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书评

出版日期:2014-8-11
ISBN:9787508646274
作者:李昕樾,李玉
页数:272页

看见

如果你关注腾讯新闻图片频道,你会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不同的是,网络信息似乎总习惯一闪而过,但作为书籍,就能停在自己的手边心上。《中国人的一天》就是这样停下来的一本书。在碎片化的稀稀落落中,一闪而过的街景人潮中,驻足,似乎已成为罕见的姿态。现在,一大群人围观一个稀罕物的场景倒是也有,但大多闲人。所谓忙人,盲得早已不知东西南北。所以,看,更进一步地说,看见,就突然间变得那么珍贵了。将近100个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五色流光的,留在了这本书中。尽管一个人的生活用两个页面来承载的确显得远远不够,但就是这样逼仄的空间里,也已经住下了百工众生的一方天地。使我们迷蒙的双眼总算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掠过。尽管,这远远不能称之为——看见。坐井观天,观的最多也就是一方天。但是,人,这活生生的有心思有向往有煎熬有跋涉的人的生活,你不观到就绝难想到。有各色各样绝活传承的手艺人——敦煌画师、砂器传承人、宝鸡熬药人、侗族鼓楼建造师;有三百六十行的普罗大众——排爆手、造船工、核电站技术员、爆米花大叔、网络作家、殡葬礼仪师;有独居一隅不为人知的传奇老兵、无臂女人、非典幸存者;还有从草根中长出的民谣歌手宋冬野、西柏坡“领袖”、宏志班学生、盲人舞者等等等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存在。无论百岁老人会心的微笑,还是打工的一家回乡过年的幸福;无论是大山中足球场上的他们,还是夜半路灯下的“她”,你可以无法想象,但是当你看见了,请你尝试理解。这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人的一天,在这一方水土上的歌哭咏叹。从前的那么多个一天,很多已湮没不可知。而在当下,在我们有幸尚能知道的时候,让我们认真看见,并且,驻足这哪怕一瞬间的浮光掠影。这一点点已足够我们关照他人,养护善念。之后,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看见,并因此心生谦卑与同情,这一丝丝的柔软,或许就是对他们、对他人、对世界的救赎的开始。

一人一世界

很遗憾做为一个侗族的孩子,对于侗族的历史居然没有一点了解,当我们更多的接纳,现代文化时,可成想过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本书值得收藏,发人深思。当看见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每天的喜怒哀乐,当平凡中变得伟大时,是否正是我们缺乏的那种精神?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时候,当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时候,是否想过还有许多的人和我们一样,从明星到普通百姓,(中国人的一天)让我们体会到,每天忙碌着,为自己、为他人而工作和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你值得一看!!!!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普通人

每一座城每一天都有一群人,他们日出而作披星戴月而归,他们勤勤勉勉俯首耕耘,他们行走人中短暂的一生或被铭记或被遗忘,他们有他们的开心与快乐他们也有他们的艰辛与困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普通人。他们就在你我身边,甚至你我便是其中一员,他们或默默无闻或轰轰烈烈,但无论收获的是平淡还是光鲜,点点滴滴的付出都留下了应属他们的痕迹印记,这就是生活。只是在这样的历史洪潮里,相比这个世界的宏大,我们的生命何其的渺小,用尽自己的一生都无法丈量这个世界的宽度和广度,我们随波逐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翻转着人生,每一天都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淹沉在历史的洪荒中,直到淡忘、直到消亡;又会有那么一些记忆被铭记或者戛然而止,直到模糊、直到消失。然而人生一世,总有一些东西弥足珍贵,就是我们看到一些值得怀缅值得留念的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拿起相机将那一刻的心情、美景拍摄下来,闲暇时可以拿来回味细品。腾讯图片的《中国人的一天》和《活着 ·见证》栏目就是忠于这种微末的真实,用镜头透过切片式手法绘制芸芸众生的百态众生相,展现出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相较于《活着·见证》的对生命思考的沉重与厚重,《中国人的一天》多了一种民族和民生的尊重与敬意,这样平凡普通却又鲜活形象的人生就像血液一样贯穿我们的脉络,不经意,却深埋骨髓。在这里,从不是什么大牌明星的不靠谱的八卦娱乐,也不是什么为人丰功伟绩的刻载,有的只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截面,真实、动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隐在民间的传统文艺和手工,可以看到最平凡的岗位编造最伟大的“工程”,和那些至亲至孝感人肺腑的生活点滴,以及梦想路途上的执着和坚守。镜片之下,有的是不为人知的苦涩,还有的是人们无法理解的欢乐;有的是褪尽光鲜之后的艰涩与痛苦,还有的是对职业和梦想的执着和尊重。在这短小的99则故事里,就是汇集了全是这个时代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欢不足载入史册,却始终牵连着我的心绪,他们就是一座丰碑,在我的心中树立不朽。犹记得那段风吹雨打的日子,因为军绿的衣衫上载满的都是使命与责任,立在硝烟弥漫遍布的队阵前,生死大义之下,我们渺小如流蚁。那时候,离死亡最接近,却不曾想过害怕,不曾想过伟大。岁月当下,是一种舍身就义的坚决与忘我,存在即意义,无需铭记与垂青。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使命的号召与担当,不需赞扬,不需掌声,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做着最普通的事。

平凡人的活着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又太新,每每的主流声音又皆是篇篇报喜之声,讲述的主题皆是国家经济、领导出访,GDP创新高、经济科教文等等鲜亮、华丽的大论调,多少有些显得陈辞烂调。说辞如此,数据也是这样,那些公布的远离生活本身的统计数据,比如远低于生活之中的青菜价格也都看着让人忍不住一哂。信息时代里,互联网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也让世界越来越平。那些所谓的大事观之也离我们平凡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主流之外,边缘之地,高楼大厦的光鲜门面背后的阴影里,阳光照不到的偏暗角落里,那些宽敞大马路近旁的崎岖小径上,那些林立的破旧的狼狈的门面背后空间里,他们的生活又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这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角角落落里,他们又如何生存生活着?这个世界,原本就有许多未知和可能,而《中国人的一天》这样的图片栏目,以一天一个主题,以365天不间断的记录,以365位平民的生活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的生活独一无二,这样的人生不可复制,这样的画面转瞬即逝,而这样的记录意义非凡,这样的记录也让人反思。《手艺•传承》关注日渐式微的传统手工艺,有平日难得一见的敦煌画师、竹痴、弓人、皮影、马椅子、泥哨、赛戏等等。。。这些手工艺或者艰难生存,或者难以为继。在如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仅有少量手工艺行当有国家扶持,仍在求新求变中摸索生存之路,而这些较少人问津的民间工艺,这些正在日渐萎缩的需求中默默消失的,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记忆、接纳和传承。《百工•众生》是各行各业中乐岗敬业者:机械师中的美女维修员、小象孤儿院、爆米花大叔、文身师、牧马人、殡葬礼仪师、喜娘、护工等等。他们普通平凡,又踏踏实实过着每一天的生活。《孤独•相伴》是相伴不放弃,相守不相离的感动平凡人。“你是我的眼”不管走到哪,都牵着肓老伴。“只要他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患癌女子照顾截瘫丈夫十三年。9岁男孩,除了上课,还要挑水、煮饭、洗衣,给精神障碍的母亲端饭,给中风瘫痪的父亲喂饭,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还有非典幸存者、公交娃娃、百岁老人、自闭患儿等等,生活不易,行一程且珍惜一程。《我执•追梦》则是光影世界里逐梦、筑梦者。演唱家、京剧梦、舞台梦、人妖、运动员、杂技、设计师、高考学生等等。这个世界有百种人,便有百般生活,百般梦。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梦,也在梦想的道路上孤独跋涉。如果不曾翻阅这些照片,如果不曾有这些平凡人的生活记录,我们或许还在坐井观天,还在为自己一隅得失而郁郁寡欢,幸而有了这些,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和转瞬即逝,这个世界的平凡和执着,还有这么多与我们相似的情感。关注这个平凡的世界,记忆这些活着瞬间,其实也在关注我们自己。

瞬息万象

我有时会想,如果马克思活到今天又会如何评价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没有让世界变成无数巨大枯燥的工厂集中营,反而极大的促进了多元文化和生态的发展,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移动时代之后,流水线上异化的阴影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退,而被更加强大的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未来变得日益清晰,我们无法猜测那时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预料那将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事实上,正是这种信息网络中的多元化,使生活本身成为了艺术,差异创造了欣赏价值,而网络提供了展览平台,技术演进已经塑造了观众与博物馆,而剩下的,就是等待摄影师们将作品从生活中发掘出来——正如从前的雕塑家所做的一样。于是这本书诞生了。上百个主题,数百张相片,属于许多人的瞬间,就这样在图像中被记录下来凝结成册。他们的生活大多平凡,而当时代前行,许多生活将会改变,许多存在将会离去,许多方式也将最终消失,但在这本书中,他们已经成为永恒。保留记忆,传递信息,将瞬间化作永恒,这是人类最接近创神的行为,而这一座万神殿,专为中国人民建造。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传统职业何去何从

本书源自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栏目。通过图片展示不同职业的中国人一天的生活,看看中国人是如何被经济和社会改变的。读图时代的好处就是用一本书让你快速地看遍大江南北,体会不同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职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而传统职业,尤其是手工艺行业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由于历史局限,地域性差异,相对封闭,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技术的引入,给手艺人带来的冲击是无比巨大,不容忽视的。看着书里面图片,苗医聚精会神地称着药材,还有老铁匠裹着胶布的手,对传统匠人很是敬畏。手艺人反复强调的是“传承下去”。如今机械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如何保留住手艺全靠手艺人一代代传,言传身教,师傅收学徒的方式。手把手教,效率不会高,一位师傅一生也未必能带出十来个学生。得其精髓的更是少,尤其现在还能安于传统的人越来越少了,有点儿担忧传统还能走多远,还会不会保持老味道。虽说还有年轻人在接力,例如里面唱评弹的90后,还有提线木偶剧团,但观众寥寥无几。快节奏的生活,懂得放慢脚步欣赏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没有市场需求也就没有了生产的动力,自然后继无人,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记得央视有一系列纪录片《手艺》,试图用影像记录下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上百集的节目,见识了各种手工艺人,生活现状都不算太好,除了一份对祖辈的敬畏,对家传的不舍,不知道还有什么信念是能让手艺人们一直坚持下去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后继无人。怎样对待传统,如何传承,才能给传统手工艺多留些发展空间,是值得深深思索的。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告诉你现状。也许在单纯记录的同时,培养消费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懂得欣赏的人多了,才有市场,只是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不代表受保护就能一直延续下来。在当下,一路更高更快更强更新的追求中,希望能不忘本,有机会就多支持下传统文化。出门旅游不只是看自然风光,也留心人文地理,哪怕是找找当地的传统手工小物件,也是不错的。还有一些职业是注定走向消亡的,例如最后一个驯猴人,由于“限演令”传统的驯兽艺人将来何去何从?这样的职业,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只能考虑变通。顺应时代改变,才能得以生存发展,消亡的是职业,而不是技艺。不变的是手艺,变的是实现方式,也许会是另一种传承。

管中窥豹《中国人的一天》

管中窥豹《中国人的一天》这本《中国人的一天》和《活着 见证》都是腾讯图片板块的两个栏目,现在都集结成书了,和《活着》相比,这一本虽然不是铜版纸,没那么精美,但是从内容上看,一点都不逊色。什么最能够代表中国,是上海的摩天大楼吗?是北京的立交桥和地铁吗?那仅仅是中国的一部分,一小部分,虽然中国现在的百万富翁人数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很多大国的总人数,但是在中国更多的老百姓们还是为了生活,甚至说是为了生存而忙碌和奔波。他们在摄影师门的镜头下,留下了一瞬,汇集成了这“中国人的一天”,这是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一天,他们几乎都是草根,但是他们依然有自己的梦想和渴望。他们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中国人。这里有老兵,有造船工,有排爆手,有的是小演员,有的是爆米花大叔,有的是网络写手,有的是牧马人,有的是驯兽师,有的是骑兵,有的是教师……他们在中国的舞台上每天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自己的困恼,有自己的快乐,照片让他们的瞬间凝固了下来,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职业,那么多工作,还有那么多生活的方式,有那么多不一样的生活。当然在为自己的生活烦恼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有人没有双手,每天靠两只脚来炒菜做饭,,还有人没时间接送孩子,开公交车的时候,带着孩子在车上面,还有那么多非典幸存者,被我们所遗忘,还有九岁的孩子就开始操持家务,照顾瘫痪和精神不好的父亲和母亲……当你感觉生活快要窒息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有人在不断的挑战,去和命运抗争,去寻找着自己的梦想,他们在跑酷,他们在歌唱,他们在练体操,在连杂记,他们在表演,他们在运动场上拼搏……《中国人的一天》就好像是一个中国的切面,让时间停止一下,让我们看看别人都在忙些什么。看过了以后,你会感觉苦辣酸甜,各种滋味都有,生活就是这么复杂,不过你会感觉到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到什么环境中,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在“中国人的一天”中,我除了看到他们的生存的艰辛外,也看到了他们,看到了这个伟大的国家的希望。

中国人的一天

关注,是一种力量。从看柴静的看见开始,我渐渐开始会关注别人真实的生活,第一次带着不是打趣不是攀比的心情,从照片里文字里,但求了解认识而已。从腾讯新闻退出中国人的一天以及活着的图片集,就有多多少少的关注,正是它的真实性让我决定买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张九零后殡葬师笔直地静静地站在举行葬礼的礼堂外的图片,她说,因为职业的原因每天能见证许多生离死别,虽然有时候也会麻木,但更多时候收获的是感动。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到了四十岁中年时,你会惶恐地发现,你除了家人一无所有。看着她仔细地整理葬礼礼堂的照片,一下特别感动,因为不想让逝者的家属感到遗憾,不想让逝者的最后一程走得不安心,这种出于职业的细心和出于人性的善良的感情,是可贵的。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感触较深的是文化传承的部分,不断更新的数据,也许中国现在发展得太快,许多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瓶颈,这不仅与保护措施不够有关,也有现代人就业观有关,这是矛盾也是悲哀。我敬佩每一个用力活着的人。我们终将浑然不分,就像水溶于水中。推荐。

生活在别处

每天下班时我都会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踏上回家的路,有时候是打车,有时候是坐通勤车,有时候是坐地铁然后倒车,更多的时候是步行。步行7.2公里,或者更多,穿梭在尘土飞扬的大街上,看周围的人行色匆匆;穿过喧嚣的菜市场,看商贩和顾客们吵闹不休;跨过钢筋水泥的立交桥,看钢铁洪流里的疲惫不堪;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慢慢发酵,从他们一个疲倦的眼神中勾勒出他每天的生活,我穿梭在这些不同的日子里,仿佛自己日复一日的平淡就渐渐远去,生活在别处,在别处我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好奇而又平凡的。当生活将我们的日子越发牢固的紧攥在手中时,我们开始越发渴望找到自己的解脱。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生活,以平民的视角刻下时光的流淌,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一天》这个栏目的本意。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将我们每个人分割在自己的空间里,于是我们变成了候鸟,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只期待在日落时能收拢一天的疲惫,默默的等待着下一个明天。所谓世界,原本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眼中的一千个样子。我们无法定义别人眼中的世界,于是有憧憬、有分歧、有彷徨、有悲伤、有喜悦、有愤怒,我们望着这世界不知所措,这世界却对我们无动于衷。感谢互联网,借助于万千网友的眼睛和他们手中的相机我们得以看到那些别处的生活。中国人的一天用简单的一组照片与寥寥几句背景向我们勾勒出一个新的世界。每一组照片背后都是一种可能性,一种生存于别处的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匠人手中纤巧的工艺,看到百工锤下炽热的梦想,看到弱势者孤独而脆弱的身影,看到追梦人热烈而执着的梦想。我们知道了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可能,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人过着自己梦想中的抑或连想都未曾想过的生活。数万陌生的网友将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搬到网上,看着他们的一天,我们得以触摸到这个世界更加鲜活的一面。或许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照片缺乏震撼人心的张力,缺乏抓住眼球的表现力,但是当无数张照片汇聚到一起时,却没有什么能够比这个更加震撼。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我们作为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在时光的洪流中随波逐流,透过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幸福与期待、悲伤与孤独、梦想与汗水、爱情与温暖,更多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的记忆。

寻常巷陌

如果你和我一样,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历经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并不冷门的岗位,那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你竟几乎没有关注过,甚至没有幻想过任何一种类似的生活。我曾看过一部美剧lost(迷失),讲的是一架飞机失事后,乘客被困在孤岛上,随着故事的发展,这里面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着电影一般戏剧化的出身和身世。我和朋友聊起这部剧时笑谈:像我们这样“没有故事的男同学”,根本没有活在那个孤岛上的资格。而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很多人,都可以在lost里“活下去”。当然,他们没有剧中人物的故事那样戏剧化,但他们的生活都比你我要特殊。当一个人的生活被很多人看来很新奇,甚至不可理解时,我们到底还能不能称之为平凡?我猜想,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分为两类。一类是“代入型”,也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评价他人的生活。他们也许会庆幸自己并非书中的人物,也许会遗憾自己没有过上他们的生活,甚至会感到深深的同情和疑惑。另一类是“感受型”,他们会在每个故事里与主人公共同呼吸,感受他们的梦想与无奈,触摸他们每一天生命的厚重,但翻页之后,就如过眼云烟。无论你是哪一种,请不要抱着攫取生活哲学的目的阅读。在每个人的生活里,自己都是唯一的主宰。你与所有人一样,都是一根线条而已,他们的生活也许比你特殊,但并不比你更伟大。而真正伟大的,是这无数的线条拼凑出来的生活的图案。这个图案正渗透在此书里,描绘着寻常巷陌里的风云振作。

众生千百相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经常在腾讯图片看中国人的一天专题。每天一个人物,不分性别,不论职业,简单讲述一个人生活中的普通一天。在当时就很喜欢这样的风格,有点类似讲故事,却比故事更好看。每张图片配上几段简单的话,让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眼前的这个人。有时候碰到喜欢的我会收藏保存起来,也会给身边的同事朋友分享,我觉得这样的形式非常有意义。这是腾讯图片联合出版社出的第二本有关中国人的一天专题书,简单的封面设计,没有太多的花哨。但是书拿在手中很有质感,它的一切精华都在内容上。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跟随着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临时“体验”了一遍他们的生活。人生百态,社会万象,每一个群体背后都呈现着不一样的故事。这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环环相扣,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其实,书中写的最多的都是一些小人物,透过他们的视角,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也多去关心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当然,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思考。像孤独相伴这一部分中,写了很多特殊人群的故事,有非典幸存者,有残疾者,有自闭症者,也有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英雄。 他们大多过着孤独的生活,缺少关爱,这些人群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如果不是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没有多少目光会停留在他们身上,他们真的太需要我们给与关爱,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书中也讲了很多的手艺人,他们始终坚持的那份传统,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经失传了。像赛戏打鼓的人,编竹椅的人,捏泥狗的人,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无奈。等这一辈人离我们而去时,随着他们一同消失的还有几百年的文化传统,多少年之后,我们能够缅怀的只是一张老照片而已。不仅仅是这书中的99个人,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停下脚步给与关注。在这个飞速前进的社会里,不要让陌生和冷漠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阻碍。文/颜先生

一日

我们能否了解别人的生活?个人觉得很难。十多岁时很厌恶逃避计划生育躲在我家待产的亲戚姐姐,同姆妈说,为什么要生儿子?女儿不好么?生那么多养不出来有什么用?姆妈说,你不在农村过活,不理解这些的。农村里没有儿子那就是绝户,女儿不顶事的。可是姆妈,你也是农村来的,四个兄弟姐妹唯独你读了大学!你以为呢,外公当年不让我升学,说读书可以,学费自己挣,你大舅舅说妹妹你去读,学费我来帮你弄。我每天上下学拼了命去挣钱养家,就为了上哪几个小时的学。年少的时候这样的对话此起彼伏。我依然不理解亲戚姐姐为啥不抗争,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并非只有那一个带在身边的女儿,还有好几个女儿散落在外婆家、舅舅家。深入了解别人的生活是当自己成为了医生以后。面对无数的病人诉说她的焦虑和苦恼。我在询问病史的时候,经常出神地想,这个人原来从四川到云南又曾经去过湘西啊,那么这样的迁徙会给他的身体留下什么痕迹呢?两个东北大插队的知青,至今回到北京都是大嗓门。昨儿来复诊的一个老病人,是四川人,跟老友一样跟我打招呼,我退休啦,我去江西去帮朋友做财务总监。而我知道他之前的职业并非财务。此书可与《活着。 见证》一书参看,一横一纵。中国人的一天里集结了无数我想不到的人和生活,比如弓人,比如赛戏的鼓手,有些确是我耳熟能详的人们,比如乡村医生,比如护士,又比如一些演员的生活。有些是早已进入公众视野的,而更多的恐怕还是首次为人们所关注。了解别人的生活,从而理解他们的生活,才可能知道更多表象后面的真实,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的下断语,这样才有可能架构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巴别塔。那么到现在,我自然能够理解当年亲戚姐姐的无奈,以及一些病人夜寐不能的半夜游荡了。然而理解,往往仅仅是融入这个世界的第一步而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匆忙在世界的脚步啊,何时能缓一下,努力的生活呀,不想太多,有梦就足够了吗,每一个日子的平凡啊,其实也感动的呀,有梦就足够了呀。嘿呀,慢慢爬,要让他很幸福呀,春秋冬夏,风吹雨打,笑容依然在脸颊,嘿呀,往上爬,梦在招手啊,每一句话,都会融化,美丽的中国花,满天涯。”这是两年前贵州水森林音乐工作室为《中国人的一天》谱写的主题歌《美丽中国花》。作者松洋跟我说:“写这首歌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正在路上,抱着自己所有的家当,向着那个心中的期盼,艰难奋进,一点点点,一点点点;不经意间,我们构筑了‘中国人的一天’的其中一个画面。”每个人都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台前也有幕后。台前的得失与成败,幕后的辛酸与汗水,都是人生。《中国人的一天》用一种很好的方式讲述着最平凡的中国人的故事,尽可能地将幕后的人生展现出来。镜头记录下的生活,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苦涩,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那些记载在胶片上的人物,都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表情,也有着某个行业特有的标志。仅仅一组图片,就能够鲜活地将一个人的生活细节记录下来。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渠道来告诉人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某个人正发生着怎样的故事,也需要这样一种方式,让每天努力活着的人们被这个世界记住。《中国人的一天》作为忠实记录当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真实现状的作品集,必将体现出其独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主编 李昕樾

从一天中看百味人生

我上网每天要去登陆qq邮箱查邮件。在打开腾讯首页的时候,看过几次首页的图片新闻,觉得不错,后来就偶尔看,再后来就经常看,留心到这个栏目叫《中国人的一天》。很高兴看到这个栏目结集而成的新书。这本书给我有惊喜,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图书无法像网站一样,每一个展现的中国人一天能得到几张十几张的照片的展现,毕竟纸质书籍不能无限厚下去。有的仅仅精选了一张照片,太少太少,通过下面的简短的文字介绍也无法深入了解。就当是一个引子好了,真正感兴趣的话,现在上网也方便,去搜搜就行了,这样想想我也就释然了。每个人的生活是一个圈子。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小,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有的人更愿意去结交人,或者更愿意看看走走,就能扩大自己的圈子。像我,圈子封闭,特别狭小。跟发小、以前的同学碰上了都不知说什么啦。我都不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我忽然觉得看中国人的一天,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这个人或者这种人,他们一天的工作或者生活的状态。即使不能深入了解,有个肤浅的认识也好。不少手艺人处于大众并不熟悉的远方。他们的精雕细琢、专心致志、匠心独运让人叹服。静下心来欣赏一张图片,看一幅图,有时是一张手,屏住呼吸,仿佛你就在他身边。他们工作的场面也许你闻所未闻,自然他们的艰辛、苦乐你也未知。附带的文字对图片有说明,也有拓展介绍。有心的人可能会想特意去看看这些手艺人是如何工作的,有的人可能是看到手艺人的劳作,然后被吸引了,认真看。这本书让我们开阔眼界,了解百样人生。除了传统手艺人,现代社会,早就不止360行了,许多行当对我们读者来说神神秘秘。还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生。他们,他们的生活,或让我感动,或让我叹息,或让我惊讶……不一而足,各种滋味。定格的图片,大幅的图片——整页或者2页,有一种震撼感。有时会忘掉,就觉得这些照片充满了真实感。也有时回想,这照片拍的真好啊。每个人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生活。看别人的一天,想我们自己的一天,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俯拾皆人生

每次看到这样记录真实生活的图片故事,我都觉得厚重无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身处在一个喧嚣浮躁的大背景中,目光所及之处也多是宏大的事件,小人物就像是一道幕布,隐匿在后面,他们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就这样消融于无形无迹间,然而,小人物的故事自有他们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面,因而当我们关注起身边的平淡无奇时,反而更容易受到震撼。《中国人的一天》就是对这些平凡和细节的记录,从这些图片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芸芸众生迥然不同的日常生活,他们有的人坚守着薪火相传,却日渐式微的传统技艺,有的人在最艰苦的行当中奋力求生,镜头也推向了那些被生活重击后的人们的生活样貌,并记录下了他们追求梦想的艰辛道路。我喜欢这些照片,看得出有些照片经过了相当精心的设计,但却无碍真实性,因为这些图片都是从最大程度上力求还原人的生存状态,它们和文字一起勾画出小人物的生命轨迹。与《活着•见证》带来的痛心感受不同的是,这本书勾起的更多是我的敬意与尊重,生命无常,但熠熠生辉的是坚持。这种坚持没有悲剧英雄主义的色彩,也没有千钧一发之际的紧迫感,它融于生活点滴之间,化于细水长流的汨汨中,因为生活再是繁花似锦,终要归于平淡,但正因如此,不改初衷的坚持才唤起了人内心深处最深挚的感动。对于那些手握独门技艺的匠人来说,他们的坚持是寂寞的,他们一面努力将手上的传统发扬光大,另一面又不免无奈地看到这门技艺后继无人,走向末路。竹雕、赛戏、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瑶浴、泥哨,这些具有传承价值的艺术文化因为这份坚持大放异彩。而对于那些工种并不那么特殊的人来说,这种坚定也并没有显得那么容易,排爆手是在针线的细小空间中走在生命的钢丝绳上,渔民、牧马人、养蜂人、挖藕工,这些人的专注力投注到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生物中,在不断的变化里日复一日地坚持。俯拾皆人生,这99个故事里,收集的都是大时代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记录着他们的平凡日常、生老病死。我喜欢这样的书,当大事件和大人物留存青史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因为他们才是支撑起一个社会真正的支柱。

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总是忍不住一而再的提起杨德昌的电影《一一》,这不见得是最喜爱的电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时不时的翻出来看看,没有讲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平凡得就像身边的你我,还记得第一次看《一一》的时候是在宿舍里,当时婷婷掏出钥匙开门的时候甚至有一刻下意识抬头的朝着门口看去,婷婷打开的是我的门,这种感觉真切得让人措手不及。看《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这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又来了。生存与理想,放置在大的环境更迭下愈发焦虑,改变,解构,重组,对生活的追求奋勇前进。新生·传统、迁徙·留守,新式木艺与传承的铁艺;牙医与赤脚苗医;金头盔与老兵;cosplay与评弹演员;鬼屋人员与女入殓师,钢琴小才子与留守女孩……暗暗的为这样的安排赞叹,变革在促进事物的新生,新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变革,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再来定义生活,定义生命的意义,定义幸福的概念,再从中窥探变与不变。鲁豫在序言中讲到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周而复始重复着并不满意的生活,一个是周而复始重复着平静生活,而命题是平凡的人生有意义吗?那个不愿意谈前程,不愿意谈时代变更的人不过是心有不甘的愤懑罢了,而那个日子一天天过去,尽可能的快乐生活着的也不见得有思虑过生活意义的本身。在时间的大转轮下,疆域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太多的不同,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条定律是适者生存。将木艺做成生活品质的M·Y·Lab工作室,90后农民工的新姿态,废墟上的手风琴手,守村老人,在新与旧的依存当中窥探到的千差万别,人生百态。适应了,结束与开始的相伴相行,自然会生活得更好。书中全力用客观的视角来走进或平淡或光鲜的真实生活,从各行各业去阐述这个流动的社会,想要远离没落带来的荒凉与呻吟,兴许是心境的不平和,通读下来竟还是无端的难受起来。好像真的挺没有意思的,人生在世,周而复始,再来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也不会有更大的不同。忽地讨厌起当下的快节奏与高效率,不变顾全不了生存,变也不见得会更好。真如腾讯总编所言:我们都想活得有尊严,生命的尊严从哪里来?只能来自自己。时常慰劳自己,偶尔放纵自己,不妨崇拜自己。

过好每一天

中国人口众多,从事着各行各业,大多数人为了养家糊口从事着普通的职业,但也有一部分人身上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疾病、心理等原因从事着鲜为人知的行业;也有一些人生命力顽强,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强地生活着;也有些人他们虽然是“草根”却执着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这些人的生活被《中国人的一天》记录着。这两天我们收拾东西,孩子翻看我们的照片,一个个指认是谁谁谁,有我和孩子爸爸认识时候拍的照片,也有我怀孕快要生产的照片,孩子都很感兴趣,我就告诉他照片是在哪儿拍的,有什么背景,发生了什么事情……突然发现这种图片式的讲述很好,有带入感。而《中国人的一天》是图文并茂式的讲述就是如此,而且里面的图片全是高质量的好片子,尤其看第一部分《手艺•传承》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手艺”,在镜头之下,焕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魅力,无论是敦煌画师、织云锦者、弓人还是其他艺人,他们不仅传承着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技艺,更是生活中普通却不平凡的人,因为传承的缘故,更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在《百工•众生》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了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生百态,他们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他们有从事特殊行业的美女飞机员、核电站技术人员;也有明星姚明、林丹的特殊生活体验,有央视新闻人的幕后故事,更有渔民、网络作家、酒吧驻唱、狱警、清淤工等这些普通职业人的各种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图片,图片展示的虽然是生活的某个片段,但在《中国人的一天》中采用的图片都是浓缩的、韵味十足的。让我更为震撼的还数《孤独•相伴》和《我执•追梦》这两个部分,《孤独•相伴》让我们了解了一些特殊群体的“悲喜”故事,他们中有非典幸存者,却终日与疾病相伴;有身体残疾的人活出了生命的韧性和精彩;有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老夫妻……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或坚强或隐忍的故事。《我执•追梦》更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有自己的小梦想,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无法实现或者可笑,但他们却不以为然或者目标坚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着。作为普通人的一员,我们唯有好好过好每一天。

那些用力生活的人们

《中国人的一天》所做的,不过是把活生生的生活本身摊开在大家的面前,但生活本身已有足够打动读者的力量。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腾讯新闻的《中国人的一天》这一栏目,只记得平凡的日子里,平凡的主角们带给我的平凡感动。从我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说,我不懂什么社会和历史价值,我只看到或陌生或熟悉的故事和人生,以及那些用力生活着的人们。《中国人的一天》一书脱胎于这个栏目,也可以说是采撷了这一栏目的精华。此书将这些图片故事按题材分为四个部分:《手艺•传承》关注的是日渐式微的传统生活方式或手艺,它们有的在焕发新的生机,而有的已难以为继、濒临消失;《百工•众生》里,无论穷富、不分贵贱,不管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抑或街头的爆米花大叔,每一个人都只是为自己的生活而付出努力的人;《孤独•相伴》记录的是那些有人相伴的温暖和孑然前行的孤独,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那个人;而《我执•追梦》关乎那些执着地追逐梦想的人。其实,这本书的99个故事里,哪一个人不是追梦者?尽管“梦想”两个字已经被唱歌真人秀选手用滥,但是平凡的走工族、清淤工们有更贴切实际的用劳动换取财富的梦想。《中国人的一天》里记录下的浮光掠影告诉我们,不管青春或年老,孤独或彷徨,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是这样平凡但用力地生活过。因为这样努力生活过,所以我们面对生活才感到坦然,才不会在生活中变得麻木甚至被生活踩在脚下。用力生活的人,我从来不觉得他们是loser。相反,他们才是赢家,是真正值得被尊重的人。记得纪录片《浮生一日》里最后出场的是一个在星期六加了一天班的女孩,大概是坐在午夜的出租车里,外面雷雨交加。她说她这一整天是怎样期待能发生一些了不起的、值得感激这一天的事,向世人证明平凡人的平凡一天也会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但是真相是好事不常有,这一天仍旧不值一提,她还是那个平凡、无趣、没有存在感的女孩。但顿了顿之后,她说,她仿佛感觉有什么发生了改变。影片到此为止,无需多说,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改变了。生活殊不易,且活且努力。

关注,是一种力量!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光鲜行业背后的艰辛与痛苦;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底层人迸发的快乐;在这里,所有的梦想和职业都得到尊重;在这里,请为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鼓掌。或许有人会说,这里缺乏客观,有的镜头是进过精心设计的。的确,但每一个设计的镜头都是为了更好地叙事,更真实地呈现。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表达摄影师所思辨和认知的生活的原貌。——书内摘这是同名栏目继2013版之后的第二本付梓成书,从某方面而言这样“图说天下”的形式,说是书感觉倒更像是杂志书多点。从摄影作品,到文字内容,再到外在的装帧设计都无可挑剔。毕竟,中信的书做的一贯不错。能舍得请人做设计,舍得给书投入成本,当然这些都不妨碍出版社转嫁成本到读者身上,出版社没考虑过薄利多销的样子,根本不会降低单册的利润收入预期。反正书总是有人买的,这样的书你有需要,要么借要么掏钱买,别无二法。纹理清晰可见的皮肤上凝固的汗珠,在黑白分明的图片上是如此的令人震撼。其实,我对于摄影作品所知甚少,并无法从专业技巧的角度进行评估。但个人感觉,黑白图片的确是要比彩色的更有冲击力,虽然相较之下彩色的也更富有生命力。坦白讲,全书甲乙丙丁四部分,我更钟爱前两者,毕竟如果想要看那些沉重主题的东西,直接开电视看社会纪实新闻就好了。不是我缺乏同情心,我承认那些反应社会阴暗现实,代弱势群体发出声响的报道的确是必须的,但实在是时下有些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卖苦情以至于到了泛滥的地步。相对之下,这种蓬勃生机的,积极的正能量倒是更少见得多了。其实,人不都是这样的喜新厌旧吗!若是满目都是这种正能量,许我又要先内容过于“正能量”,太亮了、倒有点假了,政治正确可算是一床锦被将那些不够美好的真相都给遮盖过去了。媒体人缺乏自己的独立意识,只知道随波逐流,一窝蜂的烧热饭,不愿意去炒冷灶的话,天长日久下来新闻的公信度自然就没了。好吧,这都扯远了,还是说回书的本身吧。这是一部安静的书,虽然同样是社会纪实的内容,但和《冰点特稿》之类的书比起来,主题也欢快得多。光影交错间记录叙述的是那些温情满溢的故事,在色彩鲜明的图片中跃动的生命力,令人不禁感叹,真好!那些摄影作品与文字介绍,让年轻人在浮躁的都市生活中沉静下来,尽可能挖掘人心里的真善美,令人忍不住想要追求一些最质朴的感情。开篇的甲部【手艺·传承】最赞,任何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人单纯的喜爱,但是在这个金钱社会,你只有单纯的喜爱也是无法坚持下去的,这篇中的人物故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因为没有‘钱途’,缺乏‘钱景’,所以被冷落、被忽视,甚至是慢慢的在消亡……“当我们被光怪陆离的城市文化所迷醉时,那些质朴的,曾经喂养过我们童年,影响过我们思想根基的烟火生计、民俗文化,却不知何处安身了。”貌似也是自这本书里看到的,说摄影师的镜头就是他的良心,我想不独是摄影师,只要你作为记录者,对摄影的人来说、镜头就是他的良心。你拍摄的是,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按下快门的?是为了炫技,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为了记录,想要真正的留下些什么?一个真正有职业操守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走进生活,记录时代,推动社会进步!就像书末结语中说的那样,“在这个伟大时代中,每个小小的个体,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困惑和彷徨,看到了温暖和幸福,看到了亲情和友爱,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中国人的一天》,为这个社会留下了丰富的个体记忆,正是这些个体记忆,构筑了当代社会的完整形象。”

浮生一日 蜉蝣一世

纪录片《多瑙河-欧洲的亚马孙》中有这样一个壮观的场景:成千上万只刚刚蜕变成成虫的蜉蝣飞悬在多瑙河上“婚飞”,而雄蜉蝣交配完成后就死去,雌蜉蝣也会在黎明前结束生命。它们就这样完成了一生,蜕变、繁殖、死亡。如果能这样忙碌、紧凑、激烈而辉煌地过完一世,足以瞑目。书中那位老北京吆喝迷我认识,和他聊过天。一把年纪的人,脑袋已经不很灵光,但对“吆喝”这项事业充满激情,开口不打草稿就给你来上一段,跟郭德刚唱的一样好听,唱完就自己张罗着讲唱的是什么,郎家园的枣儿、南市场的西瓜、北市场小黄鱼.....都是人老人家的记忆。问他,每天这样扯嗓子会很累吧?他撇嘴:一吆喝,这精神,就亢奋,哪觉着累。然后就开始计算几点几点要去哪儿跟哪位老人交班,思想一刻不得空闲。如果把他的一世凝结成一天,似乎够了。书中还记录着另许多人,也这样每天按步就班的忙碌着,翻动书页就像看到多瑙河面上那个壮观的景象,无数人交织穿梭,喜怒哀乐,像一田田结实而饱满的麦穗,有份量,沉甸甸。把一天作一世,每天都够劲道。味道好极了!


 中国人的一天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