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08662202
作者:[美]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欧美畅销20年的认知经典
科学与真实故事完美融合
造访认知的遥远边界 调动自我的创造潜能
【编辑推荐】: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的这一系列“探索者”读本在欧美畅销近20年,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风靡欧美的经典认知读物。
··············································································
*J.K.罗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读并撰写推荐序。
···············································································
*萨克斯说:“我们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脑看世界。用大脑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我们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将伴随一生。”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人类终其一生都走在探索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道路上。萨克斯对众多不可思议的生命的书写,将人类大脑神奇的适应能力与创造潜能展现了出来,改变了一代人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
··············································································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讲述了七名脑神经受伤者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这些常人眼中的异类,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激发的巨大潜能,超越了我们现有的认知。科学与真实的完美融合是萨克斯的作品的标志,他讲故事的方式与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相似,不同的是,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有着权威的专业背景,他笔下的人物全部来自真实的故事。
··············································································
奥利弗·萨克斯TED演讲视频: http://www.ted.com/talks/oliver_sacks_what_hallucination_reveals_about_our_minds
【内容简介】:
萨克斯是杰出的脑神经专家,也是誉满全球的畅销书作家。他认为:大脑是整个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物体,具有卓越的可塑性和惊人的适应能力。《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讲述了七名脑神经受伤者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的画家,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从小失明的男孩,因爱情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对生活绝望的男人,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己是无法治愈的病人,却成为最优秀的外科医生……这些常人眼中的异类,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激发的巨大潜能,超越了我们现有的认知。萨克斯的作品兼具科学与浪漫的情怀,对人类心智的奇妙探索给我们带来无限启发。
【媒体、名人评价】:
“一本十分精彩,充满了理性与感性能量的新书,这是萨克斯送给我们的礼物,可以扩大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与体验。”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是杰作的作品…读起来十分有趣味性…萨克斯于希望被放逐之地找到希望,这种艺术让本书成为无价之宝。” ----《芝加哥论坛报》
“迷人…温暖…博学…萨克斯是将科学与老派的讲故事的手法结合了起来…他将病理个案变成了艺术。” ----《时代周刊》
“奥利佛·萨克斯是一个伟大的记录者,对这7个深深困扰的个体具有洞察力的探索,将人的体验的边界进行了拓宽并且告诉了广大的读者。” ----《波士顿环球报》
“萨克斯的故事如此动人,它们不仅给现代医学以启示,更给现代人的生活以巨大的启发。” ——《纽约时报》
“萨克斯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的文笔明晰晓畅而又动人心弦,人物刻画精致细腻,让当今大多数的小说家相形见绌。” —— 《每日电讯》
“萨克斯用他的故事给我们的人生以绝妙的启迪!” ——《卫报》
“与《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相比,这次回到每个人与他们的故事——开发其深度与广度,尽管其中有些主题是相似的:孤独症、健忘症、妥瑞氏综合征等。” ----奥利弗∙萨克斯

书籍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推荐序 2 蔡曙山
自 序 想象之外的国度
第一章 失去色彩的画家
第二章 最后的嬉皮士
第三章 精采过活的妥瑞氏症医师
第四章 宁可再度失明的人
第五章 用画笔重建故乡的人
第六章 孤绝的奇才
第七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内容概要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1933,7—2015,8),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纽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乔治敦大学等多所世界级著名学府的荣誉博士,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还被英国女王授予高级骑士勋章。他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胜作家。因其在文学和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萨克斯荣膺霍桑登奖、乔治•波克奖,以及专门授予科学作家的刘易斯•托马斯奖。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如果说电影《雨人》让我们能用平常心看待自闭症患者,近年关于自闭症患者天赋异禀的报道则更令人刮目相看。惊人的绘画水平、音乐才华抑或计算能力,似乎是上天对他们社交能力缺失的补偿。美国神经病学专家、享誉全球的畅销作家奥利弗·萨克斯认为,这得归功于他们过人的专注力。疾病是造成不便的罪魁还是一种特殊优势?或许读过《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你会对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答案。萨克斯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七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有某种生理上的“缺陷”,同时也具有某项专长。一个正常人——比如研究者萨克斯——观察他们的生活,会先入为主地担忧其中的麻烦。你能想象一个画家变成了色盲还在继续创作吗?你敢让一个双手控制不住戳来戳去的外科医生给你做手术吗?你相信一个背井离乡十几年且毫无绘画基础的自闭症患儿能精确画出故土建筑吗?你能理解一个研究动物和人类的科学家实际上对人类情感漠不关心吗?实际上,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得心应手,可能比普通人还更胜一筹呢。这种矛盾是研究病因的极好素材,可能也是萨克斯选取这些案例的原因。譬如一般色盲患者很难表述清楚看到的景象,失去色彩的画家艾先生则是例外。一方面,他是因车祸突然变成色盲,有过非色盲和色盲的对比;另一方面,他的绘画能力也是种特别的表述手段,可以藉此勾勒出眼中所见。萨克斯分析了大脑辨识色彩的机理,研究发现艾先生的色盲或许可以治愈。然而此时发生了戏剧化的一幕,向时哭天抢地的艾先生竟然拒绝治疗,他已经适应了这个灰蒙蒙的世界,不想再重新适应一遍,何况新的创作风格让他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怎舍得放弃!相比之下,同样有视力问题的维吉先生就没这么幸运了。自幼失明的维吉在新婚之际遇到良医,治好了他50年的眼疾。可惜这仅仅是生理上的治愈,维吉的大脑对于这新的视觉信号茫然失措,又不得不放弃原先触觉主导的世界,“在两个世界里,他都找不到安身之处”,陷入混乱的维吉一病不起。这两个塞翁失马的故事令人唏嘘,大脑自我调适的可塑性又隐隐透出人类潜能:压抑了某部分功能会悄悄发展出另一部分功能。因此,失去视觉的人会拥有特别敏锐的听觉和触觉,长期触摸盲文的手指会变的特别粗壮有力,自闭症患者无法体会人性的复杂却能专注沉浸于事物本质。诚如萨克斯所言:“缺陷、不适与疾病,可以制造一个充满矛盾的环境,让人发挥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有人能言善道,有人能书会画,有人逻辑缜密,有人情感细腻,天赋顺应环境、体格、个性而来,为更好的生活做铺垫。尽管成年人的大脑不像婴儿期那样马力全开地适应调整,还是能够在持续刺激强化下诞生非一般的才华。拥有如此神奇大脑的人类啊,真是没有放弃希望的借口了呢!——丙申年读奥利弗·萨克斯《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     前几年坐公交车去市区,在某站停靠后上来三五个孩子(可能是)。他们被一位大概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语言引导着“慢点走,扶稳。有人让座说‘谢谢’……”在重复的引导声中,我才注意到,刚上车的他们或眼神呆滞或行走不稳或肢体动作异于常人。我向车窗外扫了一眼——XX启智学校。那是我第一次离他们那么近。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在启智学校做志愿者的老师,无意间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那位做志愿者的朋友说,她会在业余时间去教他们做手工或者画画,给他们上音乐课,做他们的小老师;他们虽然不善表达,但是他们的微笑是对你最好的肯定;和他们在一起聊天,才发现他们是如此童真,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甚至更加纯真;稍有不适的就是偶尔会遇见有点自虐的孩子把自己的手和胳膊都弄伤。她说那一幕觉得痛心,觉得那个孩子肯定缺少关爱,缺少我们的关爱。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美]在《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中描写了一些感知失调的人。 就像上面的那些孩子,“ 失序”是他们的(暂时)状态。奥利弗在书中描述的都是奇怪的神经性疾病。像书中“失去色彩的画家”在意外失明(全色盲),认不清交通信号灯,无法辨认自己衣服的颜色,眼前的番茄漆黑一团,就连性生活都将面对着一具扫兴的灰色肉体。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想尽一切办法治愈自己。但没过多久,他却逐渐适应黑白色调,并神奇地开辟出只属于他自己的彩色世界,并安然沉醉其中。那句“上帝给你关上了门,肯定会就留给你一扇窗”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不确定后,他重拾画笔,独树一帜地步入稳定多产的黑白绘画世界。一位色盲画家,让神经科学和色彩生理学研究再次肯定,人类的大脑皮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在受伤或全身瘫痪后,仍然可能重组且修改功能,更能因为身体某部位不堪使用,而以其他部位取而代之。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奥利弗•萨克斯不断剖析精神疾病带来的“问题”,似乎在引导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个病人保持“意志自由”。对于庞杂多元的人类而言,任何形式的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猿人进化至今,我们也许早该探索人类尚未深掘的精神疆土。我们是病人,更可能是天才。作为一名“病人”成员,我们应该怀有对病友的尊重,对那种不同思维,不同观点予以多多的包容与支持。如果相关部门有力气,是否把每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都设置特殊教育引导学校,对某些“病人”实行零拒绝。再奢望一步,希望有一天能提升部分“保姆型”的老师,多培养“开发研究型”的老师。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他耐心浇灌,细心修剪,他让世间的美好、人类的希望走进被我们遗忘的角落,
  •     读《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作者:苏术中国有句古话叫:隔行如隔山。每一行业都自己的专业知识,行业与行业之间有纽带但是却不能共通。就像相交的两条线,有交点,却不是完全相交在一起的。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一行爱一行。当你选择一个职业的时候,既然做出了如此选择就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当你选择了做一个医生,就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有所提高,才是真的做一行爱一行。我前几天刚看完奥利弗·萨克斯的《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非常棒。再次拿起萨克斯的书,一点都不觉得陌生,反而生出一种浓浓地熟悉感。相比《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一书写音乐与神经学,《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所写的关于神经学的轶事就简单的多了。书里一共就讲了7个故事。一、失去色彩的画家二、最后的嬉皮士三、精彩生活的妥瑞氏症医生四、宁可再度失明的人五、用画笔重建故乡的人六、孤绝的奇才七、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第六章写的是关于自闭症儿童。对于自闭儿童,我以前有写过关于他们的小说。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儿科专家说,和小孩子聊天,要把自己定位在和他们一样的高度,尊重他们,而不是站在大人的高度去否认他们。你可以蹲下身子,和他们视线统一,你会发现你所看见的会比你站在他们面前俯视来的更有趣。我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相处,那种感觉是和一堆大人在一起完全不同的。我会很放松,很享受小孩子的说话语气,我心里觉得他们小大人,又会觉得很幼稚(不带贬义)。那样小的人儿嘴里却说着大人模样的话语,真是可爱至极。我也会学着他们的模样,带着一点点趾高气扬的小大人模样和他们聊着各式各样的话题。我喜欢这种感觉。说起自闭儿童,就会想起天才。我曾经看过一份报告说,天才和疯子仅一线之隔。所以我要说的是疯子也是天才。自闭儿童有很多原因导致自闭,可能先天的,也可能后天的。他们也许不擅长与人相处,但是也许他们在某一方面却是一个有较高敏锐度的孩子。我记得以前看见一孩子,他对数字有超高的敏锐度。才七岁大的孩子,给他几组数字,且都超过五位,他能在几秒内记住并背诵出来。我很意外这样的孩子竟然会有自闭症,就像上帝给你留了一个窗,却关上了一扇门。萨克斯还写了很多关于这类医学轶事,每一篇都让人颇有感触。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角度体会“残疾”人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审视,我们也能够更好的看清自己,非常值得一读!
  •     那些没可能“复原”的精神病人,往往自有其独特的精神稳态,其与常人状态的差异,或许真的堪比火星和地球的差异。了解这些非常态,首先得放下成见。不单单作者要这么做,读者也是。
  •     全书都带了一种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却总是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乐观与从容,与其说是一份神经医学的研究报告,不如说是努力展现还原了一些特殊人群看世界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思考问题不能太当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悲剧转化为生命的馈赠,但是我们都应该学着去体会和拥抱这样的生活态度。
  •     大脑即使受伤,也在创造着自己的无极限
  •     好老的素材,好想知道故事里的大人和孩子们现在如何?
  •     比小说还精彩。 尤其推荐《最后的嬉皮士》《宁可再度失明的人》。
  •     若不能理解我们不熟悉的、不适应的人和事,至少怀有善意去包容他们。虽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可是普通人有可被抵达的路,而他们没有。
  •     一本读完让人暖流直冲心底的书
  •     无论是之前读《皮囊》、《逃避自由》、《正义之心》还是这本《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在探索自己。这本更偏向神经科学,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视角,发现自己并不是个单纯的心理认知问题,也没有成功学那么蛊惑人心。发现自己其实非常客观,也仍旧有许多未解之谜。很高兴在这本意义独特的书里,我确实看到了同样擅长思维模仿的案例,这种类似古老巫术灵魂转移的方法的确获得了证实。而且这本书也让我相信,人生而不同,我们所看所思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同的,比如我们所说的形状和颜色,和突然恢复光明的盲人面对的他们无法理解的视觉影像其实是同一种客观存在。也自然不必要收获谁的认可。谢谢这本书,让我不孤独。
  •     有意思的小故事,穿插零碎知识,毫不生硬
  •     既是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的科普作品,但同时也是饱含着人文情怀的纪实类读物。
  •     大开眼界
  •     将人类的大脑疾病简单归为精神疾病过于简单粗暴了,很多的患病者可以在病痛折磨下奋力完成生活,值得敬佩。
  •     看看
  •     乍看书名会以为是科幻小说,实为探索脑神经、认知科学的小故事集锦,读起来不算费力。中学时候脑洞大开,想象我们大脑是一个独立、有高度智慧的外星生命体,在远古时期移植进猿人身体中才有了现在的人类文明,但这种生命体受人类身体影响而受到抑制,有了七情六欲,有了贪嗔痴,有了邪恶的人性。有时也难免悲观,每个人都生而不同,我见即我所思,我思即我所见这种思辨或者穷极一生都是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到头来我们终究得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又特么矫情了,擦!
  •     脑额叶真的好厉害啊……
  •     有好几篇文章都有相关的电影了~第二章《永不停歇的音乐》第七章《自闭历程》!
  •     好有启发。标题的意思是:自闭儿是“来自火星”的在地球人社交规则中蹒跚学步的“人类学家”。但换个角度想,认知科学家也是在这些“火星人”的大脑和内心世界中做田野的“人类学家”。用“复制/象征”的角度来区分“自闭儿/普通人”的猜想尤其有趣。
  •     好看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