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书评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201094017
作者:沈复
页数:232页

最欣喜是,总念着你

想你初走时,我实在寂寥啊。盼着睡又睡不着,天亮得总嫌早。有时梦里见你,大喜,俄而梦见你走,大悲,我便哭,听得自己声音呜呜,像北风吹埙。醒来时枕上一片湿。坐起看地上光,见平生历历,都和你。我摇头笑了我自己,展开纸,所幸记得多,一天天又过在心里,过一天总有一天的快活。许多年使我参透,一个像你的,料是人间难久长,其中耽误给我廿三年,我也太侥幸,你也太辛苦。我和你当是君子交,到头来,却是我洒脱得有限。世上实多美好女子,只是别人能给的,你给尽了,剩得且多。我有技艺,能生,你留给我的,使我活。活到我也老了,梦里也不和你搭话,只是看你对镜梳妆。照进轩窗的光,分不清朝晖、夕阴,总是从容安宁。于是浮生再无闲事,许多流年供我记你,我使湖羊笔、半熟宣,爱听毫端擦纸、纸饮徽墨,好像蚕啮桑叶,是生的喜悦。一念起你我就欣喜起来。最欣喜是,我总念着你。

举案齐眉,却被柴米油盐苦

2016.3.5卷一,情欲渐起,揽之入帐,东方之既白。毫无小黄文描写,但是比内谁达成生命大和谐要好多了。沈复老婆多礼而他则觉得亲近之人则无需多礼。有时候我也会想着亲近之人无需多礼,反而觉得会见外。可是,古语有言——相敬如宾。但是礼应发乎情,否则就要变成口头禅,成为鸡肋一样的东西了。沈复问他老婆你更喜欢杜甫还是李白,老婆说是李白。虽然杜甫用词斟酌严谨,可是李白的更洒脱愉快。不是杜甫比不上李白,而是我就好李白这一口。这回答理由又充分又都对不会得罪任何人。在清朝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能和自己老婆讨论更喜欢谁的诗,真的是无比开明。要找个和自己一个水平线的人生活才有这些乐趣呀。沈复嘴巴超级贱,他老婆爱吃腐乳,他就说他老婆像狗像屎壳郎一样爱吃屎。结果他老婆捏住他鼻子强迫他吃腐乳,最后他也爱上这个食物。真是一物降一物!2016.03.06卷二卷三,即使芸氏知书达礼,也有沈复守护和支持。可是也有婆媳矛盾,被家婆嫌弃而忧思不乐。芸氏以礼待人,却不懂拒绝,为人做保而累己身。沈复只能以书画持家,积蓄颇薄。父亡,不取财产分毫,人是正直却真正过得辛苦。穷苦到照顾不好自己,将女儿嫁为他人童养媳,无法亲手扶养儿子长大成人竟夭折。换到如今简直能被叫做榆木脑袋,不配为人父母。如今有多少年轻人在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钱财确实乃身外之物。但是,如家一人病则需倾其所有,甚至不能挽回其些许时日。空恨自己无能耳!那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又发家致富的人真是厉害,无论做啥都要做出一番名堂。若是当一名老师有教人于乐本就乃人生幸事,而竟有工资可得这种体验,也不枉此生了。

无 题

无 题——评《浮生六记》塵/文—————————梗概——————————此《浮生》,三部分:《浮生》译文、三白游历图、《浮生》原文。此外,尚有:前,张佳玮序;后,三白生平。鹅白纸,译文,着黑墨;三白文,字墨蓝,纤细雅致。原文,三白言语之后,有管、王诗文,许是民国遗本文。三白,沈复字。三白生平,史上不详。所载生平,皆自《浮生》文。乾隆年间生,殁时四十有余。结发妻,陈芸,字淑珍。时运不济,《浮生六记》只余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记录夫妻间、朋友间谈诗作画,家族琐事,幕僚生活,所到之处。至情之语。初阅《浮生》,欢喜。不慕黛玉,不羡木兰,独慕芸姑娘有个好夫婿。愿我的夫婿也为我做一篇《浮生六记》。后,伤恸。此生不愿再读《浮生六记》。由此,此文,不能轻快言之。————————————译文———————————《浮生》不就是白话文嘛。尴尬。姑妄言。译文前有张佳玮序,冲突感倒是没有的。翻译《浮生》,张也是颇踌躇的。张佳玮的译文还是蛮有意思的。我的欢喜、悲恸皆起自张的文字。时有昆曲筝鸣,袅袅不知尘间事。初,爱三白路上相逢,必握芸手,心心相印,爱文人夫妻间,话太白、杜甫、凤求凰,红袖添香,人间乐事,此书,可作白色情人节礼物,爱他就送他《浮生》,让他为你做篇《浮生》。后,不能豆蔻年华般言笑晏晏。时做一阕:古时相恋不相聚,今日今时两相牵。共看明月两相依,不知人间惆怅客。又有一语:《浮生》很好玩,很有意思,很让人想一直往下读,而这亦托了张的译文的福分,有意思,有余味。—————————————心路—————————————观一书,看一个人品性,看一段人生,看他人,观自己,有所惆怅,有所欢喜。《浮生》是颇有意趣的书,插花、堆砌假山、赏亭品水、用花做屏、公园野炊、夜画花影,不一而足。《闺房记乐》批曰:此文放冠首,是爱慕妻子。思妻,亦是思华年。又有一语:林语堂爱,是爱这样的女子吧。黛玉、宝钗、木兰,不是每个男性文人消受得起的,芸这样红袖添香式(生活体贴、灵魂相通)的是每个文士的梦想妻子吧。伤心芸为夫筹划妾室,伤心古时。若三白多钱财,是否会有司马相如之举?三白与芸每日谈妾候选人憨园时,不知芸是什么样的心情。芸因憨园违诺伤体时,芸想的是什么?情深之人,必为情所伤。若非翁婆不喜,弟媳不良,奔波疲命,芸是否就长寿、白首偕老?斯时,芸是否会变成死鱼珠子?彼时的唐婉,又是如何?可怕可悲的古时。可叹的三纲五常、人生无常。“一生一代一双人”很美,三白欢喜娶妾,窃以为芸爱三白多一些。三白不能理解芸的沉默,是男性的不细腻。但是,三白确实对芸不错了。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夫妻间,如同一朵绽放的花,越来越美,越来越接近最真实的自己。这是朵美丽的花。三白会带芸出去玩,会逗乐芸,特别是夫妻间文人间的雅趣,二人是夫妻,是朋友。只是,情深缘浅。对于三白,有时觉得不够有担当,有时小男人,三白喊出大丈夫贵在自立时,始欣佩。批曰:沈复,一生,颠簸,苦命。命济之时,也是良人。沈复,不适合官场,可叹,古代,营生的路子很窄。(有惑:三白,功名如何?为什么没有考取功名?)《浪游记快》一章,批曰:旧时看景致,满目都是逸。今夕华发生,看景也荒凉。荒凉不解意,一切跳着走。不敢细看景,畏解其中情。又有一语:有图多好。还是,有照相机好。不过,古时的美景,今日不同了吧。或者,不见了吧。由于六记不全,结尾,确实有点戛然而止。让人发愣,瞠目结舌。批曰:可惜,沈复去过的地方,我只去过趵突泉,也没有吃过佛手。沈复到北京做什么?可惜,书结束了。好在,我们今日还可以观阅、评点。————————————《浮生》佳句———————————全书最佳句: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殷殷关怀,送丈夫,送亲爱的:无人调护,自去经心。离别伤,虽无王实甫枫绯之悲,句情亦美: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研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思念:居三月,如十年之隔。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三白的性情,以及不懂芸: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礼。愿每一对情人都可以借用此句: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景美,如画: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叠石成山,林木葱翠。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不一而足,自不絮言。—————————————尾语——————————————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浮生》顺序,四季顺序,由春入夏渐入秋,冬日忆怀昨夕。晓梦几何,一白云烟薄,二白知己阙,三白恨绵绵。喜乐悲欢诗,悠悠到明朝。枕梦阁 2015年10月19日夜 九月初七

不惊艳的灵动之美

西瓜、空调、绿豆汤,夏日的“解暑神器”。喜欢躺在家里吹着空调安静地看书,再喝上一杯西瓜汁,这才是夏天的味道。年少不懂得“心静自然凉”,总感觉那是老师骗我们好好上课的鬼话。即使坐着不动,青春的荷尔蒙也会让你汗流浃背。如今,许是患上了“初老症”,学会了在炎热的夏天静心,不再毛毛躁躁。也不再在太阳下汗流浃背,湿透衣衫。之前喜欢的玩意,如今不再关心;之前讨厌的东西,现今却慢慢接受,就像现在学会了品尝苦瓜的味道。近日在读沈复的《浮生六记》,这要是让初中的我知道,或许会惊得张嘴吧。记得初接触《浮生六记》是在初中,当时语文课本里节选了书中的文章《闲情记趣》。已记不清老师当时的讲义,只记得这是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语言精简的文言文在初中生看来最是头痛,读起来就磕磕巴巴、晦涩难懂,背起来更是令人头大、费时费力。然而,老师“一纸令下”,就不得不背。现在,已回想不起当时背诵的情形,想必应该挺痛苦的,让我过了这么多年,还记得文中的第一句话:“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记得之后便讲了蚊子、虫蚁。其实当时并不喜欢这篇文章,只因为它篇幅长还需要背。过了这么多年,无意中想起这本书,遂买来一读。没有了初中时对它的“偏见”,只当做闲时消遣,才觉得这确实是本静心的好书。虽是文言文,却不难懂。词采的精炼让文章读起来也很有韵味,像是一盆清水泼到在燥热的夏天,让心也跟着变得熨帖。沈复主要记叙了家常琐事,闲雅富有情趣,读起来不需要深思费力。书中还描写了他与夫人陈芸的闺中趣事,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令人称羡。芸虽守礼沉静,但有时也灵动有趣,如年少时为沈复闺房藏粥、扮作男子的模样躬逢盛会、对破书残画极为珍惜、与沈复同游太湖等等。仅通过沈复的描述,便让人喜欢上这个感性可爱的姑娘。难怪林语堂曾赞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现仅存四,遗失两卷虽觉可惜,但也没减书中风采。沈复与芸肆意潇洒的人生态度和真性情的个人作风,在当时封建礼制的束缚下也是为世人所不容的吧。现在看来,的确难能可贵。李白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虽沈复夫妇也曾历经坎坷,生活清贫,但夫妻二人却安贫乐道,耳病厮磨二十三载,想必这浮生也尽如人意了。

我只是想看那个女人

“若为儿择妻子,非淑姐不娶。”我想,沈复的这个坚决的要求,这一生都不会后悔。大概很多人都喜欢《浮生六记》里的沈复闲情阔达。光风霁月的情愫,纵览天下,美景也尽为所得,而我如译者张佳玮所言,更懂得沈复妻子陈芸之风采,在沈复的笔触下,竟然能够与之如此地接近他的妻子,想要了解这个古代佳人的情感,而我想,若没有血疾缠身,沈复的梦想里,一定存在他能够携妻子共出游,让妻子同样领略美色风景。在《闺房记乐》中,两人嬉笑,如叙家常,又规规矩矩一般,惹得人儿发笑,可惜天公不作美,嫉妒双宿双栖之人,两人波折不断,最终淑姐撒手人寰。原本我以为沈复与妻子的故事就此停止,在其后的记述中,谈些其他的方面,可是,在生动地描绘中,却不经意间总是提到妻子和妻子的事情,也许这是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躲避,但是却每每感到伤怀,在文字里,回忆着种种的恩爱打趣场面,如今孤身一人,承受困惑,无天伦之乐,总是让人觉得怎么这么难受。时间远远不能够让一个人忘掉,在儿子不幸夭折的时候,对陈芸的愧对之情油然生于纸面,按捺不住。我不禁想到,若是世间女子能如陈芸一般,大概多好。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一个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想到此,心里戚戚然。我对古代山河绮丽秀美并不存在多大的乐趣,却一篇《闺房记乐》便把我倾倒,想要在后续的记叙里,寻找到陈芸的蛛丝马迹,想要更多地了解一下“这个可爱的女人。”才子多爱佳人,沈复的妻子定也是“窈窕淑女”,不仅仅如此,而且仍然够谈诗论书,赏月饮酒,与名媛共论诗文,此乃豁然之志,令人艳羡之情无端而生,沈复写此文,满怀深情,虽说才子佳人,但总觉得如此坚强的女人,不应该被上天折煞寿命,徒然增加悲伤,令沈复多情空余恨。虽然在文中,我对引发病情的择妾事件存在批评的态度,但是,其中病发的原因,令沈复极度痛恨。这么不良好的一个家庭里,受尽公公婆婆的质疑,家门清贫,但是仍然能够活出一个美丽的样子来,我对于她,充满想象,但是却无法体会她心中的所思所想。从沈复的感情里,我慢慢听到了沈复的一抹深情,却不知道其妻子的心性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虽少踏出闺门,虽不及沈复游览便天下,但是淑姐如此豁然明智的品性令人生敬畏和仰慕之情。既能忍受家庭的不满,却有不卑不亢的方面,既能如小女人般与夫君谈笑风生,又有掌管家庭深谋远虑的玲珑。此女子,不多见也。沈三白失去她,岂不痛哉,更何况有情。人生中,纵览天下风景,写下传世佳篇,已是足够,可是在深夜每想于此,或孤榻一座,无人谈风月论诗情,想到无陈芸般之女子相伴,早早踏入极乐世界,心境里哪里还有什么完美足够可言。想到此,仅有“遗憾”两字充满整个神经。

平凡人的一生,令我感动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是沈复花式虐狗自传本,可我还是一直都想找来看,终于在这两天把这本书看完了,当然我看的是译本,但其实原文也很好懂。嗯,没错,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就是看人家秀恩爱,找虐的。而我看完这本书也确实觉得被秀了一脸,更有觉得,陈芸是个幸运且幸福的女人,沈复大概大有得之我幸之感吧,陈芸亦然。在那个年代,陈芸是真的很幸运的,她遇到了沈复,而沈复也深深地为陈芸的气度学识所着迷,更甚地,沈复还多次表达了要是陈芸是个男子就好了。随着他们的感情日益浓厚,他们甚至约定来生,希望来生再次相遇相爱相知。诚然,我是艳羡他们的。沈复的一生,也可谓是颠肺流离?所幸朋友较多,在苦难之时亦肯出手相助,即便日子过得甚是艰难,但沈复能与陈芸一起,他也是甘之如饴的吧。沈复作的《浮生六记》中记录的无非就是一些生活点滴,但也着实令我很感动,就是那种平凡人的一生的感觉,真实而不矫揉造作。沈复的一生中,升迁贬谪、红白喜事、生老病死、困难时朋友的互相帮助、苦难时向亲朋好友借钱等等,在任何人一个身上都有可能会发生,放在现代也一样,真的感觉特别真实。然而即便他的一生命运多舛,所幸的是,他的一生有知己兼爱人的陈芸相伴。何其幸运!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当下的一生,包括别人的,也包括自己的。而我想到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就不禁思索:要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呢?我想大概是:愿得一知己,常伴我左右。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索,不失为一本好书,大家不妨尝试拿来读一读,祝好。

该读亦可读

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豆瓣上的评论,本来只想写写自己关于沈复与《浮生六记》的感受,但现在更感慨,这一个版本的作品,怎会有人如此去谩骂与质疑。论坛里那些骂娘的帖子,简直就是污了双眼。个人读完,觉得出版社与张佳玮所做的事,是将《浮生六记》的美带给更多人,而非辱没了它。如果没有人来做这样的事,会去读《浮生六记》的人只会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在让更多人读懂《浮生六记》,与顽固不化之间,我相信更多人会选择前者。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是做移动书橱,抱着文字原封不动地行走,而是要透过字里行间,去把握书里的精髓;只要能带给人美的感受,又何必在乎这些文字是用怎样的语言写下的。文字是写给人看,人随着时代在变,文字变又何错之有?况且,张佳玮是读懂了沈复了的。本来想着如果有机会,当面会会论坛里那些大发厥词的家伙,后来想想那个垃圾人定律,也就笑笑了。喜欢与否,毕竟是私人范畴的事儿,看什么书怎么看,都与旁人无涉,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本身就是无知无耻

浮生小记

《浮生六记》,只存四卷,遗失两卷不得传世,四卷便显得愈加珍贵。说的是乾隆年间苏州市井小民的生活轶事。沈复书生之家终生不试,是以清贫,幸得贤妻陈芸本足以乐道,故四篇之中《闺房记乐》为精华。陈芸这个“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与沈复有二十三载夫妻之缘,文中的她性情活脱,可人又有才情,比一般女子多了些奇巧,不爱金钗玉坠却倾心于破画残卷,“偶获片纸可观者,如获异宝”;爱热闹,便女扮男装“易髻为辫,添扫蛾眉。。。”与沈复同去庙会游玩;沈复好客,邀三五好友小酌行酒令便是常事,芸就能烧一手好菜,又有不破费之能,“瓜果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遇到囊中羞涩,更是“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还时不时能出个助雅兴的新奇点子,油菜花黄,沈复雅兴一来,便想邀了朋友赏花吃酒,苦于赏花处无酒家, 自带冷酒冷食令人扫兴,芸就有了主意,次日雇了卖馄饨的担子前往,一时茶酒齐备,食物温软,众人皆放怀畅饮,无不尽兴,日落西山,沈复还吃了粥“果腹而归”众人皆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不仅如此,还能忍公婆之误会,缄默贤淑,还要主动为沈复纳妾,不得,还把自己气病了(我倒是很不解),不经想问“有妻如此,夫复何求?”芸虽为女流之辈,却具男子之襟怀才识,所以芸对于沈复来说,真是礼物一般的存在。让时不时为了营生卖书画的沈复有了无尽的笔墨书写这个枕边人。明朝归有光有《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才子佳人,如花光满树一般炫目,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又令人扼腕,莫非自古天妒深情,情深再笃终不得白头,才令沈复和芸也难逃此劫。又或者只是为了让这段美妙时光不被流水的日常摧毁,才不得不使天人两隔?沈复在《坎坷愁记》这卷写尽被生活侮辱的光景,芸在这卷中也走到生命尽头,弥留之际嘱托自己身后之事,说了不多,便痛肠欲裂,惨然大慟,执了沈复的手,似还有话要说却只能断续念着来世二字,继而喘息不止,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继而喘渐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日也。”“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空堂灯寒,痛如锥心不能言,唯有掩袂痛哭。芸走后,沈复忆及林和靖“妻梅子鹤”的说法,自号“梅逸”,即妻子逸去之意。自此,中国便有了这位“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陈芸也因此被众人所记忆,并流传至今,传为佳话。沈复一生不曾参加科举,一度卖画为生,却怀淡泊之心,沐清新之风,和妻子陈芸有了这段布衣蔬食却幸福雅致的生活,钱钟书的妻子杨绛慕其高风,作《干校六记》缅怀之。

曾有你相伴,终究是一件幸事

对《浮生六记》一书慕名已久,仅看其取自“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书名,已可觉其逍遥闲乐之趣。而且,早有林语堂将其译为英文,现有豆瓣著名老子张佳玮来为其译文,即便对本书作者沈复不甚了解,也足以引起浓浓的好奇心。《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共六卷,如今仅存四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记录了作者与妻子陈芸的为欢之乐、游玩之乐、山水美景、园林布设等,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与趣,让人读来如一股清泉沁入心房,于素静雅致之余,又能体会到闲情戏趣之妙,不觉笑意盈盈地一路读了下来。最好的一点就是借张佳玮之手,将其译成通俗的白话文,即保留了原作的文采风流,又免去了让让我硬啃文言文的苦,也算是给我们亲近古文作品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阅读途径。全书最喜欢的就是第一篇《闺房记乐》,讲述了沈复与其夫人陈芸的相识相处的许多趣事,两人之间的情谊,着实美好。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张佳玮也说”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的念头“,足见她的好。在那个年代,女子一般是循规守矩、顺从乖巧式的贤妻良母,温俭恭让有余,却总显得呆板无趣。陈芸倒是个特例,不说小时候在父亲早丧后,靠女红挣钱撑起整个家,已有点坚毅的独立女性风采,后来与沈复成亲后,既能料理好家里,又能陪沈复谈诗论书,还“叛逆胆大”到敢女扮男装去看庙会,同时还能于清贫生活中变出花样来享受,想出雇馄饨担子暖酒热菜、让沈复一行尽兴饮酒赏花的巧计,真真是个难得的妙人。沈复真是幸运,能与这样一人相知相伴,芸也是幸运,能得如沈复这般如此珍爱她的丈夫。古来男子写青楼名妓的诗词歌赋多,写结发之妻的倒是不常见,而且能将两人相处点滴写得如此情深意切、妙趣横生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深爱之人,又怎会记得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并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叫读者看了都心生喜欢。正因为曾经如此相爱,才会在陈芸近世后,屡屡感伤,回过头来写往日恩爱,在美好甜蜜之余透着生死相隔的无奈与遗憾。书中有一段,印象深刻——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难,俟妾鬃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让我不禁想到最近《琅琊榜》结尾时,梅长苏与霓凰群主出征前的那一番约定,虽知此去凶险,怕是无再见之日,霓凰也笑着与他约定“兄长不要忘了,你答应过我,要带我一起寄情山水、周游天下,待战事终了,你一定要先来云南。我知道,兄长胸怀家国,只要天下还有狼烟纷争未了,你我都不能像寻常儿女般厮守。”梅长苏应着“都说缘许三世,希望下一世,我们生在平常人家,可以平淡安稳地携手终老。””兄长此诺,来世也一定要记得。””此生一诺,来世必践。“终究,此生是无法守诺了,希望来世,相爱之人都能执手白首,长伴此生。

致读者诸君

各位好,经鉴定本文并无剧透,请放心阅读。我是该版《浮生六记》的编辑,写作这篇小文,是想给诸位读者朋友增添一些阅读的趣味。A.本次出版所选底本系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第六版,参考林语堂英译本(外研社1999年1版1印)、光绪三十二年《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十三年初版本及陈毓罴先生的《浮生六记研究》重新点校。又比对现今市面所售诸公认优质版本,对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及多年来困扰读者的数处疑点进行考证和修订——一为读者可以读到更精进的版本,一为还原作品本真。以下所列九处,过往版本多有分歧,本版已修订:1、《闺房记乐》“……坐于所设宝座后……”底本及数个版本中,“宝座”作“宝庭”。因前文有述“中设宝座”,此处应为排印错误,抄本之故。2、《闲情记趣》“……或轩阁设廚处……”各简体版中,“廚”均作“厨”,底本作“廚”。“廚”虽可通“厨”,但此处费解。此“廚”应为“橱柜”解,不应通“厨”。3、《闲情记趣》“……月下之趣……”数个简体版本中,“趣”作“趋”。底本作“趨”——“趨”通“趋”,亦通“趣”。此处应是简体出版时的编校失误。4、《坎坷记愁》“……佳人已属沙吒利矣……”底本及各版本中,“吒”有作“咤”有作“叱”。《太平广记》所录《柳氏传》提及抢媳的“番将沙吒利”诸本皆作“吒”。经勘校刘朋兄考证,此处引典自宋代许顗《彦周诗话》所引王诜(字晋卿)诗句“佳人已属沙吒利”。5、《坎坷记愁》“……途长费钜……”各版本中,“钜”有作“巨”有作“短”。作“短”或有失勘校,作“巨”则不如“钜”精确。6、《浪游记快》“……第一知交也……”各版本中,“第一知交也”有作“第一知己交也”。底本作“第一知交也”。“第一知己交也”亦无不可,但就前后文音韵通畅来讲,后者稍逊。7、《浪游记快》“莲性寺”底本及各版本中,“莲性寺”均作“莲心寺”。此处是扬州朋友那边反应来的,查《扬州画舫录》中,亦作“莲性寺”。想来可能是吴语中前后鼻音分得不清,误听误解之故。8、《浪游记快》“……径掩竹丛间……”底本及各版本中,“掩”字均作“拨”。初读费解,陈毓罴先生建议“拨”作“掩”,实应为“掩”。此处应为排印错误,抄本之故。9、《浪游记快》“……后迤黄鹄山……”底本及各版本中,“迤”字均作“拖”。初读费解,陈毓罴先生建议“拖”作“迤”。后察实景,豁然开朗,“迤”确应为正解。此处应为排印错误,抄本之故。其实修订并非仅此九处,盖“九”为大数,过犹不及,生怕剧透太多,减损诸君阅读趣味。此项工作,凭我一人无法完成到位,多仰赖特约勘校刘朋先生的工夫,字斟句酌,不放轻过,我本就好钻研,诸事不搞个水落石出不愿罢休——二人常争得红脸,事后却能相互理解——能与他相识、合作,与我而言是一桩幸事,我想与读者诸君亦然。B.本版《浮生六记》只收四记,并潘麐生题记、杨引传初版序、王韬初版跋、管贻葄题诗。市面上《浮生六记》的版本不少收六记,称为“全本”或“足本”,实则误导读者,所谓“足本”,早已被证伪,详见——> http://zhesue.blog.163.com/blog/static/1073194102010111414927458又有彭令先生2008年发现的《中山记历》节摘《册封琉球国记略》,其实为清代钱泳先生杂记本《记事珠》所摘笔记。因尚不完整——有多少是沈复原文多少是摘录时的改写补言,仍待考证,故暂未收录。张佳玮张公子所译也是前四记。有前人疑心《浮生六记》本就仅有四记,我以为不然。管贻葄题诗就是最好的证据,后两记的题诗并无可能题给凭空虚构的文本。其余不想再言。C.诸位可以先通读译文,理解大部分内容,再读原文。我曾见读《浮生六记》的人,绝大部分是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的;好一些的,读了一两记就不想再读下去;而能够读完这本书的人,十之五六并未完全读懂,委实可惜。俞平伯:“《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林语堂:“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俞平伯先生终身专注《红楼梦》研究,自身亦是文体专家,通晓音律,所作散文、韵文无不卓著,他能给出这样的赞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林语堂先生之才名,也不需我再复述了。两位大师都将《浮生六记》奉为珍宝,如是只能读出落魄文人记琐碎事怀悼亡妻的小品,委实可惜。D:《浮生六记》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只在民间多有传抄。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此王韬即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新闻人、出版人王弢园。读他初版时作跋,可知其早年已领略过抄本《浮生六记》,并为之念念不忘——这才有杨引传先生有缘得之,而我辈有缘在今日仍能领略其大部,从中获益。杨引传先生所得抄本,题头有清末金石考据专家潘麐生的题记:“是编合冒巢民《影梅庵忆语》、方密之《物理小识》、李笠翁《一家言》、徐霞客《游记》诸书,参错贯通,如五侯鲭,如群芳谱,而绪不芜杂,指极幽馨。绮怀可以不删,感遇乌能自已,洵《离骚》之外篇,《云仙》之续记也。向来小说家标新领异,移步换形,后之作者几于无可著笔,得此又树一帜。惜乎卷帙不全,读者犹有遗憾;然其凄艳秀灵,怡神荡魄,感人固已深矣。”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感觉十分夸张,认为必是言过其实——合并杂锦文章各种好处,又是“《离骚》之外篇,《云仙》之续记”,如何可能?如今摸摸索索读过十数遍,竟也颇能认同了。本以为是杂锦,实际融会贯通,确然“绪不芜杂,指极幽馨”,亦有了“向来小说家标新领异,移步换形,后之作者几于无可著笔,得此又树一帜”的感慨。然而我以为其好处还不尽在此,仍然值得诸位读者朋友去细品、发掘。其实可以反反复复阅读而不感到腻,便是《浮生六记》的一大好处;通读一遍后可跳跃地进行片段式的阅读,不同的片段组合会有不同的收获,亦是其文一大妙处……个中趣味还应由诸君自身享受,此处我便不再多言。E:做《浮生六记》单纯是自己喜欢,常推荐给朋友读,朋友们都知这本书好,听我赞其好,也想读一下,但真翻开书,还是感觉文言生涩,时有隔阂,读几页就读不下去,再没兴趣了。入行时间长了,慢慢了解下来,如前文所述,和我这些朋友一样知道这本书好想读这本书,又因为文本障碍无法进入的读者非常多,而读完这本书却没有真正读懂的也要占到半数以上,所以决定试一下这件事——寻一位古文底子好,白话写得出色,性情与沈复相近的作者,以白话译述《浮生六记》,为诸读者舒畅文字,清明坎坷。我本就在知乎上关注张佳玮张公子,机缘巧合,正好见他答题时自撰一篇文言,又亲自译了一遍,文白都写得好。又细细翻了他的其他文章——性情对路,又是江南无锡人。立时感觉此事可做得。辗转找到张公子,告知来意,一拍即合。张公子隔天就给出一份试译,我读了非常喜欢,传给资深编辑读过,无不叫好,遂有此译事。到稿出乎我的预料,气质浑然,细节精巧处叫人感动——张公子强烈的个人风格并未高过原文,一切正相契合,恰到好处。我也想说,我自信这并不是溢美。读完文稿,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数月后我就能愉悦地拿书给我的朋友们去读。F:编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竟出现在设计环节,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最初的设计师是合作多本书的老朋友,我们常约在一起交流近期的创作感悟,然而费时数月,做了几稿,两人都不能满意,文稿修订早已完成,终审也认为可以出版,而灵感迟迟不能到位,只得再寻一位设计师,重起炉灶。推荐来的新设计师,已有成型的个人风格,起初我有些怀疑。然而只出了两稿,就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交流才知——原来设计师也是江苏人,读过《浮生六记》后非常感动,好几次“几乎要流泪”。之后完善设计过程中,还是屡有摩擦,但我知他是真爱这本书,最终也能认同他,在工艺方面他的要求比较苛刻,烫金效果需要专门的印厂做,内文印专色不能亮过一分也不能暗过一分,我都尽可能满足——付印之时,心里还是没底,不知成品是否值得消耗的代价。成书到手,反复把玩之间,感到所做的一切都值了——它是这版《浮生六记》该是的样子。开卷有益,多说无益,写作这篇小文,是想给诸位读者朋友增添一些阅读的趣味,或有不周,如见疏忽,望赐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今时片刻心欢舒畅,记之笔墨,不负彼苍之厚。细阅初版,又修订几处,列在这里:译文部分第14页第一段倒数第2行,吴地的风俗,七月十五夜,妇女们不管是大门小户,都要出门,结伴游玩,有个名目,叫“走月亮”。应作:吴地的风俗,八月十五夜,妇女们不管是大门小户,都要出门,结伴游玩,有个名目,叫“走月亮”。(排误)第42页第3行,十六个对句中……改作:十二个对句中第157页倒数第9行,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改作:十二对中取七言三联(诸本皆作“十六对”。陈毓罴先生发现此处有误:“八人中,有主考、第二者不答卷,余六人,作十二对,取六对”,应如陈先生所判断)第70页倒数第2行,……到头七,终究没有一个人跟我谈论家里的事,也没有一个人跟我商量丧事……应作:……到七终,都没有一个人跟我谈论家里的事,也没有一个人跟我商量丧事……第175页第3行,余入幕守灵至七,终无一人以家事告,以丧事商者改作:余入幕守灵至七终,无一人以家事告、以丧事商者(排误;译文失察)第111页倒数第6行,第112页第4行及倒数第7行,“实初”应作“宝初”第201页第1段第3行及第1段倒数第3行,“实初”应作“宝初”(排误)原文部分第180页第6行,聊以平生历者记之,应作:聊以平生所历者记之(排误)第181页第3段第2行,……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改作:……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底本及霜本作此断句,似不佳。“墓”与“坟”有重复之弊)年表部分嘉庆五年,八月十七日和朋友游无隐寺应作:八月十九日和朋友游无隐寺(中秋后二日相邀明日出游,又复一日游无隐寺,此日当为八月十九日;当时参考俞师年表,未考出)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沈复被裁,应为:十一月沈复被裁(“……不满月,而贡局司事忽裁十有五人……”;同上)嘉庆八年(1803年),沈复再去靖江讨钱,讨得番银二十圆应为:惠来挪出二十五金(“讨得二十圆”应在嘉庆六年辛酉)

The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 Each section describes particular topic of his life: marriage, childhood,unpleasure thing,and career life separately. Each topic has little relation to others. To describe his own life,according to the topic, Shen Fu follows them each through the life. He gives the clear time and space of when and where the things happened. Taking the first section as an example, the sentences such '' I was born'' to '' I was thirteen '' to ''on the night of the 22nd day of...''show that Shen Fu uses time line to represent his memory clearly.看的时候 要求看英文版 贪图快看了中文译文 后来因为内容又看了原文 一个不长的单词 floating 道出了整本书的线索 原作并没有chapter 5&6 正向题目说的是浮生 即使是不经意的巧合似乎也点了题 。喜欢第三章吧 沈复说 我不希望couple hate each other 也不希望 they love too deep 是啊 即使他给她和她给他的爱 can have a balance 但是诶 它并不能像他爱她那样 照顾他 他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然而 他希望在她的衣服上找到Yun 回忆她 大概他这本书也是写给yun的吧

文人趣味的记录

手上这本《浮生六记》是张佳玮张公子的译本。先说这本书吧,大名鼎鼎之下,我其实一直没有读过,终于有机会通读一遍,也挺感谢张公子的,若非公子大名,这本书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会读。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作品,曾经写了六篇,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四篇。虽然只有这么写,但是很多大腕儿都颂扬备至,盛名在前就不必复述内容了。只说说我的想法吧。这本书绝对的明星是沈复的妻子陈芸,性格温柔活泼,还很漂亮,甚至有名家以为这是当时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文学形象。这些都对吧,不过我是对以下这些事情感兴趣:一, 芸给沈复找小妾。当然这件事儿得撇开女权思维来看待,生活在那个时代,是摆脱不了那个环境的影响的,芸主动给丈夫找小妾,是她自认的道德,但是也有一点好玩的因素在里面,她找的是能和她聊得来,又漂亮的女孩子,但却没怎么考虑现实因素的影响。连沈复都觉得不可能,因为那么年轻漂亮的娼家女子没有很多钱是娶不进门儿的。芸还是很认真地努力推进,最后虽然和憨园达成共识,但是这件事儿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在冰冷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大概沈复有时看待这个老婆也是用一种看待小孩的眼光吧,芸和憨园达成共识来向他请功,他也只是笑笑就过去了,根本就没有为这件事作出什么努力。倒是芸很当回事,憨园后来被有钱人娶走,她居然大病了一场,那感觉好像大人都没当回事,孩子却认真了。这里想说说“小人”,在孔子论语中,小人是不好的称谓,但也是小孩子的意思。在沈复和芸的玩笑话中,沈复总称芸为小人,而芸也巧笑嫣然地接受。一方面,是男尊女卑的气氛使然;另一方面,俩人给芸设定的角色似乎就是个小孩子。清朝的满人家庭里,似乎女性比较有地位,江南的汉人家庭中女性似乎就没什么地位和发言权,即便说了,宽容一些也被当成孩子的胡说八道吧。二, 芸女扮男装去游园。这件事应该是沈复对妻子的宠溺。在聊斋中也有女扮男装的故事,但那是老婆去抓狎妓的丈夫,而且用泻药把一帮狐朋狗友全部放倒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大家闺秀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又总有这种女扮男装的故事出现,是古人观念中的“经”“权”观念呢?还是什么想法?也许在这对夫妇的眼中,此事的叛逆披着一层文雅,就像孔乙己所说,窃书是读书人的事,这样心里就没有不安了吧。后来,芸不小心按了一个女孩子的肩膀,被老妇斥骂。情急之下,芸脱帽自辩,大家才哄然大笑。这都是很有趣的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写实。三, 沈复亲手制作山石艺术品的章节我觉得挺赞赏的。张公子打趣说,这里显示的是沈复那种“兄弟我也干过”的自夸,我却喜欢这种亲自动手的乐趣,只有投入才有乐趣,现代人物质生产条件太好了,反而很少能看到这种乐趣了。山石盆景人们大多将之当作一种手艺,基本上都是花钱置办。但是工匠匠气太重,只有手艺水平高低之别,趣味和文气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文人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艺术品就格外有意思。《红楼梦》中说到过一些刺绣的屏风,就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闲来无事绣出来的,由于这小姐有文才有修养,所以屏风格外有文采。沈复夫妇自己动手制作假山盆景,也包含了他们的文气和鉴赏力,与《红楼梦》中的屏风是一个意思。当小猫抢食碰坏了盆景,俩人甚至伤心得吃不下饭,这样的投入令人佩服。这是一种对流水线和匠气的反动。《聊斋》里的石呆子见到好石头就走不动,终究不如沈复夫妇的生活有乐趣。四, 文中提到的吃,也有这种投入和精致。沈复并非大富之家,但是仍旧能够精心巧思,吃得美味有趣。沈复和文友踏青,带去的食物只能冷着吃,芸娘就出主意,花钱雇了一个馄饨担子,随热随吃,美味有趣。与那种豪掷千万的美食相比,这种巧思和乐趣比之高出不知有多少,难道不更令人喜欢么?梁实秋《雅舍谈吃》讲一个老八旗,家境没落,偶然得到一只大梨也要细细切丝,拌上糖粉再吃。我今年去杭州游玩,当地人很追捧一种临安养的鸭子,说是味道极好,竟然卖到四五十元甚至八十元一只。这种鸭子的做法是与当地的一种酸萝卜同煮,我尝了后觉得这萝卜极有风味,跟什么鸭子煮了都好吃。当地人自称“为了吃肯下血本”,我倒觉得挺喜欢他们那种对生活的投入。当地人不仅喜欢吃,也有一双巧手。以小吃“素鹅腿”为例,知味观卖的是一个味儿,每家自己做出来的也都好吃,各有各的美妙处。要是不能体会这一点,不算到过江南。最后聊一下张公子翻译的这一版《浮生六记》。讥讽这一版的人不少,但是我觉得大可不必。有一个笑话:学神对学霸说,你考试100分是因为你的能力就是100分,但是我得100分是因为卷子上只有100分。张公子就是那个学神罢了。在前言里,作者已经明言本书是个命题作文,张公子也算高分完成了这个命题作文,你要看200分的卷面,他就没出那么多题。而且张公子前言所说“本身是江浙人”的优势也在译文中体现了出来,去过杭州的我经常在读书时想起杭州的美景。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只不过由于限制,张公子没有100%发挥出能力而已。这本书适合以下几类人购买:1)没有读过《浮生六记》的人,反正各种版本价格都差不多,买这本性价比高一些;2)张公子的粉丝,那种恨不得张公子每本书都要收一本的;3)版本爱好者,此书印刷精美,制作精良,那枚雅致的书签我尤其喜欢。再有就是以读书为乐的人可以读一读。若是学究则可以略过了。

苍山负雪,浮生未歇。

幼时父母管零花钱不甚严格,但也不赞成乱买东西,我最经常去书店买书——四大名著下垫着的是《花季雨季》,鲁迅、老舍之中夹带着青山刚昌、齐藤千穗……很多年过去后,那些小说、漫画已经不知所踪,而那些被作为幌子的书籍依旧沉静地摆在书架上。偶尔翻一翻看一看,发现等自己能够识得其中真味时,我也就长大了。因为语文课本中有沈复《浮生六记》的节选,于是它也有了给其它书“暗渡成仓”的资格。但也因为它很轻薄,小时候我在装模作样时总爱捧着它。在众多和扑克脸似的文言书籍中,它读起来最有趣致。芸娘手极巧,会作活花屏,“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档,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又善烹饪,“瓜果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夏日把茶叶用纱布裹着,置入荷花蕊中取其清新;踏春时租了卖混沌小贩的炊具,在山野之中温酒煮食。小时候看到这些细节时,我总是在想:“哎呀这个真好吃。”“哦那个真好看。”“妈呀他们怎么这么有闲有钱。”总之,我从未见过身边有哪个大人生活得这样滋润。《浮生六记》中逼真描绘的生活细节,在我眼里,恍恍惚惚如一场梦。及至年龄稍长,又觉得,所谓生活的趣味,在平顺时是点缀,在流离时便是慰藉,一切抵不过其夫妻情深。二人在“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虽然芸娘身死,与一心为丈夫纳可心人为妾而不得相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沈复肯带着女扮男装的芸娘四处游玩,也不介意携妻访友阔谈,听妓唱曲,其放任宠爱,可见一斑。可惜被林语堂称作“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娘,却不被堂上所喜,甚至写信斥责,将之逐出家门。几乎是同样的境遇,陆游只能作一阕“钗头凤”,引为悲歌,可是沈复一接父亲信札,“如闻晴天霹雳,即肃书认罪,觅骑遄归,恐芸之短见也。”并随着她离开了家庭的庇护,半世颠沛流离,从未言悔。芸死后,沈复哀恸,甚至在芸回煞之期兴起招魂之举。友人佩服他胆壮,他却说“不知余实一时情痴耳。”毕竟香魂已逝,妻离子散,形影单只的沈复后又复得友人所赠一妾,重入春梦。总有人看完《浮生六记》说,回忆起沈复半生与芸娘神仙眷侣,不知道后半生春梦如何?口气有些泛酸。其实所谓浮生,只有圣人才能虚空无为,停留在天地均衡的至高境界,而凡人,总要在红尘中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虽然任何至爱至恨都会消逝,如果太执着于浮生若梦,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留下了空洞,那么就过成了省略号。不活在肉体的制约中,不活在生命的局限里,除身死,我们始终都要往前走,遇见新的故事。苍山负雪,浮生未歇。

芸是梦中人

译者的译文如何,按下不表;沈复是否为直男癌,也非中心。全书最精彩的当属夫人陈芸,得此伴侣可谓夫复何求。未成婚时,给未来得夫婿留粥;成婚后,能与丈夫讨论诗词,同赏山水,生活的片段大概都是情侣们理想中的样子吧:一叶扁舟,三杯两盏淡酒,赏清风明月。作为一个幽默的姐姐更是一个妙人,说婆婆的义女王二姑力气大是借助了猴力,笑她摘花太多以后会嫁给长了麻子脸的人,哈哈,读到这些都会会心一笑。调皮的时候也会女扮男装参加[花照],和夫君一起与船家女行酒令。生活中也充满情趣,插花、布置活花屏,在能力范围内,总有办法把为生活增加乐趣和舒适。全书中最喜欢的就是关于芸的描写,这其中最动心的记录是在《闲情记趣》篇中记载的一次出游,大家总说出游时吃不了热乎的食物,“对花冷饮,殊无意味”。芸却笑笑告诉大家,让大家准备好分子钱,她明天自然会带着炉火来。次日,芸找了市场中卖馄钝的大哥,一同前往,既可以热食物,还可以热酒,大家的这次游玩特别的尽兴。独独最喜欢这一段,芸的形象在脑中清晰起来,一个有趣的、热爱生活的女子,称得上时美好的。然而,后续的命运却也是由不得人,家庭的误解、生活的无以为继,贫病交加,浮生若梦。浮生若梦,一切美好的,和苦难都像梦一样,循环往复或间夹其中,而梦中的芸始终是美好的,不从时代的独立女性角度去评判,只说她对生活的这份情,就堪的上美好。对生活的情,与有钱没钱无关,更多的是个人的趣味,以及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心吧。

秋日读书——浮生六记

自从搬进楼房,就像是切断了与大自然连通的脐带,空间小了,视角也变窄了。这周末趁着好天儿领着小侄儿回趟老家,感受一下深秋的气氛。一路上六岁的小侄儿把脸紧紧的贴在车窗玻璃上,还不时的兴奋的大叫:看,长尾巴鸟儿!看那边,有个老爷爷拿着小鞭子追羊呢。孩子就是孩子,看什么也新鲜,不停的让你看这个看那个。我开始并不理会他,但兴奋似乎会传染,忍不住也东瞧西看起来。正四处看着突然瞄见枣树干上有个蝉蜕,刹那间,儿时夏天的种种记忆片段都装进蝉蜕里扑面而来。把车停在路边,我领着小侄儿走过去,“摘”下蝉蜕递给他,他高兴的伸手来接,快触到时瞬间犹豫了,食指颤颤巍巍的像鼓起很大勇气一样张了张,很快缩了回去,既想拿在手里看又怕被咬,只好忐忑的来回搓手。在反复得到不咬人的肯定后,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第一次是一个手指碰一下就跑,跑到安全地带摆开反击的动作,却发现那个可怕的昆虫并没有变身成任何怪物;第二次胆子明显大多了,整个手掌上去摸了一把,奇怪的昆虫一动不动;第三次直接抓到他自己手里,这一抓才发现这可怜的昆虫居然是一件透明的衣服,不禁像宝贝一样紧紧捧在胸前看,嘴里喃喃道:“刚才吓死我了,我还准备打电话给奥特曼呢,原来离近了看这么可爱。”小侄儿赖着不走,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一定要把这附近新奇的东西看个遍,我也拿他没办法,干脆坐在草窝里晒太阳。玩了一会儿,他小心翼翼的托着那只蝉蜕自豪的和我说:“以后谁也不能欺负它,它是我的召唤兽!”然后也不问“召唤兽”自己愿意不愿意,就捏着人家去和别的小虫子比武去了。这样的心境,正如沈复先生在《浮生六记》中写道:“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空舞,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面对这些精致的文字,我也“怡然称快”,生活的闲情适意,完全可以改变对环境的认识,只要心情到了,随处都是精彩画面。回来后看着被小侄儿珍藏在玻璃匣子里的“蝉蜕召唤兽”,想起沈复先生的那些“蚊子白鹤”,不禁让人感叹: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千万不要只顾着赶路,错过了脚下时时上演的微观风景。

一场大梦

一直挺烦文人的装逼,一字一句中充满了“别人都不如我,我是最厉害的”高傲感。沈复这文人,和那些书生不太一样,这家伙常常在文字里“叨叨叨叨叨叨”,聊几句园艺可以写个好几页文言文,让我恨不得直接跳过,但是又舍不得那些赤忱质朴的文字。于是看着那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洋洋自得,我简直能想象他对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抚着胡须,微微点头,甚是满意。秉承着江南人的特性,沈复喜欢热闹,爱交友,一切声色美景都不排斥,甚至还鼓动自己的妻子男扮女装和自己一起出游,热热闹闹地将这一切写下来,不厌其烦娓娓道来,读起来好像是每一天的日记串起来,目不暇接。不知道沈复在当时能不能算才子,看着文笔确实一般,但我挺喜欢的一点是:我并没有在书中感受出一个文人的自怜自伤。沈复的人生算是坎坷的,但他住在陋室,还有兴致摆弄盆栽,细细布置;穷困潦倒,居然还不忘去郊游,如此精力旺盛;在命运给了他一巴掌又一巴掌的时候,他也只是感叹一下,继续好好生活。接下里,想聊一聊书中最出彩的一位女性——沈复的夫人陈芸。才女和家妇在古代常常是两个极端,前者善文辞,通言语,可娶不回家;后者操劳一生,通情达理,但不受丈夫欢心。陈芸既是贤妻,又是才女,三岁能背《琵琶行》,幼时丧父,习女红养家,后来靠《琵琶行》开始认字,婚后维持家计,也是可圈可点,与沈复谈论诗词,也常常有自己的见解。实在是一个不一般的女子。沈复乐此不疲的在书中描述他和陈芸的生活,谈论诗书,出游作乐,赏月饮酒,月下许愿……除了《闺房记乐》之外,在其他篇章也常常不经意间提到妻子,在广东选妓女作陪,也找了和妻子容貌相似之人,玩乐之余,也常常提到陈芸的巧。这也是此书情致动人之处,描写佳人的文辞古来有之,如此深情款款描写自己妻子的却少之又少。陈芸的独特也在沈复对生活的描述中缓缓显影。除了丈夫的喜爱,陈芸在家中并不受宠,处处遭遇冷淡,她和沈复的经济状况也常常捉襟见肘。贫贱夫妻百事哀,拆东墙补西墙的过日子,多少才华都要被现实消磨殆尽。可在这样的生活里头,她的可爱在于还能活出闲情逸致来: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和朋友的赏花温酒温菜,在萧爽楼和丈夫及朋友一起吟诗作对,谋划着为丈夫选妾侍,还为公公找侧房……在沈复那些描写自己快活游乐,诗酒年华的文字后,你能感觉到陈芸笑语盈盈,在背后缓缓注视沈复的目光,温柔而又宽和。陈芸与沈复同年,44岁早逝,也令人扼腕,少年夫妻时,说好要鬓斑之日,尽可偕游,可中道分离,只能以期来世。不知沈复的后半生如何,虽然提到又娶了一个妻子,但如此相配的佳人恐怕难再得。若不是深爱,又怎能把记忆里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写得如此生动清晰。心有戚戚焉。不思量,自难忘。


 浮生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