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50230498
作者:武志红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的全新升级版。该书出版七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书籍目录

【升级版序: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过度地阻碍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家有失败留学生怎么办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中国式家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内容概要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新浪微博@武志红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说到《有关爱的谎言》,排在天下无数谎言中的NO.1是: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武志红老师说,这个绝对是天底下最大的谎言,随便一推敲就能驳倒断言。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一直对这句话抱有怀疑的态度,却时常不能笃定且确切完全相信。1、生孩子、养育孩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怎么会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2、既然决定要生下来了,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个纯洁的白纸,家长怎么会摧残着幼小的生命呢?3、顶多就是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去爱孩子而已。以上,是我对“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怀疑的态度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慢慢学习,我发现了,我错了,而且还不止错了这一点。看完书后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观念:错误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1、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真的配不上做父母;2、他们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甚至经济上都没有准备好如何做一个父母;3、有很多父母爱孩子,却不懂的如何去爱。太多人延续着自己的父母那辈的养育方式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是好的父母,那孩子是幸运的。要是遇见糟糕的原生家庭,势必给新家庭造成灾难。4、很多父母不愿意与孩子一起成长。市面上给孩子的培训班比家长的学习培训班多100倍,而大家常常忽略,家长才是最需要学习的对象。5、必须承认残忍的事实,有些人真的不爱,他,们,的,孩,子。一,点,儿,也,不。错误二:我想是因为我不够温柔在感情破裂时、被拒绝时,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问我,说(包括我自己在感情上受挫的时候也这样认为)“我想是因为我不够温柔,不能分担他的忧愁,所以他走了。”然后,自导自演一场苦情戏,把自己套入伤春悲秋的女主角色,一边抹眼泪一边怪自己不够优秀、不够美、不够有魅力、不够白富美。。真是图样图森破。回想曾经过往的那些破事儿,简直都忍不住骂自己是傻逼了。1、感情破裂真不关你温不温柔的事儿。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你就是他心目中的白萝卜,一切都完美无缺。时间久了,发现你丫原来是个胡萝卜。对方挥挥衣袖,你能让自己从根本上变成白萝卜么?2、分手了,离婚了,对方劈腿了,真不是因为你的责任。做一个胡萝卜没什么不好的,只是他要找白萝卜而已呀。3、对方找了一个什么都不如你的,不是他瞎了狗眼。那就是他要的白萝卜,你再好,可你是胡萝卜呀!4、当然,一段感情的破裂,两个当事人都有责任,但最多50%。多了,这个锅不接。错误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1、你三观端正,可是就是遇见了某些变态。除了点背怪社会、运气不佳怪上帝,真不能怪自己。2、转角不一定能遇见爱,还可能会遇见狗,还是一条疯狗。遇上小概率事件只说明今日不宜出门,不关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有些被害者真的是一个大写加粗的“无辜者”。4、承认这个世界是有变态存在。关于以上我的三个错误观念,我想导致的结果应该是如下原因:1、我个人在比较健康的家庭长大。因此,不能理解有些父母为何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虐待、冷漠、忽视孩子。2、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首先向自己攻击,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的。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幸福。根据精神分析学内容,我有一个好妈妈,但是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我的童年得到了“关注和看见”却也没有得到“原始母爱贯注”的爱。3、错误三的观念,像观点二雷同,不信任自己,也有对权威和强大的力量屈服心态。再深入分析,还是自卑的缘故,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和直觉的判断。
  •     何谓一个家?听说,家中的每个人能给予另一方以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每一个家庭都会有本难念的经,那么每个家庭都会有困惑烦恼,这时候更需要一个家的自我觉察和疗伤能力。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建立的基石。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错综复杂,却也能化繁为“爱”。每一个“我”与世界建立的关系更是“意识的我与潜意识的我”关系的投射。有时会喜欢强加自我喜好于他人之上,殊不知,那只是另一个自我的“述求”,他人是独立于“我”,具有独立意识的另一个人,作为旁人,也许可以建议,但更应当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有时候“我”并不是完美,并不能成就种种不凡,“我”所能做的是做好一个“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身心合一,达到自我的和谐统一,只有自身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向外拓展,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一名子女,“我”要承认,父母的个别行为是不对的,不必苛责自己迎合父母的不对之处。但同时,“我”并不能要求父母事事完美,也不能苛求父母的改变,还是要学会与“不完美”的父母共处,并通过自我反省来促进自我成长。武老师将各种专业深奥的点通过平实的事例阐述出来,浅显易懂,很是喜欢。但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吧,书中相对更强调母子之间的关系,而父子之间的相对较少。家庭之中单单母亲对孩子的关注是不够的,父亲的角色在孩子成长历程中也极其关键。也许这是本书的一点点小缺陷吧。摘抄些句子吧1. 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 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2.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 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 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 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3.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 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 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 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4. 他是她最亲的亲人,但是,他是一个全新的亲人,与她以 往的亲人都不同,她不需要用对待爸爸妈妈的那些方式来对待他。 等明白这一点之后,张莉不再查王江的行踪,也尽量控制自己不和王江吵架。另一方面,王江也懂得了张莉这些“不合理行为”的意义, 对张莉更多了一些宽容。5. 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6. 建立关系很难,因为另一个人不可控制;发展理论很容易,因 为这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知道,只要付出了,就会有结果。你 对未来可以预测,但关系却是不可预测的7. 如 果只将恋爱视为一个结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爱人,那么一定会遭遇 挫伤。8.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9. 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10.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 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11.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有高度的创造力。12. 0~1.5 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 岁期间,尊 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 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 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13. 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14. 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 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 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 的异常行为而焦虑。15. 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 控制得太厉害了。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控制欲望 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 会自然而然地下降。16. 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17. 什么叫自信?简单来说,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内 在的另一部分。套用客体关系理论的话,准确地表达,即一个人的内 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18.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 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 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 我就不快乐。19. 怀有美好理想或纯净精神的人,一定要问问,你的身体在哪里?若所谓的纯净精神不能和你的身体合一,而只存在于你或一两知己知 道的幽静之处,那么你很可能是活在虚假中。20. 所有的爱都是不可能的。他的意思是,你要 放下对绝对之爱的渴望,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存在。21. 为了真爱,我们必须懂得“假爱”,假若你因某个亲密关系而伤 痕累累,那一定不是爱让你伤痕累累,而是“假爱”令你伤痕累累。“假 爱”背后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恨,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才不会对 真爱失去信心。22.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 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 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23. 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 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 你和我头脑中想象的一模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个阶段,一 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最常见的问 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 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才是爱。24.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     看这本书的时机很巧合。前几天刚翻阅完05年开始记录的日记,这几天在家中像上帝之眼般观察着这个家族。里面很多的分析都有着戳中膝盖后的快感和疼痛。按武老师的分析,自己人格中曾有的的自卑,矛盾,无法决断,在意他人看法…可能是因为我有一个喜好家暴的父亲和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人格而不断讨好别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的母亲。再去看父亲的家庭,是因为他有着一个自私又很专横强势的母亲。而我的母亲喜欢讨好别人的性格可能源自她爸妈都把关注给了儿子(我舅舅),且母亲生下来就被送到她姥姥家抚养。那再往下分析呢,我奶奶经常和我说她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自己的母亲很艰难的把他们拉扯大…这么分析下去,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It's not your fault. 那错的是谁?是社会?是时代?还是命运?为何要觉得这是一个“错误”?为什么一定要去标榜“幸福的家庭”?这是我对心理分析和心理咨询的疑问。并在即使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后这个疑问还是没有被解决。他们会告诉你这样是因为过去的怎样怎样,治疗就是重温过去,弥补或接受。但是为什么要接受那个绝对唯一的“幸福”的标准?我想科学可以揭示一部分答案,即科学心理学,人的情感和认知发育有着绝对的标准。作为养育者,为孩子提供可控范围内的给予。给其人格发展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但另一部分,我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过去,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是世界观层面的问题,你去哪里寻找答案?你打算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每一种“方法论”背后衍射出的都是一套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自己选择哪一个?理论的目的并不是回答何为真实,而是提供解释的工具。自己呢,越来越像一个宿命论者。It's not my fault.It's my fate.孩子,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产品。他们通过母亲的身体来到这世界,却非因母亲而来而来,他们在父母身边,却不属于父母。纵然他们被动接受父母的想法,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滋养了他们的身体,但无法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灵魂只属于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有的生命看到了,有的生命对此视而不见。他们彼此牵绊纠缠,在中国家庭中的事情变得很难说清楚。PS书里那个拥抱内在小孩的小练习,自己还是哭了的,好了抱抱~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_^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国式家庭问题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最主要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活动核心问题!夫妻矛盾,婆媳大战,母子冷战,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了对方也有立场,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系。要和谐相处,首先学会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
  •     原生家庭
  •     写得很好的一本书,每个人都该读读。读完以后你们组让我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周遭人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解构。
  •     一个人与世界的相处模式在婴幼儿期已初步成型,很多成年之后对人、事的反应不过是早期亲子关系的呈现!虽读完觉得本书写的不够严谨、系统,但作为一本心理读物,通俗易懂,还是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在这类读物的引导下,我们都能对亲子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再重复我们所经受的伤害
  •     爱为什么会伤人,书中说,因为那不是真爱,这是作者对爱的分类与定义。在我眼里,那些都是爱,也都是正真感情的爱,之所以会伤人,是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可能正真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上而已。
  •     正视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陪伴,建立适度的亲密关系,给孩子安全感,成年后敢于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不要过多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孩子身上,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释放能量确认自我力量的机会和空间。
  •     被热热闹闹的《巨婴国》下架风波勾起了好奇心,搜来这本瞅一瞅。
  •     返观周围,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周围的家庭都有
  •     明白了 和前女友不是因为不爱了分手的 而是因为太爱了 家庭教育很重要 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
  •     这本书起了一个很吸引眼球的名字,摆明了畅销书的姿态,客观上说也只是普及性地谈了谈心理学的皮毛,更多的是武老师的咨询从业心得。我的整个阅读体验是这样的:哇说得真对——好像有些道理——也不完全是这样吧。此书的中心思想可归结为一句话:原生家庭的残破是一切人格缺陷或病态人际关系的症结所在。许多案例都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然而也就到此为止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没有得到回答,以及反证问题:“原生家庭不幸福就注定下一代不幸福吗?”恕我并不苟同,人生终究还是要靠不断的自省和修炼,才能渡到理想的彼岸。不过心理学作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或者曾为家庭关系而困惑,那么推荐读读此书,也许会有收获和启发。
  •     标题吸引人,但内容还是不行。
  •     把所有情感/人格创伤都归咎于童年,这种理论有偏颇的地方。但对于心理学小白族群,还是值得一读。
  •     有几处尚可,但总体内容杂乱,像是育儿经+高考经验+解梦的结合。书本题目噱头更多,没有就这个话题写的很深。尤其最后一部分长篇的解梦,不知所云。
  •     主要是讲家庭教育,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来源
  •     因为朋友提起了大热的那本,想去这本在kindle里还没看完,虽然名字有点偏激,但内容很温柔,看完受益匪浅。越发觉得义务教务应该普及心理学。
  •     很多洞察挺有帮助的
  •     三部曲之一 挺好挺深刻,能解释到不少困惑的问题
  •     夫妻关系No.1 爱情可以修复幼年的伤痕。看了觉得童年真的很重要 童年的一点伤害 后来影响很深啊
  •     我辈之人,多少对父母有所埋怨。无论多么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最后还是会越来越像他们,因为多年的相处早已是我们的耳濡目染,即所谓的强迫性重复。 所以我们远行,读书,暂离,只为成长为一个更独立更好的个体。作者有一个观点很好,家庭交流中,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重要。 因爱而生,还是要以爱和解。
  •     学会爱自己、然后爱别人、不要控制别人、不要被人控制。别人包括最亲近的人。
  •     一本非常好的心理疗愈的书。从剖析原生家庭的关系问题,来分析人一生的关系模式,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帮助人理解自己,读懂自己,帮助人开启自我成长的人生。建议30+的朋友,都要读一读。为自己的成长,为家庭的幸福,为我们后代的健康和快乐!
  •     比较理论性,讲述了很多观点比较犀利,亲子关系到夫妻关系。每一章的主题都是高度浓缩的观点: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溺爱=国度的阻碍;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绝大多数很认可,另一部分觉得有点太激进了,当做警示教材来看
  •     如果没有心理咨询专业背景,如果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读武志红老师的书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很多反对者觉得武老师的书有破无立,读过了就满心灰暗,我觉得还是背景知识尚不丰满的缘故。
  •     一般般,
  •     相见恨晚的感觉,看完之后,心中很多疑惑都得到了答案
  •     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用爱构建他的安全感。
  •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重要,这些都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不同。再加上现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几年才能见父母一次的留守儿童,高考,网瘾,大多中国家庭都有各式各样的矛盾。读本书虽不能解决,但是至少提供了正确的观念。迟钝一生,抱着错误的观念,是很可怕的。
  •     很感谢自己,在书店买了这本书并且把它看完了!! 这是我目前最想感谢自己的事!!
  •     所有的问题,最终问题都是解决自我的爱。得到足够的爱,才能给予爱,得不到足够的爱,就用一切扭曲的方法去实现自我的爱的圆满。然而最终的解决方法,其实是理解。
  •     中国的家庭教育过于倾向权威和控制,《二十四孝》可谓典型,变态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是家庭关系的畸形。“为了你好”,所以强迫子女追求自己的预期,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为理由给自己脸上贴金,甚至压迫子女的人权也不会脸红心跳。还有中国式婆媳问题。这本书深刻地揭示其中的根源,值得一看。
  •     学会爱,学会分离。
  •     有收获,但也要看到问题背面爱的部分。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     某些章节还是挺精彩的。
  •     建议中国父母人手备一本。
  •     触目惊心。。教育心理学的好书
  •     因为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为“家”所伤,才找来这本书一看,希望在为朋友疏导分忧时,找到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还不错,将心理分析学理论和当今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现状结合起来,竟然也分析的头头是道。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并没提供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解决之道。还是推荐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人读一下。
  •     在中国儒家文化与现行家庭关系普遍模式下,许多人童年时没讲出来的都憋成了长大的脓包,讲出来的却成为一种“背叛”。个人,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反复轮回。生为为人,终其一生,爱的追求,没有停止。
  •     对于一个有这几千年浓厚孝道传统跟“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不成文的道德约束的中国来说,这样的反思尤其难得。没有人能生而为好父母,他们不完美,甚至很糟糕,其实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反而会轻松很多,他们可以被责怪,可以被痛恨,反而更值得被原谅,也让我们更加容易原谅自己。
  •     夫妻关系必须凌驾于亲子关系之上,这一点颇发人深省,很多家庭都是亲子关系更重,然后诞生了很多妈宝男
  •     又一本,在武志红讨论母婴关系,父母应如何和子女相处中学习到应如何和他人相处。
  •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起了很多以为已经遗忘了的儿童少年时期的事情,对自己和家人的一些事情算是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吧。
  •     关于武志红的书我并不能客观评价,我只是很主观地觉得有些问题得到了解释,有些地方原来忽视的可以挖得更深,他提供的方法论也比较少,大体有些散,有些东西说得神乎其神,但是对我很有启发这就足够了~
  •     书中很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如:愚孝、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不是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等等…
  •     save myself
  •     当年大学时代的一声雷
  •     完全站在孩子一方抨击家长的一本书,可以参考。(按作者观点,我应该会成长为一个问题相当严重的人……)夫妻是家庭核心的观点值得注意。
  •     有些部分有点玄
  •     他的书从不会让我失望,里面有太多的真思想,能够让自己真正的成长。现在的书,能让自己的思绪产生涟漪已属不易,能够产生震荡的更是凤毛麟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