曰其读书太少,恰又想得太多,所以终日苦恼。或许,先生之所以无谓,亦是因为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实干,放得下纷扰无用的思绪。女儿与爱人相继病倒,她想尽办法照顾周全。当三个至亲至爱彻底失散之后,她非但没有因为痛苦倒下,而是如书中所说的潜心“打扫战场”。这位满腹经纶的老妇人,成了家中最后一个哨兵。字里行间的悲伤,被她转化为动力,她写自己的书,定也读其他的书,整理出先生的大部头遗作,还有女儿的遗作……走在人生边上还能如此乐观,马力十足,面对孤独,淡定依然,这是何等的勇气与魄力。他们仨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完——就像这位百岁老人,依旧微笑着,奔波在,世界的边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他们仨团聚了
  •     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网络圈又刮起一股“悼念”风潮,好像谁都可以引经据典几句,结果却也闹不少了笑话。而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也不能免俗地跟风买了一本先生的书(至于为什么是这本而不是别的,纯粹是因为当时逛书店时这一本正好被放在门口)。说来惭愧,虽然杨绛与钱钟书的为人、学识及感情,早被社会赞誉多年,但我之前也只是浅读过钱的《围城》,此番种种,不免唏嘘。而我们继续活着的人能做的,也只有在拜读中暗暗表示对二老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     我一直觉得,能像杨绛一样多好啊
  •     这是一本非常朴素简单的小传,很温情。懂得与其日后缅怀不如今日珍惜
  •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家庭的模样了。
  •     哭着看完的
  •     不知道为什么 书一开篇就哭得稀里哗啦 两个人一起探险 早餐 没关系我会 就这些平平常常的点滴汇聚成了浓浓的爱意
  •     前两章太散看不进去,比较喜欢第三章这种以最朴素简单的文字描写生活的风格。无论是一起经历的磨难,或是国内时局的动荡,或是各自取得的成就,都是轻描淡写、波澜不惊,唯一重要的只有一家三口之间相处时的温馨、分别时的牵挂、生活上不能再琐碎的小细节,三人之间,就是他们的小世界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     倔强又温和的相处、这大概是最好的亲情和爱
  •     往者不可留。我们在不同的驿站里流离失所,唯有家人,一念起她们,便是美好的
  •     留学生活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起来能感受到杨绛先生很深的情感在里面。人生看似漫长,但回想起来如白驹过隙。 现在是你的“黄金时代”,你已经度过了一半。珍惜你所处的生活,享受当下。
  •     开篇如幻的梦境,读完伤感不已。即便生离死别,在杨绛先生的回忆录中也满是三口之家的无穷欢乐,和三毛的坚韧别无二致。不知我穷尽一生,能否始终保持这样的心境,能否找到这般的爱人家人陪伴终老……
  •     知识分子的自白,前虔诚,后不足,文人......
  •     人世间的一切回忆都将回归于土地,我们仨终究是幸福的,甜蜜的
  •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     看到第三部分的标题,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在可预见的将来,我或者母亲(不出意外应该会是我)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徒留一人活在这世间,最终天上见。2016年12月4日丽丽已经先去了,现在我们两人关系特别紧张,以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所向往的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也许曾经有过,但很多年后我明白有如镜花水月一切都是幻影,其实不曾拥有过,我只能看看别人的故事留着自己的眼泪。他们仨不仅是天意成为一家,更多的是精神上,所以哪怕经历政治浩劫、工作繁忙、女儿嫁作人妇,在国内在国外等等,都不足以让他们分离,即便最后死别,但他们依然活在彼此心中,那么多年的琐碎小事依然能信手拈来。我特别感动,也因为自己永远都不会拥有。幸好他们最终在了一起。
  •     长梦
  •     被里面细小的温情打动
  •     最喜欢杨绛与钱钟书海外求学的那段时光,有自己的小窝可住,有人相伴,有书可读,一起研究菜式、一起室外“探险”。后来两人变为三人,曾一度流离失所,别离有时相聚有时,不过三人总是团结,苦中作乐,他们经历了抗战、经历了内战、经历了文革,经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所有的苦难,但也没有将他们三人分离。《我们仨》是杨绛对他们三人生活的一个回顾,就像书中最后所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他们的女儿钱瑗先于他们因病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钟书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留下杨绛一人思念他们。文章最后一章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两人离开后,杨绛老师曾在寓所中问家在哪?我们一生中停留的那些住所不过是旅途上的一个个客栈而已,家在哪,家也许就是家人所在的地方。她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也是。
  •     虎父無犬子啊,這牛逼閃閃的一家人。楊絳讓我佩服的不是翻譯或其他學術上的造詣,而是失去至親後的堅強。相較之下,我簡直是個窩囊廢。
  •     先生是悲痛的是通透豁达的。
  •     有人才有家,没有了人,家就是一个居所。一个供人休息睡觉的地方。
  •     读的时候总能想起我跟老公在北京的日子,中关园清华园圆明园,多么熟悉的地方。平淡的生活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所以离别的时候得有多痛苦……
  •     一篇很简短的回忆录,杨绛先生用自己的叙事风格将一家三口的柴米油盐浓缩在这本书中,平淡真实温馨,仿佛并不是他们仨,而是我们四个。那个时代的感情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的你侬我侬,甜言蜜语挂在嘴边,但确是实实在在的一生相伴不离不弃,亦师亦友,相濡以沫。很多细节的描写让我不禁抓着机器猫又给他复述一遍,然后自己被文字逗得咯咯笑。游走在先生的梦境中时心里又是酸楚和难过的,无法感同身受在失去两位挚爱的那段时光是如何过来的。因为别人家的一些事情,婆婆春节一直说“工作很重要,但家庭更重要”,只有过来人才会有这种朴素却真切的感受!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珍惜身边人!
  •     喜欢第一和第三部分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     最喜欢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同样一口气读完。梦境中的人与物,秃柳与落叶……
  •     最近家里事多 又读了一遍我们仨 真好 上一次是高三向往爱情 现在才发现里面写了小红楼啊 师大人很好啊hhh
  •     温完了围城,再看我们仨,淡淡的温情很感人,这样的日子很幸福,爱上一个人嫁对一个人生一个可爱的孩子圆满的一生,生活总有坎坷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安康即是幸福。
  •     家人之间互相扶持,回忆是如此美好。任周遭变化,只要我们仨在一起。
  •     再复杂的环境也可以把生活过的简单
  •     第一部分写驿站、客栈、梦境最初看得懵里懵懂,后来的部分写到两个人出去探险、做菜、各自读书工作的生活挺好
  •     学会了如何平静而装满爱意的与丈夫相处 与儿女相处~ 从不逼迫 互不干扰 心连心是关键 对物质的追求不必太过执着 拥有健康而富足的精神生活才最重要 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获益一生
  •     「世間好物不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剝去所有的光彩和堅殼 一家人平淡無奇卻閃閃發光的回憶才是支撐楊絳暮年生活的柱石 離家之後才更能體會書裡那些牽掛和隱忍
  •     用kindle看的,算是看到了当时历史风貌的一角,有些镇静,有些后怕,又对现在的迷茫,雾蒙蒙一片看不清的担忧
  •     最难受的莫过于,“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     值得反复默念 深深记得的书
  •     “师傅临别送她一个饭碗口那么大的毛主席像章留念。我所见的像章中数这枚最大。” 平实内敛,记事叙情。
  •     很纯粹
  •     没有说教,没有修饰,娓娓道来,泪流满面。走过一生,我们能记住的,原来是这些事。
  •     生活不是没有烦恼的,平和的心态最重要。
  •     令人羡慕
  •     一口气读完了《我们仨》。世事沉浮,名不争、心不乱,淡然面对自己的生活。学识与涵养不应体现在高谈阔论,而应化为生活中的点滴。面对真实的生活,塑造真实的自我。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太急了,走的慢一点,才更稳一些。
  •     真羡慕杨绛先生一家的和睦和互助理解。羡慕他们的爱情。生活那么平淡,却又那么坎坷...
  •     已购--纸质
  •     “杨绛先生”热潮时买下此书,第一次读到“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就不敢再往下读,那时这句话实属应景。今天终于把剩下的读完了,好像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随之落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Goodbye,My chen.
  •     请让更多的点滴留下来!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又伤感又羡慕
  •     看完好难过,杨绛太坚强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