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千年史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06068536
作者:邓之诚

作者简介

邓之诚为教学需要,始著《中国通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把其列入《大学丛书》,并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二十年后,著者续纂明清部分,全书告成,洋洋二百七十万字,在同类史著中特色独具。
从秦之统一,讲至辛亥革命清亡,内中历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等,终定5卷9册,真可谓煌煌巨制。该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
顾炎武治史“搜落史料,印证实物”,邓之诚贯用其法,书中大量采录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编年、别史、典故、传记杂事、碑版石刻、州郡地志、文集选本、稗官小说等,可谓取材广阔,考订精严。
20世纪中叶,顾颉刚点评当时史学,以为此前近百年通史撰述“很少能达到理想地步”,其中较近理想的就有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中华二千年史》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长时间用作高校中国史教材,一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而原书揭示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高扬群策群力缔造民族业绩的团结精神,更可供今人借鉴,以期经世致用。

书籍目录

叙  录
卷一 秦汉三国
秦世系(附帝系表)
(一)秦之统一(附秦灭六国次第简表)
(1)建皇帝之号
(2)置郡县(附秦郡简表)
(3)改官制
(4)统一文字及度量衡
(5)定黄金及钱二等币
(二)秦之开边
(1)取西戎地
(2)取匈奴地
(3)取南越地
(三)秦始皇之政治
(1)专制之加剧
(2)民力之耗竭
(四)秦之民生状况
(五)李斯成统一之功
秦汉之际
(一)豪杰亡秦(附六国先后起兵简表)
(二)楚汉相争(附项羽分封十八王简表)
汉世系(附帝系表)
(一)汉之统一
(1)削平群雄
(2)恢复封建(附汉初异姓诸王简表、同姓诸王简表)
(二)汉之疆域(附汉疆域简表)
(三)汉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
(4)学校
(5)选举
(四)汉之开边
(1)匈奴
(2)西域
(3)西羌
(4)朝鲜
(5)南粤
(6)闽粤
(7)西南夷
(五)汉代之政治
(1)文景黄老之治
(2)武帝之改革
(3)宣元之治功及宦官外戚之祸

(一)王莽之改制
(1)延揽文士
(2)井田与奴婢
(3)五均六筦
(4)封建
(5)更改官名
(二)王莽之灭亡
(1)政令废弛
(2)绿林赤眉之起
(3)刘玄称帝与王莽败死
东汉世系(附帝系表)
(一)光武之统一事业(附新末群雄割据简表)
(二)东汉之疆域(附东汉疆域简表)
(三)东汉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
(4)学校
(5)选举
(四)东汉之开边
(1)匈奴
(2)西域
(3)西羌(附烧当部发难简表)
(4)鲜卑
(5)乌桓
(五)东汉之衰亡
(1)外戚
(2)宦官
(3)党锢
(4)黄巾之起兵
(5)权臣(附东汉末群雄割据简表)
三 国
魏世系(附帝系表)
蜀世系(附帝系表)
吴世系(附帝系表)
(一)三国之分立
(二)三国之疆域(附三国疆域简表)
(三)三国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
(4)学校
(5)选举
(四)三国时代之诸族
(1)诸族之内属
(2)蜀汉之南进
(3)吴平山越
(五)三国鼎峙之局
(1)三国之和战
(2)蜀及魏之亡
两汉三国之社会
(一)人民生活状况
(1)正赋
(2)税捐
(3)职役
(4)货币
(5)实业
(6)一代盛衰之总述
(二)学术思想
(1)秘阁藏书
(2)两汉学术之盛
(3)思想界之变迁
(4)制造与发明
(三)风 俗
(1)西汉游侠与东汉气节
(2)奢侈之风
(3)嫁娶
(4)丧祭
(5)服饰
(6)饮食
(7)家族
(8)奴婢
卷二 两晋及南北朝
晋及十六国世系(附帝系表)
(一)两晋之疆域(附两晋疆域简表)
(二)两晋之政变
(1)八王之乱及怀愍被虏(附武帝初封二十七王简表)
(2)东晋建国及私门政治
(三)十六国之分合(附十六国分合简表、晋代十六国兴灭简表、十六国疆域简表)
(1)晋、赵、蜀之鼎立
(2)前秦之强盛
(3)后秦后燕之对峙
(4)东晋之恢复事业
南北朝世系(附帝系表)
(一)南北朝之疆域
(1)南朝
(2)北朝(附南北朝疆域简表)
(二)南朝之治乱
(1)宋初之政治
(2)梁武之中兴
(3)侯景之乱
(三)北朝之治乱
(1)魏之兴起
(2)孝文帝之改制
(3)魏之衰亡
(4)齐周之对峙
(5)北方之边患
(四)南北朝之和战
(1)战争之概况
(2)通聘重使才
(3)军事之影响
两晋南北朝制度
(一)官 制
(1)中央(附三省官制简表、北周官制九命简表)
(2)地方
(二)兵 制(附北周府兵简表)
(三)刑 法
(1)律令
(2)刑名(附南朝刑名简表、齐周刑制简表)
(四)学 校
(五)选 举
两晋及南北朝之社会
(一)生活状况
(1)田赋
(2)职役
(3)征税
(4)钱币
(5)生业
(二)学术思想
(1)玄学
(2)经学
(3)史学
(4)文学
(5)书画
(6)声韵学
(三)宗 教
(1)佛教
(2)道教
(四)风俗与习惯
(1)门第
(2)嫁娶
(3)丧祭
(4)饮食
(5)服饰
(6)世风
(7)音乐
(五)制 造
(1)舟车
(2)器物
(3)文具
(4)纺织
(5)琉璃
(六)域外交通
(1)西域
(2)海外
卷三 隋唐五代
隋世系(附帝系表)
(一)隋之统一事业
(1)疆域(附隋州郡简表)
(2)官制
(3)兵制
(4)刑法
(5)学校
(6)选举
(7)音乐
(8)服制
(二)隋之开边
(1)对外之用兵
(2)西域之交通
(3)海外关系
(三)隋代人民生活状况
(1)赋税制度
(2)等级制度
(3)户籍制度
(4)物产(附隋代各地物产简表)
(5)商业
(6)工艺
(四)隋之建设事业
(1)开河渠
(2)凿驰道
(3)筑长城
(4)营宫室
(五)隋之学术思想
(1)学术
(2)搜集图书
(3)文学
隋唐之际
(一)隋之灭亡
(1)诛戮元勋
(2)群雄纷起(附隋末群雄割据简表)
唐世系(附帝系表)
(一)唐之统一
(二)唐初之政局
(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三)唐之疆域(附唐诸道简表)
(四)唐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附唐代司法机关简表)
(4)学校
(5)科举
(6)冠服
(7)音乐
(五)唐与诸族之关系(附六都护简表)
(附十节度简表)(附唐代诸族简表)
(1)突厥
(2)回纥
(3)吐蕃
(4)南诏(附六诏部落简表)
(六)武韦执政
(1)武后
(2)韦后
(七)玄宗时代之治乱
(1)开元天宝之政况
(2)安史之乱
(八)唐之衰运
(1)宦官
(2)藩镇(附中唐以后两河藩镇简表)(附唐末节镇
简表)
(3)朋党
(九)唐之乱亡
(1)黄巢之起兵
(2)藩镇之吞并
(3)朱全忠之代唐
(十)唐代民生状况
(1)田制
(2)赋役
(3)杂税
(4)币制
(5)物价
(6)实业
(十一)风俗与习惯
(1)嫁娶
(2)丧祭
(3)庆寿
(4)宴游
(5)门第
(6)饮食
(7)衣饰
(8)博戏
(9)刺客
(十二)制 造
(1)瓷铜器
(2)文具
(3)武器
(4)舟车
(5)纺织
(十三)宗 教
(1)佛教(附唐时佛家宗派简表)
(2)道教
(3)三夷教
(4)回教
(十四)学术思想
(1)文学
(2)经学
(3)史学
(4)性理
(5)书法
(6)绘画
(7)医学
(十五)海外交通
(1)互市通商
(2)唐与日本文化之沟通
五代十国(附五代诸国兴亡分合简表)
(一)五代诸国疆域(附五代诸国疆域简表)
(二)五代之分争
(1)民生之痛苦
(2)契丹之侵扰
(三)文化之进步
(1)石经
(2)雕板
(3)瓷器
(4)文艺
(四)五代之风俗
(1)廉耻丧亡
(2)打破等级制度
(3)服饰诡异
(4)饮食好尚
(5)俳优
卷四 宋辽金夏元
宋世系(附宋世系表)
辽世系(附辽世系表)
金世系(附金世系表)
夏世系(附夏世系表)
元世系(附元世系表)
(一)宋之统一
(二)宋之疆域(附宋疆域简表)
(三)宋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
(4)学校
(5)科举
(四)宋初之政治
(1)削夺藩镇兵权
(2)优礼士大夫
(3)台谏之横
(五)王安石之变法
(1)变法之起因
(2)变法之实行
(六)党争之误国
(1)新旧党之分张
(2)新旧党之倾轧
(3)宣和之衰败
(七)宋之边患
(1)辽之建国
(2)夏之兴起
(3)金之兴起
(八)北宋之灭亡
(1)宋金之和战
(2)宋金之战争
(九)南宋之建国
(1)宋金之战争
(2)宋金之媾和
(3)南宋初年之兵费
(十)南宋与金之对峙
(1)金之立国规模
(2)南宋与金之和战
(3)南宋之不振
(十一)南宋之灭亡
(1)蒙古之兴起
(2)西夏之灭亡
(3)金之灭亡
(4)南宋之亡
(十二)元之建国
(1)元初之武功
(2)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简表)
(3)元之制度
(十三)元之衰亡
(1)帝位之纷争
(2)政治之不良
(3)治河之役
(4)人民之反抗
(5)元对义师与内讧
宋辽金元之社会
(一)民生状况
(1)田赋
(2)职役
(3)官卖品
(4)杂税
(5)币制
(6)江浙官田
(7)物产
(二)学术思想
(1)理学
(2)史学
(3)文学
(4)通俗文学
(5)书画
(6)印刷
(三)工艺制造
(1)纺织
(2)雕漆
(3)瓷器
(4)塑像
(5)建筑
(6)器用
(四)风 俗
(1)饮食
(2)衣饰
(3)嫁娶
(4)丧葬
(5)令节
(6)戏玩

卷五 明清上
明世系(附明帝系表)
(一)明之统一
(二)明初之政局
(1)开国治术
(2)靖难称兵(附明初封藩简表)
(3)永乐大典
(三)明之疆域(附明疆域简表)
(四)明与诸民族之关系
(1)瓦剌与鞑靼(附达延汗世系简表)
(2)日本
(3)安南
(4)土司
(五)明之海上交通
(1)明初之招徕(附郑和出使简表、明初海上交通诸国简表)
(2)欧力之东渐
(六)明代之政治
(1)宰相之任使
(2)有明一代之吏治
(3)内难之频起
(七)明代之宦官
(1)宦官之职掌(附明宦官二十四衙门官制简表)
(2)王振之祸
(3)刘瑾之祸
(4)魏忠贤之祸
(八)明代之党争
(1)台谏之横
(2)嘉靖议礼
(3)请立太子
(4)京察
(5)东林及齐楚浙宣昆
(6)三案
(7)复社
(8)逆案
(九)明之衰亡
(1)满洲之崛起
(2)人民之举义
(3)明之亡
卷五 明清中
清世系(附清帝系表)
(一)顺治之始基
(1)制度之粗定
(2)政令之严急
(3)笼络汉人
(4)财政之清理
(二)康熙之统一
(1)三藩之平定
(2)台湾郑氏之亡
(三)康乾施政之张弛
(1)内政
(2)文事
(四)康雍间之国内外诸民族
(1)康熙朝
(2)雍正朝
(五)乾隆之“十全武功”
(1)准部
(2)回部
(3)金川
(4)廓尔喀
(5)缅甸
(6)安南
(7)清之疆域(附清疆域简表)
(六)清之中衰
(1)政治之昏浊
(2)财用之耗竭
(3)风俗之敝
(4)道光之衰运
(七)人民之反抗
(1)乾隆时
(2)嘉庆时
(3)道光时
(八)鸦片战争
(1)清初之中西交通
(2)禁烟始末
(3)战事之起
(4)江宁议和
(5)广州入城交涉
(6)英法联军
(九)太平天国
(1)军事
(2)制度
(3)四方之响应
(十)母后之临朝
(1)祺祥之狱
(2)亲贵之当权
(3)督抚之权重
(4)财政之支绌
(十一)维新之开始
(1)兵工
(2)交通
(3)教育
(4)矿业
(5)纺织
(十二)外患之迭乘
(1)对外战争
(2)丧权辱国
卷五 明清下
(十三)戊戌变政
(1)康梁之维新运动
(2)百日维新
(3)政变
(4)富有贵为之狱
(十四)义和团
(1)义和团之崛起
(2)义和团之抗战
(3)辛丑议和
(十五)清末之时局
(1)庚子以后之维新
(2)庚子以后之外交
(3)宣统间之中央集权
(十六)辛亥革命
(1)孙中山之倡导
(2)川路风潮
(3)革命之成功
(4)清之亡
明清两代社会生活
(一)制 度
(1)田制
(2)征榷
(3)币制
(4)茶法
(5)盐法
(6)科举
(7)官制
(8)兵制
(9)刑法
(二)生 业
(1)农业
(2)工业
(3)商制
(4)矿厂业
(三)学 术
(1)理学
(2)经学
(3)史学
(4)文学
后 记

内容概要

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受家学影响,嗜六朝书史。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专任明清史研究生导师,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部历史考古专门委员。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后人称他“为人为学,颇有古名士风”。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除本书外,有《骨董琐记全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著作。一生酷喜钞书、印书,在执教之余,还先后审核、鉴定付之校印的有茅瑞徵《万历三大征考》传钞本、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明钞本四十一卷、张萱《西园闻见录》传钞本一○七卷等。


 中华二千年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详细于典章制度,表格便于初学和使用者,内容不离正史政书,明清擅长,清史尤佳
  •     补记
  •     读史不易,治史不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