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32158934
作者:[瑞典] 约纳斯·卡尔松
页数:168页

作者简介

《密室》是瑞典新锐作家约纳斯·卡尔松创作于2009年的中篇杰作,以细腻的心理描写、精致的小说结构、玄妙的故事情节,受到广泛好评,一经出版就引起强烈反响,已被翻译到多个国家。
书中的“我”刚来到新单位不久,偶然发现了藏在厕所和电梯之间的小房间,里面布置井然,安静无扰,令“我”觉得找到了休憩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领导所欣赏的细致、高效、上进心等诸多品质,只在这个房间里才能得到充分激发。然而,同事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房间;而“我”也终于意识到,从建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一个房间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您也曾在办公室里苦熬,偶尔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那么这本精悍而犀利的书正适合您。
————————————————
-
-
卡夫卡式的当代寓言 北欧黑色幽默的集中体现
瑞典新锐作家约纳斯·卡尔松为办公室小人物所作的“反英雄”之歌
-
-
新潮的北欧黑色幽默遇上老派的办公室政治,产生的效果令人赞叹。
——《纽约邮报》
-
-
《密室》是一则当代寓言,它足以媲美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和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笔者巴特比》。这部技法高超并带给人极大阅读快感的小说应该成为办公室职员的必读之书。
——《图书馆期刊》
-
-
《密室》既是一幕心理剧,记录了一个似乎陷入疯狂的不安之人;又是一篇讽刺檄文,将矛头对准了当代文化及在其背景下被异化的劳动者。卡尔松将幽默的文笔、超自然元素和发人深省的内涵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书单》

内容概要

约纳斯·卡尔松(Jonas Karlsson,1971- ),瑞典表演艺术家、戏剧家、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另一个目的》(Det andra målet)、《完美的朋友》(Den perfekte vännen)、《游戏规则》(Spelreglerna)等。这些作品被认为是瑞典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近年来瑞典官方文化机构极力向国外推荐的高品质瑞典文学代表作品。


 密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瑞典作家约纳斯•卡尔松的作品《密室》,是一部很典型的寓言小说。寓言小说有两个要素,一是其抽象性,抽象性决定其基本事件的不可能发生,也便给了作者顺理成章去虚构的权力;另一点则是其多重性。一则寓言可以被从多重角度解读,拥有无尽的可能。这部作品的关键是“密室”。机关职员“我”初来乍到踌躇满志,想要在机关里做出一番“公司”中的事业——迅速晋升、出人头地。怀有如此志向的他很快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规划,随后又意外地发现了“密室”的存在——在走廊的深处有这样一间房间,“我”一旦置身其中便会文思泉涌。这发现令我欣喜若狂,却也招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这间“密室”,除了“我”并没有人看得见……于是该怎样解释这个游离于日常秩序之外的密闭空间,便成了解读这部作品的关键。事实上,这间“密室”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城堡”,那永远无法进入之地。可约纳斯的“密室”,实际上是可以进入的——但为什么其他人却看不见呢?如果按照排中律“非真即假”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到的解释无非就是有人在说谎——如果众人的说法为真,“我”的密室便是客观上不存在之物,来源于臆想。可“我”的臆想究竟是为何出现的呢?是出于主观逃避,“装病”(如作品中的精神病科大夫所说),还是来自客观的触发,是“真的病了”呢?我更倾向的是与之相反的解释,即,“众人在说谎”。那便可以很好地解释我的坚定与众人的慌乱。这显然是符合“办公室法则”的——无论在怎样的地方,法则里一定会有一条,需要人们保持一致,即便是最显然的事实,也需要在必要的情况下集体“熟视无睹”——这也是所有集体的逻辑。如果把集体理论套用到《密室》的故事上,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得到不少对应——众人的平庸、反应的迟缓,以及面对“异端”时的恐惧和团结。而在反面的“我”,则代表了个体对集体的反抗,而这种反抗是建立在“发现密室”的前提下的——发现一个自由、可以获得灵感与高效的空间所在,最重要的,是这个空间只能用来独处。而密室中的“我”,在众人看来则是进入了“可怕的发呆”的状态,在墙边静止不动。如果按照博尔赫斯的理论,一切对于空间的占有欲都来自于对时间不可把握的伤感的弥补,那么《密室》的主题,似乎就可以从这件神秘的屋子,推进到更本质的隐遁与逃离。但这种隐逸的“快感”最终导致了个体与集体矛盾的激化——用现代的观点解释,是个体时间游离在集体导致的断裂,现代管理模式的根本就在于管理能量,这种“游离”即便意味着更好的成效,也是不符合管理原则的。而从原始的角度来看,这种逃离代表了一种未知,而未知显然是令多数感到恐惧的。从根本上说,《密室》这个文本所体现的,是个体与集体之间不可改变的对立——这种时刻对于个体而言,保留必要的敌意是恰当的,毕竟比起成为原来自己的“敌人”,即便是彻底的挫败,也要显得更好过一点。至于我为什么更倾向这种解读,那是因为,对于将要读这本《密室》的读者,你一定是独自一人。
  •     文/夏月最近,美国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在国内着实火了一把,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一部动画片,还是给大人打了一剂让人兴奋的乌托邦。之所以把它定义为乌托邦,是因为电影中的各种动物一起狂欢唱着“try Everything”的情景,在现实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实的动物世界中,狐狸是狡猾的,兔子是软弱的,绵羊是温驯的,但在动物城里,一切都超乎人们正常的思维,兔子和狐狸还能相爱,食肉动物也能萌萌哒。动物城中的生活应该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幻想中的美丽新世界,但是真实的人类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小说《密室》便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告诉我们在社会上特立独行的代价。小说《密室》以主人公比约恩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讲述自己在融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见到过的密室,在密室里自己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因为自己的“非同寻常”,被别的同事认为是精神上有问题的人,逐渐被孤立。《密室》的作者是瑞典作家约纳斯·卡尔松,除了作家这个身份,卡尔松还是瑞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戏剧家,正是由于对于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熟稔,卡尔松在小说《密室》中充分运用了戏剧的写作技巧。全书由65个精小片段构成,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我”的大量内心独白, 如同一幕一幕上演的剧目,使读者产生深深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如在密室。除了在结构和叙述上的巧妙构思,小说在社会思想上的意义更大于文本本身,人最好的生存方式便是人云亦云,沉于芸芸众生之中,切不可特立独行,否则就像小说中的“我”那样,成为工作同伴中的一个异类,不为大家所容,正可谓中国的古语那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里并不单单指个人的卓越出众为人所不容,还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活观念诸如种种,比如就现在国内而言,很多人对同性恋抱有歧视,甚至对于独身主义、丁克家庭,都要嗤之以鼻,似乎只有遵循着老一辈的思想,找个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才是正常人,否则都是脑筋不正常的神经病。但实际上,正如《密室》中的比约恩所言“愚蠢的人看不见世界本来的样子。他们只看见他们自己希望看见的东西”,那些人只是构建自己所想要的社会,不允许有任何与之不同的杂音出现。“很多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的人,认为一切都很好。他们对自己的一切都很满意。他们发现不了错误,因为他们太懒了,懒得不想让自己摆脱那些例行公事”,而如果你成为了很多人以外的那个人,那么你就成为了《密室》中的比约恩。电影《疯狂动物城》的片名的翻译本身耐人寻味,那些动物们莫不是疯了吗?否则怎么容忍一个社会中那么多特立独行的动物呢?原创,转载请豆邮。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与纳博科夫的《绝望》异曲同工,同样揭示“异化者”的心理过程。
  •     75/100
  •     短短,一口气看完。结尾真干净,尤其赞。
  •     豆瓣阅读
  •     有点没读懂...还是心不静...但是职场手段可以学习一下,以后碰到操蛋同事可以利用相似的手法摆平
  •     越读越嗨,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府机关新人,必然是和它携带的机械繁琐,统一口径洗脑的工作性质格格不入。于是他发现了一个休憩喘气的“房间”。这个房间是否存在,结尾的超现实片段摧毁了跟随作者心理的信徒。它多像我们苟延残喘一个符号的隐喻,我们靠它呼吸,和这个世界对抗,不知不觉中同化,又或在思惑中清醒。一分像奥威尔的1984,又有茨威格几分《象棋的故事》味道。“你无法直直地截断一条河流,让它流向相反的方向。这样的力量是你不具备的,无论你有多么强大。”挤在地铁没有时间谈及追求白领上班族,读起来恐怕更是芒刺在背,辞职心盛。其实我们不过是想拥有一份快乐简单的生活,为身体充进还能称为生命的真实触感。
  •     还可以这么写??????
  •     第一篇就吸引了我,以为是短篇小说集。“我”发现一个密室,可是其他人却都看不到,如果我没有说谎,那么就是其他人说谎。个人毕竟无法直直的截断群体的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后面的转变最终也没有成功。看的过程中想到我一个工作学习狂同学。
  •     是不是天才,都拥有封闭自己的心灵能力?
  •     为了缓解压力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荒诞古怪的黑色幽默风格倒是很贴合这个办公室故事。主人公属于典型的unreliable narrator,极度自恋自大同时又敏感多疑,或许可以理解为现代职场的工作环境和生存压力带给办公室一族的负面影响吧。整本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呈现的,形成一种文本内容上的不确定性,似乎一切都可以理解为只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幻觉,也可以解读为一场阴谋论集体大行动。译文质量不太满意,翻译腔过重,被动结构和各种连词的使用频率简直。。。
  •     还真没想到这个结局
  •     他人即地狱
  •     这种抽象加荒诞的小说有超越卡夫卡的吗?超越不了就不写了吗?
  •     222
  •     还行。
  •     “怎么办,他们都不让我进去!”
  •     够冷,但不够利。
  •     妙!一个看起来无比简单的认知问题,却几近掀翻了一座机关的命门。它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仅仅是因为它的存在性,就让一切司空见惯的矛盾渐变出一幅离奇怪异的模样,黑色幽默的荒谬性油然而生。
  •     妙文。一个成功学信徒/上进员工的心路历程。开始以为他是个贱人,后来发现是个病人。
  •     真卡夫卡。
  •     一口气读完系列,超现实寓言,微妙又入木三分的同事“情谊”,主人公勇于揭开人际交往虚妄假面,唯我独尊,气度不凡!
  •     在深圳图书馆,不知道是不是这版。看完细思极恐,想到自己。。
  •     一本不可讨论之书
  •     要是能提高效率的话我也是愿意偶尔躲起来一下的(喂
  •     最终,他还是逃离了全世界。
  •     经典文学的品质搭载异次元幻想,商业潜力搭载艺术悟性,这是属于新世纪的趋势,看得见的创造性再次拓宽卡夫卡式的“智识”。
  •     瑞典版的《代笔者巴特比》和《审判》,斯蒂格·达耶尔曼的传人。
  •     九分。超现实主义的办公室寓言。精彩的心理描写加上剧本式的起承转合,故事很赞。不过,大可不必那么多大众脸的配角。
  •     真好,感觉找到了另一条职场生存之道。
  •     别再追求“卓越”了
  •     所以,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