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4741552
作者:[挪威] 乔根·兰德斯
页数:290页

作者简介

在未来四十年中,人口数量将会达到多少?
地球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么多人的生存需求?
下一代人是否愿意为这一代人的养老与债务买单?
气候与环境会不会一直恶化下去?
西方式的民主能否解决人类面对的巨大问题?
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如何过渡给中国?
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聚合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好消息是,在能源效率方面我们将看到深刻的进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人类福祉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但变化也许并不会如我们期望的一样发生:最贫穷的20亿人口仍然生活在穷困当中,失去控制的全球变暖也是可能出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兰德斯将我们导向一条通往未来的现实之路,讨论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及子孙们的更美好的未来做些什么。

书籍目录

鸣谢
前言:未来会带来什么?
第一部分:背景
1 忧虑未来
为什么是现在?
这种预测是可能的吗?
为什么要预测未来四十年?
有据猜测的基础
用平和的心态全速前进
2 2052年前面临的5大问题
“可持续革命”
关于体系变化的五个中心问题
资本主义的终结?
瞥见 2-1:黑暗的年代:特权和分化
经济发展的终结?
瞥见2-2:限制亚洲消费
缓慢民主的末日?
瞥见2-3:转向可持续
代际和谐的终结?
瞥见2-4:代际战争,为公平而战
稳定气候的终结?
瞥见2-5:2052年的极端天气
第二部分:我的全球预测
3 预测背后的逻辑
指南星
粗略的全景
简述我的预测
决定性的支柱
圆形迷宫的线性呈现
数学公式
对数据库的最后一点解释
4 到2052年的人口与消费
人口数量会到顶
劳动力数量到顶时间稍早
生产力会增长,但会遭遇障碍
生产(GDP)会增长,但速度越来越慢
瞥见4-1:不经济增长的终结
投资——被迫的和自发的投资——将会增加
新成本将会浮现
适应成本和灾难损失会呈爆炸性增长
国家参与会增加
瞥见4-2:稍为“绿色调”的增长
消费会停滞——在一些地区还会下降
5 到2052年的能源和二氧化碳
能源效率会继续提高
能源使用会有所增长,但不会一直持续
气候强度会由于可再生能源而减少
瞥见5-1:通往光伏之路
瞥见5-2:核能之死
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会在2030年到顶
气温升幅会超过2摄氏度
超过2摄氏度会带来真正的难题
瞥见5-3:备受困扰的北冰洋
瞥见5-4:逃往城市
6 到2052年的粮食与生态足迹
粮食生产会满足减少的需求
生物燃料和白肉数量会增加
瞥见6-1:高价石油=高价食品
瞥见6-2:蛋白质的限制
只有受监管的渔场才能拥有商业鱼群
地球生态系统将会蒙难
瞥见6-3:争相成为最后一名失利者
尚未使用的生物承载力会大幅减少
瞥见6-4:城市金属挖掘
瞥见6-5:限于公园的自然
7 到2052年的“非物质未来”
GDP总量减少:对全球承载力极限的压力减小
生产力增速放缓
消费减少引发的紧张态势
短浅目光的普遍存在
更强大的政府
被迫的再分配
超级大城市环境
瞥见7-1:超级大城市生活以及思想的外化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不断减退的魅力
健康状况更好
瞥见7-2:公共医疗下的个人健康
军队抗击新威胁
瞥见7-3:未来战争与机器人崛起
瞥见7-4:以帮助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军队
8 2052年的时代精神
碎片化:对本地解决方法关注的提高
瞥见8-1:苏格兰加入新欧洲
瞥见8-2:地中海差异的终结
瞥见8-3:非洲贫民窟的城市化
新的范式:对经济增长关注的减少
瞥见8-4:重视整体
改良资本主义:明智政府扮演更强势的角色
瞥见8-5:系统性的CSR,或者CSR2.0
集体创造力:受启发的个人结成的网络
瞥见8-6:利用群体智慧
瞥见8-7:巅峰年轻人:以游戏促进公共福祉
代际公平:开阔视野
第三部分 :分析
9 对未来的反思
主要驱动力
图表中的未来
千钧一发之际
我的反应
八个关于未来的直接问题
无法预料的事
通往2052年的道路
瞥见9-1:向太阳能的突进
瞥见9-2:为未来筹措资金
10 五个地区的未来
迈向2052:美国
瞥见10-1:太阳能的光明未来
迈向2052:中国
瞥见10-2:中国——新的超级大国
迈向2052:除美国外的OECD国家
迈向2052:BRISE
瞥见10-3:丰富的生物燃料
迈向2052:世界其他地区
11 和其他未来的对比
与全球电脑模型之间的测试
与《增长的限制》研究的对比
较为详细地描述“超限和崩溃”
对21世纪后半叶的看法
瞥见11-1:第五个文化阶段
瞥见11-2:生命之树的第三次绽放
12 你该做些什么?
理想状态下,全球社会应该做什么
二十条个人建议
学会与即将到来的灾难共存,并仍然抱有希望
结语
附录
1. 概要
2. 定义和数据来源
3. 《2052》瞥见的延伸阅读
4. 关于生育和生产力的补充数据
注释
索引

内容概要

乔根·兰德斯,世界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罗马俱乐部元老级成员。早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25岁的他就作为该项目最年轻的负责人,参与到经典著作《增长的极限》的研究与写作之中,从而成为全球极富争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者。他曾任BI挪威商学院院长、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副总干事,在挪威陶朗公司、英国电信、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等多家企业董事会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任职,并领导了挪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委员会的工作。他参与创作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已在全球畅销四十年,各语种销量达三千万册,在中国也已有四个版本问世。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个地球早就不够用了。四十年前,罗马俱乐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早已警告过:无限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我们迟早会耗尽这个星球的资源,对奠基于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理念之上的现代文明而言,这等于是敲响了丧钟,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么在到达极限之前转变模式,要么就一如既往,直到走向崩溃(有些激进者认为这个进程已经开始)。如今,当年这份报告的撰写者之一,乔根•兰德斯,再度展望四十年后的世界:那个可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短短的四十年间,我们极不可能找到另一个地球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因此,作者的基调在一开始就已奠定:他无疑坚信“增长的极限”那条隐隐约约的红线、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存在。指望他详尽描述2052年时中国人会吃些什么的人是会失望的,因为他无意作出“事件预报”(“我女儿到时是否会有一个男孩”),而是要作出一个“趋势预测”(“每个母亲生育子女的数量将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之所以能够预见,是因为根据模型,它由一系列的不大可能突变的变量所决定的,这就是决策的依据所在。大体而言,他的预见仍相信在很多方面会有临界点:即一旦我们越过某个极限,随之而来的就将是耗竭和崩溃。在1970年代关注“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of growth)后,1980年代曾开始关注“极限的增长”(growth of the limits),即相信“极限”本身并非没有弹性,一如新的石油资源不断被勘探出来。“增长的极限”所包含的系统稳定模型确实也有缺陷,它是某种不能学习、不能成长、也不能变化的静止的模型,但变化中的生命模型通常都必备有这三个复杂性。不可再生的资源或许会耗竭,但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至少应信任人类本身的学习、成长、变化能力。显而易见,一个相信“增长的极限”的人,几乎不可能是乐观主义者,因此,他对未来的预测大体充满了卡桑德拉的味道——他有某种不祥的预感,感觉我们的文明将毁于自身的行为,然而却似乎少人倾听。一如他在书中开门见山就说的:“我的担忧一直徒劳无益,正是因为我的担忧自开始以来,在悠长岁月中,它似乎并未给全球演进带来多少正面的影响。”实际上,他但愿自己的预言和担忧是错误的,只是他觉得生态耗竭这样的全球议题实在太重要,而不能只交给目光短浅的政治家们——他们反正只有几年任期,下台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因此,他的2052年预言,并不仅是一份报告,而是在召唤行动。理由很简单:等灾难发生时再开始行动就太迟了。他似乎也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够充当水晶球的作用:如果人们事先看到未来将会如此可怕,就会事先做点什么来阻止它。在这一点上,他始终抱有信心,因为“不可持续是无法持续的”——换言之,眼下的模式早晚非改变不可。借用罗曼•罗兰的话说,他“思想悲观”,但“并不代表意志悲观”。既然问题的重心并不在于2052年如何,而在于我们现在该做点什么(因为他描述的2052年“绝对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他想要一个我们本可拥有的更好的世界),那这实际上就不完全是一个生态问题了,因为任何共同的全球行动,都隐含着政治性。这也正是最难做的地方。首先,你得唤起人们的相应意识(用H.G. 威尔斯的话说,“我们在教育和灾难之间展开竞赛”);其次,你得做某些不可能的事(“让193个国家同意任何一件事都是不可能的”,气候政治已多次表明这一点),结果可能是无休止的争吵,却什么也没做成。最终,最好的可能大概也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各地区各国管好自己这一片地球表面,这种地区决策无疑重要,但问题就在于,类似气候变迁等议题,天生就是跨国界的。我们当下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像一个老笑话中所说的,飞行员向旅客广播说他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告诉大家,好消息是航班比计划飞得快,而坏消息则是“我们迷失了方向”。但更大的危险、也是很现实的一点在于: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所属的文明是否“迷失了方向”,因为普通人不大可能关注这些责任分散、发生概率不确定、又非迫在眉睫的巨大危险。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生态学家经常哀叹世人之无动于衷,但世人的所作所为本身却是理性的。看似令人惊愕的是:这位绿色和平主义者对未来政治的预测,是认为大政府将得到持续加强,而市场的作用将减少。这大概是他对根深蒂固的全球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一种逆反,想来因为他看到全球无法一致行动起来采取应有的措施遏制生态恶化,公众和政治家们既短视又争吵不休,因此才认为,一个“目光长远”、无须向民众咨询很多的精英官僚组成的大政府,更能强制推行超前于人民普遍看法的措施,或用书中的话说,“有能力迫使人民接受长期政策”。这在逻辑上有点像Sydney Smith说的,“人类就像孩子,他们总是朝着那些对他们有好处的东西做鬼脸;有时非得掐着他们的鼻子把汤药灌下去。”然而历史上也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明:很难确保这个“有远见”和宏伟蓝图的精英集团总是正确,而当他们犯错误时却又很难矫正。这其中一个有问题的假设是:他假定了人民和民选政治家都是、并且总是目光短浅的。作为一个心急如焚的绿色和平主义者,他这么想必定基于多年来强烈的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正如桑斯坦在《最差的情形》一书中所言,人们对气候变化这类重大但并不迫在眉睫的危险,通常只有两种错误的极端反应:要么是过度反应、要么彻底忽视。美国人对恐怖主义的反应是前者,而对气候变迁则是后者——大概也因缓慢的气候变迁极难激起公众的危急感,《2012》、《后天》之类的好莱坞电影才故意将这些危险戏剧化为骤然爆发的大灾难,因为非如此不足以引发人们强烈关注和讨论。乔根•兰德斯似乎抱有一种观念,认为当前世代是地球环境的受托人,他们有义务遵守一项原则,即我们将这个星球转交给后代时,必须使它的环境至少不发生恶化。然而道德义务很难驱使人们自动为此倾注大量资源,而为了未来人民的收益将成本强加于当前选民,“这样的政治家很可能是史诗般的英雄,或很可能对历史有着卓越的判断力。然而,这样类型的政治家却是少之又少”(桑斯坦语),关键是,他们也不大可能被选上,除非他的选民发生了变化。人类的确是自私的,但他们同时也是可以教育和塑造的。有些人对人类的角色和作用甚至更为悲观,如麦克洛克就曾说:“我特别不喜欢人类,从没喜欢过。在我看来,人类是所有动物里最卑鄙最具破坏性的。”最激进者甚至认为人类灭绝了地球环境才有救,然而这不如说也是懦夫式的彻底逃避,因为,如果说是人类破坏了地球,那也只有人类能拯救地球,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将自身的整体命运与这个星球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少人会在自己家里大搞破坏,为什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不能对地球这样?
  •     文/严杰夫四十年前,未来学研究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曾以一本《增长的极限》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世界性环境保护热潮。如今,曾参与撰写《增长的极限》的挪威管理学家乔根·兰德斯带来了罗马俱乐部最新的一份“报告”《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2052》中涉及的信息容量比《增长的极限》扩张了数倍,聚合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趋势预测。在这里,气候问题不再是讨论的核心,而只是其中的议题之一。然而,“更宏大”的《2052》却更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了罗马俱乐部的“将全球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理念。对人类社会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均进行了探讨在《2052》里,兰德斯并未着急一开始就着手描绘下一个四十年中会有怎样的“沧海桑田”。兰德斯在第一部分“背景”中,以2052年前人类社会可能面临的五大问题作为这场“大戏”的“前奏”。兰德斯提出,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主、代际和谐和稳定气候五个方面,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些问题面前,贫富分化不断加强的资本主义,面临增长停滞的经济,决策缓慢的民主制度,不同代际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发生,将成为2052年前世界最突出的五大特征。这五大特征在《2052》里成为支撑兰德斯笔下“未来四十年”的框架。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兰德斯才在第二部分“我的全球预测”中,逐一展开他笔下的那个“新世界”。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人类社会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均进行了探讨—人口与消费、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粮食生产、城市发展和互联网以及社会主流思潮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一致,兰德斯认为,这些问题之间本身就是互相缠绕的,人口与消费的过度增长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量的关键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过量又将引起不同地域间粮食作物的生长发生变化,而大城市在未来四十年里持续崛起同样会影响人类社会消费结构产生转变,而同时城市化和互联网化的潮流将与社会生产、气候变化等因素一起,促使社会思潮在未来逐渐走出“全球化”的笼罩。的确,在大部分层面上,兰德斯对于未来世界的描绘是宏大的,但这种宏大并没有使作者的分析和讨论陷入过于简单的“片面”。尤其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作者间或采用来自不同领域专家撰写的分析报告,以补充足够的细节。譬如,在《2052年的时代精神》中,“厄加勒斯:应用知识”机构的主管凯瑟琳·卡梅隆在《苏格兰加入新欧洲》的预测文章中提出,由于气温的升高,未来四十年,欧洲权力的重心会逐渐北移,在这样的背景下,2032年之前,苏格兰将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反对的声音”的情况下完全脱离英格兰。如果这个大胆的预测一旦成真,那么曾经的“现代世界诞生之地”一定会在新世纪遭受到最沉重的一击。未来世界不可能是“扁平的”值得注意的是,兰德斯并没有延续《增长的极限》中将问题停留在“全球层面”的做法,在《2052》中,兰德斯针对世界不同地区还给予了分别的分析。在兰德斯的“新世界”里,世界将可被划成五个主要区域:美国、中国、除美国外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BRISE和世界其他地区。在这里面,“除美国外的OECD国家”包含了除美国外的其它老牌工业国,而BRISE则包含了除中国外的其它十个新兴经济体。对于这五个地区,兰德斯认为,美国连同大部分OECD国家则将在经济发展上陷入停滞。而且,因为在新能源政策上的决策缓慢,美国将最终失去经济霸主的地位,成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输家。或许中国读者最关注兰德斯对中国情况所给出的预测。可以说,在上述的五个地区中,兰德斯对中国给出的预测最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其速度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而且由于中央政府强大,政府积极工作,超过10亿人的生活水平将有显著提高。但兰德斯也认为,中国仍会遭遇挑战,首先,其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消费水平;另外,气候变化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问题。但是这些都不会妨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最终成为新的“超级大国”。事实上,兰德斯在“五个地区的未来”一节中,这种对不同地区不同分析的做法还包含了更多整体层面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世界不可能是“扁平的”,不同地域一定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并且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世界的主导权才最终从美国移至中国。“20条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四十年当然,兰德斯没有忘记给我们提出他中肯的建议,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四十年”。兰德斯和他的同事们曾在《增长的极限》中,号召人类社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与人类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遥相呼应,被称为第三次革命—它就是“可持续发展”革命。到了《2052》中,兰德斯进一步将这场“革命”具体化为针对个人的“20条建议”,这些建议有些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行不悖(例如“选择能源效率或可再生能源工作”、“不再相信所有的增长都是好事”等等),有些则是“趋利避害”地帮助我们规避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例如“投资那些对社会动荡不敏感的事物”、“生活在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地方”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建议在操作性上兼顾了实际与理想,让人读来感到温情之中也夹杂着一丝戏谑和讽刺。最后还要说的是,《2052》勾勒的那个“未来世界”并没有像罗马俱乐部惯常的那样“悲观”,作者在警示世人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其中暗藏的机会。兰德斯同样认为,未来学的预测并非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正如兰德斯在结语中所说,“请帮助证明我的预测是错误的。我们一起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刊于2013年10月12日 文汇报·书缘)
  •     记得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很震撼。不是因为片子里披露的事实,而是对于全球变暖这个问题远没有达成共识,以至于原为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需要花极大的精力四处走访说服民众。以为不争的事实,实际却没有多少人关心。所以我有些讶异,原来人们任重而道远。《2052》面对的也是同样的世界,与四十年前相比,一切几乎都没有变化。知识分子总是社会里最敏感的人,也往往对现实不满,仿佛鲁迅铁屋里最先醒来的几个。四十年前学者们就预感到的危机,到今天仍旧为人熟视无睹,因此我很能理解作者“长达四十年的惴惴不安”,然而他还是没有坐以待毙,因此有了现在这本书,也可视作为了寂寞的同行者的“呐喊”。本书利用动态模型,抽象出影响全球发展的关键变量,以此预测2052年“最有可能过的全球未来”,用以说明人类的福祉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类各种决策下是保持乃至提升?还是下降?人们对2052年的生活满意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作者利用以往的数据和四十年人口、能源、粮食等物质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非物质方面——超级城市、更长的寿命、更强大的政府、未来战争等的推断,做出了比较合理的假设,针对五个地区的未来趋势做了预测。作者讨论了我们面临的危机,并试图告诉我们所须采取的应对措施。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我也用过,正反馈、负反馈可以很好地模拟真实情境,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法。因此与《增长的极限》一样,本书中的模型与预测结论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去思考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处的环境从而指导未来的行为,这才是本书想要传达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在阅读上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还是抽象的,仿佛人终有一死对我的意义。那时,我还只是个忙于应付考试和论文的学生,不过纸上谈兵。进入社会以后,我开始关注现实,现世的压力也从未如此真实。现在再读新的“警世恒言”,这个极限仿佛触手可及,不像预测,而是论断了。我忽然觉得,历史并非总是进化地前进,也许我们会走到一个再也上不去的地方,转而倒退。就像在企业里,我们往往盯着年增长10%这个数字不放,拼命扩大规模,不是通过市场的外部需求和内部产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目标,以至于有了量却没有了质,总经理、员工都还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不是一种短视行为么?可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这么做的。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也许是路径依赖,也许是决策层的需要,总之,大家还是沿着保“增长”的路这样走着。对于什么是经济的真正增长,其实大家都有共识,就是经济学中定义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现实中我们往往眼睛看的是经济总量,而不是经济增量;是规模,而不是利润;只看到GDP的增加,却无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付出的代价。“所有微观经济活动,都是更大的宏观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其增长会使体系的其他部分发生变动,甚至是承担牺牲。……宏观经济也是整个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然生态体系经济的一部分。宏观经济的增长会提高机会成本,使自然资本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限制未来的增长。”(本书P21)整段话可谓振聋发聩,告诉我们如果站在更大的视角,我们所谓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实是以整个自然生态体系的倒退作为代价的。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妄自尊大也显得可笑起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毕竟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呵。本书的中文名加入了中国。确实,四十年前的书里肯定不会把中国单列为考察对象,而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忽略的庞大经济体了。虽然本书作者对于中国的未来比较乐观,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有与作者同样的忧心忡忡。比如,作者设立的模型中间就几乎没有考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在全球化经济下大家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怎么敢说中国就能在未来四十年独善其身,顺利坐上世界第一大国的交椅呢,更何况周围虎视眈眈的对手。对于中国,除了我们学习西方带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病外,我们还有自己长久以来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努力追求西方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吞噬着原有乡村的宁静与清洁,同时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又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整体经济的增长伴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积累的巨大财富被腐败和浪费惊人的消耗;物质生活水平丰富的今天,道德层面的核心价值空缺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都让现代中国人身心俱疲。这些恰恰印证了GDP不等同于幸福感这个命题。因此,未来中国的四十年会怎样?我很好奇,也更关切。书中提到的未来四十年中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都是我们已经在经历着的切肤之痛。除了物质环境,政治体制、文化诉求也制约着我们的发展。我们除了从西方文明中借鉴,还要到自己的文化中去继承、发展、重访、挖掘。当然,与四十年前相比,人类技术的快速进步还是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比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等。本书作者还约请各行各业的专家为2052预测这个主题从个人的专长出发写有几百字的文字,作为“瞥见”专栏,许多内容透露出真知灼见,可谓以小见大。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对于未来也需要我们群策群力,贡献熟悉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集体创造力”去解决人类共同的挑战。事情不会忽然变坏,就像革命不会一夜成功。也许未来并没有书里预测的那么糟,不过未雨绸缪总是好的。如果对于模型不感兴趣,那么请读者一定阅读本书最后的“理想状态下,全球社会应该做什么”以及“20条个人建议”两小节,这些文字让我觉得普世价值确乎是存在的。我们拥有共同的家园和理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a global forecast for the next forty years翻译成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请问哪个单词是中国的意思啊……
  •     对于未来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但对于美国和中国的对比还是有意思的,2052年,我已经68岁的老头子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我应该成为这一代出色的人,尽管现在的它不完美。
  •     还可以。开拓思维 假设上帝视角的书。但是拉回到现实,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想了就有出路的。practice is another thing
  •     作者的观点基本上就是“看空世界,看多中国”。看空世界的逻辑在于环境气候变化与低效政治体系掣肘,看多中国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归结到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未来究竟是不是这样,we will see.
  •     未来的趋势预测,顺势而为。当然,只做参考即可,不可深信
  •     这本书涉及碳排放的言论中,大部分都没有参考价值,其中关于光伏的预测比较中肯。对ROW国家的预测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之后可能需要修改。BRISE国家包含了太多的不同情况,我认为越南会令人刮目相看。对个人的建议基本是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这很好地排除了左派的忽悠学。
  •     这是一部关于『中央集权对未来环境、人口、经济有着伟大作用』的赞歌!
  •     作者对于民主政治有一种不信任对于集权又有偏爱,这就导致他的预测有一种倾向而不够客观,总体上来说可以看看,但其实又没什么参考性。
  •     新的三个世界理论,奇葩理论,中国人一定爱看
  •     1.27
  •     说实在的,你让中国这一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去预见40年后的资本主义终结,这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你这哪叫悲观,分明是太乐观了吧。
  •     有点意思
  •     从环境的角度描述未来四十年并进行预测,论证严谨量化分析,即使你不赞成他的一些观点,依然会为如此完整的逻辑震撼
  •     我觉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应以通读了解其观点为目的,一些观点让人震惊又很具启发性。未来终究会来,在生态问题面前每个人都没有殊遇。而我们能做的,大概也就是作者在第三部分结尾建议的那些吧。 看到80%然后发现后面20%都是附录的时候不由觉得这本书在领域内可以称为学术著作了吧?
  •     三十年前,要是有谁会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谁会信呢?所以未来,很难确定啊。但是作者的预测还是又一定道理的
  •     虽然买不起房,但tm我还是关心未来世界…
  •     2052年,中国靠开明专治领导全球,将短视选民和低效民主制度甩在后面,因为我们很好地解决了全球变暖这个主要矛盾。如果作者了解一下中国高耗能、污染、靠政府借债维持落后产能的钢铁行业,是否会修正一下自己的结论?
  •     我是被图吸引过来的
  •     垃圾!豆瓣推荐的都是垃圾!社科本来就是在胡说八道了,老头还想在社科方面做先知呢!好多“我认为”。。。譬如【到2052年的能源和二氧化碳】篇中关于核能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作者你不考虑技术发展会带来的改变而老揪着风险性太大不放是人老脑衰了吗。。。
  •     从此,“罗马俱乐部”,呵呵
  •     四十年后再来看~中国真的那么好吗
  •     受益匪浅,在政府干涉问题上和我的想法一致,对中国的乐观也不是无条件的,总的来说很对我胃口
  •     这书感觉真心一般,白期待了
  •     从现有大数据推测未来, 随便看看就好。
  •     不懂这样的书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书中的很多话毫无事实根据,一直夸中国,但是一直未给出好的事实依据。说的话也是不咸不淡,预测未来三件事:资源紧张,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会有所增长,发展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分化,这尼玛不扯淡吗? 还是不懂评分为什么会这么高!!!
  •     太啰嗦了
  •     这个翻译让人读不下去,要再三品味才知道是什么意思,简直醉了
  •     其实这本书说的更多的还是世界,中国只是作为世界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被提到。这本书很长,主要是因为啰嗦,但是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比如最重要环保和相应的人类的决策。这本书还从极端天气影响的方面支持了未来大城市会变成超级大城市的看法,所以上海的房价还是会不断地长吧。
  •     主要重点在环境及能源方面,有些怀疑是否会像读者说的那样来的这么迅速。作者也多次强调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给了挺好的参考。
  •     1
  •     作者对中国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对整个世界持偏悲观态度,主要集中在气候和贫富差距。最后特别提到不希望其悲观预测成真,良心啊。
  •     没有新鲜内容
  •     夸张
  •     在一个暴雨的午后,上完厕所后,我突然忧虑起这个世界,以及它未来的40年 因为毕竟不会顺畅的。。。。。。
  •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心里应该明了,你有自己独特的范式,这就是说,你胸中秘藏的,来帮助你度过一生的那套信念和诠释。在最为理想的情况下,你应该能够根据所面临的问题,从一个范式转移到另一个范式。」
  •     看了一部分弃了,觉得比起枯燥来说,更加别扭的是接受书中始终基于环境、资源而来的观点。例如有一篇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认为经济增长早已超过边际效益,应该停止增长。拜托贫困地区是要吃饭的啊!不能因为发达国家过度使用资源,这个时候就站在全人类立场上去阻止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吧。不过总体而言作者观念相当中正平和,主张政府集权和加大投资,而且是很难得看到的赞赏中国计划生育的西方学者。对人口增长和负担的预测,以及对中国的乐观还是很鼓舞人的。
  •     不知道为什么对中国的预测会乐观到令我这个中国人都感到惶恐的程度
  •     我一般不怎么看这种类型的书,之前看到Kindle 上有特价就买了,看完很有收获,对很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虽然感到迷茫与失落,但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能减排,未来也许可以变得更美好!届时63岁的我当会庆幸自己在27岁的时候读过这样一本书并深受启发。
  •     2016.5 对未来预测的一本作品,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环境上,对中国相当看好并看空美国。环境部分比较认同,经济部分有待验证。对于能源的发展预测很有意思,新能源及其储能加上电动汽车是亮点!
  •     未来是悲观的,可我们总有解决或者说,变通的方法。对于个人的建议里,作者建议放弃探索自然的爱好,建议父母不要教育孩子去喜爱自然,以免未来不可得而忧伤,好难过。
  •     暗指中央集权制度的威力
  •     主要是讲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概念
  •     环境主义的书,需要辩证的看
  •     2016年第一本书
  •     看完之后最大感想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啊。呃,我能活到2052年么?如果能活到,我一定要在2052年把这本书再重读一次!
  •     在《增长的极限》里的预测其实完全不准,虽然作者压根没打算承认,他的预测完全基于过往数据趋势的简单延伸,没有考虑新技术,没有考虑人类社会面对矛盾的自我调节机制。着眼点非常宏大,不适合像我一样“市侩”的读者。
  •     刚刚读完。总体来讲,并不是完全以写中国为中心的,更全球化,比较全面。但前景不容乐观,感觉将发生好多事情,个人又无法做什么事情,还是要更多地依赖政府。希望中国越来越强大,政府也越来越有能力,这样大家才能越来越好!
  •     毫无疑问作者情感倾向过分看好天朝。本书还是集中着眼于环境,气候,资源,人口,平均等传统问题,比较无聊。
  •     希望未来不会朝着书中方向发展
  •     逻辑很清晰,语言也很流畅。但我受不了没完没了的气候变化和引用文章了。一看到气候变化这四个字我就想吐,满分100的话我对预测的结果只给40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