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09778174
作者:[美] 裴士鋒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湖南是具有独特性格的地区,……既为更大国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以多不胜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写成,为发人所未发的一部力作。 ——拉纳•米特(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锋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

书籍目录

导读
中文版自序
导论 为中国构想另一种未来
第一章 重新发掘王夫之
第二章 湖南复兴的基础
第三章 湖南维新运动
第四章 在日本重整旗鼓
第五章 湖南与清朝的覆灭
第六章 重建
第七章 毛泽东与湖南自治运动
跋 湖南与中国
致谢
注释
索引

内容概要

裴士锋(Stephen R. Platt),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他大学时主修英语,因此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布莱特计划、国家人文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支持。目前他与妻女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费尔德。
译者简介
黄中宪,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专职翻译,译有《天国之秋》《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非典型法国》等。
审校简介
谭伯牛,清史研究者,尤为关注太平天国战争及湘军、淮军历史,著有《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天下残局:断章取义说晚清》《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好吧,我承认这个标题有点噱头,不过当初买下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出于对湖南的自豪与骄傲。最初的目的,更多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先祖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曾有过多么多么伟大的功绩。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功绩”根本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再次奉劝各位,一定要看书的简介,不要像我一样,看着很中二的封面和书名下手了......还是回归正题,评评这本书吧。手拙,大家将就看看。第一,也是我觉得本书价值最大的地方,即发掘了一种不同的看待近代中国的角度,也许可以叫做“史观”。诚如本书的导论所说:“本书的基本观点,乃是这样的矛盾之所以让人觉得吊诡,完全因为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建立在一普获认可但其实有待商榷的看法上:中国的现代性――和随之而来的所有政治与社会改革、民族主义、全球文化交流――完全是沿海通商口岸的产物,且从那些口岸往外扩散,启迪了内陆。在接下来几章里,我会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湖南其实是不为传统所拘的文化中心,是今日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自成一体的节点。我们的目光停在通商口岸和首都太久,暂时转移一下视线,把湖南摆在中央,全新的中国近代史叙述随之呈现眼前。”也就是说,裴士锋试图摆脱从宏观国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流思想,而是将湖南这一个单独的省份置于研究的中心。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掘到很多被主流思想所掩盖的东西。比如,谭嗣同的牺牲更多出于对湖南的热爱;华兴会本是独立的革命政体,与兴中会合并后,这个湖南革命势力仍然带有很强的独立性,甚至因为太排外而差点导致同盟会分裂;毛泽东这位新中国的国父,竟然主张过“湖南独立”运动,一度付诸实践......诸多被发掘出来的事件告示这,原来很多历史事件的主角,他们的一些抉择很大一部分是出于爱省之心或者其他原因,但在后来的国家主义历史学家手中,这些人则更多地被塑造成了“为了祖国命运而奋斗”的英雄。在本书中,这种行为即使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的表现。《湖南人与现代中国》的独特角度,为其增色不少,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书采用过类似的角度,我读书少,就假装没有吧......中国近代史并非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是一条毫无波折的,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共产主义革命成功的单线,相反,在近代史的舞台上,各种力量、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撕扯,最终引向了近代史的最终结果(如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而湖南本省独特的发展历史,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样的角度也让人了解到在近代时期,湖南做出了多少惊艳于世但如今又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湖南的独立运动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省宪法(以往只在联省自治中有所听闻),当然,这也达到了我读书的最初目的——“嬲他屋里的我们湖南人就是屌哈哈哈哈”但是这种角度很明显是受到了西方的联邦思想和地方分权思想的影响。如我们所知,西方的主流是分,中国的主流是合,西方更强调地方权力,而中国则更强调中央集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比中国大不了多少,人口更是比中国少,但存在有48个国家,比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还多......)。裴士锋的叙述中也多多少少表现他作为一个西方学者无可避免的地方主义思想,他总是试图找到符合他地方主义思想的湖南先贤的言行,用一些比较长者的话啊,这货too young too simple,想要把国家主义“批判一番”。一些不是指向湖南独立的表现,也被裴士锋强行扳到了湖南独立上面,而实际上,除了杨毓麟的《新湖南》和后来并未成功的湖南独立运动,湖南独立并不被怎么推崇,更多只是一种面对无能的中央政府或者外省的侵犯(比如北洋将军张敬尧)时的极端又无奈之举。这样的新角度自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误)不过我们必须要在此时坚定地站好政治立场,不要被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妄图分裂中国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第二,裴士锋以王夫之为线索,以线性叙述的方式,将中共成立前的湖南人的表现串联了起来。以往阅读的关于近代湖南人的书籍,对于为何湖南人会在近代突然发力,在历史舞台上绚丽起舞,的确缺少另人信服的解释。大部分书籍都把原因归结为吃辣所以湖南人热情积极,多山所以湖南人坚韧强力、荒蛮所以湖南人好斗封闭等原因,而《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则指向王夫之思想以及其代代相传、不断演变。我从未读过有关于王夫之的有关著作,所以对于王夫之的思想我没有发言的权力。但纵观历史,那些在近代湖南呼风唤雨的人物,似乎都摆脱不了王夫之的影子。文中出现的邓显鹤、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唐才常、杨毓麟、杨度、蔡锷、黄兴、宋教仁、杨昌济、彭璜甚至毛泽东,无一不曾阅读过王夫之的著作,并以各种方式,表现出他们深受影响。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又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联系,代代相传(不过名人之间乱起八糟的关系本来就是民国的一个重要特色啊!!),竟真能够像一条线一样串联起来,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戏剧性,也另人深思:“裴士锋所言的王夫之精神,是否就真是湖南在近代崛起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一条线串联这么多人的方式,有一个重要缺陷,那就是过于单薄,令人无法完全相信,并且有美式英雄主义的嫌疑(长者:sometimes naive)。上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使用了疑问句,原因便在于此。至少我在阅读过程中,便觉得作者的一些叙述是很牵强的,近代史怎么可能是一条单线就可解读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湖南维新运动、华兴会和辛亥革命以及湖南自治运动,这些历史事件难道仅仅凭借王夫之思想和各大名人之间联系活动就能闹得惊天动地?裴士锋试图证明近代史研究中,除了教科书上单线的国家主义角度,还有一个省份的角度,不料自己也掉了这种单线的陷阱。本书还有点像近代史上湖南先人的传记合集,作者考察这些大人物的思想、动态,或者说,仅仅关注这些身为少数甚至异类的知识分子或者官员的动态,却缺乏对于整个湖南的人民、经济、政治、思想的钻研,难道改天换地的活动,就是在几个大人物在书房指点江山一番或者写几篇文章就能搞定?看来裴士锋同志很有必要学习一下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哲学篇啊!第三,吐槽一下作者吧......说实话还真得佩服作者的勇气,文中王夫之等人的很多作品,是中国人理解都有问题的文言文,裴士锋居然还研究引用得这么起劲,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中文原版还是翻译成英文的。因此他犯错也犯得有点起劲,错得实在是让我觉得这货太萌了啊- -。比如中文版198页的“洞庭云梦广”,英文成了“The clouds of lake Donting have broad dreams”也即是“洞庭的云拥有广大的梦想”= =这这这这,原意完全歪曲了啊哥们!至于文中很多引用文言之后,作者填下的自己的解读,也让我琢磨不透——“怎么不找个高中生当翻译文言文的助手!!!......”真是辛苦译者和校注者了,反正“校者注”这三个字在文中是不时出现的。看来国学的东西,还是要国人自己研究才行啊,一旦翻译成洋文,错误总会一打一打地出现......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四星,但也不能再多了,槽点和优点并存,各位读者想必还是比我聪明的,看到作者一些让人的错误就忍忍吧......
  •     一次远行一本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王夫之到曾国藩、郭嵩焘,杨毓麟到杨昌济,湖南历代先贤,传承的湖南精神,岁月的沉淀,船山学社到毛泽东思想,一代一代的思想浪潮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反思与困惑,感触良多。书到用时方恨少,此书的方方面面接触的太少太少,需研习先贤精神,逐一了解中国文化更为深层次的核心内涵[愉快]儒礼不屈之道,现今的断层已越来越深[可怜]《湖南人与现代中国》裴士锋(Stephen r .platt)《楚宝》 《沅湘耆旧集》 邓显鹤 古稀之年《四库全书》 《礼记》(儒家礼数典范)《船山遗书》 《读通鉴论》《礼记章句》《噩梦》《思问路》《黄书》《宋论》王夫之 宋儒张载郭嵩焘 (船山祠)严复(翻译)湖南四位先贤:屈原/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王闿运 唐才常 毕永年《仁学》谭嗣同(老师;欧阳中鹄/刘人熙 程朱理学/涂启先) 王先谦嘉纳哲学(日本)《湖南人与现代中国》黄兴 杨毓麟 谭延闿杨昌济《讲堂录》四大创始人:毛泽东、彭璜、贺民范、何叔衡
  •     首先从这本书开始说起。整体而言,还是值得一读,具体原因就不一一分析了。看了书友们的评价和留言,贬多褒少,这点我不认同。首先还是应该肯定这本书,不管你抱着什么目的去读,读后读到了什么,是不是没有读到你期待的东西,那都跟作者无关,毕竟写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且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作者写了什么,读者读到了什么,两者不搭完全能理解。但我还是不认同读者没有读到想读的或者没读懂就由此否定作者和作品。以下谈谈我的理解。也借此说说作者疏漏的地方——湖湘文化。有清一代,王船山都相当不受待见,其人其书,湮灭于史者凡200年。原因有三:一是政治问题,他是明朝遗臣,而且曾经举兵抗清。二是个人原因,就是王船山的个性——他30岁抗清失败后投奔永历帝于肇庆,然而彼时的小朝廷仍然党争不断,而他也不幸陷入其间。然后他就顿悟了:只要党争不息,明朝复国无望。他失望之余,正好母亲去世回家崩丧,一路清兵追捕,各种隐姓埋名,种种苦逼,可以想见,从此与这个小朝廷诀别。三就是地域文化,即湖湘文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暂时又说回王船山。从33岁开始隐遁,至74岁逝世,凡四十余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逃亡、授徒、隐居、著述。身处国破家亡之乱世,其个人身世确实苦逼,吃的苦就不说了。也正是身处如此环境,促使王船山干了两件事:一,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进行全面的反思、总结、批判。二,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朝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反思、总结、批判。其间,吴三桂、清廷都有招揽过他,但都被拒绝。一代大师,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全发全服死去,应该说是死得其所。但是,他的著作生前基本无法刊行。据说,他生前也留有遗言,要求子嗣至少200年内不得将他的著作示人。这里再插播一下,与他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李二曲,也都是明朝遗臣,也是大师级人物,待遇就很高了——天子下堂,名重天下,而且招收了一堆硕士、博士给自己整理著作。这两下一对比,船山哥忠于明朝的坚贞不屈的形象,就显得无比高大,至少为湖南本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绝佳的榜样;而他的著作中蕴含的深刻的批判思想,也为后来的思想启蒙留下了伏笔。不过,还是因为政治原因,再高大也只能在湖南一隅产生影响。这就出现了一个结合——王船山跟湖南紧密的联系了起来,纽带就是——湖湘文化。这里又说回上文分析的第三个原因。湖南自古就是南蛮之地,历史上也都一直跟湖北绑一起,明清时都归于湖广总督治下。但是,湖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即以岳麓书院为策源地形成的湖湘文化,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的士人一直都有一种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王船山以其艰苦卓绝,坚贞不屈的一生,理所当然的成为湖湘文化里程碑式的人物,也由此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坐标。风云际会,历史到了一个新的拐点,历史周期律在清末再次发挥作用。湘籍士人很自觉的举起了王船山的旗帜,不断从其思想里吸收养分,寻找依据。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魏源、曾左,到改良派的谭嗣同,到革命派的黄兴、蔡锷,最后到主席。当然,主席是通过他的恩师杨昌济,大量阅读了船山的著作,而深受其影响。最后,以主席为代表,从湖南走出去了大量的人才。对现代中国,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印象。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作者的基本观念。不过,我个人认为,作者唯一没有讲透的地方,就是湖湘文化。如果把湖南比喻为一位母亲,是什么促使这个地方,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孕育了大批量的英雄人物?毫无疑问,就是湖湘文化这根纽带!由此,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王船山不是出生在湖南,没有湖湘文化的孕育,他的思想恐怕在历史上发挥不了这么大的作用,他本人和他的著作可能真的就湮灭了。因此说,王船山,和他的《船山遗书》,精神标的一直就定位在湖南。最后,掉个书袋子: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船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原来湖南还有过湖南独立运动
  •     首先,我是爱湖南的。 是书名为: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从近代湖南人整理湖南先贤著作开始,然后重点停留在王船山,并且贯穿全书始终。我甚至认为书名叫:王船山与近现代湖南人,更为妥帖。全书以湖南人的“民族主义”为线索,以人物要节点,注重近代湖南人思想上的变化,从保守到进取开放到激进革命,湖南人确是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 尾注的形式让阅读过程中无法及时扩展背景知识,为是书的一个不妥之处。因为书中的注释对理解文章还是蛮重要的。
  •     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跟《天国之秋》水平相差太多。。。
  •     喜欢裴士锋的历史著作,机构清晰,逻辑缜密,又有细节。
  •     写的比《天国之秋》好看。愈发觉得天朝的现代化进程绝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代代人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一步步艰难的往前走。王夫之思想的重要性,曾国藩奠基的重要性,从地方主义开始,不错的视角。
  •     基本重现了王夫之在近代湖南的影响,串联起了湘籍风云人物
  •     火气大!
  •     读完此书,作为作者的博士论文,通过二十万字揭示了湖南人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尤其是湖南强烈的民族主义,虽然这种主义而今已难觅踪影。
  •     于2017年2月14号,湖南长沙读毕。
  •     就是王夫之那一套嘛,还不如改名王夫之思想研究与发展好了
  •     湖南的精神源自明朝遗老王夫之,曾国藩的湘军体现了湖南人尚武,豪杰的特点。湖南区别于沿海省份,在清末保守,但在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影响下,比北京上海更早接触新思想。近代湖南一方面有杨昌济等人振兴教育的愿望,也有黄兴等人通过武力变革的想法。独立自治的愿望渗透了近代湖南精英阶层。毛泽东是其中后起之秀。作为一篇论文性质的评述,考究,文献严谨。
  •     现在这个中国真的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现代国家了么,一场变故让人深深的知道,这个国家从根上仍然是一个农耕社会,法律的随意性让每一个公民都极度缺乏安全感。生也由得他,死也由得他。
  •     一星给母校…
  •     以不同的视点,探索了清末到共和天朝建立前,部分革命领导者的思想中,王夫之对其的影响。当然,大部分是在湖南这个省份的认同上的。
  •     全是流水涨~~书中说了些毛的思想转变,值得看看。
  •     7分,也许太刻意的描绘湖南人的形象,而割裂了湖南人与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联系,有失偏颇
  •     从清代到民国,一大票湖南人都在追求建立独立的湖南国,包括贵貓主席,只是后来你伟人不但选择了关心整个中国人的命运,还选择了投靠苏联人主导的共产国际。
  •     百年前的中国和现在是何其的想象
  •     修行15th,裴士锋真是个奇妙人物,他广受好评的天国之秋我看不入眼,这本乏人欣赏的书我却很激赏。大概是我底子不足,一度声浪震天的“湖南独立自治”声音与彭璜这位和毛并肩战斗良久后成政敌死因不明的重要人物我都毫无了解,以至于此书后半本读的极为受用。我想湖南自治独立应该是有湖南独特思想基础根源在的,其余省份包括安徽、湖北等革命重镇,都没有如此密集直白的独立呼声。湘人的家乡认同度很高啊,我也是半个湖南人,喜欢 此书
  •     晚清至民国的大部分中国历史,竟都和王夫之有关,这样的观点也是醉了。
  •     老外写中国历史的最大好处就是客观,不会太过主观,也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本书同样如此,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去了解某一个历史人物,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往往只在意某一个历史人物而不会去关注他所在的地域,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去看待历史人物。同样,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让我们知道有些在教科书上不会存在的历史。我书读的不多,最后作者的一些评论,有些不是很理解,有待于再次读书发掘。
  •     主要是描述近代湖南人的思想史变化,具体事例比较少,而且很多论据比较牵强。
  •     王夫之—共产主义共济会创始人。本书以湖南人的省民自觉为例讨论两个重大命题,第一,中国民族主义在前清、民国、共和国的框架下的发展和关系是什么;第二,本部中国十八省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立建国的梦想及困境。
  •     道不离器。精神的各种诠释,都是围绕外部环境的需求,就如同王夫之被反复解读成各种版本。
  •     虽是前人未竟的事业,作为湖南人,现在读起来仍热血沸腾。
  •     属于湘人自己的历史,推荐给所有湖南同乡。
  •     一般
  •     比较失望,比天国之秋差了不少。
  •     湖南是个神奇的地方,但是到底有多神奇,本书还是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视角新颖,启发很大
  •     更像一篇不错的论文,要撑起这个题目还是单薄了点。
  •     当然因为我是湖南人才买这本书的,哈哈,先辈确实牛逼,后生小子仰之敬之,可惜作者终究是外国人,对于王夫之的思想解读有点肤浅,不过书中关注到郭嵩焘的地位和角色,眼见很好,湖南人,加一星
  •     作为湖南人很值得一看
  •     预设立场和观点的味道太重,所谓“湖南独立思想”的表述牵强,要命的是作者对文言文的掌握实在粗浅。海外近现代中国研究里头,以在下有限的阅读量来看,还是孔飞力《叫魂》、史景迁《天国之子和世俗王朝》最为扎实、最有份量。
  •     像小说一样的思想史著作。
  •     依此书,湖南人在现代中国重要性的崛起,始于明朝遗老船山。船山不入清,著书无数后逸散。至重新发掘王夫之,成湘军将领意识形态,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奠定湖南人在中国政坛领袖地位。后郭嵩焘出使大不列颠,重整人心风俗,维新运动起。再至清朝覆灭,以毛大爹为代表的新湘军,仍以船山学说为指导。尊儒,反叛,改革,创新,奇迹的融合在一起。
  •     2016.11.19,不如天国之秋,但是了解了王夫之
  •     一部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史。作者以王夫之的思想为引,勾勒出一条从郭嵩焘一直延续到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脉络。这种时强时弱的民族主义,忽而将湖南置于首位,忽而又将湖南置于中国之中,仅为其一部而做考量。这体现在从郭嵩焘到谭嗣同唐才常,再到黄兴等人的论述中:王夫之忽而成为湖南民族主义者,忽而又变成了一个拥护中国民族主义的湖南人。裴氏认为这是草根与自上而下两种民族主义并存的体现,但是我认为造成转折的社会原因与自身动机却并未展开充足的分析,有过于强调思想本身逻辑延续性的一面。
  •     应该说,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论述中国省份的独立思潮的书。湖南人的视天下为己任的心态从近代史缘起到北伐战争结束,一直以来都有独立于中国其他省级政治实体的思潮,或许也因为这个,湖南的知识分子界出了很多政治家。全书以王船山的思想贯穿始终,为湖南的独立寻找思想上的根源,但是很好奇的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的今天,为什么当时的思潮会对于各省独立(一直到北伐战争时的军阀割据)都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撇开中央政权软弱这一点不谈),而现在却对民族统一,政治实体的一致性持有强烈的执着?这是这本书没有解答的,也是这本书不需要解答的问题。PS:翻译真的很棒,不过之前看的译者译的《天国之秋》没有这本译得好。。
  •     湖南的自治与统一,王夫之思想的延续,以及湖南人对国共两党的贡献。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入侵。最后中国终于被西方世界攻陷。
  •     王夫之的重新发掘,湖南人的民族主义 这条线拉的挺纠结的,
  •     作者的博士论文,精微尚不能查,好处是追寻广义上的事件和社会意义,以西人的眼光得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这些人物。
  •     视角很独特 提供了看待中国革命的不同角度 让人感慨万端 但是也确实觉得同类对比有点少 为什么是湖南 同时王夫之是否真的影响巨大 今日湖南为什么没有觉得在政治上占有优势等等
  •     属于湖南人的湖南与属于中国汉族人的湖南;作为“地方自治”与作为“地方独立”的湖南乡土爱与乡土建设;patriotism的本体作为地方爱主义而非国家爱主义的思想轨迹与革(天/国/省)命波荡;nationalism在种族主义与地方主义之间的冲突、对立与妥协。。。壶篮人救国志/救省志。
  •     故乡
  •     挺好的,近代中国湖南的特性和思想变化,相对较为独立。
  •     这次回湖南时读完的,和面试一样,都暴露出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不过这种阅读体验很独特,尤其是站在湘江之畔想起使英归来却被阻上岸的郭筠仙,走在衡岳大地上想起生前隐迹深山死后却被重复发掘的王船山。
  •     一种角度看湖南人对近代历史的影响,有点意思。就是不知道是否有删减.....毕竟....
  •     好看,涨见识
  •     甲骨文丛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失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