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快与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50215160
作者:[挪威]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
页数:192页

后记

若要描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许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叙述最恰当不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类社会的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带我们进入了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不仅建构了这个时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更建构起了这个时代的核心运作原则——快速与加速。在这个充斥着“高效运作”、“时间管理”、“快者生存”等加速概念的时代。本书一反潮流,指出这种加速发展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生活模式畸变。计算机革命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与转瞬即逝的生活模式,提倡肤浅的“快餐”文化,这对基本的价值观极其有害。慢速时间作为当下的一种稀缺资源,支持复杂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维护审慎的思考和有深度的钻研工作,同时为高质量产品和创造力提供存在的可能。作者托兰德·H·埃里克森在本书的最后,埃里克森教授也没有盲目走向回归古老的极端,而是颇具勇气地提出了一整套折中解决方案,呼吁个人、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一同合作,在活跃的、过载的、加速发展的时间与平和的、累积的、有机发展的慢速时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共同维护一个足够宽容、兼收并蓄的空间。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本书作者埃里克森教授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序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周云水博士和嘉应学院的何小荣老师为本书所做的辛勤的翻译工作,以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房学嘉教授为本书开篇撰写的推荐序。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5月

作者简介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21世纪,能够长时间保持头脑清醒专注,并且善于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重要信息,这种能力是无价之宝。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相信这本深入浅出的《时间,快与慢》会对你有所启示。
——丁小云,知名撰稿人、专栏作家
谁绑架了你的时间
在这个速度至上的社会里
你还能认真地读一本经典名著么?
坐下来亲手写一封书信,写一篇日记么?
你还能心无旁骛地休息一整天么?
关掉网络和手机,只是陪家人聊天,陪孩子玩耍么?
你还能安静地思考一个复杂问题么?
整理一条清晰的逻辑,甚至只是想象一种全新的可能么?
慢速时间为你保存那些属于思考、休憩以及亲密的空间
让你重新寻回生命的原生创造力与人性本真的快乐
本书已被译为英、法、德、意、俄等20种文字
计算机化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转瞬即逝的快速生活,提倡肤浅的“速度”文化和“效率”模式,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生活和文化创造力,对社会的整体进步和长期发展也极其不利。
本书一反当下潮流,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加速发展方式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畸变。作者提出,慢速时间保护复杂的思考和逻辑,同时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的空间和心灵的乐趣,应当予以保护。作者颇具勇气地提出了一整套折中解决方案,呼吁个人、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一同合作,在活跃的快速时间与有机发展的慢速时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共同维护一个宽容平和、兼收并蓄的空间。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前 言
第一章 警惕空隙
第二章 互联网的神来之笔:信息文化与资讯崇拜
2.1 21世纪始于1991年
2.2 互联网的神来之笔
2.3 养猪都要信息技术
2.4 得不到信息才稀奇
2.5 消除差异的快节奏
2.6 21世纪的自由等于脆弱
2.7 文化马赛克时代
第三章 印刷机才是灾难起源:书本、时钟和货币的时代
3.1 写在白纸上的文明拐点
3.2 刻在表盘上的时间片段
3.3 藏在钱夹里的抽象社会
3.4 标在五线谱上的乐曲声音
3.5 印刷机里的信息蔓延
3.6 流水线上的产品模板
3.7 发展的标尺
第四章 速度是种传染病
4.1 风驰电掣的历史
4.2 令人上瘾的速度
4.3 要速度,越简单越好
4.4 要速度,流水作业是必须
4.5 要速度,只能糙
4.6 要速度,信息全打包
4.7 速度是种传染病
4.8 越想省时,越是费时
4.9 技术变革的结果你hold不住
第五章 等你发现就晚了:指数级增长
5.1 象棋盘里的麦粒陷阱
5.2 指数增长的欺骗性前奏
5.3 指数增长的魔术式拐点
5.4 所有的一切都在增加
5.5 网络空间的爆炸式扩张
5.6 指数增长末端的时间无穷短
第六章 信息的俄罗斯方块:堆垛
6.1 肥皂剧中的文化变迁
6.2 徒劳的信息过滤器
6.3 MP3式的网络发展
6.4 信息片段取代了整体
6.5 垂直堆垛
6.6 信息世界的报酬递减法则
6.7 被腰斩的连续性
第七章 睡觉都可以工作:乐高积木综合征
7.1 “弹性”工作的假象
7.2 “金表时代”的远去
7.3 专横的时间中的家庭生活
7.4 谁都想做年轻人
7.5 消费的堆垛
7.6 效率的罗生门
7.7 空间污染
7.8 节省的时间堵路上了
第八章 闲逛是一种美德:慢速时间的乐趣
8.1 预设你的慢速世界
8.2 闲逛也是一种美德
8.3 保护你的慢速时间
8.4 让社会慢下来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谁绑架了你的时间在这个速度至上的社会里你还能认真地读一本经典名著么?坐下来亲手写一封书信,写一篇日记么?你还能心无旁骛地休息一整天么?关掉网络和手机,只是陪家人聊天,陪孩子玩耍么?你还能安静地思考一个复杂问题么?整理一条清晰的逻辑,甚至只是想象一种全新的可能么?慢速时间为你保存那些属于思考、休憩以及亲密的空间让你重新寻回生命的原生创造力与人性本真的快乐本书已被译为英、法、德、意、俄等20种文字

前言

致中国读者本书讨论的内容与速度、压力和信息技术有关,写作的动机源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到1991 年的时候,我在自己工作的奥斯陆大学,已经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在线连接,一年之后就可以登录互联网。大约在同一时间,移动电话开始普及,几年之后,斯堪的纳维亚大部分人都有了一部以上的手机。计算机革命意味着生活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我们本来期望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邮件能为自己节省时间。同样,我们期望自己得到的信息增多之后,就能变得消息灵通。然而,这一切并未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尤其是我更没有如愿以偿。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就我个人而言,很明显信息革命产生了两个巨大的悖论:一是所有可能节省时间的技术,产生的结果都与人们的预期恰恰相反,而且与以前相比,我们感觉时间越来越少,压力却越来越大;二是到处都能得到的信息不仅没有让我们见多识广,反倒令我们更加茫然无措。我感觉很有必要好好理解目前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这就是我坐下来写作本书的缘由。很快我就发现,信息革命促使各种与通信有关的事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广义上来讲,从航空运输到电子邮件、印刷品和越洋电话,无不在快速地发展。在一些领域,这种增长呈现指数级发展。一切事情都比以前更快了。我们之前能够看到的各种空当和空隙,逐渐被零碎的信息、任务和活动填满。慢速的时间正在变成一种稀缺的资源!本书第一版以挪威文出版10 年来,世界仍在快节奏地发展。10 年前的短信已经很少有人再用。今天,每个人一天要发送很多条短信。所谓的Web2.0——用于通信而不是提供资讯的互联网——至今仍未出现。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MySpace 是最近的发明,不在本书的讨论之列。目前,写博客的人已经很少了,每十七个挪威人中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写博客,我就是这十七分之一。本书的观点不是要我们返回计算机出现之前的世界,也不是要我们恢复使用手写的书信而不使用电子邮件。然而,我的确相信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更慢一些,用更多时间专心思考,并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当任何事情都在快速推进时,一定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事情。非常高兴看到本书的中译本面世,本人深感荣幸之至。西方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注意到,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中国正在向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迈进。当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与西方国家一样,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污染、环境退化、压力和“专横的时间”。尽管在本书所谈及的许多问题上,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会有差别,但也有很多相似性。尤其重要的是,东西方社会都要面对本书中讨论的难题。因此,我期盼中国的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找到与中国相关的问题,就像西方国家的读者一样,清醒地看到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本质后果。最后,我要感谢几位优秀的译者,特别是现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工作的周云水博士,他为本书作翻译甚是劳苦,还要感谢诸位编辑老师,他们为本书中译本的面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托马斯·H·埃里克森2011 年夏季挪威奥斯陆

内容概要

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政治、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等问题,已出版多部社会学著作及相关主题的书籍。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遂决意写作此书,分析和阐释当下社会发生的一切。还撰写了多篇论文、杂文性的随笔和一些书评。
周云水,广东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社会人类学理论译介及客家族群文化变迁的研究,先后组织翻译了《什么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全球化的关键概念》等著作。
何小荣,广东省嘉应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族群文化和社会变迁,先后主持或参与翻译《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发展的受害者》等著作。

名人推荐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21世纪,能够长时间保持头脑清醒专注,并且善于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重要信息,这种能力是无价之宝。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相信这本深入浅出的《时间,快与慢》会对你有所启示。——丁小云,知名撰稿人、专栏作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三章印刷机才是灾难起源:书本、时钟和货币的时代 如果把大自然的进化史压缩到24个小时,包括从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到当今结构学上的人类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只是在午夜12点的前5秒钟才出场。农业革命似乎在午夜前1.5秒才登场。那么互联网呢?只能忽略不计了。 如果这个视角让人眼花缭乱,或许我们可以忘记三叶虫和雷龙,只把人类的历史范围看做一天一夜。用24小时代表10万年。当前考古学者倾向于认为现代智人比较古老,而他们的近亲则更古老。那样的话,西亚农业的首次亮相,大约是在晚上的9点半。大约1小时之后,出现了最早的楔形文字。德国古腾宝印刷机大约在午夜12时差8分出现,而欧洲战士与冒险家征服美洲则在几秒钟之后。电话和流水线生产几乎只有一分半钟的历史,而电视与商用空中运输则只有30秒的年龄。那么因特网呢?也只能忽略不计了。 从文化历史的视角来看,如果整个过程是一个故事,农业就是一个脚注,而现代性则是脚注里的补充说明。人类历史有90%以上的时间是狩猎采集阶段,在工业和信息社会显著发展之前的几百年内,农业和园艺业逐步取代了采集狩猎,即使在与外界隔离的边远地区——北极荒漠、澳洲荒原和中非的雨林,人口密度也在快速增长。 大型分水岭在技术史上的时间差距已经日益减小。在使书籍普遍化的印刷机出现之前,书写方式已经存在了4500年。印刷术使用了500年之后,遭遇了电子文本的挑战;无线电广播流行数十年之后,就把主导地位让给了电视,因为后者能够提供更合适的产品。同样,人背马驮的历史已经延续了5000年,直到被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代替——罗马时代的旅行者如果在1890年参观皮卡迪利广场,应该不会为城市新发明的交通技术感到震撼——但是如果看到20年之后的飞机,定会目瞪口呆。 出版业的模式与产品更新速度之快,使得任何生产商都不愿意在最新的模式面世之前就规划下一个模型。理论上讲,任何产品在上架之后最终都会过时(在计算机领域,这更频繁地发生)。 要描述最近10年、100年、200年或者1万年的文化史,只需屈指算算人类创造的世界具有多大的中心范围。这个视角是当前整个分析的基础。然而,在考虑加速度及其效果之前,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生活形式的主要特点,当然我是指现代社会。我认为,不需要对历史分期——现代社会或文化究竟何时开始——进行复杂的讨论,只需对现代社会与非现代社会进行简单的对比。学术界的人不喜欢这样做,理由如下:不仅现代性是一个相当麻烦的词语,并对赖以谋生的学术界人士产生了副作用,而且非现代社会也各有差别。换句话说,当有人要着手做我将要做的事情时,需要面对几个学术团体的反对。作为防御,我要强调下面这些描述在一般层面上是正确的,能够从具体到抽象,清楚地说明文化史的方向。这很重要,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苏美尔天才发现身体符号可以代表口头语言时,专横的时间就成了漫长历史的最终产品。他会让语言摆脱说话者的束缚。 3.1写在白纸上的文明拐点 在说话和视觉艺术之后,书写代表着信息时代的主要转折点。任何人在给文化史罗列重要发明的时候,都会将书写排列在前面。自然,如果没有这项技术,我们的社会类别将会无法想象。甚至我们可能不是一样的人类。 书写作为一种工具,是思想、事实、论断和情感的外在化表现。它几乎采用与博物馆定格文化同样的方式,冻结了这一切。在四五千年前的西方农业社会,书写主要有两种用途:列表和宗教信仰。列表主要是记录库存、登记居民户口(为了征税和征兵)、清点粮食袋数和奴隶的数量。因此,统治者可以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全盘视角鸟瞰自己的帝国。若没有书写技术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最终,读写能力扩展到了算数,并且,有人认为古代地中海世界中腓尼基人熟练的簿记,是他们为贸易带来的传奇礼物。


 时间,快与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本书讨论的内容与速度、压力和信息技术有关,写作的动机源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到1991 年的时候,我在自己工作的奥斯陆大学,已经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在线连接,一年之后就可以登录互联网。大约在同一时间,移动电话开始普及,几年之后,斯堪的纳维亚大部分人都有了一部以上的手机。计算机革命意味着生活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我们本来期望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邮件能为自己节省时间。同样,我们期望自己得到的信息增多之后,就能变得消息灵通。然而,这一切并未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尤其是我更没有如愿以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我个人而言,很明显信息革命产生了两个巨大的悖论:一是所有可能节省时间的技术,产生的结果都与人们的预期恰恰相反,而且与以前相比,我们感觉时间越来越少,压力却越来越大;二是到处都能得到的信息不仅没有让我们见多识广,反倒令我们更加茫然无措。我感觉很有必要好好理解目前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这就是我坐下来写作本书的缘由。很快我就发现,信息革命促使各种与通信有关的事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广义上来讲,从航空运输到电子邮件、印刷品和越洋电话,无不在快速地发展。在一些领域,这种增长呈现指数级发展。一切事情都比以前更快了。我们之前能够看到的各种空当和空隙,逐渐被零碎的信息、任务和活动填满。慢速的时间正在变成一种稀缺的资源!本书第一版以挪威文出版10年来,世界仍在快节奏地发展。10年前的短信已经很少有人再用。今天,每个人一天要发送很多条短信。所谓的Web2.0——用于通信而不是提供资讯的互联网——至今仍未出现。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MySpace 是最近的发明,不在本书的讨论之列。目前,写博客的人已经很少了,每十七个挪威人中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写博客,我就是这十七分之一。本书的观点不是要我们返回计算机出现之前的世界,也不是要我们恢复使用手写的书信而不使用电子邮件。然而,我的确相信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更慢一些,用更多时间专心思考,并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当任何事情都在快速推进时,一定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事情。非常高兴看到本书的中译本面世,本人深感荣幸之至。西方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注意到,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中国正在向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迈进。当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与西方国家一样,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污染、环境退化、压力和“专横的时间”。尽管在本书所谈及的许多问题上,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会有差别,但也有很多相似性。尤其重要的是,东西方社会都要面对本书中讨论的难题。因此,我期盼中国的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找到与中国相关的问题,就像西方国家的读者一样,清醒地看到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本质后果。最后,我要感谢几位优秀的译者,特别是现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工作的周云水博士,他为本书作翻译甚是劳苦,还要感谢诸位编辑老师,他们为本书中译本的面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托马斯·H·埃里克森2011年夏季挪威奥斯陆
  •     文:郑渝川 许多上班族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办公时间被主要用于应付琐碎杂事,除此之外还得应付会议、回复一大堆电子邮件,顺带接听几个或公事或私事的电话。在这期间登上QQ、微博、微信,时间就显得很不够用了。如果自己手头上有上级安排的报告等任务,只得加班完成,前提是加班时不被电话、电邮、QQ、微博、微信所干扰。我们都很忙,我们的时间都不够用,但相比上一辈,我们的工作质量却在降低。这是个很让人不安、看不去颇不符合常理的答案。按理说,而今的办公条件更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讯、办公自动化设备更多,这些设备也均实现了“傻瓜式”操作,我们还得以更便捷的通过互联网查询各方面信息。为什么工作质量、效率反而降低了,时间变得不够用?一些时间管理专家提出,我们在更多信息、更多选择面前变得失去了自制力,认为多数人不太擅长同时处理多进程任务,因而开出了排除干扰、“一次一事”以提高效率的“药方”。这种建议夸大了普通人在时间面前的主体能动性,因而可行度是值得怀疑的。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研究学者托马斯•H• 埃里克森看来,当代人在信息社会表现出的被动性,当代工作和生活方式体现出的强烈碎片化特点,归根结底在于仍在不断加快的时间节奏,而这已经超出人的适应性。“慢节奏”、“安全性”、“可预测性”、“归属感”、“理解他人”、“线性累积型有机增长”、“真实的体验”都变成了奢侈品。托马斯•H•埃里克森在他所著的《时间,快与慢》一书中指出,上述变化是人类社会进步、进化的必然结果。从口头语言到身体符号,再到书面语言,再后来,就有了印刷术……近代之后,科技创新空前踊跃,这一切赋予了时钟真正的意义,将时间具体化,在同一性基础上获得了测度的可能性。19世纪末,“泰罗主义”、科学管理被提出,人们终于可以将经济和社会进行精确化的管理,阻止和根除这其中的个人差异甚至个人能动性。如果说19世纪末之前的人类历史,本身就已经体现出加速化的特点,那么在此之后,从全球到某个具体社会再到个人,都已经无法摆脱更快的节奏。更快的节奏和速度,当然意味着更多的物质文明成果,让人类社会摆脱短缺,而在摆脱短缺后,我们更快的进入了充裕社会和过剩社会的阶段,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速度是一剂令人上瘾的麻醉药”,快节奏和速度让人们处理问题、作出决策、采取行动时省去了思考,因而带来了更多盲目和盲动;快节奏要求尽可能同一化,祛除多样性带来的麻烦;速度影响了风格与语法,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形式都趋于简化。托马斯•H•埃里克森将之概括为全面化的“流水作业”。快节奏、全面化的“流水作业”让人们变得更不耐烦,希望一切简化,与之对应的却是更多选择、更多信息,以及更多交往带来的更多更复杂问题。这就是当代人困境的真实来源:“每一个空闲的时刻,都被塞得越来越满,间隙已经完全被填平”。为了摆脱这样的致命困境,人们想了很多应对方法,包括前述时间管理专家提出的排除干扰、“一次一事”思路。这些方法注定是徒劳的。对于一个人而言,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除了全面放弃,否则很难做到排除(某些)任务、干扰、压力;面对海量信息,我们也无法删除,只能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筛选而非思考和处理之上。《时间,快与慢》一书对人们陷入时间困境,表达了足够的感伤情绪。的确,个人无法战胜趋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然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托马斯•H•埃里克森建议人们学会重拾慢速时间的乐趣,学会保护那些只能用慢速做好的项目,懂得适当延迟。文:郑渝川
  •     应该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大规模出现开始,我们已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新技术新手段的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很多人还在为追赶不上各种新出炉的玩意而苦恼。科技进步,效率增加,人工智能代替了大量繁复的工作,人们依然无比繁忙,时间优裕反倒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于是,许多白领阶层会有这样的体会:上班时间主要用于应付琐碎杂事,还有大量会议需要参加,一摊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一堆或公或私的电话需要接听,忙乱的当会儿,你还得打开电邮,在一大堆垃圾邮件中回复有价值的信息。即便这样,电脑右下角的即时通联工具仍在不时闪烁,如果自己手头上有上级安排的报告等紧急任务,只得加班完成,前提是加班时不被以上琐事干扰。时间显然不够用了。如今,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已经找不到空闲细致地记录一天的收获,耐心地研究学术,或者情深意长地给亲友写一封信。整个变化 或许只有一种解释:时间已经由“慢”变“快”。有趣的结论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托马斯·H·埃里克森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政治、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等社会学及相关主题的问题。《时间,快与慢》虽然并非其专长,但正因个人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时代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遂决意写作此书,分析和阐释当下社会发生的一切。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书的观点有些超前,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观念,需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所反思。正如作者所说:“我的确相信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更慢一些,用更多时间专心思考,并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做事情。”若想厘清时间快慢的社会学话题,势必要研究二十世纪技术发展带来的后果,然而相关材料恐怕多到数不清。但是,本书作者埃里克森显然独具匠心,他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分析信息与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弊;相反,他用别具一格的视角,只关注信息如何进入并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循着这根线索,再来读这部貌似谈论时间的著作,就会看到作者一贯坚持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从细微处见精神,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游戏规则作为阐述的对象,分析人类缘何会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来。“速度是一剂令人上瘾的麻醉药”,快节奏和速度让人们处理问题、作出决策、采取行动时省去了思考,因而带来了更多盲目和盲动;快节奏要求尽可能同一化,祛除多样性带来的麻烦;速度影响了风格与语法,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形式都趋于简化。人们之前能够看到的各种空当和空隙,逐渐被零碎的信息、任务和活动填满。慢速的时间正在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全书对人们陷入时间困境,表达了足够的忧伤。当然,在个人无法战胜趋势的科技大前提下,作者还是以其高瞻远瞩的洞察力给人以希望,他建议人们学会重拾慢速时间的乐趣,学会保护那些只能用慢速做好的项目,懂得适当延迟,让“慢吞吞”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源。文/刘英杰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偶现在习惯写论文的时候点一支印度香,让时间具象化。一炷香的时间内至少写完。关于速度那个,有些行为的速度根本没法提速吖,例如写毛笔字?谁给后浪推荐这本书吖,还不如译他的博士论文呢。
  •     有些地方还是挺有启发的
  •     就是那种企业批量购买发给员工读的书
  •     触动很深,获益匪浅!
  •     可能太高端了,像一篇博士论文。
  •     更接近于专著,关于快生活与慢生活,涉及哲学和社会学。好吧,我承认,只明白了个大概。一些内容其实没有看懂。11月完成阅读。
  •     再也不敢买乱七八糟出版社的书了,翻译的生硬之极、前后矛盾、语意尽失。好好一本书通篇都是译者只知道单词对应一个中文意思的低级错误,不知所云!编辑不校稿也罢了,译者都不通读一遍自己垃圾的译稿吗!
  •     时间管理/No.4 快速时间、碎片化信息正在包围我们,需要找到并保护自己的慢速时间,想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     好书,差点被译者前5分之一的扯淡翻译破坏了
  •     高速时代,学会在高、低速模式中自由换挡。
  •     这本书看到一半,内容觉得还可以;也能引发深思;但排版实在是太差了;从第5张之后,排版居然都错了;第七张直接就没有,这算什么!!!!
  •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书,用一段话可以说明的道理却用一本书来说明。观点是很鲜明,但现在看来已有些老生常谈。
  •     书的内容很不错,所以给五颗星。惊艳到我的却是,塑料包装完好,可是书的封皮上却有无数的黑印,很艰难的擦掉了,更大的惊喜在后面,翻开书的第一页,赫然醒目的一个大大的鞋印,擦不掉的鞋印将和这本书一起存在,真是搞不懂卓越是怎么了,自从卓越开始自己配送,书送的速度显然慢了许多,送货不及时,包装也越来越松懈,请问卓越,在没有调整好配送流程,何必如此仓促,如此着急的自己配送?
  •     这书有三个地方有意思:一是几乎用整本书的篇幅列举了速度带来的各种不良征兆却在并未如预想般给出所谓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出了看上去很迟钝的平衡建议,但其实也没有再好的策略可用;二是事隔十年仍旧把这本充满了旧例的作品推荐给远隔重洋的读者,可见作者对其因采用特殊方式讨论特殊内容而超越了快餐作品深感满意:三是后附的延伸阅读部分简直就是炫学派小总结,“本章的参考资料多达百卷”什么的,也暗暗给前文中总在与信息爆炸与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无措感博斗的自己表白一下,俺可是个真正的学者啊……
  •     假如让信息泛滥,时间只会被浪费。
  •     在这么个社会,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实在是想慢都有些身不由己,只能在某个点上解放自己,不去管应该怎么做,或发呆、或漫步。Fuck Life!
  •     完全不理解的一行。作为入不了解的书挺好。
  •     离成书已有十几年,当年的例证现在看来已太过古旧。 十几年过去,世界照常,作者的担忧并未成真。
  •     我们不应该一看而过。我们应该要从中吸取别人独到发现的一面。
  •     这是2001年的作品,大多东西都过时了。 不喜欢这种吐槽,翻了翻,根本没感觉。
  •     单位阅览室借阅
  •     7.5分,不错。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
  •     这本书带有研究性质,很学术也很枯燥,感觉像是在写博士毕业论文。虽然是2001年写的书,但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眼光,内容也是硬伤,前几章描述性为主,最后一章把问题抛给了政府。至于个人管理的内容不多,总结起来大概是,安心做一件事就是所谓的慢,不要想着什么都学,在信息时代,就要抓重点!
  •     有一些发人深醒的事实的总结,让人忍不住会心而笑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也让阅读不紧张,很愉快。这本书的定调是“畅销书” “通识人文教育”,陈述总结了很多现象后,就再没有精力再去更多反思。这注定了本书最后的落脚点,依然有浓厚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的味道。若想做现代性的更深入的反思,我会选择看社会学经典作家沉闷的“大叙事”。
  •     预言式的一本书
  •     帝都地铁上读完的第七本书,很遗憾作者成书时间偏早。。。
  •     文章理论描述比较多,有的地方读起来有些晦涩。信息革命的一般原则是:同样的事物需要在快慢之间“公平自由”竞争,结果往往是快者获胜。快速的时间具有传递性。信息片段取代了整体。当代家庭生活属于时间密集型。家庭代际之间文化传递的问题变多,孩子可以逐渐自由地改变自身的价值观,持续性和连贯性遭遇失败,自发性与创新性占据上风。当代人面临别人的缓慢引起的坐立不安以及外部对速度和效率的需求造成的挫折感。解决方案是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节奏的变化。如果有时间,作者建议学乐器,学法语和学做菜,后两个同意要努力做嘿嘿o(* ̄▽ ̄*)ゞ
  •     翻译过得去,观点可以
  •     内容4星,翻译2星(两人译书的通病。后半本翻译这么混乱也好意思拿NORLA的翻译资助!),封面设计1星(简直丑哭)。探讨高速社会和信息大爆炸的副作用,本书是该主题中写得最贴近生活的,值得一读。
  •     慢生活
  •     书上的知识点都讲的非常透彻,但是总感觉太过理论化了,读起来比较费力~
  •     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但人由人的生理决定的注意广度与心理能量却没怎么变化,这种张力可能是现代人焦虑与压力的根源。
  •     看到《三联生活周刊》的推荐,就下单买了,书已入手,感觉不错。翻译比《思考,快与慢》要好。本书堪称对抗快节奏生活的檄文,为享受生活指引了方向与途径。正是我目前急需的一本书。
  •     在我们尝试抢时间的同时,也许正在浪费时间。信息爆炸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信息摄取的慌乱,有时只需要简单的享受和欣赏。
  •     书不错,很值得读。熙熙攘攘为名利,偶尔反思一下人生,闲着也是闲着。但翻译真不够水准。譬如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翻译成《哲学的不幸》、譬如泰勒管理翻译成泰莱管理。不是我矫情,我只想说有些已经约定俗成的东西都翻译成这样,那些我没有发现的或不懂有多少呢!我英语水平很差,很多不太好理解的地方只能归罪于翻译同志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     理念是可以给五星的,结果到最后你和我说目前还没有完美对策!
  •     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完完全全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
  •     一个早上就翻完了。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书,一段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写成一本书。观点还是很鲜明的,但现今看来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了。
  •     的确,信息过载让时间变的碎片化,越来越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去深刻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研究不无道理,比教你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强上一百倍
  •     挪威人对时间和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和便利有很深的的思考,刚读了几页,就陷入对自我生活的反思之中,感觉这是一部文字作品的最大作用。启迪人生,丰富心灵
  •     让人思考的一本书
  •     如题,书写的确实不赖,值得一看
  •     埃里克森写的畅销书,总体一直在说时间过太快,物质生产和变化呈指数级爆炸型增长,呼吁人们生活节奏标慢一些,后面讲马尔萨斯指数级人口增长的压力放到现在来例证就比较扯了。另外翻译问题很大,比如前言P15:Luddite翻译成勒德,一般都通译为卢德;P28:1989能和奥匈帝国扯上,其他的就不吐槽了~
  •     迟钝
  •     作者对现在社会的看法还是很有前瞻性的,关于技术发展与时间的看法很有意思。但有些翻译的地方不好,读起来很吃力。
  •     送给好朋友的 她很喜欢的书
  •     大段篇幅是分析时间如何变快,以及这种快速的“专横”时间如何改变了当今社会,最后希望大家能慢下来,找寻消失的独处时间、家庭沟通、个人爱好。三个收获:信息梳理过滤,时间优先级排序,慢速时间。另外,本书译文不流畅,一些名词显然没有google,阅读体验糟糕。20161126
  •     又是学术性的东西,与期待不符。一口气读了半本,没有读到想要的内容。按书中观点,这本书对我来说属于——是好东西但我不需要的之一。
  •     现代人已经回不去了,对慢时间的小修小补只是乌托邦,若再进一步文艺化,则会变成心灵鸡汤。唯一的办法可能是读经?
  •     序言比正文更值得一看
  •     时间管理的重点是如何留出整段的时间。
  •     值得一看
  •     5.0 或许是我期望错误,希望看到一本怎么对时间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书,这本却是半学术性讨论时间随时代变化的一些问题,读起来也不很通顺,略乏味。在中国事实是,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或没意识到怎么更好的易用时间产生最大效应,更别说珍惜时间,所以一味的把时间的问题推给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很难说通吧,真正要把时间慢下来的人,我猜只有那些拼命的工作狂,大部分人都没资格。PS.关于时间的书《暗时间》那一本给我感触最大。
  •     一、少刷社交网站,软件,取消RSS订阅,因为信息碎片化随时中断我们思维与行动。 二、保护属于你的慢速时间,阅读,学习,运动,思考,厚积薄发。 三、把长远的计划拆分至碎片时间可利用的大小,如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无缝连接阅读。
  •     生活的挤压,信息的爆炸,失去思考,需要的是重拾自己。
  •     互联网反思之作,快是效率,慢是智慧。我觉得慢比较好……
  •     翻译的比较蛋疼。主要讲的就是科技发展后带来的碎片化时间问题。
  •     反思一下固然有用,但快未必不佳,慢未必就好。
  •     质量不错, 不过还没有看过
  •     被各种讯息充斥生活,失去的不仅是完整的记忆和时间,还有耐心。
  •     对社会现状的描述性内容太多,引用了大量数据,且没有多少创造性思维,很普通的一本书
  •     的确是令人深思,反观自身,日常中很多注意力和时间的确被大量的无用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鲜少能安静坐下来专注地完成一件事,一心想着又快又多又好,反而成效甚微,质量堪忧。个人总结是,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跟随这些浪潮翻滚翻滚的时候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最初的出发点。
  •     又是一本被翻译毁了的书。“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     时间去哪儿了?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持续冲击着个人碎片化的生活,人们不断刷新社交网络担心错过最新动态,大脑肥胖症患者渴望着新的刺激,或许是该思考如何慢下来,重新找回人性本真的快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