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智力教育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9954523
作者:钟倩

作者简介

1、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天才的大脑!只要教育得法,引导得力,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不凡的人。
2、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蒲丰说:“天才就是毅力。”叔本华则认为:“天才就是忘我。”其实你的孩子就是天才!
3、赏识是让孩子成为天才的秘诀!学会赏识,那么你就是天才的爸妈!
4、教育得法,事半功倍;教育失法,事倍功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什么是天才呢?许多大师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天才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比如,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蒲丰说:“天才就是毅力。”叔本华则认为:“天才就是忘我。”而教育专家却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因为,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也会成为不凡之人!的确,我们不妨想想看,对事物有兴趣、入迷、勤奋、有毅力和忘我的个性,这不正是我们的孩子所具备的素质吗?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2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6别把IQ测试当回事11你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长?14天才是教育的结果17开发孩子智力的妙招20让孩子的左脑和右脑结合起来25你会因材施教吗?28很多天才都是这样被毁掉的32第二章 会读书的孩子最聪明当一个人把读书当成日常的习惯时,他的人生一定是充实的,也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通过读书,不但可以提高他的修养和内涵,还可以开阔他的眼界,而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往往容易变得肤浅、烦躁、心胸狭隘。人生有涯,而天地无限,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经历过,但通过阅读,不但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纵观古今,感悟人生,明白道理。所以,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在孩子年幼时就开始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和读书的习惯,那么对于他来说,将会受益终生。每个孩子都有阅读的欲望36错过即是罪过38兴趣在先,阅读在后41榜样是最伟大的力量44“悦”读越快乐47细节决定阅读的效果49亲子共读是最好的读书法52营造书香的氛围54让孩子把书“吃透”的秘诀57帮孩子挑到真正的好书61第三章 父母不可不知的赏识教育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一位从教几十年的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曾经动情地说:“对于孩子,越批评缺点越多,越表扬优点越多。会欣赏学生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是最快乐的。”的确,无数的案例已经证明,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哪怕他是先天不足,只要我们不放弃,学会欣赏孩子,赏识孩子,那么一切奇迹都有可能发生。赏识是让孩子成为天才的秘诀66认可孩子所做出的努力69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71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75“资优生”与“学障生”78“叛逆”的孩子更需要关注80支持孩子的兴趣83奖励孩子也要适度86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笑声89关注孩子心灵上的需求92第四章 让孩子在玩耍中起飞很多年轻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参与。尤其是玩耍,更是严格禁止,因为这些父母认为,只有没出息的孩子才会把时间花在玩耍上,既然要培养天才孩子,就必须让他学习更多的东西。父母们的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些父母们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培养、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如果从来没有玩过,也不会玩,那么在他的一生当中,这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玩是孩子的“天堂”96会玩的孩子更有创造性99你是否也给孩子戴上“紧箍咒”?103在玩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105孩子的创造力源于游戏107玩出孩子的创意110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113会玩才会赢115在玩耍中开发孩子的智慧117巧用电脑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122第五章 培养孩子学习一定要有方法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家教的,一个成功的孩子,必然会有伟大的父母。但是,不管是伟大的天才,还是凡夫俗子,他们刚生下来时,可以说都是一张白纸,日后会成为一幅画还是一首诗,全看父母怎么去写,怎么去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因为一旦观念和方向确定之后,方法将是决定因素。方法对了,自然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会事倍功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126自信的孩子最出色129观念确定后,方法是决定因素13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坏习惯137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140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144帮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146考试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148当压力来临时151允许孩子失败155从“你去做”到“我要做”157如何帮孩子请到好的家庭教师159第六章 培养孩子的天才能力一个人既然被称为天才,那么在他的身上至少会有一项特别出色的能力,甚至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要培养天才孩子,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孩子的天才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东西,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天才。而这些天才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智能、审美智能、注意力、观察力、创造力,等等培养孩子的语言智能164提高孩子记忆力的秘诀166巧妙训练孩子的注意力168训练出孩子敏锐的观察力171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174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和理解力177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180开发孩子的视觉审美智能183如何培养出孩子优雅的气质186第七章 高情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情商”又称“情绪智慧”,主要包括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领域。心理学家们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商有关,另外的80%则取决于情商。由此可见,情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人与人之间情商的差别,从先天的角度来看都差不多。所以,孩子情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认识情商190竭尽全力的孩子最优秀193塑造孩子完美的性格195有付出才有收获199让孩子学会说“不”201让孩子学会等待204给孩子一个梦想207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210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213竞争的最高境界216让孩子保持自己的本质219让孩子把自己看轻些221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富有225最高的奖赏227第八章 名人家教故事名人的家教故事,或许无法成为我们的榜样,毕竟在条件方面,普通家庭和名人的家庭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对于这些名人家教经验,我们当然不能照搬。但是,如果抛开时代、条件等这些因素,所有家教的原则和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将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才。给孩子挂一块“警匾”232严格要求孩子235让孩子走进大自然237在日常的交流中培养天才240从“破坏大王”到“汽车大王”242从残疾儿到发明家244从“问题孩子”到大国总统247

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智力教育》编辑推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天才的大脑。但是,对这个天才大脑的潜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将这些天才潜能激发出来!而开发孩子天才潜能的最好时期,就是0—10岁这个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大脑发育正处在内部结构和各项功能逐渐完善的关键期。而随着孩子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他的思维也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将明显提高,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等方面也都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影响,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一点,古人其实早就告诉我们,所以《易经•家人》的《大象传》这样告诉我们:“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说,作为家长,要在言行方面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恒心。这一点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而孩子要想健康成长,除了需要营养丰富的食品、暖和的衣服,还需要父母炽热而理智的爱、饱满而健康的感情,更需要知识和品德的养分。所以,如何在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是父母能否成功的关键。当然,家教虽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所以,不要羡慕别人的孩子是多么的聪明,因为你的孩子本身也是天才;不要说别人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高明,因为你本身也是当仁不让的教育家!所以,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翻翻《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智力教育》吧,相信你一定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其实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取决于他在年幼时受过什么样的教育。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研究,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得出的结论也可谓是千差万别:有的认为是人性本善,有的认为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是人性本无……但不管怎么说,也不管谁是谁非,这个“本”,其实只能代表先天,而孩子后天的发展,是由后天的各种因素决定的。那么,对孩子后天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当然是教育了。由此,我们便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教育可以让孩子不会变恶;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向善;如果人性本无,那么教育可以让孩子明辨是非,认清善恶……当然,这是从宏观的、抽象的角度来看的。从具体的细节来讲,教育则可以让孩子增长智慧,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并拥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    然而,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可以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细心的父母们或许早就已经发现,当代的家庭教育已经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了。从前,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所以大都采取“棍棒式”的教育方式;而现在,虽然很多父母已经不再打孩子了,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又开始出现了,那就是大多父母都过度地宠爱孩子,甚至将孩子推上“皇帝”的宝座,全家人都得围着孩子转,孩子要月亮,不敢给星星。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进而形成了一种畸形和变态的心理。于是乎,很多父母开始惊讶地发现,孩子在自己全身心的呵护之下,不但没有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喜欢学习,而是开始变得越来越任性、懒惰、娇横、自私、暴躁……此时,他们才开始惊醒过来,才想起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但却为时已晚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他的劣性已经形成,不但不会再听父母的话,反而还会对父母指手画脚。于是,父母只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推给了老师,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学好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是老师的教育出了问题。    当然了,孩子没有学好,学校和老师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当孩子在外面干坏事,人们在指责这个孩子时,往往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绝对不会说幼儿园的阿姨没有教好,更不会说北大没有教好,或者清华没有教好,因为谁都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个道理。所以,孩子有没有出息,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而如果孩子长大后出了问题,往往都是父母种下的根源。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天才的大脑。但是,对这个天才大脑的潜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将这些天才潜能激发出来!而开发孩子天才潜能的最好时期,就是0-10岁这个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大脑发育正处在内部结构和各项功能逐渐完善的关键期。而随着孩子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他的思维也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将明显提高,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等方面也都快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影响,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一点,古人其实早就告诉我们,所以《易经。家人》的《大象传》这样告诉我们:“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说,作为家长,要在言行方面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恒心。这一点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的确,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指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而孩子要想健康成长,除了需要营养丰富的食品、暖和的衣服,还需要父母炽热而理智的爱、饱满而健康的感情,更需要知识和品德的养分。所以,如何在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是父母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然,家教虽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所以,不要羡慕别人的孩子是多么的聪明,因为你的孩子本身也是天才;不要说别人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高明,因为你本身也是当仁不让的教育家!所以,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翻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内容概要

知名潜能启发、亲子教育专业作家。长期从事心理工作,获得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 作者文章散見各大网站,已发表80余万字。著作:《天赋基因---IQ》、《天赋基因——体格》、《天赋基因——性格》、《天赋基因---EQ》、《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智力教育》等。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什么是天才呢?许多大师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天才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比如,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蒲丰说:“天才就是毅力。”叔本华则认为:“天才就是忘我。”而教育专家却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因为,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也会成为不凡之人!的确,我们不妨想想看,对事物有兴趣、入迷、勤奋、有毅力和忘我的个性,这不正是我们的孩子所具备的素质吗?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很久以前,在一大片森林里,生活着很多的动物,狮子是这里的百兽之王,其他动物都对它十分敬畏,因为害怕被它吃掉,所以都躲得远远的,就连在树上的小鸟见到它也十分害怕。有一天,狮子突然对森林里的所有动物放言,说要把小鸟吃掉。小鸟听到后非常恐慌,当它看到狮子走过来时,便惊恐地、不顾一切地拼命向高空飞去。小鸟一边飞,一边回头看狮子是否已经追到自己,结果却发现,狮子除了扯着嗓子、昂着头朝天空吼叫,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看着那只恼羞成怒,却又无能为力的狮子,小鸟终于松了一口气,它高兴地笑了,在天空中欢快地盘旋着,欢呼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上苍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能力和长处。就像小鸟,虽然渺小,却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让动物之王——狮子也奈何不了它。有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将人类的整个能力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们平常所展示出来的能力仅仅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也就是露出水面的能够看得见的那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大约只占整座冰山的5%,而另外的95%则仍然隐藏在海水中,而仍然隐藏的这些能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潜能。其实,就算是像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等这样的天才,他们的一生也只不过是运用了内在潜能的2%左右。因此,不管你的孩子是否拥有很高的智商,也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天资过人,只要我们帮助他开发出隐藏在“海水”中的那些潜能,他就会成为优秀的天才。我们之所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是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可塑性,而且年龄越小,越是开发其大脑潜能的最佳时期。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如果孩子在0—8岁这段时间,能够得到科学的引导,那么他大脑中的潜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至少可以增智30%左右。而一旦错过这个最佳时期,等孩子渐渐长大之后,他大脑中的那些潜能也会随之变得固化,再也不那么容易被开发了。而且,长大之后的孩子,那些丰富的想象力也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成人世界所灌输给他们的思维定势。到那时,再想开发孩子的天才潜能,则为时晚矣!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往往没有把握住开发孩子潜能的这个最佳时期,最终使孩子沦为平庸,这是非常可惜的。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主要有两种误区:一是不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白白地浪费了孩子的天才潜能;二是盲目地让孩子去参加那些盈利机构所开办的培训班,使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白白地破坏了孩子的潜能。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天才潜能,可以说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必须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在最佳的时期内开发出那些潜能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正确地引导孩子,就必须先去了解孩子,而且既要了解孩子共性的一面,也要了解孩子个性的一面。至于如何了解孩子,家长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以了解他的好恶;从他平常玩耍和游戏中来判断他的天赋,以及他的大脑中所蕴藏着的潜能。只要细心观察,你可能就会发现,孩子可能不喜欢琴棋书画,却对诗词感兴趣;孩子可能没有耐心,却很有创意;孩子可能不善言辞,却有毅力……这些都是孩子潜能的外在表现。当你对孩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开发他的潜能了。当然,并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只能从孩子共性的方面,给年轻的父母们提供几点建议。1.让孩子多动手心理学家霍尔有一句名言:“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与其动作有着紧密的关联,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我们手部在大脑皮层的定位区域最大,因此手的活动直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具有组织其他感官协同活动的作用。而让孩子多动手,其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让孩子通过手部的活动去控制大脑的活动,因为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就是“动作即思维,活动即想象”。因此,开发孩子潜能的第一步,父母们不妨先从训练孩子的双手开始。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先让他模仿,比如握拳、掰手指头等,然后逐步加深难度。可以说,在活动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大脑是很敏捷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调皮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2.呵护好孩子的大脑大脑是孩子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知道,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制定人生规划也需要思考。可以说,在我们的一生中,思考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开发孩子天才潜能的第二步,就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因为只有让孩子拥有较强的思考能力,他才能拥有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拥有出众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孩子成为自己大脑真正的主人,能够拥有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世界。但是,很多父母却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制灌输到孩子的大脑中,很多事情常常是“帮你没商量”。比如,有的父母就经常自作主张地要求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可以说,他们一直都在好心地替孩子拿主意,替孩子着急,甚至替孩子受累。可结果往往却事与愿违,孩子一点也不愿意领父母的这份情,因为他对父母给自己安排的这些内容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对于父母的安排要么采取逃避和反抗,要么采取敷衍的态度。这样一来,其学习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3.尊重孩子的天性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现代著名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可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个方面。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潜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和引导,促进孩子各种潜能的发展。4.切忌盲目攀比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进行盲目的比较。只有不断地找出孩子的闪光点,才能真正发现和了解孩子的潜能。如果孩子经常面对父母的批评和训斥,他的大脑就会长期处于禁闭状态,他的潜能自然也就会处于沉睡状态中。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他的大脑就会处于开放和放松状态,这样,孩子的大脑就会变得非常敏捷,埋藏在孩子大脑中的潜能也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5.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父母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储备的阶段,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对于孩子潜能的开发,则更是如此。孩子也必须经过一定的积累与储备,他的潜能才能够慢慢地被开发出来,而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教育、培养、训练、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耐心和亲和力,和孩子一起去体验和领会成长过程的快乐。总之,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天才潜能,而孩子的这些潜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则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孩子还处于懵懂求知的状态下,是开发孩子潜能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了这个时机,再加上正确的方法,那就是伟大的“圣功”了。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哈佛大学教学期间,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刚开始时,他把一些“聪明”的老鼠交给一位实验员训练,又把一些“笨”老鼠交给另一位实验员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他把这些老鼠都放进迷宫里测验,那些“聪明”老鼠比“笨”老鼠要灵巧得多。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罗森塔尔教授事先并没有考察过这些老鼠,所谓的“聪明”老鼠和“笨”老鼠只是他随意区分的,而实验员却根据他的评价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最终导致了不同的训练效果。后来,罗森塔尔教授又把这种实验方法扩大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验。他交给老师一份名单,并对老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很聪明,很有发展潜力。”一年过后,老师告诉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果然优于其他同学。但老师并没有想到,罗森塔尔教授在交给他这一名单时,事先并没有对这些学生进行过考察,只是按照学生的花名册随意列出来而已。从罗森塔尔教授的这个实验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下面的几点启发:第一,当我们把孩子当成“聪明”的孩子来教育时,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聪明;当我们把孩子当成“笨”孩子来说教时,孩子也会越来越笨。第二,孩子需要从父母和别人那里得到尊重。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内心里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而不要总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孩子经常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到“笨”的暗示时,他的心灵自然就会被一种消极的阴影所笼罩,而这种负面的影响往往会伴随他的一生。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本来就很脆弱,而且很敏感,父母的不经意间的一些言语,往往就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每个孩子都需要表扬和鼓励,当父母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自然就会受到激励,他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快。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的智商表现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所谓“正态分布规律”,是概率论里的一个概念。比如,在成年人当中,像林书豪那样个子特别高的人很少,而个子特别矮的人也一样很少,中等个子的人最多。智力的表现也是如此,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孩子都是很少见的。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笨”,并不是先天智商有什么问题,大多数情况是错过了最佳的智力开发时期,或者是训练方法不对而导致的。但是,很多家长却因为孩子“太笨”,所以对孩子失去信心,从而疏于引导,更有甚者在平时对孩子说话时总是口无遮拦,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人曾经到幼儿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调查问卷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讨厌爸爸妈妈说你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孩子的回答是:“他们总是说我太笨!”也有一些孩子回答:“爸爸妈妈说我不是学习的料。”……童言无忌,孩子的话是他们内心的最直接反映,但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回答啊!既然孩子讨厌父母说自己笨,那么很显然的,孩子当然喜欢父母说自己聪明了。实际上,真正高明的父母,不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笨孩子,而是如何将一个笨孩子培养成为聪明的孩子。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家长朋友们不妨参考一下:1.多与孩子进行交谈言为心之声。对于孩子来说,语言是他内心的最直接表露。另外,一个人在对话中的反应速度,也是他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因此,经常与孩子进行交谈,不但可以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孩子的逻辑思维,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一些技巧。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往往充满好奇,所以他们经常会向父母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这时,聪明的父母一般都会意识到这是好事,因为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他们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孩子找到“为什么”背后的答案,或者对孩子进行反问,更好地激发出孩子探索答案的欲望和动力。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相反,如果父母缺乏教育的经验,对孩子提出的诸多“为什么”感到不耐烦,甚至批评孩子“钻牛角尖”,孩子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了。但与此同时,孩子也会越来越懒得动脑,以致变得越来越“笨”了!随时交流。与孩子的交谈应该随时进行,而不一定非要在一个特定时间里进行,比如,睡觉前、晚饭后、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寻找能开阔孩子眼界和心胸的话题,从而使亲子双方都能从谈话中产生愉快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不管有多么的简单和幼稚,父母都应该认真对待,耐心地解答,切忌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取笑,甚至讥讽。因为这样会大大损伤孩子的好奇心,进而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与想象力的发挥。当然,对于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父母不能以一句简单的“不知道”来应付孩子,而是可以反问孩子“你说呢”或者“你认为会怎样”,以引导孩子做进一步的思索。或者,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和孩子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起查阅资料,找到答案。这样不仅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会教给他一种学习方法,何乐而不为呢?不设定内容。孩子的心灵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同时也是幼稚、单纯的。因此,从孩子嘴里说出的话往往是不加掩饰的大实话,但孩子的这些实话有时却往往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比如,很多父母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总喜欢教导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久而久之,孩子在谈话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放弃实话实说的勇气,进而向父母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因此,我们应该做一个敏感的父母,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帮助我们充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挖掘他的灵气。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百谈不厌,不喜欢的话题则会一句也不想参与。这种体验对孩子来说,则更是如此。即便一个看起来比较木讷的孩子,如果父母和他谈论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他也会马上做出迅速反应、积极参与,甚至会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因此,当发现孩子的话语越来越少时,发现孩子越来越沉默寡言时,父母不妨反思自己,是不是家庭中所谈论的都是一些孩子不感兴趣、甚至是他反感的话题呢?如果这样,我们何不转换一个话题呢?只要父母能够多和孩子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相信他就会变得越来越活泼,越来越聪明。扩展谈话内容。扩展谈话内容不仅可以扩充亲子间交流的信息量,还可以帮助孩子开拓思路。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一起谈论其中的人物时,父母可以顺势一起谈论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在与孩子一起阅读时,可以说一说他喜欢的几本书,顺便谈起这些书的作者及其成才经历。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对事件本身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还可以不断拓宽孩子的眼界。而且,这种深入的分析对孩子智力的增长,往往要比谈话内容本身大得多。因为,孩子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可以逐渐学会以父母的思路作为借鉴,逐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孩子要多一些耐心所谓“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只有真正的用心,并付出自己的耐心,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凡是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管你掌握了多少好的方法,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不可能一切都很顺利,甚至会遭到孩子的挑战。这个时候如果选择了放弃,那所有的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老子曾经说过“道法自然”,但也认为“强行者有志”。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是顺其自然那么简单,而是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这些强制的措施既是针对孩子的,也是针对父母自己的,这就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耐心,才能真正地承担起这项伟大的责任和义务。3.让孩子把话说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万能”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万不能”的。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管自己的孩子多么“笨”,当他有话要说时,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并表示“同感”,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还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打断他的话,对其进行反驳或训斥。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没话了。要知道,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并不是他有什么自知之明,而是自卑的表现。4.经常与孩子一起探讨与孩子一起探讨,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办法。因为,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是专家,即便是专家,也很难做到把每个问题都弄清楚。在遇到孩子问的一些问题,自己也回答不了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孩子一起探讨,一起寻找最合适的答案,而不是胡编乱造或简单省力地用“我也不知道”来应付孩子。遇见生字可以一起查字典,遇到术语可以一起查看百科全书,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请教老师或这方面的专家,可以上互联网搜索答案。这样,孩子不但能学到很多的知识,还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钻研的顽强精神,这些素质的培养对孩子的成才是必不可少的。5.鼓励孩子寻找更好的答案面对问题,给孩子正确答案前,父母常常会怎么做?不少父母都知道要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其实,更高妙的方法是在给予孩子肯定的同时,再问问他:“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呢?”研究显示,父母的这种“逼问”方式可以迅速激活孩子的思维,促使孩子再次进行认真、反复的思考,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这正是训练孩子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一个极佳办法,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孩子,相信他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总之,世上没有绝对的笨孩子,关键是看我们对孩子是否真的用心。只要用心了,那么请相信,再笨的孩子也会越来也聪明。别把IQ测试当回事在对天才的辨别中,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认为IQ(智商)高的人就是天才,而智商低的人就是平庸之辈。很多年轻的父母更是非常关心孩子的智商,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的智商高,就有成为天才的希望,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天才教育”,并开始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的智商偏低,就认为孩子这辈子是没有希望了,于是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甚至无情地打击孩子。殊不知,正是这种极端的态度与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天才素质。前者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孩子的高智商不是用来学习,而是用来与父母对抗,最终当然事与愿违;而后者的行为也正如父母“所愿”,孩子最后真的没有希望了。那么,智商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看重它,甚至以此来分辨人的优劣呢?简单地说,智商是指一个人对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方面的能力。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的智商是动态的,一次测试只能说明孩子此时此刻的智力状态,并不能代表永久。因此,我们不应该仅凭对孩子进行一两次的IQ测试,就对孩子的智力进行一锤定音的判断。目前,国际上通行的IQ测试方法,是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量表),该量表凝聚了众多专家的经验,并且通过了大量的常模测试。只要测试者的专业水平过关、测试环境合格,孩子在思维正常的状态下认真做题,测试结果基本上可以代表孩子真实的IQ水平。但是,不管孩子当前的智商处在什么样的水平,都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即使孩子当前的智商很低,父母也没有必要因此而对孩子失去信心,因为孩子的智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得到提升的。所以,对于IQ测试的结果,父母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1.走出IQ测试的误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用智力测验成绩的高低,来辨别孩子是否聪明和优秀,如果孩子的IQ在125—139之间,便认为孩子是聪明的、优秀的;如果孩子的IQ在140以上,便认为孩子是天才;如果孩子的IQ达不到102,便认为孩子这辈子没有希望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因为真正决定孩子能否成为天才的,并不是孩子的智商,而是孩子自身各种素质的结合。孩子智商的高低只是给父母和老师提供一个参考而已。因此,父母千万不要陷入IQ测试的误区,以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耽误孩子的潜能开发与智力发展。2.莫让IQ测试耽误孩子的发展IQ测试可以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智能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孩子智力的弱项,以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以免错过关键时期。但如果仅仅因为孩子的智商低,就认为孩子这辈子没有希望,这就不应该了。实际上,智商比较低的孩子,通过刻苦的训练之后,都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比如,曾国藩小的时候,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背了一夜,硬是没有背下来。这样的孩子,说他智商高,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但是,曾国藩后来的成就,大家是知道的。所以,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问题,父母应从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是在智商上乱转。另外,单纯以IQ测试的结果来衡量孩子的智力,对孩子来说本身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建议父母们最好不要轻易带着孩子去进行IQ测试。即便是进行测试,也应该提前和孩子沟通好,以免伤害他的心灵和自尊。3. IQ测试结果不能代表孩子潜能的高低IQ测试虽然能够测出孩子大概的智力水平,却无法测出孩子的想象力、直觉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等这些潜在的能力,因为IQ测试仅仅是偏重于建立知识的能力而已。所以,IQ测试根本无法测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实际上,一个天才的成长,是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靠的不是智商,而是需要孩子个性的不断发挥和平时的训练。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就有创造力;而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智商就很高。当然,有些天才的确具有超过平均或者是普通人的智力水平,但有些天才的智力水平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但他们却成就了让后人难于超越的功绩。比如,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年仅9岁时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同时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出版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吗?获得如此惊人成就的卡尔•威特,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痴呆儿——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他父亲教育有方的结果。总之,IQ测试并不足以评量出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发展中所表现出的诸多能力,也无法评量出孩子对某些学科到底有多大的兴趣。因此,IQ测验得出的结论仅仅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绝对不能以此来断定孩子能否成为天才的标志。你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长?“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原本是说春秋战国的时候,宋国的一位农民嫌田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了,为了早日获得丰收,于是不辞辛苦地跑到田地里,亲自把禾苗一棵棵地拔高。结果可想而知,他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很快就使那些禾苗枯萎死去了。这是一个很浅显的故事,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以那位心急的农民作为反面教材,以此来警醒人们,不管是做什么事,都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采取硬性的手段,因为那样的话其结果往往就会适得其反,所受的损失也是不可挽回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这方面,类似于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却随处可见。小刚刚读小学三年级,但每到周末或者寒暑假时,他几乎比平时正常的上课还要忙。因为父母在假期时又给他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上午让他参加补习班,下午参加特长班,什么魔术、美术、英语……几乎什么都学,每天基本上都要忙到22点以后才睡觉。对于父母的这些安排,小刚可以说是疲于应付,却又“敢怒不敢言”,因为父母给他安排的这些培训课,都说是为他好,为了他以后的前途着想,是爱他的一种表现。只是,小刚一直不明白,父母既然爱自己,为什么这样逼迫自己,甚至连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都剥夺了呢?小刚实在想不通,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刚的父母不但严重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最后逼迫孩子走上了这个极端。可以说,像小刚父母这样的是很多的,他们往往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精心打造孩子的未来,可谓是呕心沥血。孩子刚刚咿咿呀呀地学唱,他们便想着将孩子打造成音乐大师;孩子刚刚学会信手涂鸦,他们就想造就丹青神手;孩子刚刚会背几句古诗词,他们就想打造文坛泰斗……当然,所有的这些愿望,想想并无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天才梦,既然梦想无法实现,将其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而对孩子进行过于严格的要求,甚至带着孩子四处拜师学艺,那就不可取了。虽然有的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威逼下逆来顺受,却也往往因此造成孩子在性格上的缺陷,这是非常可惜的。其实,作为家长,只要从孩子的兴趣方面入手,稍加培养、引导,用孩子的心态看孩子,做孩子的引路人,自然就会成为孩子的启蒙者。当然,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真正事到临头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又乱了阵脚。因此,要想真正杜绝“拔苗助长”的行为,父母们首先要走出对天才观念的误区。只要走出了这些误区,很多事自然就能看得更清楚了。1.不要让孩子过早面对“考试”考试虽然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但如果让孩子过早地面对考试,过早承受来自考试的压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没有多少益处的。如今,相当多的孩子在1岁以内就开始学认字,3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6岁的孩子已有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日常生活中,孩子除了按照常规入托、入园外,业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形形色色的培训班中度过,不断地“充电”、“赶考”,这对孩子是很不人道的。2.不要将学习的范围限制住大多数父母总是将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混淆了学习的概念。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还有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只有识字、读书、讲英语、背唐诗等才算学习。于是,除了让孩子参加所谓的特色班、兴趣班之外,更多的还让孩子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猛下工夫。这样一来,孩子往往只知道书本上的一些知识,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却一无所知。这难道不是教育者的失败吗?3.神童不等于天才,天才也不等于神童很多父母认为,只有“神童”才能成为“天才”,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很多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甚至是残酷的训练,结果不但没能让孩子成为“神童”,反而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扭曲。实际上,即使你的孩子是“神童”,他长大之后也未必成为天才;而真正的天才,他小时候未必就是神童。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其实,衡量一个孩子能否成为天才,更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拥有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创造的能力,等等,而不仅仅是以成绩和分数来衡量。此外,父母们更应该知道,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拥有多么聪明的头脑,也不管他的反应有多快,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他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还需要时间来成长。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孩子吸收的东西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他在心里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排斥那些超负荷的东西。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是强硬地给孩子套上那些无形的枷锁,逼着孩子去学奥数、弹钢琴、跳舞、绘画等。其结果往往是,孩子长大以后几乎再也不想碰这些东西了,甚至看到这些东西,心里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感和厌恶,以致对当初逼迫自己的父母产生一种冷漠心理。总之,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对孩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很多父母只按照成人的要求和愿望苛求孩子,脱离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激进的方式,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没有个性、没有幻想、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书呆子,结果是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线上。所以,我们还是希望父母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快乐地成长天空,把属于孩子的调皮、淘气、捣蛋、天真、活泼、烂漫的天性还给孩子。如此,家庭甚幸,孩子甚幸。天才是教育的结果据科学家研究结果,一个人能够成才,各种遗传的因素不会超过20%,另外的80%是靠后天培养形成的。在美国,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进行调研,老师问他:“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这个心理学家立刻爽快地回答道:“当然可以。”然后,他自信地用手在学生群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点到的孩子从此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和父母的夸赞,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相继从普通的孩子一跃成为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一年后,这位心理学家再次访问该校,向老师问道:“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了呢?”老师回答说:“好极了!可我却感到惊讶,您来之前,那几个学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经您指点,他们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心理学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一句话让老师露出了满脸的惊讶……这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当我们坚信一个孩子是天才时,他就会成为天才!这一切都源于孩子有了自信,他相信自己就是天才。正是这种自信引爆了孩子的天才潜能,并激发了孩子前进的动力。当然,要让孩子走上天才之路,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够得到回报,尤其是培养一个天才孩子,父母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成才的环境,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外,更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引导。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比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等等,别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傻孩子。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母亲带他和朋友们一起到郊外游玩,别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有的玩闹,唯独爱因斯坦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湖边,凝视着湖面。这时,有朋友悄悄地走到爱因斯坦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这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是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吧!”爱因斯坦的母亲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但没有担忧,反而十分自信地说:“我的小阿尔伯特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思考。我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爱迪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所发明的项目高达1628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天才,却只在学校里上过90天学,因为老师觉得他的大脑有问题,所以把他劝退了。但是,爱迪生离开学校后,他的母亲不但没有对他失去信心,反而坚信自己的儿子拥有非凡的天分。从此,她便亲自指导爱迪生读书,并鼓励他继续在家搞实验。就是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下,爱迪生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天才。从上面两个天才成长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天才的诞生,背后都有一个充满和谐、宽松、爱心和激励的家庭环境。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一些天才,天生就拥有高于常人智商的可能,但如果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正确的引导,那么,这颗天才的种子也将无法生根、发芽的。因为对于孩子而言,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即便是请最优秀的教育家对他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的成长却又与家庭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能否沿着天才之路走下去。因为孩子的成长空间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所掌握的任何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慢慢培养出来的,而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正是这样的环境。开发孩子智力的妙招每个孩子出生之后,由于大脑发育程度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智力自然就会有所差异。不过,差异虽然存在,但也不会太大,可以说特别聪明与特别笨的孩子是很少的,他们所占的比例最多也不会超过1%。所以,从先天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其实都差不了太多。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不同影响,最终表现出来的聪明程度、智力高低就会越来越大,这也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训练、积累而获得提高。也就是说,孩子的智力是可以开发的。当然,这还是离不开环境的因素,有些孩子,由于身处较好的、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环境,当然就容易显得更聪明一些;反之,那些身处不利于智力发展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就显得略差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受到以下四个方面影响:思维观点、思维态度、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思维观点和思维态度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至于思维模式,指的就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而思维方法则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综合力、分析力、分辨力、应变力等。同时,思维方法方面还包括是从全面角度看问题,还是只从片面角度看问题;是从根本上看问题,还是只从表面上看问题;是从长远角度看问题,还是只从当下角度看问题等等。而以上这些思维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获得塑造、提升的。例如在其幼小时期,或者说是学前时期和小学初年级,我们可以着重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和理解力——这也是开拓思维的三项基本能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走上天才之路呢?1.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位著名专家曾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可见,兴趣和热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也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只是采取硬逼的手段,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成长。这样一来,被无情压制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兴趣,更有可能是孩子身上那颗天才的种子。其实,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智力正常,都会较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只要父母充分认识了这一点,从小开始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并想办法让某一种兴趣在孩子身上得以保持,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有个性、有热情、有创造力的天才。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一般都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好奇心是促使兴趣产生的前提,而兴趣又能促进好奇心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对其进行培养与引导。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创造条件。孩子的兴趣是在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父母要主动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体验生活,多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可以经常带孩子外出游泳、参观、比赛等等,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全面了解生活,以此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对生活的热情。发展孩子已有的兴趣。孩子的心思最容易变化,他可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对此,可能有很多父母会感到头疼,弄不明白孩子的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有的父母则干脆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去“折腾”。但是,聪明的父母却懂得如何发展孩子已有的兴趣,让孩子对某一种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热情,并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发现孩子对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产生兴趣时,可以给孩子讲有关的童话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孩子理解,让孩子闻其未闻、见其未见,以此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其他自然现象,学习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孩子不但保持了对已有兴趣的热情,还能将原有的兴趣扩展到其他领域。培养孩子的特殊兴趣。我们知道,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某些领域的天才,往往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某种特殊的天赋,而这种特殊的天赋恰恰是蕴藏在他们体内的特殊才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兴趣。对此,父母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培养。作为父母,如果你能做到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这种特殊兴趣,那么你的孩子就是幸运的,因为有你这样的父母,他今后可能会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当然,很多孩子的特殊兴趣可能会随着自己生活经验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退或减弱,但只要发现并培养了孩子的特殊兴趣,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在能力。2.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管放在哪里,也不管放在哪个时代,可以说都是真理。放眼古今,那些留名青史的伟大人物,没有哪一个不是因为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开创了自己的伟业的。可以这样说,知识就是天才的基础。没有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孩子,或者引领孩子去掌握知识呢?教孩子玩游戏。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成长,是他们为了适应将来的劳动和工作所做的一种准备。因此,要想让你的孩子变得更优秀,就要让孩子拥有一颗会玩游戏的心。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游戏把孩子带入快乐的游戏世界,并不断地变化玩法,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聪明才智。教孩子识字。大量实践证明,2—6岁是孩子一生中的识字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识字活动,孩子不仅接受得较快,相应地,还能增进他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当然,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控制力,父母在教孩子识字时,应该尽量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比如,可以将一组字写在8厘米见方的硬纸片上,将卡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游戏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每个人依次从卡片盒里随意抽出一张,认真看过之后,清楚地念出来。然后,把所有的字一一拿给孩子看,请他读出来,会念时给予鼓励,不会念或念错时应耐心地教他或给予纠正。当孩子全部记住这些字之后,可以结合词语进行识字训练。开始时应尽量选一些滑稽有趣而且简单的词语,并且要在识字游戏中进行。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识字的过程。3.回归经典,继承传统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一本书是不是好书,要看孩子喜不喜欢,或者认为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书就是好书。但实际上,好的图书,孩子不一定喜欢;而孩子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好书。比如《论语》、《道德经》,这些书好不好?绝对好,但这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根本谈不上喜不喜欢,因为他们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如果父母每天念给他们听,并让他们跟着一块念,他们自然就会喜欢,并在不知不觉中把里面的内容全部背下来。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榜样的力量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孩子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不应该像问孩子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零食一样,去问孩子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喜不喜欢读书,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引导,这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最不应该放弃的权利和义务。4.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量之后,虽然他已经很“优秀”了,但离“天才”还差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就是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才。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呢?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詹奥吉曾经说过:“创造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应该从鼓励孩子求异、质疑、想象和幻想开始。鼓励孩子求异。不久前曾经有一条非常流行、而且颇具创意的广告语——“不走寻常路!”就是要引导我们在寻常的生活中求异。因此,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想问题、看事物,敢于从平常中看到异常。如果孩子能提出不同寻常、出人意料的问题,能回答出新奇的观点,这正是他们的难能可贵之处。此时,父母千万不要武断地用平常的标准去评价孩子,从而早早地把孩子的创造力抹杀掉,应该及时发现孩子与众不同之处,对孩子的新奇念头和大胆想象给予称赞和鼓励。引导孩子质疑。当孩子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和无知。因为孩子大脑中的无数个问号,正是创造力的萌发。因此,父母不但要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还应该鼓励孩子挑战权威、质疑权威,鼓励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孩子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提供一些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或者给孩子提供故事的起因,让孩子推断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想象故事情节,或变换角度改编故事。鼓励孩子多做尝试。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做“白日梦”,以激起他的创造热情。可以多让孩子搞些小试验、小发明等,使孩子触类旁通,在“拆拆”、“装装”、“试试”中反复不断地摸索。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要对他求全责备或埋怨,而是应因势利导,使他不怕失败,勇于进取,从中获得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总之,一个孩子能否走上天才之路,与他早年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作为父母,你不一定是大学者,不一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只要你有一颗爱子之心,有一双能发现天才的眼睛,有培养孩子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你就能够把孩子引上天才之路。让孩子的左脑和右脑结合起来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在我们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中,更多的是注重左脑的开发,而针对右脑的训练却相当贫乏。应该说,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大脑的均衡发展,也大大地降低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效率,其结果往往就注定了孩子的大脑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认识左脑和右脑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部,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称为“右脑”。可以说,左脑和右脑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但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却是不同的。根据医学研究发现,当左脑受到损害时,身体的右半部会出现偏瘫;当右脑受到损害时,身体的左半部则会出现偏瘫。也就是说,大脑的左右两部分,分别控制着相反方向的身体部位。从学习的角度上说,左脑和右脑分别负责如下不同的思考活动: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活动,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和形象思维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克莱贝尔在几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他发现,绝大多数人现在已习惯利用左脑去看待问题和思考生活,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而忽视右脑,还是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等一些心理疾病的主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那些习惯于只运用一侧大脑的人,当对另一侧大脑功能有需要时,就会显得比较困难。比如,让孩子经常进行数学和文字的思考活动,很少让他接触音乐和美术,那么,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就会被埋没。其实,帮助孩子开发右脑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和深奥,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一些微小的习惯,就可以对右脑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比如,多让孩子听一听音乐、欣赏欣赏歌舞、看一看画展,既可以使孩子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又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还可以使孩子的总体思考能力和效率提升数倍。另外,父母还应该尽量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散步、玩游戏、聊天、看风景等,这些都可以使孩子的右脑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开发。2.帮助孩子开发右脑一个天才的成长,对于右脑的开发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右脑不仅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另外,创造性直觉思维对于孩子的生存竞争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右脑开发,可以使孩子的大脑两半球全面、和谐地发展。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开发右脑呢?在这里,我们推荐如下几种方法,希望能够对年轻父母有所启发。经常练习左侧躯体。我们都知道,大脑的右半部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因此,让孩子有意地锻炼身体的左侧躯体,对于右脑的开发具有直接的帮助。比如,让孩子有意练习左手的灵活性、用左脚踢球等等。有些父母由于害怕孩子成为左撇子,强迫孩子只使用右手。这样的做法恰恰是不利于孩子尽早开发右脑,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双手并用。尽早接受音乐刺激。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音乐对于开发孩子的右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尽早接触音乐,如果孩子对音乐有兴趣,就应该支持他去学习。当然,父母还应该从小就给孩子创造一个音乐背景,使孩子的右脑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弹奏一种乐器,因为手指运动能激活大脑皮层中相应的神经细胞,从而达到益智的目的。学习外语。有研究发现,孩子同时学习两三种语言,跟只学习一种语言同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会一种语言时,仅需要使用大脑左半球,如果让他同时学习几种语言,自然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因此,早期对孩子进行外语训练,对开发右脑功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需要提醒的是,教孩子学习外语,父母最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如果父母发音不标准,对孩子的误导也是非常大的。当然,听录音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发音上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孩子请一名具有专业水平的外语老师进行指导。经常刺激指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在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因为,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做手指操,另外,弹琴实际上也是很好的指尖运动。加强体育锻炼。让孩子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他大脑的血液循环和脑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且,体育活动还能开发孩子右脑的潜在功能,活跃形象思维。当然,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尽可能多地运动左侧身体。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右脑在运动中得到激发,使孩子的灵感脱颖而出。你会因材施教吗?《论语》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子路问孔子:“老师,您教给我们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请问我听到的这些道理后,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和兄长在,应该先听听他们的建议,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老师!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后,应该立即去实行吗?”孔子说:“是的,应该立即去实行。”这时,一直站在孔子旁边的公西华听得糊涂了,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孔子的回答却截然不同呢?于是便问孔子:“老师,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一样呢?我实在是弄不明白,请先生赐教。”孔子说:“因为子路生性武勇,我让他先听听父兄的建议,就是让他凡事不要那么冲动,意在中和他的暴性;而冉有为人比较懦弱,所以要激励他,听到之后马上就去实行,不要患得患失。”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而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论语》里面还有很多。比如,同样是回答弟子问“仁”,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司马牛的回答则是“仁者其言也讱”。孔子之所以这样回答,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颜渊的学问和修养在孔门弟子中是最高深的,所以孔子只告诉他关于“仁”的纲领就行了;而仲弓和司马牛的学问则不如颜渊,所以在回答他们时,就必须谈到“仁”的细目。对于成人的教育尚且需要因材施教,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要如此了。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因材施教的方法,曾经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的确,每个孩子生来都有着不一样的天赋。有些孩子可能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孩子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有些孩子体质比较好,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强,有些孩子则较善于观察……而孩子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才能做到学有所成。其实,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顺应孩子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使他的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借以提升其劣势区域。打个比方,假如让林书豪去练体操,试图把他培养成体操王子;让方东美去学习数学,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让爱迪生去学文学,为的是让他成为大文豪……那么,其结果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情况下,从大的方面来讲,孩子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认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和开放型。所以,我们不妨从孩子的天赋和学习风格入手,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1.认知型的孩子属于认知型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的特质:①拥有探索真理的精神;②希望自己发现,自己领悟,不愿意随声附和;③时常有独到的想法或见解,坚持己见,独树一格;④常因为太主观而不易沟通,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父母在教育属于认知型的孩子时,一定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并注重以理服人。当父母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用征求和商量的语气说出来,比如:“宝贝,妈妈觉得这件事如果这样做会好一点,你看是不是?”这样,孩子自然就会觉得他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当孩子犯错误时,可以先对他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之类的话,当他看到妈妈虽然很不开心,却也没有责怪他的意思时,自然就会自我反省,抗拒的心理情绪也会相应下降,如此,接下来的说理就会很顺利,孩子一般也不会再狡辩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亲子之间发生冲突。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现在做得已经很好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话虽简单,却能够让孩子充满信心地继续迎接挑战。2.模仿型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模仿型,他的模仿能力会非常强,只要他感觉好玩或有兴趣的事物,不论好坏,一律都会学过来。因此,父母一定要帮他选择好玩伴,而且要及早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不该学的。另外,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表现,以免孩子照单全收。而且,父母平时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表现,并对孩子多多鼓励和夸奖,使孩子对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历史典故,从而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3.逆思型的孩子逆思型的孩子往往以否定别人为自己的快乐。比如,妈妈做好了皮蛋粥给他吃,他却会说想吃蔬菜粥;而当妈妈第二天做了蔬菜粥给他吃时,他又说想吃皮蛋粥了。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是恶意的,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出于一种本性而已。逆思型的孩子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常常从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发明潜力。当父母遇到他的另类想法与大家不一致时,一定不要急于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这件事情换个角度给予理解,切忌强迫孩子顺从父母的意思……对于逆思型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引导方法是激将法,父母可以用此法来刺激孩子,让其走向相反的方向。另外,由于孩子喜欢竞争与挑战,父母可以与孩子协商制定一些合理的办法,以积分的方式对孩子的言行给予奖惩,达到一定积分的,父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处罚,以激发孩子的动力。只要父母掌握好逆思型孩子的特质,并用适当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以往令你头痛的“爱找麻烦”的孩子也会向你规划好的方向前进。4.开放型的孩子开放型的孩子一般都拥有比较开放的思考能力及大量吸收的能力,他们从小就对各类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可以大量地教给孩子各类知识,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感觉累。在正常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孩子会很轻松地吸收、消化大量知识。当然,这类孩子的缺点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属被动学习型。如有父母陪同学习和指导,采取一对一辅导,效果当然会更好,孩子的许多智能、技能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如果父母对孩子培养的力度、广度不够,那么,孩子的潜力往往就会被忽略。因此,父母平常注重学习,对培养孩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会陷入某些误区,比如,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成为全才,但实际情况却很难达到。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发展孩子擅长的方面,而不要一开始就逼迫孩子在他所不擅长的领域上有所突破。等到孩子的长处已经达到熟能生巧,并转化为一种学习技巧之后,就可以引导他把已经掌握的学习技巧用到其他科目(包括他的弱项)上去。很多天才之所以能够在多项领域都有所建树,原因即在于此。总之,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父母必须从孩子年幼开始,尽早辨识出孩子的优势和缺点,帮助孩子努力发展他的优点,直面其弱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天才。很多天才都是这样被毁掉的有一位酷爱音乐的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谱一些简单的曲子了。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无疑是一个音乐天才诞生的前兆。然而,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却一心想把他送入名牌大学,并设想着让他读研究所、博士班,然后再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们认为这条路是最有前途的,而音乐只能作为消遣,不值得一个人为之奉献一生。于是,他们从来都不夸赞孩子谱制的小曲目,反而说这是不务正业,并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把心思用在学校的功课上,希望他能够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是,几年下来之后,这个孩子并没能按照父母所规划的道路走下去,不但没有把书念好,甚至对音乐也失去了兴趣,再也提不起精神来谱曲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其实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舞蹈。但是,很多粗心的父母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赋和理想,更看不出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区别,总是看别人怎么教育孩子,然后自己但依样画葫芦,孩子稍有不从,就严加管教,结果却往往断了孩子的成才之路。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才会觉得自己是快乐的、充实的,并因此而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黄伟是一名中学教师,自从有了儿子小伟后,他就一心想把儿子打造成优秀的“天才”。于是,他开始对儿子实施一系列的智力开发教育,待小伟4岁时,其智商和学识就明显超过了同龄孩子。黄伟见此,便决定让5岁的小伟提前上小学,并为小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计划,要求小伟每天放学回家不能看电视,做完作业后便背诵大量课文、诗词等。小伟7岁时,他干脆辞去教师的工作,专心在家教孩子,并带着小伟回到乡下父母家,开始对小伟进行封闭式的魔鬼训练。小伟只要犯一点错误,就会遭到他的打骂和惩罚。刚开始时,小伟对父亲还是很害怕。但渐渐地,小伟便开始跟父亲抗衡,心里变得越来越逆反。终于,在父亲的又一次打骂之下,偷偷地从家里拿了几千块钱便失踪了。在我们的身边,像小伟这样遭遇的孩子其实还有很多。但是,很多父母还是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按照自己意愿去要求孩子,结果使得类似的悲剧屡屡重演。或许很多父母会问,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孩子为什么偏偏不领自己的情呢?其实,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一切”上面,因为这“一切”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权力,使孩子失去了自然成长的空间。这样一来,孩子不但无法成为天才,反而会因此而毁掉一生!这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所以,为人父母者,在为儿女无私奉献爱心的同时,更应该学会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智力教育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