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一部历史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13310901
作者:(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页数:713页

作者简介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的《古拉格:一部历史》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书籍目录

本书获誉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古拉格的起源,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九年
第一章 布尔什维克统治初期
第二章 “古拉格的第一个劳改营”
第三章 一九二九年:重大转折点
第四章 白海运河
第五章 扩大劳改营
第六章 大清洗及其后果
第二部分 劳改营的生活和劳动
第七章 逮捕
第八章 监狱
第九章 押解,到达,挑选
第十章 劳改营的生活
第十一章 劳改营的劳动
第十二章 惩罚与奖励
第十三章 看守
第十四章 囚犯
第十五章 妇女和儿童
第十六章 垂死的囚犯
第十七章 生存的策略
第十八章 逃跑与反抗
第三部分 劳改营工业联合体的兴衰,一九四○年至一九八六年
第十九章 战争爆发
第二十章 “局外人”
第二十一章 特赦——及后来
第二十二章 劳改营工业联合体的全盛时期
第二十三章 斯大林死了
第二十四章 囚犯的革命
第二十五章 解冻——与释放
第二十六章 持不同政见者的时代
第二十七章 八十年代:捣毁塑像
尾声:纪念
附记:究竟有多少?
参考资料
注释词汇
索引

编辑推荐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安妮•阿普尔鲍姆 译者:戴大洪
安妮•阿普尔鲍姆,《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和编辑部成员(2002-2006)。毕业于耶鲁大学(1986),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1987)。曾担任(伦敦)《旁观者》杂志国外编辑,《经济学家》杂志驻华沙记者和网络杂志《石板》以及一些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作品还发表在《纽约书评》、《外交季刊》、《华尔街日报》以及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上。她的著作还有《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欧洲的中间地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有这一切必须留在俄罗斯历史中,永远不能再发生,因为发动一场对于自己人民的战争是最大的犯罪。——俄罗斯总理 梅德韦杰夫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强烈推荐人们阅读安妮•阿普尔鲍姆精心撰写的这部言之凿凿、出类拔萃的历史著作。——《纽约时报书评》全面详尽,引人入胜。……(安妮•阿普尔鲍姆)严厉抨击了控制着古拉格体系的腐化堕落,证明了苏联人民的适应能力。……她的研究无懈可击。——《旧金山纪事报》一部终于使我们可以一睹古拉格全貌的力作……一本价值连城而且不可或缺的书。——《华尔街日报》雄心勃勃,资料翔实。……无法估价。……阿普尔鲍姆有条不紊、毫不畏缩地向人们展示了进入古拉格的地狱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纽约人》杂志(阿普尔鲍姆的)著作有力而深刻,不过,它取得这种效果所依靠的是真诚和克制而非技巧的华丽。……(一本)令人钦佩和勇敢无畏的书。——《华盛顿月刊》丰碑似的不朽之作。……阿普尔鲍姆用其令人赞叹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新闻日报》价值连城。在俄语或者其他任何语言中还没有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它值得人们广泛阅读。——《金融时报》一本其重要性不可能被夸大的书。……权威著作。……阿普尔鲍姆以如此平静优雅的笔调和道德上的严肃性所撰写的这本书对于治疗有关二十世纪两三桩穷凶极恶暴行的遗忘症——这种遗忘症令人不可思议地似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着公众的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一项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我们大家应该感谢(阿普尔鲍姆)。——《星期日泰晤士报》(伦敦)一本可怕的人间苦难纪事,一部关于人类所经历的最疯狂地滥用权力的某个时期的历史,一则道德意义深远的警世明言。……一部具有无畏风格的权威著作,这种风格既使人感动又令人震惊,它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生活,揭示了注定灭亡的社会和腐朽的幻想的极度衰败。——《每日电讯报》(伦敦)在安妮•阿普尔鲍姆之前没有哪位西方作家尝试过以见证人的描述和档案记录为依据撰写一部古拉格的历史。她的尝试产生了一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的每个方面均为逃过她的注意。优美通俗的文字……将使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获益良多。——《纽约太阳报》为了了解劳改营中原始野蛮的人类生活体验,可以阅读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或伊琳娜•拉图申斯卡雅的《希望的颜色是灰暗》。为了了解这一罪恶的影响范围、来龙去脉及其令人恐怖的变本加厉,阅读这部历史吧。——《芝加哥论坛报》西方作者对这一苏联祸患所发表过的最权威——和最全面——的报道。——《新闻周刊》一项巨大的成就:博学,感人,深刻。……读者不会轻易忘记阿普尔鲍姆对古拉格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生动描述。——《国家评论》杂志清晰易懂,周密细致,毫无耸人听闻之意,它应当在每个知识分子读者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洛杉矶时报》权威著作。……必将成为今后多年关于这一主题的权威性报告。——《新批评》杂志对一九一七至一九八六年间苏联劳改营兴衰史的精辟描述。……一本非常好的书。——《纽约书评》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布尔什维克统治初期 但是,你的脊梁已被打断, 我的美丽而凄惨的世纪, 带着一丝空洞的微笑 你残忍而虚弱,回首望去, 像一只衰老的野兽, 看着自己的爪印。 ——奥西普·曼德尔斯塔姆,《世纪》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戳穿下述骗人的鬼话:最残酷的镇压时代是从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开始的。我认为,统计资料将于未来显示,甚至早在一九一八年秋天正式宣布实行“红色恐怖”之前,当年年初已经开始出现逮捕、判刑、流放的浪潮。从那以后,这股浪潮只是变得越来越汹涌,直到斯大林死亡为止……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回忆录》 一九一七年,两股革命浪潮迅速席卷俄罗斯,冲击扫荡着帝俄社会,后者仿佛纸板搭成的房子一样立即土崩瓦解。在沙皇尼古拉二世于二月份退位以后,事态发展证明,革命已为任何人所极难平息或控制。第一次革命之后成立的临时政府总理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后来写道,在随着旧政权的崩溃而出现的真空里,“现有的所有政治和政策方案,无论是大胆想象的还是精心构思的,全都漫无目的和用途地横空出世了”。 尽管临时政府软弱无力,尽管公众的不满普遍存在,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大屠杀使人们怒气冲天,但是,没有人料到政权将会落入布尔什维克——几个鼓吹更加迅猛的变革的激进社会主义政党之一——手中。在国外,布尔什维克几乎不为人知。一则不足为信的传说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国外的认识。据说在一九一七年,一名官员冲进奥地利外交部长的办公室喊道,“阁下,俄国爆发革命了!”部长嘲讽地大笑起来。“俄国有谁能够发动革命?总不会是那个整天泡在中央咖啡馆里失魂落魄、待人和气的托洛茨基先生吧?” 如果说布尔什维克的性质神秘莫测,那么,它的领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世界将按其革命的化名“列宁”来认识的那个人——更是如此。在其作为一名革命者流亡的许多年里,列宁的才华得到公认,但是他的放纵行为和宗派活动却让人讨厌。他经常挑起与其他社会主义党派领导人的争斗,而且还有将关于貌似毫无意义的教条问题的小争吵变成大辩论的嗜好。 在二月革命之后的最初几个月,列宁根本没有担任任何公认的权威性职务,即使在他自己的党内也没有。直到一九一七年十月中旬,少数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仍然反对他所提出的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临时政府的计划,坚持认为党尚未做好夺权的准备,也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不过,列宁赢得了辩论,于是,十月二十五日,政变发生了。在列宁鼓动的影响下,暴动的群众洗劫了冬宫。布尔什维克逮捕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不到几个小时,列宁成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将其更名为苏维埃俄国。 尽管列宁成功地夺取了政权,不过他的布尔什维克批评者所说的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布尔什维克的确处于没有做好准备的混乱状态。结果,它的早期决定——包括建立一党制国家——大部分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而做出的。布尔什维克的民众基础实在薄弱,因此,仅仅为了保住政权,他们几乎不得不立即动手打一场血腥的内战。从一九一八年起,欧洲所曾见过的最残酷的战斗在整个俄罗斯的大地上激烈进行,当时,旧政权的白军部队重新集结起来与新组建的红军部队作战,后者由列宁的同志、从“中央咖啡馆”回来的“托洛茨基先生”统帅。所有暴力行为并非全都出现在战场上。布尔什维克政权千方百计地以各种方式镇压知识分子和在政治上反对它的人,不仅打击旧政权的代理人,而且打击其他社会主义者: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社会革命党人。新成立的苏维埃国家在一九二一年之前一直没有出现相对平静的时期。 以这些应急措施和暴力手段为背景,苏联的第一批劳动集中营诞生了。像许多其他布尔什维克的机构一样,它们是在内战打得最激烈时匆忙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而专门建立的。这并不是说先前对这个主意不感兴趣。十月革命之前三个星期,列宁本人已经粗略地描述了一个当然还很模糊的计划:要给富有的资本家安排“强制性的劳动任务”。一九一八年一月,因对布尔什维克的反抗非常激烈而恼羞成怒的列宁更加急不可耐,他写道,他赞成“逮捕乘坐头等和二等包厢旅行的百万富翁阴谋分子。我建议判处他们在矿井里强制劳动半年”。


 古拉格:一部历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条)

  •     这本书,你知道它的分量,清楚它的意义,却迟迟不敢翻开。因为它是一座山,翻越它不仅需要时间、需要忍耐、更需要极大的勇气。拿起这本大部头,我屡次开始,又屡次中止,往往一个片段或是一个场景的还原描述,就足以让我落荒而逃。我只能这样鼓励着自己:翻越它,你看到的世界将会从此不同。阅读《古拉格:一部历史》最让我难过的,不是劳改营内的残暴与血腥,大批量的虐待和死亡,而是原本自尊的人为了生存出卖肉体和灵魂,以及囚犯彼此之间的冷酷和迫害。恶的极致,不是残暴虐杀无辜,而是无辜从围观蜕变为帮凶,最后成为残暴本身。在古拉格的围墙之内,人性已被赶尽杀绝。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恶可以被轻易激发,肆意舞动。体制改变人性,这样的历史,无数次上演,周而复始,乐此不疲。时至今日,极权时代貌似已经远去。那些遭遇苦难的人们已经沉默着死去;活着的人,则多数沉迷于自己的方寸世界,比起陌生人的痛苦,更愿意谈论雾霾指数。就在此时此刻,世界很多角落,也许就在你身边100公里处,正在上演相似的不公和暴虐。我们都清楚是什么造成这个“哥斯拉”,却经常因为它换上了新装就假装忘记,因为它没有染指自己就视而不见。人类曾经遭遇的那些恶、一定也正在遭遇,很可能将来也会遭遇。它从未曾走远,它藏匿着行事,从没停息。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直对它持有警惕;同时,对自己内心的冷漠、甚至恶的种子,怀有戒心。
  •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oracode@163.com)。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7410/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80/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316/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2/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喧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6/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     独家专访《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本报记者 赵妍 发自上海  十多年前,当美国专栏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开始为写作《古拉格:一部历史》搜集材料的时候,她总是反复做一个相同的噩梦:在索洛维茨基群岛—苏联劳教营旧址—的某个修道院里,她反反复复地爬着木制钟楼的楼梯,时不时还要跨越、踩踏一具具尸体。“这个梦我做了很多次。”安妮·阿普尔鲍姆回忆说,“这也是我生命里至今唯一反复做的同一个噩梦。”  《古拉格:一部历史》在2003年出版后引来了各界关注,迅速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2004年,安妮·阿普尔鲍姆凭借“翔实的资料、纪录片式地出色再现了斯大林掌握的苏联恐怖机器的可怕”而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达夫·库珀奖,并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馆、《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塞缪尔·约翰逊奖。  十年的等待之后,《古拉格:一部历史》终于被引入中国内地,以700多页的“鸿篇”无删节版本面世。经由她的助手玛丽安·朱莉·齐纳德博士的帮助,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到了如今已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菲利普·罗曼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的阿普尔鲍姆,在谈论《古拉格:一部历史》中文版漫长的出版过程时,这位一直活跃于媒体圈的教授调侃道:“我知道这本书在中国出版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我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它太难翻译了吗?”  “20世纪最大恶行的标准史书”  在具有批判传统的西方,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在问世之初就获得了几乎一致的正面评价。《纽约客》的书评认为,《古拉格:一部历史》与《古拉格群岛》的关系,就如同记叙特洛伊战争的史书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样,而《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阿普尔鲍姆的这部著作绝不逊于甚至超过索尔仁尼琴的三卷本纪实,并称之为“20世纪最大恶行的标准史书”。  “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铁丝网里面的生活与铁丝网外面的生活之间的区别与其说是本质上的,不如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拉格经常被说成苏联社会制度的典型体现。即使是在劳改营的俚语中,谈到铁丝网外面的世界时也不是说"自由社会",而是说"大监狱",它更大,没有劳改营的"小监狱"那么要命,但是并不更人道—肯定不会更人道。”  “为何在公众的印象里,苏联和纳粹政权会被截然不同地对待?”是阿普尔鲍姆在开篇导言里阐释写作《古拉格:一部历史》重要性而提出的疑问。“当我走在查理大桥,那是刚刚恢复民主制度不久的布拉格的一处景点。沿着大桥有一些旧货摊可以买到苏联的军用物品:军帽、奖章、绶带饰物和小别针,还有曾被苏联小学生别在制服上的锡制列宁和勃列日涅夫像章。购买苏联军用品的大部分是美国人和西欧人。所有人都会对佩戴卐字勋章的想法深恶痛绝,可是没有人对T恤衫或者帽子上的锤子镰刀图案表示反感……教训再清楚不过了:当一次大屠杀的象征令我们充满恐惧时,另一次大屠杀的象征却让我们微笑面对。”  明智的是,阿普尔鲍姆在书的主体部分避免徘徊在比较两个集权恐怖系统哪个比较糟糕的淤泥里,而转向了对古拉格—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瓦解。阿普尔鲍姆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当然她还是坚持认为,“在更深的层面上,这两个系统是相关的”。  当然,阿普尔鲍姆并非最早揭露古拉格罪行的人。更为著名的索尔仁尼琴早在1973年便出版了《古拉格群岛》,迅速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轰动,也成了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苏联当局1974年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古拉格群岛》出版关系极大。1982年,中国首次出版了53万字版本的《古拉格群岛》,距该书法文初版只有9年,比后来在俄罗斯首次公开出版还早了7年。  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相较于《古拉格群岛》的优势,或许早在1973年,索尔仁尼琴就已给出了答案。在《古拉格群岛》出版之际,索尔仁尼琴便自认为只是“受委托处理晚近的一些故事和书信的代理人”,还没有致力于全面揭露“古拉格”的历史及其各个主要方面。“我不敢放肆去撰写古拉格群岛的历史:我没有机会阅读文献,但什么时候谁又会有机会呢?”  运用了大量回忆录文献,深入挖掘苏联历史档案写成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倒在最大程度上支持了索尔仁尼琴的中心论点:古拉格并非斯大林主义对列宁社会主义概念的过度汲取而偶然产生。正是在列宁的领导下,第一座劳教营建立,大批犯人被处决。他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功能完善的警察体制国家。  究竟有多少人受害于古拉格集中营,至今依然是一个基于猜测的问题。在《古拉格:一部历史》里,阿普尔鲍姆引用的数据是“在1929至1953年间,1800万苏联公民在劳改营和移民定居点里待过”(第635页);“把各种数字加在一起,苏联被强制劳动者的总数达到2870万人”(第637页);其中,死去的人数为“2749163人”(第639页);“在1934-1953年间,因政治原因被处决的人数为786098人”(第639页)。  “从新的苏维埃国家刚刚成立那时起,人们就将因为他们属于某一类人而非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被判刑。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被关押在集中营之中,不是因为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家庭、身份和亲人属于另类。”阿普尔鲍姆在书中对“人民的敌人”有着触目惊心的表述,“人民的敌人不仅是那些从事破坏活动的人,而且还有那些对党的路线的正确性表示怀疑的人。因此,"敌人"可以是由于某种原因反对斯大林统治的任何人,即使他没有公开表示要这样做。”  “从数字上,苏维埃体制杀人的数量肯定比纳粹要多,部分原因显然是它存在的时间更长。纳粹的经验是很短,极端残酷的12年,而苏联的存在或多或少持续了整个20世纪。”阿普尔鲍姆说。  “社会并不关心过去的罪行?”  有别于前文大规模的历史叙述,阿普尔鲍姆在《古拉格:一部历史》最后一篇,最终还是引向了俄罗斯的当下。  “1998年初秋,我乘船横渡白海。船上两对俄罗斯夫妇对我非常感兴趣,他们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说俄语,我觉得俄罗斯怎么样,它与美国有什么不同。可是当我告诉他们我正在俄罗斯做的事情—探访索洛维茨基群岛,参考集中营遗址—其中一位男士立刻翻了脸。”阿普尔鲍姆对时代周报记者又一次讲起这个故事,“这位男士反问我,你们外国人为什么只对我国历史上的丑恶感兴趣?为什么要写古拉格?为什么不写写我们的成就?我们是第一个把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他说的我们,是已经消亡的苏联。而他的妻子也向我开火:我们有失业、有犯罪,为什么你不写写我们的现实问题,而要写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另一对夫妇保持了沉默。“后来我在俄罗斯各地旅游,我一次又一次遇到对我课题表现出来的类似态度,那不关你事和那不重要是人们普遍做出的反应,而沉默也是最常见的反应。”阿普尔鲍姆随后将矛头指向了官方的态度,“实际上在俄罗斯,关于苏联时期的谋杀、屠杀或劳改营,没有举行过面向公众的事实真相发布会,没有召开过议会听证会,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官方调查。”  阿普尔鲍姆分析认为,大多数俄罗斯人把他们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应对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上面。“俄罗斯人对古拉格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他们很忙,他们的生活很艰苦,这是个悲伤而又沉痛的话题—俄罗斯平反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就直截了当地谈过这个问题:社会并不关心过去的罪行,因为太多人参与其中。苏维埃制度使其数以百万计的公民同流合污受到牵连。尽管自愿参与者不在少数,但另一些体面正派的人们同样被迫做过可怕的事情……”  但这并非俄罗斯有关“古拉格”的公共讨论缺失的最主要原因。阿普尔鲍姆直接举出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是一名前克格勃特工的例子—他得意地自称为契卡人员—道出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古拉格危及了“仍然统治着国家的那些人的权力和威信”。这种一针见血的分析,或许成为《古拉格:一部历史》最初并未能在俄罗斯大规模出版的主要原因。  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所具有的非凡意义:或许,《古拉格:一部历史》最让人震惊的不是阿普尔鲍姆对古拉格所有的残酷的描述,而是当她即将结束这本书时,以镇定却悲观的口吻写道—  写作本书并不像陈词滥调常说的那样,“为的是使这种事不再发生。”写作本书是因为,几乎可以肯定,这种事情还会再次发生。极权主义哲学曾经对成百上千万人产生过—而且还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正如汉娜·阿伦特曾指出的那样,消灭“目标敌人”仍然是许多独裁政府的主要目的。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为什么—因此,关于古拉格历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部回忆录、每一份文件都是这个谜题的一部分,都是对它的一种解释。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后发现,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新一代俄罗斯人未能从书本上了解古拉格”  安妮·阿普尔鲍姆 Anne Applebaum  198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87年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2002年-2006年期间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和编辑部成员。曾担任伦敦《旁观者》杂志国外编辑、《经济学人》杂志驻华沙记者、网络杂志《石板》及一些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作品还发表在《纽约书评》、《外交季刊》、《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及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上。她的著作还有《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欧洲的中间地带》,2012年新书《铁幕》也入选多个“年度十大好书”榜单。  本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许婉蓉 发自上海  时代周报:什么原因促使你写《古拉格:一部历史》?  阿普尔鲍姆:1988年,我以记者的身份移居波兰,并在那里居住了几年。而正是在那生活的几年里,我有幸见证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1989年,大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和平演变的方式而瓦解。与此同时,我在此期间游历了中欧以及苏联的许多国家,特别是波罗的海诸国和乌克兰,也因此遇到了许多本人或是其父母曾经在古拉格集中营生活过的人。我开始思考,为何我会对他们的历史知之甚少?也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期,俄罗斯政府开始向研究者开放苏联档案。我意识到,我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根据回忆录,更可以依据档案。这是我决定写作《古拉格:一部历史》的最初想法。  时代周报: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这个研究?写这本书总共花了多长时间?采访了多少古拉格的受难者?你怎样找到他们的?  阿普尔鲍姆:我从1998年开始写这本书,总共花了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我大概采访了40位当事人,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我写进了书里。我找到他们是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向古拉格亲历者机构的成员、朋友,特别是纪念馆求助—致力于呈现斯大林主义历史的俄罗斯机构。与此同时,我也到苏联档案馆查阅资料,阅读了许多回忆录以及其他关于这方面的书籍。  时代周报:作为一个美国人,为什么你这么关注这段连大多数俄罗斯人都不再关心的历史?我在中文版的《古拉格:一部历史》的封面看到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推荐词,但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我觉得有一些讽刺。  阿普尔鲍姆:事实上,我倒是觉得,人们写作其他国家的历史是很正常的事情。写作维希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最好的历史学家是一个美国人,关于波兰最好的历史学家是一个威尔士人。有些时候,正因为是一个外国人,你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也会更加客观。  时代周报:不过,你在《古拉格:一部历史》的最后,还是分析了俄罗斯人对古拉格历史的冷漠。  阿普尔鲍姆:对,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到的,俄罗斯人对古拉格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他们很忙,他们的生活很艰苦,这是个悲伤而又沉痛的话题。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新一代的俄罗斯年轻人并未从书本上了解到古拉格。斯大林施行的暴力统治如今被视为国耻。俄罗斯人回望过往并非为了吸取教训,而是寻找可以让他们骄傲的东西。所以,虽然谈论古拉格并非违法或被禁止,它也不是很受欢迎的。  时代周报: 《古拉格:一部历史》赢得了很多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和达夫·库珀奖,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但我在想,有没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尤其是来自不同阵营的?  阿普尔鲍姆:早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左派知识分子不喜欢它,认为它太“反共”,并且仍然有一些来自俄罗斯或者西方的苏联辩护者出于意识形态或者民族主义的原因,也表示不喜欢。但像这样反对的声音现在越来越少了。当然这本书的初版是有一些小问题的,但现在大部分都已经被修正了。  时代周报:这本书后来引起广泛轰动,俄罗斯人是怎样评价它的?  阿普尔鲍姆:这本书确实是在俄罗斯出版了,但只是很小很小的发行量,几百本吧,而且出版商是一个很小的机构,并不是大型的出版机构。所以我并不确定有多少人真正读过。那些读过的人—包括一些非常好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告诉我,这本书是对他们自己的历史一次受益的、客观的审视,他们很欣赏。当然,这本书计划将在俄罗斯再版,扩大发行量,也许那时会有更大的反响。  时代周报:但这还是与索尔仁尼琴最初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出版《古拉格群岛》的情况不太一样了。  阿普尔鲍姆:对,索尔仁尼琴的书在苏联是被禁止出版的,但在俄罗斯是合法的。所以是的,一些东西已经改变了。  时代周报:2012年你推出了后续的《铁幕—镇压东欧,1944-1956》,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  阿普尔鲍姆: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二战”后头十年同一台机器对东欧的残酷镇压与殖民化。战争结束前,苏联为东欧共产党人设立的训练营中就已“磨刀霍霍”,以便可以派遣可靠的特工在每个“解放”的国家建立和控制秘密警察部队。我描述了那些特工如何掌握那个时代最有力的大众传媒工具—所有的电台广播。他们以惊人速度对所有的独立机构—从青年团体、福利机构到学校、教堂和敌对党派—进行骚扰和迫害,最终加以取缔。就这样,数百万德国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和匈牙利人被无情地赶出他们古老的家园。数百万人被认定为敌对分子,遭到毒打、监禁或被拉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工。在斯大林的妄想中,甚至连完全操控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还不够。为了形成完整的恐怖感,他甚至对每个卫星政权的共产党领导人进行清洗,谴责他们叛国,让他们游街示众,当众做出耻辱的忏悔。  从历史上看,有些政权渴望全面控制,不仅要控制国家机关,而且还有人性本身。我们应该研究极权主义是如何运作的,因为我们无法肯定,移动电话、互联网和卫星照片在其他地方会不会最终沦为实行控制的工具。  时代周报: 《铁幕—镇压东欧,1944-1956》是否有机会也在中国大陆出版?  阿普尔鲍姆:我非常希望、也期待这本书能够与中国的读者见面来源:时代周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者在尾声里写到她在俄罗斯各地旅行时,人们对她这个课题普遍做出的反应是“那不关你的事”“那不重要”。有人指责“你们外国人为什么只对我国历史上的丑恶感兴趣?为什么不写一写我们的成就?我们是第一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罪恶被集体遗忘,刽子手该含笑九泉了。
  •     看肯的世纪三部曲对苏俄描述,还以为是作者有偏见,读到这本原来是自己旧有认知才是偏见…
  •     慈父比太祖还要狠
  •     白色恐怖的扫盲书。
  •     一面镜子
  •     极权主义者总是许下一个遥远、浪漫的诺言,将所有人捆绑在它的战车上,为它疯狂、牺牲。但最后,梦都会醒,人们终有一天会发现:从来没有什么乌托邦,没有什么神仙福地,柴米油盐远比共产主义更人性,更靠得住,更让你像一个人。政治上的浪漫主义往往是激情引导理性,最后让整个国家引火烧身,把人变成野兽。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斯大林苏联,毛泽东的中国,都是如此。中国有些历史,被禁止讲述,但我们走过的路和苏联是相似的,这也是想认清1949年后中国历史的中国人很有必要读这本书的原因。
  •     “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后发现,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     日光之下已无新事,这个既视感就很浓厚了…因为太可怕甚至觉得魔幻…
  •     说要禁了,所以最近同时读了三本古拉格记录,这本是唯一一本读完的,非常好读,洗脑社团的恶真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果你思考的边界是你所掌握的语言的边界,用简体字(非中文)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之前赶快看,kindle版才5.99
  •     如果能深入跟进几个人的详细经历,就更好了
  •     以后我可能会因为读过这本书被抓走,然后经历这本书里面的人生吗?
  •     整个二月都很阴郁
  •     清明节这天阅毕。
  •     原来高尔基和法捷耶夫是那样的人
  •     很震撼。
  •     非常好的好書,真誠推薦閱讀,前半部分講罪惡和活地獄,後半部分講反抗與救贖,金句或者該說警句頻出,連續三個晚上熬夜看完的,不枉。而這本書今年居然講不准再印了,更見其價值得到肯定。
  •     伟大的纪念碑。
  •     已购。
  •     那个吞没一切的时代,那种无边的苦难。
  •     读完,震撼又无语。一个国家居然真的可以对他的人民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只希望不要有政府再这么做。扣一星在虽然是一部历史,一部学术著作,但是作者是有立场的。里面也不乏对苏联社会和共产主义的无依据的批判和含沙射影。看的时候让人感觉很难受。
  •     对于极权 总是有顺从到反抗的过程 全书唯一痛快的地方是二战前 政治犯被职业罪犯打;二战后 经过纳粹洗礼的政治犯把职业罪犯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     2013年5月,我写的这本书的书评,第一次发表。来补一下打分。
  •     太可怕了,回望他国的历史,却觉得自己身处其中
  •     当局者不迷,列宁认识到“阶级敌人”无法改造,看的明白。斯大林有舒适的牢狱体验,他是完美的执行者。做苦力的囚犯不少对处处荒谬心知肚明者,却要保持微笑歌唱着感谢管理者。管理者实为迷惑者,麻木无知,倾尽心血相信改造的叶若夫喊着斯大林的名字死去。劳改营内部的生活是一种对人性缺乏控制的情境,是神曲中描绘的地狱,这种极端下的情境再不能被叫做“小社会”,普里莫莱维不会同意此种定义。遗留问题形成掌权者扭曲的焦虑,真相过于残酷血腥,囚犯表现出已无法接受与理解自由,自由充满着谎言、虚伪、自私,这一层比无家状态更让人难以解答。持不同政见者归来后,年事已高,时代变换,戈尔巴乔夫说“现在我们可以更明确地设想我们的目标”,而他们所有人都已陷入困惑。
  •     历史往往比魔幻更可怕。如果过去就这么过去,以后只会更糟。
  •     
  •     第一次想买的时候还没听过这个系统,悲伤不已,结合了现在的和孤独相伴里的一些东西来看,确实悲,给我们的警醒太多了,奴隶化的人格,今天看了个训大象的纪实片,现在说,虐待无底线,幸福吧我们
  •     历史终究还是会发生,到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     斯大林,诶
  •     不知道是否最近自己的情绪波动,看到这本书倒是觉得自己很庆幸,一切的不幸都不如被这种折磨好受一些吧。这是从肉体的折磨导致到成精神的崩溃,古拉格举世无双的悖论:在我们的劳改营,不但要求你做一个苦力,而且要求你在干活儿的同时还要唱歌和微笑,他们不只是要压迫我们,他们还要我们为此向他们表示感谢。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某些名义把意见相左的人关押的某些地方进行“思想”上的纠正。 斯大林说:任何人都将在其所占领的领导上强行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斯大林下的古拉格完美体现了当时的苏联的“血腥、残忍、毫无人性”。一提起当今的俄罗斯大家的定义都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貌似我也只能用呵呵来表达我的想法。
  •     农奴制重来没有离开过俄罗斯,就像君主制重来没有离开过天朝
  •     19(17)人们总是沉默于自身的痛苦经历。对于狭义的古拉格,我们是外人,批判、痛恨,然而对于广义的古拉格,我们同样是受害者,我们沉默了。就像书里说得一样,我们宁肯面对更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去面对不堪的历史,特别是一部谁也不干净的历史,我们害怕,害怕正视它会颠覆现下的安逸,会被别有用心的权谋者利用,会让历史重演,然而这些借口,只会让整个民族的创口感染腐烂,不会让其痊愈。无论怎样,我们要做的事情,都要冷静、克制,但同样需要正视。
  •     四星半给内容,减半星给翻译
  •     以前看斯大林推动苏联走向繁荣,冷战时期也觉得苏联好强,赫鲁晓夫上台后抨击斯大林更让我不解。但是,如果这些昌盛是建立在残暴血腥的基础上就是另说了。逮捕范围的扩大仅仅是因为发展经济需要更多的劳力,为了快速获得成就囚犯不得不饿死,过度劳动,丧失为人的尊严,丧失反抗的欲望,这比纳粹更甚
  •     历史不会谢幕。记住是责任。
  •     To most people. “历史是一场应当忘掉的噩梦 ,或者是一种应当无视的流言 。像一个巨大的没有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它静候着下一代人 。”理由是什么?我们背诵的理由就剩了不超过五行的字,其中一个关键词都不曾出现
  •     比起索尔仁尼琴的个性化创作,这本书更像正规史书,也比《群岛》好读,没有强大压迫感和幽闭恐惧,它更倾向于体制运作和其背后的逻辑,条分缕析,缜密清晰。只是后记中几笔有点书呆子气:俄国人如充分了解斯大林流放车臣人的悲剧后,就不会再打两次车臣战争吗?
  •     大二讲课苏联大清洗的时候,脑子里还装着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以为立场的不同,使得世间万物有其阴暗也必定有其光明。现在才懂得,其实不是的。如此泯灭人性、与纳粹集中营并无二致的古拉格,无疑是彻头彻尾的黑暗与可怖。
  •     还能说什么呢?
  •     比群岛更客观 结合起来看可以看见那个巨大的国家机器所赖以生存的最不起眼的底层与最黑暗的本质
  •     断断续续半年多才读完,前两天看到消息说此书不准再加印。各位且看且珍惜吧
  •     条理不错,内容全面详细,着重“是什么”。作者在书中,的确提出了许多有趣、有价值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未能得到作者深入的研究论证。那,这些问题还是由我自己继续探索喽~
  •     对于同样一段历史以及同样一堆历史记录,不同的历史学家的认识和处理程度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这部具备了“首发优势”的“古拉格史”,还是让我觉得稍差了一口气。
  •     名字真的太多太长了…orz……
  •     信仰与恐惧是暴君的力量之源。总相信历史会警醒世人,可是悲剧总是不断的重演。
  •     2017(10/300)
  •     掩卷无语。
  •     真实历史的感染力有多大呢?在最后一章,仅仅是读到那些苦难者的姓名就能让我热泪盈眶。详尽记录的细节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恐惧、希望和斗争。作者是波兰犹太人,理应是对这段历史最为敏感的人,但书中出乎我意料地没有过度渲染的情绪,没有偏颇选取的事实,只有平静克制却悲天悯人的讲述。从政治学的角度,其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古拉格的发生,不是因为镇压机器有多么完备,而恰恰是因为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弱国家:强大的专制权力往往与低能的基础结构并行不悖。唯一的情感爆发出现在尾声。作者在行文结尾说,她写作这本书不是为了让古拉格不再发生,而是因为“几乎可以肯定,这种事情还会再次发生”。她似乎对于这本书能否改变什么感到悲观,那些经历过的国家甚至一些西方左翼对历史的避而不谈让人悲哀。然而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读到这本书。
  •     古拉格确实是一部苏联简史,也是斯大林时代的社会史
  •     讨论死者得的病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今后的健康,不能选择性失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