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上.下)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11326003
作者:吕思勉
页数:692页

作者简介

《典藏经典:中国大历史(套装共2册)》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另外,《典藏经典:中国大历史(套装共2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明了方向。书中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五篇 现代史

编辑推荐

《典藏经典:中国大历史(套装共2册)》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发人深思,是一部学习中国历史的公认权威版本。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内容概要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吕思勉先生是史学大家。国学大师,是著名史学家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也是著名学者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学大师,人称“易中天品三国言必称吕思勉”。其研究极其通博,在传统领域博学贯通。他甚至对书法、象棋、围棋都有较深研究造诣。曾任中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编辑。1920年后于沈阳、苏州、上海等地执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史学系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国大学院系调整。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任华东师大一级教授。吕思勉和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大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著作宏富,著述上千万字,几乎都是史学经典,在当时也有广泛影响,是近现代以来_中国史学研究的第一个高峰。著有《中国大历史》(原名《白话本国史》,1923年)、《中国文字变迁考》(1926年)、《章句论》(1926年)、《字例略说》(1927年)、《经子解题》(1929年)、《说交解字文考》(1931年)、《理学纲要》(1931年)、《先秦学术概论》(1933年)、《中国民族史》(1934年)、《史通评》(1934年)、《燕石札记》(1937年)、《先秦史》(1941年)、《秦汉史》(1947年)、《两晋南北朝史》(1948年)、《中国制度史》(1985年)、《论学集林》(1987年)、《县恩勉逮文集》(1997年)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国有故城名涉城。盖本涉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这几句话,便是《韩奕》郑笺的注脚。“耆老自说古之亡人”,就是貉族人自记其“为猃狁所逼稍稍东迁”的历史。不过《后汉书》说“本地”,《三国志》说“本涉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却是错误的。夫余就是涉貉,所以汉朝赏他的印文,还说是涉王之印,倘使夫余另是一个种族,而占据涉貉之地,那印文如何能说涉王之印呢?后汉一朝,和夫余往来极密,决不会弄错的。况且果使如此,是夫余征服涉貉,是战胜攻取了,如何说是亡人呢?貉是种族的本名,涉是水名,貉族的一支,处涉水流域的,谓之涉貉,后来亦单称它为涉。又假用萝字。《水经注》:“清漳径章武故城西,故涉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涉水。”汉章武县,包括如今直隶大城、沧两县之境。这涉水,似乎就是涉貉所居的。但是他一个分部不是他的全族。何以知道呢?因为《孟子》说:“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章武决不是不生五谷的地方。可见得这一族的大部分,一定还在如今的长城之北。《后汉书》、《三国志》的四裔传,是同本《魏略》,所以错便同错。《韩奕》的郑笺,一看很不近情理,所以疑心他的人很多。然而“追也,貊也,为俨狁所逼,稍稍东迁”。实在是一段种族迁徙重要的历史。惟郑君读书极博,然后能知之。王肃不知此义,于是解溥彼韩城的韩城为涿郡方城县的寒号城(《水经·圣水注》)。燕师所完的燕为北燕国(《释文》),以便将韩侯牵率到东北方去以就貉。巧则巧矣,而不知正不必如此之心劳而日拙也。王符《潜夫论》说:“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也就是王肃一派的话。《山海经》根据这一派话,再加之以造作,便说:“貉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更可发一大噱。所谓汉水,想必是朝鲜的汉江了。他只晓得朝鲜和燕国接界,朝鲜的南边,又有一条汉江;臆想貉国既近于燕,必定也近朝鲜;既近朝鲜,一定也近汉江;就臆造出这十三个字来。殊不知道汉江是汉武帝灭朝鲜后把其地分置四郡的南界,因为这条江是汉朝的南界,所以有汉江之名(据朝鲜金泽荣《韩国小史》,这部书,南通县有刻本)。当北燕未亡之时,这条水,尚未名为汉江也。这一派伪书的不可信如此。 貉族在古代和汉族没甚交涉;然而这一族人,东北走而为夫余,其后为句丽、百济,和中国的关系,却很深的,所以著其缘起如此。

图书封面


 中国大历史(上.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还可以吧,有些地方看的似懂非懂的。。。
  •     内容不错就是文字变白话文就更好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