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机杼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64919779
作者:[英] 詹姆斯·伍德
页数:183页

作者简介

秉承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和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的传统,《小说机杼》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 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小说机杼》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书籍目录

1 序言
4 关于脚注和日期的说明
1 叙述
27 福楼拜和现代叙述
33 福楼拜和浪荡儿的兴起
42 细节
69 人物
101 意识简史
122 同情和复杂
130 语言
154 对话
161 真相,传统,现实主义
180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现任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和《纽约客》专栏作家。


 小说机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值得关注图书”《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堪萨斯城星报》“年度最佳图书”《图书馆杂志》 “年度最佳图书”《旧金山纪事报》 “年度前五十最佳非小说类书籍”
  •     用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话说,詹姆斯·伍德有一双“金耳朵”,能听到小说里最轻灵、最静谧的声音。他的《小说机杼》写出了读者看得见却说不出的好发现。这本书对小说家和小说读者的启发,超越了评论小说的范畴,其中分析的写作经验和角度,都是实在可用的。  詹姆斯·伍德是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者,现任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和《纽约客》专栏作者。这本书提出的人物、视角、语言、对话等问题,在每本谈论小说的书里都会涉及,但伍德的妙处在于,他将自己置放在小说阅读的第一现场,又带着理论家的清醒,从小处着手,不涂写粗线条大笔墨,而是工笔细描,分析小说在言语间的微妙。“小说既是某种奇技淫巧又是某种真实,而将这两种可能结合起来并非难事。我尽可能详尽地去解释那些巧妙的技术——拆解小说之机杼——是为了把这种技巧和世界重新联系起来。”  叙述者的声音  首先是叙述。读者进入小说,最先接触的就是叙述者的声音,按照伍德的分析,叙述者可以分为三层:作者的描述、人物的感受、作者对人物感受的表现。“自由间接体”是作者不写出专门词语标志(想、认为、感受等等)而将外部叙述和内部心理相结合的叙述方法。这种方式能够让文本更加简洁,也能最大程度将作者和人物贴合在一起,让作者自由进出人物,叙述更加顺滑。  这就牵涉到一个矛盾,“作者风格和笔下人物风格的冲突在以下三个因素齐集时最为激烈:一个很卖力的卓越的文体家,比如贝娄或者乔伊斯;而这位文体家又致力于跟随笔下人物的所知所思(这通常借助自由间接体或它的后裔,意识流来完成);同时该文体家对描述细节特别有兴趣”。风格强烈的作者,比如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文字中模仿美国当代浮躁荒诞的社会现状,文本风格的阅读感受就是美国社会嗡嗡嘤嘤的无聊现实。为了准确模仿人物的语体,作者有时需要降格自身的能力,这又怎么能控制得住?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失败在作者太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人物,忽略了他仅仅是一个少年的事实。如果作者的风格感太强,就可能将人物和作者的语言混淆起来。乔伊斯在《尤利西斯》里会让布鲁姆有时说出超出他水平的话。伍德分析亨利·詹姆斯的《梅西的故事》,一段中将梅西的疑惑、大人烙印在她心里的尴尬、小女孩视角的想法等等融合起来,写出儿童眼中的成人,只在“说来有些尴尬”一处,透露了作者的意图,写得克制巧妙。  现代派开山祖师福楼拜将自由间接文体运用得很娴熟,他的笔从不浪费。《情感教育》的人物将瞬时和延续的景象收罗其中,“福楼拜似乎漫不经心地扫视着街道……我们不再注意到什么是福楼拜选择不去留意的。我们也不再意识到他的选择当然不是随机扫视,而是精挑细选,每个细节都被一道选中的光定格。这些细节多么出色,又多么精彩地孤立”,生死大事和每日琐碎的细节往往并行,这样的对比很震撼,我想到《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结尾里,赶去宴会的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为鞋子不搭配而恼怒,对气息奄奄的斯万视而不见。世界并不是一次只发生一件事,也不是每一件事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作者的笔好像摄像机,拍下场景,其实收纳了人性潜意识里的真实。  贴近一种心理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伍德根据福斯特《小说面面观》里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福斯特并没有充分探讨后者的价值,对于前者也没有说清楚。这就切合了阅读的感受:狄更斯的扁平人物分明同样给读者很深的印象。伍德认为普鲁斯特喜欢给人物贴标签,创造标志性语句和动作,因此属于“扁平人物”,但普鲁斯特的创见在于,他使用多棱镜的方式,在不同阶段描画出人物的不同面向,让读者的认知深化。因此是比“扁平人物”更为丰满的人物刻画。  随着叙事技术的发展,人物的心理从简单变得复杂,从说出独白变为隐藏动机,越来越贴近一种心理真相而非生活真实。《圣经》中的大卫仅有动作,他是透明的,没有内心的世界,只透过外部动作向上帝证明自己。到了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人物就会说出他们内心的想法,好像面对观众在滔滔不绝地独白,这是戏剧化小说的痕迹。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心理真实刻画到极致,人物说出自己的动机,但他们内心还有好几层动机,他们为自己的罪行辩护,也是从极尽的恶中向上帝袒露自己灵魂中的罪,获得宽恕和救赎。  好小说不在于人物是“扁平”还是“圆形”——伍德敏锐指出不少现代小说人物的意识只是自我独白,本质上都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反应,所以是扁平的——而在于是否能够不断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觉得人物蕴含着无限秘密,作者又有这些能力为读者解开。人物活起来最难,《小说机杼》告诉我们这点,很多小说读起来好像作者将人物和物品摆好了专门描述给读者,情节是静态动作的组合,好小说应该是人物在纸页里流动的乐章,人物穿梭在文字间,成为仿若真实的形象。  细节的活力  我最喜欢的是“细节”部分,伍德举出小说里的妙喻,熨帖又舒服。这是阅读翻译作品难以察觉之处。菲利普·罗斯将性欲的粗俗和高雅并置,把火比喻成“一撮”或者“一群鱼”。索尔·贝娄是文体家,是诗人,写飞机腾空后的哈德逊河“绿中见绿”,因为这是从高空俯瞰绿色交叠的景象。“我最高兴看到的比喻,疏远之后能够马上联结,后一项做得漂亮,就能藏住前一项。结果是小小的震惊,马上变成一种非如此不可非的感觉。”《小说机杼》如是说。举例: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拉姆齐夫人将“门的舌头缓缓伸展到锁里”,其中“缓缓”体现了她小心翼翼拉门的动态,寥寥几笔,景象就活了起来,这也是“动起来”最难的地方。  在最后,伍德思考小说和真实的关系,现实主义被现代主义代替,但这并非现实主义已经过时,比喻被用滥并不代表它是陈词滥调,每一代的小说家都在努力贴近真相,可能随着小说的发展,小说家的表现会越来越贴近单个人的心理动机,但在这之前一两百年,小说家世界里的人物确实曾如那些小说一样活着,小说是凝固时间的化石。  作家唐诺说,“真实之于小说的力量,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拥有强大的抓地力,给予小说和这个世界难以言喻的复杂联系,这种饱满有力的联系,往往不是创作者的意识所能遍及并设计得出来的,它也为小说铸造了坚实的底子,令想象变得简单而专注,不必屡屡回首来寻求最终的合理性”。小说里的场景和对话,看似不经意,其实作者的选择相当讲究,这就是小说贯通真实的渠道:现实是任意的,平质的,只有通过小说家精心选择的浓缩和提炼,才能够将“非现实”的“真实”确切表现。高明作曲家的曲谱,高水平的乐评人才读得懂,它们通过细节、对话、意识、比喻从文字里渗透,让读者看到好小说对真实强大的抓地力量。金声而玉应,是好小说家和好评者默契谱出的奏鸣曲。
  •     序言在本书中我试图就小说的艺术提几个最基本的问题。现实主义现实吗?我们该如何定义一个成功的比喻?什么是人物?何时我们会发现小说中出现了绝妙的细节?何谓视角?视角何用?什么是想象的同情?为什么小说能感动我们?叙述1.小说之屋,窗开百扇,门唯二三。2.第三人称可靠叙述及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的分别已不在。3.针锋相对的双方其实都夸大其词了。4.第一人称叙事基本是可靠多过不可靠,而第三人称“全知”基本是局限多过全知。5.全知叙事极少像字面上那么全知。6.只要一开始讲关于某个角色的故事,叙述就似乎想要把自己围绕那个角色折起来,想要融入那个角色,想要呈现出他或她思考和言谈的方式。这就叫自由间接体(进到角色里面去)。7.自由间接引语或文体,提升了灵活度,人物似乎“拥有”了作者写的名词。8.“泰德透过愚蠢的泪水看管弦乐队演奏。”“愚蠢”一词表明兔子是用自由间接体写的。9.自由间接体之所以如此有用,在于我们例子当中诸如“愚蠢”这个词某种程度上既属于作家又属于人物。10.多亏了自由间接体,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睛和语言来看世界,同时也用上了作者的眼睛和语言。11.儿童故事常常让一个孩子用受局限的眼光看世界,同时又能让年长的读者注意到这种局限。12.自如地进出于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讽刺。13.詹姆斯的自由间接体,能使我们同时进入至少三个不同视角。14.天才凝聚在一个词里:说来尴尬。15.去掉“说来尴尬”,这个句子就很难说是自由间接体。16.如此开头:莉莉,看守的女儿,千真万确把脚跑掉了。17.我们可以说,“毕司沃斯先生”是一个浓缩的自由间接体,“先生”是他一厢情愿的自我定位,但他永远成不了一位先生。18.自由间接体索性为作者的讽刺。19.契诃夫在小说里,说鸟叫声听上去就像一只被整夜关在棚里的母牛,他是一个小说家:他像他笔下的农民一样思考。20.叙事领域几乎没什么是自由间接体鞭长莫及未曾染指的处女地。21.“泰德透过黏稠的涨满的泪水看着管弦乐演奏”,两个形容词突然看上去很不舒服地属于作者,好像我要找到一种最花哨的方式去描述那些眼泪。22.一方面,作者希望用自己的声音,希望掌控个人的文体;另一方面,叙述屈从于它的人物和人物的言谈习惯。23.有时语言盘旋在人物视角的上面。24.因此当代写作天生要降格语言。25.小说中总有一种基本的紧张关系:我们能否把作者的看法和语言同人物调和在一起?26.小说家至少要有三种语言写作。作家自己的语言,风格,感性认识,等等;角色应该彩的语言,风格,感性认识,等等;世界的语言。27.有时小说家盖过人物。28.作家风格和笔下人物风格的冲突在以下三个因素齐集时最为激烈:一个很卖力的卓越的文体家,又致力于跟随笔下人物的所知所思;同进对描述细节特别感兴趣。福楼拜和现代叙述29.文风,自由间接体,细节:我已经谈到了福楼拜,他的作品挑起又解决了这种紧张关系,实为开山祖师。30.福楼拜完善了一个对现实主义叙述至关重要的技巧:将惯常的细节和变化的细节混合起来。31.永远有某些人物在做某些事,而别的什么事正在发生。32.战争报导中的常见处理手法:将可怕与日常一视同仁。福楼拜和浪荡儿的兴起33.福楼拜创立现实主义新气象,是基于他对眼睛的使用——作者的眼睛,人物的眼睛。34.人物本质上是作者的替身,是作者渗透进来的侦查员,无可奈何地为各种印象所淹没。35.小说里很难像抒情诗人记录下这般细节,因为你必须通过其他人来写,这么一来,我们就回到了小说中最基本的矛盾:到底是小说家看见这些事呢?还是人物看见?36.伊舍伍对一堆随机细节的处理,甚至比福楼拜更碎片化,但同时又比福楼拜更卖力地将这种随机性掩饰起来:这正是你所指望的,将一种文学风格形式化,这种风格在七十年前显得极端,现在已经有点降解为熟门熟路的规范写作——实际上是一套易于上手的规则。37.这个写得不错的段落,越是读就越是不像“生活的切片”,或者照相机随手扫拍,而是像一场芭蕾。38.悖论:我们现代人都变成了作家,都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而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其实真的那么“文学”,因为我们不必太担心所见的细节究竟如何落到纸上。39.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像大多数小说一样,既栩栩如生又人工雕琢。栩栩如生是因为,那些张细节真的很能打动我们,人工雕琢在于对细节的选择。细节40.在文学中,亦如在生活中,死亡常常伴随着明显不搭界的东西。41.亲人死的那天,一个棕黄色的小声点,一大堆优雅的卡片。42.据说大汗淋漓的尼克松“输”在他有五点钟阴影,看上去很邪恶。43.我们用细节去聚集,去固定一个印象,去回忆。44.文学和生活的不同在于,生活混沌地充满细节而极少引导我们去注意,但文学教会我们如何留心。45.文学教会我们如何 更好地留意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这又反过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读文学中的细节;反过来又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读生活。46.小说中有的是这样的瞬间,作家好像在留力,把能量保存起来。47.真的细节有特此性:那些细节能把抽象的东西引向自身,并且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消除了抽象;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它本身的具体情况。48.特此性是一种触手可及性,它趋向实体,它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名字或一则轶闻。49.用过于唯美的眼光体察细节,这等于用另一种形式,加剧了我们前面说过的人物和作者之间的紧张关系。50.在福楼拜及其追随者那里,我们感到写作的进程就是一连串的细节,把所见之物串成项链,而这有时候对于观察来说是阻碍,非助益。51.所以在19世纪,小说变得更具画面感。52.现代审美习惯是,偏好好些不声不响却能“告密”的细节。53.有时不搭界的细节真的像生活。54.虚构的现实确由这些“效果”构成,但现实主义在效果之外也仍然可以是真实的。55.生活永远难免有一些过剩的细节。56.晴雨表,水塘,调整一下眼罩,这些不是“无关”的,他们的无光紧要意义重大,给我们营造一种生活的感觉。57.这种突然之间对于人类核心真相的把握,在一瞬间中用细节呈现出人物之所思,可视为自由间接体的一个分支。58.像这样的细节——进入一个人物而不说明那个人物——把我们变成了作家也变成了读者;我们好像成了合著者,共同决定了人物的存在。人物59.写小说最难的是虚构人物。经验不足的小说家依恋静态。60.让肖像动起来,福特和康拉德都喜欢莫泊桑《奥尔唐斯女王》里的一句话:“他是一个留红胡子的先生,总是第一个穿过门。”61.一个陌生人进了一个房间,我们马上怎样打量此人呢?我们观其容貌,视其着装。62.从一个人物的言谈方式之中,我们可以知道关于这个人物的很多信息。63.这一幕表明叙述可以并且常常可以给我们描绘出生动的性格,而不必给我们一个生动的个体。64.艺术家不应该要求我们去理解我们不认可的人物。65.极端地否定人物的存在,本质上等于否定小说。66.什么是人物的标准,不关联于意识,也不取决于深度和登场时间。67.不存在“小说人物”,有的只是千千万万不同类型的人,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扁的,有些具备深度,有些只是漫画,有些力求写实,有些只不过轻笔涂抹。68.但我只能把他们当真人对待,这样才能认识他们。69.在萨拉马戈的小说里,自我只是一个阴影,就像里卡多,但是这个阴影并非要说自我不存在,而仅仅表明它很难被看见,它近乎隐形。71.问题:如果拒绝同任何人发生联系,我们是否还存在?72.“爱”一个虚构人物,感觉你认识她,这究竟意味着什么?73.笔下的人物对有些小说家来说是存在的。74.一切适用于真的评价也同样适用于他样。75.我认为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分开了两类作家:一类不自觉地创造出一众和自己绝不相同的人;76.有无数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基本上彼此雷同,或者就像作家本人,然而在他们身上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很难说他们是不自由的。77.我们记得她,是类似于我们好像朦朦胧胧记得某个重要日子。78.很多扁平人物是有趣的。79.很多圆形人物是形式化的。80.他只需要惊到我们一次,然后可以永远退出舞台。意识简史81.小说改变了塑造人物的方式,一部分是通过改变人物到底为谁所见。82.我们感到大卫很晦涩,恰恰是因为他在上帝眼中是透明的,上帝是他真正的观众。83.看着麦克白的与其说是上帝,不如说是我们,观众。84.如果麦克白的故事是被公布出来的隐私,那么拉斯科尔尼科夫是被详细检查的隐私。85.在新来的隐形观众面前,小说变成了分析无意识动机的能手,因为角色已经不必再把动机说出来了,读者变成了阐释家,在字里行间寻找真实的动机。86.小说在处理情节和吸引 我们关注心理动机方面的能力,显示出技术层面的惊人进步。87.小说乐意放弃幼稚情节,转营有“假结局”的故事。88.小说源起是对宗教传记圣人故事的世俗回应,一系列类型——守财奴、伪君子、痴情种,等等。另一种小说里的人物内心正邪交战,自我绝不接受静止不变。89.于连之不可预测引人注目。90.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分析师,发明了个心理范畴——无名怨愤。9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至少有三层:最上面一层是公开讲出来的动机;第二层是潜意识动机,第三层也是最里面是无法解释的,只能在宗教的意义上解释。92.这种有转变意义的发现出现在剧情层面,不改变我们对于一个人物的看法。- 英美现代小说人物身上散发出无可否认的活力是因为他们的粗糙。- 小说的问题,在于它直线 前,但你慢慢交到熟人朋友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的。同情和复杂95.阅读小说分成三个方面:语言、世界和我们衍伸到他者身上的同情。96.想象当一保蝙蝠何种感觉不过是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分内事。97.小说不提供哲学解释。语言98.诗人把黑掉的词填出来。99.我们需要音乐性的阅读,测试一句话的准确性和韵律。100.不能定得更好。101.最佳的词排成最佳的顺序。102.his little short legs.103.在福楼拜之前没有小说家自觉地思考技巧问题。104.福楼拜害怕重复,海明威相反。105.窘境:一个风格化的小说家使用了他不幸的小说人物永远想不到的词。106.油滑肤浅都缺乏不同的腔调。107.比喻可类比于小说, 因为它让另一种现实流动起来。108.逆直觉而行,用完全相反的东西来形容本体。109.它是由第三人称叙事给出的。所以它似乎来自风格化的、善用比喻的作者,但同时也盘旋在人物周围,属于那个人物的世界。对话110.有对话可以交流。111.没有对话也可以交流。真相、传统,现实主义121,在小说的坚实的土地上,确有真理之碧水蜿蜒流淌。123,现实主义,广义是真实展现事物本来的样子,不能仅仅做到逼真,仅仅做到很像生活,或者同生活一样,而是具有——我必须这么来称呼——“生活性”:页面上的生活,被最高的艺术带往不同可能的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可能我的点错了,但某一门语言本身真的对讲故事有深远的影响诶,比如作者反复说明的自由间接体。
  •     没看懂
  •     在奥尔巴赫之后读这本真是不错的选择。
  •     有意思。
  •     年关浮躁读本好书。机敏诙谐解构小说之精巧处,自比继承《小说面面观》,也确实水准担当。“成功的小说不在于塑造完美人物,而在于教会人们去适应它的规则,为读者营造一种饥饿”(意)
  •     看完就忘了
  •     太棒了,文学批评必读,必读,必读,不论中外。
  •     文学创作方法
  •     詹姆斯·伍德如医生般熟稔的解剖着小说,然后对我们说:看吧,这就是小说!他从叙述、细节、主题、语言等方面展开分析,丝丝入扣;不管是作为读者还是写作者,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     约为电影开场之前,在二楼书店购得,便携,精致,给人启迪。
  •     用俗气一点的话来恭维这本书吧:有趣,有料,让人不忍释卷,最重要的是作者知道什么叫点到为止。
  •     两天搞定……结果看了三周==理论书写的这么在理不空给个赞
  •     哪怕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对照wood的批评,也觉得他并不是站在写作者对立面的。他是从创作角度出发做批评的。喜欢他对现实主义的阐述。以及,读到好的翻译真的太舒服了。
  •     "判断迅捷而风度翩翩“
  •     文本分析十分精细,作者本身的语言有时也美得让人意外。并且我能看懂!(大部分
  •     文学理论书,想读透,至少要有几十本西方文学书阅读量。
  •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本书对我创作的意义,把它和金圣叹评水浒对比着看,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惑。我愿意向每一个创作者推荐这本书。
  •     看完这本书你也许不会学到什么高深的术语,但一定对小说语言的好坏有所甄别
  •     有点烧脑的一本小册子,颠覆了旧存的理论。对于经典里那些我们熟悉却未深入思考的细节分析的很深入。对于"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看法与奉为经典的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看法不一,有个性。对于如何写小说,鉴赏什么是好的小说语言……有一定启发。值得多刷几次。
  •     文本之前就先看了这些心好累啊
  •     一本优秀的小说评论类书籍能给予人最大的作用应当是,提供一批极富吸引力的书目,除此以外其他的东西不过尔尔。喜欢他对现实主义的看法。
  •     很有见解,感觉能加深读小说的乐趣,当然得是遇到好的小说
  •     基本上是一本混合的读书笔记?这么说可能还是过于浅薄了 对我这种阅读量还没那么大的人来讲有些地方理解还是有些困难的 但是大部分时候看他的选节和剖析都觉得享受 看书就该像这样精细吧 以后应该会重温
  •     轻松却能发人深思的读物。
  •     以前看小说是全无意识的阅读,完全凭着本能判断。很多经典作品都读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还是缺乏阅读的能力。即使看完的,也是一知半解的。还是要多读,慢慢也就能理解了。
  •     并不新颖但是必须有的一种评论方式,艾略特式 。想看伍德像电影评论者拉片一样拉书,说实在的,可能更有价值。也更谦逊。
  •     没想到去年十月给了我莫大的慰藉和安宁…真没想到,出奇得好看,精细的写作指导。打算搭配原版重读。扉页"There is only one recipe — to care a great deal for the cookery."
  •     有些句子翻译的太拗口
  •     1.翻译锦上添花,作者特别声明但看起来还是比想象中难懂,很多段落要反复看。2.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分类,对现实主义的观点。3."细节能把抽象的东西引向自身,并且用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消除抽象。" 4."小说之失败不在于人物不够生动或深刻,而在于该小说无力教会我们如何适应它的规则。"
  •     非常好,对(我那离ddl越来越近却可预见的乏善可陈的)创作也有指导意义。细节,节奏,腔调,微妙性。“文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留意生活”
  •     摘录的部分都很妙,只是有些观点因人而异不能说的太绝对
  •     用形式去模仿其表达的内容。注意叙事的选择性。(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现实主义的细节和真相之辨。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 【2017 NO.57】细看《小说机杼》,“人物”这章恰居全书正中,往前四章谈的是叙事,往后四章则是意识、同情、语言和对话。虽诚如序言所说,“本书章节交错重叠”,但从目录隐然可见其中似有从叙事者到人物的过渡——此乃伍德始终最为在意的问题——不就是神-人权力交接的一次重演?小说要捍卫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则必须给予人物足够的尊严和自由。叙事者和人物之间的权力争夺,贯穿了全书。而伍德不厌其烦大讲特讲的自由间接体,是一座桥,也是一根钢丝,是停战协议,也是永恒的战场。
  •     特里 · 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夏尔 · 丹齐格的《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托马斯. 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与《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詹姆斯 · 伍德的《小说机杼》、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一封信》六本书不相上下,精彩纷呈,都保留在这里。
  •     有趣的小书
  •     读小说的技术。对外国文学了解甚少,书中举例读起来比较隔
  •     第一本觉得不枯燥且非常有意思的理论书,但又一次感觉自己读书太少,以后还是要多多看一些理论书啊
  •     大约有二十自然段左右还成,剩下都是凑数。能说清的用不着,说不清的没说好。我觉得作者非常成功地深刻地让我感到了文本背后他为失败做出的努力,这一形象,等等,这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     写作和人生都是没有捷径的
  •     123小节“所有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同时都是伟大的形式主义者。” 译后记“若布鲁姆代表文学至高的天际,那么伍德当可代表文学体面的底线。”
  •     小书复小书。小说迄今为止仍然远远不能把握住生活的全部范畴,生活本身险些就要变成常规。
  •     好多地方看不懂。谈语言、细节的地方感 兴趣。
  •     薄薄一本书读了很久。
  •     4.5;极有料好看的文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注释尤为详细,考据癖一本满足;前几章关于叙事和细节养料太足了,几乎可以放置大部分艺术领域:间接自由文体提升叙事灵活度,是进入内心独白、捕捉心绪的重要手段;福楼拜建立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叙事法则,成为伍德红榜top1(对比起黑榜极为有趣);细节以触手可及的感觉消除抽象,提供虚构的地基;作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圆形/扁平人物的分属阵营;上帝-剧院观众-隐形读者,三种读者的构成;语言的音律性是文体作家的法宝,每次比喻都是微型小说的爆炸……因为阅读口味较接近詹姆斯·伍德,读来趣味无穷,故意轻描淡写的文史八卦不禁莞尔。
  •     很生动,应该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     薄薄一本书读的好累……
  •     写作和人生都没有捷径,都不靠聪明而是靠深情
  •     对我的意义跟金蔷薇差不多。作者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深得我心 棒。
  •     论断高妙。对我来说,可能就是进一步确认了我并不喜爱小说这种形式的事实。
  •     最喜欢细节部分的论述,也许小说和生活的不同正是在于生活混沌地充满细节而我们极少去注意,但小说教会我们如何留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