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忠心效桑梓

出版社:海燕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05出版)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21200083
作者:海燕
页数:352页

后记

生长在“三袁故里”、“鱼米之乡”湖北省公安县,我心中倍感自豪,因为“三袁”,更因为王竹溪先生。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离我故里不远的松西河在堤边蜿蜒流过,每至假期,与伙伴们到堤上去玩,浏览松西河两岸恬静而朴素的风光。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右眼突然失明,经公安县南平医院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萎缩,当时这种病是绝症,不可能医治。左眼尚可,视力约为1.5。右眼的失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但学习成绩尚好。    1985年,我随父亲迁至宜都市枝城镇。1987年,在宜都市枝城镇西湖中学上初一的我,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左眼因使用过度,视力急剧F降,约为O.5。当时,亲朋好友均劝我辍学回家,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早已深入我心。我认为不读书是不行的。在同学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湖北省航天工业学校,从事电子技术专业的学习,同时,因对书法的爱好,受训于河北石家庄文学艺术函授中心。初中时代,我己从语文课本之课文《满井游记》中得知“三袁”之名,为故乡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而倍感骄傲与自豪。1990年,我第一次阅读到了有关王竹溪教授的相关资料。资料来源于湖北省公安县政协主编的《公安文史资料》第二辑。当时我在湖北航校就读。学生时代对传记文学极感兴趣的我,对这位出自故乡的伟大科学家,心中充满了敬意。从此留心收集有关王竹溪先生的资料。    1990年10月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公安,我都不忘查阅《公安县志》,以了解有关王竹溪先生的更多信息。随着资料掌握得越来越多,我对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所具备的惊人学识与高尚品德也愈加敬佩。    2005年9月,我非常荣幸地恭读了公安县政协主编的《王竹溪传》,随后与该书主编之、原公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遵明先生建立了联系。2008年,我又仔细恭读了王竹溪教授的学生、原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原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王正行所著的《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随后就书中的一些问题向王正行先生请教。至此,一代物理学巨匠王竹溪的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在我心目中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    其后,我通过图书馆所藏书籍及互联网等不同渠道,读到了王先生更多的文章和著作,如他发表在《物理学报》上的文章、他在《科学家谈数理化》书籍上的文章、他在物理所建所时与郝柏林合著的文章,他与汤佩松合作的有关植物细胞吸水的开创性论文、他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等著作,不一而足。这些文章和著作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范围,同时为我的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阅读《王竹溪传》与《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两本书后,我对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两位作者进行了交流。《王竹溪传》一书内容显得较单薄,因校对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错误,同时缺乏对王竹溪先生学术生涯方面的叙述:《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一书对王先生学术生涯叙述甚详,但缺乏王先生工作与生活方面的进一步叙述,在反映王先生学术生涯时,极缺原始资料,如王先生之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使读者不能从更深层次、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王先生之道德风范与科学贡献。自此,我萌生了为王先生写一部完整反映其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的书的念头。这在当时有些狂妄。首先,王先生是百科全书式学者,为其写书,需要参考诸多的资料与书籍,以我之能力与知识水平似乎有点望尘莫及;其次,自己写作经验欠缺,似乎难以担此大任;再次,时间上似乎难以安排,因我不是专业作家,没有固定的时间从事写作;最后,我身有残疾(视力残),以此境况写作似乎显得更为困难。    但我有个习惯,一个目标既已确定,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完成它。因此,我下定决心,尽快行动。    我与原公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王竹溪传》的作者之一张遵明先生进行了积极联系,并数次登门拜访,非常荣幸地阅读到了王先生的《特殊函数概论》及《新部首大字典》等名著,还有幸拜读了王先生的亲笔信件和《新部首大字典》之手稿复印件,深为王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力和惊人毅力所折服。张遵明先生是王竹溪纪念馆的高级顾问,他答应并授权我,在作品创作中,与王竹溪先生人生经历相关之部分,可引用《王竹溪传》中的内容,另有关王竹溪纪念馆部分也可询问他,在此我深表感谢。    2007年6月22日上午9时,在张遵明先生的带领下,我有幸踏入“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公安一中的校门,在公安一中老师吴成兰的引导下,参观了位于科技楼的与三袁纪念馆并列而建的王竹溪纪念馆,收获颇丰。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全面观察到王竹溪教授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证件、手稿和著作。通过浏览清贫家世、求学之路、学术专著、桃李芬芳、社会影响五个部分的展览,我较为完善地了解了王竹溪先生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    2008年11月28日,我与王竹溪先生的弟子、原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王正行通电话,表示我将写一部尽量完整(详细反映王竹溪先生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的著作,综合《王竹溪传》与《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两本书之内容,并吸取有关王先生的最新信息,在内容上有所扩充,在深度上有所增强强,同时进一步完善附录资料,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关王先生的更为翔实、完整的资料。王正行教授表示积极支持,并授权我可引用其所著作品《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中的相关资料(主要是学术资料),并表示有关物理专业学术方面的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他将尽力给予答复。    通过张遵明先生,我还与王竹溪先生的家属、王先生的儿媳盛淑兰女士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了王竹溪先生更多的事迹。通过武汉大学退休办,2012年8月21日,我与王竹溪先生的学生、武大物理系教授何建鄂先生也取得了联系,进行了十五分钟的通话。他回忆了他跟随王竹溪先生钻研热力学的情形及王先生为他进行右派平反的事情,更多地了解了王竹溪先生的感人事迹。同天,我又通过何建鄂教授所提供的信息,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联系,最终获得了该院吕轶舟先生寄给我的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视频资料,使我对王先生的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还积极与电子工业出版社、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取得联系,了解到了王竹溪先生遗著《新部首大字典》出版后的相关情况。我还与王竹溪先生故里麻豪口镇现镇委书记陈敦军先生建立了良好的联系,获取了有关潭子湾王家台的重要的相关资料。    此后,我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传记作品,如古代之《史记》中的相关文章,近代之《华罗庚》,国外之《费米传》(又名《原子在我家》)、《居里夫人自传》、《爱因斯坦》等作品再次仔细阅读了一遍,从文章之结构安排、叙事之方法等方面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写作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一切准备就绪,我将动笔时间选在2009年11月,因身体残疾[视力残3级,右眼因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自1980年始),左眼高度近视1,另加之背脊柱及腰椎疼痛不止,写作显得极度缓慢,但目标已定,没有理由不完成!这是我的一贯信念与做人准则。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书中主人公王竹溪先生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勤奋、爱国、不趋炎附势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我,给我以巨大的力量。    我曾担心不能将此书手稿完成,因为眼睛疼痛越来越厉害,不停地流泪,家人几次劝我放弃,而我是个绝不轻占放弃的人,我自己鼓励自己:必须将这件事进行到底。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2012年1月1日,该书手稿已全部完成(大信纸写了564张)。随后,宜都市残联的领导给予了积极评价。按他们的建议,需将之转换成电子打印稿,对一个眼睛几乎失明的残疾人而言,这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2012年2月至6月,我出现右眼泪管堵漏、左眼视力急剧下降的趋势(常流泪水,左眼配1500度的眼镜,通过著名中医治疗,情况稍有好转),我还是继续前行,没有理由停止。    在枝城港石鼓家属区5栋3楼1号简陋的住房(枝城港红砖老房子)里,我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主要是下班业余时间和周末)从事写作。我的妹妹陈海涛(她也是残疾人,视力残1级,已失明)为支持我的工作,将一读屏软件邮寄给我,使我的眼睛(仅剩的左眼)减轻了工作量。以往,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曾发表过通讯、散文、诗歌、小小说之类文章一百余篇,但编辑几十万字的励志、传记类书籍还是第一次。    2012年7月中旬,电子打印稿终于完成。此时,个人再大的风险我也不怕了,哪怕眼睛失明,因为我的目标终于告一段落了。    在写作中,我深深钦佩于王竹溪教授的渊博学识:他的文理兼优、他的爱国热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严谨务实、他在困境之中所显现的百折不挠深深感染了我:还有他的刚直不阿、他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亦让我佩服不已。    在写作结构的安排上,第一章至第十三章较为翔实地叙述了王竹溪教授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以时间为坐标,两者交叉并行),主要参考了王正行先生所著的《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和公安县政协主编的《王竹溪传》,同时结合《物理学报》、《科学家谈数理化》及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如百集大型系列电视片《科学家的故事》之《我们的老师王竹溪》及公安电视台播放的有关王竹溪纪念馆的宣传片),在内容上(含文字、图片)进行了适当扩充,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极富人文价值的资料与图片。尤其是王竹溪在公安县麻豪口生活的一段时期涉及的风土人情及革命历史方面的资料,参阅了中共公安县委员会、公安县人民政府、公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公安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编的《记住红色1926-2008:公安县革命老区区情画册》,公安文化局侯丽所著的《水韵公安》(武汉大学出版社)及张世泉主编的《水韵春秋》(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第十四章主要参阅了北大物理学院举办的王竹溪先生诞辰lOO周年纪念大会之实况光碟。附录一和附录二为王竹溪生平大事年表与主要论著目录,附录三对书中牵涉到的一些名词术语作了简单的介绍,以加深读者对王先生教学与科学贡献的进一步了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中国核物理学会原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王正行先生,武汉大学物理系何建鄂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林纯镇先生,王竹溪先生的儿媳盛淑兰女士,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文学院院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陈应松先生,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先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执行理事甘茂华先生,中国作协会员、宜昌文联秘书长杜鸿先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理科编辑部,公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主任张遵明先生、现主任张艾梅女士,宜昌市残联理事长高潮先生,宜昌市残疾人文学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黄昌林先生,公安县委书记张万超先生,公安县政协副主席汪万伦先生、杨泽明先生,公安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德培先生,公安县麻豪口镇党委书记陈敦军先生,宜都市残疾人朋友翁世涛先生,宜都二中的师生,枝城镇残联李超群女士,宜港集团、枝城港铁运公司的同事与领导均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各位亲朋好友、同学的热情鼓励更是坚定了我的信心。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三峡晚报》的郑联学先生、刘重玲记者、冉德强记者,感谢宜都电视台记者李桠、胡骏、罗曼,是他们的热情鼓励、支持与帮助,坚定了我最终完成书稿的信心与决心。    2012年9月中旬,通过宜昌残联高潮理事长、宜昌残疾人文学艺术协会黄昌林副主席联系,中国作协会员、21世纪新生代代表作家、宜昌文联秘书长杜鸿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让我倍感荣幸与自豪,再次致以深切的谢意1    2013年3月7日,王竹溪先生的学生、北大物理学院教授林纯镇先生于百忙之中,将精心写成的序言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我的邮箱中,令我感动不己。    2013年3月8日,中共公安县委书记张万超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并亲自致以信件加以鼓励,令我倍感欣慰。    2013年3月8日,王竹溪先生的学生、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亦在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之余为本书封面题字,更让我欣喜万分。    在此书稿于2011年年底结稿之时,又值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权当是故乡人向王先生奉献的一份微薄之礼吧!    谨将此书奉献给广大的残疾朋友!    谨将此书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    谨将此书奉献给广大的王先生故乡也是我的故乡的父老乡亲们!    因本人才疏学浅。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王先生的亲朋好友多多提出批评与建议,我将感激不尽。    海燕    2013年3月8日

作者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坐标,较详细地叙述了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百科全书式学者王竹溪先生的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反映了王竹溪先生令人称羡的渊博学识和他崇高的爱国热忱,论述了时代风云的复杂变幻、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王竹溪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对物理学的深远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三袁故里 坚实根底 (一)潭子湾旁 清贫家世 (二)年幼志高 惜时如金 (三)强烈求知 苦练书法 第二章江城沪上 博览群书 (一)省城求学 积极上进 (二)醉心珠算 初识物理 (三)养病自学 博闻强记 (四)武大预科 强烈求知 (五)麦伦书院 精勤不倦 第三章清华岁月 自强不息 (一)双喜临门 选择清华 (二)初习土木 终定物理 (三)清华同窗 相处甚洽 (四)物理系同学 (五)叶企孙师 清华物理 (六)量子物理 阅读经典 (七)阅读论文 独特之法 (八)周培源师 得意弟子 (九)硕士论文 剑桥之门 第四章剑桥深造 融合中西 (一)狄拉克推荐 师事福勒 (二)绕道苏联 奔赴剑桥 (三)中国同学 相处情深 (四)狄拉克之 于物理学 (五)福勒其人 福勒学派 (六)求真之论文 (七)求善与求美之论文 (八)严谨之论文 (九)细致务实之论文 (十)博士学位之论文 (十一)统计物理 前沿难点 (十二)东西文化 理念融合 第五章西南联大 刚毅坚卓 (一)受聘联大 返回祖国 (二)伉俪情深 共渡难关 (三)授业联大 贡献卓越 (四)教学之外 醉心科研 (五)主持讨论 举办演讲 (六)指导学生 学术研究 (七)高瞻远瞩 助徒择业 (八)超晶相变 精深研究 (九)热力学研究之勒夏特列原理 (十)热力学研究之高级相变 (十一)热力学研究之范氏气体的性质 (十二)热力学研究之平衡与稳定的理论 (十三)开创论文 名震后世 (十四)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第六章祭父尊师 柳浪集贤 (一)回归故里 祭奠慈父 (二)拜谒恩师 永留佳话 (三)柳浪集贤 热心科普 (四)探亲访友 情留故里 第七章迎接光明 走出书斋 (一)执教清华 迎接光明 (二)走出书斋 投身世外 第八章燕园岁月 默默奉献 (一)《热力学》的诞生 (二)《统计物理学导论》的诞生 (三)与郭敦仁合著《特殊函数概论》 (四)关于量子力学的珍贵手稿 (五)杰出论文与鲜为人知的工作 第九章“文革”岁月 坎坷前行 (一)“文革”磨难 安之若素 (二)意外喜讯 会见高徒 (三)外事科研 两不相误 (四)名人难做 束氏效应 第十章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一)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二)教学之外 真诚关怀 第十一章象牙塔外 贡献卓著 (一)物理学会 物理学报 (二)物理学名词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四)科学爱好者大型座谈会、全国科学大会 (五)有关成立理论物理所之建议 第十二章文化瑰宝 字书巨匠 (一)语言文字之概述 (二)发明汉字检索机器化新方案 (三)编纂《新部首大字典》 (四)出版及评价 第十三章晚年岁月 风骨弥坚 (一)国库券、西服、篮子 (二)为了行人 (三)叶企孙师 (四)夙愿 第十四章巨星陨落 业绩永存 (一)辞世 (二)纪念 结束语 附录一王竹溪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王竹溪主要论著 附录三相关名词术语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耿耿忠心效桑梓:王竹溪的人生与学术生涯》的传主王竹溪先生既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物理学家,又是数学家、翻译家、文字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闻名中外,是北大物理五大宗师之一,是若干位学术名流的导师。《耿耿忠心效桑梓:王竹溪的人生与学术生涯》发表于美国《物理化学杂志》,成为中国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克拉默评论此文“已远远超越其时代……并显示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高于同时代的任何其他论又”。

前言

怀念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王竹溪先生    我的一位同学告诉我,湖北省公安县一位残疾青年海燕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编著了一部王竹溪先生的传记,问我能不能看一下并写一个序。我知道王竹溪先生是公安人,家乡人写王先生的传记自然亲切、有优势。我答应可以看一下,但写序有困难。因为王竹溪先生是我国最早的一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在物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而我只是他的一个普通的学生,我毕业留校在北大理论物理教研室工作,王竹溪先生一直是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和北大副校长,是我的领导,王先生的许多学生都是很知名的学者,要我来写序确实不宜。但海燕言辞恳切,坚持说出版这样的传记,需要由和王竹溪先生共事过的人写序才好,但他找不到。他的理由是充分的,我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现在都已年逾古稀或近耄耋之年,比我们年长的都已高龄,出版在即,再找一些当事人确有困难。海燕以残疾之身多年来艰难奋斗,成就此作品,令人感动。我考虑再三觉得只好勉为其难,写下点滴回忆,作为我对王竹溪先生的深切的怀念。    1956年我考进北大物理系后就知道王竹溪先生的大名了,一直到1960年毕业后留在理论物理教研室任教才和王先生有直接接触。在和王先生相处的二十多年里,先生的为人、为师、为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当年的年轻教师。    王竹溪先生在清华读书时由于成绩优异已是名人,后来负笈剑桥,27岁任西南联大教授,显示出其过人的天赋。除了书中叙述的学术成就,王先生被当代人称道的还有他的学科知识渊博和治学严谨之态度。作为一位物理学家,他几乎讲授过基础物理的所有学科,而且可说都精通。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王先生对数学同样有很高的造诣,他和郭敦仁教授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是属数学专业领域的,先在国内出版获得好评,经杨振宁先生推荐出版英文版后,在国际学术界同样获得很高的评价,并多次再版。回忆我们在1958年的所谓的“教学革命风暴”,作为学生我们还没有读《热力学》,却被要求批判王先生的《热力学》著作,即所谓在批判中学习。我当时参加了这个运动,并向化学系和生物系的教授了解他们对该书的意见,结果我在这些教授谨慎的表态里听到更多的是对王先生学术水平和治学态度的敬重。    王竹溪先生文理兼长,学贯中西,这是他的同辈人和我们后辈人非常敬佩的。他在少年时代受到了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t可谓饱读诗书;青年时代又在清华和剑桥这些当时国内外科技和文化发展最高端处接受中西科学文化的洗礼。再加上他个人的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一生多方面的贡献。他的《新部首大字典》就是中西科技文化结合的一个典型杰作。他倾注了四十多年的精力,在没有助手、没有现代计算机的情况下,用手写完成了这部250万字的巨著,书中收集了五万一千余字,它是我国现有字典中收字最多的。可想而知,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能力和毅力!他告诉我,他在西南联大曾向朱自清教授请教过怎么编字典。四十年后他终于编出了用新的科学分类方法、收录了最多中文字的大字典,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王竹溪先生把编字典看成业余工作,用的完全是业余时间。他有很多职务和社会活动,还有很重的教学科研任务。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王竹溪先生被称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了冲击。虽然我们当时算是年轻教师,但由于一概被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受到了冲击。各种各样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即使如此,教研室的同志还是一起保护王先生,没有组织过任何批判会。工宣队和军宣队进校之后,组织突击清队。记得有一次,他们把所有教师都集中在物理大楼吃住,一个大房间里住了很多人,我的床铺和王竹溪先生的刚好挨着。他们要人人交代问题,重点当然是当时的王先生。工宣队组织了学生对王先生进行现场批判。在一阵口号之后他们要王先生交代问题,王先生坦然地说,该说的都说了。有学生就喊不老实。王先生淡淡地说:“看老实不老实是有立场的,在你们的立场看来也许是不老实,在我看来我说的都是老实的。”王先生这句极富逻辑的答辩,使批判的人顿时哑口无言。之后,王先生回到床边,泰然自若地和我讨论起当天发射了一颗卫星的新闻,使人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的心态,真是“君子坦荡荡”。    在“文革”的动乱中,北大物理系的其他专业恢复了招生,只有理论物理专业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被停办了。工宣队找我们开了会,参加者中有王先生和我。工宣队问:“理论物理具体一点说有什么用?”许多人发表了意见,也说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方面。王先生说:“理论物理学是基础学科,基础有什么用?打个比方,盖房子就要先有基础,你不能要求人家一定要说出这个基础具体支持了哪一块砖哪一片瓦才是有用的,基础的用处是支持了整个房子。”这个比喻太形象,连主持会的工宣队都点了头。这也促使了后来理论物理专业恢复了招生。在“文革”期间,“四人帮”搞“批林批孔”。一些人搞政治投机,也想在科技界搞学术批判,和“批林批孔”相呼应。当时最主要的是批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理论和热力学中的热寂论。这些文章在审稿时常常通不过,作者就给出版社或审稿人扣政治帽子,告政治状。这使得一些专家教授拒绝审稿,但王竹溪先生坚持审稿,而且敢于面对面针锋相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周培源先生高度评价了王竹溪先生,说他的一生刚正不阿,作风正派,一直坚持一个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随风倒,不随大流,这个评价是多么贴切!    王先生生活非常俭朴。继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的胡慧玲教授说过,王先生是位大教授,走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来,他的中山装穿了很多年,比一般人都旧。不仅是他,全家人都如此,真是一种俭朴的家风。“文革”后的一段时间里,王先生的几个孩子都不在身边,胡慧玲教授问他要不要申请调一个回来,王先生谢绝了。“文革”期问,王先生的学部委员津贴每月有一百元(当时的名义是学部委员车马费),一共发了一万多元,他拿来要我帮他交给物理系,理由是他已经有工资了,车马费用不着。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大钱。我告诉王先生,这是国家给每一位学部委员的津贴,不是他独有的,应和工资一样看待;另外,当时学校及物理系行政组织已经不存在了,是一些所谓的“文革”组织掌权,要交的话可能不知交到哪里去了。我劝王先生先拿着,以后再说。后来,王先生告诉我他最后交给了物理系来抄家的人了。他认定不该拿的钱,是非常坚持的。    1982年的一天,我拿着中央统战部的介绍信送王先生入住友谊医院,王师母很担心地告诉我,他总是手不释卷,很少休息a我看了一下王先生手上拿着的是《黄龙士围棋谱》,并告诉师母王先生这算是休息了,他不能不看书。到友谊医院办完入住手续后,医生在办公室里告诉我,王先生是肝胃血管硬化后期,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我当时说他看起来一切正常,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让医生一定要想办法·医生摇了摇头。我说不出话来,在回家的路上我很痛苦,抱怨医学怎么会这么落后,居然没有办法治好王先生的病-    三十年过去了,前年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王先生的学生济济一堂,其中有杨振宁教授-众多的中科院院士、大学教授、科技工作者及从他的书中获益的年轻大学生,共同追忆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一个人的一生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伟大”?从这本书里看到,不少评价认为王竹溪先生是我国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我想按品德、学问和贡献,王先生应该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    很感谢海燕写了一本很翔实的记述了王竹溪先生生平的书,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令人钦佩!也感谢之前老同学王正行教授写了一本《严谨与简洁之美——王竹溪一生的物理追求》的书,满怀深情地追忆了恩师王竹溪先生传奇的一生,没有他们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我们曾经有过的一位大师、学者失去记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有了他们的工作,我相信受过王竹溪先生教诲和没有机会认识王竹溪先生的人,都会从他们的书里得到启迪和激励:要像王竹溪先生那样做人,做学问,为国家作贡献。    林纯镇    (北大物理学院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

内容概要

海燕,1974年出生于“三袁故里”——湖北省公安县,1994年毕业于湖北省航天工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1998年通过自学完成大专学业,先后从事过办公室文案、报刊编辑等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自幼酷爱文学、书法,有百余篇文章刊登于各大报刊与网站。现为湖北省宜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也是残疾人文学创作群体“心灵史诗”团队成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垒书式的人物作传,其难度可想而知。作者付出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编撰而成的这部传纪,不仅介绍了传主的生平阅历、科学成就、深远影响,还论述了时代风云的复杂变幻、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册在手,王竹溪高大而生动,完整而丰满的形象,宛在目前。——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海燕以一个残疾之躯,完成了这部书稿,其情其状,着实令人感佩。他凭借着海量的时间,海量的资料和海量的考察走访,然后在传主严谨务实的学风、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感召下,完成了这种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写作。——杜鸿(中国作协会员,21世纪新生代代表作家)    这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类作品,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百科全书式学者王竹溪的人生轨迹更值得当代国人认真学习和研读。作者做了一件好事,而且传记资料翔实,语言通畅,是一部让读者终生受益的作品。——甘茂华(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词作家)

名人推荐

为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传,其难度可想而知。作者付出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编撰而成的这部传记,不仅介绍了传主的生平阅历、科学成就、深远影响,还论述了时代风云的复杂变幻、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册在手,王竹溪高大而生动、完整而丰满的形象,宛在目前。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海燕以一个残疾之躯,完成了这部书稿,其情其状,着实令人感佩。他凭借着海量的时间、海量的资料和海量的考察走访,然后在传主严谨务实的学风、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感召下,完成了这种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写作。 ——杜鸿(中国作协会员,21世纪新生代代表作家) 这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类作品,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百科全书式学者王竹溪的人生轨迹更值得当代国人认真学习和研读。作者做了一件好事,而且传记资料翔实,语言通畅,是一部让读者终生受益的作品。 ——甘茂华(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词作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学校满意地接收了这个学生,确定先让他参加入学考试。阅卷后,学校认为他国语基础较好,但要补习数学、英文两科。于是,王竹溪被安排到初中己班补习班学习。 荆南中学是一所私办公助学校,面向全省招生,荆沙地区的老师、同学较多。公安县籍的同学有邓昌德、邹澄享、邱才进、甘露生等十多人。学校位于武昌城内牙里局街,东北面紧靠蛇山。武昌是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学校老师和同学多数政治思想进步,学习气氛也相当浓厚。早在清末张之洞执政湖北期间,就注重兴办学校和培养人才,当时湖北籍出国留学的学生与全国各省比较,名列前茅。王竹溪由农村的私塾、小学步人大城市的新型中学,在思想境界和知识领域方面无疑是一次飞跃。 那时的班级按传统计数法排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年一循环,这有点像西方用A、B、C等来排序。二哥铭西1920年入学,在丁班,竹溪晚两年,是己班,按现在的叫法,就分别是20级和22级。年份是记录和描述历史的重要参数,纪年的方法当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从甲、乙、丙、丁到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1、2、3、4,意味着我们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过渡,这个过渡的内容包含方方面面,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 当时,新的学制还处于摸索实验中,一开始实行的是中学四年一贯制,称旧制。铭西所在的丁班是春秋始业班,竹溪所在的是一个秋季始业班。此外,自1923年秋季入学的庚班开始,改为高中、初中分开的新制,荆南中学只办初中,学制三年。那是大变动的年代,铭西比竹溪大9岁,但只高两班,许多与竹溪同级的熟人,都比他大八九岁。王竹溪生逢其时,在这场变动中顺应天时与时俱进。 人初中一年级不久,王竹溪国文水平进一步得以提高,作文经常受到嘉奖。与此同时,他专心学习数学、英文等科目,特别对数学最感兴趣。数学课上,每当老师讲到重点、难点,他就像走入了一个知识的迷宫,探珠得宝的欲望不能自抑。课后,他认真思考,经常提出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星期天,他爱到武昌街上各种书店猎取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到湖北图书馆,有时还过江到汉口街上书店看书、买书,以摄取知识。 “东亚病夫,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吾辈学生必须洗刷干净!”一次,体育课上老师这样说。


 耿耿忠心效桑梓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