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32762293
作者:[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页数:434页

作者简介

《玉米人》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人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品,堪称艺术精品。
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是为了糊口和生存,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玉米是由人变化而成,同时人靠食用玉米而生存。而土生白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种植玉米是为了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全书还讲述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如马丘洪的传说和野狼邮差的传说。马乔洪在去寻找未婚妻的路上被一团萤火虫包围而消失。传说他变成了幽灵,全身闪闪发光,常常出现在被点燃的玉米田里。野狼邮差的妻子离奇失踪。失魂落魄的邮差在寻找妻子的路上迷失在了群山之中。村里派去找他的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只丛林野狼。

书籍目录

译本前言
魔幻和现实的融合
加斯巴尔-伊龙
马丘洪
七戒梅花鹿
查洛·戈多伊上校
玛丽娅·特贡
邮差——野狼
尾声
后记
授奖词
受奖演说
拉丁美洲的小说一一时代的见证明
作者小传

内容概要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著名作家、记者和外交官,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城,父亲是位有名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师。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遭到迫害,全家被迫迁入内地,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奇特的风格和神话的氛围而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仙的经典之作。1967年“由于出色的文学成就”、“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的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玉米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后记】得失寸心知 作者:刘习良(《玉米人》译者)7月中旬,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辑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出版社最近买到了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三部代表作的版权。”其中之一就是《玉米人》。出版社希望使用我和笋季英的译本。初读来信,心情亦喜亦忧。作为译者,自然高兴看到自己的译著和尽可能多的读者见面,更何况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外国文学的专业出版社,而且购买了《玉米人》的中文专有翻译和出版权。忧的是如今社会浮躁风气甚盛,究竟还有多少人肯于坐下来,静心阅读纯文艺作品?刘编辑告诉我中文版《玉米人》已经绝版,不少读者还是希望买到这本书。阅读市场调查是出版社的专长,我宁可相信他们的结论。于是,经过反复沟通、商讨,终于在7月下旬双方签订了《委托翻译合同》。事情一旦确定下来,翻译《玉米人》的往事,再一次浮现眼前。那是1980年4月下旬。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同窗老友陈光孚建议我和笋季英翻译《玉米人》。那时候,我对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创作了解甚少。只知道他的《总统先生》被称作“政治小说”,《玉米人》被称作“社会小说”。6月上旬,拿到原著,读了开头几页(描写加斯巴尔•伊龙似梦非梦、亦梦亦觉那一场),竟然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下去,书中出现了一些故事情节,能够读懂了。试译了两三页,实感力不胜任。犹豫了四个月之久,到10月上旬方才勉强答应下来。不料,这颗“苦果”我们竟啃了四五个春秋。1979年,我被任命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拉美部副主任;1982年,又被任命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笋季英在中共中央联络部工作,经常陪同来华访问的拉美外宾到国内四处访问。对我们来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纯属业余爱好。因此,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清晨、夜晚以及节假日。屈指算来,至少花费了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才算完成。翻译《玉米人》之前,我们已经合作翻译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恶时辰》以及几篇短篇小说,从来没有感到如此费劲。我们一起研究过:这是为什么?结论是:翻译《玉米人》我们有四方面的不足。首先是不熟悉作品中描写的危地马拉印第安人的生活细节,特别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书中大量出现的饮食服饰、宗教典仪、民风民俗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表达这类事物的名词都成为大大小小的“拦路虎”。其次是不大了解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那些神奇怪异、亦真亦幻的场面和半醒半睡的状态,既难理解,更难表达。第三是对阿斯图里亚斯的创作道路,尤其是《玉米人》的创作意图,缺乏基本知识,难以自觉地把握和传递作品的气韵和特色。最后是我们的汉语修养远远不足以传递这位具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的丰富多彩的语言。作者对山林大火的威势、夜行山路的恐怖、野宴的热闹、市廛的繁华等场景做了细腻入微的描绘,使用了大量方言土语,创造了许多新奇的比喻,加上巫师的咒语、疯子的胡话、江湖医生信口开河、豁嘴儿人口齿不清,都要求译者掌握广泛的语言知识。“病因”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一般地了解拉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和现状,并非难事。只要查阅书架上存放的有关研究印第安人的中外文书籍、杂志,就可以了。另外,我曾经做过七八年的口译工作,和外宾闲聊时,听到不少关于印第安人的故事。但是,直接调查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幸的是1985年笔者有机会随同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访问墨西哥。在参观人类学博物馆时,看到一幅巨大的壁画。占居画面中央的是一颗茁壮的玉米杆,根部牢牢地扎在地下,下面横卧着一个印第安人。这幅画形象地告诉人们印第安人对“玉米”和“人”的关系的认知。他们认为“玉米”和“人”之间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靠食用玉米维持生存,死后化作养育玉米的肥料。如此循环往复,维持着印第安人的繁衍。代表团还游览了著名的印第安人遗址——奇琴伊察。导游领着我们参观了建筑完美的金字塔、精美的石雕和各种器物。还详细地介绍了印第安人对天神羽蛇的虔诚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生死观。这些间接的调查总算帮助我们迈过了一道门槛,对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不是外国文学的研究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钻研国外流行的各种文学流派。只是为了翻译《玉米人》,才阅读了少量介绍超现实主义的文章,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从中得到的好处不过是不再为阿斯图里亚斯创作手法(不同于我们比较熟悉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感到惊奇而已。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文学主要流派,也是我国拉美文学研究人员的热门话题,报刊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阅读这些论文,加上青少年时期阅读过《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等古典小说,觉得魔幻现实主义还是不难理解的。结合翻译《玉米人》的体会,笔者也大胆提出了对魔幻现实主义内涵的表述(见“译本前言”)。1983年6月,我们翻译了两篇国外文学评论家撰写的论述阿斯图里亚斯作品的论文。一篇是危地马拉学者劳尔•列瓦的《阿斯图里亚斯的几部主要小说》;另一篇是墨西哥学者阿赖德•弗帕的《阿斯图里亚斯作品中的现实和非现实》。翻译这两篇论文,受益匪浅。 主要收获是对阿斯图里亚斯的生平、创作道路、创作意图、语言风格以及美学追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做好“外围”努力的同时,我们一刻没有放松翻译《玉米人》这一“核心业务”。我们两个人都没有专门研究过翻译理论,特别是文学翻译理论。翻译西语文学作品,只能靠“笨功夫”。第一步是“粗译”,就是以比较快的速度尽量准确地完成初稿。第二步是“细加工”,就是对初稿动“大手术”,花费的时间最多。在“把文学翻译视为翻译文学”的理念指导下,尽量用纯正自然的汉语修改初稿中屡屡出现的西化句子。第三步是“再加工”,对抄清后的二稿加工润色,重点在于求得译文通篇风格的统一。第四步是通读,自己读,有时也请“第一读者”读。在通读的基础上对三稿做适当修改。最后一步是阅读清样,只改动那些非改不可的地方。对这套做法,我们曾戏称为“死中求活”,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以勤补拙”吧。就这样,1985年8月终于五易其稿,交出了全书译文和前言、附录。翻译需不需要查字典?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事情。但是,的确有人说我:“你搞翻译,全靠字典。”虽然在北京外语学院本科学习了四年,又在高级翻译班进修了两年半,我还得承认,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的语汇仍然有限,不靠字典还是真不行。但是,“全靠字典”也不能解决所有难题。阿斯图里亚斯在《玉米人》中使用了大量的危地马拉特有的方言、俚语。按照字典的释义,有些词在原著的上下文中根本不通,或者干脆没有收入。运气再次眷顾我们。1984年,笋季英接待了一位危地马拉来访者,借着访问的空闲时间向他提出了一二百个语言问题。对方热情地一一作答。有些问题甚至引得他哈哈大笑。据来宾说,除了像他那样土生土长的危地马拉人之外,其他拉美国家的人恐怕也弄不懂那些方言俚语。自从1953年秋季进入外语学院,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60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离开翻译工作。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从事中译西。中年以后,才开始西译中工作。我对翻译任务的理解,简单地说,是把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无误地——理想的目标是“完美无缺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在内容上,译文对原文具有绝对的依附性,这就决定了翻译本质上是一项被动性工作。在形式上,译者则应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恰如其分地运用创造力,尽量完好地传递原文的风貌。因此,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译者凭借主观条件(主要是知识修养和语言功底)不断摆脱被动、发挥主动性的过程。以切身感受而言,笔者一直觉得翻译是个“苦差事”。“苦”就苦在译者非常被动。郭沫若先生是翻译大家。他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中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因为“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又是一件“乐事”。严复先生对翻译的“苦”“乐”有过绝妙的表述。遇到难解之词,“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经过反复推敲,多方查询,前后对照,突然“心悟神解,振笔而书”,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可谓其乐无穷!这些都是翻译先辈们的至理名言,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如今,从事行政工作15年后,重返本业,喜悦之情绝非言语所能表达的!刘习良2012年8月3日于知还室
  •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行者,阿斯图里亚斯有两部作品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政治小说”《总统先生》通过塑造一个具高度抽象性的独裁者形象揭示了拉美专制制度的罪恶和人民大众的疾苦;“社会小说”《玉米人》则广泛吸收印第安神话,大量使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语言,刻画了一幅从山区、乡村到集镇、都市的亦真亦幻的印第安风俗画卷。后来的拉美作家或多或少循着这两条路子进行创作,阿斯图里亚斯也是他们中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魔”由心生《玉米人》没有核心故事,其线索是漫溢散射式的。小说以土地争夺战展开,印第安酋长伊龙率领的部落,在政府骑警队和投靠政府的印第安人的双重围攻下惨遭屠戮,部落萤火法师临死前施下毒咒。多年后骑警队队长死于“第七次烧荒”,投敌的印第安人则被杀的被杀,绝后的绝后;幸存的小女孩玛丽亚·特贡为盲人戈约收养并与之成婚,玛丽亚离家出走后戈约踏上寻妻之路,不幸锒铛入狱,他在狱中邂逅从未谋面的儿子小戈约,一家人总算团圆。这部小说的时间设置非常别致,以断线跳脱而非连续性的方式铺设(读者在阅读时未必马上能觉察到),其中的罅隙埋伏了种种人生的悬念。我们看到,只需一代人的工夫,萤火法师的诅咒、“第七次烧荒”、“玛丽亚·特贡峰”,等等,都成了传说和神话。阿斯图里亚斯笔下的魔幻色彩,主要是心理上的超现实主义。换言之,“魔”由心生,作者精确地抓住了人在危急、恐惧、彷徨、忧郁、焦虑……时的心理活动,将之投影于外物,通过外物施之视觉、听觉、感觉上的变形,反映人心的扭曲和变形。托马斯先生设毒计害死酋长伊龙后,眼睁睁地看到一只预示断子绝孙的“嘤嘤哀鸣的小鸟”不离妻子左右,即是其恐惧的心所造的幻影;骑警队夜过森林遭遇颠簸起伏的大地、缠绕虬结的树枝、殷红似血的月亮、如蝗虫漫天飞舞的落叶,则是群体参与屠戮印第安部族恶有恶报的心理反映。作者写得最妙的是盲人戈约,戈约失明时才能认识玛利亚的美善,复明后反而认不出她了,亦即他借以“看见”玛利亚的是“心眼”,而非器质性的眼睛,这“心眼”注入了满满的关于爱情、信仰和生活的美好想象。一当“真眼”复明,“心眼”闭合,他看到的则是满目丑恶。“生活永远不会消失”本书还写了大量印第安神话和传说,有些传说只需一代人就能成形,还有一些则是人为编造的,山寨味甚浓。但我们未必能将之当成“迷信”一棍子打死,盖因这些东西的产生有其人文、社会和心理上的渊源。托马斯先生失去儿子后,臆造了儿子变成“萤火天灯”的传说,反映了失独父亲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玛丽亚·特贡峰”作为离家出走的妻子的象征,投射了留守丈夫孤身只影的失落和渴望……这些东西当然是愚昧的,但它们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如果换作今天的大都市,用以慰藉人心的,恐怕就是电视、电台、网络、报纸上的情感专栏了。这些东西讲科学、讲真理吗?还是听听《玉米人》中蒙查大婶的说法吧:“真也罢,假也罢,反正它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是这儿的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是不会消失的。生活里包含着各种风险,可生活永远不会消失。”此外,书中关于“人神合一”、“人兽合一”,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叙述在邮差尼丘/野狼、巫医库兰德罗/七戒梅花鹿之间来回切换,则代表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世界观。玉米养人,是人的血肉的来源,人因之繁衍子孙,延续后代,人死之后复归尘土,作为养料供玉米茁壮成长。这种“人—玉米—土地”的共生关系使印第安人形成一种朴素的伦理观:卖玉米和土地即是卖血肉和子孙,烧荒毁林不啻截断土地的经脉,滥垦滥伐更是污染其血液。这种观念与其说挑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道德制度,毋宁说是某种人生价值的阐发——信仰万物有灵,继而尊敬我们的地球,总要好过不计后果、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玉米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委实令人深思。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著名小说家、诗人稿件来源:i时代报 2014年2月26日 作者:虾米
  •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行者,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有两部作品为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政治小说”《总统先生》(1946)通过塑造一个具高度抽象性的独裁者形象揭示了拉美专制制度的罪恶和人民大众的疾苦;“社会小说”《玉米人》(1949)则广泛吸收印第安神话,大量使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语言,刻画了一幅从山区、乡村到集镇、都市的亦真亦幻的印第安风俗画卷。后来的拉美作家或多或少循着这两条路子进行创作,阿斯图里亚斯也是他们中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7)的小说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并非完全由拉美本土而生,其一部分根源在欧洲。具体到阿斯图里亚斯,他从小随家人生活在印第安土著居民中,成年后一度客居欧洲,耳濡目染欧洲各个流派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阿斯图里亚斯日后自承,“我的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同土著人那种介乎现实与梦幻、现实与想象、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思想方式相一致。”《玉米人》即是外阜与本土两种艺术、两种“思想方式”高度一致的典范。《玉米人》没有核心故事,其线索是漫溢散射式的。小说以土地争夺战展开,印第安酋长伊龙率领的部落,在政府骑警队和投靠政府的印第安人的双重围攻下惨遭屠戮,部落萤火法师临死前施下毒咒。多年后骑警队队长死于“第七次烧荒”,投敌的印第安人则被杀的被杀,绝后的绝后;幸存的小女孩玛丽亚•特贡为盲人戈约收养并与之成婚,玛丽亚离家出走后戈约踏上寻妻之路,不幸锒铛入狱,他在狱中邂逅从未谋面的儿子小戈约,一家人总算团圆。这部小说的时间设置非常别致,以断线跳脱而非连续性的方式铺设(读者在阅读时未必马上能觉察到),其中的罅隙埋伏了种种人生的悬念。我们看到,只需一代人的工夫,萤火法师的诅咒、“第七次烧荒”、“玛丽亚•特贡峰”,等等,都成了传说和神话。阿斯图里亚斯笔下的魔幻色彩,主要是心理上的超现实主义。换言之,“魔”由心生,作者精确地抓住了人在危急、恐惧、彷徨、忧郁、焦虑……时的心理活动,将之投影于外物,通过外物施之视觉、听觉、感觉上的变形,反映人心的扭曲和变形。托马斯先生设毒计害死酋长伊龙后,眼睁睁地看到一只预示断子绝孙的“嘤嘤哀鸣的小鸟”不离妻子左右,即是其恐惧的心所造的幻影;骑警队夜过森林遭遇颠簸起伏的大地、缠绕虬结的树枝、殷红似血的月亮、如蝗虫漫天飞舞的落叶,则是群体参与屠戮印第安部族恶有恶报的心理反映。作者写得最妙的是盲人戈约,戈约失明时才能认识玛利亚的美善,复明后反而认不出她了,亦即他借以“看见”玛利亚的是“心眼”,而非器质性的眼睛,这“心眼”注入了满满的关于爱情、信仰和生活的美好想象。一当“真眼”复明,“心眼”闭合,他看到的则是满目丑恶,世间的和人心的。本书还写了大量印第安神话和传说,如上文所述,有些传说只需一代人就能成形,还有一些则是人为编造的,山寨味甚浓。但我们未必能将之当成“迷信”一棍子打死,盖因这些东西的产生有其人文、社会和心理上的渊源。托马斯先生失去儿子后,臆造了儿子变成“萤火天灯”的传说,反映了失独父亲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玛丽亚•特贡峰”作为离家出走的妻子的象征,投射了留守丈夫孤身只影的失落和渴望……这些东西当然是愚昧的,但它们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如果换作今天的大都市,用以慰藉人心的,恐怕就是电视、电台、网络、报纸上的情感专栏了。这些东西讲科学、讲真理吗?还是听听《玉米人》中蒙查大婶的说法吧:“真也罢,假也罢,反正它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是这儿的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是不会消失的。生活里包含着各种风险,可生活永远不会消失。”此外,书中关于“人神合一”、“人兽合一”,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叙述在邮差尼丘/野狼、巫医库兰德罗/七戒梅花鹿之间来回切换,则代表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世界观。玉米养人,是人的血肉的来源,人因之繁衍子孙,延续后代,人死之后复归尘土,作为养料供玉米茁壮成长。这种“人—玉米—土地”的共生关系使印第安人形成一种朴素的伦理观:卖玉米和土地即是卖血肉和子孙,烧荒毁林不啻截断土地的经脉,滥垦滥伐更是污染其血液。这种观念与其说挑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道德制度,毋宁说是某种普世价值的阐发——信仰万物有灵,继而尊敬我们的地球,总要好过不计后果、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玉米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委实令人深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原来略萨那一套结构技巧是学阿斯图里亚斯来的。
  •     123♛ 虽然看得我昏昏沉沉的…我之前从未看过危地马拉作家的书,这本书是了解危地马拉启蒙书…在男性名字前面加唐.,女性加唐娜.是尊称。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善用黑曜石制作斧子、刀子、箭镞。传说每个人生下来都要找个保护神,是一种动物,叫“纳华尔”,而人是可以转换成“纳华尔”的…
  •     大师作品,读不懂啊读不懂
  •     每个词都展现出它的价值和美感。个人觉得魔幻现实主义题材对于中国大陆很好理解,毕竟环境使然。有个小问题在于二位翻译是东北人么,对于俚语的翻译太东北化了。
  •     玉米人,七戒梅花鹿,腾夫拉德罗谷的第七次烧荒之火,萤火法师…阿斯图里亚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光怪陆离、令人着迷的形象,谱写了一曲殖民统治下中美洲的苦难史。Ps:锁在树底下的卡利斯特罗和《百年孤独》中同样被锁在树底下的霍.阿.布恩蒂亚是何其相似。
  •     内封很好看 译本应该是最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之一 手动点赞阿斯图里亚斯
  •     原本读了译者前言觉得没意思,不过阅读越觉得好,拉美的现代化,“玉米人”的内涵,“纳华尔主义”的一半人一般守护神的神话传说,结尾的“负鼠”伊克一家像一只只蚂蚁搬玉米的川流不息,像达利画中的一只只蚂蚁……也许蚂蚁活得比我们更长久……
  •     无与伦比
  •     卖酒的那段笑死
  •     文字来说是很不错的,但是不太喜欢这种魔幻现实主义
  •     翻译别具一格。拉顿哈给顿的纳华尔一定是鹰呀!
  •     真是hurt
  •     读得迷迷糊糊的,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     有跟百年孤独相似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阅读体验,书中的大量描述如同阿斯图里亚斯所认为的那样,拉美文学的语言正在努力逃脱卡斯蒂利亚语语法的限制,让每个词语都发挥个体价值。
  •     毫无疑问是本好书,就是阿斯图里亚斯的笔法太花哨了,看下来有点乱。
  •     8.8
  •     11st
  •     过去的人和事不会消逝,而是化作神话传说在今人的生活流传。非常喜欢前半部分伊龙酋长和骑警队那条线,后半部分相比起来描写略显冗长。
  •     1967 危地马拉版艾特马托夫
  •     当年的诺贝尔标准真是低啊。
  •     很朴实。玉米是一个民族原始的载体,而这种魔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或范围,反而非常局限,反映的就是印第安人的抗争。里面的小细节小故事很有意思。
  •     不是很好读,但是读过很能了解那个时候和那个地方的那些人的生活与经历。和原来读过的拉美作家风格都不一样,偏向民间故事,然后生活中有政治。
  •     将印第安神话、社会矛盾、民族心理和人世冷暖熔于一炉的奇书,“魔幻”在作者手里更像是吉普赛巫师的惊人预言。难怪作家陈应松称其为:“文学的远方气象”——那种脱离平凡,反观现实的奇特意境。推荐。
  •     两个小时囫囵吞枣地读完 很神奇中间有些都是扫过的 最后几章却能让我了解整个故事 而且似乎一清二楚 说出了看疯狂动物城时心中的疙瘩 人-野兽 用原始的视角 点明现在的问题 如蝼蚁不息 整本书的回环 真是绝了 我以为我会读不下去的!最后荡气回肠 一万六千只老鼠 读的时候会想将来还会读第二遍的 现在让我震撼的还只是这个故事的回环。其他的我还没读出来
  •     超喜欢开篇的那个梦。
  •     神奇的拉美大地…… 金灿灿的玉米地的危地马拉
  •     浓烈的拉美风情,印第安人的民族传统,那些噩梦一般的图腾式的幻影,都令人深深为之倾倒。
  •     闪光的兔子从一颗星星跳到另一颗星星,预示着危险。此类神奇的句子俯拾皆是,在文中。简直不能一目十行,只能十行一目了。为璀璨的印第安人古老文化而心醉神迷。20170108。4hr。
  •     没想到这本13年出版翻译的名著在豆瓣上只有193个人阅读过。正如译者说的,这本书刚读起来很难懂。我第一次接触这样魔幻现实主义确实读了几十页差点要放弃,幸好快要放弃的时候开始,马丘洪章节的一些故事叙述明白了,慢慢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读着读着越来越觉得精彩,特别是到了野狼那一章,开始慢慢熟悉起作者的文字风格,看起来比较轻松。本以为各个章节是独立的小故事,单读到后来你才会发现各个故事 是相互独立又相互有联系的,突然让我联想到昨天看的程耳的电影《边境风云》,莫名感觉他们的手法有那么一丝相似性。以前看一些小说总觉得一般能猜到故事的结局,而在阿斯图里亚斯的书里,我连下一页的情节都猜不到,为了再次深刻理解魔幻现实主义,MARK下他的另外一个代表作《总统先生》
  •     眼花缭乱
  •     极酷的世界观 外婆讲的故事
  •     读完只觉灵魂丝线般一根根抽离。结尾时谜已一一褪去,露出骨架般清晰的脉络。有时会想没有最后多好,是不是这样故事会继续,就可继续品尝这缪斯之酒觞,微凊之西风…
  •     基于玛雅文化中玉米神图腾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     文字淡,不魔幻,反而是时空上更有意思。 然后新老作品在一个语言平台上,所以。。。
  •     一个沸沸腾腾的荒蛮世界 一个波谲云诡五光十色的大陆
  •     传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开山鼻祖”,比《危地马拉传说》和《总统先生》读起来都要顺畅,不知道是不是译文带了点东北口音的缘故。
  •     拉美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风光都太有吸引力。神话传说与迷信很有意思,翻译有点想要体现原文的绮丽却力不从心的感觉。
  •     莫言啊莫言,你这个狡猾的胖子。
  •     作者脑洞挺大的,一个皆大欢喜的团圆故事,架构在广袤的美洲大地上。
  •     残酷。
  •     从小就是一名喜欢怪力乱神的民间故事的小朋友的我(我也觉得“的”有点多),比起《总统先生》更喜欢《玉米人》。
  •     杰作。
  •     他(作者)使用的语言好似神奇的格查尔鸟一样光彩夺目,好似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客观物质世界与印第安传说中神的世界是相通的,梦幻和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世界,给一切涂上神秘的色彩。。。” 在印第安人心目中,人靠吃玉米维持生命玉米即是人;人死后可以使土地肥沃,帮助玉米生长,人即是玉米。如此循环往复,维持着印第安人的繁衍。
  •     拉美人的世界观和我们是有差别的,
  •     情节不难理解,但是文化差异还是存在的。
  •     哇!
  •     明明是原本聒噪又烦人的贫穷、战争、苦难,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诗意的生活,同时保留了原有的神话传说的完整内核。另外,后附演讲(拉丁美洲的小说——时代的见证)干货十足,解释了小说中魔幻部分的存在土壤和现实意义。
  •     惊心动魄
  •     后篇看不懂
  •     经过思考过后,人是无法承担完整的灵魂的,于是在文学中常常要分一块给动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