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机》书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13311816
作者:(美)威廉·吉布森,(美)布鲁斯·斯特林
页数:536页

不只写给技术宅

这本书是所谓的“蒸汽朋克(Steampunk)”的开山之作。“蒸汽”是指在全球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本书的时代背景就设定在了处于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朋克”则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蒸汽朋克”利用一些假设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等等,展现一个平行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世界,虚构且怀旧。书名“差分机”非常酷,本书也因此被打上“技术宅必读”的标签。所谓“差分”,是牛顿提出的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平方、对数等操作转化为简单的加减操作。“差分机”是英国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制造的一台机械装置,可以齿轮的旋转完整加减操作,而使用者能够设计加减操作的规则和顺序,从而能够完成不同类型的计算。概念上非常接近今天的计算机。但是!这本书根本没有涉及到差分机,正如“蒸汽朋克”小说会通过假设的技术来展现一个平行的世界那样,“差分机”一书只是假设这台机器已经利用蒸汽的力量,成为了计算能力类似于今天的电子计算机一样的设备。因此,工业革命尚方兴未艾,社会又面临信息化技术产生的更强劲的生产力以及对政治、人性、环境、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政治预言、惊悚、推理、犯罪小说,唯独不像科幻。也恰恰是这样,“差分机”的作者才能着大量笔墨于氛围渲染、细节刻画上,而不像很多“硬科幻”那样,大量的篇幅都沦为科幻背景的说明书。当然!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硬邦邦的对差分机的描写,比如:“您这儿安装的运算齿轮长度有多少码?”“多少码?马洛里博士,我们这儿的差分机运算齿轮的长度是要用英里来衡量的。”还有:“您听说过剑桥最新推出的编译器吗?它可以更加均匀地分配齿轮磨损情况......”另外,这种机器的齿轮也会因摩擦聚集热量,引发热而膨胀,甚至会产生静电,吸附灰尘和“面包屑”,因此给操作它的人们供应的下午茶中的蛋糕也是特别定制的。这个叫做“面包屑风险”。对差分机寥寥数语的描述,足以帮助读者在大脑中构造这台神奇的机器了!(这里还有个疑问,在最后一章“点金模——差分机时代的生活瞬间”,书中引用了一段“一位哲人的生活瞬间”的选段,介绍了巴贝奇在设计超复杂的差分机是的理论方法:形式化语言。历史上形式化语言应该是1879年弗雷格提出来的,晚于书中1864年的时间,但是巴贝奇确实写过一本“一位哲人的生活瞬间”的书。所以这个是真是假啊?待求证。)虽然按照“正常”的标准,这本书的科幻成分不足10%,但它却让读者畅想于一个几乎无穷尽的世界里。所以,它绝对是我读过的最过瘾、最烧脑的科幻小说之一。而且,它不是写给技术宅才的,它是写给所有有想象力的人!

一点背景

P397: “波克灵顿,他正试图窃取平息莱姆豪斯区霍乱疫情的功劳。” “这小子是个工程师,他声称这次的霍乱疫情之所以能够平息,是因为他从一台市政供水泵上取掉了一个把手。” “这个人要么是个疯子,要么就是那种最可恶的骗子。他在《泰晤士报》写文章,说什么霍乱疫情无非是居民饮水遭到了污染的结果。” “完全不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这是小说中一个叫做麦克奈尔的医生说的话,小说中的时间是1855年。作者称这个医生的言语中隐含着嫉妒,不知道书中道“波克灵顿”的出处,不过这段话里却有个历史点。    工业革命对于当时的英国是幸还是不幸呢?突然爆发的技术革命和无法跟上速度的相配套措施使得当时的伦敦将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工业发展也使得当时伦敦人口急剧增加)直接排放到泰晤士河或者直接倾倒在街道上……持续的结果充满悲剧性和滑稽性。1858年伦敦夏天无法及时排除的污水和泰晤士河的废水在热得出奇的天气里发酵了,把平时就很难忍受的臭气发扬光大,笼罩着整个伦敦城,《差分机》里不断提到的让书中人物难以忽视、难以忍受的臭味就是这个历史事件的重现。“Great Stink/Big Stink”就是从此而来。    拜“The Great Stink”所赐,1859年被臭味熏晕了的伦敦政府终于决定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担当重任的是工程师Joseph Bazalgette。    进行这个庞大工程期间,1860年英国再次爆发霍乱疫情。这不是英国第一次爆发霍乱,每一次瘟疫来袭都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但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霍乱的爆发与下水道之间的关系。    1831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流行霍乱,疫情导致超过几万人死亡。流行看法是疾病通过被污染的空气传播,但一位叫John Snow的医生怀疑疾病是通过被下水道污染了的饮用水进行传播,不过没人相信这种说法,就如同《差分机》里那位麦克奈尔所说,持这种想法的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1854年,当再一次的霍乱在soho区爆发(也是书中提到的伦敦南部区之一),Snow抓住机会向民众证实自己的观点,他绘制伦敦疫情地图,在详细到街道每家每户的地图上逐户标注出死亡人数并进行统计:死者都饮用了本街区水泵里的水的隐含模式呈现。但像所有的真理都经历各种忽视与误解一样,这个发现并不受重视,直到付出惨重的死亡代价。医生所绘制的疫情地图成为地图史上一个历史事件,地图表明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带给伦敦的不仅是无法忍受的臭味,还有更可怕的隐含现实,那就是可能对居住在城市中的生命造成的大规模侵害。    等到1859年,一切因素水到渠成,伦敦政府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的地下水道,耗费六年的时间,1865年完工,伦敦终于拥有了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顺便补充一下,在最新放的美剧《双螺旋》第一集的一开始,也借用了这个从地图发现水泵从而拯救人命的典故。

蒸汽朋克,历史重构的魅力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对蒸汽朋克这个概念这么着迷的,但肯定不是来源于最初始的那些影视作品和传统蒸汽朋克小说,也许是来源于各种乱七八糟的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我竟然不知不觉摸进这个神奇的世界。以前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是“蒸汽朋克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很多答案都让我狂点赞也让我对自己的喜爱稍微有了一些理性的归纳。“怀旧”和“历史重构”这两个元素是其中我最痴迷的,还有什么比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观更为好玩?在这类历史重构的世界观里,一切皆有可能,一次微小的意外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某些我们或许耳熟能详的人物不再是历史中的他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也许变得诡异不堪....这可以是沉稳严肃向的也可以是轻松搞笑向的,全看创作者想如何演绎,但如果是小说类的,我也许更喜欢两者综合类似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种感觉。对于这类文,有时设定细节当然是越多让这个世界的存在立足更有说服力,而差分机能有如此殊荣,我想也是和各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细节描写脱不了关系吧。对这本书章节的喜爱程度我是从序章开始慢慢呈阶梯式下降的,

唔,难以描述啊……

这书我看到一半,阅读这书让我感觉很神奇,他的科技感并没有直接呈现,我在书中并未看到完整的蒸汽朋克的描述(唔?到底啥样的是蒸汽朋克呢?啊哈哈,我也不是很清楚呢~)但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又能看到了一些非一般的世界,同时通过注释,我看到了很多历史人物(因为我其实和他们不熟……)的另类描述,让我有了一种阅读架空历史的感觉(好吧,我知道这就是架空历史,但是我所指的,你们都知道,是网文啦~)那种错位的别样的乐趣,让我十分有兴致!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工业的时代,一个污染的伦敦城,一个非同一般的英国(其实历史上的英国就是这样的?啊啊,我并不清楚啊~)文中的差分机,让我着迷,因为我很想知道他的工作原理啊~但是两位作者没有做细致的描述呢~所以这玩意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了吗?可是,教练,我的空间想象力不行啊……额,要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话……我觉得作者写马洛里博士去找妹子(啊啊,你们懂得……………………)这段是为了表达啥呢??尚未读完,可能读完后会有别样的感觉吧~以上~

《差分机》的封面是猫还是狗?

最近也是迷蒸汽朋克,所以买了这本书,闲着就画了封面,,,,花完就懵逼了,,,这到底是猫还是狗???????????????

是不是只有我觉得好枯燥?

因为读了三体,突然狂爱科幻题材的各种作品。冲着差分机的封面及书名毫不犹豫的买下,坚持以每天50页的速度读到200页时,完全没有被吸引,半个月后继续读,阅读阅枯燥。快来告诉我你们读完的感受啊。精髓在哪里?

很不错的蒸汽幻想

在知道这本书前就知道差分机这东西,看了一点差分机的原理,觉得在那个时代能设计出这种机器的人真的是太伟大了,那时就幻想如果差分机的升级版分析机当年可以成功的话,时代是会怎样的变迁。后来在卓越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看到名字的时候我就直接买下来了。怀着激动心情看这本书,前段部分确实没让我失望,严谨的背景描写完美的描绘出19世纪伦敦的脏乱,工业化进程开始带来的改变,当然最引人入胜,不能缺少的是无处不在蒸汽电脑融入史实带来的冲击。时代背景的描写实在太精彩难以言语,可是因为作者过于注重背景设定,使得剧情稍微有点平庸。确实,各种政治阴谋斗争,主角的冒险都写的非常流畅,但是通篇读下来无论剧情还是人物描写,都给我一种全都市为了背景服务的感觉,个人认为这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了另外,因为我对西方近代史不熟悉,很多历史人物都不认识,要考注释才能略知一二,导致对小说的共鸣减弱,真是一大遗憾。

从中译本差分机扯开去

先说说小说。两位大师七年之久的合作力著,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也花费了七年之久,小说结构乱七八糟的。故事不能算是引人入胜,意淫的是当年差分机制造成功,大英帝国在蒸汽时代的鼎盛时期同时进入了信息时代,从此继续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美梦;此时的世界版图是法国岁遭拿破仑的落败但还是一统了西欧,北美大陆由德克萨斯国、加利福尼亚国、北联邦、南联邦四国混战,英帝国从中搅局,坐收渔利;而远东方面,只有日本一国可以排除在野蛮人之外,孜孜追赶着英国。故事主体发生在蒸汽时代制造雾霾的的雾都城中。夏季干旱的伦敦城发臭发酸,王公贵族、议会皇室纷纷逃离、下乡避难,雾都出现权力空隙,遭受资本剥夺的劳工恶棍乘机想要夺取政权,发动无产阶级革命;但惨遭地质学家主人公的英勇破坏,后当上首相,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大脑爆炸而亡。“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主义早早在东方投胎,成为营养不良的早产国。而经历了资本物质大提升的福利西欧诸国更像是传说中的共产国家,这个幽灵隐约似乎初具人形。然而经过长久受到苏联共产势力的威胁,西方人对于共产主义仍旧持着不友好的态度,时常放到作品里,作为反面势力来黑一黑,无可厚非。小说的精华绝非庸俗的故事,而是在那架空历史的蒸汽信息时代的构想。文本大幅大幅的对昏暗伦敦城的描写、机械之美的歌颂、另一种历史的构思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后说说译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所有豆瓣译著下总会有人在抱怨糟糕、不足够的翻译水准。那么这是确有其事,现今中译文的整体水平差劲;还是就如豆瓣电影中一些伟大电影下,仍有人打出一星并嘲讽说打五星的不懂装懂一样,一些人的无事找事。我想说的是,花什么样的价钱,收获什么样的服务。现今译者低收入的窘境贡献给读者的只有这样的水平了。相比建国之前的文人吃大块肉来说,现在的译著家们只能喝点薄汤。在总体财富大幅增长之后,财富分配的平衡更显出重要性,这是我们国家做的不够好的,亟需纠正,也难以改变的地方。译者是这种情况、医者是这种情况、师者也是这种情况。社会经济的繁荣下蕴藏着财富分配不平衡的风险,其值超过一定限度后,必定有主动或被动的事件来纠正这种现状。返回正题说说译文,“型男”、“干掉六人算是赚了”这让人讨厌的词和抗日剧思想的翻译是很让人难受的,不知道对应的原文是怎么样的。接下来的开扯。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国家的。对于国家巨兽利维坦来说,民众是微不足道的。西方那套牺牲效率得来的民主制度算得上把巨兽利维坦关在笼子里,偶尔也会爆出个个体户拼成丝血战胜国家的案例。然而在天朝中的国家家长制环境下,个体以及一定数量的群体没有任何获胜的几率。在经济迅速攀升的阶段,大家都有肉吃,似乎很美好的样子。但一旦经济稍微不信,利维坦就要靠吃你的肉来维持它庞大的身躯了。财富播种收割方面国家做得很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神迹。但这依旧是建立在割刮民脂的基础上,大块蛋糕都收入大资本家及官僚阶层囊中。在喝够西北风后喝了点肉汤就以为算在吃大鱼大肉,一旦经济停滞,通胀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无产百姓。分配到译者的剩饭让现今再也出不了过去的大译家,分配到医者的剩菜外加无人身安全的保障让医疗队伍越发衰弱,分配给师者的残渣让新生一代接受的是羸弱无精神气的教育。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动力来自广大民众的廉价勤劳,但其中的经济果实通过超负担的房产,从民众储蓄中转移到国家和房地产商手里。再消耗人力资源后,出现的养老问题、消费力不够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大事,解决方法,恐怕又是汝等屁民,自行负担。继廉价劳动力之后的经济动力恐怕只有培育出来的部份吹弹可破的小中产。然而15年中的中产收割机股市又对这一群体狠狠打击了一下。原本打足算盘而又狂妄想要凌驾于市场的国家在点燃这股伪牛后,无知贪婪股民疯狂入场,终于天不遂人愿,泡沫破裂。国富而民弱的巨兽终难久行。重新平衡财富势在必行,但万邦来供的天朝美梦,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强国大国的集体意志可以让这只利维坦在同类搏斗中无往不利,而重新的财富均衡只是个梦想。只有经过百年的人心不古的资本发展,个人权利压倒国家利益的思想荼毒后,中华帝国才有可能本质的改变的可能。2015/07/29

我们还要多久才能看到答案

如果真是在书中的那个年代,我们就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是天翻地覆,不是如今的模样。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在被科技改变着,如果这样的改变持续了二百年,如果这种改变累积了二百年,那么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恐怕现在的人很难能够说清。只是无论最终等待我们的改变究竟是什么,科技都不曾将我们变得温存,书中的时代是如此,而现在的我们也是如此。小说的故事中并没有太多地涉及差分机的技术细节,更多的时候差分机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在故事当中,只不过几个故事的核心都是一个围绕着差分机程序的政治阴谋。全书通过五个故事展现了这个政治外加技术的阴谋。不过说实话,也许是政治阴谋太过神秘与隐蔽了,厚厚的一本书下来,真相还是那样笼罩在一片云里雾里的感觉之中,至少我还有诸多地方没有弄明白。不过好在两位作者笔下的故事还算完整,只是还有些地方有些跳跃。考虑到这本书是由两位作者、相隔两地共同完成,那么情节上一些不连贯也就可以理解了。说实在的,书中的氛围描写可谓是一级棒,尤其是那段恶臭烟雾围困伦敦的气氛描写得实在太好了,读起来的时候还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考虑到我身在北京,那么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许并不光是文字造成的,而是也有一些现实感受的代入感。总之,那段风暴即将降临的气氛描写棒极了。社会动荡的因子也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减少。最近一段时间,“棱镜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我想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双刃剑吧?我们即享受了信息时代的便利,也要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如果真像书中设定的那样,这些技术持续进步了两百年到如今,那么其积累的数据规模将会达到何种地步呢?我们的所有是不是都将被裹挟在其中,我们的隐私是不是终将无处可藏?而如此巨大的数据和算法的积累,会不会像书中那样产生新的智慧,而我们现在,计算机的问世还不到百年,普及也不过三、四十年,那么我们要等待多久才能看到那些答案?

看或者不看

故事主要的两条线,前一部分关于西比尔杰拉德女士,一开始出现在书中的老年时代的她以及钢铁飞行器的描绘很容易引起人对整个过去的故事的兴趣,但是西比尔的冒险有头无尾,在她最后提供了她的证词后,这个角色的其余人生,在开头曾经让人报以期待的冒险,再也没有书写的价值了。而在书的最后她狀似疯癫地给了艾伦埃达一颗钻石,这又是什么呢。另一条恐龙马洛里的线费了大量笔墨来书写,下雨前在混乱不堪的伦敦发生的那场激战原本应该惊心动魄,最具画面感,最具有那个时代和这虚构的世界里的壮美,它也许确实是,但同时这叙述又乏味地令人吃惊。马洛里,本该只是给揭开点金模准备的一副药引。然后是尾声,《差分机》创造了一个因为一个改变而全然不同的历史,但这似乎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到了尾声,这好像是一个新生的存在眼中的世界,一个“真知眼”,一个AI写的书。于是到了最后,这本书是一个拼贴集。于是好像所有冗长的描绘,沉闷的剧情转折,缺乏取舍的结构,被赋予了性格却并不生动的角色,没有结尾的命运和冒险,不被说清的线索和安排,都有了答案,有了解释。这是作者们的一次试验,它刚好给人掀开了一个窗角,里面有一个蒸汽朋克的世界,但这可不是作者想讲的。而若只为了蒸汽朋克,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这本书。

《差分机》译者的几段话(来自博客)

《冰与火之歌》里面有一个说法,我特别赞同:人都容易被自己痴迷的事情毁掉。《差分机》上市销售,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扰。究其原因,就是太在意了。坦率讲,我还真没有想到,这本书的销量排名可以冲到那么高。它已经是亚马逊销量最大的翻译版科幻小说了。在此之前,无论是出版社的编辑,还是我自己,都没预料会这样。我的猜测算是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的,因为我一直试图促成这样的结果,只不过没有想到会这么成功。原书是非常优秀的小说,所以我才会这么愿意推荐它。对自己的译文,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用心了,应该不错,也就毫不客气地自荐一下,有些反应,是我没有想到的。文前是个大坑,这是事实。那个谁谁谁写的序,从第一段就开始雷声滚滚,第一遍在网上看到电子版,就把我气得够呛。我只看了大概七八行,就觉得心脏不舒服,后面都没敢看。不知道怎么会请了这么个人,说了这么多还不如废话的内容。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自己写篇序给他们备选。就是太想当然了,本以为出版社会找个有些名气的真正专家写这类东西,客观上会对图书的推广有利。我不写,大家更容易安排,没想到…总之呢,这篇序,比较合理的对待方式,就是无视其存在…“阅读之前你需要知道的…”这几页内容,大部分来自我交给出版社的推广材料,本以为会出现在网上书店的介绍页面上,没想到也进入了印刷版本。我是按照网页上提供资料的标准去写的,没有刻意雕饰,不过,倒还不至于有很大毛病…米克•拉德利出场的那一句话,被人当小辫子抓了一抓,我在豆瓣上回应了一下,内容如下:针对上述 “呵呵呵呵,请问英文版没有“经常穿得像花花公子一样时尚、精致的型男”如何解释”      问题出在Dandy上, 我在找作者想要传达的隐含意义,米克这家伙到底是强势,时尚,还是洋洋自得。乖乖找个字典上的释义,当然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也不会被喷。我的处理,的确是自己发挥了一些,用多了很多的字数,补充这个我觉得不可译,又不好忽略的字隐含的意义,相当于把本来更适合放在注解里的内容,放到了正文里。然后用西比尔,这个街头女子的偏轻浮的语调表现出来。这句话,在几次修改的时候,我都看到了,也都选择了保留。有人拿硕士论文里这句话的翻译来做对比。我想说,如果我靠这个译文拿学位,我也不会这么翻,但作为出版目的,更重要的是充分表达原文,而不是避免自己被吐。也请爱喷的各位再看一看,全书有几处这种地方,自己也想一想,这些地方可能有哪些处理方式。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从未乱来。尽管这本书的翻译,肯定不能算完美。这本书里的确有几处,我用了类似的处理方式。在作者写得很精练,文字有弦外之音,却极难用同样精炼的汉语表达的场合。我没有把它们忽略过去,而是添加简短的语句,以求实现同样的表达效果。但如果字字核对,就容易认为译文有问题。回到段落和章节层次上,可能就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细部处理了。假设作者懂中文,可以自己翻译,或者说,用中文重新创作一遍这部作品。我认为,他们绝对不会字字强求与英文版对应,那样做,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小说,甚至连“可读”的标准都达不到。上面这个“问题”,在微博上被提出来的方式,也是我比较反感的。弄个什么复旦大学,什么副教授之类的头衔放在上面,形式丑陋到让我无法说服自己当场冷静回应的地步。不过,肯定有人吃这一套,看见“专家”,就认为译者已经被宣判有罪了。对这类读者,我也的确无法可想。他们可能都不会注意到Mick Radley名字前面还有“Dandy”这个词儿。即便看到了,十有八九也会忽略,或者就当这人的名字碰巧由三个单词组成而已。《差分机》的翻译,的确有难度,但我感觉,还没有到“不可译”的地步。诗歌之类的体裁,应该是最难的了,客观上要求译者自己也能写诗……《差分机》毕竟还是非韵文的小说,翻译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我就当自己在写小说,所有的人物,都有它们的使命和个性。这些个性设定,又影响到其语言的风格,以及介绍他们冒险经历时的笔调。这些地方,作者们在原文里都做到了,我呢,就力求在译文里做到。这方面的特质,应该是这份译稿最扎实的地方。所谓“文采”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有的文字绮丽,有的文字精准,有的文字追求韵味,而有的试图传达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一样的方向,都可以说是有“文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差分机》的原作,是极为华丽、精致的一部作品。从表面层次上看,它有古怪、晦涩的地方,而且很多。把这部作品形象化,可能更接近于宫崎骏动画片里邪恶势力的蒸汽飞艇,在阴暗、古怪的形体下面,是精妙的设计和独具匠心的安排。中文版的装帧,我印象较深的是封面。这个封面做得很聪明,在现在国内的图书市场上,比较接地气,有利于增加图书的销量。如果转到创作者的立场上,会觉得不舒服,因为图像和书里的内容不完全匹配。据说出版社会公布一份译者访谈,那是我照格式填写的。促销文案,会少触及一些大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争议已经存在了。在这本书的问题上,我也不愿意回避,更愿意看到所有人畅所欲言,包括我自己。我还是认为,英文版《差分机》是一本好书。现在的中文版本,是一部投入了心血的译作,而不像有些人试图推定的,是在糟踏经典。我对更多人读完书之后的评价更期待,也相对更有信心。最初的这批评价……会有人无条件叫好,也会有人无条件黑。连我自己,也能看出哪些书评是托儿,因而只期待中立读者的书评。我在亚马逊和京东买书很多,有时候会看那里的书评。当当很久没有用过了,主要因为他家送货的小弟敲门声音太凶残。豆瓣我很少上,就算是点把火,发起讨论,随后也容易玩儿失踪。

模糊的印象

看这本书可谓是旷日持久,自它一出版后,我就兴冲冲在亚马逊下单(我会告诉你是因为封面那只大猫?),之后经过了好几个月,其中发生了不少事情,直到今晚才算翻完。当然不是说每天都在看,其中很长段时间都没去碰它。怎么说呢,翻完后的感觉就是很模糊,连个故事的主线也不是很清晰。这倒是很罕见的情况,一来,我觉得是因为翻译过来的原因,这不仅有了翻译水准的问题,更是写作习惯上的问题,里面有很多的描写周边事物或者一大堆的边走边想,都有些感觉是意识流了。对于很少看这类的我来说很不习惯。二来,由于此书是两个人合写的,所以个人觉得里面的风格一直在变化,导致了故事的走向也开始有些模糊。三来,里面采用了“分章分人”的视角,即没了一个贯穿全文的主角,不能说不好,采用这样的分人后,不同视角下对于那个蒸汽时代有了多个层次的认知,但同时产生了很多无用的叙述,说得粗暴些,就是很罗嗦,翻了五六页你可能发现主线情节都没在推进,一直是主角在边走边想,这很神奇。好吧,也许是我欣赏不来,毕竟对于科幻,对于外国文学,我都不是很在行。也许在专业的读者眼中,以上所说的,都是本书的优点。不过我得实事求是啊,总不能一边看着乏味的很一边说真是精彩吧?我想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我看的时间实在拖得太久了,可能有些遗忘了,所以才会留下这般模糊的印象。嗯,反正买下了,等哪天觉悟高了,再翻一遍未为不可。


 差分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