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50229147
作者:[日]山田洋次
页数:171页

作者简介

《幸福的黄手帕》《黄昏的清兵卫》导演山田洋次经典著作全新修订版
山田洋次——
成长于中国东北,从卖鱼小贩到国民大导,创作超过一百部卖座影片;
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
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
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
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书籍目录

上篇 我和电影
一 登上影坛
二 初看电影
三 电影是什么
四 电影与现实主义
五 谈谈“滑稽性”
六 观众与创作者的共鸣
七 “寅次郎”与美国人
中篇 素材与剧本
八 冲动的力量
九 谈谈剧本
下篇 拍摄现场
十 我的导演工作
十一 导演与摄制组成员
十二 《寅次郎的故事》摄制组
十三 导演与演员
十四 谈谈渥美清
山田洋次作品一览
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山田洋次,道尽日本人心事的电影大师,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更被封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他擅长反映平民生活的影片,主要作品有《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黄昏的清兵卫》《东京家族》《母亲》等。
蒋晓松,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电影导演蒋君超和演员白杨之子。文化人、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博鳌亚洲论坛主要策划人和推动者。其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小木屋》荣获第28 届纽约国际电影节电视导演奖。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山田洋次是个老实人,他的人生、电影概括起来,无非一个字:不玩虚的。这本《我是怎样拍电影的》也没半点花招,书名就能说明问题:“我是拍电影的,我只会拍电影。做豆腐、煮蛤蟆这些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干,我可做不好。”其实除了拍电影,老人家也擅长其他许多事情,比如他曾扒过火车卖过鱼,都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当年的同志,有些干活赚钱娶妻生子继续卖鱼,有些积累原始资本化身有产阶级,只有山田一人跨行做起了导演。这可不是骰子一掷的偶然,卖鱼、扒火车、坐地铁、吃拉面、看电影、压马路……所有这些稀奇或不稀奇的经历,都在山田君的小眼中闪着光辉,成为他以后做导演时的灵感源泉。而这本书的很大篇幅就是将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娓娓道来,并展示怎样运用导演的艺术将它们转换成银幕上的经典。说到这里,可以看出这本书似乎有点儿文不对题。比起“我是怎样拍电影的”,可能“我是怎样做导演的”更合适。拍电影毕竟是一项具体而微的工作,而做导演却是一种探索灵魂的人生。依山田的说法,要拍电影并不难,一群专业人士在身旁众星拱月,你只需做那个大海航行的舵手就行。但做一个好导演可就难了,你要有一套不同于普通群众的”导演式三观“。这套三观,可不是靠机位景深宽容度这些专业兮兮的名词就能堆砌起来的。要学拍电影,您可去读《拍电影》,去读《导演创作完全手册》,可要真正做导演,您可能就需要老山田在这本小书里的谆谆教导了。作为导演应思考这样的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取悦观众还是表达自己?如何在商业和艺术间作平衡?观众想看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大约有五百三十多个,可很多导演从没有思索过。可山田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而他的思考成果给了我一种启示性震惊。年轻时鄙人是个文艺青年,要知道,高格调的文艺青年有时候会瞧不起老山田:你看,小津一个空镜尽显禅意,黑泽侵略如火气度无匹,沟口调度精微幽深细腻。所以当时狂犬吠日大言不惭放下狠话:日本大电影,小黑沟而已。其他人等也往往各怀绝技,而老山田又会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地拍些不痛不痒、没啥风格的家长里短罢了,呵呵。看书之后才知自己的浅薄,山田在书中谈起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他谈电影技巧的问题,谈电影的艺术性,但最后,他也谈了对大众负责的态度。他反复地说,要尊重大众,要从生活的细处去找寻美和艺术,不要囿于单纯的自我。使我最感动的是这样一段话,这段话也被放在了本书封底:有一个词叫“私心”,即是指“我”。去私心也就是要达到天真。只有在祛除“我”求得天真之时,方能体现出此人的个性,只有去了私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我。我们应该坚持不用我们的尺度衡量事物,而用客观的尺度判断事物,用观众的语言表达事物。自我表现,吓唬外行这种出于私心而创作的人是最可耻的。山田并不是排斥自我表达,因为这恰恰是艺术的本质,山田对人民群众的一腔深情也是一种表达。他所反对的,是无谓的表现,是吓唬外行的行为,是为了成全自己而忽略观众感受的自私行径。而只考虑自己不尊重别人,拍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是杰作,但更大的可能却是《Master of the Crimson Armor》那样的作品。而不管观众懂不懂蒙太奇,这些作品都不会被接受。当然咯,山田这本书不会仅是塑造“导演三观”,他也谈到了许多拍电影的具体技巧。他介绍了灵感的来源、剧作的创意,以及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剧组的工作方式……总之,在一锅导演鸡汤之后,还有许多干货。此处不赘述,静待诸君自行发掘。鄙人并非导演,也没有做导演的念头,但喜欢这本书,被里面的细节打动。不仅仅是通过它认识了了山田,而且是因为,在一个深夜读完之后,突然感觉,导演路和人生路本就是同一条路。一套好的导演观念,同样也是人生的航向标。我喜欢那位做豆腐的某君,读他的书,可能会变得聪明点、精致点、超脱点;读山田的这本书,则会更世俗点、善良点、温柔点。相较而言,我选择后者。
  •     一 与山田洋次相遇童年时在新疆,没有有线电视的年代,新疆电视台仿照CCTV的12个频道设置了12套电视节目,如XJTV-6即新疆电视台电影频道。每个暑假,我搬着小板凳守在这个电视频道前,期待它播放一部我从未看过的(这种频道电影重播率很高)又好看的电影。在那个时期,好几部电影极大地影响了我日后的审美及偏好,其中一部是《幸福的黄手帕》。电影是我和弟弟一起看的。影片讲述的是刑满释放的男主人公在狱中提前写信给自己的妻子:若你还未改嫁,就在家门前的旗杆上系一条黄手帕。假如他看不到黄手帕,便不再回来。在男主归家的路上,偶遇一对自驾车并顺路的夫妻,他一路搭车并将完整的故事娓娓道来。临近家的路口,他不敢去看,驾车小夫妻远远地看见黄手帕如经幡般飘动。很多年后,弟弟聊起他最近在看电视剧《武林外传》时说:“姐,你觉不觉得那个《武林外传》和咱们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很像?一个是在车里拍的,一个是在一家客栈。”我完全未料到这部电影会给他这么小的孩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他小我6岁)。自此,高仓健荣升为我心中最爱的男演员第一名,是我心中认定的“活在电影里的爸爸”。2014年11月10日,高仓健爸爸去世,我哭了一小会儿。大学时期,我满世界找电影看,找到一部《远山的呼唤》,看起来分外亲切,男主角是高仓健爸爸不说,连同情节,都与《幸福的黄手帕》类似。上班后看藤泽周平先生的小说《黄昏清兵卫》,找来小说改编的电影看,留意到导演是山田洋次。再仔细一查:原来这么多我喜欢的电影,都出自这一人之手!找来山田洋次导演的其他电影,《母亲》、《弟弟》、《小小的家》……几乎每一部都喜欢。2015年3月,后浪出版山田洋次的散文《我是怎样拍电影的》,我反复读了几遍,喜欢非常。二 电影与欢乐山田洋次在日本的成名作《寅次郎的故事》(共拍了48集,从1969年拍至1995年),典型的喜剧电影,我并未看过。电影讲述平民寅次郎的各种平凡故事,据说在日本,新年假期一家人去电影院看《寅次郎的故事》,一度是辞旧迎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寅次郎的扮演者渥美清,也被誉为“东方卓别林”。山田洋次在书中写道:“在电影工作者中,有许多人认为:拍娱乐片是二流导演的事,总想自己有朝一日当上一流导演,把川端康成的原作改编成电影,拍成文艺巨片。”“不重视娱乐的人就不能成为艺术家。那些声称自己不想拍单纯的娱乐电影的说法,以及在概念上把艺术和娱乐对立起来的想法,是绝对创作不出杰出的作品的。”导演这样说,当然是有情绪在里面。因为长期以来,不仅仅“电影工作者自己蔑视娱乐影片”,甚至“那些要我们拍影片的资本家或者公司也根本瞧不起这类影片”,常有影评人称赞一部好电影“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娱乐影片”。喜剧电影,或者说娱乐影片的地位为何如此之低?山田洋次在书中记载了一件小事:他和电影工会领导讨论进步电影该是哪般,山田洋次反问这位工会领导:您最近看了哪些电影?领导搔了骚头说,因为最近工作忙,只看了一部喜剧片。“疲劳的时候还是想看些喜剧片。”领导给自己解围说。山田洋次说,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很好地思考过什么叫娱乐电影。正如他最初他写剧本时,总写些“像面条铺的姑娘和菜店小伙子谈情说爱这样平凡的故事”,老是叫人瞧不起。大家普遍认为:叫人发笑的故事,或者平凡人的故事,就意味着简单、容易和不高级吗?人们为什么又对娱乐电影有优先级的选择呢?仅仅是给疲惫的身心来一剂甜品吗?三 那些令我们发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些令我们发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什么叫“滑稽”?什么叫笑话?山田洋次说,我们发笑源自得意。得意源自我们十分理解对方的心情,事情的结果又完全不出所料,所以洋洋得意,感到好笑,即因“果然猜中”而得意地笑了。在《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勿忘草》中有一段戏,描写有人馈送寅次郎家一只珍贵的白兰瓜,寅家一家人分瓜时忘了给偏巧不在家的寅次郎留一份。大家刚要吃,寅次郎却回来了,他得知没留给自己时大发雷霆、眼泪汪汪。观众在影院看到这一场面时捧腹大笑。不单单是因为一个大人为了一块瓜眼泪汪汪提出异议是滑稽可笑的,更是因为大家完全能够预料到一家人在分享一块珍贵的、难得的白兰瓜时,完全忘记了留给寅次郎一块时他的反应。幼年时谁不曾有过这种经历呢?一条漂亮的小花裙子,父母说好了要买的,却因为什么事耽搁了。一辆喜欢的玩具汽车,小弟弟吵着要,妈妈未经同意转手送给小弟弟了......欢笑来自观众与创作者的共鸣。每个人内心那些最柔软的部分,细小的委屈、未能满足的愿望,如蚊虫叮咬一般的小烦恼,导演山田洋次试图去理解,并说自己“要作为一个市民活下去”,用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触动来拍电影,拍那种“能够感受到切肤温暖的作品”,他想一直拍,也想一直看。而导演更加极端地说,对于处在痛苦、严峻困境中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笑。而能以笑来鼓起大家勇气的人,也必须同大家一样,把自己置身痛苦的环境之中。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卓别林确实出身于伦敦近郊一个穷演员之家,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童年几乎在打工中度过。在他之后的电影中,他始终以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的扮相饰演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受冷落、遭排挤、吃苦受难,这全部都是我们能够事先预料到的——不单是滑稽的外表,而我们能够预见到的、或曾亲身体验过的、他所遭受的苦难更让我们捧腹大笑且笑中带泪。四 现实主义喜剧之对抗或许你会说,这种搞笑方式也太old-fashion、太过老派了吧?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或困顿年代的社会矛盾呈现和搞笑方式吧?你需要走近去看一看,当时的山田洋次导演在对抗的东西是什么。大时代背景是:在战前,日本电影工作者被人称为活动照片艺人,几乎和打零工的一样低贱,被认为是不正当行业。战后,电影界变成和新闻界、出版界并驾齐驱、走在时代前列的行业了,大学毕业生纷纷加入电影界,改变了电影界的陈旧结构。电影公司出产的影片女主角净是些豪门贵族出身的小姐、大饭店的老板娘,或者是高级服装店的女老板、茶道花道名流师家等等,电影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描写这些女人和大实业家、艺术家之类的家伙们“情意绵绵的陈腐细节”。在电影拍摄手法上,在新现实主义诞生以前,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在摄影棚中拍成的。譬如为了拍摄纽约大街就必须搭一个庞大的外景,让临时演员走来走去,让车辆在景内行驶,以此取得和真纽约一样的效果。摄影师走出摄影棚,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把米兰、罗马的街道、居民的真实生活如实地摄制下来,这按以前的电影常识来看,是一件难以想象、大大出格的事。所以,作为导演的山田洋次这么强调“作为一个市民的真实体验”,或是“平凡人的普通故事”,意义在此。五 山田洋次的剧组有这样注重真实生活、细腻感触的导演,即催生了同样气质的剧组。如秋天,道具组会在餐桌上准备秋刀鱼,西红柿已落市最好别用;一年四季院子里分别会开什么样的花;家里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手中是否拿着礼物?来客生活水平如何?据此判断礼物该是水果还是脆薄饼;阿樱的儿子已经是小学生了,他的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才能和他的年龄一致?山田洋次夸赞自己的剧组:如果要我拍出和现在一模一样的影片,我必须把摄制组成员一个不剩地带去。不然,哪怕允许我随便花钱,给我几亿预算,我也拍不出现在的影片。因为摄制组成员同心协力的合作关系,绝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那句话怎么说?与你同行的人比你到达的目的更重要。
  •     人上了年岁,就免不了怀旧。有一天我照例扛着酒到大叔家意欲一醉方休的时候,他突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我推荐起了松隆子。那天喝得畅快,第二天醒来,我只记得大叔反复说《隐剑鬼爪》里的女主美得很,里面的武士帅得很,一定要看,云云。自此之后,每次喝酒,大叔都不忘提一遍,顺便还加上了《黄昏清兵卫》。后来,我果然看了这两部电影。流动的画面非常符合藤泽周平的文字风格,淡淡的,含着情绪,及至最后的爆发,才一抒胸臆,很快又复归宁静。但爆发那一刻的美,像极了大和民族的樱花魂,之前种种的引而不发,在这一瞬间全部催发出来,绚烂至极。同时拍摄由于完全借助自然光,电影画面又显得昏暗而古朴,与幕府时代的没落,武士的落幕不谋而合。然而,当我打算继续跟着这两部电影,一探武士道的究竟时,赫然发现其导演竟然是“寅次郎”的创造者:山田洋次。从1969年到1995年,共48部的《寅次郎的故事》就像一部漫长的电视剧,从不疲倦地讲述着相似的故事直到主演渥美清离世。每一次他都会喜欢上有夫之妇,每一次他都复归一个人的生活。 当然,用今天的视角看来,连续看48部剧情相仿的电影不免有点审美疲劳,但当年却是深受日本国民喜爱,一年两部的上片频率似乎从未打破过。“寅次郎”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仿佛成了国民的代言人,用影像的方式见证着那个时代的变迁。为什么会有这样成功的角色,受欢迎的电影?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山田洋次在三浦嘉治先生的半逼迫下,留给了我们这样一本《我是怎样拍电影的》,看似解答了这一自电影诞生以来就产生的问题:“艺术是使人愉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对素材、剧本、拍摄、演员等多方面的把握,还是创作灵感、素材收集,山田洋次都秉持了这一初衷,把电影这“第七种艺术”单方面定义为“使人愉悦的”艺术。也无怪乎大卫·波德威尔夫妇有些刻薄地对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电影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成词——“东映、东宝和松竹三家垂直整合的制片厂主宰了整个国内市场,但后两家很少对电影制作投入资金,而更愿意投资其他休闲娱乐产业”。(参见《世界电影史》)与同在松竹映画的山田洋次不一样,同时代的大岛渚以另一种美学目光审视着,或者更确切地说观察着日本那一时代的生活。这或许是因为二人不同的人生成长轨迹的必然结果:自小在中国东北长大的山田洋次在“大学时代一直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因此更容易从小市民的生活入手,以小见大地反映着日本那一历史时期的生活。而童年时候的大岛渚则大量阅读了关于共产党、社会党的书籍,还有大量诗歌文学作品,成为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也就不足为奇。大岛渚60年代作品可以算是一种反叛实验。而被山田洋次誉为“结构的天才”的编剧桥本忍在回顾与黑泽明的合作时,说道:“黑泽明多姿多彩的作品序列和丰富不雷同的作品种类,都表明了他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和剧作家,对自身作品的多样化进行了彻底的尝试和全力的突破。他绝对不会创作两部类似的作品。”(参见《复眼的影像:我与黑泽明》)这与以48部《寅次郎的故事》著称的山田洋次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同一时代的电影导演,拍出来的影片尽管题材、风格、手法各不相同,却同样赢得了的观众。小津安二郎对此的解释倒是中肯,他认为:“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参见《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手法,观众真正关注的并不是技法上的优劣,或是如何指导演员(那是导演该做的事儿),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因此导演只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觉,也就足够了。所以,山田洋次“只会写些平凡的故事,可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早乙女胜语)我又想起《黄昏清兵卫》的结局:清兵卫与朋江小姐只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就在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运动中死于炮火之中。这样短暂的时光虽然真实,却让人感觉心有遗憾。然而,那一句“最快乐的,也许就是那三年时光”,却让我恍然大悟。是了,那三年胜却无数,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光;之后,无论多么艰难,那一点微光就足以照耀着他们一直走下去。念及此,心里有多了一丝感动。这,也许就是山田洋次想说的,“艺术是使人愉悦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日本的大导演都挺实在的,心态也很平和谦虚,总是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表达方式也很风趣幽默,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力和心态,从黑泽明到三田洋次都是如此。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这份境界吧。
  •     大师的平淡处见感动。肺腑实在
  •     好的艺术作品来自于艺术家的欲望!
  •     简单朴实
  •     电影无大师
  •     导演很朴实
  •     他的电影看过不少,也挺喜欢,但这本书没啥意思,也许是因为他本来就拒绝写这种东西吧,因为他的座右铭是:”创作者啊,不必多言,去做你应该做的。“
  •     导演很实在,排版包装也特实在,实在到我都怀疑是不是盗版书。P23.对于处在极度痛苦、严峻环境中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笑。而且能以笑来鼓起大家勇气的人,也必须同大家一样,把自己置身痛苦的环境中。P35.落语和浪花节。P121.木下惠介导演说:拍电影这项工作,就好比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旅行。关于田中绢代,还是高峰秀子描述得好“镰仓山女王”。
  •     总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回忆录,山田洋次从很个人的视角谈论了自己对电影的一些看法,确实给迷茫中的我们很多启示。但是各中一些工作方法的问题,还是不敢完全苟同。
  •     小小的一本很好读,讲了很多关于寅次郎的事。
  •     去私心。
  •     “艺术是使人愉悦的。”
  •     和他的作品一样朴实温暖
  •     听山田洋次讲述他拍电影的故事,他对于电影的理解。
  •     支持一下两位老师
  •     谦逊、真诚。虽有些观念不赞成,总体上还是受益良多。山田洋次谈的最多的是剧本,包括来由(在生活中的观察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对素材的使用以及剧本的不完全性。一位心中有观众的人民艺术家,重视感性,信赖演员(和摄制组),相信观众,并会根据观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以人为主体,扩散到对社会形态的体认。这样的电影观,或许看似“肤浅”,导演却据此信条毕生致力于挖掘出生活中的美好,他认为,观众凭借所见之美好,能更好的度过生活中的困境。
  •     可爱老头的心里话,有启发。
  •     “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不相信自己的感性”,看到这句随手买了结果发现整本书好像也就喜欢这句... 不是我的线路...
  •     谈了一些真知,挺实在的老头。值得学习,也难学习。
  •     20151104 很好读的一本书,很快就能翻完,看到是后浪电影学院就抽出来了。虽然很多东西是泛泛,但还是在一两点上触动了我。很多人不都是莫名其妙走着走着就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么?很多人不都是觉得自己一定做不好所以才努力去做的吗?这不才是从业者应该有的正常心态吗?“50日元食堂”印象深刻,人生道路上好笑的时候才不是喜剧呢。
  •     山田洋次的电影看过不少,也很喜欢,可惜这本书干货不多。
  •     导演挺实在
  •     山田洋次健康阳光世界观,八十年代随感访谈。既希望电影能服务娱乐大众,又责备当下的大多数娱乐电影只顾着刺激神经末梢。不过说出了很多从业人员的心底话,也羡慕他的固定剧组团队,最难的表演莫过于简单说句“这酱汤真好喝啊!”
  •     电影这种艺术,并不是日本电影只有日本人能够理解,欧洲电影只有欧洲人能够理解。
  •     喜欢山田洋次,但书略简,更喜欢黑泽明蛤蟆的油
  •     虽然有些过时或封闭的观念,但更多是令人感到他拥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修养和强大的能量,能坚持自我,能说无数幽默的自黑逗趣。山田洋次把自己的一辈子献给电影,他谦虚、朴素、老实地和剧院里的观众共同呼吸。
  •     共鸣、启发很多
  •     平实亲切。
  •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敏锐的感性,关系到他是否有资格搞创作。” —— “有资格”三个字精准。
  •     书到手后很薄,而且还是导演1978年写的,感觉有点坑。看完后才发现,虽是山田洋次70年代末的随笔,但是里面对电影创作的理念以及做人的理念,仍然不过时。
  •     冲着武士三部曲去读的,结果只是到寅次郎的故事为止,略坑爹
  •     不少启发
  •     山田洋次和今敏一比确实是谦虚了很多,但还是很自信的。平和的个性使得他拍生活,特别亲近。
  •     这本书的内容,多是体验与感悟,结集于寅次郎系列还如日中天的年代,山田洋次在中国有两次热议声势,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一次是时代剧三部曲至今。喜欢落语讨论,50元鳗鱼饭故事,消失在大海的大象,卓别林的成就几章。山田作品,多是与观众紧密连接在一起,但他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对大岛渚叛逆的欣赏,并在回到中国以后又走向了国际,确实是与松竹新浪潮导演完全不同的人生功力,也真把电影当成了一辈子的工作来干了。
  •     有点无聊……
  •     知识分子有一种通病,就是不肯相信自己的感性。
  •     寅次郎的导演竟然成长于中国东北。。。。。。。。。。。
  •     很轻松的内容,但是却很真诚
  •     谦虚、认真、审慎而不乏温情,实在太陈恳了
  •     机缘巧合看到此书,读完此书决定看山田导演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关于他自己对电影的创作的看法,艺术与娱乐大众其实并不矛盾,从这里看到很多日本文艺作品创作的雏形
  •     朴素的语言, 谦虚的态度
  •     零零散散的随笔。创作精神之质朴,令人动容。
  •     我曾听海音寺潮五郎先生说过,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不相信自己的感性。
  •     原作为1970年代左右出版的书,导演回顾他的指导生涯,总结了自己的拍片经验,素材中的感动与对人的关怀始终是他所关注的。之前看过《幸福的黄手帕》与《砂之器》,也没留意到导演山田洋次。通过本书来看,导演所取得的成就的确与日本的电影制度有莫大的关系。
  •     干货很多,但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现实和当代电影的理解还是不敢恭维
  •     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解答了我的困惑。感谢山田大师@
  •     书名误导性很大,看到有人以为是技术书,看完发现不是愤而打了个三星。其实是更倾向于文艺批评和创作感悟,风格跟山田洋次的电影一样,朴实、细致又动人。更不要说里面很多观点都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反正我看得很享受就是了。
  •     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山田监督1978年写的 怪不得都是我没看过的电影 "摄制组成员的努力"看的好感动 所谓细节 所谓好电影 不是导演或者演员独自的功劳啊
  •     读完山田洋次导演这本写于1978年谈创作的书,不禁思考起他与同在松竹公司的小津导演艺术理念的区别。
  •     前半段还是庶民本色,大众生活,需要喜剧连接自身经历,代入角色,后半段讲电影拍摄与剧组,还是说教意味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