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鹿来》书评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50266530
作者:苏枕书
页数:296页

京都有味是清欢

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中曾说过:“我去京都,为了小桥流水……如祇园北缘的白川,及川上伫立的鹤,与那最受人青睐的巽桥,及桥上偶经的艺伎,并同那沿着川边一家又一家觥筹交错、饮宴不休的明灭灯火店家。”他笔下的京都,如同一张张精致的剪影,带着打量的好奇,终是转瞬即逝。同是客居他乡之人,苏枕书却与舒国治不同,在这本《有鹿来》里,京都不再是凝固的画面,而是真实的生活,流畅自然,辗转于世俗的烟火中,读来甘之如饴,纵是琐碎的清欢,也细腻得充满了京都浓郁的味道。《有鹿来》主要从京都的“空间”、“五感”和“岁时”三个部分着手,无论是寺庙、神社,还是美食、节庆,每一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苏枕书所珍爱的日常。苏枕书丹书成癖,醉心文史,在京都游学七年,这座古老而沧桑的城市和她的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如此相配,安静妥帖,带着淡淡的喧嚣,却又不失从容优美。沿着她笔下的事物,可以缓缓地勾勒出无数条闲适悠然的京都游玩路线:或是沿着生协食堂吃完饭,去楼下书店买几本书;或是到点心铺买一盒“秋菊”,去博物馆转一圈;或是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骑车去京都郊外寻北山杉;又或是在研究室里辛苦一天后去泡汤……苏枕书将这些在京都生活清淡的细节讲得不紧不慢,均是娓娓道来,温凉的文笔一如三年前的《燕巢与花事》,自谦这段时间文字并无长进,却不知其淡雅温婉之风愈发浓厚,悲喜不刻意存于笔尖,唯有讲起在京都的月下赏晚樱、爬大文字山、寻觅山寺等种种往事时才隐约浮现,却也是朦胧的,清淡的欢愉。比起东京的繁华,历史中曾显赫一时的京都却在慢慢褪色,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选择远走他乡,多是老人留守在这座古城中。于是,老龄化严重的京都走向一种难言的沉寂,但有意思的是,苏枕书笔下的这种沉寂并不是寂寞,它更类似于沉淀,纵然苦涩,也余有清香,回味尤甘。她也在书中写道:“京都没有刺眼的城市灯光,更没有通透招摇的光束。建筑外部的灯光安排得十分吝啬,唯恐夺去星月的光辉。寺庙、神社、桥头,都用淡黄的灯光,模拟油灯或蜡烛的效果。”笔触温软干净,这种自然的日式古典美感被小心翼翼地保留营造,绝不刻意造新并努力延续其生命的魅力,也许就是京都能吸引来诸如川端康成、古崎润一郎、夏目漱石这些大文豪前来玩赏居住的缘故吧。不提那些自古出名的京都美食与风俗,单单古崎润一郎的春琴堂书店和住过的花之宿和,川端康成的《古都》,也都成为较经典的“京都印象”。而当我们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迎上这些“京都印象”,在如织的游客里,又是否能够感受到京都独特的清欢之味呢?

她在下学的路上遇见鹿

苏枕书在京都已经七年了。两年前,我读到她的《京都第五年》,那是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的一等奖作品。她写道,2008年,因为电视剧《笃姬》里的一段台词:“女子之道,乃是独路,半途折返,是为耻辱”,在混沌懵懂,诸事不定的状态下去了京都。自己下了决心,去京都读研。那时候,她的日记记着,鸭川流水很美,黄昏的天空里有很多乌鸦,夜里虫儿啁啾,学校围墙外桂花香气浓郁。“夜里睡在有蔺草香气的榻榻米上,如在浮海中晃荡不止。”五年后,苏枕书把自己定位为“旅人”,这里一切都不属于她。初来时的陌生感、震撼、喜悦、感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已然很平静。京都之于她,更多的是“流逝”,每一分每一秒,美丽的令人心痛。她意识到自己所能做的,只是感激身在这千百年不息的流逝里,待到某一日离开后,长久地怀想。又过了两年,苏枕书并没有离开,她继续读书,写书,随着年岁渐长,却又怀疑自己写作的意义。她与一位从北京来到京都,相处了半年时光的朋友分享京都的生活,写点什么,哪怕仅仅是给那位朋友看,将未曾来得及体验的京都种种传递,就有了这本书。日常生活似乎三言两语就可以描述,不必多提,然而真要说些什么,又是千头万绪。数年前的初秋难免激动,如今已经对身边京都之事物习以为常,还是会有一种清晰的安定感。苏枕书明确旅人的身份和视角无法改变,那么,这本书依然是客居者的日常:上学,下学,逛书店,爬山,赏花,遇见鹿。太多人写过京都。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寿岳章子自然不必多言,林文月、胡兰成、舒国治更是不用赘举。在《有鹿来》收录的文章中,充满了苏枕书对京都日常风物的感官性描述。这些文字如日记一般,记录生活琐事,无非是爬了一次山,逛了一次书店,赏了几次樱花,参加了一场夏日祭,情绪饱满却少有亢奋,只是在用心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般日常,既是写实的语调,又有着浪漫主义的美感和抒情。苏枕书笔下的京都,如画笔和色彩还原京都的风光,因为是客居者,笔触是模糊的、片段性的,却又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她是感性的,苏枕书说,天将明的暗夜,松林静默,鸟与鹿尚未醒来,山头一点光亮,是谁趁夜进山,月落比日出更好看。苦寂、摇曳之后,京都带给她的是安定与沉静,在京都,她用文字把提纯后的留恋和依赖、哀愁与喜悦记录了下来。苏枕书把这本书分为三章,分别是《空间》、《五感》、《岁时》,着让我想起佛家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有鹿来》里,《空间》和《岁时》是景色与风物,《五感》看上去是精神生活,实则是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细节的感触和心结。空间、时间和感悟杂糅在一起,此刻的京都,是更加立体的一个京都,她从千年之外穿越到现在,不变的是古老与宁静,带给读者异样的阅读体验。苏枕书在《京都第五年》里写过,下学回来的晚上,迎着大文字山骑自行车过去,天上常有极好的月亮,照得云层清亮透明,好个琉璃宝光的世界,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她想倾诉,想把眼中看到的一切更用力地记住。景物无一例外,都像逝水的涟漪,流沙的痕迹,完全无从收拾。这是当年的心境。奈良有鹿,它们跟人混得很熟,熟练地撒娇卖萌,博得人们一乐,以换取轻抚和食粮。京都则不一样,它们清瘦、机警,乌黑的眼睛在黑夜里显得特别地大。苏枕书在月夜看到母鹿领小鹿在水边,波光清浅,水草蓊郁,不似人间。意识到人的存在,它们飞奔离开,消失于黑暗山影中。这是苏枕书的京都第七年,她仍然有些迷茫,她还是会在下学的路上遇见鹿。

喝着梅子酒,遥想京都风物

无心工作,索性就着梅酒,翻起苏枕书姑娘的新书《有鹿来》。文字是她一贯的雅致古风,又不失俏皮。她写京都日常生活细节,看得我满心向往:比如在古寺里看宝相庄严又眉目温柔的佛像;在安静的庙宇里细细观赏青绿苔藓;夜晚去银阁寺旁边的澡堂里泡汤;穿着浴衣参加祇园祭,看灯火次第亮起,远处山色如画……还有迷人的小书店、博物馆……更不消说,那些藏在京都街巷里的拉面店、居酒屋、和果子铺……看时,我往往心动于她对细微妙处的感受力。花下观鱼,她写:「夜里在花下小坐,池中鲤鱼曳尾而来,它们冰凉的脊背缓缓扰动月影。」文字看得人心头清凉。山中遇鹿,她写:「眼前转角处竟刹那现身一头大鹿,鹿角巍巍,前蹄腾起,健壮貌美。似乎有一瞬对视,我惊呆,鹿也惊呆,飞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复一片犬吠。待我回过神,追去两步,早已行迹杳然。」描摹传神地让人如见此景。夏日花火,她写:「她点名要线香花火,说:『我们小时候,夏天一定要有这个,小心拿在手里,不使灰烬落下,看谁的燃烧得更久。』我们靠得很近,屏息守着那小小的、细碎的、纯粹的火光。一支支燃尽,水声清长。她笑道:『这就是日本的夏天,其实非常寂寞。』」清淡惆怅,点到即止。看这样的文字,或许也能让自己恢复一些感受力吧。不过,我喜欢她的文字,并不只是因为她的善感,更多是因为她在不经意间流露的有趣和萌。比如,为了驱逐鸟兽,她学着京都本地人,挂着几个小铃铛去爬山,而被朋友们称呼为「小铃铛」。比如,写到泡药汤,她兴致勃勃列举汤里用的十一种中药,「有桂皮、陈皮、苍术、香附、当归、大茴香、川芎、高丽参、辣椒等等,气味冲鼻」,还把泡完澡出来的自己,形容为「砂锅里炖到酥烂的排骨——还是药膳」。看她文字时,脑子里会自动蹦出:岁月静好、情趣盎然、锦心绣口这样的词来。书中还有着色淡雅的插图,也是出自她之手。真是让人喜欢又服气的妙人儿。一瓶梅酒喝到一半的时候,这本书也基本看完了。看她在文末写,「年岁渐长,时常怀疑写作的意义。自己没有什么长进,这是最清楚不过的。长时期与自己周旋,呈现平静的假象。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认识到自己的贫乏与无趣。」我愣了愣,这也是我不时会有的感受。大概写字的人多半容易多思多虑,外人看来风平浪静,内里已经是浪涌江流。我经常会想,「为什么要写呢?」,写下来也没什么用,但不写很多都会忘记。而不想忘记可能也是我执之一种吧。至于破除我执,那是我好奇但不大懂的世界。人真的能从与自我周旋中逃脱吗?我接受怀疑困惑茫然是常态,并试着从中找到一点乐趣。枕书写「所有痛苦与冲突,不会有出口。我知道这没有出口,因此沉默是好的。」如此强烈的节制和不信任,看得我怔忪。但自问,我不是也同样觉得,人和人之间隔绝之深,理解之不可能吗。但即便这样,依然想与人连接、想记录书写,想发出一些信号,让同类好循声而来。枕书也是如此吧,要不然不会写下这些字,集结成这本书。对了,书的装帧也很用心。喜欢封面上的这几句:「天将明的暗夜,松林静默,鸟与鹿尚未醒来,山头一点光亮,是谁趁夜进山,月落比日出更好看。」————我的微信公号「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分享阅读、写作、电影、音乐、APP以及吃喝玩乐总之就是会分享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一切了啦

告别京都

缓缓合上书,不愿与京都告别。“道别要早早做才好,真到了最后一刻,就没法好好告别了。”虽然场景有些哀愁,但是也很喜欢这句话。香织外祖母的话也许印着苏枕书的心迹吧,也许有一天也会告别京都,而这本书的文字确是曾经的怀想。上本书写的是京都古旧书店,爱书人与书店人之间的交往,那时读来很简单纯粹,虽偶提及京都,但更多的是在书在人。这本书的文字就不同了,许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文字或开心,或忧愁,或茫然,或敏感,心情叙述很多,而文字的情感更加丰富,笔下的京都更加的日常,如淡淡的白水,只是静静的喝,慢慢的展现给你们看日常的京都生活。开始写的是京都的空间:有博物馆,有吉田山,有上学的小路;之后写着自己的五感,京都的岁时杂咏,聊着自己的,与家人的,与朋友的,与在地人的交往,以及慢慢展开的自己的心迹。去寺庙的感觉,观赏樱花的日记,学习花道的心情,还有自己多次凌晨时许在家周围的小路散步幽思。可能是居于此很久了,日本人的物哀心,对逝去的不重来,还有淡淡的克制似乎也慢慢影响了她,这本书显得很私人,很私心,开心与茫然尽显。这就是苏枕书日常的京都生活,她自己独有的感觉。想起苏州,苏州于我也是很多感觉,淡淡的不尽露,慢慢体会才会渐渐适应。不去告别,就静静地过着每一天吧

有鹿来

各位豆瓣的书友好!助家生活App2.0即将上线,你可以用它来找保洁阿姨,找家装工人。目前我们正在做APP上线活动,从即刻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读书”,即可送69元话费!!赶快拿起你的手机,轻松得话费。

喜欢这样的京都,也是极好的女子~(拍了很多喜欢的段落分享给大家)

多幅手绘插图,非常可爱。最后附手绘京都地图。苏枕书著《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今年的新书,书如其名,是介绍日本京都的作品。去年曾读苏枕书的《京都古书店风景》,是极耐读的好书。这是今年读的第四本书,四本都是女性作者的散文作品,文笔均极好。写京都的作品,曾读过台湾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林文月所著《京都一年》,是书较短,记述的是四十年前林文月在京都不到一年的生活。林文月翻译过诸多优秀的日本文学名著,译笔优美精到,对日本文化自然颇有感情,书中所写的记游文字里也透着浓浓的暖意,处处也体现着京都文化的历史底蕴,而京都的人情之美也让人如沐春风。相较之下,苏枕书的这本《有鹿来》的内容更加详尽,体会也更深,尤其那份细腻的情感,不是靠书本知识和短暂逗留所能得来的。《有鹿来》分为空间、五感和岁时三部分,分别介绍京都的风景名胜、衣食住行和重要节庆,作者毕竟在京都呆了七年之久,在京大读了法学又修文学,脚步遍及的地方多,眼目所观察的风物细微,对于京都的人情也有切身的体会。作者的细腻情感令人印象深刻,文章中夹带了极多私货,让人走近一个城市的同时又仿佛走近一个女子的心,极是受用,也很感动。读完此书,再去读一些以京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看一些以京都为舞台的影视剧,应当会更觉有味。京都的风景名胜,未曾到过,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倒是偶有所见,可是如浮光掠影,尽管作者对各处情形、地理位置和源流沿革娓娓道来,我看完依然一头雾水,无奈位置感太差。好在书后附有一张手绘地图,十分可爱,可供查索,于是常边读边在图中找某地在某位置。更感兴趣的是作者介绍各处时提到的历史掌故,作家轶事以及作品情节。其中有些文学作品自己也略有所知,可这里经作者点化,方连连颔首,认为得到更明白的解读。对于风景,作者更喜好那些幽静的去处,深山幽寺,别有一番风景。关于衣食住行、四时物候节庆的篇章我更爱读,从中嗅到浓浓的烟火气息,那气息清净明澈,余味悠长,惹人陶醉。京都的日常在一日日的生活中体现得更加具体而微,一日日的吃食用度,盘中餐随着四时的更迭也变化着,嗅到的气息变化着,眼中的景象色彩变化着。鱼,笋,松耳,花朵,青苔,都是再简单质朴不过的东西,却能调配出别具风味的生活风味。京都的一年四季不同的节庆与祭典,是传统的延续,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岁时祈愿,春季赏樱,夏季的祗园祭、五山送火......年复一年,人们庆祝着,快乐着,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离不弃,而京都人乐此不疲。尽管作者是个喜好清静的人,可也忍不住去分享一下人们的热闹。在家乡常伤感于年节失去了应有的气氛,庆祝也都荒腔走板,以至于看到彼处的岁时风景,格外觉得珍贵美好,想替他们珍惜。恐怕这也是我喜好日本文化,欣赏这样的书和影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样的装帧,读了一遍后,发觉书脊有些走形呢似乎是照片尺寸问题?传上来看不完整,那就传到相册吧所拍内页见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22453564/

日式生活启示录

下雨的周末,最合适不过的就是静静看书。夏天的雨就像喜欢闹小脾气的姑娘,一会儿来,一会儿走。我很喜欢散文,那种漫不经心,可以一边赏雨一边看的书,看书,需要心静,也需要心境。我时常想我是否太纠结于生活的细节,时常怀疑自己矫情。然而年岁渐长,越发现不想过地太匆忙,不想毫不讲究地生活。看完《有鹿来》,其实也想游走了一遍京都,那些风物和故事都形象地摆在眼前,让我对日本更加向往,第一次想去日本是因为电影《小森林》,后来陆续看过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和电影,越发安奈不住心情。想去看日本的古老的寺庙,听佛经,也想看下雪的村庄。后来,越来越多的喜欢日式生活,从家居,茶碗,花瓶乃至一个汤勺都趋于日式风格,简单,质朴。第一次看到关于京都,我好像更喜欢这里,比起东京的繁华,估计这里会让人更能体会日本的风土人情。作者真是一位博学广智的人,在琐碎无常的生活里找到一点人生的乐趣,在山水花鸟之间思索一点人生的意义,或许这就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美好的东西。年纪越大,就越想往外边走走,总觉得不想辜负时光,所以,打算下一站路途去日本,去京都,在书店里或者寺庙中思考一点人生的意义。不知道是否会偶遇呆萌的小兔呢。

《有鹿来》读后

这当然又是一本美丽的书,深红烫银的书脊,封面是灰色的硬纸板材质,有梅花样的鹿脚印散布器件,右下角端正地贴着白底黑字的书题与作者名,呈现出一种庄重的流丽来。不久前读了《京都古书店风景》,写了短评,说“这本书正是一本令人亲切而欢喜的书,闲话京都数家古书店风景,言语琐碎而怅惘,但充斥其中更多的是温柔的情意。书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独是美妙且有趣的装帧予人的视觉感动,质感与气味也殊为可爱,而书的流动际遇又时常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灵犀一点,这经由作者描摹出来美且令人有种恍惚的痛感……”。美且令人恍惚的痛感,亦是《有鹿来》给予我的印象。日常其实是最难以描摹,最无法把控,最无力挣脱的力量啊。传奇故事里的一瞬不知消磨了多少庸常人世的欢喜与悲切,奇拔的遭遇当然值得记录,而这缓慢的,几乎凝滞的糟糕一生是决计无从追寻的。读《缘起》的时候便有些心惊,相似的困惑,无所谓而真实存在的哀愁,无力感与贫乏感带来的羞惭与冲击,在这长长久久的至为平静的读书岁月中竟亦时时袭击着我,剥夺着我。所幸还有山,花,寺庙,博物馆,美食与被赋予温度的岁时记忆。然而点到即止的叙述之中汹涌的是永恒的流逝。京都的美,日常的美,乃至于岁月朽烂之后残留的美,都是灵犀一遇,恒常的路线之中隐藏有惊喜,之后也许是长久的断裂。山色,月影,花事,这些琐碎的,看似不值一提的情感与记忆爆发得纯粹,消逝得迅疾,能够串联起共通的往事,却缺乏应有的郑重对待。《有鹿来》除却是简单的私人日记式的分享,更是普通人无从追寻的某段人生轨迹的一个放大。在晴好的天气中爬山,在深沉的夜色中待月,在一夕风雨之后赏花,惊叹于自然造物的神奇,亦羞愧与懊恼于人生的肤浅与短暂,欢喜的时刻总是常有,但悲哀也会如期造访,这不可逆转的日常之中,藏有人世间最粗粝的痛感。五感之中有一篇讲京都的鱼,凶暴的海鳗“鱼肉绽开如白牡丹”,是特别美妙的比喻。鱼肉与花在视觉上相似的晶莹与性感,在味觉上相似的细腻与清甜,生长在江河湖海边的人对于水产有种与生俱来的赏鉴力,其中亦不乏包裹着乡愁的自矜。过年是一定要做鱼丸的,剔出来的一桶鱼肉放入绞肉机里复又绞成长条形,揉搓出一小团一小团来,莹白的丸子存放在清水中,像抖落的雪,简简单单做个汤便是无上的美味。“美味延年”一篇的最后,说不久于人世的谷崎润一郎想念京都的牡丹鳗,遗憾于没有体力品尝,心里有莫名的怅惘,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来“露水的世啊”。

苏枕书《有鹿来》,京都的日常

今天想要跟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有鹿来》。封面很朴素,上面印有鹿的脚印,很见用心,但书封用纸好像一块硬纸壳,翻久了容易脏,美中不足 作者苏枕书,妹子是88年生人,最早是在《南风》《花溪》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小说,后转战豆瓣,成为“豆瓣网红”,但苏小姐是有真才华的“网红”。大学毕业后前往京都留学,开始写京都风物人情,文字温润清凉,转变之快之纯熟,也算是奇女子一枚。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在京都留学和旅居的生活日常,从中可见京都别样的景致情味。我一直很喜欢日本,京都也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地方吧。书名《有鹿来》取自作者在京都所在的银阁寺门前,经常有鹿光顾的缘故。传说中,有鹿出现的地方是神灵显现之所在,京都大概就是这样有灵性的地方吧。骑自行车去看樱花;坐电车去博物馆看展览;和同学穿着和服去看能剧;去寺庙里观苔,抄经,逗流浪猫玩;和路上遇见的人打招呼,小声交谈,礼貌告别;夜里去爬大文字山,因为看到很好的月亮就觉得不虚此行。在川边偶遇一只鹿,彼此都惊呆了,各自跑开。——日常的生活的朴素的美。作者孜孜不倦于书写生活中小而又小的事,并从中体味常人难以察觉的美,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生活家”吧。 当然,更多的是流连于古书店,京都的古书店并不以店面的宽大和外表的华丽吸引人,相反都是很朴素安静的场所,但是他们也面临跟我们一样难以为继的问题,书店店面一再缩小,但还在努力维持,并且为此感到抱歉。多么让人心生敬意啊,去了无论如何都要买一两本书回来。京都的书店和寺庙一样多,在地图上标记的话,大概会显得密密麻麻吧。作者还写了一本书叫《京都古书店风景》,也很好,也想买来看。作者文字清静温凉,文笔娴熟,读起来非常和缓舒服,最喜欢作者笔下的人际关系,如春风拂柳,有一种无声之美。在博物馆遇到的老妇人向她鞠躬说,遇到中国人,我总要说一声对不起,因为我们曾做过那样的事。去寺庙里观苔要迟到了,司机说,如果你是日本人,就要被教育了,但你长住本地,并非游客,还是不能被原谅。把老师送的酒送给爱喝酒的男同学喝,谁知他红着脸说,对不起,我已经偷喝了。又聊到骑自行车去山里,男同学说,下次你可以坐我的摩托车呀。同研究室的同学起哄说,被邀请坐车了哦。他又红着脸说,那你还是自己学骑摩托车吧。——很多的“哦”“呀”“喔”之类的语气词和“你好”“再见”“谢谢你”之类的谦辞,一一呈现人物的对话和语气,可以想象得见说话的人彼此的谦恭和温柔。——人与人之间简单美好的关系。看完后就很想学作者的样子跟人说话——“呀,你也在这里吗?”“是呀,这么巧呢!”好像东施效颦,又像憋着一肚子气,难怪日本人要在身上绑那么大一个包袱,笑~~最后以五山送火作结,五山送火是日本弘法大师为了退散当时在世间流传的疫病,而在京都大文字山上点燃篝火的仪式,后流传下来,成为京都最为壮观的一项仪式。每年的8月16日晚8点,在大文字山的75座山头,同时点燃火把,组成一个大大的“大”字,火光熊熊燃起,照亮天际。最后渐渐熄灭,归于沉寂。是为送返盂兰盆节回来的亡魂,纪念故去的人。盛极而衰,曾有多热烈,后来就有多寂寥,世间万物都逃不开这样的宿命吧。看到那样壮美的景观在眼前慢慢呈现,达到顶峰,然后衰落,最终变为灰烬,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有一天她也是会离开京都的吧。我们所有的人,当下所有的一切,有一天都会互道离别吧。人生尽别离呀。传奇里的故事纷纷落幕,看戏的人却久久不能抽离。但仅仅为了此刻的相聚,都值得我们喝酒庆祝吧。PS1:关于插图,书中有两种插图,一种是作者拍的照片,一种是手绘图片,但有的一页放两张图片,显得小小的,美中不足2日本葵祭仪式上的斋王代,很像《辉耀姬物语》里的竹子公主PS2:放几个我很喜欢的故事,图片来自网络1.日本《平家物语》里的四个女子:祇王/祇女/刀自/佛御前,祇王祇女同为刀自之女,祇王深受平清盛宠爱,但好景不长,后平情盛移情佛御前,祇王悲哀之际,与母亲妹妹通往山中出家。后佛御前也勘破情爱,追随祇王一同修行。情到深处总是伤,然而,世上有几人能勘破,又有几人能做到决绝至此呢?2.日本祇王寺的庵主高冈智照,12岁被卖给他人做妾,后又被转卖为舞妓,15岁有了固定的“相公”,但因为心许他人被发现,无奈之下,为表明心迹而剪断小手指。后又辗转多次嫁人做妾,但婚姻坎坷,以后又自己做生意,拍电影,出自传,红极一时,最终看破红尘,剃度出家。传奇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98岁,无上圆满。3.日本的传统剧目《黑冢》,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讲一僧人与弟子夜宿一间茅屋,见一孤独纺纱老妇,悲叹人世辛苦,僧人以佛法劝慰。老妇出门,告诫不要进她屋内。但一弟子好奇难耐,往房中一看,只见血海白骨,乃知老妇是女鬼。中卷讲老妇受佛法感召,悔恨自己的罪行,心中欢喜,在月下负薪作蹈,后遇见逃窜的弟子,知他们未遵守诺言,怒而化作厉鬼。下卷讲法师赶到,收复女鬼。最悲叹的是中卷,人世最悲哀的莫过于一直笃信不疑的信念的崩塌吧。个人公号,等云来~

值得逐字细读的“另类游记”

  读完《有鹿来》,满心里浮动“艳羡”二字,艳羡作者笔下能流淌出如此美丽的文字,艳羡她可以生活在京都,那些出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名字,能亲见、能赏玩。  二战时,得益于梁思成的标注,日本京都与奈良未曾遭受战火荼毒。京都曾是日本的千年首都,不仅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数量惊人的古迹,部分历史建筑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住在那里,跟住在别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么?  在《有鹿来》里,苏枕书便细细书写了她在京都的日常生活。  一个人的日常有些什么?衣食住行?再细致些,柴米油盐酱醋茶?苏枕书的笔下却不止这些。她分“空间”“五感”“岁时”三部分写京都生活。空间写历史建筑、自然景物,五感突出自我体验,岁时写京都四时的变化,有植物的变化,也有各类传统活动。  当前旅行流行“攻略”,不准备,简直不能到一个地方玩儿似的。相信每个到京都游玩的人,都准备过厚厚的攻略。还有很多人回来写长长的怎么吃怎么坐车怎么玩儿节省时间类的体验文字。这些在我看来,有点像读书看电影时的“剧透”,怎么走,在哪里吃饭好都详详细细的列出来,到底还让后来者有惊喜的机会吗?笑……  苏枕书的这本《有鹿来》无疑可以看作是一本游记,虽然她自认为不太到处逛,但还是写了很多京都的体验游。但她的好处在于,只讲体验,只讲自己的经历。通过一个住在“景区”的外国人的眼睛,看京都的那些历史建筑、自然景物、传统活动,看京都的人,京都的事。  那些在日本作家书中屡屡提到的名字,银阁寺、平安神宫、大文学山、比叡山……是苏枕书生活的环境。她步行就可以到吉田山、银阁寺、真如堂等处散步,日常是看樱花、山茶花,赏绣球、雪柳、南天竹、碗莲,过朱红色鸟居,吃拉面、荞麦面、章鱼烧,在旧书店里淘书,在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住过的地方徘徊。  她住在银阁寺旁,黄昏能听到远近寺庙的钟声,听巫女起舞时摇动的金铃声、晨时诵经僧人的长啸、回收旧纸小卡车播的童谣、清亮蛙鼓、潺潺流水、簌簌雨声。  她可以连续数年记录樱花从初开到凋零的景象,记录京都初雪时的美景,参加夏祭,在柴火堆成的火堆边看能剧,与京都人一起品味四时更迭,一起经历岁末与年初的辞旧迎新。  她不止是过客,要看病,要游玩,要一日三餐,要与人交往,与人擦肩而过;要应付学业,要与导师和同门交往,要学插花,观苔藓,四处去找美味可口的食物。  她把这一切都写在了这本书中,简直像一本“另类游记”。但她又是用外来者的眼睛和易感的心去品味京都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她既是生活在其中者,写出了生活的味道。又是旁观者,细细研究京都的过去、现在、将来。  苏枕书的文字有种“画得出美景”的观感,能把看到的一切景象用文字表现出来。她写在净土院中,“头顶一方狭窄的天空,流动层云被夕光染作金赤,又缓缓浸透深蓝夜色。树梢摩挲,蚊虫开始活跃”;  她写十三夜,“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甜香。拾阶而上,穿过大片杉林,有一块白砂空地,月光流泻,照见楼台朴素的屋顶与朱红的廊柱”,简直象画一般;  她写上山游玩,“半山忽见几户人家,满架木香花,晾衣杆上晒着被子,到处开着杜鹃,田野的蔬菜刚搭起架子。对面一位老奶奶正在给开满花的豌豆浇水”,读完简直闻得到乡间泥土的芬芳和花的香气;  她写祇园祭,“读小学的女孩子……提灯或小鼓,且歌且舞,舞姿虽稚嫩,却极典雅……这时节的京都已溽暑难耐,小姑娘们的妆容补汗水打湿,一旁的母亲们随时跟上补妆。每个孩子都一丝不苟,严肃郑重。大概这也是京都人刻在骨子里的最内敛又最坚固的骄傲”……  无论写景还是状物,亦或写见闻,写亲历,随便拉出一段文字都是可以字字咀嚼的美文。读之,既了解了京都,又有美的享受,实在是赚到了啊。

一个美好的姑娘

有的人是业余写作,虽然出过书几本,依旧属于小众作者,知者不多。我也是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翻阅,就决定买下来,不是冲书名,不是冲作者,更不是冲装帧,仅仅是翻阅两页其中的语句,便感受到了作者出众的运词造句能力。《有鹿来》,苏枕书。古雅别致的名字,一看就知道应是笔名。说是写京都的日常,其实还是在写景致。描写了几条路、几家书店、几座山、几间寺庙、几个馆、几座神宫、几次祭奠、几个节气、几场雪……如此静寂,连我提笔划线以及翻书转页的动作,都变得既轻且慢,生怕惊扰书中文字。确是独属于作者的京都的日常,本书中,只有一位友人是有具名并不时出现的,其他偶尔出现的人物多以“同学”这个字眼模糊带过。似乎与人关系,内里还是很淡漠并保有距离的,她这么形容自己:“不知是从小交朋友很困难的缘故,还是这种自我认知强化了性格的塑成。我亲爱的友人们,在短暂愉快的相处后,总是又回到很遥远的地方。或许这正是我自如并冷清的生活吧。”与人相比,她更喜爱植物,开篇不久就有这句“常想到‘如松柏之茂’一类的句子,无人时,忍不住抱一抱树身。清凉的松脂不小心沾到手,要洗很久。”——正常人会觉得这是有病吧?而我却觉得如此可爱。在书看至一半时已被这些美好的句子的主人深深吸引,查阅了一下资料,惊觉她如此年轻,1988年出生。说其5岁始就会写日记,高二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高三始写长篇小说。如今是在京都读研读博,已生活了五六年。不禁啧啧,天赋不可辜负。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却如此之低,——“我总是小心地躲在中间地带成长,逃避责任,惧怕竞争,却又始终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焦虑。最好不要亲自做选择,任时间的洪流与所谓无情的外力推动己身,似可稍减自责,也可有理由做无限喟叹。后来到底还是做了决定,于是可在此多待几年,也学会稍微从中间地带走出一步,应对世间诸事。”她的生活是静看窗景,爬山,观寺,看展馆,买花,洗汤,逛书店,像个土生土长的日本女孩一样,独自安静地行走在路上。这些描述让我想起还是安妮宝贝时候的散文里弥漫的疏离感,还有川端康成笔下看似精雕细刻却依旧是冷冷清清的情绪,甚至王家卫电影里那些自顾自踟蹰絮语的画面,以及那个叫做程璧的女孩做出来的淡淡的民谣音乐。这些种种,慢得没有道理,他们自顾自地娓娓道来,既从容又似无力计较这流光的意义。他们自己,却凝固在一枚枚自设的琥珀里。其实作者写人的时候,刻画得很生动。其中一篇写与母亲相处时的心理:“我对妈妈的感情过于敏感,太在乎她,从小便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隐秘的禁忌——为了妈妈,不能这么做;为了妈妈,不能那么做。我无比依赖她,喜爱她,试图保护她,满足她的需求,不忍令其失望。”唯有此处,才能看到她所表露出的强烈情感,很动人。然而,作者却无意于写烟火人生。甚至在写物的文字里,也流淌着一股厌倦的情绪。在《五山送火》中,她写道“很惆怅,像是狂欢后的倦怠与忧郁。”在《岁末与年初》中,她说自己很喜欢那个句子“道别要早早做才好,真到了最后一刻,就没法好好告别了。”在《观苔》中,她说“美是很美,却想该走了,因为觉得自己多余。”序里有一段:“年岁渐长,时常怀疑写作的意义。自己没有什么长进,这是最清楚不过的。长时期与自己周旋,呈现平静的假象。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认识到自己的贫乏与无趣。不,不是这样的,有一瞬想辩解的欲望,但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有这么多怀疑?如自己这般愚钝的人并不该有这么多怀疑。无法妥善处理自己许多可笑的想法。所有痛苦与冲突,不会有出口。我知道这没有出口,因此沉默是好的。”不知她这种无力、寂寥、焦虑是来自年纪还是环境所致,很不希望她被这“另外一个自己”所吞噬,就像很多充满才情的人物那样被冷眼旁观的虚无吞噬——川端康成七十多岁还开瓦斯自杀。也许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可抗的撕裂时分,往往还是身边亲近的人所造成的,这种痛楚与迷茫无处安放,似乎也只能等待时间的冲洗才得以减轻。我们总喜欢再热闹一些,再亲近一些,贪婪地汲取尘世中的每缕温情,用以作为继续前行的力量。那些拒绝如此套路的人,想必内心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坚强城堡,他们隅于一角,安静内省又互不干扰。尽管每个人有多面性,但是面对这类人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心生敬佩,尤其向往。这本书不是旅游指南,而我读完后却一再想,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与她相识并做朋友,该多好。这是个美好的姑娘。【喜欢你就扫一扫】

风径溪,岁书人

我的公众号内容四星,但装帧真的加分,180度平摊毫无压力,用单手举着,大小重量正合适,手感上佳。照片水准一般,不少像是用手机拍摄的,但对于客居在此7年的作者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化的京都,而不是旅游景点,写实的照片反倒更贴切。因为是睡觉之前看的,平静的文风会加剧我的睡意,全书分有三十九段,我一般看一两段就支撑不下去了,作为枕边书,也算作好处吧。随书附赠一个薄薄的信条式样的书签,因为空白无字,我便在上面写下我对这本书的感悟:“草木花/鸟虫兽/风径溪/岁书人”。已决定入手作者的另一本书:《京都古书店风景》,倒不是多么向往京都这座城市,对作者也知之甚少,今天才得知她出自新概念大赛的身份,只是看过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这种细碎平实的随笔,而不是早已烂大街的旅游攻略、高像素的风景照,仿佛一位颇有学识又心思细腻的朋友向你娓娓道来他此行的所见所悟一样,让人亲切。第一次写读后感,之前只写过观后感和听后感,也算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吧。

初入《有鹿来》

所有真心不被辜负,所有等待都有到来,这种心思留在书上是万不会有错的!也是有些日子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书了。封面不错,清清雅雅;纸张不错,素素净净;配图不错,灵动又悠远;装帧不错,紧密又轻盈。最爱这纸板上压印的“鹿が来たり”,配着四瓣梅花印,兼这酒红色的绸子,视觉触觉都是极美的享受!早已有读者劝言不宜匆忙求快,需是慢慢缓缓,细细读来方为上策,诚然如此!暂不多言,只一路颠簸,辛苦你了!

客居京都的日常生活

文/夏丽柠恍然间,苏枕书到京都七年了。两年前,她在豆瓣网上写了《京都第五年》,掀起了一大波儿学弟学妹们迷恋京都的狂热。两年过去了,幸好她没接着写“京都第七年”,而把新书取名为《有鹿来》。怎么说呢,至少从字面上论,“有鹿来”让我们有了期待。枕书姑娘说,这本书里写的是京都的日常。她说京都有鹿,就在居所不远的东山上。鸭川也有鹿,偶有从山里跑到川边喝水。我在奈良见过鹿,那种不怕人的鹿。与手拿饼干的儿童斗智斗勇的鹿,一看就是老油条,不得到零食执不罢休。可还有一些小鹿,一步一摊地向小孩儿面前蹭,委屈地低下鹿头,鹿眼里泛着波光粼粼的温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把饼干递到它面前。想起那种小鹿,就会想起枕书。她说来到京都七年,学业已至博士,但是对未来还是迷茫、迷茫。但是,迷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吧。在《有鹿来》里,我没读出迷茫亦或慌张。我只读到一个赏花望月、享受美食、入乡随俗、恬淡生活的姑娘。枕书说书里写的都是平日散记,想起来就记一笔,最后成书时整理起来,分为“空间”、“五感”和“岁时”三章。京都我也去过几回,书里写的银阁寺和平安神宫都去过。可每当枕书写到“吉田山是极好的散步之所”、“金戒光明寺再往西南走一段,就到了平安神宫”、“从家去泉屋博古馆非常方便”……我便心生羡慕,感叹背包客与客居者的不同。也许我看到的只是红门乌瓦仿效中国唐风的京都,而她看的是谷崎润一郎的京都、夏目漱石的京都、濑户内寂听的京都,而对于小津安二郎来说,京都是镰仓圆觉寺的一座墓。枕书懂美,书中摄影插画均出她手。书尾附了一张京都的手绘地图,山恋川水,去京都带上它,一定不会迷路。枕书擅画,遣词造句都带着色的企图。提起笔来,隔不了几句,必有颜色。比如写出门必见的大文字山,先写“山中有许多毛叶山桐子,秋冬之际,高树结满累累垂挂的红果,非常醒目”。再写“雪停,山头积雪与绿树清澈极了”。短小两句,有红似白,些许清绿,让人觉得京都景物色彩瞬息便被印在了日常里。只有心思沉静的人,才会将周遭观察得这么仔细,枕书有她的观看之道,寥寥几笔,便使我们融入了京都起居。我不知道书中“五感”的真正含义,或许枕书自有她的一套密宗。我觉得所谓“五感”意指真情实意。客居他乡,总要接触一些熟悉的陌生人。就像学校附近中华料理店悄悄埋下猪排的女老板; 毕业离校后还托人写来“请多关照”字条的师兄;井上花坛老店里会插花与调笑的店主夫人,枕书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兜兜转转,自得其乐地生活,遇见的都是一些照亮你,温暖我的情义深重的人。古都多礼遇,看到枕书在“岁时”里煞有介事地点数“举杯邀月”、“岁末风俗”,还有“冬至日,要吃南瓜、泡柚子澡”等传统礼节时,我忽然就心安了。枕书在京都七年,也算是一个在夜晚可以安然入梦的“京都人”了。就让我们安心等待吧,不知下一本新书是苏姑娘的京都第几年……?转载请豆邮联系

寂寂山中有鹿来

起初对苏枕书这个作者有印象是在豆瓣,她的《京都第五年》获了第一届豆瓣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后来在某本定期购买的杂志也见得其专栏“煮字疗饥”,写的也是京都日常。粗略看过几篇,好是好,没有追。概因行文间有萎顿之气,耽于忧伤。观察日常之美确是温柔之事,然沉湎日常,以此造出繁杂文章,终归生腻。所以对于《有鹿来:京都的日常》这本书,我是经过一番犹豫才购阅的。最终促成有二——一来对京都早有向往,比起快餐类旅行指南,客居京都的作者写的日常记事还是令人信服的;二来书真的很美——封面由硬纸板和红色缎布拼接而成,贴有藏书票式样的书名牌。于是在上市数月后买来阅读,闲时花了一个月看完。读过前几篇,日常君就觉得这本书是可以细读的。文字真诚清丽,版式插画皆佳,读下来京都犹在眼前。作为客居京都第七年的有计划的创作,《有鹿来》结构整饬,全书分成“空间”“五感”“岁时”三个部分。“空间”写京都的风景、书店、博物馆之类,共有20篇,占去全书一半篇幅。“五感”写饮食、泡汤、看病、花道等等,共10篇。“岁时”写时令风俗,计9篇。“空间”最有看头,《银阁寺前》《吉田山》《真如堂》《金戒光明寺》《平安神宫》《有邻馆》《大文字山》等篇章算是把旅行者感兴趣的京都翻了个底朝天。比之游记,这里面多出了看了又看的熟捻,那是令人颇为放心的导览。虽然这导览是极为个人化的体验,然而这毕竟不是游记,是“京都的日常”。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上学途中》读到这样的句子:“月光明媚的晚上,在树下抬头张望,微茫清光落满身,冰雪般浸透全身。下雪时,偶尔砸落一肩雪,簌簌掉到脖子里。常想到 ‘如松柏之茂’ 之类的句子,无人时,忍不住抱一抱树身。”——一个腼腆的大龄文艺女青年形象呼之欲出。而《进城》里,一个人看完晚场电影走回去,“春夜最好,沿岸尽是樱花、木瓜花、雪柳、棣棠,热闹极了。星月似也更辉煌,倒映流水,照见花树,美不胜收。有人迟迟不回家,在花月流水中饮酒。”——也断不是游客能有的体悟。另外,有几篇写到了书店,这和作者爱书成癖有关(另著有《京都旧书店风景》),对于有意去京都观光的读者,也能按图索骥找到生协书店、春琴堂书店等等。“五感”里有趣的是《看病》,作者写道,“最先折服我的是太田胃散,不久,综合感冒药,资生堂的口角炎资料药、止泻药,也注逐一用过,效果绝佳,遂觉生活有保障,才彻底安心。”《买花》《赏苔》则反映出作者的情趣,而写美食的几篇,反倒不能令日常君生馋,恐怕和各有各喜有关。"岁时”的《四五月间》也写了花事,尤其关于樱花的六年记录摘选颇有植物学家的手笔。其余写四时八节风俗的篇章,因为作者引经据典的考究气,对日本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倒可以研读一番。其实,整本书都是有考究气的,因此显出可读性和故事性。不少日本名流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的传奇穿插其中,也算能增长见识。而普通日本人,如作者的导师、同学、邻居、各个店面的老板等等,作者也都付诸笔墨,写出了日常的温暖情谊。至于书名为何叫“有鹿来”,《缘起》里早就交代清楚了,那源于“去年初夏,下学回来的夜里”的一次遭遇——“完全猝不及防地,眼前转角处竟刹那现身一头大鹿,鹿角巍巍,前蹄腾起,健壮貌美。似乎有一瞬对视,我惊呆,鹿也惊呆,飞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 那么,无论身处何方,惟愿你我心中看得到鹿。(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有鹿来,熊出没

当初第一眼扫到这个书名,脑海里无端就蹦出了“熊出没”三个字。但其实这也是京都的事实。有鹿的地方,诸如猴子、熊之类的自然应该是少不了的。众人惊奇地只是,哇,居然能在归家的途中偶遇一只美丽的鹿!由此可见,在大多数人的心底,人与动物的居住地似乎原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只是人类太健忘吧,其实,人与动物在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是邻居啊。显然,京都似乎还处于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光里。不仅人与鹿、人与猴、人与熊等等和谐共处(嗯,当然总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的),连那街边的建筑、沟渠的流水、屋边的植物,乃至人们的日常,似乎都还处在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光里。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呢?更令人心生向往的是,啊,我多想也这样:闲暇时在吉田山散步;顺着金戒光明寺往西南走一段,就到了平安神宫......或者,冬至日里,也炖一碗冰糖南瓜,泡一泡柚子澡......这原本是一些平淡又平淡的日常,但因为受了作者字里行间隐隐而出的温暖美好的感染,便也觉得想要拥有这样的日常了。别人都说,文如其人,只有真正热爱着这样的每一日,才能在笔端呈现这样的每一日;只有真正热爱着这样的京都,才能在笔端呈现这样的京都吧!那么,好好珍惜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日吧!就算生活总有不如意,也当作试炼,感恩地接受吧!那样,你也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京都日常”。

「天上層雲輕盈,有明亮的星。」

實在不會起標題,於是還是用了枕書的一句話。很慚愧。其實我的這篇文章應該也不能算是書評,只是一些自己的感想罷了。關於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想,還是「很喜歡」這三個字。還要加上「很感謝」和「很珍惜」。對我來說,枕書的文字一直都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慰藉,在我寂寞時,悲哀時,她的書就像是層雲中閃爍的星子一樣。很明亮,點亮了我眼前很短的道路,很小的世界。我尤其喜歡枕書寫京都。對我來說,京都沒有什麼很深刻的意義,只是因爲枕書在那裏生活和學習,會寫關於京都的文章,我才覺得京都很美,很好。啊,我就是一個如此淺薄的人,枯寂無聊,因此枕書的文字對我來說才格外美。我就像是一個眼盲且臥病在牀的人,枕書的書就是在我身邊講述遠方風物、良辰美景的好友。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眼中有山川風月,筆下有冷暖人情。我什麼都沒有,只能傾聽,感嘆,懊悔自己多餘且無用的生命。喜歡枕書寫到書店、東山、河畔的花木、空中的星月、四時的更迭。京都在我眼中變得清晰、平凡,卻更加美麗。《錢湯》一節,她常去的銀閣寺湯終於閉店,枕書筆下是難掩的惆悵。她寫:「常聽到評論,說許多古老的東西都安然堅守在京都。然而平靜的光陰底下,仍是永恆不可逆的消失,因其在世俗深處,最平凡,回聲又最震耳。」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人生之路遙遠漫長,在平靜的光陰底下,也有無盡的、不可逆的消失。書中記敘的夜爬大文字山的經歷也很迷人。「叢林流水聲、獸的動靜顯得格外清晰,淡淡的天光稀疏灑落,很黑。偶爾能看到一點兒遠方城裏的燈火,縹緲如在天際。漫長難熬的黑暗之後,燈火終於一點一點接近『大』字中心,眼前豁然開朗,整個古都霎時間擁入懷中。賀茂川、高野川匯聚的鴨川,下鴨神社,御所,吉田山,平安神宮,橘紅色的京都塔……再熟稔不過的地標,白天看時已很迷人,夜裏全部點綴着星星點點的光亮,美得足夠忘記肉身的存在。」「下山已不再那麼恐懼,一行人唱着歌,突然看到頭頂枝葉掩映的月亮,巨大一輪自雲海間浮現。在京都總能看到很好的月亮。」不知道爲什麼,我對枕書筆下的夜晚印象深刻。像是春夜,她看完電影走在回家的路上,「沿岸盡是櫻花、木瓜花、雪柳、棣棠,熱鬧極了。星月似也更輝煌,倒映流水,照見花樹,美不勝收。有人遲遲不回家,在花月流水中飲酒。跑步遛狗的人也不少,不會冷清。」還有冬夜,「只要還沒有冷到零度以下,冬夜瑣事完畢,我都喜歡出門散步,在這個季節,也不用擔心黑暗中有蛇之類可怕的動物。路線通常很固定,從家走到銀閣寺門前,再到淨土院、八神社。沿途家家院門緊閉。冬夜月光尤其澄明,將雲也照得透亮。淨土院內與牆垣齊高的山茶樹,開滿紅、粉、白三色的花。雪一時起,一時止,竹梢簌簌響動,很動人。」四時之景不同,她的心境卻都平靜寬和,就算在夜晚,也能看見美好的景緻,譬如圓月、夜櫻、山茶、細雪。夜晚對我來說通常充滿不安、是難以消磨的永夜。無論哪個季節的夜晚,我都沒有愉快地走回家的回憶。黑暗的巷道、飄忽不定的人聲,總是讓我驚惶。明明路燈亮着,我卻仍舊緊張不已。只有讀枕書的文字時,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好。我也愛看枕書的寺廟巡禮。奈良山中的小小佛寺,非常美麗。如鏡的水田、開滿睡蓮與鳶尾的清池,彷彿染滿綠色的山間小道,都讓我心嚮往之。看她寫:「岩船寺到淨琉璃寺需步行兩千米。地圖上指了一條偏僻的山路,藤蘿披垂,竹林蓊鬱,遍地落葉,松風滿懷。可惜怕有蛇蟲,不敢欣賞山景,驚叫飛奔而過,終於上得大道。山腹零星有人家,路旁有無人看守的小攤,掛些蔬果,零錢自投一側小罐。」看到她因爲怕蛇而「驚叫飛奔而過」,又會覺得她非常可愛,好像我真的和她手牽手一起在山路中驚叫奔跑一樣。還有《更遠的山》中寫到隧道,「只有排除雜念,硬着頭皮屏息衝出去。一剎那,風和日麗,流水青山」,寥寥數語,卻準確貼切,彷彿我和她一起衝出了隧道,看見了藍天。啊,如果真的可以,如果真的可以和枕書在京都見面,去南座看歌舞伎,去舊書店買書,去錢湯泡澡(然後喝完一瓶牛奶),夜晚聽見白川疏水道清亮的水聲,看見下弦月緩緩升起於東山,該多麼好呀。然而我和枕書只見過兩次面,都十分匆忙。一次在北京,一次在上海,都是八月,都是雨天,襪履皆溼,很快就要告別。《有鹿來》中也有和離別有關的句子,「勸君金屈卮,滿酌不須辭。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大家覺得詩句太好,立時認爲,不喝酒簡直不應該,爲了不知何日重逢的初見、無法言說的深沉的哀愁、有默契的別離、近在咫尺卻永無告解之機的惘然」。夏季實在是寂寞,枕書也在書中寫她和香織去加茂川與高野川合流處的三角洲放煙火。「她點名要線香花火,說:『我們小時候,夏天一定要有這個,小心拿在手裏,不使灰燼落下,看誰的燃燒得更久。』我們靠得很近,屏息守着那小小的、細碎的、純粹的火光。一支支燃盡,水聲清長。她笑道:『這就是日本的夏天,其實非常寂寞。』」我並沒有和枕書一起放過煙火,也沒有與她一起喝過酒,只有兩次匆忙的會面,但我仍舊非常珍惜與她之間的緣分。見面時充滿了歡喜,分別後只剩下悠長的懷念。但還好,我有她寫得書,常在手邊,慰我寂寥。人生之路漫長無盡,佈滿幽暗隧道和只能尖叫跑過的寂靜山路,以及被夜色籠罩的蜿蜒小巷。但至少,至少,擡起頭,還可以看見天上層雲輕盈,有明亮的星。這樣也就夠了。謝謝枕書,希望你能一直寫下去,也希望我們能夠在京都再見面。

古老的京都,年轻的眼睛

2013年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苏枕书以《京都第五年》一文获得非虚构组首奖。清浅的笔触,雅致的情趣,京都的风物与人情,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文章介绍中苏枕书曾说,“客居京都,常年可见山中的鹿。”鹿,美丽、敏感、机警,仿佛带有神性,这种我们通常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的生灵,却成为了苏枕书生活中的日常。《有鹿来》的副标题便是“京都的日常”,可以想见,在客居京都的第七年,苏枕书依然有很多故事可以向我们娓娓道来。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曾是日本政治文化的中心,如今也是赫赫有名的旅游胜地。虽然并没有去过京都,但是在日剧《鸭去京都》之中,透过镜头已经深切感受到京都的美景与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在那时,这座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才在我的脑海之中变得鲜活与现代起来。正如苏枕书在书中《平安神宫》一文中所言“不论政治中心如何变迁,宗教、学问、艺术始终涵养于此”。京都的文化不仅是日本人的骄傲与传承,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这也是我们今天尝试了解这座城市的意义所在。在京都生活,每日所见、所闻,都是在经受历史文化的浸润。苏枕书将其归纳在“空间”一章之中,写古老的银阁寺、真如堂、金戒光明寺、平安神宫等寺庙宫殿,也写有邻馆、泉屋博物馆之类的美术馆、博物馆,更少不了生协和春琴堂这样学生喜爱的书店。与名胜古迹并重的是:吉田山、大文字山、比叡山、福知山等自然景观。在苏枕书的笔下,既有游人观光的趣味,也有日常探寻的悠然,山水、植物、人文,历史变迁,名人典故,以及她个人对各种花卉植物的偏好,都被缓缓流淌的笔触融汇成一曲自在的田园牧歌,比游记多一份平淡之真,比日记多一份引荐之意,读来各外清新、熨帖、长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在《京都第五年》之中没有写到的美食,在《有鹿来》中得以弥补。第二章“五感”,写到的便是学校周围的食物、看病、洗澡、买花这些平日里最平常的事。自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名人作家与美食的渊源故事。比如,川端康成对寿喜烧三岛亭“美味延年”的题词;夏目漱石嘲讽海鳗,喜爱松茸;濑户内寂听、水上勉对竹笋的推崇等等,也都是对京都生活另一种富有情致的解读。刚刚旅居时的心情往往介于旅游与居住之间,喜欢到处游玩,有看遍名山大川的冲动。呆的时间长了,便会更乐于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自己所置身城市和地区的美,这恐怕是任何一个旅居者都有过的感受。在京都,苏枕书写上学途中净土桥、大国屋超市、拉面店、服装店、书店,亲切自然,饱含依赖之情;写进城,浮光掠影,也值得一读。加之各种照片、水彩画的点缀辅佐,都为此书增色不少。然而,而最难得的是,在最后一部分“岁时”中,她盘点了京都的时节之美。写春天节分祭的美食,写四五月间樱花开放的美景,写夏日袛园祭孩子们的歌舞,还有五山送火的炽烈狂欢,中秋、初雪、冬至,岁末与年初,如此轮回,构成一幅完整的京都四季图景。但凡古老城市的美都是流动的,时节是最好的分隔符。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各种节庆与祭典仪式,其实才是这座城市最与众不同的风景。一位旅人,只有经历了一个城市的四季,才算完整地领略了那里的生活。而想要像当地人一样将这样的时节融合进生活之中,又需要经年岁月,几度春秋了。幸好,我们有苏枕书这样一双年轻而具备古典底蕴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那遥远又亲近的古都。也幸好,我们肯敞开心胸,接纳与欣赏另一种人生与风景。

《一升茶》

三月末计划跟着晴子去日本,京都之前短暂停留过一次,但印象蛮深刻。梁老师一家每年都要去京都小歇一段时间,前两天聊起苏枕书的这本京都的日常,发现每个人眼里的京都都不一样。不过也有一样的地方,就是宗忠神社门前的那只有些凶的小白狗,大家都有印象……日本的游记和日记也看过一些,自己也摸索着写过。但有些东西是短暂停留的游客所看不清的,苏枕书在日本度过了七年,游记前后也发了几本,行文渐渐从容柔和,却又如潺潺溪水一般,本质的东西从未断裂,也没有改变。作为游客,我们总是更多的注意到一个地方新与不同之处,与我们旧日的居所相对比,给人短暂而清晰的快感。而长年的浸入与耳鬓厮磨,旅居者看见的往往是更深一层的东西,有些人用哲思来表达,有些人则浅浅白描,细微至眼角眉梢,苏枕书的记录,更偏好于后一种类型。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稍稍有点不适应。因为正常游记上来都会铺天盖地的让你感到暖,对你说你要去的地方有多么多么好,东西如何如何好吃,当地人怎样亲切美好,是怎样的电车怎样的攻略可以更快捷高效的游览完毕,而又花费最少。苏枕书做自序的第一段就惊到了我,平淡清寥地讲到了身边与新闻里发生的邪祟与死,简直乖戾。如果不是对京都和作者有所了解,多半会被这样的口吻吓到吧。但随后又了解体悟了她的打算:凡事都有两面,剑有双刃,真实的城市和住民也必然是会有阴阳正背两种习性的,她只打算讲那些真的。但真的通读下来,还是大片的温柔娴静与美好,根本没有一开始收到的警告来的吓人。也许是我误解了作者的真意也不一定。我在公交车、地铁站、茶馆看完了这本书。讲京都的书,似乎咖啡馆总是不太适合。我能想到的总是《京骚戏画》里源光庵的圆窗与方窗,顿悟与迷惘,生老病死,昼诞夕朽,都汇聚于此。京都像世界上所有年代古老的城市一样,有着自己的渊源与传奇,吸引了数不尽的游客。每年枫叶季与樱花季,行人如织,而苏枕书缓步于众人之中,又游离于异乡人和本地者之外,漫不经心地,又有点小小的狡意,凝望着来往的人群。她本身不是那种通透而又疏离的体质,像是琳琅金玉一样,以自己的眼界评判折射京都的人间百态,也不属于拿着小勺子四处品读,浅尝辄止的学究派,来京都之前就在心里有了格障与定论。作者更类似于千层纸宣,落在了京都这个墨迹深厚,历史层叠的城市。她用了七年的时间浸润成长出了这样的眼光、气息与风骨,你不能单纯地评价她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姿态在记录这个世界,在展示她眼里心中的京都——京都是她身体的一部分。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讲到书店,文章末尾会自然而然地吐槽道:“啊对不起,又在谈书店了。”提到很凶的小白狗:“神社的人一遍遍地对过路的人道歉。”老道和平淡下小孩子的心态,很可爱。在未去日本和京都之前,我对京都的想象和了解,与我到过那里之后,所见所闻,微微有错位和不满足的地方。大概因为住的旅馆的位置,旅行的时间,所造访的地方不同,加上每个人的心的境界不同,所以看见的事物都不一样。但我心中所以为的京都,和我默默期待的鸭川,在苏枕书的笔下一层一幔地绽放开来,繁复、光彩、宏大、美好,而又令人入迷。像是酒与甜米酿一样,有些东西,你要交付给时间和手艺卓绝的匠人,才能获得它的最美时态、冰淇淋是要当下吃完,茶则要花上一点时间。苏枕书的故事,就是这样,要找个柔软安静温暖舒适的地方,慢慢看完。

爱上一座城,爱上一种心境

最近接连看了两本有关京都的书,两个人都爱极了京都,也都喜欢画地图,但同是京都,却也大异其趣,一为森见登美彦的《神圣懒汉的冒险》,京都是森见登美彦笔下最重要的素材,在这里有天狗有狸猫,有令人迷醉的宵山与美酒,也充满了诡异奇崛与变幻莫测,在他笔下的京都是令人迷醉飘忽,读了令人飘忽不定。而苏枕书笔下的京都则落在地球表面,并且独具个人气质的静雅美丽。书籍以鹿的故事展开,现在的城市里怎会有鹿,那也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梦中了吧,可是京都就有,可见京都之独特,这里挟千年风物之美,又有最亲近的大自然。有四时独特之美,也有赏花惜时之人,这是一个恰逢其是的地方,这是一个你可以慢慢品味、细细挖掘的地方,而苏枕书恰恰是一个这样的人,她行走在京都的空间与时间里,就如她将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空间、五感、岁时,将自己夹入这不断变化与逐渐向前的时空里,又仔细挑选每个文字,组成了这经得起推敲的一字一句,让我们也不禁对于京都充满了向往之情。在一个城市居住久了自然会沾染一个地方的气息,如果这座城在各个方面恰逢其意,那么简直就是格外的恩赐。苏枕书以一介学生、弱女子的身份,客居他乡,其内心自有茫然与惧怕,逃避与卑微,对于未来有多少的不确定,满目举来却能少有萧索之意,想来应该是这座京都契合了她的心境,这座城里安静的色彩,温暖的问候抚慰了她的忧伤。而这座城市也会让人想起故时故国,也给予了她多少宁静,其实哪有什么与故乡的相似,也只不过是追寻与斯时斯地相同的心灵宁静罢了,但是这也足够珍贵了吧,现代人的生活繁忙杂乱,最难寻觅的反而是属于故乡的少年时光,而京都无疑是一个可以让人挽住时光的脚步,得到宁静与平和的地方。苏枕书在文末也罗列出了许许多多曾经在此居住和书写过京都的人,也写出了最初自己想要用自己活动区域的变化逐渐扩展的写法,其实心中暗许这种写法,如树枝一般伸展出来的轨迹将京都描绘成一棵树的形状,这样写来也许更加轻松自然,悠游其间。但是无论如何,京都是美的,她有这许多面貌供人欣赏,也有多少的心情供人采摘,可以激发出那样多的故事与文字,这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而千年之下,城市依然保持着那份优雅,不变是那座城,变的是我们的心境。

《有鹿来》一览有感

说是求慢,终不得缓。 只是捡几些个晴好的午后便把《有鹿来》读完。只道是笔者下笔极顺滑,用词却平白,满满当当有学生时诵《小石潭记》的味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读来不免有击节踏歌、行云流水之臆想,乍不注意,是断收不住脚的!其“空间”之美,“五感”之丰,“岁时”之盛,间又有这多少高人雅士之旧往,着令人羡之慕之!想世上竟有这许多察微知著之眼,练达洞明之心,用灵巧手兼生花笔便将我辈之常看不能懂、常感不能悟之花叶尘微、之山岳河川、之四时节令、之物是人非写描得这般清澈明净,便拨云去雾,也有一二悟处了! 噫吁嘻,“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自此,以后行走见闻当更多体悟!

最美好的京都日常

从第一次在豆瓣上读到苏枕书的《京都第五年》,到现在读完了这本厚厚的《有鹿来》,一直都很喜欢苏枕书的文字,平淡而真实,满满的生活情趣,常常又极具知识性,在享受行云流水的京都日常的同时,还被科普了好多日本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甚至还多有植物学方面的知识,颇惊喜。整本书都能看得出作者满满的诚意,读完特别想下次去京都时约一约苏枕书,一起到居酒屋去喝一杯。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苏枕书的小画儿,纪录日常生活的水彩画真是太美好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笔记,划了很多重点,今后去京都,又有了一本更私人的reference,之前很喜欢的是舒治国的《门外汉的京都》,读来也很舒服,而苏枕书这本,以一个特别敏感细腻的女性的视角看京都,那些小女子的细细碎碎,更得我心。


 有鹿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