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东》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9958880
作者:吴苏媚
页数:204页

冥冥之中,自有神助

吴苏媚把中东活灵活现的摆在了我的眼前:陌生的阿拉伯人、进退两难间的红海之行、夕阳西下时与骆驼的神交……她那种随遇而安的心理让人艳羡,也许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她的直觉很准,把罐头给了小猫,随后就会有一顿奇妙的伴随着箫声的午餐;她赶上大使馆搬家,也还是在一个等了一个月的女人之前拿到了签证,只不过是因为第一天的几句奉承话……一个人出去旅行,真的不是一件很安全的事儿。看书的过程里让我唏嘘不止。吴苏媚想要从杰拉什搭顺风车回安曼的时候,车主在最开始表示对免费无异议,但是最后却狮子大开口的时候,吴苏媚淡定的下车了。这个人的确不是坏人,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掏钱的。所以说,想要一个出去,不光是要做一点准备功课,还需要一大把勇气的。有一种状态让人感觉特好:爱上一个地方的风景,随之而来的惊喜让人眉开眼笑,晚上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与美酒相伴,喜欢当时所遇见的人,并且有源源不断的话题。而此时,身边若再有一个喜欢的人,那便是最让人满意的事情了。我曾经在微博上说:恋爱才不是一场接一场的吃吃喝喝。一个朋友问我:“那恋爱是什么?”我当时回答:“我也不知道恋爱是什么,只是吃吃喝喝太消极了,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有更为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其实这个答案在我的心里也一直是模糊的,时而清晰,时而消失,更多的时候,它是若隐若现的。但也许恋爱就是一起经历很多,一起承受很多,有同样的感受,有同样的认知,然后爱上对方理解自己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是一个人踏上旅程,看沿途风景,遇见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在这个过程里让自己发生蜕变,使自己领悟某些东西。但是如果能和喜欢的人一起踏上旅程,一路上说说笑笑,共同面对一切状况,最后走下来一圈之后,从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感情还有默契度都不再和从前一样了。我暂时没有她的勇气,一个人拎起包就走,可能也不会有她的幸运,有那么多难能可贵的经历。尽管此时我的心里没有谱儿,对陌生的地方充满怀疑,但是我还是想拽个人,陪我走一趟。

用脚丈量的中东

提到中东,眼前简直可以掠过一段快闪:军火的轰鸣、不绝的兵燹、神秘的面纱、意识形态的强大与孤绝、狂沙漫卷、山脊密布、原教旨主义的卫道者那些凌厉的眼神。甚至能想到小时玩红白机,就有一款叫《中东战争》的游戏,两位玩家分别操纵飞机与坦克,一路闪转腾挪,奋勇杀敌。可这些,背景都是无言的山丘,流露的都是人性的荒凉。中东真的是这样吗?吴苏媚用《我的中东》作答:前述种种,不过是媒体框架导致的刻板印象。《我的中东》是一幅别样的中东画卷,吴苏媚以手写心,素材的源头则是用脚丈量的每一寸土地。譬如叙利亚,战局迷离,政府军与反对派的对峙仍在继续。但作者去那里的缘由,简单到一句话:“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有天空,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因为大马士革可能是唯一一座6000年来都有人居住的城市,对旅行者而言,步入这座城市,既是领略现实,又是揭开史册。相形之下,战争固非小事,但在巨大的吸引力面前却无暇顾及。叙利亚确实也了却了作者的夙愿。迎接这位异乡人的,并不是战争和冷漠,而是沧桑与多情。在这个古称苏里斯顿(即玫瑰的土地之意)的国家,玫瑰与枪炮编织了一个荒漠甘泉之梦。伊朗也是作者的一大发现。按所谓常识,伊朗在电视、报端的形象多是激烈、好斗,但作者在伊朗,却遭遇了不绝如缕的温情。热情的伊朗人为他乡的旅人刷交通磁卡、请喝饮料。面对素昧平生的背包客,乌尔米耶豪华的四星级酒店竟也经不得软磨硬泡,将65美元一晚的房费购销,免费接纳这东亚面孔。虽然个人对为求省钱蹭吃蹭住始终不太接受,但伊朗人的善意,无疑出人意表,又叫人心生倾慕。行游中东的另一种意外,是闯入丰富的历史。这些国家历经古代、近世,既有亚述这样的文明之源,又不乏罗马进据时引入的西方文化。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也为中东披上了嗜血狂野的面纱。时间与时间更迭,空间与空间交会,在这片名为中东的土地,人类展开了无数灵与肉的撞击,因此也存留了大量物质与精神奇观。不消说那些列入世界奇迹的景致,即令是清真寺、宫殿,也有别处难见的风情。古埃及预言家说:底比斯,底比斯,你将消失,只有石头上的字会为你说话。抛开神秘色彩,这种对时空的幽远冀望令人着迷。因为纷争不止,中东国家彼此对立,又相互影响,呈现在文明之中,是错综复杂的故事。反观现世,又足见家国梦、文明观,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投影。到中东去领略人性的大开大阖,亦是幸福一种。一个女孩子,一个背包,徒步走完中东多国的土地,并非易事。除了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经验,也需要武装过的头脑。作者常迸出那种切中肯綮的箴言,譬如在一个较低的层次,钱确实能带给人自由;譬如多数人在婚姻后都会归于平淡,他们只是不敢独自面对生活。因为这些独立的想法,吴苏媚上路,去享受生命的自由和自然本身。自然和生命回馈给她的,就是旅途中的憧憬与惊喜。作者说,最美的旅行,事先没有地图。也唯有抛开成见,用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才能猎获非比寻常的美丽。

中东是个谜

这或许不能算是书评,因为我重点想说的是这个我想去又没去成的中东。春节从西班牙回来,对欧洲的风光暂时没有太浓厚的兴趣了。三月里和普达寻思国庆要去什么地方开辟新战场。记得当时的杭州正下着蒙蒙细雨,我们窝在一间龙井茶庄园的房间里,现在想来那么舒适的环境的确使我们对自己有了过高的估计。先是以色列,耶路撒冷这个名字总是让我着迷。但随即我们就被难倒了,以色列签证似乎对中东其他国家来说是“不能宽恕”的。好吧,那先去个其他中东国家好了,顺理成章的伊朗就进入了我们的shopping list。不出意外的,我这个效率派在四月初就将两张俄航的伊朗机票收入囊中。但那似乎是一个梦魇的开始。买完机票后,我才发现另一个被忽视的事实:伊朗的签证对美帝来说也似乎有问题?!当然我对美帝没有特殊的情谊,我没有必须要去66号公路驰骋的雄心壮志。但我计划的明年蜜月南美之行必须要取道美帝,我不想以身犯险。虽然波斯地毯依然悬在我心。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俄航是时取消了这次伊朗的航班,既然退票的损失也没有了,我轻点鼠标,取消了我与中东的初次会面。以上这些废话意义不明。可能只是想表达中东对我而言是个谜一般的存在。我必须承认去中东或多或少有心中猎奇心理的作祟,但似乎初涉自助游的我还没有修得那样的道行,换句话说,想要猎奇却发现自己手里连杆枪都没有。从这种角度上,我很佩服作者。我佩服一切的单身行者,特别是女性。我本人也是水瓶女,可是我想我这只瓶子底部不平,不靠着什么大概就要倒的样子……我的旅行与对另一个人的依赖互相缠绕在了一起。但从文字的角度,我觉得此书更像是旅游论坛上加了精华的游记。除了实用信息和景色的描述外,作者更想兜售给读者的是孤身上路的女子的意识形态。嗯,很小资,但是我又这么想,辞藻清冷与文字清冷并不是一回事。我对作者个人经历的佩服多过阅读文字时的乐趣。我想也很可能是因为旅行是那么私人的事,心中感受无法与人一一言语,才是造成旅行文学难写的原因吧,不到此处,心无此情。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刚看完《white house down》(惊天危机)。电影里密谋造反的特情局老大反了美帝黑人总统,偷用其核弹启动密码,目标瞄准了伊朗的各大城市……德黑兰,色拉子,……我当即抱住普达的胳膊说,我这辈子也不要去伊朗了。有时候我们祈祷世界和平,也附加了自己的一些小私心吧。比如我希望的世界一家亲,就掺杂有谁都能给我签证的意思。嘿嘿。晚饭吃饱了才来写的书评~再次向作者表达自己的敬意。

唯有走过,才不再陌生。

这是我读的吴苏媚小姐的第四本书,也是她的第三本旅行书籍。对于一个人旅行的女生,一直就有着敬佩之情,不管是何种理由在路上的,都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耐得住寂寞走得了远方。当然,强大并不是天生的,大部分人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那么也至少要有走出去的勇气。相比起前两本,这本书里的文字显得更为简洁内敛,不罗嗦。其实游记最忌讳的就是啰嗦,但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又很难。这本书做到了,对于景点大都是点到为止,对于有兴趣的人,自然会自己去探索,而如果不敢兴趣,写得再多也只是废话。如今市面上旅行有太多太多的旅行书,但是旅行这东西,真的只有自己去体会,并没有完全能感同身受这回事。所以当有朋友问我某个地方好不好,我会说,你不要太多得去在意别人的评价,如果你喜欢那个地方,那么就自己去看去感受,没有任何人可以代表你。出差的路上随身带着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在路上”的书,自然也是很适合在路上的时候读的。在机舱的那个封闭空间里,我在想,书里的这些人,是不是有太多太重的故事了,所以才无法在这个凡尘俗世停下来?无论是走在路上的背包客(国内的那几位几乎都是磨房的大红人呢……),还是那些背包客聚集区的旅店或饭馆老板,甚至是自愿者……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箩筐的故事,却也只有陌生人才有幸能分享这些故事。他们中的有些人,人生已经远远在悲喜之外,用书里的一句话来说,那些人“看起来都有着丰盛往事,都不要未来似的。”所以才选择在路上,或者在那些远离家乡的地方留下来,邂逅同样有故事的人。这种心态有点类似于: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遇到一个经历与你差不多甚至比你更悲惨的人,你就会感觉自己不是这世上最惨的那个,至少还有人跟你一样,你没有被神眷顾,但神也并没有抛弃你。书中关于伊朗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对于伊朗人的热情好客,我也是有所耳闻的。也就比吴苏媚小姐晚了2个月,我一同事夫妻俩也在那年春节去了伊朗,回来就说起在路上遇到伊朗人闲聊两句就被请回家里成为座上客,光吃还不止,走的时候还送了很多吃的。还有关于伊朗超豪华的大巴。不过书中吴苏媚小姐在伊朗大叔灵前大哭的故事倒是让我对什叶派的好奇心又加重了。中东是迷人的,那些动不动就好几千年历史的废墟和旧都,对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旅途中除了自然风光,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岁月沉淀之下的旧都和废墟了。自然的伟大,在于她超越人类想象里的魔力,可以创造你也可以毁灭你;而历史的伟大,则是因为她见证了人类的变迁,也诉说着个人的渺小,就算拥有世界又如何,终究不过是历史中的尘埃。那些残垣断壁之中,藏着最多的故事。中东又是如此复杂,复杂的是历史更迭,复杂的是宗教信仰,复杂的是政治局势。虽然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所有的宗教都是敬畏的,尤其喜欢看那些宗教的大历史。它们总是那么迷人又友善的。抛开政治和宗教,中东无疑使追寻历史足迹的最佳旅行地之一。而且我深信吴苏媚小姐上本书里的那句话:“心里有信仰的人,始终是有底线的。”最后想说一下关于一个人旅行,我跟吴苏媚小姐的观点一样:“如果真的有意外发生,那也无需闪躲,因为我的命该如此。”所以我特别反感别人对我说,哪儿哪儿不安全,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什么呢!一般我会反问:“意外哪里没有?”我想,如果一个人要靠着躲避意外过日子,那么天天不出门也不是万全之策啊!前不久跟网上一个朋友讨论旅行安全问题的时候就说,旅行的安全系数跟自我警惕性有关,很多新闻媒体经常抓着一两件个案不放,其实意外在哪都可能发生的,躲是躲不掉的,重要的是要自己懂得保护自己。真心希望每一个在路上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她的生活在路上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上班、下班,在拥挤的交通中回家,偶尔还要看看上司的脸色受点气?还是,背着背包,从这里,潇洒地走去远方?我想,很多人,梦寐的是后者吧。不过现实却是前者。有一个人,却是过着后者的生活,她的生活,在路上,她,就是姑苏女子吴苏媚。苏媚的文字,念中学时开始接触,欲罢不能。但,用苏媚自己的话来说,她曾经的文字传播了太多的负能量,尤其是那些小说——欲罢不能的女主,被生活折磨得伤痕累累。印象中,苏媚的文字开始与旅行有关是《丽江无恋事》,然,讲述的亦不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我想,应该是旅行游走改变了苏媚,起码从《像嬉皮那样晃荡》开始,都是很积极向上。无论是《像嬉皮那样晃荡》里苏媚和金发徒步环越安娜普尔纳还是《去印度学倒立》里的禅修感悟,都是一种只加杂正能量的叙述。这一次,在中东,也是如此。她的随遇而安,坦然处之,让我看到了旅行给她带来的豁达。我以前一直坚信生活是小说的温床。写出那么多悲伤故事的苏媚定然经历过很多不为人知的感情创伤,不然,怎么可能宣泄出那么多的悲伤情绪?可是,自从阅读她的游记,我发现自己错的离谱。那么明快的笔调,那么坦然的叙述,怎么会是一个经历太多感情创伤的女子所言?要么,就是在路上的生活确实让她看淡了,看穿了。苏媚的生活在未知的路上,我的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我羡慕她的生活,于是只能阅读之,开阔自己的眼界,安抚自己躁动的内心。

一个诗人的独白

   一拿到书,我就发现这本书很特别。   特别在哪儿呢?    这本书的封面封底上都没有像目前大多数图书一样有编辑推荐语或什么名人推荐语。这倒还没什么,更特别的是它连序言都没有,整本书上除了作者简介,每个字每句话都是这个叫吴苏媚的女人自己写的。而她甚至连个自序都懒得写,直接就把读者拉到流着蜜与奶的约旦安曼。这么有性格的作者,直觉告诉我她写的书也不会差。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很有诗人气质的人,从上面提到的一例就可见一斑,这种气质在书页间也时常流淌出来。   她不要旅伴,不要向导,甚至不要地图,她要用自己的脚丈量中东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看遍中东的风景和风情,用自己的心感受中东的美。有点自我封闭,可也是自我保护,没有谁的评价可以干扰我的判断,没有谁的议论可以左右我的想法,有点顽固,可是是一种让人羡慕的顽固。   她称自己是高级宅,即使是旅行在外,也是整日宅在旅店上网,没有网络简直活不下去。在她,旅行不是为了完成参观或与人交流的任务,而是换个地方继续生活。她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为了旅行而削减自己的慵懒,也不想因为旅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之所以要跑到国外去宅,是因为“拉开门,随时能和梦想中的地方融为一体,很蒙太奇”。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论调,居然轻易被她说服。既然生活在哪里可以自己选,怎么生活当然也要听自己的。可惜太多人没有想透这一点,囿于形式主义的窠臼,到最后自己都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她在书中多次提到“神的安排”,搭到顺风车是神的安排,背包失而复得是神的安排,得到路人的馈赠是神的安排,找到廉价旅馆是神的安排,甚至下一站去哪里都是神的安排,她信命,所以可以安然享受旅途中的喜乐,也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出现的意外,“只要好好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就行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她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意外,在中东转了一圈然后安全回国了。看来神很眷顾她。   也许是因为在印度待过很久的原因,她说的话做的事都有一股禅意,这禅意配上中东轮廓分明浓墨重彩的被景后就化成了诗,而这本游记就是一个诗人的独白。   若是从故事的角度,这本游记算不上太精彩,想想看,一个不愿被人打扰的独行者,一个整日趴在旅馆上网的宅女,写下的游记不枯燥就谢天谢地了,你怎么能要求它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呢?这就跟想从狄金森笔下看到普希金那热烈奔放的诗句一样,不可能。   可是这本书本来就不打算用精彩的故事取悦读者,看书的过程总让我想到王菲,只管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你爱听,很好,我会继续唱下去;你不喜欢,也很好,我原就不是为你唱的。不会刻意取悦任何人,也不会为了谁而改变自己。   吴苏媚也有这样的骄傲,整本书都像是她的自言自语。她像一个诗人,吟诵着关于中东的古老诗句,听懂了的,会心一笑,隔空叫声好;不喜欢的,不看就好。   

我读你的中东

拿到书已经好久了,每天晚上睡前读一点,真心不想快点读完。之前读《去印度学倒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May的西游记还会有第二部。可我也不得不觉得,《去印度学倒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有它,所以我才会在见到《我的中东》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名字之后还想继续去读。或许它的名字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但是我读过之后,还是很爱这本书。因为两本一个系列,所以读起来的时候,难免会跟那一本做个比较。或许是因为中东的国家太多,一样厚的书却多写了好多个国家的行程,于是每一个国家的内容都不算太多。一本读下来,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就是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的行程。在中东那样一个严峻的局势下,大概这两个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安逸,所以着墨也比较多,而又正合我的胃口。记得说大马士革那里,有着真正的民族手工制品,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充斥着made in China。还有便宜又好吃的甜点,作为一个爱手工的吃货,是多么想去大马士革住一段日子。还有伊斯坦布尔,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好想也在旅馆看日出看那座清真寺。有时候游记就是这样的作用不是吗,让人读过之后会有也想去的想法。但May的游记却给人不光光是这样的感觉,她并不是走到一个地方就在叙述这里有多么好,景色多么美,她只是像在给一个老朋友长谈一样,低声的叙述着她这一路的旅途,遇到好的人好的事物便宜的住处她会突然提高声音那样,又或者遇到感动的事情伤心的事情,给你讲着讲着就有泪水流下来。她一点都不避讳在自己的书里记录自己是怎么样的节省,怎样去找便宜又好的旅馆,吃到好吃或不好吃的食物。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笑出来,就好像这是一个认识好多年的很熟悉的人一样,她的小脾气,她的小习惯,都暴露无遗。这或许就是May独有的方式。她拿着一本LP,但不是她写出另一本LP。你可以看过她的书以后想去东南亚,想去中东。但你若真走一遭,你就有了你自己的旅程。她只是以一种她的方式走了一下她的路程,碰到了她碰到的人。旅途中存在着太多的变数,不得不临时修改的行程,不得不遇见的人。或许每个人走完中东,都能写一本《我的中东》。但,国家还是那些个国家,故事却不是一样的故事。这就是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和每个人的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吧。这本书不是指南,也不是倾吐。你读完,想去走一下,或许达到了May的初衷。你走完,明白了自己想明白的事,或许May更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中东永远在那里。但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你自己的。

自由的过客

这是第二次读吴苏媚的书,第一次是读她的《去印度学倒立》。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我的中东》比《去印度学倒立》更让我欢喜些。或许是更久的时间走在路上的缘故,吴苏媚的文字似乎更为洒脱和优美,其文风虽然仍然有着清冷的疏离感,但也会在很多你不经意的时候来一个俏皮的小动作,搔一下痒,把你几乎要渐行渐远的情绪拉回来一点儿。并不是要讨好谁,只是因为走在路上已经越来越懂得自娱自乐。我喜欢因为见到骆驼而引发的她对于男人挑选配偶各种条件的调侃;也喜欢她终于逮着一位迟疑着邀请自己去家里做客的伊朗姑娘时的沾沾自喜;更在她因为坚持要参观一个清真寺而参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葬礼并哭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几乎笑出声来……《我的中东》较之《去印度学倒立》来说,似乎更多了那么一点儿地气。尽管吴苏媚说自己想要作为一个身无长物的人活着,然而,游走了那么久,自觉不自觉地就接了地气,就涤去了那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劲儿,说的话,做的事也越来越有俗世的味道了。事与愿违吗?那倒也不见得,自在便应该是吴苏媚最想要的了,是仙儿还是俗或许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自己不够勇敢,所以喜欢勇敢的人。而那些背包客在我看来就是勇者的一种,吴苏媚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喜欢读他们的书,就当自己跟着文字走了一圈儿,而跟随他们的脚步似乎要比怯懦的自己真的走出去更要精彩。这次吴苏媚走的是中东: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似乎还是兴之所至,并不被“著名景点”所迷惑,这个女人的视角还是市井的,而又总要在市井中找出那么一些我们俗人看不到的情致来。她喜欢吃又很节俭、喜欢帅哥又很节制,这个人走出去似乎只是为了感受那片踏上的土地,追溯一下历史,发表下情怀,当然也是有好奇的,譬如那次价值200元人民币的“土耳其浴”,被浴娘像一条死鱼似的揉搓一番之后莫名其妙丢在了大理石上,悻悻然,却又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候觉得,如果想让生命延展到一个希望的宽度,那么旅行,不失为一个最好的办法。在旅行中,灵魂会变得自由,也不枉做了一次生命的过客。

一个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都很浅显的人的作品

1.作者的流水账较多,景点和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基本都是属于流浪和到此一游。2.作者感觉屌丝气息十分浓厚,什么都是最贵的房间,最贵的饭菜,世界最美的景色,感觉眼界甚浅。3.每一处的流水都是讲如何省钱,1顿饭多少钱,怎么逃票。感觉作者的英文也很一般,这样的视野带给读者的视野也非常的浅。4.如果是刚开始出国游,建议不要学作者去中东,整个中东聚集了太多的文化融合(欧洲、亚洲、非洲)与宗教冲突(无信仰、穆斯林和基督教),太多的历史,需要仔细的品味。如果是已经开始出国游并有较好的英文功底和经济实力,建议先从约旦死海边的五星级酒店走起,与那里的人聊,你会对当地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最美的旅行

那日去屋后边的桃林寻访早春的桃花,不想离花期尚早。一路上闲闲而归,听得有过身女子正侃侃而谈,言语间听得“我见过蓝色的桃花”一句,甚为惊诧。于是顾不得什么,紧走两步:“蓝色的桃花?当真?”那女子回头看我,一脸不容置疑的模样。我仍是诧异:蓝色的桃花,怎么可能?昨日里读另一女子吴苏媚的游记《我的中东》,读到有关叙利亚大马士革一篇文字时,又不期然地为一段文字诧异了一回:“鲜花店里各种美,竟然有蓝色的,绿色的花朵,叫不出名字,只是喜滋滋地看着。”不肖说“蓝色的桃花”让人奇怪了,竟然还有那绿色的叫不出名字的花朵?当然,这次我诧异的是自己的偏见和无知了。一时间,我对旅者充满了敬意,对远行充满了向往。我敬佩的,是旅者的开放心襟和乐天情怀。我们固守一地,拼命地扎根,生长,无非是为了获得一份安全感。可也正是这一份固有的安全,成为了狭隘与偏见的温床。诚如我质疑“蓝色的桃花”一样,我们对吴苏媚笔下的中东是否也有着“动荡不安”这样的固执理解?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究竟会有多么宽广的怀抱,这源自我的对这个世界有多么宽广的识见。旅者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信仰,不同人群的不同面孔,会放下偏见,尝试着了解,进而会发现,所有的文明,都只是不同,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都值得尊重。而这世界的博大与美好,竟只是关乎旅者这一心胸的宽广。因而,我是如此地理解并向往——地中海岸边上那看得见风景的多人旅间,伊斯坦布尔天空中那呆呆胖胖的白色云朵,开罗电车的缓慢与从容……我当然相信这世间有“蓝色的桃花”,诚如我相信这世间有着如许的不同,如此的美好。而我向往的,则是路途的自由与未知。我们习惯一种生活,不停地重复,复制着生活一切细节,由此我们获得一份安逸,以及一份小小的满足与虚荣。可也正是这一份习惯性的安逸,柔软地困住了我们对美的理解与追寻。习惯是自由的天敌。当生活已然成为一种习惯,生命便定格为一种重复,当生命失去了“未知”而成为了一种“可见”,生活就由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旅行,不仅旅者看过一路的“不同”,也让生命在自由中看见未知的自己。旅者经历的每一件事,看见的每一幅美景,每一座美好的建筑,都对应着一个激动的,全新的自己。旅者偶尔间步入一条深巷,一家小店,一时间觉得一切是如此的陌生,又是如此地贴切,仿佛这条巷,这家店已经默默在此等候自已好多年。就这样,旅者在未知中遇见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生命由此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名叫吴苏媚的旅者,在书的《后记》里说:“我始终认为,最美的旅行,事先没有地图。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这不是更有趣吗?”而我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命只有一次,是如此地可贵,又何苦来要按图索骥过一生呢!***

睡在蓝色的大床上

睡在蓝色的大床上偷爱警/文本人对中东不太了解,了解渠道也仅仅通过媒体、文字的介绍,来熟悉这个国度。吴苏媚出版过几部旅行随笔,这部中东旅行,即印度学倒立之后,旅行落脚的新地段。一部个人游记,记录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很多不为人知的旅行秘密。在中东混迹,需要两样必备的东西,一个是money,一个是人品。有money的人,不差钱,到那块都能落脚,安顿下来。如果是苦逼的驴友,那没辙,只能四处找旅馆,找便宜实惠的住处。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想价格,忍了。毕竟,旅馆不过是驴友的借宿地,并不是目的地。人品好的吴苏媚,到那块,都有人帮助,无论是微博上的朋友,还是刚刚结识的伙伴,亦或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拉伯世界,还是挺友善的,凭借对宗教信仰的崇拜,善良的本质,通过简单沟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凡事业有例外,以色列就是一个很排外的国家,吴苏媚和她的朋友,体验了一把,孤傲民族的悲哀。整体看,这趟中东旅行还是挺顺利的,一路下来,不但可以蹭吃蹭喝蹭车,还能用学生票混进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安插到你我的身上,不一定好使。吴苏媚是个女子,面对男性的时候,多少可以放放电啥的,就算是打动不了对方,最起码中东男子的心,还是小小的澎湃一下,有个中国妞对我示好,也算是福分,再说上几句拍马屁的客套话,说上一段宗教祷告,中东男人,也不是金刚石做的,顺水推舟的事儿,都会做的,何况吴苏媚又不是刻意逃票。幸运相伴,困难也相伴。签证拒签、丢包事件、搭车囧途,为吴苏媚的旅行日记,增加了不少的篇幅和内容。作为资深驴友,学会收缩开支,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就算是再有钱的人,想要周游列国,资金链的短缺和临时中断,都是硬伤。坚定的走完中东之路,不仅要有坚定的脚步,还要用节衣缩食的技巧走完中东。以此看,收缩开支是旅行利器,省下大笔银两,还能够结交到很多朋友。游记从实用角度,为驴友提供不少建议。比如对路线的选择,对旅馆优劣的选择上,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摆脱异地的暧昧善举。驴友之所以选择远行,因为向往异国他乡的自由风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中东著名的游览胜地,很多驴友,慕名人士都想去看看转转,而越是著名的地方,越要小心上当,土耳其浴就是一个例证,但毕竟是异地的旅行,很多人都会摊摊手,表示一点小小的遗憾,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土耳其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地域文化,都会深深吸引游客的目光,迷醉于土耳其的美感当中, 吴苏媚的照片,充满个人情怀,私人色彩。找不到那些熟悉的名胜古迹,随拍的方式,记录下中东的人文。那些陈旧破败的瓦砾,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用屹立不倒的恢弘气势,告诉每一位踏访者,历史也曾如此美丽。驴友会从吴苏媚的旅行日记中,总结出旅行的落脚点和路线,总结一点经验之谈,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中东的神秘感,被文字一点点揭穿,心中多了很多敬畏与惊喜。印象里,中东是蓝色的,柔软舒适,如同一张温暖的大床,等候每个旅行者去亲近它,靠近它,安逸中,放空自己,沉沉的睡去。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一本书

吴苏媚-我的中东,去超市看到此书翻了两页看不下去了,中东这么个有趣的主题写的这么索然无味形同嚼蜡,作者也算好本事,要文笔无文笔,要情节无情节,文字烂哪怕你拿点照片充数也可以啊,原来,流水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写的漂亮的,这书的水准连随便旅游博客翻到的文章都不如

约旦-埃及-叙利亚

今天早上在公交车上读完了,叙利亚部分的经历。昨晚一直读着埃及的经历。躺倒在床上的时候,对他说,现在我满脑子都是埃及。我告诉他一些小细节-中东的范围,关于宗教,部分历史悠久的景点。最主要的是我们谈论了一个在旅途中的女孩子的强大。其实我很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会有大多数人一样的顾虑----抛不下工作(实际上是抛不下金钱),抛不下中东会给我带来人身威胁的思想。经常会去一些古镇晃悠。我不是文艺青年,但是我很喜欢古色古香的东西和有着历史气息的地方。当身处古镇的时候,我就会想,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代,会在这里怎么生活。有一次我甚至问他,“大唐,那么繁盛的时代,怎么都没有在我们自己的村庄留下什么痕迹?”特别向往中东,向往那留在地球上经历上千年依然屹立的建筑,以及在复杂中前进的宗教思想。这是一本帮我们打开眼界的书。

关于中东的小百科与心的自由

吴苏媚说,这本书是她写给中东的情书。提起“中东”,我能想起来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巴以冲突,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海洋的地理奇观,被大国们觊觎的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还有蒙着面纱的女人、忽闪着大眼睛的美丽小孩,以及《碟中谍4》中阿汤哥高空攀爬的迪拜塔,除此之外,全然空白。吴苏媚以女性的温柔和坚韧,揣着热爱和好奇,用脚步丈量了中东九国,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叙利亚,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写下这本平实而又生动的情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中东的窗口。于是,那些陌生的国度渐渐清晰而鲜活,那些瑰丽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宗教以及灿若晨星的艺术,还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中东不再是个空洞的名词,依然遥远却仿佛可以触摸。 除了中东小百科的普及,我最喜欢的还书中那些闪耀着生命智慧的吉光片羽。一直记得作者说的那句话“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安”。而其实,那很难做到。生活在这个时代和世界,身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往往是身不由己的。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心安理得,有多少人能做到跟随自己的心?曾经我天真的想,也许足够强大,足够成功就可以有恃无恐,可是骄傲,虚荣,成功,贪恋,执着,只要这些还不能放下,就不会自由。也许,现在的我,能够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不受他人言行的影响,就是一种进步。而对于如何给自己的心松绑,让心自由,注定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旅行。吴苏媚说:“当我们接受无常后,就不再去寻找安全感了。当不再害怕失去什么的时候,也最终知道,什么都不可能拥有。是的,你可以拥有健康、亲人、朋友、钱、房子……但是,你知道的,一切都会有尽头,因为,你有尽头。”周游世界,是为了更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的生活,也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心。眼界的开阔,也将带来心的宽容和平和,而我们一生所求,不过如此。PS:作者提到的书和电影。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阿拉伯的劳伦斯》《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嫁给一个贝都因人》《水草》《碧海蓝天》《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先知》《伊斯坦布尔》《过客》《尼罗河上的惨案》《雪洞》

我们为什么选择旅行

一下子连着看完了两本游记书,蔡璐璐的《间隔年,一个女孩的游行》、吴苏媚的《我的中东》,看得有些伤,由于两位小主都去了中东,我都分不清谁在那里干了些什么。我对旅游的看法很矛盾,想去,又不想去。每当明媚的日子,心里总有出发的冲动,逃离水泥森林。然而一旦真的筹划起来,又开始苦恼。肯定是不能跟团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照照,每次跟团总是觉得吃不饱,睡不好。遇到一些极品团友那就更无助了。至于自驾游,又或者背包客,我总觉得,像是在攻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重复旅行。当然,对旅游报敌意的还有“留一手”,他对于鼓浪屿、丽江装逼的人的邢文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你到过鼓浪屿不代表你亲近大自然,你到过丽江不代表你就是小资。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那就是旅行到底代表着什么。蔡璐璐主打的是间隔年,即一种青春的历练,而吴苏媚则更像是一个旅游评论者。虽然蔡璐璐的文字真的够平,但很真实,时不时爆出来的冷幽默还是挺有意思的,至于吴苏媚,虽然文字足够的优美,但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受累。就如同我们这些苦逼的书评人,为了写个书评,拿起一本书,首先在想,哪里有亮点,哪里有看法,于是一路读来,有些为读书而读书。吴苏媚也是如此,为了作为一个介绍人,把自己愣是累得要命。当然,我倒还是希望她在一个小旅馆里蹭网络刷微博,多真实呀。当然,吴苏媚的旅游你是学不来的。别人的旅行是为了体验一下生活在别处,她就直接生活在了别处。所以,宅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我又总觉得这些资深的背包客有些集邮的偏执狂,所以没理由的到处乱窜。然而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是喜欢到所谓的背包客圣地之类的旅馆居住。于是,到底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很值得怀疑。或许真的就是嬉皮士吧。当然,间隔年的目的之一是开阔眼界,然后重新认识自己。不过,我们还是在蔡璐璐的文字里看到那一丝的不成熟,比如走错了房间,当别人问起自己是哪里人的时候,忍不住说了一句“日本人”。而至于在旅途中遇到的事情,其实,年纪大一些,你都会遇到。于是,我还是只能把旅游列为出发再回家。你选择离开是为了回来。

旅行的意义

分享书中的内容:"旅行不是苦行,旅行是一种浪漫的生活,去享受它,享受生命的自由,也享受自然本身。"你会看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信仰,不要去批判它,或者在批判之前,先去了解它。所有的文明,都值得尊重。没有绝对先进的文明,也没有绝对落后的文明,它们只是不同。世间的美好,就在于不同,否则旅行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旅行,不仅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你自己,也会随之改变——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看到的每一幅美景,每一座美好建筑,都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丰盈你自己。”

有关吴苏媚的十年感叹

在豆瓣上闲逛,申请了吴苏媚的游记试读,一桩不报希望的事,过后就忘了。后来我接到快递员的电话,还疑惑自己最近并没有买东西,拆开快件发现竟是这样意外的礼物,3月8日,女生节的礼物。十年前我在花溪杂志上知道有个女人叫吴苏媚,能写很纠结很冷酷很残忍的爱情悲剧,她手下的情侣,大多数不能完美结局。大学那段时光,花溪杂志之所以让我念念不忘也是因为对她文字的期待。不同于别的小说写手,她的文字是那样的标新立异那样有辨识度,以至于一篇文章只要读上半页就能识别是否出自她手。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郁闷地发现我认识这个陌生的她竟然已有十年之久,从二十岁到三十岁,不夸张地说,她的文字确实陪伴了我。近几年她小说写的少,近乎为零,忘记是在哪期花溪上看到她的简介说她是“东南亚猛驴”才知她背包出走已经好久。我看过太多她的爱情小说、国内游记也有几本大多也参杂一些爱情故事,正经游记这是第一本。看到半路直接上她的淘宝店买了《去印度学倒立》和《一花一世界》的签名本。发现她不仅在写作上有才华,字也很漂亮。去年年底开始到现在一直对中东感兴趣,得益于她的微博也看过几本她推荐过的关于中东的书,这次是她自己的。这本游记介绍了中东七国,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那片被割得七零八落的热土地名都很长,我时常看了后面的马上忘记了前面的,在书外跟着她一起走,顺便也补习了一下关于中东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知识。我不厌其烦地做着笔记,我记下了书中所提到的电影以及书籍打算以后一个一个搜来看,还记下了所有她住过的背包客旅馆,男友看我如此勤力,都打算带着我沿着她的脚步重走一遍。一个女人,一个背包,英语不是很好,孤零零上路,跌跌撞撞走走停停,这得有多强大的内心多坚强的意志才能支撑她一路不停,当然,也要忍受常人无法体会的孤独。背包旅行是多种旅行方式中的一种,用最省钱的方式,一路拼人品,好在我们的吴苏媚小姐人品不错,遇到困难总有好人及时出现帮助化解,比如在物价惊人的黎巴嫩,她一边抱怨什么都贵一边上了不知去向何方的巴士,到了特里波利便有人请她吃了一顿丰富的饭,用她的话来说神已经安排好这一切。自然这是写在书里的,事实上,当一个人在异国身陷困难当中时一定会有各种负面情绪袭来,非常人能扛得住。内心强大的人觉得困难仅仅是困难,可有的人会觉得困难是一座山,是一座座无法攀登的山。所以这仅是旅行方式的一种,还是奉劝大家不要贸然效仿,量力而行。吴苏媚在旅行中平和安静地记录着每个遇见的人,也记录下对于每个地方不同的感受,一切都是淡淡的,没有多姿多彩大起大落,正如她自己所讲,有坏的,心里要有坚持有底线,遇见美的,也不过感叹一句“太好了”稍作停留,然后整理行装继续上路。同她从前的写作风格一样,到达以色列之后她的笔让我们感知她的旅程即将结束,她懂得什么时候停止,并及时抽离。她说这是一次未知的没有返程机票的旅行,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但还是不能在旅途中迷失自我。另外,与那些一翻开就是大段大段留白且多图的游记相比,吴小姐的游记书是货真价实的写满了字,我喜欢这样的风格。照片可以有,但是实在不需要太多,要相信读者都不是想象力匮乏的,看着书脑海里自然就呈现出中东的总总,跟拍电影一样,每个读者会在脑海中拍出属于自己《我的中东》。那个从前写爱情悲剧的女人,现在已经不只是东南亚猛驴那么简单了,她写了印度又写了中东,自然还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会慢慢出现。在我二十岁时觉得这个吴小姐文笔也太棒了,还能再怎么好呢?简直是登峰造极了吧!可十年后的她还是在不可思议的成长。她在《一花一世界》中说以后应该不会再写爱情了,还是有些遗憾的。生活不易,我更想多看些虚构的爱情悲剧来平衡一下自己的苦逼生活。幸好,我保留了许多她之前的作品以及书。祝好!

如果你是位漂亮姑娘,那就把作者的旅行方式忘掉吧

在写后面的书评之前,我的最想说的要放在开头:那就是,作为一个资历很浅的背包客和爱好旅行的人,我劝那些被背包游感染的一塌糊涂的文青女们,作者的旅行方式,不值得推荐。读这本书最大感受,就是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论坛上翻帖子计划旅行的日子。并且我仍然相信那些林林总总的旅行论坛上的内容,是最能淘出好攻略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写得很好的博客或者是精华帖的合集。它具备为其他背包客写攻略的基本功能,语言简单内容直接,并不拐弯抹角。基本上把旅行时间,地点,路线,如何坐车,住在哪里,该看什么,遇到什么人,交代得非常清楚,再加上作者优美的点评,让整个中东国家的风土人情,地貌历史,建筑宗教,像一朵朵彩色的玫瑰,绽放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向往。尤其对于没去过的人,更是一本相当有说服力的初级向导。但是整本书的平均水平,并没有超越那些旅行论坛上的众网友的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类型的文章和作者太多太多了。对于常看攻略的人来说,这本书总体显得很普通。勾人眼球的,反而是作者随性大胆的旅行作风,无详细计划,用“随性”和“神来安排”这样的词汇给自己的旅行冠名。并且书中充满大量的“什么什么很便宜”,“逃票”,“能省就省”,“搭陌生人车”这样的内容,让我有些心生反感。这种旅行方式和态度,从我求学的的时候开始,甚至更早,就被无数文青女崇拜着。但是我对此的评论是,单身女子做这样的事,前提就是你长得不怎么样。我遇到过的这样的女子们,往往是长一双小而单眼皮的眼睛,头发凌乱的扎在脑后,一件冲锋衣,一个户外包。在人群中往往被男士忽略性别,但是在各个论坛中能和所有驴友打得火热。有耐心,善于雄辩。胆子奇大,颇具中性范。我猜只有这样的姑娘,单身旅行,搭车或者总是直奔预算的最低标准时,往往才能不遇到麻烦。因为有时候书中有些貌似浪漫的事,在现实中可能会让人尴尬甚至有安全的隐患。我的忠告是,如果你是位漂亮姑娘,那就把作者的旅行方式忘掉吧。好好做攻略,计划自己的路线,结伴出行,去做正规的交通,住标准稍好的旅馆,不要灰头土脸的在街上迷路,在旅行中拍些美的个人照,有点公主范,并时刻记住,安全第一。

我爱那如风如雾的女子

——小言《我的中东》为什么我们要行走在路上?不是为了梦想,也不是为了追寻,而是因为我们年轻。有一天,当我们不再年轻,我们可以用那些岁月慰藉剩下的时光。吴苏媚的文字清冷,幽淡,像是一阵清风,一重雾,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感。她的新作《我的中东》是一本关于中东的旅行记,多少勾起了多年前少年的回忆——三毛。三毛写的是撒哈拉,吴苏媚写的是中东,都带有沙漠的痕迹。人会因文字而喜欢一个人,更会因人而喜欢她的文字。少年时代读三毛的旅行文字,我深深痴迷于其中。尽管盗版书上的照片模糊不清,但我却好像认识她很多年,这就是对文字的眷恋。吴苏媚写亚喀巴,写佩特拉,写嫁给一个贝都因人,写沙漠里的无照驾驶,都有一股三毛的影子。沙漠上的文明大都带有一种苍凉和神秘,那里的男人粗犷豪爽,女人则柔媚性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则男人是弯刀,女人是蜂蜜。刀的锋利和蜜的甜软都可以要人的命,作为一个英雄(男人),要么战死于战场上的风之刃,要么死在美人的怀抱中,这是最好的归宿。架构在弯刀和蜂蜜之上的文明,且不说其深沉的历史感,单是那一份魅惑与浪漫,就会要人的命。阅读《我的中东》,使我想到了很多我喜欢的电影,比如《波斯王子——时之刃》,比如《黑金》、比如《沙漠骑兵》……以旅行的方式,深入到电影背后的风景去。某种意义上,作者踏破了想象构建的世界,比如拜火教的总坛,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拜火教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想象圣火之后遮着面纱的波斯美人眼神里的绚丽笑容,足够令人魂飞魄散的,至于天纵雄豪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方阵行进在沙漠上的壮丽之姿,那就更加令人心向往之了,还有大马士革弯刀,中东英雄萨拉丁……走在这样的土地上,想想都会笑出来。中东的土地,仿佛是上天准备的电影背景,美的炫目。那玫瑰一样的沙漠,沉睡着无数月亮的山谷,绝对写满了诗意。作者的笔法有白描,也有重彩。如写小镇碧布露斯,就像是用蘸满了颜料的画笔在画布上尽情涂抹,浓艳处像是叠叠玫瑰花瓣,浅淡处却又像一缕一丝的风和雾。她描绘自己在小镇上时说:忽然之间,我来到了一条无人的深巷,处处弥漫着淡色石块垒就的历史感,一排绿荫倾倒如盖,使天空与路面呈现一样的斑驳多姿。犹如这条路准备了数千年,等待着我一个人的到来。没任何他人的干扰,连只鸟都没有,万籁俱静,连风都忘记了流转。这样的文字充满了灵性,是会让人爱的。从约旦出发,在中东绕了一个圈,看到沙海,也看到大海。谁能想到,在沙漠边缘会有大海,但中东就有,埃及的西奈半岛有大海,土耳其的沙漠边缘同样有大海。无论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还是在大海中迷航的人,当他们看到那洁白的灯塔,他们就知道自己有救了。有人在海中寻找岸,有人在沙中寻找水,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啊,尽管你们不是朝圣,但我却仿佛看到了那些匍匐在朝圣之路上的身影。吴苏媚以我见我想,用浅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风格化的中东,将一个女性的足迹形之于笔下,这是可令人慕羡的。多年前看尚昌平的《荒原有爱》,我就喜欢上了那些爱行走的女子,因为她们干净利落。文字是最好的标本,示以青春,我会说,我爱那如风如雾的女子。

在无助与无解之间

“只身入乱局,一心住安宁。乱局无助,迷局无解,在无助与无解中发现最大、最坚固的爱,以及自由。”这是出版方在吴苏媚游记《我的中东》的推荐词里面的一小节,十分喜欢便把它抄录下来。游记我读过很多,无外乎我们寻常认知中的罗列了旅游策略、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等几种,可是吴苏媚的游记是建立在寻常意义之上,还意外地加入了早已被现代国人陌生化的关于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世界政治都有所涉及的“乱局中固守一隅安宁”的弥足珍贵,这是她的文字之所以给人以吸引的主要原因。中东是新闻媒体的热词,经常会与国际形势、军事企图、国家利益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但是应该说它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是陌生的,我甚至仅知道它在世界地图上一个大概的地理方位,而根本搞不清它究竟包括了多少个国家,譬如我们熟悉的埃及、伊朗、伊拉克、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苏丹、索马里……它们哪一个应该划分为中东。《我的中东》中,吴苏媚并没有为我们解析这样的疑惑。因为我发现她对于自己的行程是随意式安排的,即根本是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也没有那么刻意的时间性,“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向哪里”,就那么一个人随心随性随现实的想去哪就去哪,能去哪就去哪,“始终行走在无助与无解之间”,所以我怀疑她对中东的概念和认识也应该是模糊的,就连已然走行在中东动荡与自由之间的吴苏媚,甚至也有旁生出各种不相信和不确定的感觉。不过她的这种模糊显然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有使她的中东之行状况百出的悲催,但也有带给彼时身处与无助与无解之中的她颇多收获的喜悦。她一个人独享了长途旅行带给自己的所有新奇,当然也经历了一个人面对各种境遇时刻强烈的不确定性的挑战……最终她传奇地走过心中的圣地,并将这一径长旅的所有经历以及财富都小心地收入自己的囊中。吴苏媚让我对中东充满向往。不经意间,我甚至有种自己也行走其间的幻象,纵使是在“某个庭院里看到个小小的古老的清真寺,发现一座类似于教堂的古老建筑里藏着家书店……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领着三个穿黑色西装的盲人中年男子过马洛…….这些都是不起眼的事物”,但是作为陌生的旅人,我依然愿意如吴苏媚一样去关注那些平常样态下普通人的生活,依然愿意虔诚地感知自己一颗漂泊的心在某一刻被真情抚慰的痕迹,依然愿意在无助与无解之间,发现最大最坚固的爱与自由。

最美的旅行,事先没有地图。

后记我是带着沮丧的心情从印度飞往中东的,跑去德里康诺特广场的约旦皇家航空办公室,迅速地敲定了次日的机票。一刻都不愿意再等了,我很怕自己会飞回国。在埃及的时候,也想飞回国,土耳其时又开始查询回国机票……可最终还是完成了中东七国,之后又在印度混了三个月。一次没有返程机票的旅行,是开放式的结局。只有上帝知道,漫长的旅行会一路走到哪里,这张漫长的华丽的地图,是盛夏那天飞在空中时,我自己所不知晓的。我不知道真的会有机缘前往如此瑰丽的国家,土耳其、伊朗其实是意料之外的,以色列更是没抱什么希望,也不知道约旦最后会变成中转站。要搞懂中东的签证很麻烦,比如哪个口岸是免签证费的,哪个口岸收费特别贵,这个国家的签证在哪里最好办,怎么办,遇到难办的时候怎么办……以色列签证和哪些国家的签证有冲突,有伊朗签证能不能拿到以色列签?上帝把这片土地切得细细碎碎的,各种关系复杂,交错,也有趣。为了方便将来去中东旅行的驴友,我整理了2011年我所经历或者知道的一些签证、出入境信息,附在书里。这样大家就可以稍微少做些功课了。不过,信息都是随着时间、政局、各自的人品变化莫测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我当时在中东半年,手上一直都没有旅行指南,只在磨房网上摘抄了一些前辈的功略,也没有系统地看过,就是到了一个地方,扫一眼。旅馆名字写在了书里,通常找到了一家,就找到了一垛,旅馆们总是扎堆在某个区域的。至于吃,我认为美食这个东西是不用推荐的,喜欢吃的人,凭着嗅觉就可以找到美食。不在意食物的人,像我,就是随便吃吃的,没那么讲究——要那么讲究,也没办法长年累月地玩了。交通的功课,我也几乎不做,都是拜托旅馆里的人写好阿拉伯语,然后站在路边问人。关于中东的知识,我大多是边看边补的,一遍中东走完,不光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知识见长,宗教知识也同样受益。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是共通的。而且旅行所学到的,是更为生动的生活常识。你将要去学习如何去信任陌生人,以及取得他人的信任,辨识自己的处境,结识友人,避开危险。你要给自己划下底线,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试试看。你要一个人去面对整个世界,不要害怕,但也不能太蠢。你要吃得起苦,但也不能失去生活的乐趣。旅行不是苦行,旅行是一种浪漫的生活,去享受它,享受生命的自由,也享受自然本身。你会看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信仰,不要去批判它,或者在批判之前,先去了解它。所有的文明,都值得尊重。没有绝对先进的文明,也没有绝对落后的文明,它们只是不同。世间的美好,就在于不同,否则旅行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旅行,不仅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你自己,也会随之改变——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看到的每一幅美景,每一座美好建筑,都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丰盈你自己。谢谢那些日子的辛苦跋涉,披星戴月,谢谢路上遇到的那些帮助过我的朋友,你们都是上帝之手。因为经历了中东,中东就再也不是陌生人。整本书,都是我写给中东的情书,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机缘重返中东,中东是迷人的。只要一闭上眼,我就能想起开罗的街道,大马士革的清真寺,伊斯坦布尔的海,耶路撒冷的阴雨……我曾经拥有过那么多,并且将来再也不会失去他。我始终认为,最美的旅行,事先没有地图。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这不是更有趣吗?你把自己完整地扔在陌生的土地上,抛给未知的岁月,完全地丢掉了过去,也没有将来——所谓彻底的自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大多数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想抓牢些什么东西,想要寻找些安全感——为什么人们想要安全感?答案很残酷,因为人们其实心里知道,安全感并不存在。它永远不存在。“无常”永远在拂手消融所有安全感。安全感,就是人们辛辛苦苦在沙滩上垒起的沙堡,一波海浪卷来,无影无踪。当我接受无常后,就不再去寻找安全感了。当不再害怕失去什么的时候,也最终知道,什么都不可能拥有。是的,你可以拥有健康,亲人,朋友,钱,房子……但是,你知道的,一切都会有尽头。因为,你有尽头。这个终有尽头的你,如果不是某某人的女儿,也不是某某人的朋友,甚至不是你自己,那么你只是一抹幽魂,无所谓存在,无所谓消失。没有邮件,没有明信片,没有电话号码。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乎你的来去,你所剩下的,只有呼吸。当你走在街上,虽然有些异乡人出于好奇凝视你,可是,你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你不爱别人,也不被谁所爱,你不值得珍惜,也不需要惦念。你不负责解释你自己,你也可以拒绝听懂他人的语言。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重新拥有一个名字,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个编造的过去——我想起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过客》。用别人的身份,继续活下去,最后再用别人的身份,漠然地死掉。我非常喜爱《过客》结束时的那个长镜头,如此悲伤却又那么冷淡,也许悲伤,本身就是冷淡的。只有冷淡的悲伤才能持续余生那么久。诚实地说,很多时候,我就是想要作为一个身无长物的人活着。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虚伪,没有微笑,连颔首也没有,即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偶尔一回头,在他人的风景里,知道这个肉身,只是寄居。经常有人问我,那么接下来你要去哪里呢?有时候我回答:“南美,非洲。”有时候我索性说:“我也不知道。”两者皆然。讲出具体的地方时,我以为我有选择权。讲我也不知道的时候,我明白很可能我并没有。其实对于能不能去南美或者非洲,我一点也不在乎。对于明天会在哪里,我也不想去太多计划。在应该去那里的时候,我的心会跳起来,转向那个方向。到那个时候,我再努力看看。对于没有去过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那一点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比不上已知的甜蜜。中东,就犹如我的昔日情人。他的闪闪发亮,他的神秘幽香,他那些活在历史书页间的传说,他低头时的凄楚,傍晚的日落,伟大的建筑,陌生人擦肩而过……我曾经,在那里,不知死活地混了好些时日。如今,我脑海里仍然存活着许多美丽的、忧伤的、永不再来也永不消逝的片断。每当想起这些我一个人知晓的细妙幽微,大概,在梦海深处,也会独自微笑起来。谨以这本书,献给迷人的中东。

她把旅行当生活

吴苏媚的旅行,似乎都是随性而至。在印度禅修、倒立完毕,便踏上了中东的旅程。对于中东,大部分人都是不熟悉的,但也因为不熟,所以好奇心更重,想去窥探的心情更甚。历史书里的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尼罗河悠扬流淌抚遍了埃及子民,金字塔宏伟壮观令人仰望,拉美西斯时代下的鼎盛文明,这一切都令人向往。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中东,因宗教问题引发剧烈冲突的中东,爱“蒙面”生活习俗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中东,北倚地中海南靠阿拉伯海土壤肥沃历史悠久的中东,一切都让人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可我们因各种原因不能前往时,便只能跟随别人的脚步,用他们的眼睛来感受中东,到底有如何的风采?吴苏媚是一个好的旅行者,也是好的记录者,她笔下的游记就是带了她的眼睛去看的世界,幸好她的文笔不错,文字也简约,不会有看流水账的感觉,而且她常会写些灵光一现的言语,读来甚妙。这是一个孤独的旅者,却有着从容不迫、安然自立的姿态,在一场漫长的行程中,她辗转多国,万千景象,不变的是依旧炽热的行走在路上的心。大马士革有好吃的冰淇淋,面对签证官一定要摆出最无邪的笑脸,遇到好旅店带来的好心情可抵过一路的艰辛,黎巴嫩的物价极高住宿吃饭都是中东最贵的,伊朗博物馆里的珠宝让人晕眩感慨有再多的钱也买不了全部珠宝,死海的寂静安然能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伊斯坦布尔是最美的城市没有之一……这一切七零八落无头无脑的言语,就是作者一路上的见闻,毕竟一个人的触感再强,也抵不过历史的叙述,我们在旅行中能触摸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边边角角,已是万幸。只能以己之力,去体验,去接触,去从中汲取当地的文化,然后化为所见所感。有人不喜欢吴苏媚这般的行走,想方设法买学生票,去旅馆居住也找便宜的多人间,认为旅行就应该为当地拉动GDP,毕竟不花钱的旅游怎么算的上旅游呢?不过我却明白,当我们认为旅行是生活中锦上添花的一笔时,苏媚已经把旅行走成了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计较,那么苏媚也会为旅行中过贵的门票和住宿而计较,用脚丈量着土地,也秉着用更少的钱走更多的路,这样的旅行想必是很多人不能理解和赞同的。我喜欢苏媚笔下的游记也大抵是因为她早已把旅行变成了生活。生活总是多彩的,旅行所以动人。

读到孩子气真是满心欢喜

连读吴苏媚两本游记,大概是同处东方又学习瑜伽的关系,对中东的印象不如印度来的熟悉。历史人文宗教风俗,脑子里能反应上来的多是美剧《圣经故事》,外带新闻里看来的战地记者工作状态。书里读到作者旅行功课里的一本游记就来自于一名外国记者时,心想,虽然不喜欢新闻,但记者从政治社会的视角解读过一方土地之后,再配以专业训练过的文字素养,写出的游记又会是另一番滋味吧。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想起陈绮贞念的那些os旁白,脑子自动把字码换成声音,就是这样的语气呢。跟着文字也想象作者旅途中的各种画面,比如一个人屁颠屁颠的瞎晃的呆样子或者发现一个莫名其妙的笑点就自顾自的笑起来。还有好几次划下来那些想收入#为什么读到这里你会笑#的片段,只是实在太多,只好作罢。“为什么人们想要安全感?答案很残酷,因为人们心里知道,安全感并不存在。”读到后记这一句,心想真实的文字就总是会戳中靶心,又被掐出眼泪啦。我不觉得吴苏媚的文字是那种推荐里标签的清冷感,我到底是在哪里读到了清冷两个字呢,豆瓣?微博?书里?记得是好几个词标成一排,又怎么都找不到了。不重要啦,总之,我读到且满心欢喜的是,那股孩子气、充满趣味的调调。以下书摘:————————————————————————————晨昏交替,阴阳融合,一些不可逆转地逝去,另一些则无法抗拒的涌来。在自然能量浩瀚地展示神迹时,自我就成了一个绝对不重要的旁观者。P11我能够千里迢迢来到中东的土地上,并不是个人的意志,个人的意志不足以支撑起这么浩瀚壮丽的旅行。一切都是印沙安拉。P45我太感激埃及博物馆不让拍照的规定了,否则真会拍到手软。因为免去了摄影的负担,就可以更为专注的用眼睛去领受艺术品的伟大了。P47自然之美与人类的美是不一样的。人类的美是渐趋衰退的,而自然之美,它总是排山倒海般袭来。你只能一次次在天堂中沉醉,每一次沉醉,都回到故乡。P62真正的没经就应该这么宁静的,看见了就是看见了,听见了就是听见了,没有旁白,没有评价,也不需要参考意见。P72排在我前面买票的是个六七十岁的白人老头,当他双手颤抖的掏出学生证来时,我都笑了。埃及人真是和善,虽然质疑了几句,还是卖了学生票给他。P73人的生活不是由强烈的感情构成的,构成生活主体的,反而大多是这样淡淡的情怀。它并不是很重要,没有它,你也不至于去死,但它作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温暖的存在着。P152只要你不把自己低到尘埃,就可以超逸云上,也可以微笑的忆起过往。P167你要一个人去面对整个世界,不要害怕,但也不能太蠢。你要吃得起苦,但也不能失去生活的乐趣。旅行不是苦行,旅行是一种浪漫的生活,去享受它,享受生命的自由,也享受自然本身。P201为什么人们想要安全感?答案很残酷,因为人们心里知道,安全感并不存在。它永远不存在。P202


 我的中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