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归乡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208125724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页数:279页

作者简介

◆彼得•汉德克(当代德语文学巨擘,孟京辉、史航、牟森“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毕希纳奖、卡夫卡奖得主,文德斯最爱的作家,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重磅力作,向着圣山的方向,向着精神故乡。
◆故乡是一个什么地方?我们想念故乡,却宁愿漂泊在他乡。我们离乡,然后寻找故乡。故乡不会还在老地方,也许在从来没有到达的方向。模糊的故园风景,缓慢的归乡途,汉德克的这本《缓慢的归乡》是你手边最好的读物,这是一本回到故乡的地图,带你归乡,尽管这条路对你来说再熟悉不过。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
【专业评论】
《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
——《科克斯书评》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书籍目录

缓慢的归乡
圣山启示录

内容概要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最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缓慢的归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比目鱼(书评人,《虚拟书评》《刻小说的人》作者)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所有的文学作品当中我本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内容或写法怪异(或曰‘带有探索性’)的纯文学小说。”我可以不必谦虚地说我和他有着相同的口味,此类小说既然有这种特征,可读性自然不比一般的通俗小说,有时甚至是难以下咽的,但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当你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你的感觉会是,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这些小说正是因为它们不易读,才能提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当然,它们的价值绝不止在“难懂”。我最近阅读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徳克的《缓慢的归乡》正是这样一本小说。我相信了除了资深戏迷和影迷,普通读者对彼得·汉德克还比较陌生。彼得·汉德克(1942—)生于奥地利格里芬,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作家之一,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称其为“活着的经典”,他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剧作《卡斯帕》被业界认为地位堪比《等待戈多》,他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创作了《缓慢的归乡》四部曲,包括《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孩子的故事》《关于乡村》,中文版《缓慢的归乡》收录了其中两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关于彼得·汉德克,最著名的段子是他的“砸场子”事件,1966年4月的一天初出茅庐的彼得·汉德克在“四七社”社(君特·格拉斯位列其中)一次美国聚会上大骂击当时的德语文学是垃圾,彼得·汉得克对当时德语文学的批评正确与否暂且不谈,要知道二十世纪是文学大师辈出的世纪,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等在彼得·汉德克走上文学之路前就已经竖起了一座座高峰,文学的全球化早已实现,小子何敢狂妄?他的小说与这些大师们有什么不同,《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刚好可以用作现成分析的案例。《缓慢的归乡》结构和文本并不复杂,它分为三个部分《史前形态》《空间禁地》《法则》分别对应的是主人公—地质学家索尔格在阿拉斯加、在加州大学校园、在返欧途中。《科克斯书评》称“《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问题是是什么让主人公索尔格“自我疏髙”以及灵魂変得“粗糙麻木”的,汉德克并没有提供答案。《缓慢的归乡》一开姶,在《史前形态》中,主人公索尔格已身处阿拉斯加荒原,他和他的同事劳费尔做着地质研究工作,他自称工作是他的“挚爱”,劳费尔虽然性格与他不同但人并不坏,与他也算相处愉快,他甚至有个印地安女人作情人,没有任何一件重大的事件发生,不知为什么他会感觉“一个巨大的损失”就要来临,解决的方法是“归乡”。让人奇怪的是,感觉到巨大损失就要来临的索尔格并没有直接踏上归乡之旅而是返回了大学校园,不用想,在《空间禁地》一节中依然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称得上事件的就是索尔格在邻居家吃了一顿饭并由此感觉邻居是“神圣的他者”,就是在此时索尔格开始了他那大段的内心独白:“你们听我说吧,我不愿走向毁灭。在这一巨大损失来临之刻,我的反应是归乡,不仅仅是回到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回到一个确切的地方,而是回到我出生的故居,不过我总是想继续留在异国他乡……”依然没有动机没有原因,主人公索尔格又从美国西部飞到了纽约,在纽约期间依然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索尔格和曾经同机的一个人吃了一顿饭,在纽约街头东游西逛,然后呢,这一次他真正踏上了归乡之旅。在整个《缓慢的归乡》就要结束时,索尔格似有某种顿悟,宇宙的永恒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宁静,人类的存在与否都不重要,索尔格内心的焦虑自然消解:“你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伟人之梦在什么地方,你谁也不是。”索尔格的焦虑其实是对人类那个终极问题的焦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的焦虑是一种心魔,与在什么地方并没有太大关系,他的所谓归乡其实是一种心灵之旅,根本不必要在天上飞来飞去。汉德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讨厌情节,《缓慢的归乡》果然没有情节,但在视角上却采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冷冰冰的叙述从开始到结束,整篇小说可以说是剔除了传统小时候的所有元素,没有低潮、没有高潮、没有G点,读者读来不免有些沉闷、乏味,这自然是汉德克的有意选择,如果说《缓慢的归乡》有什么隐喻,那就是,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所有事物包括人类的困惑都有因都有果,就像宇宙不一定得有因有果一样。与《缓慢的归乡》相比《圣山启示录》则要容易读得多,在我看来《圣山启示录》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一篇小说,它更像游记、赏画(塞尚)心得、创作谈的混合物,《缓慢的归乡》的一些疑问比如创作动机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发表于2015年8月10曰《上海壹周》…………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书评,影评,杂七杂八。
  •     彼得·汉德克为小说中的人物标示出了一条反常路线;虽然就“归乡”这一主题而言,从阿拉斯加的荒原到加州大学校园再到欧洲故土,实属正常。但如果考虑到主角索尔格是以一个超脱世外之人的身份重新回归现实生活,这种“反常”就显得非常明显。发生于传统文本中的往往是这样一条路线:受制于纷纷繁人世的主人公,通过逃离人世与自我修行,进入超脱的境界。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即是此一路线的最佳力证。在小说的最后,悉达多通过观察超脱了自身,进入物我两忘的极境。《缓慢的归乡》中的索尔格,在一开始多少已经处于悉达多最后达致的臻境。在阿拉斯加的荒原上,在沉思中,他慢慢地体验到“无我的生存之趣”,感受到“动物的需要”。彼得·汉德克运用对自然景色细致的描写来反映索尔格融入自然世界的情境,时间感的消失带来的是“自我”主体的瓦解,以及对空间不断张开的感知力的跃升。此非阿兰-罗伯·格里耶式的对静物作机械般的描绘,而是一种克里希那穆提式的“觉知”。这是发生在真正超脱者身上的明晰智慧,思维已经被感官的舒张所取代;存在转变为当下的体验。索尔格对空间的敏锐感知为此做出了证明,小说中看似冗余的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实则是一种“此在”的存在方式。一种类似于动物式又超越于此的存在方式:已经被标题“史前时态”所标示出来。但我们又得说索尔格并未全然超脱,虽然他多少体验到了“无我之趣”,但他依然对周边发生的情状进行着思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所在。他因为对于自我“丧失”所感觉到的生存之无足轻重,这种无可承受之轻导致他需要借一种“大写”的意义来寻回“地心引力”。他回到了加州大学的校园,企图再次将自身置入历史之中。因为自我的再次得复,空间被时间化,索尔格在阿拉斯加荒原上潜心研究的论文《论空间》自然将面临失败。他越来越被裹挟进时间的束缚之中,借由邻居家的温馨的点拨,他再次“堕落”进群体的归宿感中。 他选择了回归孕育他成长的母体之中。在飞往欧洲的夜航飞机里,他“第一次真正的旅行”,学习“什么是自己的风格”。通过联系主题与现实,因而将索尔格的归乡之旅作为彼得·汉德克克服自身危机的写照,虽然可以讲通,但未免牵强。对此,我持不同意见。我更愿意将其看成是汉德克 本人的一次”反讽“书写,以反对那些惯常的“大写”的回归之路。通过对母题倒置的改写,以达到“反讽”的效果目的。一方面,小说三个章节内容过于明显的表征是一个证明;另一方面,发生在文本内叙述者的言说方式表示出理想作者的真实意图。小说最后一段,是以第二人称方式对索尔格的言说,一反严肃的腔调,“第一次”“伟人之梦”“什么也不是”这些被双引号强调的用语作为反话表达,暗含讽刺。当然,发生在小说第一章节的超脱之境,索尔格无法彻底地将空间从时间中割除开来,有坠入危险的可能。因而将小说作者的暗含观点确实是以此作为批判据点展开的叙述,其实也可理解。索尔格回归母体,作为对虚无世界主义的批判,就是从表面叙述角度出来来理解的结果了。具体如何,见仁见智。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读了半年,还在阿拉斯加......凭我这般缓慢,该是回不去了。
  •     写1页与写100页并无区别 读1页与读100页并无区别 就是这么神
  •     果然再次面对讨厌情节的汉德克,我又读不下去了,好在读圣山启示录比较轻松,虽然这根本不算小说,只能算散文或游记
  •     真好看,可以完全不需要剧情,只要汉德克叙述机器一开启,文字源源不断出来,你就像在凝视瀑布,你不关心源头也不关心河流走向,只是看着水一直流淌一直流淌,是不是需要和信仰在一起,物体才能显示出其真实性,就像塞尚通过绘画的不同角度接近圣维克多山,汉德克通过文字的不同角度接近,那条塞尚之路的宁静。
  •     一本读完送给南悠老师的书
  •     不喜欢
  •     内容没有封面好看,带入感不强。作者一方面追求没有情节没有因果,但是又特爱引用和加粗,有一种不想说清楚又生怕人看不懂的纠结。
  •     说实话,索尔格的精神困境于我而言,没多少共鸣,这类反思实在太知识分子化,私人化了。
  •     德译中 读起来总是吃力一点
  •     写作,发生在某些不确定的爱产生的时刻。
  •     把对人物内心的关注投射到周围的景物上面 有点弯弯绕绕地难读
  •     第一篇完全读不下去呀。
  •     读不下去
  •     翻译得不是太好,有些句子单纯作为汉语无法成立。可以想象这书翻译起来很困难。 仍然感受到原著非常之好。尤其是《缓慢的归乡》,孤独的精神历险,强烈的求生的内在力量,散落着并未突出处理的几乎是隐藏的巨大的诗意。 最近一个月都受益于作者的勇气和耐心,十分感激。
  •     很费解。(是自己读的时候不专心?)。读的第一本汉德克的书。所以,他的哪几本书更好读或者更精彩?
  •     “他竟对拥抱没有一点感觉,只是依旧孤单,怎么会成了这样呢?”
  •     “我不喜欢这个世纪。”/圣山启示录算是这本书的起源,封面也用了塞尚的画,整体读来虽然不太顺畅易懂,但是很舒服,晒着太阳,听着音乐读完了,心里有种静谧。
  •     第一篇障碍太高,而第二篇是散文吧
  •     逐字逐句的阅读下去仿佛被时间无情而且残忍的侵灼的我,在深夜灯光无一处不在如瀑布倾泻般的被洒满的卧室里。发出了来自心底某处如异体一样深埋的吼声:特么的能不能翻成人话!能不能!
  •     感觉似乎在作巨大而无望的努力,想通过一条缝隙钻入一个小小的和平世界,在那里定居下来,哪怕只住一个小时也行。其实无乡可归,圣人和先知在故乡都没有床位。
  •     圣山启示录挺棒
  •     索尔格无时无刻不活在自己意识流的世界里,于是他的危机感就是如此的强烈。无论是在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还是纽约,如果离群索居,似乎就只有两条路,第一是如索尔格,第二就是麻木不仁。意识流所投影出的世界的最大的组成就是孤独,导致自己的自我危机,自我意识的问题。一个孤独的男人,会想啥,差不多我已然明了,空间与时间的变化还是抵挡不了心灵对放逐自我的渴望
  •     我們四年故鄉,卻漂泊在他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