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607686X
作者: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页数:281页

作者简介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籍目录

【历史背景】 001
【序 幕】
孤单的人声 006
【第一部/死亡之地】
我们为什么记得 026
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 029
一生写在门上的人 036
回来的人 039
辐射长什么样 054
没有歌词的歌 058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059
祈祷时才真切展现自己的灵魂 069
士兵合唱曲 072
【第二部/活人的土地】
古老的预言 092
月光下的风景 096
耶稣死亡时牙痛的人 098
关于一颗子弹的三段独白 104
生活中为何不能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112
战争电影 117
大叫 126
新国度 128
书写切尔诺贝利 137
谎言和真相 144
人民的声音 155
【第三部/出人意料的哀伤】
我们不知道的事:死亡能有多美 168
铲子和原子 172
测量 180
可怕的事总是悄悄发生 183
答案 191
回忆 194
对物理学的热爱 197
昂贵的萨拉米香肠 203
自由与梦想平凡地死去 206
死亡的阴影 213
畸形的婴儿 219
政策 222
苏联政府护卫者的独白 228
指示 230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234
我们为什么爱切尔诺贝利 242
儿童的声音 247
孤寂的声音 253
后记 269

内容概要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 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历史上总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掉的存在,但是会有人去揭开,被世人所忽视的真相。事故如同污垢,每一个政权都想要极力去掩盖的污点。而真实的文字却又如同一张色彩斑斓但是破损的画卷,展现在当下社会面前。《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在开篇和末尾,分别是两名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罹难的消防员和清理人的遗孀的来讲述的故事。她们目睹了她们的爱人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怪物。她们再也触摸不到他们的体温,甚至在他们死后,连他们的骨灰都无法触及。爱是幸福,对她们而言却是噩梦,穷尽一生做不完的噩梦。他说过会带她去莫斯科,而且每逢过节都会送她花。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许下的诺言。一份美好而真挚的期许,是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忆。但是她没有想到,在莫斯科看到的竟是他死去的模样。1986年4月26日,凌晨一点三十分,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4分钟。消防员接到电话整体出动。而他们穿的是普通的消防服。他们全部暴露在致命的核辐射当中。当晚就有两名消防员死亡。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有28人丧命。而他便是其中一个。莫斯科对于苏联人民来讲,如同北京于中国人的意义。是一座神圣之地,能够带领人民走向幸福之处的希望之都。他过去常对她说:你不知道莫斯科有多美,尤其是到了胜利纪念日,会放烟花,真希望你能看到。那是位于莫斯科的休金斯格站的六号医院,切尔诺贝利消防员被安置的地方。五月九日,他突然睁开眼,问她,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她说晚上九点。打开窗户,她们要放烟花了。他的病房在八楼,于是整个莫斯科落入他们的眼帘。他从枕头下拿出来托护士买来的三朵康乃馨。她不顾护士和他的阻拦上前去亲吻他,拥抱他。不管他腐烂的全身上下,还有带着核辐射的身体。这是全部第一篇关于爱情和死亡的故事。莫斯科已故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的遗孀所讲诉的故事。作者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者用了三年时间去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他们口述着这场灾难所带给他们命运的一场巨变。对一个人而言,恐怕是脑海里深处的记忆是最真实的。也许会是被迫离开的家园,也许会是再也看不到的恋人,或者是还未长大成人的童真。所有压抑的情感,都在这本281页的书中,展现了出来。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他们的梦想,就是此生能够平凡的死去。
  •     这本书,让我想到的、感受到的不单是死亡的沉重,我的思绪总在阅读的过程中混乱的四处飞扬。时而我会憎恨前苏联的体制,进而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联系到过去的文革、新近的疫苗案件、言论的不自由,是不是还有很多真切的呐喊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不是我们也正在被蒙骗着?我会想如果我们的国家面临这样的灾难,会如何处理;时而我会考虑起为什么后来有些人反而选择走向切尔诺贝利,他们说比起看不见的威胁,有些人更可怕,他们生活在畸形的环境里,却觉活得自由;这本书涉及到的话题太多,有爱与死亡,科学家与政治,还有在信仰面前的作为。
  •     切尔诺贝利事件过去了,距今整整三十年。出现在新闻里的都是死了多少人,后期受影响的有多少人。可是这些人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未发生之前也是活生生的人,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儿女。阿列克谢耶维奇做了很好的一件事,她采访了很多受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影响的人,讲述了他们的受难经过,以及之后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核泄漏的危害。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第一批受害者是消防员,他们第一现场冲向现场,没做任何防护措施。正文的第一节就是写了消防员妻子事后回忆。这一对可怜的年轻人新婚不久,对于未来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规划,洋溢在幸福之中,可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这个消防员抢险过后,立刻被送往医院。到医院以后,妻子眼睁睁的看着丈夫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实。切尔诺贝利可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一个死亡,另一个也一直活在梦魇之中。消防员的死亡,这也是当时见诸报端,切尔诺贝利危害少有的报道,之后便是粉饰太平。当局报道,切尔诺贝利之后,一切正常。至于其他的都是国外别有用心的势力,为了破坏国家团结,制造的谣言,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为了营造地区安全的局面,特别在已经撤离没人的村庄,举办了一个新人的婚礼,莫名的讽刺。消防员死亡只是个开始,切尔诺贝利泄露之后,刚开始很多人也没啥事,可是,一段时间后,莫名其妙的病症开始爆发了,没法根本治疗,最后只能痛苦的死去。更悲剧的是他们的后代,也没法幸免,先天性患有各种各样的残疾。即使那些身体上受影响不大的,他们也面临来自其他地区异样目光,怕辐射传染,外人给他们贴上切尔诺贝利的标签,无法顺利融入正常的社会,即使是亲戚之间,对他们的排斥也存在。关于切尔诺贝利,阿列克谢维奇采访当事人,为我们还原真相。事后反思,信息透明多么重要,有很多的人死得很冤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都是灰色的,原本的色彩被极权抹去,被人祸抹去,被病痛抹去,被死亡抹去,被泪水抹去。看着文字已然压抑,无法想象听到录音会是什么感受。
  •     装帧设计太差了……一场苦难。
  •     2017.3.16#009 实在是太令人难过了
  •     尘土里的文学。切尔诺贝利,解体,能说出的都已经不是本身。
  •     从一个政府对待自己本国发生的一件恶性事件处理的态度,就能够看出这个政府的状态。切尔诺贝利是苏联民众的悲鸣,对于苏联邪恶政府而言,却仿若旁观者一样,利用一手遮天的权力,进行随心所欲的处理。切尔诺贝利之哀是国民之哀,是公民之悲
  •     俄罗斯人真的会随时随地引用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     被血疫和苏阿娃娃兵狠狠颠覆后,触动即使有也没了深刻
  •     复调书写,庞大的群体最终勾勒出历史。而且是不会被官方公布的历史。
  •     它的影响仍然存在,警钟长鸣,这不是战争,但伤害却甚于战争。只是那些痛苦我无法真正感受,只能通过文字。现在才过去31年,还有多久才能抚平伤痛
  •     当强烈的感受无法用文字描述 就把它记录下来吧
  •     1987年,可是陌生得像过了一个世纪。访谈人物面对灾难的淡然至木然,让我总是想起自己的人生,也是麻麻的,要锻炼身体,不能再昏昏沉沉度日了啊。 书中的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记录着未来。 日本又核泄露了,一切就是切尔诺贝利的翻版。
  •     一开始准备当睡前读物,太悲伤根本不能平和的入睡,改到下午躺在飘窗上读,四际无人,哭到停不下来,有改到早上去图书馆读,仍然哭,和朋友聊天后在咖啡吧继续读,抽泣到眼睛睁不开。一路上和朋友打电话聊,哭到回家。那些话语怕一提起,情绪就又要崩溃,却知道自己再也忘不了了。
  •     讲真,单纯从文学角度看这本书不怎么样,整本书是纯粹的煽情,还煽的很琐碎。
  •     好惨啊真的好惨啊!!!!!
  •     她到底是那本书获得诺奖的
  •     这本书可以搭配着反应堆清理现场的纪录片看,震撼地无以复加。感觉俄罗斯民族没有苦难也要制造苦难,然后默默承受。现在他们已经取代日本成为我心中第一变态民族了
  •     现在只想好好躺下来大哭一场。
  •     复调叙事 看多了也就般般 开篇那段挺震撼的 后面会突然有打动你的只言片语
  •     “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
  •     “书中的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记录着未来”——书本的最后一句话。
  •     我们是被恐惧和偏见束缚的人民,我们的信仰变成了迷信 他们把我们的悲伤分散到世界各地,现在只有死人才能回到这里,活人只能趁晚上从森林里溜出来
  •     “你本来只是平凡渺小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上班、回家,薪水不多也不少,每年度假一次。突然有一天,你变成切尔诺贝利人,变成某种特殊生物,大家都对你感兴趣,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可是你再也做不到。”
  •     作为读者我们只能置身其外,将他人的悲惨当做故事来读。
  •     读切尔诺贝利口述史,有些了解荣格所谓神话思维的重要性。当人们试图以“神”“堕落天使”“恶魔”等词语构筑自己的语言时,所指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信仰,而更多体现了一种神话思维:这一思维方式令人得以保持对有限和无限的敏感,长存敬畏之心。
  •     “我从阿富汗回来时,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后才把你杀死。”
  •     时代的苦难
  •     以前只是听说过切尔诺贝利,从未知道那里的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本书更详细的了解到切尔诺贝利事件。震撼,无奈。
  •     纪实文学,笔触精简朴实。在这场灾难中,作者拜访了去抢救清理掩埋的人,撤离到别处的人,执行撤离政策的人,从别处搬过来的人,留着不愿走的人,驻扎在此的人,检测研究的人,以及许多死者的亲人或者正在亲历这次灾难带来的痛苦的人…还有没有采访的他们口中所透露出的政府官员领袖的模样。触动人心。
  •     在定律面前的渺小&无奈
  •     这世上灾难分很多种,留下的伤痕也各不相同。像切尔诺贝利这种,是可以延续几个世纪的悲痛。向那些甘愿赴死的英雄们鞠躬!
  •     这本得的真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和平奖么??主要是题材够震撼够吸引人,至于写作手法真的有写作手法么,就是一篇篇采访稿的堆积,虽然很为那些献身的英雄和其家人难过,但是读完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始末以及详细情况还是完全不了解呀。
  •     对于灾难的书写太过于合乎预期。
  •     真正的复调并非来自于虚构,而是生活的产物。似乎在世人的目光中,切尔诺贝利人和在生化危机变异的怪物没有什么两样。在切尔诺贝利无所谓过去,故而回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如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言,那不过是对未来的一种祭奠。
  •     许多事都是如此吧,我们看到数字,很多数字,麻木了,没有看到无限数字下的人的身影。不过无论如何,“你不会理解我们的悲哀”。
  •     ……
  •     还是这本书名比较正常。。。
  •     。
  •     爱超越了死亡,最终又和死亡融为了一体。
  •     在回学校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感觉整个人都压抑得不行,有一回做梦梦到书里描写的不长毛的猫,没有气味的花,还有树林里形同鬼魅的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病毒可以消毒杀死,可以隔离;火灾可以扑灭,地震后可以重建,但辐射你看不见,但它却无处不在,就像无形的恶魔,摧毁了多少人?而它的余波到现在都还在。
  •     生动,口语化
  •     * 太沉重的历史了,一次核泄漏不知有多少不幸的遭遇,而且还是持续性的;
  •     仿佛切尔诺贝利就在眼前,展现给我的是切尔诺贝利人这一族群,她们没有做错什么,却被其他人恐惧、远离,很多次让我不得不假设自己如果变成了这样,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但愿世界永远和平!
  •     辐射并不可怕,比辐射可怕的是歧视、无知、无所作为和无动于衷。
  •     口述史。
  •     灾难纪实都令人揪心,但这本是最令人震撼的。光读起来就觉得难受简直不敢想象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会怎么样,虽然整天都在说核能但我们真的思考过它对人类的影响吗,以及政府及人性的丑陋总是相似的
  •     最讽刺的,莫过于这么一个被辐射的鬼城,却是一个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家庭的乐土。
  •     珍惜当下的一切
  •     需要铭记的历史。
  •     读完这本书,不想评论。我们也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的切尔诺贝利。
  •     差点在数学课上看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