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兰岛之祭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0236558
作者:罗祈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这个时代我们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本书的主人公将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原本想要做什么?而现在却做了什么?
主人公罗宇,自从离家开始,就没有尊严,没有实物,甚至连灵魂都暗淡无光。而在巴兰岛,他找到了渴慕已久的爱情、自由和平等,而这时却有人告诉他,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只不过是个被神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怜虫。
作者试图透过罗宇所经历的卑微与伟大,自由与枷锁,生命与虚无,生死边缘的挣扎,正直面前的苟同,告诉读者人这根芦苇的宏伟蓝图以及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与此同时,作者正在以小说的形式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路,大卫休谟的设计论证,神于神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与人性深处的陋习。
且看罗宇如何在寻找存在之路的过程中,推翻不合时宜的献祭法则而生存下来。而他活下来又是为了什么?如果死了,又会往哪里去?第二部《巴兰岛的敬虔》将告诉读者这种假惺惺的敬虔经不起任何考验,死亡总在周围埋伏。

内容概要

罗祈:浙江乐清人,90后新锐作家。自幼饱读诗书,从莎士比亚到托斯陀耶夫斯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接触西方哲学,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到现代的叔本华,大卫休谟、帕斯卡尔、CS路易斯等。
2008年就读于(杭州)中国计量学院,也正是这时开始创作《巴兰岛》系列,目前通过燕山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巴兰岛之祭》。
罗祈的梦想是让每一位对哲学有偏见(指的是认为哲学难懂的人)却又爱不释手的人,都能够透过小说形式深入浅出的了解哲学是什么!


 巴兰岛之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巴兰岛之祭》以罗宇自我陈述的口吻讲述了他作为一个“洞穴式囚徒”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叩问存在的故事。故事本身既是叙事也是反叙事;却更倾向于“不可知论”的意识形态的的思考。由于真实远高于人类的认知,而出于真实的无法认知,罗宇的看与看见,成为一种遮蔽和混淆人类所观察的真实与客观。巴兰岛的十日,他见证了一场场卑劣的闹剧,而他本人也是闹剧中的参与者,将闹剧推向高潮。但罗宇作为一个见证者,他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因为他的看见不断地被发生的事情推翻。看似罗宇在不断的抗争,但等待他的却是永远的妥协与屈服。如库特·冯尼格的《猫的摇篮》中“令人伤心的是必须粉饰现实,同样令人伤心的是实在无法粉饰现实。”;罗宇的世界即便是粉饰过,也同样无法改变他没有任何能力改变令他伤心的现实。他的坚持、他的尊严、他的爱情以及他的思考不断的被现实所践踏;当他经历过这一切后,最初的坚持都显得极为可笑。他人性中最可鄙的部分,随着他生命受到威胁而暴露出来;曾经的清高被狠狠的从高处跌落;他总以为自己是聪明的、睿智的,可以改变世界的,却不知被改变的是他,或者是不断暴露灵魂深处的自己。而我相信人性本善,罗宇以为他获取并占有真实,实际却只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试想一个人自己很自私,想到的只有自己,却渴望别人能够无私的对待自己,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在罗宇责怪达娜斯儒的爱不够纯真无私同时,忘了深爱达娜斯儒是因为李小珂,在他生命受到威胁时却只考虑自己,弃达娜斯儒于不顾;而对李小珂,他却只爱淳朴学生样的李小珂;口口声声说父亲不爱自己,那么他爱他的父亲吗?可以这么说罗宇不爱任何人,他只爱他的幻想,爱他自己。试问他不是悲剧,那么还有谁会是悲剧呢?罗宇的“我想离开这座城市,我想踏上开往西伯利亚旷野的列车,在那里寻找一处可安息的净土,埋葬我微微发芽的春天”这样一个抛弃现在渴望到远方彻底改变生活的梦想,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而由于他人性中的自私,这一切都将是幻想。虽然巴兰岛的经历不过是虚构的,罗宇最后回到真实的世界,不再需要分辨表象与遮蔽的真实;但“假作真时真亦假”,虚构却已然取代且占据真实的位置。以上仅是个人读后的一点所想,不代表作品本身的想法。作品本身很好,每一章都可以单独摘出来品读,虽然故事感不强,但哲理性强。
  •     很多作家的第一本书,充满了他们的梦想、寄托和狂热。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抱着一种强烈的自我解剖意识,希望通过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期望。90后作家罗祈的第一本作品《巴兰岛之祭》,明显带着这样的性质。若以成熟度和故事的架构而言,这并不是一本十全十美的书,但是从真诚度和用心度而言,这本书却值得一读。《巴兰岛之祭》讲述了一个奇谲的故事。因为与家人发生冲突,少年罗宇离家出走,却因生活窘迫流落街头。在生活渐渐失去光彩之际,神秘的富商梁叔将他带到同样神秘的巴兰岛,丰富的馈赠让他一瞬之间从地狱到了天堂。然而罗宇却不知道,原以为获得新生的他,竟然卷进了一场巨大的阴谋里。梁叔被选为献祭人员,即将遭受火刑。尽管他们做了一连串的抗争,阴谋的黑影却依然将所有人都笼罩其中……作者将这本书冠名为“哲学小说”,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为了让探讨哲学的部分变得顺畅,作者使用了一种类似戏剧的语言。这种语言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会造成一定的隔阂感,若无法接受这种语言,你会觉得故事里的人说话都怪腔怪调。但正是使用了这种语言,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荒诞和虚幻的感觉,也因此让突然冒出的哲学话题得以较大程度的融合。罗祈在书中,探讨了很多哲学问题,然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隐藏在整本书里的一个议题:“得到”与“失去”。主人公罗宇在与父亲决裂后,失去了一切,可是在被梁叔带回巴兰岛后,曾经在父亲那里失去的一切,渐渐重回手中。但随后的阴谋,又让他一点点失去,失去了梁叔,失去了友情,失去了爱情,甚至失去了生命。得到与失去在罗宇的身上不断轮转,似乎当他抓住某样东西的时候,正是失去的开始。因此,故事里的罗宇看起来就像一直处于失去的状态,即使刚得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下一刻马上面临更加多的失去。我的一个朋友在读完这本书后,认为故事实在是太负能量了,而这种负能量在罗宇无力抗争命运,被送上火祭台直至失去生命的那一刻集中爆发。我似乎在与朋友的对谈中,满满地感受到了他对这个故事、这个主题的抗拒,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心底对“失去”这个词的恐惧。关于“得到”与“失去”,其实并非转过头视而不见,就能将它们的关系轻易抹去的。相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甚至已无法分清楚之间的明确界限。《吕氏春秋》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古人早已告诉我们,得到与失去必然相倚。因此当你得到的时候,其实你也要保持失去后的理智。可是,还是有很多人的视线只集中在“得到”之上,得到更多的金钱,得到更美的样貌,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得到比他人更幸福的人生。我们一辈子都专注在获得“得到”这件事上,对于“失去”,我们只会恐惧、害怕、甚至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失去。《巴兰岛之祭》却用一个残酷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失去”的样貌和悲伤。而看着罗宇被命运蹂躏、被残酷对待时,读者若是因此沉溺在“失去”的绝望里,便真是忘了“失去”背后存在的意义。就像故事的最后,作者用了一个很妙的结尾,将这部小说作结。这个结尾,就是让前面一切的“失去”,变成罗宇的一场梦。这场梦,宛如黄粱一梦。在经历过那么“失去”的罗宇在醒来后,明白了什么是“世态炎凉和苟且偷生”,也明白了什么是“口是心非和道貌岸然”,在与那些丑陋的对比之下,罗宇完成了与父亲、与继母的和解。更重要的是,他在“失去”之后,明白了最重要的“得到”:“我似乎正在庆幸我是活着的!”罗宇在超越了最巨大的“失去”——死亡之后,明白了另一种巨大的“获得”——生命的意义。这个梦境,对罗宇而言或许是个终其一生可以反复回味的命题,然而他所做的“和解”举动,正是回应了他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我们在获得的同时,确实也正面临一点一点的失去。可是,我们在失去之后,却也获得了重新得到全新人生的可能。借助禅宗的故事,我们知道一个杯子若是不断装水,最后只会满出。可是如果我们从另一面去思考,当杯子里的水不断被倒掉,甚至最后倒空的一刹那,你看着空空如也的杯子,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空杯子可以装其他你想喝的饮料,可以拿来插花当花器,可以拿来当成装饰品……我看到了“得到”的无数可能性。“得到”,在某些时刻,其实也和“失去”一样,来得非常简单!写到这里,我就很想告诉我的那个朋友,人生的绝望与希望,全在你直面现状那一刻的决定。若是你能从这个故事里学到“向死而生”的魄力和勇气,也许有一天,当你面对失去的时候,你会知道,下一刻也是获得的开始!愿绝望与希望同在!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kivo
  •     读此书时,你需要时刻准备着,因为各色人物会突然跳出来请主人公喝咖啡,谈哲学、聊人生,可惜往往驴唇对不上马嘴,活脱一个文字版的《奇葩说》。作者打着“哲学小说”的旗号,颇令人渴求一读。事实上,这本书也是我积极主动申请来读的,正是心中有疑惑:哲学是理性的、严谨的、超然的,小说是感性的、纷杂的、世故的,若不是写哲学家的故事,何来哲学小说一词呢?读罢明了,“哲学”在此书中不是“爱智慧”,而是经典哲学命题。作者将几个在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概念拿出来(比如“存在”),在情节之外,在人物命运的周边,作为讨论搁置于对白中。换句话说,主人公一路遭遇明算、暗算,休息时就被人拉着聊几个哲学命题,辩论一两页纸,权当休息了。其实,小说里的“清谈”并不鲜见。众多人物围坐,论几个话题、抖数个包袱、抛几番媚眼,也是妙趣横生。奥尔德斯・赫胥黎与钱钟书的小说中,都不止一次地描写过沙龙。尤其是出生于学者世家的赫胥黎,在早期作品《克鲁姆庄园》、《那些不结子的叶子》、《旋律的配合》中,都有沙龙场景。而钱钟书更是表明自己颇欣赏赫胥黎,也曾多次引用其作品,据说《写在人生的边上》就是他受赫胥黎的随笔集《在边缘》的影响。为什么小说会常有沙龙场景?一说欧洲文人与沙龙关系紧密,很多新的文学样式在智性辩论中诞生;一说此乃文学家的一种技巧,借用一个统一的话语场,更利于塑造“观念人物”……当然,也不乏对沙龙文化讽刺、不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小说中出现几个重要场景,啥都不干,就是几个人聊些哲学、八卦、时尚、趣闻,行不行?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们常说,小说之“小”,不在于篇幅,而在于精巧。结构需完整、风格需统一。不能人物说话一会儿像帝王、一会儿像乞丐,一会儿被命运拉扯得近乎破碎、一会儿又没事儿人一样的坐而论道。这给人的感觉像小时候玩的RPG游戏,主人公漫步在虚拟的城镇,你可以频繁第点开头上有“…”标记的NPC,然后听他讲自己的武器铺、包子馅、女儿下嫁被欺凌、爹爹有病难买药……丰富是丰富,就是和主线没半毛钱关系。说回此书,问题是相像的。人物命运早被题目剧透光光,相信每一个翻开此书的读者,最关心的都是主人公如何从活祭中逃脱吧?但很遗憾,作者根本就没写。因为全书的高潮来临之际,作者突然告诉我们,“哎呦妈呀,还好是个梦!”这相当于《侏罗纪公园》刚演到霸王龙出场人就死光光了、《复联》一团结外星人就撤退了、《武媚娘传奇》一入宫胸口就被广电一刀切了。写书不能太任性,哪能自己写得爽就狂来几篇宏篇大论,写不下去就说自己其实是无厘头风格?这比郭敬明还小时代啊!问题虽然不少,但换个角度还是要说一句。此书人物开口就是哈姆雷特范儿,如果它是一场话剧,我其实还是挺喜欢的,因为它实际是一场存在主义的戏剧,一切不过是实验。验什么?验人性。只不过,不要以哲学的名义。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正在看
  •     莫名其妙。
  •     在读中。。
  •     号称哲学小说,加上引注只有俩哲学问题,还是从书里抄来的。奇葩的对话体和诡异的人物设定,让情节的不合理都显得那么可爱。7.1读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