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游历》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9550111
作者:陈丹青
页数:324页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航向拜占庭 - 航向拜占庭

伊斯兰庙堂处处空寂,神态清峻而严厉;天王或金刚的凶神恶煞,不是严厉;十字架上的耶稣望之惨痛,尤非严厉;东正教镶嵌画中的《圣经》人物,面相身姿十二分严厉,但那是艺术效果,用意倒是刚正而悲悯——伊斯兰教堂不设偶像,才真是严厉的,这一招,果然厉害:没有神主,没有祭坛,没有圣人,没有音乐,没有魔鬼和天使,没有经义的描绘与叙述。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04页

笨拙,原来可以如此惊心动魄,成功一种断然拒绝的力量。这就是俄国的力量:她曾那么向往欧洲,终以庞大的自卑而骄傲,引爆革命,与欧洲切断联系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03页 - 雅斯纳亚·波里亚纳

笨,可能意味着无保留的相信、激情,源自无可劝说的真挚。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21页

我从未领教过这等猖狂的钟鸣。南北欧基督教天主教的钟声,大抵单钟、单音,均匀而缓慢,一下一下,庄严慈悲;中国与日本的寺庙钟鸣也属单钟、单音,更其深沉悠远——东正教击钟原来是这样的吗?那像是好几口钟鼎同时疯了,每口钟迸发的巨响有如看不见的金属音柱,在空中发疯似的奔窜,伴着歌唱般的旋律,但不是乐曲,而是钟与钟连串撞击次第交作的轰然节律,简单而鲁莽,精力弥漫,如快乐的疯汉趋于癫狂。
钟声不管这些。它完全不理会谁是托尔斯泰,谁是俄罗斯与苏联。斯大林当政后,捣毁巨庙——临近地铁站供着教堂倾倒的历史照片——到了叶利钦时代,教堂迅速重建,巍然矗立,钟声大作,何其兴高采烈的巨响啊!我从未领教过这等猖狂的钟鸣。它当下敲乱了我对苏联的数十年想象,但在悚然谛听的片刻,我自以为感到了俄罗斯魂魄:那个真正的,我所不了解的俄罗斯。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页 - 在六里桥地铁站读的

旅行的启示:还是要做功课,尤其是文化上的
决定抽空读Война и мир
文学-绘画-音乐
西方-俄罗斯?-土耳其?-东方
在大好河山中沉淀,在乡村角落里怀念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303页

回到北京,试着聆听新买的李斯特,轰然激昂,真抱歉,我随即关闭音响。我知道,如我般抱有偏见的听众曾在上世纪初长期遗忘李斯特,但巴托克与勋伯格坚持向他的音乐的前瞻性,遥致敬意。……仲夏北京,连日阴霾,我仍在目光的记忆中被欧洲的六月艳阳明晃晃照耀着,像个呆子,眼睁睁眺望一片又一片起伏连绵的沃野,不辨青黄,接连天边:麦田,麦田,麦田。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94页

那天下午步入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忐忑而平静,我平静,是多年遍看欧美各大美术馆,早学会乖乖寄存挎包,去了厕所,然后排队通过验票口,迈着方步走进去;我忐忑,是因童年尚未听说任何著名美术馆时,“特列季亚科夫”馆名即由成年画家挂在嘴上吓唬初习油画的小孩子——而且是上海话,而且他们从未去过苏联——此刻我梦游般站在这里了,接近虚脱的边缘。
立刻,墙上的画从四面八方发出攻击性邀请:来啊,小子!我在这里!最初一小时,我尚能维持半生游历换来的矜矜理性——假如我有资格这么说的话——伊凡诺夫、瓦斯涅佐夫、勃留洛夫、西什金、列维坦,还有才气横溢的谢洛夫...啊!很好,不错,了不起!我快乐地巡视着,核对熟悉的作品,带着尊敬的宽容,或因宽容而起的尊敬,发现自己年长而成熟了,想起领我成熟的西欧画家: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普鲁士人、尼德兰人——当然,包括我们汉人的绘画祖先——常年栽培我,弄成如今这副眼光,足以看开,而能对各种绘画居然看得进去,走得出来。
但这巡视不知哪里总有点做作而蹊跷。俄罗斯绘画!那是我难以交代的心事,犹如一场被自己再三搁置的,怎么说呢,心理的诊断——或被诊断——此刻逼近了。
大部分作品比想象得好,或者更差,但只要是原作而挂在母国,艺术总是对的,显出理所当然的神色。脚步自行迟疑,我推迟着进入列宾与苏里科夫的馆厅:会失望吗?究竟怎样的呢....我怕从每一馆的甬道或侧门提前瞧见他俩的画。将近三十年前,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意外撞见唯一一幅列宾的肖像画,画得那么生动爽快,画中人凝着忧郁的俄罗斯眼神。但我清楚记得他在欧洲馆众多经典的环伺中,即刻矮下去,弱下去...怎样伤心啊,幻灭的一瞬,虽然这幻灭早经退远,不复刺痛我了,但总得拔出,或者,妥善安顿列宾与苏里柯夫射入我青春记忆的子弹。它早与我的血肉长在一起了吗?总之,我将确认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多年的抵赖而绝情,迟迟不来俄罗斯的深在原因么?二十岁前后,我曾温柔想象自己是俄国画家,未久,又竭力甩脱绘画中的苏联。......
......

信步转弯,进入那位专事描绘俄罗斯与土耳其争战的魏列夏庚专馆,扫视一过,猝不及防地,那被走廊尽头最后一馆的馆门所框限的一面巨大画幅的局部,凝着斑斓浓郁的蓝调子,拥挤着那组再熟悉不过的群像的中间部分,远远地,不幸,我提前看见了苏里柯夫庞大的《女贵族莫洛卓娃》——1976年,拉萨寒夜,我缩在床上好久好久凝视这副巨作的画片,确凿记得花种所有的脸。
再也逃不掉了!我蹑手蹑脚走向它,脚步移动,横长的全画,占据整墙,比我想象的大得多,渐渐靠近了。犹如被推进法庭,又如童年误入弄堂大豆的陷阱,胆战心惊,我撞见一个又一个绝对招架不住的狠角色在四面站稳了:正墙是先已击中我的《女贵族莫洛卓娃》,右边,《近卫军临行的早晨》,左手,《缅希柯夫在贝列佐夫镇》,此外,三幅巨作的剩余墙面一次挂开三十多件小幅草图——眼睛是不听使唤的,瞧啊,左侧边门豁然露出列宾的专馆!等一等,还是此刻就进去呢?人终于抵不过少年时期纠缠的鬼魂,谈什么镇定从容啊,我如头二般踅步探头,同时长出十二副眼珠,目光扫射:《伊凡杀子》、《意外归来》、《库尔斯克省的祈祷行列》,都好好挂着,被顶端的天窗照耀着,他的半数肖像也都一动不动转过脸,朝我看来:碧眼的肥胖的《穆索尔斯基》(画完才一周,音乐家就死了),忧郁的神经质的女演员(据说只画了四十分钟),熟睡的列宾的妻子(我立即下意识对比印刷品与真迹的色彩)......虽然他俩的半数作品是在圣彼得堡,但慌张一瞥,我与俄罗斯绘画的四十年旧账,一举结清。
伫立,徘徊,坐下复又站起,我难以静静久看某一件。目力飞快地搜寻印刷品中无法看清、此刻近在眼前的雄辩细节,时间在丧魂落魄的巡看中难以测度。高大的任超耐心跟着我,忽已闭馆时分,馆外夕阳灿烂。第二天我又回转来,谁也不看,单是在列宾馆与苏里柯夫馆,继续梦游,梦游中,并未寻回镇定与理性,反而更其清醒地昏厥。在临死的近卫兵、家属、彼得大帝及其随从的过于纠结的场面中,在践踏残雪哗然跟随被流放的莫洛卓娃的旧俄人群中(每个人物画得像真人大小),大概,很可能——这是我此刻兴起的联想——童年目击暴乱和示众的全部记忆,以及,仿佛对应,我对大场面油画的狂热(我以为这狂热早经消褪),都被苏里柯夫大幅度唤醒了。多年来,唯在宏富的意大利宗教壁画前我才有过这生理心理的同时震撼:也是死亡与围观,也是无数错愕惊恸的脸,那么真切,在画布上轰然骚动着,以至不像绘画。
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全然改变了我此来的心情。现在我确信自己从未丧失对苏里柯夫的爱,正如我从来热爱托尔斯泰。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7页

准确地说,如何观看“后社会主义”的城市景观——北京曾以九流的成绩仿效苏联,不足道——华沙与布达佩斯是怎样的呢?年前我曾在布拉格失落,失落于这座壮美的巴洛克城里到处找不到社会主义记忆。捷克有福了,她与欧洲现代化进程的缘分比旧俄古早、近切:地处中欧,她不是风暴的策源地,而是被劫持的小国,她未能掀动苏联那般宏大的建设,在封锁中穷了下来,因为穷,布拉格景观居然无恙。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303页

[序]
很遗憾,我们因此错过了几乎是注定的更多精彩。
发现,并不意味着登上最高的山,潜入最深的沟,越过最后一道自然屏障而抵达前人未到之处——如果是这样的话,西方探险家没给我们留下太多机会——发现还意味着从熟视之物看出新意,从平凡之美看到美,从混沌中看见秩序,从无情中写出有情,游记,是考验观察和见地的文体。
[游历和游记]
直白地说,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而衷的一刻,正是无知。
三篇絮叨,只嫌过于用力,过于动情,这可能是犯忌的:你的感情,何必麻烦读者?
[航向拜占庭]
p3 我迷恋所有古寺的表情,不知如何解读,也不想解读。不必是任一宗教的信徒,遍访艺术胜迹,唯宗教艺术,最是耐看。
p27 好在有了年纪,平静地沮丧,片刻安然
p37 四月初,雨后的湿雾轻覆远山。
p38 向晚薄明,植物的种种绿尤为鲜润。
p38 味觉最是顽强的记忆。
p41 懒得想象,眼前石柱已如希腊戏剧的开场白,叫人按耐不住。
p56 它们停在那里给我画,一动不动,好像说,不必感伤,那就是文明与时间。
p61 短短不到两周,我的无知在这里汇合了。现在我要将心神摇动的一瞬,留给结尾。
p62 我们永远遗失了一心一意的专注与自喜。信从并不单是跪拜与祈祷,最高的虔敬,尤当身心献给虔敬的最初一瞬。
[雅斯納亚.波里亚那]
p89 旅游是异国想象的种种落实或颠覆。
p94 在俄国人的脸上,我分明读到文学。
p103 笨,可能意味着无保留的相信;激情,源自无可劝说的真挚。
p142 读托尔斯泰,我成为书中每个人,并与每个人展开关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不记得人物与故事,缺被缓缓注入主角的心情,犹如中毒,转为自己的心事:我不愿意,可是犟不开。
p143 我不愿意记得了,可是人不记得事由,却难删除曾经有过的心情。
p144 我不知道哪个国家的作家如俄国人这般,越老越是苦恼,像是天下生灵的所有苦全都记在他们账上。
p166 所有古代艺术的问题,都是政治问题。——约翰.伯格
p255 探访名人旧居,总有词不达意之感。
p274 多好看的东欧脸,惺忪无辜,像鹿,或者羊。
p293 古人修行的房间大抵与世隔绝,朴素的板壁,简单桌椅,一烛台,一水罐,傍午日色,无古无今。
p302 白领渴望成为老板,资本家梦想身为贵族,贵族钦羡艺术家,艺术家呢,以为自己是上帝。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44页

我不知世界各国可有其他古遗址如希腊,城郭历然,柱石遍野,裸裎着前生的骨骸,成全来世的凭吊与赏看。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页

我喜欢记着熟知的国名,迟迟不去,也喜欢忽然到临陌生的国度,满怀无知。
我久已忘了普希金的诗,但迷恋他的小说,手边有一册,是耿济之的译笔:《射击》、《驿站长》、《黑桃皇后》,还有《上尉的女儿》……介于男孩的甜梦和恶作剧之间,篇篇妙然,又如莫扎特,贵不可言。托尔斯泰重读普希金,豁然明白长篇的启首无妨单刀直入。
读托尔斯泰,我成为书中每个人,并与每个人展开关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不记得人物与故事,却被缓缓注入主角的心情,犹如中毒,转为自己的心事:我不愿意,可是犟不开。
如发高烧时的那种聚精会神,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准每人心中的隐秘孽障,读他的书,如被仇人转脸指认的一瞬。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游历和游记 - 游历和游记

你的感情,何必麻烦读者?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303页 - 从布达佩斯到拜罗伊特

仲夏北京,连日阴霾,我扔在目光的记忆中被欧洲的六月艳阳明晃晃照耀着,像个呆子,眼睁睁眺望一片又一片起伏连绵的沃野,不辨青黄,接连天边:麦田,麦田,麦田。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28页

大半边天上铺着愈来愈小的羊毛般的云朵,天空渐渐变得蔚蓝和明亮了,带着那同样的温柔,也带着那同样的疏远。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2页 - 拜占庭

在拜占庭时代,艺术全心侍奉宗教,文艺复兴的伟大,或谓劫数,是宗教开始委身艺术。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航向拜占庭 - 航向拜占庭

我在人丛中随时撞见李公麟与赵孟頫笔下的'胡人',满腮虬髯,长长的勾鼻,目眶深陷,暴突的眼——我又想起贝托鲁奇的的准确描述“那种前消费时代的淳朴的表情”数百年磨损擦洗的石柱与瓷面闪着圆润的微光,美极了,美极了,但是不恐惧,不震撼,不被吸引,不分神——这就是我所谓的严厉,严厉的意思,就是进到殿下不容你胡思乱想,唯匍匐跪拜。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3页 - 序——叶南

我期待并试图促成中国人看世界的旅行文学,但并不是中国人如何印证西方人已经发现的世界,而是写出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发现,并不仅仅意味着登上最高的山,潜入最深的沟,越过最后一道自然屏障而抵达前人未到之处——如果是这样的话,西方探险家没给我们留下太多机会——发现还意味着从熟视之物看出新意,从平凡之事看到美,从混沌中看见秩序,从无情中写出有情,游记,是考验观察和见地的文体。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无知的游历 - 无知的游历

2015.07.21
· 发现意味着从熟视之物看出新意,从平凡之事看到美,从混沌中看见秩序,从无情中写出有情。
·——游历和游记
· 木心先生上文学课,常会说,今后诸位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的人物与史记,有备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
——雅斯纳亚·波里亚纳
· 没有比文艺更为诚实的脉息,可资诊断那段长长的黄金岁月。
· 福克纳说,给我纸与铅笔,我就能写。
· 《复活》结尾: 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起来,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正式最大的渎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的名义赶出来的事情正式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上个世纪所有的关于艺术、音乐、绘画、建筑的事,都在各个故居与博物馆之间再现。西欧或沙俄,征战或和平,文艺的沉湎与复兴,在一个接一个世纪里更迭。
一趟游历便会有一趟游历的收货,所有的游历在结束之后都不会再无知。 2015.08.03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记文学的俄罗斯 - 记文学的俄罗斯

文学探取心理、描述对话,绘画掌管脸。苏里柯夫、列宾,还有七成以上的俄国画家秉承谦卑憨厚的文学之爱、文学之心,居然不自量力而力有所逮,兜揽这双重生意。我不确定从果戈理到托尔斯泰,文学的骄傲——这骄傲似乎在旧俄是为艺术的最高律令——怎样镇压而误导了绘画的本能。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93页 - 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上篇)

此外,当你面对单独的脸,有时很难确认他(她)的种属与血缘——我所惊动的俄罗斯美人大致奇异地混杂着动物性和优雅的文化感,年轻人的一脸生气勃勃是如我在自由国家见惯的淳朴与无辜,而俄罗斯式的若有所思(有时,相貌就是表情)会使寻常的脸显得高贵起来。
在所有国家的所有大街,人群只是平凡。打动我的俄国美人并非通常所谓漂亮,而是,很难在别的民族脸谱中频频遭遇这样的面相,怎么说呢:那是有话要说的脸。俄国人的美,并非仅指生理的优越,而是,那脸是可读的,像久已入戏的演员,正当扮演拉斯柯尔尼科夫或玛丝洛娃的间歇。以欧美电影演员判断那所属民族的美,是一场无边的误会,在美国街头你休想撞见雷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妮可·基德曼,或者乌玛·瑟曼(对了,虽非俄国人的高挑的乌玛可能是联想俄罗斯美人的类型之一)……但在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学生,职员,士兵,或身份不明无所事事的人,居然昂着惊人美丽的头,浪费着大有前途的容颜。倘若眼目疾速,忽然,一个,又一个,三五个,从天而降的雌雄美人迎面走来,倏忽闪过,带着一脸剧情,同时生动地带走了罕见的好身材。即便略微难看或上了年纪的脸也焕发着著名小说著名角色的性格魅力,有声有色地厌烦着、无聊着、满怀心事,恍如经典小说中的庸吏、骗子、神学生、卜卦者、有来历的醉汉……真是神秘而确凿:在俄国人的脸上,我分明读到文学。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03页 -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

笨,可能意味着毫无保留的相信、激情、源自无可劝说的真挚。
......
他不明白,笨,有时高于爱。
.....
彼此拥抱,彼此滋养,原初受惠于欧陆西风的俄罗斯文学与绘画,于十九世纪过后,命途分殊,失散了。
.....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2页

油画的真实感非仅手艺长进,也是物理与化学的长进:是的,科学与进步意谓信仰开始分神。在拜占庭时代,艺术全心侍奉宗教,文艺复兴的伟大—或谓劫数—是宗教开始委身艺术。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页 - 1

陈丹青为华夏地理写的几篇文稿,汇集成书。有点像命题作文,杂志社安排作者前往土耳其、俄罗斯等几处游历,作者将游历的过程和心境写成文字。
陈丹青的画好,文字也好。好在哪里?总归是与现代的作家文字读来不同,传统、有度、有范,精确不造作。对我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丝毫的所谓的共产文风。党国一统,身在其中,想不受其影响是不大可能的,从小到大浸淫其中,宣传中的官方风格,你说话、写字,多多少少必然受到影响。想跳出来,不得,只有那个体系可以用,别的方式和风格说话、写字,不是不想,是不会。但你读陈丹青的文字,仿佛这家伙从未经历过建国后那一段岁月,干净利落,持重老成,直接从民国穿越而来。
虽然说初读,不太顺畅,但总是感觉那种文字有味道,有深度,是汉字本来应有的样子。
返过来说这本书,书中提及的景致和人文,自己当真是不熟悉,更为无知了。如果游历的是自己,估计仅是去看了个热闹。美,恐怕是品味出不多少滋味来。
遗憾。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89页 - 记文学的俄罗斯(上篇)

旅游是异国想象的种种落实或颠覆。在西欧诸国,或熟悉,或陌生,触动连番的认同与惊异,于是拥抱历史,也被历史拥抱。在莫斯科,这个寻找与辨认却是茫然忧郁的,带几分可疑的苦甜:我不由得轻微想念传说中的苏联,并试着以民国两党前辈对共产国际的向往,想象眼前的莫斯科:多少中国人当年亡命而来,光荣而侥幸,是莫斯科为革命圣地,寻求援助,寄存性命……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6页 - 航向拜占庭(上篇)

现代摩天楼的体量与高度远远超过古教堂,惊人,险奇,但无涉崇高伟大;伟大崇高,事关建筑的比例,比例引导观看:人的视线掠过寺房的种种结构向寺顶汇合聚焦,这观看过程便起崇高之感,教堂的尖顶或圆顶不是句号,不是终结,而是引视线指向天际,为无形的上升感与消失感,赋予有形。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7页

我于这国家的认知——倘若走在马路上也可算作认知的话——这才刚刚开始:直白地说,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动衷的一刻,正是无知。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44页 - 航向拜占庭(下)

我不知世界各国可有其他古遗址如希腊,城郭历然,柱石遍野,裸裎着前生的骨骸,成全来世的凭吊与赏看:古埃及更古,遗迹多为神庙,玛雅故址倒也完好,巫气太重,都不及希腊城邦的废墟堆,处处留情,给你怀想当初的盛世与人烟。那些年走在曼哈顿,举目仰看,忽儿想:这超级城市总有溃亡的一天吧,数千年后,谁元万里迢迢飞过来,只为瞻仰形销骨立的钢精水泥群?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34页

那天看见苏里柯夫的画堂堂挂在他的祖国:笨拙原来可以如此惊心动魄,成为一种断然拒绝的力量。这就是俄国的力量:她曾那么向往欧洲,终以庞大的自卑而骄傲,引爆革命,与欧洲切断联系。有如横躺的巨人,革命前的俄罗斯有理由自视庞大,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四十年间,她确乎臻于文化的圆满:在那份骄傲的名单中,伟大的对应人物出现了,有如日月——在文学,是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音乐,是柴可夫斯基与穆索尔斯基,在绘画,是列宾与苏里柯夫——前者的教养相对朝向不绝如缕的欧陆影响,后者,顽强地,惊人地,以一股粗笨执拗的蛮劲,向那个东正教的、圣愚的俄罗斯传统扭过头去——迄今,欧洲文学的庞然大物,西方音乐的卓越分支,来自俄罗斯;与之血肉交融、同期诞生的绘画,却从未走出本土,在特列契亚柯夫美术馆挂到现在。长久凝视那幅大画,我忽然明白自甘放逐的莫洛佐娃——在雪撬中被锁链制服,她昂然高举痉孪的双指——就是苏里柯夫,他也义无反顾迎向本国历史的昏暗,全然无视欧洲,不念及俄国之外的任何意见,画成这幅大画。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5页 - 航向拜占庭(上篇)

我四处走动,仰看,数百年磨损擦洗的石柱与瓷面闪着圆润的微光,美极了,美极了,但是不恐惧,不震撼,不被吸引,不分神一一这就是我所谓严厉,严厉的意思,就是进到殿下不容你胡思乱想,唯匍匐跪拜。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94页 -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

"画家!画家!一流的画家!“当《战争与和平》初版译成法文,时在巴黎的屠格涅夫赶紧献给福楼拜看,读罢第一册,福楼拜发出这样的赞叹。屠格涅夫得意了,赶紧写信告诉其实三十多岁的托尔斯泰——福楼拜这么说,未必想到正当黄金岁月的法国绘画。
......
”文学家,文学家,一流的文学家!”当我终于站在列宾和苏里柯夫面前,想起福楼拜的话。毋可质疑:当他们二位画出自己重要的作品时,俄罗斯文学进入鼎盛时代。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页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81页 - 布达与佩斯

“恐怖之屋”之述
记这一笔,此下如何叙述?这是我此行最重要的经历。之后我出神端详大街上的匈牙利人,越过他们的脸,看见那排遗像,那尊绞刑架,内心是对匈牙利人的伤痛和尊敬,还有,锐利的,带着苦味的嫉恨——我只能称之为嫉恨——这小小国家能有这样一座纪念馆,我们没有。什么也没有。“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句诗出在一个国家,原来并非虚妄。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89页 -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

旅游是异国想象的种种落实或颠覆。在西欧诸国,或熟悉,或陌生,触动连番的认同与惊异,于是拥抱历史,也被历史拥抱。在莫斯科,这个寻找与辨认却是茫然忧郁的,带几分可疑的苦甜:......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0页

真的,除了阳光,森林,俄罗斯的醒目景观是好看的人。美丽的定义总是难缠的,人言言殊。而美人之于各民族种性,概率稀少,简直意外,但在纽约、伦敦、巴黎、罗马,街头惊艳的意外大不及俄罗斯。这里的年轻男女颀长轻健,如伶俐的鹿,颈、肩、腰胯、腿,完美的比例随处可见。金发碧眼远多于我在欧美见到的各国白人,区别是在亚麻、浅棕或闪烁的金白,眸子的色相则分正蓝、冷蓝、浅蓝,蓝到发白,以至目光射来,不见眼珠。北欧人肤色大致相类,但从油画的观点看来,白里泛红如盎格鲁·萨克逊人或雅里安人,并非最美,而是俄人的莹白而泛紫,间杂如象牙般内敛而高贵的微黄。白肤中尤为莹白者,并不闪烁,而是吸光的,如所谓“凝脂美玉”般,最宜纯色、花色与灰色的衣装。撞见肤色最白的男女,连着金白的头发与睫毛,给银闪闪日光照耀着,全脸周身有如过度曝光的照片。
……
我所惊动的俄罗斯美人大致奇异地混杂着生猛的动物性与优雅的文化感,年轻人的一脸生气勃勃是如我在自由国家见惯的淳朴与无辜,而俄罗斯式的若有所思(有时,相貌就是表情)会使寻常的脸显得高贵起来。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3页 - 航向拜占庭(上)

伊斯兰教堂不设偶像,才真是严厉的,这一招,果然厉害:没有神主,没有祭坛,没有圣人,没有音乐,没有魔鬼和天使,没有经义的描绘和叙述,进入殿堂,一律脱鞋:天光射下,四壁瓷蓝,纯净的阿拉伯蓝,以无数花枝绘作装饰,凝结为晶亮的瓷。我从未见过如此空旷无物的殿堂,不见人世,不使动念。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7 - 7

木心先生上文学课,常会说,今后诸位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的人物与史迹,有背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23页 - 记文学的俄罗斯

这本书的大半部分是陈丹青写俄罗斯文学的。本身对俄国亦或是苏联,再或是俄罗斯文学一无所知,跟着陈丹青的笔触来看这国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和政治犯,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嗡嗡嗡地找不到北。期间看到的大师托尔斯泰、列宾、苏里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无论是他们的文学选段还是知名画作,自己更是感到压力重重,这巨大的信息量足以如大浪般的潮水卷走一切沙滩上的寄生生物。更别提先生在书中所提到那些读起来都拗口的艺术家们。坚持着看了下来,似懂非懂的。直到最后看先生的总结,有带自己浅薄的政治历史知识,终于也能浅懂的看待中饿之间的诸多关系,文学见之于政事,政事看之于文学。有此看来的,我们中国与俄罗斯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在先生218页处写到的中苏关系的精神层面很难回避旧俄文学的方面看,中俄西化的正题、反题,真还不是历史学政治学的案头工作,实在还是指回这文学的范畴。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页 - 航向拜占庭

伊斯坦布尔。破晓时分。从机场驰入市区途中,曙色初动。旅馆登记完毕,出外抽烟,古城的小街,鹅卵石路面,店户人家停在清早的静谧中,天色徐徐转为青白——蓝色清真寺巍然在望,照耀全寺的夜灯尤未熄灭。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6页 - 航向拜占庭(上)

古人多么懂得尺度与比例。现代摩天楼的体量与高度远远超过了古教堂,惊人,险奇,但无涉崇高伟大;伟大崇高,事关建筑的比例,比例引导观看:人的视线略过寺房的种种结构向寺顶汇合聚集,者观看过程便起崇高之感,教堂的尖顶或圆顶不是句号,不是终结,而是引视线指向天际,为无形的上升感与消失感,赋予有形。

此番在伊斯坦布尔描绘古寺,仍然手拙,那反复的结构多难画,好在有了年纪,平静地沮丧,片刻安然。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103页

笨,可能意味着无保留的相信、激情,源自无可劝说的真挚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2页 - 航向拜占庭(上)

我喜欢记着熟知的国名,迟迟不去,也喜欢忽然到临陌生的国度,满怀无知。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5页 - 航向拜占庭(上)

清真寺迥然独异的大手笔,是紧贴主庙的四边忽起高高的塔,四柱或六柱,森然标举,环伺内外,兼具轻盈与严厉之美,表彰镇压与出尘之象:这高塔的设计是出于教义么?我无知,但寺身周围的空间毅然决然给出几根笔直的竖线,古意之余,竟是摩登之极。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95页

大部分作品比想象的好,或者更差,但只要是原作而挂在母国,艺术总是对的,显出理所当然的神色。

《无知的游历》的笔记-第62页

我们永远遗失了一心一意的专注与自喜。


 无知的游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