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4457990
页数:308页

作者简介

我们希望编写一本帮助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研究的书,编写者都有多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科研管理指导的工作经历。但编写这样一本书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是讲教育研究方法的书已有不少,怎样做到有突破?二是怎样贴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帮助他们解决在教育研究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已有讲教育研究方法的书,一般是从方法学的知识本位设计,逐章讲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好像研究方法讲清楚了,但一般教师学了以后仍然不会研究,症结在哪里?
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师在揭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方面存在困难,二是有问题怎样变成课题,三是如何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本书的框架体系有了新的思考,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也感到编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工作不是重复性工作,而是一种新的探索。概括来说,本书想要突出以下三点:
其一,突出问题情境。即从问题出发,列出重要研究领域,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聚焦分析,打开教师的研究视野,帮助教师将自己的问题与相关研究领域建立联系。我们认为这是解决教师不会研究的首要问题.
其二,突出实例分析。对于每个研究领域,给出两三个研究实例,并从研习立场出发,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引导教师仔细揣摩案例结果的教育价值以及案例研究方法的学习价值,揣摩编者的用心,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
其三,突出研究思想。在每个部分都有一些拓展学习资料,这些研究资料包括教育和心理理论,也包括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介绍,我们希望这些资料既能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研究思想,真正学会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教育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心理测量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等。本书虽然没有用专门章节来集中介绍每种研究方法,但是却以拓展学习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主要研究方法的操作要点介绍分散放在各章的拓展学习和案例分析部分。读者如果需要尽快了解相关研究,可以直接阅读这些内容。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研究方法信息,建议参阅其他教育科研方法指导的书籍。
本书共分八章,每章具体內容如下: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定位,介绍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特点、申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使读者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主要从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出发,介绍和分析了问题、专题与课题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成果表述的方法.
第三章 教师怎样研究学生发展,介绍研究学生的意义和条件、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视角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
第四章 教师怎样研究学生学习,介绍了学习研究的理论和研究取向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五章 教师怎样研究教学,介绍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取向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六章 教师怎样研究课程,介绍了课程与教材研究的基本內容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
第七章 教师怎样研究教师发展,介绍了教师发展研究的基本內容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八章 教师怎样研究学校发展,从学校发展规划的研究、学校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介绍。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拓展学习资料,可以引导教师快速进入研究情境.但是限于篇幅,无法穷尽教师可能遇到的所有教育情境。我们希望获得读者宝贵的反馈和建议,也希望在使用本书作为教师培训教材的过程中,能不断积累经验促成反思,以便修订再版。
我们对本书寄予很大期望,希望本书能够真正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引路人”和“好帮手”,为教师喜爱,对教师有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定位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含义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与组织方式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选题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问题反思
第三节 专题探索
第四节 课题研究
第三章 教师怎样研究学生发展
第一节 教育,从研究学生开始
第二节 学生身体健康与教育的研究
第三节 学生社会性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第四节 学生道德与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
第五节 特殊群体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
第四章 教师怎样研究学生学习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研究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研究
第三节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研究
第四节 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研究
第五节 学习与认知过程研究
第六节 学习诊断与评价研究
第五章 教师怎样研究教学
第一节 教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学设计研究
第三节 教学模式研究
第四节 教学策略、方法与手段研究
第五节 课堂改进研究
第六节 教学评价研究
第六章 教师怎样研究课程
第一节 课程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四节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第七章 教师怎样研究教师发展
第一节 教师发展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第三节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
第四节 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
第五节 优秀教师的成长
第六节 实践共同体与校本研修
第八章 教师怎样研究学校发展
第一节 怎样研制学校发展规划
第二节 怎样研究学校特色文化
第三节 怎样研究学校实验项目
后记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首《跟着感觉走》成了脍炙人口的好歌,而对这首歌的印象也从我的儿时直到现在。为什么会记得那么久?我想,除了流畅自然的乐音之外,歌词也给予人们一种对希望与梦想的憧憬——“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梦想的事哪里都会有。”当然,感觉这个语词总有点捉摸不定的意味,仿佛一切都交给了“冥冥之中”,并非真正掌控在自己的脚下。放在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飘忽不定,无章可循的想法与教法终归也不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作为教师的你我就全然不能如歌词里唱的那样,轻快地跟着感觉走,与希望和梦想相逢呢?看似疑谜的这个问题,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由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第七章“教师怎样研究教师发展”的第二节中得到了回应——有一种“感觉”,我们须要跟着它走,而学生也会跟着我们走,一起趋于更好的教与学的境界。这种“感觉”,即“教育效能感”。这个听来很专业的名词,其实与你我并不陌生。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这样定义道,“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这种教育效能感,其实是心理学上情感功能中“感染功能”的一种针对性的体现。关于情感的感染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卢家楣主编的《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说,“它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不仅能自身感受到产生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相应的情绪反应。……西方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empathy)。’”这一点就足以用来解释教育效能感的作用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如果要说起两者的差别,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对于应该如何提升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因篇幅所限而点到为止,但并非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一句“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知觉,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自我知觉是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发展的”,就足以说明教学实践与反思才是关键所在,其实,这何尝不是所有为人师者的本分呢?回顾工作八年以来的自己,也为了追求心中的教学理想与信念而做了不少积极尝试,虽然不能说对一届届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欢喜,于我而言,这便是一点美好的福祉了。而今对于“教育效能感”有了一点理论认识,知道了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都是在努力与之靠近,心中又是一次豁然开朗。而得闻台湾学者孙志麟在1996年的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我想,这点不仅与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每一个把人文情怀带入课堂内外的教师联系在一起。但要说起“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在学科上的体现,想必见仁见智,无有定法,是艺术,也是困难。在我还没有成为教师之前,和绝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以为语文教师举手投足之间,莫不是散发着人文气息。可中文系里浸润我精神血脉的文学思想与浪漫主义情怀,到了三尺讲台上,却着实无法直截了当地传递给学生们,在职初时深感苦恼。不过,后来我也想了不少办法,于细微末节处,尽我所能地把自己接收的人文思想与情怀通过各种形式交托到他们的眼前,他们的心里。这与其说是达成“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不如说是一种吸引与引导吧,当然,初衷还是一样的,即积极影响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感的不二法门,亦是我的教学理想之一。不过,要使得学生“亲”、“尊”、“敬”其师,仍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才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一种有效尝试。元代乔梦符以“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来谈“乐府”创作的章法。后人又有“爆竹”、“撞钟”与“见山”、“截马”一说,无不是强调为文在开头、中间与结尾处须有巧妙写法。其实,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用于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也是颇为合适的。且让我试以新课导语、授课方式与作业布置三个方面来举例分析。首先,我认为一节新课的导语要尽可能做到贴切而有吸引力。贴切自然不必多言,而有吸引力是需要一番思虑设计的。我想,语文课让学生品尝美好的“语文味”,应从这里就开始了。就拿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的教学来谈,学生听到的我的导语是这样的——“我校08届学生孙昊翔曾经写了一首《家乡颂》赠予我:‘河海浩荡,齐鲁大地。山水雄浑,高天厚第。黄济滋北,岱宗镇西。东踞黄渤,南湖鱼米。上古少昊,华祖黄帝。周公开鲁,姜尚兴齐。贤达名仕,灿若星系。周礼定制,民心启迪。儒史佛道,醇酽浩气。逐鹿问鼎,水泊聚义。北闯关东,史诗悲泣。南下江东,开花遍地。今日家乡,物产丰溢。黄金黑金,招远胜利。大葱体肥,大蒜紫皮。麦稻覆野,菜果遍地。壮实英伟,耿直忠义。天下归心,山东大气。’这首诗写尽了他对家乡山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谈起我们的故乡,心中满是浓情厚意、深情缱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老舍走进他心中的故乡——北平,静静聆听他是怎样描画这方他挚爱的土地吧!”通过彼时全国班“学长”歌颂家乡的作品,平添了一份亲近感,也会使学生开启追寻自己家乡足迹的精神旅程,同时对文学大师老舍笔下的家乡有了想要了解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又如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一文,我用了三毛的散文诗《岁月》作为导语,因为两者要表达的人生哲理大抵相同。再如《谈白菜》一文,则与近年来颇为流行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挂钩起来。我觉得既然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副投入,就应该把自己思之能及、取之能及的资料等运用到位,相信这些为学生精心准备的“开胃菜”,同样也让我品尝到了一点教育效能感吧。其次,我认为对于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采取的授课方式要尽可能做到多元化。对于文学作品的体悟与解读本来就是多元的,传统的由教师口传心授只是方法一种,而让学生于文字的载体之外,通过不同形式加以更为“感性”的体味,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如在上《元曲二首》中马致远的《寿阳曲•远浦帆归》时,我就请所有学生,或在自己的课本上,或在黑板上,画出自己从这短短的27个字中读到的画面。而从学生们的反馈情况来说,真是很好的。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根据文体出发,诗词与散曲往往都表达凝练,以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对于写景类作品,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的理解即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在进行智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美育,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愈来愈清晰的文心相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此外,还有通过朗读赏析语言与内容的《长亭送别》、《窦娥冤》等;有通过演唱的方式诠释歌词《春天的故事》;有通过聆听世界名曲的形式来实现理解的《小溪巴赫》;有通过片段表演来生动表现小说人物的《守财奴》;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如《边城》这样的诗化小说,也可以通过观影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美与忧伤。总之,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在语文教学中,应是提升教师教育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很重要的一面。第三,我认为作为一节课收束的作业布置环节要尽可能做到兼顾实效性与一点趣味性。当然,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必定要有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如能有些趣味性,可谓之“锦上添花”。我在初高中写作衔接课《生动的人物描写》教学的最后两分钟,与学生分享了喜剧大师卓别林当理发师的短片,学生们看得很出神,之后,我便布置了“根据你所看到的情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理发师这一角色”这个作业。此中目的便在于训练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把视觉观察变为文字表达。因为是默片的关系,没有人物对话,且是在课后不能重看的前提下“读取”课上的记忆,所以要写好人物形象的难度又加了一层。而大多数学生的反馈的文字可用“精彩”来形容,远高出我的期望值,看来,虽然是一项巩固练习,学生却已乐在其中了。又如,上完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我请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且以父母的身份给未来自己的子女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再如上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柳永的《雨霖铃》后,我请学生分别以这两个词牌,以自己的学习生活为题材,体味一下作词的感觉。虽然这个作业颇有难度,而学生的词作水平不一,不过,学生于此中用心用情投入的体验过程,应是比结果让我更为看重与感动的了。综上,有效的作业布置即让学生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深入探索,这样的“温故”方能为之后的“知新”打下良好基础。提升教育效能感,也不应错过每一课“最后”的时机。最后,除了以上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的一些做法之外,我认为教育效能感亦可融入到平日的工作生活中,而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益。犹记得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中谈及自己毕生的写诗领悟时,总结为一句“功夫在诗外”,言下之意即做诗本不是单靠创作时的形式、技巧来获得成功的,而是在平日的思索探究等诸多方面的积淀的基础上方能写出一份厚重与惊艳。同样,将其思想迁移到教育教学方面,也是颇有意义的。我个人认为,教师自身于课外的学科能力积淀(如“研读各类著作,丰富思想情感”、“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范式指导”、“精心设计教案,用好教学策略”、“把握学科动向,自主研究分析”等)与激发学生情智发展(如每周给学生进行电影推荐,分享自己与学生们的文学创作,以及与他们进行书信交流等)的努力也是实现教育效能感的重要尝试。就拿“分享文学创作”来谈,我认为这是师生在文学世界里最亲密的接触了,读到的是生活中近在咫尺的人儿的真诚文字,这即是对文学创作本身的一种审美,同时也是走进他人内心思想的一次体验,会有感触与感动。无论对于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抑或逐渐清晰的一颗文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每一届在高二分班前,我的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由我主编的随笔集,而其中都是他们平日的文字积累。这一届两个班最终集结而成《还君明珠》与《金盏花开》两本随笔集,合计近50万字,也让我为他们“我手写我心”的追求赞叹不已。此中不乏几位被上海市作协授予“上海文学新秀”的小说创作者及其他写作竞赛的获奖者,更重要的是,欢喜用文字来表达情意的年轻生命是愈来愈多了。我愿这不仅是他们在语文学科范畴里的一点好习惯,更是融入他们漫长人生里的一种本真乐趣。综上,这些都是我在“教育效能感”的指引下一步步前进的印记。这条路于我而言才刚刚启程,而自己也处在学步阶段,还有太多的经验做法需要求教各位同仁,同时很多问题也有待我探索思量。不过,我想只要心怀学生,对他们成长发展尽力而为,那么教育效能感便也形影不离。就让我们跟着“感觉”走,在教育事业上,与希望和梦想相逢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