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书评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11258727
作者:[英]罗西•迪金斯
页数:64页

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

以前我一直认为,艺术这个东西是高大上的,是需要天赋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遗传因素的情况下。那要是去看个画展,欣赏个雕塑什么的,绝对是阳春白雪的行为,像我这种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去了也是看看人物画得像不像,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一个人不懂也就罢了,要是再耽误孩子就不好了。可是,看画展吧,没那么多机会;自学成才吧,眼看是没那个素质;家长辅导吧,明显是储备不足啊。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一本适合孩子看的《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这首先是一本大开本、高清晰的画册,然后才是一本艺术欣赏书。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画作就是一种享受了。而且,你可以慢慢看,仔细看,不用担心有人说你不懂,也不必装腔作势扮高雅,拿在手里的名画让这本书更加接近读者,更加生活化。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本艺术入门的引导书。内容丰富多彩。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展示出30多幅著名画家的成名作,作品涉及人物肖像、静物、场景、泼洒画、拼贴画,等等各个内容和类别,让孩子对艺术品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出艺术家的生平、创作时的趣事,画家的艺术类别,画画中常常涉及到的术语、用具,等等,引领孩子走进艺术的领域。为了让书更客观和权威,书中还采用了一些作者的照片;有时为了扩展,还加上和画作相关的海报和卡通画,使得艺术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语言深入浅出,版式生动活泼。 作为一本适合孩子读的艺术书,书中没有使用生僻的、专业的美术用语,力图用具体的方式展现概念和事物。比如,在讲到暖色调和冷色调的时候,书中直接用了两幅颜色不一样的图来体现差别。在讲到一些艺术派别的时候,一般用具体的作品举例说明这个派别的特征。这样,即使是对艺术一无所知的人也能看明白,不会觉得云里雾里。清晰的美术作品是页面的主体,画作细节的展现有时以背景图的形式出现,有时是截图形式出现,作家的介绍或者趣事则写在故意形成的色块里。为了让版式更加活泼,贴近孩子年龄,书中还加入了活泼的卡通画,让整个画面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显得既严谨又活泼,自然地融入艺术中。观点客观,互动性强。 艺术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是难免的。作者没有规避争议,而是力求客观地展现艺术的本来面貌。对于存在不同观点的一些艺术作品,作者则直接写出批评与赞扬两方面的观点。如,对于亨利•卢梭的想象画,就写出了欣赏和嘲讽两种意见。为了让孩子们置身艺术中, 书中穿插了互动的环节。如让孩子们在欣赏《维纳斯的诞生》后“挑挑错”看看能不能发现画中不合常理的地方;如在扬•范•奥斯的《陶瓶里的花》中数一数,画中一共画了多少种昆虫和小动物。这些互动环节既增加了孩子们欣赏名画的兴趣,调动了孩子阅读和欣赏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能以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些名画,不再把艺术当成高不可攀的东西。其实,看完整本书后,我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原来我一直以为我就是笨,就是因为没有艺术细胞,土得掉渣,所以才看不懂那些艺术作品。看了书我才知道,原来毕加索的那幅《三名音乐家》确实是“令人困惑的立体块”;康定斯基的那幅《即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看出那一团团的东西就是划船。看来,这和笨不笨的也没多大关系。哈哈,我释然了。本来嘛,神秘的面纱一旦揭开,你可以没任何负担地,有兴趣地更近距离地去了解,去欣赏!而对孩子来说,兴趣就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

艺术共读,《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的启迪

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挑选共读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四年前给大女儿选择的是《希利尔讲艺术史》(后文称希本),是当时能搜寻到的适合孩子最好的文本。上周拿到新书《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后简称新本)后,首先和希本做了一番比较,发现新本书如其名,更适合做为低段儿童绘画艺术鉴赏入门的教材,而希本可做为此本书的进阶或对比阅读。摘取几例如下:关于《蒙娜丽莎》,希本重点描述了背景的模糊技法却偏偏忽略了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也正是来自于达•芬奇对眼角和嘴角的模糊处理。在共读中,针对这一技法可以做进一步的阐述:画家必须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我们找来一幅高清的《蒙娜丽莎》图,重点观察了眼角和嘴角,可以感受到达•芬奇首创的“渐隐法”------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从而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是欣赏这幅画的关键之一,新本抓住这点且唯一描述了这点。可见对于初学者把握此点足矣。新本在开篇介绍了西洋画的形式和材料,这是希本忽略的。绘画材料在西洋画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国画,在欣赏作品时,材料的应用也是关注的重点。希本主要介绍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历史,而新本则更多的是围绕如何欣赏和领悟绘画艺术这个主题出发。例如新本选择了《呐喊》,书中表达了蒙克作画的意图,创作“呼吸着、感受着、热爱着、忍受着的活人”。这幅画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艺术并不是只能表现美,艺术还可以揭示人类的丑陋,鉴于此,表现主义的作品背离了传统的美。对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三位音乐家》的解读,新本显然更胜一筹。毕加索通过研究原始艺术知道了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副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他举例说,当看到一把小提琴时,“我们能够,实际上也确实同时想到它的各个方面。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至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外一些方面就有些模糊。然后这奇怪的混合形象……却更接近于‘真实的’小提琴。”(这段描述类似于现象学本质的直观。)结合毕加索自己的诠释加上新本中的解读,对于立体主义作品孩子可以很快习得鉴赏的方法。还有更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赘述。暑假中,结合《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和就读一年级的小女儿萌萌进行艺术共读,相信下次进入博物馆欣赏西洋画展时,萌萌不至于太过茫然。

艺术启蒙从娃娃开始

自从一年多前升级当了妈妈,静下心来读书写评的时间几乎没有了,每天绕着孩子转,看着他慢慢从一个襁褓中的奶娃娃,成长成古灵精怪的淘气包,成就感十足,但责任感也倍增。如何给予宝宝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引领和陪伴他不断感知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世界,是我经常思考的。我发现,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最好的两大法宝,就是玩具和图书,单从如何为宝宝选择图书来说,就有很多的门道。以我的经验来看,宝宝六个月以内视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段期间应该给他们观看黑白或者彩色的印有简单且形状比较大的图片卡。宝宝六个月到一岁之间,开始可以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手部动作,这个时候给他们一些布制或者硬纸板制的图书,让他们练习翻书,既锻炼了小手的协调能力,也培养了宝宝的阅读习惯,而图书内容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用品、动物、植物、食物等,在宝宝阅读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不断的讲解,激发他们学习说话的兴趣。宝宝一岁到两岁间,对于图书的故事性要求逐渐显现,更喜欢有故事情节的图书,以我儿子为例,一岁两个月,他就已经可以自己挑选想要听的故事书,送到我面前,要求给他讲,并且同一个故事同一天内讲上十几遍也不会腻。他喜欢的这些书,几乎都是像小熊、小鸡或者小青蛙这样可爱造型的主人公,有着非常简单且贴近他生活的故事情节,诸如洗脸、刷牙等等。等到宝宝再大一些,对于读物的要求就要向着趣味性和知识性靠拢了。《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是我为儿子囤的下一阶段的好书之一。选择它的初衷之一,是缅怀小时候对于画画的热爱和弥补未能继续学习美术的遗憾,初衷之二大概就是想将来给儿子普及一下基本的艺术知识,观察下他是否对这方面感兴趣。当然这本书对于现在只有一岁五个月的他来说实在是有点太高深了,但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很多乐趣。本书将阅读对象定位于儿童,所以其设计风格是轻松随意的,没有任何学究气,但却在谈笑间将过去500多年间世界上32幅著名的画作一一展现给读者看,关于艺术品的介绍也没有选择晦涩的专业词汇,而是采用生动的语言将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艺术品悠久的历史和绘画特色讲述出来,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让我不忍释卷,一直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虽然是一本儿童读物,但本书的编者并没有只做表面功夫,罗列出世界名画,点到即止,而是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在讲到米莱的名画《奥菲莉娅》时,编者特意提醒小读者在画作中奥菲莉娅凄然漂泊的小河岸边,那些傲然绽放的美丽花朵,并不是能在同一季节开放的,编者告诉我们,米莱之所以将这些花朵放在画作中同时绽放,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花儿都在莎剧故事中出现过,都有着对于爱情的不同象征意义。又比如在讲到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划船)》和马蒂斯的《蜗牛》时,对于超级抽象的画面,编者细心的提供隐藏的线索,耐心的引领读者去观察和感悟艺术的神秘。一本精美的图书,32幅世界名画,我们看到艺术观念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我们也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我想,当适龄的孩子们读到这本书时,就算不能对所有的画作、所有的介绍都有深刻的理解,但对高高在上的艺术望而却步的感觉一定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好奇与憧憬,真心希望有小读者因为这本书而踏上追寻艺术的道路,创作出伟大的艺术品。

启蒙的是趣味

  启蒙的是趣味    我的孩子十分喜爱画画,自从他刚会走路开始,自己还不会使用笔,就一天缠着我要我给他画“轮盘”,还被他迷信的奶奶固执地认为那是他那死去的爷爷托付的,所以后来稍大一些,就给他报班学画画了,现已过了儿童画四级。这也是我申请这套丛书的原因之一。作为小小一画家,不可不知道达芬奇吧?只是可惜我这几年读博,没有太多时间去给他讲解指导,不要求他一定要画多好多有天才,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讲,孩子在才华方面稍为平庸一些,一生要过得幸福得多,只希望培养他高雅的趣味,让人生的方向在起步阶段就确定好,不与假恶丑为伍,也许就算达到目的了。所以象书中所希望的“看完这本书,或许你也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大师!”的愿望是不存太多指望的。  作为已学了四年绘画的孩子,基本的知道他也基本掌握了,本书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所选的32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是有天赋的孩子,一定会马上被大师的巨作所吸引,而恍然大悟于真正的艺术是什么?也许就是内心的光亮打开了,艺术对于一颗尚属蠓昧的心,这时就发挥了启蒙的作用了。于是孩子就走上了高尚的第一步。我以为,没有成就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人生的方向与对艺术的热爱。  这套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童书市场中,以其装帧及内容的雅俗共赏脱颖而出,让已有初步览赏力的孩子一拿起就爱不释手。想起我们小时候只有小人书看,就觉得如今的孩子无比的幸福。但正是因为资源的丰富让人有了过度选择的担忧,而这样的一套书却让人毫不犹豫地选中它作为一本启蒙书。也许若干年后,孩子早已不记得看过这样一本书,但它的那种独特品味,却毫无愧色地表现出它长远的影响。      

愿艺术陪伴孩子一生

作为一名艺术专业毕业生,一位妈妈,我很乐于跟孩子分享各种艺术信息,以及与艺术相关的东西。当然,首先我自己就对艺术史非常感兴趣,不是专业的分析、研究,而是当做生活的乐趣,读读有趣的书。初拿到这一本《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感觉这更像是一本画册,其次才是鉴赏。书中的作品展示非常饱满,有的占据整页位置,有的横跨两页纸,让我享受了一次艺术盛宴。阅读完整本书,个人的感受是这是一本给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孩子或者爱艺术、想接触艺术的成人阅读的。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入门书,也很适合亲子阅读。我看过其他一些艺术鉴赏类图书,有“高大上”的艺术史,晦涩深奥,很像我上大学时的艺术理论教材;要不就是图少文多的“小”艺术书,很多东西一带而过,看完后让我觉得“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本书中介绍的名画虽然不多,重点介绍也就32幅,但涉及了人物肖像、静物、场景、泼洒画、拼贴画等等各个内容和艺术流派,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让孩子对艺术的发展以及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开篇还为读者简单介绍了艺术种类、形式,油画、壁画、版画等等是什么?为什么要创造艺术?不懂艺术的大人孩子在看书中内容的时候胸有成竹,不至于一头雾水了。当然,如果对其中感兴趣,家长和孩子还可以翻阅其他书籍或者网络搜素相应内容,进一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深入浅出、版式活泼生动。书中没有特别拗口或者让孩子难以理解的语言。我想这种语言形式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合适的。蒋勋在书中说过:“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全书在介绍画作的基础上,引出艺术家的生平、创作时的趣事,画家的艺术类别等等,引领孩子走进艺术的领域。为了让书更客观和权威,书中还采用了一些作者的照片;有时为了扩展,使得艺术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书中还配有一些有趣的小漫画,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比如介绍达•芬奇的时候,说道达•芬奇对科学、工程和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上百种设计图稿,他甚至还设计了一种飞行装置。旁边就画了一个达•芬奇乘着自己做的飞行器飞翔的小漫画,但实际上,他做的飞行装置并没有真正的飞上天!小漫画也许是绘者对达•芬奇这样一位名人的小调侃吧!我个人很喜欢书中介绍马蒂斯的抽象画《蜗牛》,更为画家在80多岁高龄,身体虚弱到拿不动画笔的情况下,想到用剪贴的方式的精神。他是那样的热爱绘画、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让我为自己的不学无术惭愧不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的一点也没错。我的孩子现在年龄还很小,但真心希望我和她能在艺术欣赏的道路上一起探索、一起欣赏。这么做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也与“天赋”无关,无非是想让艺术像朋友家人那样陪伴我们一生,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艺术之花。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提升我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对于我们提升自身品味是种渴望,又显得遥不可及。如何让孩子欣赏艺术,对于我们这些近乎艺术白痴的家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还好,有最近双螺旋童书馆出版的《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给我们带来想要而又难以达到高度。这本书,在简单的语言中提升着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书中陈列的作品,都是艺术殿堂上最耀眼、最璀璨的皇冠: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透纳的《被脱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德加的《十四岁的年轻舞者》、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蒙克的《呐喊》等等,当这些艺术瑰宝通过这本书吸引住我们的眼球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我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提升。这本书,是浓缩的艺术馆。蛋彩画、油画、粉蜡笔画、彩点画、拼贴画各种画作一一出现,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画作,映像派、行动派、波普艺术等流派轮番登台,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同台演出中,各种画作效果和艺术流派有了直观的认识,大开眼界。这本书,更传达着贴合心灵的艺术常识。配套文字如同一位耐心而又知识丰富的老师,围绕着画作侃侃而谈。作家生平、画作背后的故事、绘画基本常识本来已经极具看点,而以往我们无法了解的艺术之争、真金作画、拔光树叶作画让人感觉到新鲜有趣。这还不是最好玩的,书中的经典画作挑刺、寻找画面中藏着几只昆虫小游戏、有些幽默的画家小漫画更是让人玩味无穷,久久的不愿把视线从画面中移开。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大人和孩子的书。高端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简单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知识,不管对艺术有没有基础,都可以毫不费力的阅读起这本书来。细细品味中,这本书专业又通俗的独特的表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悄悄的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你呢?

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追随美

对于艺术,我一向是怀有敬畏之心的,觉得这个词过于深奥,对于我这样总是透过现象继续看现象的人来说,提起“艺术鉴赏”往往手足无措,特别是发现孩子很喜欢画画而自己却不能给予她帮助的时候,那种沮丧有增无减。所以看到群里有《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申请试读,毫不犹豫的报名,就是想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躲避总归不是办法。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书,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这本书的内容我能驾驭得了吗?该怎样和孩子一起讨论欣赏呢?孩子倒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哇!好漂亮的颜色!”她正在做一期手抄报,报头的字准备用不同的颜色描边,所以不由自主就先被五彩斑斓的封面给吸引住了。把封面上的字体、颜色、画作和小海星们研究了个遍,才打开塑封看里面的内容。“妈妈,快看,蓝色的马!”还没等我仔细看完文字介绍,她又翻到了第一张肖像画《戴红头巾的青年男子》,然后惊讶地问我:“这不是照的,是画的?!”,我就趁机把我了解到的关于油画的一点知识倒腾出来:西方绘画中的肖像画侧重于写实,结合光影、透视、解剖、质感来表现,偏重于客观再现……“达﹒芬奇的画呀,我在《小鲁讲历史》中听过他画鸡蛋的故事呢,这个女人的眼睛好象活的一样”。“妈妈,维纳斯真漂亮,她的皮肤又白又滑!”总是不满意自己是“小黑妹”的小宝一眼就被美丽的维纳斯给吸引住了,我不得不就“维纳斯是谁?”与她展开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甚至请出了“度娘”为我们答疑解惑。而荷兰画家的《陶瓶里的花》让我和小宝感叹完画家对光影出神入化的运用之余,找找有多少种花和水果成了我俩的一个即兴小游戏。相对于戈雅的肖像画,他的荒诞画对小朋友的吸引力就欠缺了很多,也许是她的年龄还不能让她对这种“灰乎乎,看上去脏兮兮”而且寓意颇深的画具有认知力,我就很知趣的翻了过去。看《无畏号战舰》时,小宝看了文字介绍,用她的小手把高高的桅杆和夕阳遮住,端详了半天,感叹到“这样果真没原来好看”。当看到《呐喊》时,她皱着眉头说“我不喜欢这幅画,看起来好恐怖”,让我不由地从心底里感叹作家的表现力。而色彩浓烈的《大蓝马》则让我俩震撼不已:原来颜色可以这样用,原来马儿可以这样画,原来……时间就这样在我俩的热烈讨论和指指点点中滑走,一本书浏览完了,我想象中的严肃、高深的“艺术鉴赏”活动暂告一段落。孩子跑到一边用彩笔尝试她的新画法去了,我合上书本,再打开,细细的翻看一张张印制精美的画页,回想着我们俩人刚才的对话,不禁莞尔,何必拘泥于形式,何必一定要用高深的理论、矜持的词语来引导孩子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美,打开我们的心跟随着美,用自己最直觉的喜恶评判一幅作品精彩与否,也许过于感性,可谁又能说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呢?炎热夏日的午后,孩子和妈妈头抵头、兴高采烈的看画、讲故事,何曾感觉到酷热难耐?这画面,也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吧!

来场艺术熏陶吧!

对于中国的孩子或直接说中国人来说,艺术培养实在是太匮乏了。先别说外国小孩对于知名画家画作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多少,中国孩子对于中外知名画家的认识居然能让我汗颜!我只是个普通的家长,但我很热爱艺术,也很注重对孩子的艺术培养。艺术教育这个东西,不是简单的涂涂画画就算培养了。个人认为不仅要会画、会玩,还得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鉴赏常识。中国图书里现有的对孩子的艺术鉴赏书不多,能称为精品的又是少之又少。拿到这本书真的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哦~精装还有个护封,内容也超级好的!我小时候没受到艺术的熏陶,这回一定要我的孩子给补上!书的内容也跟传统的美术书不一样,书中分享了很多画家创作时的轶事,特别有趣,让人有种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真的很好哦!

在手指之间,就像头脑风暴!

收到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感叹书的封面如此的华丽。于是第一个晚上,和宝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刚刚开始读得很慢很慢。对于艺术,我认为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宝来说,可能有点深奥。可是,随着书的翻动,一页页图画在我们的视线里,在我们的脑海中,就像一位熟悉的朋友,慢慢清晰起来。最开始是“舞台上的舞者”,在去年的3D画展上,宝还在它面前照过相,看书时,他非常兴奋地说:“妈妈,画展上画和原来的画,是不一样的,原来这是用粉笔画的啊!”接下来是“马戏团”,宝在这页中看了比较久,我等他翻页时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在《第一次发现》这本书里,有介绍马戏团。你知道为什么《马戏团》这幅画里的马是在最中间吗?”我说不知道,为什么?宝笑着说:“马戏团的主角当然是马了。”我哑然失笑,不知道作者乔治.修拉听到,会是什么想法呢?关于“呐喊”,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宝指着这幅画问我:“妈妈,你知道这幅画,我们在哪里看到过吗?”我笑了笑,问他:“在哪?”宝很得意地说:“在《卡梅拉》里啊!”是的,在《不一样的卡梅拉2》里,卡梅里多就摆了同样的POSE。我告诉宝,这幅画是用蜡笔和蛋彩颜料完成的。同时也在书的最后“词汇表”里科普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比如2D和3D;互补色;蛋彩画;雕塑;版画,等等。在“大蓝马”这幅画中,真正让我认识到了“动物魔法”。一种浑圆的想像力,一种简单却又让人叹为观止的表现手法,让我和宝瞬间膜拜。宝一边看,一边喃喃自语:“蓝色的马真的太帅了...”而背景中的大胆红色,鲜明地传达着一种力量,一种境界。这是色彩带来的冲击力,感叹很多东西真的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最后的“梨花大道”是一幅拼贴作品。宝以前自己在家也有做过简单的拼贴,当我告诉宝,这是由几百张照片拼贴起来的时候,宝张大了小嘴,我趁机告诉他,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像这幅作品,要用多大的耐心,要尽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呀。一个晚上,这本书暂时先告一个段落,然而这本书中,让孩子知道的并不是单纯的名画与作者。其中还包括了每一个国家的文明,一个时代的文艺复兴。从人物到景物,从花卉到名著,油画,雕塑,蛋彩画,粉蜡笔,拼贴,印刷画,包罗万象,让人大开眼界。就如书后的点评所说“艺术教育引导我们的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和理性的美有了交感与和谐,而深烙在他们的心中”。

从小开始欣赏艺术《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

从小开始欣赏艺术《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我小时候,书是稀罕之物,因为父母是知识份子,所以家里的书比较多,不过也都是一些专业书,没有我能够看的,不过我的父母还是挺愿意为我买书,《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狒狒历险记》《小布头历险记》《三毛流浪记》等等,从小就为我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不过那时候还真不懂什么是艺术,上中学以后,喜欢画画,都是照着新年送的明信片上好看的插图来画,后来还买过一些把各种插图收集起来的图案书,那就当成宝贝了。可是当时连美术是什么都不知道。考师范的时候,没学过素描和色彩,就稀里糊涂的考上了美术班,这才知道插图只是美术的一种,到了师范三年级开设美术史课程,这才开始了解西方的艺术。也都是通过那些不知道翻拍了多少次的小图片才知道了个大概的。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看过的书,真的永远的留在了脑海中,对自己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从小就可以从书中去了解艺术史,而且这书还是专门为儿童准备的,写得很浅显,很生动。书里面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却很全面的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介绍,重要的名作都没有漏掉。能够知道这些也就足够了,算起来我的艺术史也未必掌握得比这本书更多。书里面不仅仅介绍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也对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进行了介绍,比如什么是油画,怎么画油画,燃料的问题,色彩的冷暖,如何办展览等等。其实艺术往往是熏染出来的,往往是一张图片就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看到过一套明信片,里面是十张中国文物,当然都是国宝级别,至今这件事早已退出了我的记忆,可是当我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中看到了兽首玛瑙杯的时候,一下就认出来了,这就是我小时候在明信片上看到过的,这就是童年的力量,一张图片,会在你的记忆中留一辈子。我想西方的孩子从小就看过无数次这些名作了吧,长大以后还可以到博物馆中去看原作。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很难接受到这种童年的艺术启蒙教育,虽然这一本的作者也是英国人,但是却是我见到写给孩子们的,第一本比较系统的艺术史入门读本。只是不知道在这个充满了电脑、网络、手机各种媒体的时代,孩子们是不是还喜欢去读书。

经典幼儿艺术启蒙绘本

当下里不知何时艺术类图书悄然兴起,尤其在幼儿绘本市场陆续出现了《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小小艺术家》《我的第一本艺术书》等许多优秀的艺术类启蒙读物,个人翻阅之后,感觉制作得非常好,适合亲子阅读,让小朋友们从小爱上艺术,爱上图画。小的时候,还未识字,便是先读图:偷偷从老爸的书架上抽出《中国画报》翻阅(貌似是这个名,反正里面有许多图,记得还有许多中国唐时仕女、国画等)。时隔数十年,文字基本都不记得了,有印象的只剩一些画面。虽然对于艺术,向来也觉得艺术理论总有些落后于艺术本身,常常追着艺术现象身后跑,但艺术理论依然帮助我们梳理了脉络,理清了结构,也对艺术有了一个框架式的理解。虽然鉴赏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好的艺术鉴赏必然有趣又有味,让人乐在其中。《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形式活泼地介绍了三十多幅世界最知名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生平、艺术创作特点等等。大开本,印刷精美,色彩还原度高,文中用语简洁生动,口吻亲和,以时间为序的排版,帮助我们建立相应的艺术观念,中间穿插一些好玩的小八卦,相信无论是小朋友还是爱好艺术的朋友都会觉得长知识又有意思。米开朗基罗喜欢别人叫他“神圣的米开朗基罗”,他的最大成就是装饰了罗马梵蒂冈宫殿里面的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画满了3000多个来自圣经中的人物。1845年波提切利创作了《维纳斯的诞生》(蛋彩画法),波提切利其实是昵称,意大利语中“小桶”的意思。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使用了绿色和蓝色代表冬天。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和维米尔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光影流泄,如同照片一般。。。。。精心选择的作品,有趣的讲解,再加上有意识地将相似或有相同特点的画家放在一处对比,在画作与技巧之间,甚至还有一些小小的互动,比如对比冷暖色等等。这样用心的幼儿艺术绘本,真心好棒。推荐。

讲述艺术,带着故事去看艺术。

艺术于我,仿佛在追着一根断了线的风筝。它在前面跑,我也在后面追。我仿佛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却不知道下一秒它会奔向哪里。小时候,理解的艺术就是画画,那个时候自认为自己痴迷于绘画,经常会用省下来的饭钱买点儿彩笔在歌本上写写画画。没有花柄的荷花,完全没有明暗处理效果的牡丹花,一直却在陶醉,认为自己也跟艺术有着或亲或近的关系。如今,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懂艺术。看那些艺术家的大作,驻足在难得一见的艺术展厅里,我想,艺术不是画得像,艺术不是一定被人理解,艺术的背后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画家有着他各自的情怀,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而我们恰恰需要有一颗对着艺术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收美的精髓部分。如今,已经身为人母,更需要带着一种中立的态度,告诉孩子艺术的形式。每一幅画作,有着它独特的用色技巧、表现手法,还有着画者本人一生为之执着的艺术表达。我喜欢《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的这种表达方式。画作涉及到了文艺复兴的明星: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至今人们仍然对她的微笑莫衷一是。人们猜想着,都在还原几百年前画家的真实旨意。我想,这就是一幅画的真正魅力。给儿子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为什么笑的时候还要搭着双手呢?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画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做为一个半吊子文艺女青年,看到莫奈的画作,只是觉得它像蒙了一层纱账,有着梦幻的美。看到这本书时,看到了一个词“朦胧”,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风,创作了如诗般的画作。那些睡莲又预示了什么呢?他喜欢睡莲的另一层含义又是怎样的呢?大概我们只能去想象,我们只能去猜测了。说到这本书,还不得不提到《向日葵》,知道梵高,还是从他的自画像开始,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向日葵》,有一日在一本画册上看到了这幅画,跳跃的黄色永远记在了心里。我一直在想艺术鉴赏书对于孩子的意义,对于一个在艺术上半知半解的人来说,是一名好的导游,它娓娓道来,让你知道画作始末。鉴赏是感受,感受之后才有了更深一次的探索,探索之后才可能是创作,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至于孩子的意义。先感受——探索发现——想象创造。这不符合孩子思维的过程吗?《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开启了孩子艺术的大门,我们在前面,会多了一些引导,多了一些艺术家们的前车之鉴,懂得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美。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