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家事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212060299
作者:王东明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王国维家事》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推荐,为王国维长女、现居台湾的王东明撰写的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作者多年一直默默收集王氏及其后人资料,并撰写文章回忆父亲王国维。书中对于童年王家旧事、大师清华轶事、大师自杀之谜、以及王氏后人的百年飘零均作了深度的记述。王国维嫡孙王亮系王国维研究专家,也为《王国维家事》提供了《王国维全集》未收录的珍贵史料,与王东明先生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师珍贵文献一道全景再现了王氏一族百年变迁史。

书籍目录

序一 台湾“清华大学”陈力俊先生序
目录序二 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序
前言 悠忽百年:王国维先生与我
上 记忆中的父亲
一 追忆先父王国维先生
1.家世背景
2.父亲王国维先生
3.与罗振玉先生侨居日本
4.在日本的生活
5.在上海的工作
6.父亲与清华大学
7.记忆中的清华园
8.清华人物
9.辫子二三事
10.休闲生活
二先父王国维投湖自杀
1.投湖之前的日子
2.投湖当天
3.父亲的后事
4.对母亲造成的打击
5.父亲轻生之谜
6.父亲的影响
三父亲的期望
1.父亲去世后的王家处境
2.对子女的期望
3.八个儿女与孙辈
4.四十年后的香江重聚
下 王东明的百岁自述

一生回顾
1.我的童年
2.读书生涯
3.乱离八年
4.胜利归来
5.前往台湾
6.成家创业
7.欢乐晚年

生活杂记
1.松江女中
2.忆孟师达成先生
3.浙光旧事
4.粽子外交
5.宗教
6.北京七日行
7.病房掠影
8.七十学涂鸦
9.掌厨记
10.节俭与吝啬
11.闲话服饰
12.摔跤专家
13.高龄开刀
14.痛失佳媳
15.养生之道:活到一百岁的秘诀
16.我的期望
六附录
1.王国维家族谱系及吊线图
2.海宁王氏家谱寻源
3.王国维年谱及著作
4.王东明生平简表
5.九位学生的来信
6.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王国维家事》编辑推荐:1.随书赠送手稿本《人间词话》精美小册子:附有珍贵的影印本手稿以及简体版全文。2.大陆独家授权。大师唯一在世长女出品王氏家族首部家族传记,深度解读“王国维自杀之谜”。3.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王氏后人珍藏图片48张。4.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作序)、北京清华国学院联袂推荐。

前言

王国维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不幸在八十五年前以英年早逝,而他的长女王东明女士,正以百岁人瑞,撰写传奇,而这本《百年追忆》(台湾繁体版书名)正是两个传奇的交会。去年台湾“清华大学”庆祝一百周年,历数奠定建校璀璨百年之基的清华人,国学院四大导师自是首选之一。今年有机缘自大陆邀请清华名师后裔参加校庆,适见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高龄逾百的王东明女士在台北每周仍票戏的新闻。经与王女士联络,得以面邀参加校庆活动,而当王女士于校庆日应邀出现于庆祝大会、午宴,并参与下午座谈时,以健朗之姿、稳健台风、亲切温馨声调,侃侃而谈,立即风靡全场,成为活动焦点,并赢得许多粉丝(fans)。在与王女士的晤谈中,得知其正在写回忆录,当即表达希由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的愿望,王女士也很爽快地应允,后来台湾商务印书馆也来邀约;基于王国维先生在身前身后与两个单位的深厚渊源以及王女士的首肯,决定共同出版《百年追忆》。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受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在此前以留美预备学校著称,王先生与梁启超先生等受聘清华国学院,震动学术界,开启清华迅速成为国内学术重镇之先河。近一年来,我在台湾“清华大学”的活动中曾屡次引用他的“人生三境界说”以及对诗人的看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同时日本京都大学松本纮校长在台湾“清华大学”演说中也提到王先生对文化交流的见解,都可看到王先生对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地区及日本文史思想界的影响,仍方兴未艾。王先生身后,知友陈寅恪先生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有云:“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诚如王女士所言,王先生学术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球的文物遗产,我们有责任维护它!宣扬它!本书分两部分,上编《记忆中的父亲》记述王先生之家世背景、为学历程、生平轶事、家庭与休闲生活、清华园故事、亲子互动以及投湖经过等,引人入胜,并能使读者对王先生行谊有进一步了解。下编《王东明的百岁自述》,包括一生回顾与生活杂记,可看出王女士平凡中之不平凡。她在父亲身后,不足十四岁时无意中看到母亲遗书,能冷静地设法说服母亲打消死志;抗日战争爆发先逃难至浙西一带,后随叔叔在上海英租界集资为流亡失学青年办建“浙光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入侵上海英租界,“浙光中学”被迫解散,再辗转到达后方。1948年,由上海至台湾高雄任教师。1950年秋与陈秉炎先生结婚并在私立泰北中学任教。1953年春起,负责台北县永和镇消费合作社“中央”公教人员实物配给,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到1982年,年届七十岁,随消费合作社停办而离职。退休后在家养老,除了整理父亲的遗物外,有时到各地旅游探亲访友;1994年开始迷上京剧,坚持学唱了十多年,增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顺利达成“唱到九十九”的愿望,可看出她刚毅进取、开朗豁达的个性,行文亦庄亦谐,充满人生智慧,可读性甚高。清华校友胡适之先生在晚年常阐述“交友以自大其身”,王女士可以称得上这句话的践行者,结识了爱京剧又爱阅读、写作的“忘年交”李秋月女士。李秋月女士愿意悉心采访整理王女士的记述,促成这本精彩的《百年追忆》早日问世,亦为王氏传奇,再添佳话。最后也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共襄盛举!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谨识2012年10月于台湾“清华园”

内容概要

王东明,王国维长女,小时候曾与父亲一起度过了几年的清华岁月。王国维去世后回到浙江老家,后辗转到抗战后方,最后隐居台湾。多年来作者一直致力于收集有关王国维的史料和联谊散布各地的王氏后人,并撰文回忆纪念王国维。近年来作者更是频繁出现在清华百年等诸多文化访谈现场,并于今年推出了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名人推荐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郭沫若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伯希和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胡适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 追忆先父王国维先生 1.家世背景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海宁县。提起海宁,人们会想起钱塘潮。海宁扼钱塘江口北岸,自古即是观潮胜地,享誉中外。 我的远祖王禀,宋靖康中,金兵攻太原,禀公当时任河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守太原二百五十日,城陷,率众巷战,壮烈牺牲。宋高宗南渡后,追封安化郡王。海宁城里有“安化王祠”,也有一条安化坊街,即是纪念远祖王禀公所设。 王家传至我的祖父乃誉公,家道中落,于是他弃文从商。但在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词、古文,文名扬于乡里。后恰逢有亲戚任溧阳县令,就去当了十多年的幕僚。1887年,我的曾祖父过世,祖父奔丧回里,守孝课子,并且在盐官镇西南隅建了新的住宅。新宅北依小河,南邻城墙,隔城相望,便是钱塘江,离钱塘只有几百米,环境清幽。这所住宅,是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宽三间,共两进;前为平房,后进为二层楼,两进房之间有天井和两厢;前有台门,围墙从四周卫护着。前进正厅,是待客、祭祀的公关场所,卧室在后进楼上。这是一个小康家庭的居住格局。 2.父亲王国维先生 我的父亲王国维先生,生于1877年农历10月29日(阳历12月3日)。他的童年颇为孤独,四岁时,生母凌氏不幸病故。当时他的姊姊蕴玉才九岁,本身还没有自主的能力,但已能照顾弟弟。父亲十一岁前,祖父一直在外地谋生,因此,他自幼依赖祖姑母范氏及叔祖母抚养,形成他“寡言笑”的个性。 父亲七岁入私塾读书,十一岁时,祖父奔丧归,遂留在乡里,日夜课子就读。家有藏书五六箧,除《十三经注疏》为父亲儿时所不喜外,其余的书,每晚自塾归,祖父必口授指画,深夜不辍,诗文时艺,皆能成诵。祖父还教他骈文及古今体诗,为父亲日后研究金石、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父亲十六岁时考中秀才,与褚嘉猷、叶宜春、陈守谦三君,并称“海宁四才子”。陈守谦比父亲年长五岁。他后来在给父亲的祭文中曾说:“余长君五岁,学问之事自愧弗如。时则有叶君宜春、褚君嘉猷者,皆朝夕过从,商量旧学,里人目为四才子,而推君为第一。余最浅薄不足道,而君才之冠绝侪辈,叶褚二君亦迄无间言。”足证父亲当时是他们公认的四才子之冠。


 王国维家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了解一下王国维《王国维家事》王国维我们都知道,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国学大师、甲骨文学者各种赞誉实在是太多了,我家的书架中就有一套四卷本的《王国维文集》,另外还有一套竖版漂亮的《观堂集林》,当年也买的时候也没少下功夫,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些书都看不懂,只是大略的看过《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传记还真没读过,对他的了解也仅仅限于此,书是王国维的长女王东明写的,今年是王女士一百周岁,也是台湾清华大学创校101周年,所以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了这本书,算是一个纪念。过了百岁的周有光还写了很多本书,不过对于百岁的王女士可是第一次,这本书应该算是口述历史,是王女士讲述出来的。所以就比较简略,正文中一少半讲了王国维先生,一多半讲的是自己的历史。后面还有王国维先生晚辈的谱系图和年表。其实王女士虽然是王国维的女儿,但是和家父王国维相处时间并不长,刚出生的时候没什么印象,长大了一点就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只是父亲到清华园以后的两年中才和父亲在一起,而且那年月父亲基本上是不太管孩子的,家里孩子也多,都在外面和邻居的孩子玩,当然邻居也都不是等闲之人,邻居是陈寅恪、赵元任和朱自清,她的几个弟弟妹妹总去听朱自清讲故事,那时候没有别的娱乐,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虽然王女士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作为女儿多年来还是一直在收集和关注对父亲的研究和各种信息,而且一直保留这很多关于父亲的遗物,其中就有父亲当年沉湖时留下的两块银元。说到这里挺有趣的是王女士晚年除了喜欢当票友,还特别喜欢收集外国硬币,这一点和我一样,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收集外国硬币,谈不上专业的收藏,但是同样非常非常喜欢。我当年喜欢收集硬币,就是从我爷爷留下的两块大洋开始的,我想王女士的这个爱好也和当年留下的父亲的两块银元有关吧。虽然王女士几次在书中提到,希望大家不要再关注父亲的死,应该更多的关注父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是毕竟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学者不同于作家,大学者的自杀毕竟非常少见。即便是王女士自己,也在这本书中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讲述父亲自沉的故事。以前在书中看到很多都是说他晚年效忠清室,最后为了殉清而自沉昆明湖底,尤其是王国维的死,简直比他的生平更让人关注,虽然他留有遗书,可是各种解读还是满天都是,不过我最能接受的还是殉中华文化一说。 这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一部分印证,王国维和四大导师中的陈寅恪不同,没留过学,没什么文凭,上私塾出身,只是个秀才,没考中乡试,是自己读书读出来的,算是自学成才,而且读的都是古书,到了上海以后才了解了一些西方哲学,但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还是非常非常传统和守旧的,所以说王国维一生是非常传统,而且非常沉醉与中国文化当中的,从留辫子就能够看得出来,后来王国维一直致力于研究甲骨文和传统的国学。可是他却恰恰生活在一个传统急剧丧失的时代中,凡是传统的都被认为是落后的,需要改变的,而王国维并没有看到西方文化光明的那一面,所以传统的没落,对于一个深爱国学,深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对于王国维的死来说,我想这是最好理解和接受的一个原因。王国维的遗书中最后向他的儿女们说“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然苟能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他的儿女们谨记谨慎勤俭,虽然和王国维先生比没办法超越,但是也都过得平安幸福,到了孙子辈,那可就了不得,几乎几十个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都是博士硕士,居住在世界各地,很为老王家争气。上网查了一下,在清华园中留有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可是王国维先生的墓地却被迁到了一个小小的公墓中,其实我倒是希望王先生能够埋葬在颐和园昆明湖的鱼藻轩旁,或是清华园中,那并不是王先生的荣幸,而是颐和园的荣幸,是清华园的荣幸。
  •     一位少女正值十五岁妙龄,天真浪漫、童稚无邪,因是家中第一个女孩,更多了一些父亲的疼爱,对她来说世界刚刚向她展开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有无数的梦想可以去实现。可是在初夏突发变故,父亲投湖自尽改变了一切。这是1927年的6月。王国维和她的长女王东明。王东明女士现已百岁高龄,《王国维家事》是由她口述、他人执笔完成的。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回忆了王东明幼时和少年的短暂时光,及和王国维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下半部分,是王东明个人生活的简述,讲了王家后代的故事。王国维留有“谨慎勤俭”的遗训,王家后辈们生活也并不丰衣足食,父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未给他们留下丰裕的物质遗产。正因为如此,我更关注了后半部分王东明女士个人的发展经历。至于王国维自尽的原因,众说纷纭,历史遗留下的就让其永远封存吧。斯者已逝,让我们尊重其留下的文化遗产,给我们启迪,我们汲取营养,这不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吗。每一个名人的后代也并不都是可以带着名人的光环,享受光环的眷顾。起码,王国维的后人不是如此。从王东明女士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去逝后那段日子的贫和苦,但仍能从其文字中看到与苦为乐的乐观。她写到,跟随两个哥哥生活,有时候到了发薪的日子,会带着一大家子人去打打牙祭,花去大半薪水,但哥哥们不以为意,享受着这欢聚的快乐时光。看到这样的文字,不免想,如果王国维先生还在世,是否还有机会,体味饱餐一顿带来的满足感呢。想那时,顿顿饱餐,也不以为乐吧。生活就像一本教科书,不同的人品味到了不同的人生。我注意到,东明女士38周岁才结的婚。在当时肯定也是足足的大龄。虽然个人生活是际遇、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父亲的突然早逝也许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她今后的生活。东明女士还记述了兄妹几人相聚清华园的情景,看得出,她是很感恩的人,对清华的周到接待念念不忘,一再谢意。良好的家庭传承才造就了如此感恩的人。本书的着眼点还是在家事上,如果想探究王国维生平及离世原因的人可能会失望。透过文字能看到的,是谨记“谨慎勤俭”的王家后人,是平凡的普通人,更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家庭的缩影;通过文字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缅怀,是一个百岁老人对家族生活的追忆,里面是浓浓的亲情和爱。
  •     文/夏丽柠凡人也好伟人也罢,若想真正地了解一个人,日常琐事必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人,生而有父母,死后有子嗣,这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群居组合。透过家族史来解读一个人比单纯地研究个体来得更丰富,更有血有肉。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和家族史,仿佛那不再是一簇簇油墨扑鼻的生冷文字,而是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温暖画面。尤其是女作家所写更是细腻入微感情充沛。《王国维家事》系王国维的长女王东明所作,令人叹服的是她并非专业作家,而是先在内地子弟学校任教,后在台湾任消费合作社经理,是个地地道道地平凡女子。可如果你读过此书,其半白话半文言词汇的简洁,叙述之流畅,绝非出自普通人之手。由此,她便再也掩盖不住家世与身份。在当下“民国范”正劲的时代,民国著名的学者身上都有一堆供人茶余饭后谈论的家务事。鲁迅的兄弟倪墙,胡适的糟糠之妻不可弃,金岳霖的生生死死就选你(林徽因),好像都是茶馆里的话头。若提到王国维,所有人便肃然起敬。不仅因为他是国宝级的国学大师和那本无可替代的《人间诗话》,他绝决的死亡方式在人们的扼腕叹息中沉淀成谜至今无解,为他塑造了另一重传奇。我想王国维的粉丝们是抱着解密的心态来读此书的。上篇“记忆中的父亲”,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女孩子,王东明以女性特有的直觉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兼父亲、丈夫和儿子不同角色的王国维。“父亲对待孩子,表面上并不显得亲热,但心底却有深厚的感情。”严肃恪己的王国维也有舐犊情深的一面。他投昆明湖时,王东明才十五岁,也许不太理解他莫名其妙的行为。对于家父的死,《蝶恋花》里的诗句便是她一生都在遵循的答案。“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自主死亡不是懦弱,不是妥协,不是憎恨,只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表达。王国维的人格仍然是高洁的,外界有关与罗振玉纷争而亡的猜忌不值一提。王家是个大家庭,家庭成员的命运戏剧得像叶广苓的《采桑子》。长兄早亡,对王国维打击极大。二哥像极父亲,博学多才。却不堪迫害与父亲走上了同一条路。三哥纨绔中有深度,竟可以安然一生。家里的孩子为两位母亲所生,无论生活环境多恶劣都相处得其乐融融。我在其间读到了一种血脉亲情的力量。家庭风气是影响其成员一生的重要因素。处事有礼相亲相爱令命运波折的王家渡过难关,子孙后代得以在大陆、台湾和美国开枝散叶。浓厚的学习气息以及积极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在动荡的世界安身立命的法宝。王东明的长寿得益于书香世家的为人亲善与平和心态。她的笔下写尽了直面岁月沧桑,家道中落,赴台后随遇而安的乐观人生态度。如果说上篇所讲述的是王国维家族的不幸运,那么下篇《王东明的百岁自述》便是她的小确幸。她的“生活杂记”将笨拙的生活写得颇有生气,琐事讲述得活灵活现,写起住院或是摔跤的情形都令人忍俊不禁。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饮食起居的要义,读罢顿想活到百年不是梦。仔细读来你便发现,坚持思考,为人豁达,待人友善才是长寿的秘诀。王东明的一生是梦与现实的交织,梦好现实也不坏,她在人世的百年感恩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这本书内容不错,但绝没有想象中的好。出版社整体设计和定位就是略显华而不实的。本书应该做得更优秀的。
  •     此书台湾版原名《百年追忆》,大陆为促销计,改为《王国维家事》,其实仍不如用原名之为名实相副也。王东明先生百龄人瑞,追忆逝水年华,笔调不温不火,时见赤子之心,其所历练及所感悟,已足为吾辈后生取法效习,又不徒以其生长名门而已也。其次兄仲闻先生之遭遇最为凄惨,直欲步其家父后尘,吁可伤矣。给人印象最深者,则为其三兄之言:“想到父亲生前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笔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飘忽、悲欢无据之意境,亦即无可免之悲剧之情境,总会怆然而泪下。”又此书文字排版太过疏阔,若为读者考虑,大可减省一半纸张也。十三年四月十三日,筱堂记于长沙天马山。
  •     由长女讲述,真实亲切。
  •     台海相隔,兄妹四人再聚,已是四十年后的香港
  •     任何一个被推上神坛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失真,想要真正了解他们,首先需要还原他们。王国维的学识不容置疑,但走近他的生活,无疑更有助于了解他的学识。
  •     感情色彩不是很重的一本书,有比较详细的王国维相关资料,虽说本书王国维占的比重不是太多
  •     只是对王国维的遗嘱感有兴趣,对其自杀有兴趣。
  •     由王国维长女撰写父亲的回忆录。从个人一生的经历中,家事所呈现出来的国事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交融的风云激荡,读后令人唏嘘长叹,感慨万千。
  •     老太太长得,只能说王国维基因真强大。
  •     唔,我很喜欢这个老奶奶。很温和,不骄傲,谨慎勤俭。
  •     得贈書一冊。台灣商務版《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授權在大陸發行的簡體本。
  •     見不到爹,讀了一本他給的書,比陳的那本好
  •     并没有八卦……
  •     上编质木无文,下编自述略有趣。除王国维先生投湖前一天及当天情事,余泛览则可。
  •     挂羊头
  •     王国维死时王东明才14岁,不久母亲带着他回到乡下老家。文中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许多事情她并不知道,许多事情大多是转述他人说法。
  •     王国维自沉时作者十四岁,其实并没有写多少和父亲相处的事情。整本书描述也只能算平平,唯反诘罗振玉的那几页还颇有意思。
  •     具有可读性的文字不多,草草翻过。76年前的今日,王国维先生自沉于昆明湖。
  •     本书为王国维长女王东明对于王国维及其家庭的回忆录,前半部为王国维与家人的回忆,后半部是王东明的自传。内容大体没有太多的新材料,对于王国维的自尽,也是以陈寅恪的追述为主。本书中,最令人感慨的是王国维的次子王仲闻先生在文革的自尽了。王仲闻作为王国维的哲嗣,性喜诗词,为中华书局编外编辑,曾做《全唐诗》和《全宋词》的编辑,撰《读词识小》。书为精装,行距颇大,行文易读。
  •     垃圾
  •     前半部分和结尾王国维年谱及著作还是很有意义的。
  •     很喜欢里面写到清华导师朱自清、赵元任他们的清华趣事,
  •     此书只有数段关于王国维大师日常生活之回忆较为值得细读 大儒亦是常人 自投昆明湖之多方原因陈述较为详细 令后人自行判断去罢 装帧不错
  •     附有《人间词话》手稿!P.141竟然有“解放后”一词,P.235“仓圣明智大学”误为“广仓明智大学”。
  •     我真的想撕书,tm赤裸裸的欺诈
  •     好玩而已
  •     虽然读来远不如杨步伟的《杂记赵家》有趣,但读读也颇有感触,特别是王静安先生对于自己的后人的教育,可不是做学术事业,三光而永光的伟业让人炫目,也让人却步。
  •     难为编辑了
  •     这个是王亮兄送的。送就送了,盖个章还嘲笑我半天,不厚道。
  •     王国维过世时,作者尚年幼,所以对父亲的描写基本集中于前面。关于王身后家庭经历的变迁交代的倒很详尽。
  •     一些些海宁乡下的旧事,都是我所熟悉的,包括孩子做了调皮捣蛋的事情总要挨打这些。全书大概就是王高明先生的经历是最隐忍苦楚,是里面最让人难过,总觉得这样写太少了,留下的《读词识小》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