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9-8
ISBN:9787533942663
作者:荞麦
页数:216页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42页

有时候就是这样,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奔着自己的命运而去。
死者不是突然离开的。在葬礼上痛哭只是一个开始,人们在以后生活的某个偶然场景里会再次想起他们,然后这种想起会越来越少乃至最终不见。死者是慢慢地,慢慢地转过身去,最终消失在记忆里。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37页 - 局外人

叠完的金元宝,都拿出去放在门口的缸里烧掉。叠一个小时,烧掉也就几分钟。跟人生一模一样。
哈哈,是呢,费尽心思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但至少经历过。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50页 -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明知道什么事情或许是对的,但无奈就是做不来,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好像也不清不楚。这持续的迷茫,还有无能为力,甚至都不是“作”,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欲望,更不是头脑不清醒......“一种消极的自觉性”,这样表述大概比较准确。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页 -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书籍收到了,签名版珍藏版,需要慢慢体会,一起学习。
拿到书的时候,我稍微愣了一下,虽然印着书名的塑料硬书皮是青春系的透明浅粉,里面的封面照倒是幽深的黑,是一片海。这跟我不久前策划的一个黑色系陶艺展有相似之处,海报设计我们当时选了一张图,把黑色陶盘的肌理放大,那些蜿蜒迂回的黑色褶皱曲线,放大后如山峦起伏,晦暗不明,引人想象。索性把粉色那层皮拿走,黑色更凸显,这本书叫《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多年来我一直延续着糟糕的生活习惯,难以对一件事全神贯注,比如一边开着电脑看设计网站上的新闻,一边看书。看这本书的情况也是如此,意思是说,我并没有很“专心”地读它。好在我自有理由,翻开每一页,里面的种种境遇分外熟悉,这不就是我们共同经历过、正在进行着的人生,劈面而来,仓促琐碎。也因如此,当它们沿着作者记忆的轨迹被一一捕捉,还原展开到我眼前,我并不需要全神贯注——从个人记忆延展到群体记忆,再落实到作为信号接收器的我身上,这些,那些,信手翻过,都在眼前。
一个80后女作家,写了少年、青春、长大成年的种种人生经历,荞麦笔下的自己,所经历并观察的世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直到此时,是她从少年过度到30+人生的概述。开篇的“不够美小姐”独白(也好,也预示了这个姑娘走进青春期的步速跟普通人大致相当),青春期跟着是高中时代、大学以及进入工作,这些人生章节跟随着大时代的演进,每个节点里都暗合着时代变革的身影:高中毕业见证了书信时代的衰亡,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等沟通方式的兴起;大学毕业与SARS不期相遇;也同时见证着经济发展下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弥合;毕业十年后同学相见,不同境遇下人物面貌性情的变化……
我们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经历的时代写下注脚,这个注脚常不为人注意。作为书写者的同时,青春期的懵懂、青涩一路也演进到了直面中年的种种心理变化,假如个体的成长路线与整个社会设定的大多数并不一样,如果在30+的年纪也还并没有完成结婚生子、扬名获利等等普世价值观里的圆满或是成就,如果依然还有自己的坚持、疑问、不妥协,并希望在现实的缝隙里胸腔依旧能照进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些似乎就对应了荞麦在文字里常提到的状态:“迎着虚空而上”。
她跟自我的成长经历对话,跟外部环境对话,这个外部环境,从家庭到工作、旅游之处,然后继续上行,她找到创作路上的同行者,进而她舍弃了同时代伙伴们,走进历史,进入那些文坛巨匠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里的师长们对话。这一路走过,是四个大章节的脉络,上下求索,左右溯游,在一片苍茫黑色海域里,我想知道,这一路下来,她是否定住了自己?
荞麦的用词简便,是读者容易看下去的一路风格。这本书里,我更喜欢她的局外人视角,对她以这个视角记录的两次死亡印象尤为深刻。死亡第一次出场,是少年时罹患白血病同学的夭亡,作为间接见证人的她,甚至并没有去见医院里的同学最后一面,死亡的凶猛停留在医院,记忆还保留着那位男同学未患病前的样貌,死亡就这样语焉不详与青春擦肩而过,可是它依然蛰伏在黑暗里,寻找伺机反扑的机会。
荞麦第二次与死亡会面,是爱人的家人离去,这一次旁观者的笔墨落实在爱人陡失亲人的痛苦,以及陪伴爱人回乡,早已融入都市生活的她,对农村殡丧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不习惯。没错,即便是亲密爱人,她也并不是痛苦的直接承担者,她真实地记录着人生途中面对的第二次死亡,以及两性亲密关系伴随着一方人生变化而迎来的考验,这一次,她离死亡的距离近了些。而她和我们心里都明白,这一路,还将注定无数次与它狭路相逢,直到生命的终点,
最后一章的节奏是平缓的,有一些明朗的调性,她开始试图拥抱一个群体——走进文字书写者的精神世界。她描述身边同行者的生活状态,讲述文坛巨匠们的生平起落,这回她无法隐藏自己的心绪,这里面有爱惜有叹服有伤感,包括一位同龄小说家爆红后,自己心态上的不适应也一一写来,是很好看的。
“黑暗或许无处不在,但至少不会再吓到我们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得不面对的黑暗时刻,只是我们的工作恰恰就是‘让它显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渐渐得以克服了惶恐和不安。”这种书写者的身份认定,是这本书里作者唯一一次对自我使命的正式确认。无可逃避的,能安身立命的,原来就是这个。
而我们,都需要心里始终有一把声音,来帮助面对度过自己的黑暗时刻。那种黑暗有时候过于强大,在它一浪一浪向你推进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定住自己。
【作者简历】
顾青,媒体人,策展人,专栏作者。曾在多本知名杂志《青年视觉VISION》、《家居廊Elle Decoration》担任重要职位,2011年至2014年创刊并担任上海本土原创设计艺术类杂志《创诣Grand Design》主编。2014年9月,担任上海本土高端生活方式类杂志《私家CIRCA》主编,完成杂志重大改版工作。2012-2014,连续三年担任上海时尚家居展设计区顾问,2014年担任Design Shanghai设计上海展会顾问,在挖掘和扶植本土年轻设计人才方面有突出贡献。2012年策划“将饮茶”五人茶器展,同年创立KAOLIN高岭陶艺平台,为中国陶艺发声;2013年策划新天地大型“创诣手工展”;2014年底策划“另一种色彩”陶瓷联展;2015年策划“将饮茶——董全斌陶瓷茶器展”。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90页 - 文艺工作者村上春树

2001年,《纽约时报》记者就“9.11”时间采访村上,村上认为这两个事件有共通之处:“如果你有疑问,总会有人提供答案。在某种意义上,只要你还相信,就会幸福。”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03页 - 疾病王国的零星公民

人们总是比较容易想象对方的快乐,却很难互相理解痛苦。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34页 - 为了告别的聚会

在这之前,大学曾经是改变人命运最多的场所。而差不多从我们这一批开始,大学失去了这种魔力。这十年里,因自身努力而变得富有(但也有限)的同学从事的都是跟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房地产公司,房地产网站,跑房地产广告的人。大学不如房地产改变命运。或者说个人的命运越来越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是时代最浓烈的缩影。
职业的理想早就丧失了,命运却还没有展示太大的威力。再等十年,我们可能才看得清楚命运的轮廓。现在我们言笑晏晏,意识到自己是被很多无奈和平庸所包围的一代,却表现出一种集体性的不焦虑。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98页

我已经丧失了交际技巧。人跟人之间,谈得来就是谈得来。刚开始去北京的时候,很多场合觉得有必要把互相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一些,所以很努力,笑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脸部是僵硬的。现在我已经全部放弃了,能处就处吧,不能处就算了。
我大学时是一个很反叛的人,当时有些名家来学校做讲座什么的,我还特别瞧不起别人,觉得他们都很蠢。现在我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不管它是好还是坏,第一反应是去找它的优点:再烂的书、再差的电影都会有一两个闪光点的。形成这种习惯之后,我觉得自己也随之变好了。
(边说边把鞋和袜子都脱了)有一次我跟王家卫导演吃饭,我坐的椅子腿有点问题,忽然晃了一下,他立刻伸出手护住我。像老沈,沈浩波,他既是一个商人,又是一个诗人。白天做生意累得要死要活,晚上回家还要写诗歌评论。人永远都是矛盾的两面体,但他的矛盾比较突出:他既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同时又白痴兮兮的。张一白也是,他工作上对每个细节的精明程度你完全能够感受到,但生活中也是傻呵呵的。所以这两年我就发现,成功者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他对身边人、对朋友的那种好,是完全真诚的。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69页 - 关于工作的脑洞很大的无限循环讨论

即使不是最可怕的,至少也是最普遍的:工作是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不自由的原因。打卡机是世界上最惨绝人寰的发明。同事中只有1%是可爱的。领导就不用谈了。说到工作内容,80%的工作内容都是重复而且没有意义的,剩下的20%即使有意义也跟你无关。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6页

海明威有篇很短的小说,叫做《在异乡》。里面的老少校怒气冲冲地说道:“即便一个男人注定要失去一切,也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去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落到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些无法丧失的东西。”
我想,女人也一样。我们应该去寻找无法丧失的东西。而最容易丧失的,莫过于容貌了。
等我不再需要美丽的时候,我却变得比年轻时候好看一点了。人生有各种选择,以下选择却非常吊诡而常见:一些美丽的女孩子不再美丽了,一些普通的女孩子却顺眼起来。然而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岁月几乎重塑了我们的容颜,而我们则重塑了自己。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p12-14 - p12-14

不断不断地告别,却都以为还会再见。/我们暂时拥有,随后失去。—时间所有的相聚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99页 - 张嘉佳:自从你离开了南京

以前跟朋友很好的话,如果他跟其他人也很好,我还会吃醋。现在我对友谊就没有什么独占欲了。以前觉得朋友要很忠诚,刀山火海一起闯。现在朋友坐在这里,我对他不会再有任何要求。只要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放松,有的聊就行。不过如果真的发生什么事情,陪在身边的还是这些朋友。
我现在觉得:没有“来日方长”,只有“一去不返”。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48页 -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进入三十岁以后,我已经不需要任何勉强,就自认为是一个失败者了,而且也看不出任何反败为胜的希望。从世俗(也就是我妈)的角度来说,我绝对能称得上惨败了:没有嫁给有钱男人,没有生小孩,没有钱,工作不是肥差也无任何晋升希望。
我们拒绝过或者错过的男人,过了三十岁以后无一例外地发财了;以前看上去不起眼的朋友们,也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中坚分子。有一天她跟开着宝马的高中男同学一起吃饭,谈论着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有点不敢相信大家一夜之间就变成完成不同阶级的人了。
“我啊,有时候很同情我爸妈。前几天亲戚们聚在一起夸自己家的小孩,我爸妈想了半天,说了一句:她刚跑完了十公里长跑。”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37页 - 为了告别的聚会

这天下午我在书店有个活动要参加,一个现在依然很瘦的男同学自告奋勇用他的电动车从地铁站送我去书店。在滚滚车流中我把手放在他的腰上,摸到他腰部一圈薄而结实的赘肉。就在那一刻,我一阵轻松,放下心来: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原来都在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99页

成功者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他对身边人、对朋友 的那种好,是完全真诚的。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9页

那年我才十八岁。今后我将收到更多的信,会有更多的人来爱我。当时我毫不怀疑这些:新生活即将开始,我会去更远的地方,过一种不可想象的生活。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被卡主的一代人 - 被卡主的一代人

早年大家如果不上班,还得纠结着要自己交公积金、养老保险....但前段时间有人算了算,缴养老金根本不划算,还不如现在花了,不缴也罢。但,“我们都缴了这么多年了......一旦不缴,岂不是前面的都浪费了?”这简直就是对80后的最好隐喻;遵守社会规则很多年了,忽然发现不遵守也可以,但都已经遵守这么多年了......“被卡主的一代人”。地理距离的封闭只是一部分,我们开始习惯封闭自己才是本质所在。我想起这似乎就是原先的目标,还住在主城区时,在咖啡店流连到无话可说,商场逛到百无聊赖,就在那个时候,我们曾经对生活作出决断——要学习待在家中,结束那种无休止的游荡状态、一种不知所谓的消耗、仅供观赏的表面生活。我们要潜入更真实的生活之中。
现在看来,我们似乎达到目的了:我们切断了与城市经济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很少在市区消费,而是沉浸在淘宝的世界里,我们仅限跟非常有限的也住在郊区的朋友来往......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正在退化,对人慢慢失去兴趣,总是走神,脸上动不动就呈现出一种寂静而放空的表情,交流最多的只有微信群。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好或者不好。就是这样,结束了一种虚构,进入另一种虚构;结束了一种虚无,进入另一种虚无。做一台合格的“过年机器人”。平时的每一天,我都感觉自我完整、目标清晰、价值观坚定,然而在春节这样力量强大的节日里,我只能派出那部分最温和和无知没有诉求的自己,把其他充满反抗的部分统统封存起来,伺机再聚。
每当这个时候,我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人生。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过年总是把我最不喜欢的人生展示给我看,让我清清楚楚,让我再次画出一条界限。如果说我平时还有点糊里糊涂,这个时候却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津津乐道的那些,我一样也不羡慕;而我在意的东西,他们也完全不理解。只是我们不必互相说服,只需和平度过。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95页

他希望她能展示温柔,就像她也希望他能这么做。但战争中没有人能真正抓住和平的机会。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41页 - 局外人

这几天我总是在想:葬礼到底是为何人而举行?死者是否真的能够领受到生者的心意?
其实,葬礼时为生者而举行。它用复杂的形式,强加的疲惫,让你抵抗死亡忽然降临带来的打击。它让亲属号哭几日,耗费掉所有的眼泪和伤心,之后得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而不使悲伤过分蔓延。葬礼是生者对自己的安慰。
死者不是突然离开的。在葬礼上痛哭只是一个开始,人们在以后生活的某个偶然场景里会再次想起他们,然后这种想起会越来越少乃至最终不见。死者是慢慢地,慢慢地转过身去,最终消失在记忆里。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37页 - 为了告别的聚会

我们拥抱、微笑,彼此什么都不谈论,不谈论这十年经历过怎么样幸福、快乐或者失落、 痛苦的时刻。我们不倾吐心事。我们举了举杯,但没有人醉,没有人哭,也没有感慨。所有想象中“毕业十年聚会”会出现的时刻,都没有出现。离自己的高中毕业还不到十年,也不敢想。当你意识到“十年”这个词儿的分量时,心底便有了对岁月的敬畏与无奈。
“十年后,我们都会很好”,这是我在QQ的唯一签名,也是我对过去的朋友同学以及自己唯一的祝福。岁月无情且荒芜,你我穿行其中,总要有些慰藉,才不至于让自己变得无情且荒芜。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6页 - 《“不够美小姐”的独白》

……从任何角度看来,我就是我。这一被肉体包裹的形体,将会衰败、变形,但“我”这个内在却只会更加凝练闪亮。我抱着这种信心,拥有了真正的自我。
我想,女人也一样我们应该去寻找无法丧失的东西。而最容易丧失的,莫过于容貌了。
等我不再需要美丽的时候,我却变得比年轻时候好看—点了。人生有各种选择,以下选择却非常吊诡而常见:一些美丽的女孩子不再美丽了,一些普通的女孩子却顺眼起来。然而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岁月几乎重塑了我们的容颜,而我们则重塑了自己。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90页 - 2/4 根本就没有人是幸福的

"多么美好的生活啊。"他想,就在这时,他忽然觉得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
他努力睁开眼睛辨识,然而眼前的一切都看不分明了;木质的家具、垂下来的吊灯、墙上的黑白摄影、干净得没有一丝尘埃的地板......都搅在一起了,变成了混沌的、没有意义的一切。
他冲进洗手间,抱着马桶猛烈的呕吐起来,他仿佛要把积攒了一晚上的什么东西,全部吐出来。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44页 - 《还在读古龙的那些年》

我想到她被困在那个小城,心想那里大概很难满足读古龙的女人。古龙的世界总是广阔到了极端的程度:大漠、海洋、 水底、天边……而现实中的远方却总是太像一个骗局。如果你走得足够远,大概也还是会发现,那里其实什么都没有。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31页 - 就像一道光

聚会之后,我们没有说要再联系这样的话,事实上,也没有再联系。
只有一张大合影,我们俩都背对着镜头。一开始我看错了,还以为有个背影是我自己,结果发现是她。
我们都穿着蓝色T恤,短发,从背后看起来,简直一模一样。
这么多年了。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50页 - 《因为你无法战胜一个梦幻》

时间那么强大,毁灭了国家、派别、招式,曾经伟大的大侠们死去,新的侠士诞生,包括新的感情、新的恩怨。而这两个人,却因为在时间长河中的不退不让,以卵击石,而在一切的消逝中得以幸存。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48页

时间不能抹去、不能消解的东西最感人。人对抗时间的时候最动人。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21页 - 那天下午我在旧居烧信

作家阿乙在一封写给 “实体存在的人”的信中,最后说道:有一天,我不识字的妈妈翻出来看见了——我很奇怪她怎么就知道这是情书的——她说:“将这些信烧了吧,免得以后女子看见不好。”我便将所有写给你的信烧了。烧的时候感叹号四溅,我感到痛惜,心想以后你要是回头找我,我如何提供这么多年还在爱你的证据啊。
多年之前,被未来蛊惑的我没有能想到这些:我们该如何给未来的自己提供证据,证明你曾这样被爱过,或者爱过别人?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03页 - 疾病王国的零星公民

人们总是比较容易想象对方的快乐,却很难理解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痛苦都有着平等的成分。
标题起的很好,疾病王国的零星公民。
零星公民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不属于疾病王国的大多数,却很难理解这种痛苦。
医生也好,家人也好。
可悲的是,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些人的安慰,而安慰却常常捉襟见肘。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页 - P7不够美小姐的独白

我们正是“得不到”和“有所得”之间,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76页

如果有一个角色最能反映作者的内心,我觉得毛姆的内心就是一个朱莉娅:狡猾、任性、风骚,自恃才华,对世俗充满着骨子里的不屑和表面上的尊重。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86页

她对他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过于抵触,以至于急着投身一种普通的生活。而为了抵抗这种普通,他做了多大的努力啊。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34页

在这之前,大学曾经是改变人命运最多的场所。而差不多从我们这一批开始,大学失去了这种魔力。这十年里,因自身努力而变得富有(但也有限)的同学从事的都是跟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房地产公司、房地产网站、跑房地产广告的人。大学不如房地产改变命运。或者说个人的命运越来越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是时代最浓烈的缩影。
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些巨大的变化,但每个人竟然都没有怎么变:有几个女生变美了,仅此而已;男生也并没有变胖。好像这十年,时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带来了很多的小孩。几乎每个人都生了小孩,除了我,还有另一个单身的女生,索性去法国游学了。大大小小的小孩在包间里跑来跑去,很快玩成一片,一度打起架来,后来又和好了。除了谈论小孩之外,大家不停地说:“要多组织这样的聚会,至少南京的同学应该经常聚起来。”每个人都附和,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假的。大家拼命合影。
这十年里,如果回头去看,我关于人生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同时又跟我相称。就在前一天,因为雅虎邮箱要消失,我整理邮箱时竟然翻到十年前那个劝我去上海的老师发给我的邮件,他说:“我知道想让你下定最后的决心很难,但以我职业生涯的经验,原来与我程度差不多的人,现在大多数还在一些小媒体混日子,意气消沉,他们少的就是关键时刻,迈出人生关键一步的勇气。不过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在另一封信里他又说:“在南京的报纸服务,时间长了会有惰性,想保持高格调,比较困难。”
很不幸他说的每句话都对,只有一句话不对: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2003年,还是用新闻改变社会的理想鼓舞我们的时代。十年过去之后,当年这么鼓舞我的人,恐怕也不会这样豪迈地讲话了。
与其说令我惊讶,不如说令我平静:最终我们都仅仅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人。伴随着这一切的,是传统媒体的缓慢衰落。新闻系再也不是什么令人感到有趣的专业了。据说某校广电新闻专业今年只招到一个男生,还没办法扛起摄像机。职业的理想早就丧失了,命运却还没有展示太大威力。再等十年,我们可能才看得清楚命运的轮廓。现在我们言笑晏晏,意识到自己是被很多无奈和平庸所包围的一代,却表现出一种集体性的不焦虑。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20页 - 《那天下午我在旧居烧信》

作家阿乙在一封写给“实体存在的人”的信中,最后道:有一天,我不识字的妈妈翻出来看见了——我很奇怪她怎么就知道这是情书的——她说:“将这些信烧了吧,免得以后的女子看见不好。” 我便将所有写给你的信烧了。烧的时候感叹号四溅,我感到痛惜,心想以后你要是回头找我,我如何提供这么多年还在爱你的证据啊。
多年之前,被未来蛊惑的我没有能想到这些:我们该如何给未来的自己提供证据,证明你曾这样被爱过,或者爱过别人?
我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封一封地,把信烧掉了。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204页

其实我们以后肯定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但不能去多想。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扛得住的。你多想,只会让你扛不住。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51页 -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黑暗或许无处不在,但至少不会再吓到我们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得不面对的黑暗时刻,只是我们的工作恰恰就是"让它显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渐渐克服了惶惑和不安。之后,一切都在周围暗下去,只剩下我们自己轻轻的脚步声。
对于一个写作者,你会偏近黑暗,在黑暗中摸索,试图将这种黑暗呈现或打碎。而对于生存的鲜活个体,我们又刻意规避黑暗,亲近阳光空气水。于是,一个写作者就在这种矛盾下活着或者毁灭。
没什么好感慨的,毕竟这是自己选的路。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4页

因为不够美,得到爱当然会难一些,但也并非不可能。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37页 - 《为了告别的聚会》

这天下午我在书店有个活动要参加,一个现在依然很瘦 的男同学自告奋勇用他的电动车从地铁站送我去书店。在滚滚车流中我把手放在他的腰上,摸到他腰部一圈薄而结实的赘肉。就在那一刻,我一阵轻松,放下心来: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原来都在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41页

这几天我总是在想:葬礼到底是为何人而巨星?死者是否真的能够领受到生者的心意?
其实,葬礼是为生者而举行。它用浮渣的形式、强加的疲惫,让你抵抗死亡忽然降临带来的打击。它让亲属号哭几日,耗费掉所有的眼泪和伤心,之后得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而不使悲伤过分蔓延。葬礼是生者对自己的安慰。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1页 - 世间所有的相聚

高中时我们都别无去处。万事要等到考上大学再说。于是全班同学近乎相依为命,简直不敢相信终究会分开。
评:我们那会儿,班里分成了好几帮,至今也是,关系好的才会聚会,关系疏远的,现在杳无音信。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21页 - 那天下午我在旧居烧信

多年之前,被未来蛊惑的我没有能想到这些:我们该如何给未来的自己提供证据,证明你曾这样被爱过,或者爱过别人?我什么都没想,只是一封一封的,把信烧掉了。烧掉了信,就是烧掉了回忆,向过去告别,高中时代是这样想的,在我和作者一样烧信时。
烧信时是那么的决绝。
可是,当你不自觉回顾过往时,才发现,你没什么凭证。而你所谓的过往,更像是自己编造的一场梦。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127页 - 亲戚们

每到春节,亲戚们就像害虫一样围拢过来:他们认真地审视你,却不触及更复杂的部分。没人关心你的理想,你是否快乐,你对未来的期待。
亲戚的词典里没有“人生”这个完整的词,只有几个分裂的组成部分:挣多少钱,丈夫是做什么的,房子多大,什么时候生小孩。这一切都构成了扭曲的标准,正是亲戚们令人烦躁的原因: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无法被亲人完整而公平地看待。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的笔记-第70页

摆脱工作是很多人尤其是文艺青年的终极目标,他们都倾向于认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时间与才华的双重浪费......保罗.奥斯特在《穷途,墨路》里面说自己“从未想过要过双重生活”,也就是说从来没有想过要上班。为此他不得不过了一段相当窘迫的日子,他在很多小说里写到这样一类逐渐脱离社会,甚至吃不上饭的年轻人。
村上春树的方式不太一样,他虽然也早早打定主意不上班,但却开了一个酒吧。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像个嬉皮士,而后者仅仅像个另辟蹊径的中产阶级。最后,两个人殊途同归:当自己的创作目标缓慢达成之后,一门心思投入其中简直是必然的。
而我之所以至今都没有辞职的原因,说起来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不自信。虽然经济问题也在考虑范围内,但并没有完完全全地相信自己有文学创作的核心能力,是至今都没有辞职的关键。
说起来,我倒觉得大概作家是最不适合自由职业的。我总是在想:即使我不做现在的工作,也不会成为自由职业者,反而会去做更加体力型的工作,说不定回家种田。目前对于写作的理解,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轻松随意,无法再想象它是一个光鲜自由愉快的行当,反而觉得它对人的压榨与折磨,必须要通过不停地磨练肉体来承受。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