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的答案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0866292X
作者:[美] 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日升月落,电闪雷鸣,四季更迭,生老病死,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谜题,而我们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感受,正源自我们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但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家不知道我们现在对世界已知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类似于我们的思维方法,不知道世界还有哪些未知尚待发现 ,也不知道如何去发现未知。随着文明演进,人们不断努力解开众多谜团,科学的现代规则才终于问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带我们回顾了挑战前人又扣人心弦的认知发展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皇家学会。温伯格富有启发性地探索了思考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方法,说明了找到现代科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何等的艰难,并论述了这一发现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同时,温伯格还探讨了科学和各大竞争领域(宗教、技术、诗歌、数学和哲学)的历史性冲突与合作。
他将其学术资质和科学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解释世界的努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而我们之所以苦苦求索,执着于解释世界,因为答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自己和未来。这不懈的坚持和追求,正是“非凡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
★ 世界级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全新力作
★ 详述科学认知历程,从古米利都到伦敦皇家学会,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哥白尼直到牛顿
★ 探索世界的哪些方面是可认识、可解释的,以及如何认识和解释
★ 透析人类如何探索和理解世界万物的运转,从而领悟未来
★ 洞悉科学与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和宗教等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 犀利点评科学人物的成败得失及影响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希腊物理学
第一章 物质与诗歌
第二章 音乐与数学
第三章 运动与哲学
第四章 希腊化时期的物理与技术
第五章 古代科学与宗教
第二部分 希腊天文学
第六章 天文学的应用
第七章 测量太阳、月球与地球
第八章 行星的问题
第三部分 中世纪
第九章 阿拉伯人
第十章 中世纪的欧洲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破解太阳系
第十二章 实验开始
第十三章 研究方法之再思考
第十四章 牛顿综合
第十五章 尾声:大一统
致 谢
技术札记
尾 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内容概要

斯蒂芬•温伯格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刘易斯•托马斯“诗人科学家”奖等多项殊荣。现任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等。
温伯格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教材。在专业领域之外,他致力于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所著的《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仰望苍穹》等书畅销全球。


 给世界的答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自从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以来,科学通过认识和改变世界,体现了自己的力量,如今科学几乎等同于真理,是人们世界观主要的构成部分,也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信仰,亦或者是迷信。科学一直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因何存在?我们处在宇宙什么位置?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也就是说科学最早的目的是给世界答案。所以科学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又是由一系列自恰观念的组成的体系,犹如无数观念碎片组成的拼图。但是,回顾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可谓错误百出,人们的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三观不断被毁又不断重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我们所处的属于第四阶段。第一节阶段:亚里士多德——哲学世界观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最早关于世界的解释是哲学家负责,方法是根据日常经验与想象,对于世界的本质给出答案,比如世界的组成基本要素,地球中心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一整套世界观。最早的哲学家非常缺乏实证精神,就连现象也常常被忽略,哲学家们的理念常常来自于思辨臆想,经典例子就是亚里士多德说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但是他就是不去找自己的老婆数一数验证一下。所以,诺奖得住温伯格说,哲学家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是诗人式的,就是出于美学效果而选择语言,而不是为了说明心中的真理。第二阶段:基督耶稣——宗教神学世界观随着古罗马的衰亡,哲学世界观被毁,基督教的兴起,科学欧洲赶到了伊斯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信神,听取神的启示,于是神创论开始成为主流世界观,世界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我们处在世界的中心位置,世界的运转都是因神的旨意。第三阶段:牛顿——经典力学世界观启蒙时代的到来,科学出现了大爆发,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世界观开始成为主流,科学的方法,最早是通过想象观察,然后归纳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科学结论。科学发展对原有世界观颠覆最大的可能是天文学和生物进化论,天文学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并非宇宙的中心,其实,我们人类也并非上帝创造的至高无上的万物灵长。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世界观看来,世界如同一台遵守绝对规律的精确机器,也就是机械宇宙。牛顿经典力学世界观影响深远,就连我们今天已经身处第四阶段绝大多数人抱持依然是这种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交替的位置,毁三观又即将来临。第四阶段:量子世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在牛顿的机械宇宙里,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经典力学世界造成了冲击,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相对的,在卫星上的人时间要比地上的慢,极端的说就是“天上方数日,地上已千年”,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空间会变形,物体会发生收缩,相对于还有一点重要的发现就是对于引力的重新认识,引力是质量对于失控造成的弯曲程度。相对论,让我们对于宏观宇宙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我们所处的四维世界(长宽高加时间)也已经提升到了十一维,对于高维度世界我们是难以认知的,引力可以跨越维度,所以电影《星际穿越》里,主角父亲通过引力与女人进行跨维度沟通。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冲击更严重的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像性,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既可以是波又可以是粒子,观测时是粒子,不观测时是波,不精确的比如,就是我们看它时,它是实体存在,我们不看它时,它就不是实体存在,我们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相对论适用于宏观世界,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世界,但是两者难以统一,直到弦论出现,讲二者统一,世界的形成,如同琴弦发出旋律组成不同曲子一样,弦通过震动产生了万物。不管是相对论的宏观世界还是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都离我们所处的世界太远,加上两种理论都非常难懂,表述的规律又与日常经验相差太大,所以量子世界观一直没有普及,何况本身作为世界观而未形成观念的体系。结语:互联网世界观的普及量子力学不确定的世界观正在切入到我们的生活,不通过教育,而是通过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互联网的的不确定性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着高度的相似,所以,人们要接受量子世界观,随着互联网普及,尤其是虚拟世界的扩张,不确定性的世界观将逐渐普及,如今在管理、互联网商业引用,我们能看到这种世界观。不确定性世界观是低层规律,但是作为具体的认知论,还是复杂系统理论更为实用,里面包含了混沌理论、进化论、热力学、网络科学等诸多前沿科学理论。新的世界观正在重建,原有的三观即将被毁,有人开始准备,有人积极探索,有人在无知的等待,等待也容易变成淘汰。那么,你在干什么?
  •     《给世界的答案》书评:了解科学发展史,探究科学真谛科学探究与发现一只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因为有了科学,人类才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农耕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从最原始的生理本能,到拥有了科技,从蒸汽机、电灯的发明到现在的电脑、手机、互联网、核武器等都得益于科学技术。从地下飞上了天,从太空飞向世界宇宙。人类因为有了科学而变得非同一般,变得生活优越与幸福。然而科学的发现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科学的道路充满着曲折、荆棘、坎坷与艰辛。未知的科学领域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使命。斯蒂芬• 温伯格的《给世界的答案》一书,就给我们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看看这本书的作者简介:斯蒂芬• 温伯格诺贝尔物理学获奖得主,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刘易斯• 托马斯“诗人科学家”奖等多项殊荣。现任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等。温伯格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的理论物理教材。在专业领域之外。他致力于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所著的《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仰望苍穹》等书畅销全球,被译为多种语言。斯蒂芬• 温伯格说自己是一名物理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但是多年来对科学史的兴趣与日俱增。科学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特别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趣的故事之一。而对于斯蒂芬• 温伯格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与他们也息息相关。了解过去能够辅助并启发今天的研究,科学史的知识也有助于激发科学家当前的工作。希望科学家们的研究能为自然科学的伟大历史传统做出贡献,不管这一贡献是多么微不足道。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斯蒂芬• 温伯格在大学的讲稿而成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作者在科萨斯大学先后多次为本科生开设有关物理学和天文学历史课程,授课对象都是没有科学、数学或历史等方面专业背景的学生。所以这本书的定位是浅显易懂,更适合大众普通人阅读。斯蒂芬• 温伯格带我们回顾了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的认知发展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教皇家学会。温伯格有启发性地探索思考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方法,说明了找到现代科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何等的艰难,并论述了这一发现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同时,温伯格还探讨了科学和各大竞争领域(宗教、技术、诗歌、数学和哲学)的历史性冲突与合作。他将学术资源和科学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解释世界的努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本书分成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希腊物理学。第二部分是希腊天文学。第三部分是中世纪。第四部是科学革命。以历史发展时间为轴,从公园前6世纪希腊科学前期讲起,在这个时间轴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科学发展史中的诸多科学家、科学理论研研究的著作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风趣轶事。比恩培多克勒提出了万物都有水、空气、土、火组成。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再比如欧几里得、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波义耳、惠更斯、牛顿这些科学大家的理论及轶事都可以在这本书窥探一般。除了名人科学知识外,书里面还有很多的科学物理学的定理理论知识,也有很多的物理数学公式。这本书籍非常适合对物理学科学感兴趣的人,也特别适合高中生当做读物。只有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历史与进程,才更会激发人们对未知科学探究的热情与信心。——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     重要的事情先说三遍:千万别把它当作科普著作来读!千万别把它当作科普著作来读!千万别把它当作科普著作来读!不然?不然你看两页就会丢,然后骂骂咧咧:“什么XX玩意儿啊~”不信你就翻开这本书瞧瞧,我擦密密麻麻的字,充满了科学及其相关术语,好不容易字没那么密集,你放心,那一定是置放插图和公式的地方。当它作为一本科普书籍存在的时候,你会完全丧失“学习使我快乐”的幻想,然后抛开书来个“葛优躺”,闷睡过去。可是本书的作者的确是在一字一句的记载科学相关,不是吗?当然。我从来不否定这个客观事实。但即便如此,仍然建议大家当这部著作是一本故事书来读,效果会好很多。SO,怎么做到呢?要搞懂这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理解“故事”本身开始。所谓“故事”,即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那么本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吗?答案是——有的。而且不少。比如,在中世纪乃至更久以前,是什么在阻碍科学的发展呢?现在我们基本都有共识——神学,或者说是教会,在其中的阻力作用最为强大。那么?具体怎么个表现呢?这本故事书给你并不为所有人熟知的答案。早在基督教的萌芽时期,圣保罗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你们要谨慎,当心有人用哲学和虚妄的谎言,照着人间的传统,照着世上的小学,而不照着基督,将你们掳去。”圣保罗警告的,正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思潮。另一方面,基督教也会为教会中的青年才俊提供充分的晋升机会,按理说,这是好事。但请不要忘记,这些得以晋升的年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原本可以成为科学家。主教和长老们一般对普通民事法院的诉讼有豁免权,且无须纳税,其政治权力也远大于亚历山大博物馆和雅典柏拉图学院的学者。面对这样的诱惑,就连大名鼎鼎的尤里乌斯·凯撒也不能免俗,想想学识渊博的凯撒最终的成就吧,不是科学家,而是帝国权力顶端的王者,对了,别忘记他与教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神学对科学的阻挠一种。类似这样可以作为谈资的故事,书中比比皆是,比如书中关于笛卡儿的追随者和莱布尼茨对牛顿理论的排斥,达尔文和华莱士的恩恩怨怨……这也让本书除了科普作用外增加了别样的阅读趣味,最重要的是,倘若你是一个对科学本身并不感冒,却想读一读这一类书籍扩充知识面,这样带着听故事心态进入的阅读,实在是再好不过了。KK在《科技想要什么》中主要讲过三个关于技术的颠覆性观点:1、科技是有自主性的;2、会像所有生命系统一样,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永生;3、技术的进化有自己的节奏和安排。理解起来有难度,不是吗?但,的确值得深究细品。科学不是科技,科学要比科技更接近于真实的本源,在人人追求科技,思考科技的今天,回归本质去思考科学,恐怕不仅不会显得老土,相反,会对我们这些标榜自己很科技的人来说会是不小的帮助。毕竟科学作为科技的源头答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自己和未来。不懈的坚持和追求它,也将会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给世界的答案》,从记录科学的萌芽到发生、起步史开始,“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至于它的看似枯燥,也许是作者怕这届读者不行,所以这本故事书硬披上了科学外衣吧。毕竟,本书换一个角度来读,让人心旷神怡。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Weinberg写的科技史(物理学史)简明读本。读来最大感想是古希腊地心说体系在描述古代可观测宇宙时是具备很强的解释力的,而中世纪对物理学的探索也远比臆想中有力。科学是不断迭代的、为人类理性开疆拓土的工具。作者重点讨论了在其发展中,测量精度、理论的微调、简洁性等议题。
  •     #98天读35本书#第9本,“一个简洁美观并与观测结果吻合得不错的理论,往往比复杂丑陋却更符合观测结果的理论更接近真理”。
  •     一本非常不错的介绍自然科学发展的书,里面的思考方法值得我们效仿
  •     尝试2遍 没读懂~
  •     题目偏大(给世界的答案,或解释世界),而内容偏窄(基本上是围绕天文学史)。重点读了第四部分“科学革命”,考察从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发展以及”大一统“尾声。作为附录的“技术札记”,包含35条基本上和天文有关的几何问题,有点意思。中学数学老师把它当作课外辅导材料会比较有价值。人的求知欲和人的食欲、性欲一样,具有根深蒂固的特性。人类追求对天空、物质、生命、精神(大脑)的解释,构成了人类波澜壮阔的求索历史画卷。从这个意义说,本书可看作”以天文学为例“的探索历史。.
  •     读不太懂,理科渣男跳过吧,越往后越枯燥……
  •     温伯格的“科学发展史”可能让读惯主流“科学哲学”家写的科学史的人很不习惯。温伯格书中的观点不是第一次表露出来,而是由来已久。我深以为然。
  •     万维钢在日课123里面提到这本书。用伽利略的故事来证明科学进步都是有新工具的出现推动的。新科技一旦出现,聪明人的反应速度有多快。温伯格的书技术性和理论性更强。
  •     看看
  •     #文科生也可以看的科学史#作者支持“科学革命”存在,本书以现代科学的视角讲述科学发现之前的历程,说明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释世界,所以从古到今世界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世界的解释却发生了巨变。希腊时期的科学思维是诗人式的、哲学式的,早期仅限于描述命题,没有证明,甚至研究“科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中世纪和阿拉伯人的科学思维则充满了宗教元素。巨变于16-17世纪突然发生,从天文学开始,从哥白尼开始,直到牛顿。科学对命题的证明从数学式发展成物理式,形成“用数学方法表达客观规律,以便精确预测世间万象,并通过观测结果和实验结果来验证规律”的科学方法。世界得到了更简单合理的解释,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取代了旧的,像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应用于科学史。而未来,科学理论还会更简化更统一。
  •     文科生表示看着很费劲。。。不过视角很新颖,祛除了古典时代哲学家科学家的光环。
  •     读中学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么多背景知识,会学的更认真了
  •     利用现有的知识,来澄清过去的科学;不时用满足感来激发我们想出更好的主意。
  •     本书不是单纯的一本科学史书,重在解释和启示人类科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如恶化相互关联,正确看到科学的认知过程是本书的亮点。
  •     书名有点名不副实,内容多为天文学。有点枯燥,可读性稍微差了点。末尾的技术札记可以用来引导中学生对天文学等的兴趣。作者吐槽早期的希腊人不遗余力,算是全书中难得的亮点:在我看来,要理解这些早期的希腊人,最好不要把他们看成物理学家、科学家抑或哲学家,而是把他们当做诗人。
  •     不错,2016年八月读完
  •     古人更多地是用自己的观察而得出主观解释,并无法证明他们所得出的结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看到有些理论是很荒谬的,但他们的贡献依旧无法否认。对于今天的科学,错误当然也存在,也许真相与常识完全相反,而我们依旧同古人一样难以接受与自己观念常识违背的新事物,望我们能以史为鉴,勿错过真相。
  •     科普读物
  •     一位科学九段用大白话对几千年以来的科学棋谱进行了高清分辨的复盘讲解,古今对照,见微知著,充满思辨和独到,发人深省。200多页的酣畅,译者功不可没。
  •     作者是现代物理学家,批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没有数学化。但是又批评数学家们太过于看重数学真理,并顺便批评柏拉图对数学的看重。也就是说,作者将数学视为方便的工具,而非通达真理的道路。“回望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基本粒子标准模型所取得的发展,没有一件得益于数学严谨性的提高。”所以作者就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歪曲:柏拉图强调以数学/几何的精神去研究天文学,而现代“科学”的最早迸发,正源自于此。
  •     “另一个斯蒂芬”给出的一本书,很期待,很想知道关于现代科学,他是怎么想的
  •     做笔记。
  •     特别有趣的一本科普读物。
  •     科学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但是科学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无法想象,科学的历史,如此的曲折,却又如此的有趣!
  •     推荐给孩子们,在学到相关知识的时候,翻翻这本书~
  •     可以二刷
  •     以现代人视角去回眸科学在历史诸阶段取得的成就和无法突破的局限,点评各个学派和人物,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即便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对物理学与天文学发展路径留下些许印象,对伟大科学家名字再次混了个耳熟。整体来说行文很流畅,可以跳过那些过于专业的细节,对历史发展主脉络进行把握,记住各个阶段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贡献,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也激发出进一步探索发现的欲望。这类书读下来不觉得枯燥、不会难到想立即开撕,就算合格了,无疑这本书远甚于此。
  •     绝非科普读物…附录里的证明都很有意思…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