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儿,照相啦!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62469124
作者:【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页数:281页

后记

将冯内古特归入黑色幽默作家,应该没有疑义,作家本人也多半认同。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没有国家的人》中说他自小就喜欢讲一些滑稽有趣的事情,并发现开玩笑是聊天的一种好办法。而且他认为:幽默差不多是对恐惧的生理反应,大量的笑是由恐惧引起的。这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黑色幽默。冯内古特说,面对恐惧和灾难,有一种东西叫做没有笑声的玩笑,弗洛伊德称之为“绞刑架上的幽默”。确实,遭遇二战中惨绝人寰的德累斯顿大轰炸,其中一个反应就是笑,没有笑声的笑,苦笑,于是我们读到了黑色幽默的经典作品《五号屠场》。    ……    英国当代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认为冯内古特利用科幻小说的技巧揭示战争给人们造成的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虽然冯内古特自称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他并非虚无主义者,他在小说中嬉笑怒骂,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但他心内深处对人类仍没有放弃希望,在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没有国家的人》的题词中,他重申:善没有理由战胜不了恶。在去世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他描写了诸多小人物的善良和生活的温馨,“欧·亨利式”的结尾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在《时震》的序言中,冯内古特说自己“一定是个疯子”,但我们知道,冯内古特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假设自己在2010年依旧活着,但2007年,这个饶有情趣的老顽童死了。从此,天堂也许多了几分热闹,但这个世界多少有些寂寞。    2012年3月于南京大学

作者简介

☆冯内古特生前未出版作品系列☆
冯内古特黑色幽默作品集:《看这儿,照相啦!》、《众生安眠》
※库尔特•冯内古特:幽默是一种远离残酷生活,从而保护自己的方法※
◆他是美国几代人的偶像,集黑色幽默、后现代主义、科幻为一体的文学大师
◆他是“没有国家的人”,是“五号屠场”的幸 存灵魂,是悲观到骨子里的幽默大师,他以笑声应对灾难、荒诞、绝望。
本书是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未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精选了14篇短篇小说,秉承冯内古特一贯的幽默,每个故事都是一则寓言,用夸张幽默的手法再现了工厂、酒吧等地方发生的生活趣事。这些寓言式的故事优美耐读,充分体现了冯尼古特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读者在发现现实生活的不足的同时,也对理想生活充满了憧憬。

书籍目录

001 库尔特· 冯内古特致沃尔特· J. 米勒的信
005 康飞多
021 费巴
037 屋顶上的喊叫
053 艾德· 卢比的私人会所
109 唱给塞尔玛的歌
127 镜厅
147 可爱的小家伙
159 你好,莱德
177 小雨滴
197 石化了的蚂蚁
217 一个报童的名誉
227 看这儿,照相啦!
235 宇宙之尊
257 出色的解释者
269 译后记 冯内古特小说的科幻色彩

编辑推荐

他是美国几代人的偶像,集黑色幽默、后现代主义、科幻为一体的文学大师他是“没有国家的人”,是“五号屠场”的幸存灵魂,是悲观到骨子里的幽默大师,他以笑声应对灾难、荒诞、绝望。冯内古特生前未出版作品系列冯内古特黑色幽默作品集:《看这儿,照相啦!》、《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幽默是一种远离残酷生活,从而保护自己的方法※

前言

亲爱的米勒:    在最近给你的信之外,我似乎觉得需要再说些什么。这就是关于流派这档子事:绘画流派、诗歌流派、音乐流派、写作流派。战后几年,我是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的一名研究生。在一个名叫斯洛特金的聪明又神经质的导师的怂恿下,我对流派的概念(稍后我再来解释这是什么意思)产生了兴趣,决定以此作为论文的选题。我写了四十页,主要是对巴黎立体派作研究,但系里的老师告诉我,我最好写与人类学相关的东西。他们很有把握地指出(斯洛特金则不置可否),我对1894年的印第安鬼魂舞感兴趣。不久我花光了钱,便与GE签约,有关鬼魂舞什么的(尽管很有兴趣),除了那些笔记,再也没有了下文。    但我无法摆脱斯洛特金重视流派的思想,如今,似乎你、我、诺克斯、麦克奎达,以及我们感兴趣的任何作家都与之有关。斯洛特金认为,没有人仅凭自己就能获得伟大的艺术成就;他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中的佼佼者。这很好地解释了立体派,而斯洛特金也有充分的理由来解释歌德、梭罗、海明威,以及你可能提及的任何作家。    如果这并非百分之百正确,但亦有足够的真实性让你产生兴趣,或许还会有所裨益。    斯洛特金说,流派使人增加无限的勇气,为文化添砖加瓦。流派给予他信心、团队精神、丰厚的智力资源——也许最重要的是——对片面性很自信(我对四年前斯洛特金说的话有主观的理解,所以,不妨说是冯内古特,斯洛特金的一个派生物说了这些)。说到片面性,我深信在艺术中,如果有人事事通情达理,看清事物的方方面面,宽恕所有的罪恶,那他就可能一钱不值。    斯洛特金还说,在艺术中,一个人无论怎样,只能属于某个流派。我不知道你属于哪个流派。我的流派眼下包括利特尔和维尔肯孙(我的经纪人),还有伯格,再无其他人。因为渴望得到他们每个人的支持,我为他们写作——既要品位高,也得卖相好。    现在我凭一己之力已经工作了五个星期。我重写了一个中篇,还捣鼓出一篇小小说和几个五千字左右的短篇。其中一些也许能卖出去。今天是星期天,问题来了,明天我开始写什么?我已经知道答案。我也知道这是个错误的答案。我会开始写些什么来取悦利特尔和维尔肯孙公司、伯格,还有上帝、米高梅。    当然,也可以选择去取悦《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或《纽约客))o要这么做就得跟随这个或那个时尚,我也许能这么做。我说也许,这相当于和诞生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众多流派签约。那些时髦玩意儿很大程度上是对一部有可信度的虚假之作的跟风。当然,如果在《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或《纽约客》上露面,天哪,你必定是个作家,因为每个人都这么说。对于来自通俗杂志的丰厚稿酬而言,这是一种可怜的竞争。要是没有更多的诱惑,我还是青睐金钱。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的位置在哪儿呢?在纽约的埃尔普洛斯,我猜想,我希望能够从某个地方重拾热情、自信、独创性和新的偏见。如斯洛特金所说,这些都是集体的产物。问题不在于发现一个弥赛亚,而是由集体创造出来——这可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得花费时日。    如果这种事情在某处发生(田纳西·威廉姆斯说不会在巴黎发生),我乐于参与。我可是满怀热情,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愿意。上帝知道有很多东西可写——肯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我看来。你疏忽了,我疏忽了,每个人都疏忽了。    如果斯洛特金是正确的,那友谊习俗的死亡就是艺术创新的死亡。    此信尽是说教式的废话,也不乏自怜。但这似乎是作家想写的那种信;既然我离开了GM,我要不是一个作家,那我就什么都不是。    此致    混乱的个性    库尔特    1951年2月11日    于纽约埃尔普洛斯

内容概要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
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早餐》、《时震》、《囚鸟》等。他的作品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 年3月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 月11 日,在曼哈顿逝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是独特的……他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们为我们画出了我们的风景地图,他们为我们最了解的地点命名。    ——[英]多丽丝·莱辛    冯内古特是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是我们自己的马克·吐温。    ——[美]诺曼·梅勒    冯内古特本该极为搞笑,却总有几分反讽浸透纸背,从而成就其不凡。    ——[美]汤姆·沃尔夫    当今美国最有才能的作家。    ——[美]格雷厄姆·格林    尽管冯内古特生性恭谦,其小说却从不循规蹈矩。    ——[美]约翰·欧文

名人推荐

他是独特的……他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们为我们画出了我们的风景地图,他们为我们最了解的地点命名。—— [英]多丽丝•莱辛冯内古特是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是我们自己的马克•吐温。—— [美]诺曼•梅勒冯内古特本该极为搞笑,却总有几分反讽浸透纸背,从而成就其不凡。 —— [美]汤姆•沃尔夫当今美国最有才能的作家。—— [美]格雷厄姆•格林尽管冯内古特生性恭谦,其小说却从不循规蹈矩。—— [美]约翰•欧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是七月的一天,炎热、干燥、阳光刺眼,洛厄尔·斯威夫特仿佛觉得他体内的每个细菌每个邪念都要被永久地烘干了。他是一家商场的油毡销售商,现在正坐巴士回家。这一天标志着他与玛德琳结婚第七个年头的终结,这辆车是她的,实际上,她是车主。在他的手臂下,有个长长的绿盒子,里面是他买的红玫瑰。 车里很挤,但没有女人站着,所以洛厄尔的意识自由散漫。 他向后靠着椅背,心不在焉地噼噼啪啪扣着指关节,想着他妻子的趣事。 他是一个腰板挺直的高个男子,长着稀疏的浅棕色胡子,有一种想成为英国上校的渴望。从远处看,除了缺一身制服,其余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回应着这种渴望。他显得有模有样,意志坚强。但他的眼睛却像一个有所欲求的乞丐,茫然,迷离,又特别和善。他聪明、健康,但正直得有些过头,作为一家之主的威严总有几分欠缺,在挣钱上也不尽如人意。 玛德琳曾形容他是一个站在主流生活边缘的谦谦君子,总是微笑着说:“请原谅。”“您先请。”“不,谢谢!” 玛德琳是一个房地产商,钱赚得比洛厄尔多得多。有时,她以此开他的玩笑。他只是和蔼地笑笑,说他无论如何,永远不会与人为敌,毕竟上帝造就了他,正如他造就了玛德琳——想必是有用处的。 玛德琳是个漂亮的女人,洛厄尔从未爱过别的什么人。没有她,他就会茫然若失。有些日子,他坐车回家,感到无聊、无能、疲惫,担心玛德琳会离开他——但哪怕这样,他也不会因此而迁怒于她。 然而这一天不属于那些日子。他感到非同一般。除了这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也是特别神奇的一天。在洛厄尔看来,神秘并非不祥之兆,神秘莫测反倒让他觉得仿佛进入了某种小小的冒险之中。这使他和玛德琳有片刻的时光去美妙地遐想一番。在他等车的时候,有人扔了把裁纸刀给他。 他以为这是从一辆过路的车上或从街对面大楼的某个办公室里扔下来的。他没有看到有人扔下来,直到裁纸刀啪嗒一声落到人行道上,落在他的黑色尖头皮鞋旁。他很快朝四下看看,但没有看见扔刀子的人,便小心翼翼地捡了起来,发现裁纸刀手感温暖,分量很轻。银灰色,刀背呈椭圆,款式很时尚。这是一整块金属,好像里面是空的,一头锋利,另一头钝,只是中间有一小块珍珠般的宝石,以区别刀柄和刀身。 洛厄尔立刻就认出这是一把裁纸刀,因为他每天经过城里的车站时,经常在一家刀具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类似的东西。他把刀举起来,想找它的主人。他看着一辆辆车,写字楼的一扇扇窗户,但没有人回头朝他看,声称是刀的主人。他就把刀放进了口袋。 洛厄尔看着车窗外面,看到车进入那条幽静、两边长着榆树的林荫大道,他和玛德琳就住在这条街上。大街两边的豪宅虽然现今已经用做高档套房,但豪宅的外观依旧华丽。要是没有玛德琳的收入,他们不可能住在这个地区。


 看这儿,照相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能够从宁静中归来的人,必定懂得生活的艺术,让自己在一种静谧娴雅中获得轻盈飞扬的力量;能够从宁静中归来的人,必定拥有一份晴朗明澈的心境,让自己在洞悉了世事沧桑后懂得亲山临水的妙趣;能够从宁静中归来的人,也必定颐养着一种通透辽阔的气象,让自己在高旷自由中呈现出更为超越的生命格局。宁静是一个静水流深的过程,它涤除着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与喧嚣,也让自我内心在真正得以腾空后,变得更加舒缓与从容。在这样一种空阔的生命境界中,我们欣赏着人生旅途的风景,细细体味着生命流转的光阴。让我们每个人,珍惜每一份因宁静而带来的欢欣,于忙碌中让然葆有一份诗意情怀,回归一颗清明之心,即是生命的圆满。
  •     1951年2月,冯内古特在写完一封给沃尔特-J-米勒(很抱歉,我查了不少资料,还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信之后,在落款处画了一副插画,这幅画像一张线条扭曲的人脸,又像一个复杂的签名,这幅插画被命名为“混乱的个性”。就在这幅小画中,有四个“*”形的符号,我认为,这一定是冯内古特的菊花,就像他后来给读者签名时干的,他说:“我把我的肛门放进签名里。”这个符号后来也出现在他知名度最高的两本小说《五号屠宰场》和《冠军早餐》里,有时还被称为“宇宙的屁眼”。2009年,冯内古特逝世两年,给米勒的那封信被收入一本短篇集《看这儿,照相啦!》。这本集子收录了14篇冯内古特生前未发表的短篇,与其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终生安眠》,收录16篇生前未发表短篇。这些小说创作的具体年代不明,但可以推断,大概跨越了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二战结束后,冯内古特到芝加哥读完人类学,毕业时他写了一篇研究巴黎立体派的论文,但被导师枪毙了。离开大学后,他去了GM(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一名公关员,后来这段经历被写进了长篇小说《自动钢琴》和《猫的摇篮》。而在那时候,冯内古特才刚开始尝试写小说,给各路杂志投稿。这两本短篇集的中文版以“冯内古特黑色幽默作品集系列”命名。但我以为,笼统地称其为“黑色幽默作品集”似乎并不妥。就像那幅带有四个菊花的“混乱的个性”,这些小说体现了冯内古特早年对各类故事题材和叙述风格的尝试。比如,描写工厂小人物的故事(《女工池》、《费巴》《博马尔》),乡村小人物的忧伤(《你好,莱德》)、欧亨利式的温情(《短蜡烛熄灭了》),科幻色彩的初露端倪(《珍妮》、《康飞多》),政治讽刺的幻想故事(《石化了的蚂蚁》),艺术家不为人知的隐秘苦衷(《骗子》),甚至还有一篇模仿滥俗好莱坞剧情的黑社会故事(《艾德-卢比的私人会所》)。仔细研读两本书收录的30篇小说,甚至可以去推测当年美国那些流行杂志都喜欢些什么故事。多年后,冯内古特在接受《巴黎评论》时说,他的母亲生前一直梦想在杂志上发表小说,但终未能实现,是因为“她没有通俗杂志需要的那种粗鄙才能”。“很幸运,我有这种本事......给《Collier's》、《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Cosmopolitan》《Ladies’ Home》这类杂志写东西对我来说易如反掌。”这些杂志正是冯内古特当时的投稿目标。他的这些创作应该是冲着登上这些杂志去的。以《Collier’s》为例,它对小说的要求是短小精悍,只给作品一页空间,冯内古特就去试着写一页的故事,比如《看这儿,照相啦》和《可爱的小家伙》,极其短小,全篇只埋一个梗,三分钟就能读完。1950年,冯内古特《Collier’s》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谷仓效应报告》(Report the Barnhouse Effect)。据说,塞林格在军队服役时也曾在《Collier’s》和《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发表小说。《Cosmopolitan》和《Ladies’Home》则都是当时美国流行的妇女家庭杂志,读者以家庭主妇居多,这大概是为何会有一些教人鼻子发酸的故事在冯内古特笔下诞生的原因。关于给这些杂志投稿,在给米勒的信里,冯内古特提到自己的想法:“当然,也可以选择去取悦《大西洋月刊》、《哈伯斯》或《纽约客》。要这么做就得跟随这个或那个时尚,我也许能这么做。我说也许,这相当于和诞生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众多流派签约。那些时髦玩意儿很大程度上是对一部有可信度的虚假之作的跟风。当然,如果在《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或《纽约客》上露面,天哪,你必定是个作家,因为每个人都这么说。对于来自通俗杂志的丰厚稿酬而言,这是一种可怜的竞争。要是没有更多的诱惑,我还是青睐金钱。”或许是由于受杂志定位的影响,这批短篇里,有些小说的文风与之后几部长篇的感觉差异很大,让我觉得有些故事不像出自冯内古特之手。尤其是《看这儿,照相啦!》中收录的小说,读起来更像尝试不同方法的习作,略显手生。但当把这些习作放在一起看时,却能发现,从那时起,冯内古特就明确了人道主义和幽默态度。隐藏于调侃笔调背后的卑微、残酷和孤独逐渐显露,在这些没有太明显冯氏标签的小故事里,年轻的大师小心翼翼,面对人生的遭遇,虚荣和懦弱,悲剧和温情,他即使忍不住那天生的毛病,也只是在描述里小声嘲讽,不忍流露半点尖刻,就像他疯狂迷恋的卓别林电影一样。他用浪漫的笔调开头,“夏日在睡梦中安然逝去,秋日,如轻声细语的遗嘱执行人,将生命清点看管,直到春天前来将其唤醒。”却很快让主人公的小梦想在转瞬破灭,残酷的现实就藏在小孩子一句简单对白中(《康飞多》)。他让女工池里渴望自由的女孩对意外遇上的亡命徒生出虚幻的爱意,也让真实的爱情随之降临,幸福圆满(《女工池》)。他让两个同样陷于失去亲人痛苦的女人冰冷地斗争,却让敌意在最高傲冷俊的时刻陡然消失,温情不灭(《露丝》)。同样,在《他的手在油门上》、《没有“森桩”的人》和《钱说了算》等几篇小说中,主人公之间都处于一种近乎偏执狂气质的紧张关系和相互质疑中,但终在最后和解。就像一种人心本性的顿悟,疲惫、执着、喧嚣的现代生活,让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真诚,当这种异化引发的紧张达到顶点时,幡然醒悟。《宇宙之尊》的结尾写道,“三天后,亨利告诉安娜他爱她,安娜告诉他她也爱他。他们之前彼此也这么说过,但这是第一次,他们的话里有了一些真正的东西。他们终于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真正的东西。”在后来举世闻名的长篇《五号屠宰场》、《猫的摇篮》和《冠军早餐》里的世界,人们被战争和现代文明催生出不可救药的欲望和疯狂,失去的就是这种“真正的东西”。在我觉得叙事最差劲的《艾德-卢比的私人会所》这篇故事里,冯内古特借用好莱坞滥俗剧情讲了一个好人被坏人诬陷和追杀的故事,结尾处颇为拙劣地玩了一个剧情反转,好人被便衣侦探拯救了。相比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冗长无趣,严重拉低了整本书的水平。但它却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真正的东西”——“......我一生还从没有如此快乐过。这件事让我懂得:人们应该怎样争取自由,怎样保持自由。”在给米勒那封信的最后,冯内古特写道:“既然我离开了GM(通用电气公司),我要不是一个作家,那我就什么都不是”。一年后,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自动钢琴》(又名《乌托邦14》),辞掉了GM的工作,彻底走上了写小说的“不归路”。从《自动钢琴》反讽现代化,到1992年出版《时震》,冯内古特的嘲讽声越来越大,他讽刺历史,嘲笑政治,批判现代工业和商业社会,作品中的人物从偏执走向彻底疯狂,他的插画除了隐藏的屁眼,又多了形象的内裤和阴*。这个世界让他彻底绝望,无需小心翼翼。1972年,冯内古特发表短篇小说《The Big Space Fuck》,他特意在访谈中提到,“我想我是第一个在标题里用fuck的作家。”2005年,冯内古特违背1992年封笔的宣言,出版了《没有国家的人》,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入骨的嘲讽和斥责。在这本书中,他说,“幽默是一种远离残酷生活,保护自己的方法。(Humor is an almost 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fear.)”并在书中手写了这么一段话:I wanted all things to seem to make some sense,so we could all behappy, yes, insteadof tense. And I made up lies, soThey all fit nice,And I made thissad world aparadise.我想让所有的事情都看起来合情合理,这样,我就可以幸福,而不是紧张。我编了谎话,他们都很高兴,于是,我把这个悲惨的世界变成了一座乐园。两年后,84岁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逝世。在最后的日子里,或许他已经不怎么记得,五十多年前,当他刚刚开始试着在小说中描写人生的残酷和挫败时,会温柔地让一场爱情幸福地发生。
  •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然后买回来看完了。之前看介绍,有些不明白什么是黑色幽默。直到后记里,“冯内古特说,面对恐惧和灾难,有一种东西叫做没有笑声的玩笑……”一如书中文章反映出的内容一样深刻。也许因为顺序原因,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报童的名誉》和《宇宙之尊》。外表、身份,尊重、尊严……我们究竟该追求什么?想追求什么?一些无奈,却是社会常态。于是看完只能笑笑,没有笑声。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费巴+小雨滴,金钱能买来的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一辈子都是童年
  •     还可以吧,略失望
  •     冯内古特踩在一条线上,这条线区分略带温情的黑色幽默和真正的黑色。《艾德卢比的私人会所》展示个人面对权力的无所适从,对于掌握真相的无力,然而一个年轻而治愈的结尾刻意平衡了这些阴郁面。《可爱的小家伙》则荒诞得有趣,一个什么也无法主宰的、全心全意顺从着他妻子的男人,在一个目睹妻子出轨的场合毫无作为,但由于一把天外飞来的裁纸刀,竟被……当成某种全知全能的上帝。
  •     品相还可以,内容过得去。不过仅此而已。
  •     很喜欢,就是有错别字,下午下次改进
  •     很有意思的冯内古特~
  •     很一般
  •     《费巴》惊艳,到《艾德卢比》虽长却没意思,老冯不适合写大团圆。后几篇又渐入佳境。疲惫时读他容易不耐烦。高兴时读又会对人类失去信心。译后记总结了老冯贯穿一生的创作风格,不过这部早期作品算是冯老个人风格最淡的集子。之所以去世后才出版,我猜老冯自己并不太满意。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     不怎么样啊
  •     比想象中的好读多了!有几个故事挺有趣的,每篇故事里面总有一点小亮点,会再去买这个作者的书看。
  •     看完一篇小说,我就忍不住惊叹一番。美国50年前和中国目前的现实非常相近,当然,中国可能更糟。想想,如果中国有类似冯内古特这么牛逼的作家,他会写出多少让人吃惊的小说啊。
  •     真善美冯内古特。对数字和极权的厌恶肖似《我们》。
  •     或许对于冯内古特的小说而言来讲,能译出黑色幽默的讽刺感,实属不易
  •     #2015##所读过的#《看这儿,照相啦!》。 这么些短篇,看似不怎么特别,但总在不经意间里让你去意识到那些你看到过、听到过的,但从来就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问题。
  •     非常……我该怎么说,非常可爱?
  •     整个书给人的感觉很错 但里面有些故事很无聊
  •     冯内古特大师的书不用多说,可惜能收到的不多,希望能再版经典。
  •     确实不够好
  •     蚂蚁化石那篇我差点就信了2333(病房第一本
  •     善良的蠢货
  •     …
  •     时隔半年,又读了本这个老家伙的书
  •     老头子的讽刺幽默依旧,愤世嫉俗不再,变得温情脉脉起来,力道也就少了几分
  •     当冯内古特不写战争时,文风依旧怪异,但总感觉差点什么~
  •     开着脑洞把人类的腐朽摁到字里行间 透着让人思索的搞笑
  •     ...抱怨和秘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总会时不时浮出水面,然而大多数还是永远埋在地底下为妙。
  •     康飞多集中体现了科幻色彩,屋顶上的喊叫主要突出了黑色幽默(我个人最喜欢这篇),这基本就是冯内古特的文学特点。严格来说这个短篇集不算篇篇精彩,但是都还算成熟,没有惊艳之作,却也算中规中矩。
  •     看到一半,感觉水准和五号屠场根本不是一个层次。查了发现这本主要收录冯内古特早期给流行杂志投稿的小说,喷了,基本就是二流通俗故事,没啥感染力。只记得一篇<费巴>,活力女孩冲淡了生活大悲哀,挺暖。
  •     比起「众生安眠」真逊太多,好多篇相当鸡汤。不过带有科幻色彩的篇幅还是不错,「你好,莱德」的隐喻很喜欢。
  •     这个伟大幽默的人已经去世,但是在书中又和他聊了一会儿天,很有幸读到他的书。
  •     给我的感觉有一点点像詹姆斯·瑟伯的短篇!但是后者更有趣一点!康飞多、费巴、艾德·卢比的私人会所、石化了的蚂蚁、一个报童的名誉,这几篇比较喜欢!
  •     还没看完,小说耐人寻味
  •     意料之外的是 大多数故事都十分温馨呢
  •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渲染一种虚幻的环境、塑造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单身汉固然是孤家寡人,但我深信,已婚男人是有家属的孤独者。” “金钱能买来的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一辈子都是童年。” 这本书收集的短篇总体质量要高于《众生安眠》,虽然书名一般。有幽默有深思有智慧有冰冷有讽刺有无奈还有想象力(不是科幻)。
  •     就像是照片和真人的对比,总有相像的地方,也总人让人唏嘘的细节。放大和缩小都改变不了的是它本身与现实的共鸣。
  •     大概是年轻时期的练习册吧。
  •     我一直说,我人生的一大目标就是能够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顺便能把故事娓娓道来。我得说,这是我读到过的最好短篇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的精致,出人意料,黑色幽默本身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些故事真的是让心感受到了幽默。科幻,悬疑,惊悚,或有描绘人生,或是抨击政治,有时是童稚,有时又是爱恋,五彩斑斓,五味杂陈,是的尽管生活不易,幽默黑色,可你还是对明天有了许多期待!真的真的,故事都好棒,不能不推荐。
  •     看着还不错哦…… 能让我在地铁里面读的下去
  •     哪有不喜欢的道理,一套两本,不如之前的作品幽默,有些常规的习作,不过能多看点冯老师作品,就很好。
  •     冯古内特老爷子,厉害啊。 几部小说看得人毛骨悚然,是真厉害。
  •     时隔三年再看,致米勒那封信还是成为了第一篇就看不懂的文章。原本最有印象的厅,再看一次还是没琢磨出来。
  •     有点意思的小故事。分开看要比一下子看完好看。
  •     冯内古特的小说让我喜欢,这已是我购他作品之第四部了。
  •     有几篇不错
  •     欧亨利式结局=令人反胃的故作温情。似乎是“用来骗稿费”短篇合集?无论如何不是成熟冯内古特的水准。
  •     我一个混乱邪恶冯老师吹,习惯性五星。他早年好温柔啊,宇宙之尊那篇和艾德卢比那篇真是...唉。唉。蚂蚁化石有点刻意了...最喜欢报童和镜厅两篇。
  •     有几个真的没有看懂 不过好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 《康飞多》《可爱的小家伙》最喜欢这两个
  •     《屋顶上的喊叫》(悖论)、《镜厅》(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你好,莱德》
  •     很不错的小说集,一篇篇出人意料的故事,令人深思、发噱。唯独译者的译后记写得过于严肃,像论文。
  •     题做不下去了就摸出来看看,短篇就是这点好。。。
  •     还好吧
  •     她在那本书中叫塞莱斯特,是书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不懂爱为何物的女人,直到她遇见了兰斯•马格南。当我见到她,她看起来彷彿又忘记了什么是爱。
  •     要不是就带了一本书去公司我一定会在前面弃读给两星。前面几篇糟糕到不行,特别是卢比那篇,跟全城黑势力大战一番终于正义获胜什么鬼?康飞多这种也不行,有点子没点好,写得跟读者杂志鸡汤文似的。后面又出奇地有意思,《可爱的小家伙》最喜欢(但太像提纲了),心理、催眠部分的也很好。这真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吗???
  •     一系列小故事集,有不少欢乐和温情的,和一直以来的悲观印象不同。
  •     費巴,實在是太棒的一篇,無論構思還是文字。
  •     卡佛是死水中的凛冽,冯内古特却像划破黑暗的革命号角,绝望中来一记荒诞的正义之光,“绞刑上的幽默”真的形容得好贴切!好可惜之前的几本都绝版了,于是在孔夫子上拍了几本二手书回来
  •     不大能理解的幽默感,但有打动自己的短篇,特别是《费巴》。
  •     这部集子想要的收敛锋芒精怪暖心,只有“费巴”一篇真正达到了,其余都是拼凑之作,跟他的长篇差了三个银河系吧。
  •     被遗忘的泳池客服也春天,蚂蚁文明的苏维埃寓言,催眠师怪奇对决,恐怖照相威胁……亮点不少,但一些短篇读着确实有点天真浪漫正能量过头,中文翻译质量也挺抱歉,最后还硬是把人家归到了黑色幽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