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218102174
作者:胡成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记述作者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经历。9288公里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是俄罗斯的脊髓,无数历史与城市依附铁路而生。作者搭乘列车旅行全程,记述沿途的风景与城市,记述在列车与旅馆中相逢的人——哈萨克的金矿工人亚历山大、萨哈林的流落小旅馆的亚历山大老头、布里亚特蒙古 人小阿廖沙母子、安加尔斯克的亲爱的奇斯佳科娃·亚历山德罗夫娜老太太、新西伯利亚租住床位在里异乡谋生的漂亮姑娘、叶卡捷琳堡的书商米哈伊尔——人与城市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俄罗斯,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沙皇俄国。
全书精选114帧黑白与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作者旅途之中的114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同时也为更加直观地展示作者经历的俄罗斯,列车的车厢、城市的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书籍目录

01 / 那里有熏暖的海风吹来
02 / 如果游荡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只是我的灵魂
03 / 仿佛我们等待的列车永不会到来
04 / 她也喜欢踩上落叶的声音
05 / 只有我们才是彼此一瞬而过
06 / 那里林木疏朗 草甸越过河水漫延天际
07 / 我的院子里就是无尽的西伯利亚
08 / 没有叶片 只有叶柄
09 / 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
10 / 咫尺之外 便是无尽的海
11 / 独自迎着贝加尔湖清冷的风
12 / 我知道那一如她年轻时的味道
13 / 我的旅行只是一座又一座城市漫无目的地游荡
14 / 他谁也不看一眼 谁也不说一句话
15 / 只因此一见 只需此一见
16 / 世界只剩下舷窗外漫漶在一起的颜色
17 / 直到我不得不离开
18 / 是的 西伯利亚海
19 / 十五度
20 / 一天的雨与寒风之后
21 /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尾声

内容概要

胡成
自由撰稿人。摄影师。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一个没有经历过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这种艰难历程的西方人,要想体会苏联的幅员辽阔是有困难的。他头脑里没有感性认识,不能理解一个包括十一个时区的国家的地理含义。 " ——《纽约时报》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我已与一万忆白桦相逢》中,看到这段话时,全书已经翻过一多半了,而单枪匹马、语言不通的作者,仍待在西伯利亚铁路的中途。火车无休止地开,车厢里,不分男女肤色鼻梁高低,一样疲惫忍耐着的脸。  我像作者深陷旅程一样陷入了迷惘。想清晰地介绍这本书是困难的。名义上它是关于旅行,但一切流行的“旅行意义”,它并不具备。关于旅行的话题从未冷清过。从最古典的壮游,到驴友的穷游,从文艺范的寻找自我,到鸡汤式的灵修旅程……旅行的意义是什么?都很容易总结,标签贴上,任君挑选。但这本书不是这样。它是什么呢?评测是雨、雾、雪。倾盆的雨、弥天的雾、纷茫的雪。西伯利亚笼罩于旅人头顶上空无尽的雨雾与雪,从书中扑拂而出,让我这身处秋老虎肆虐中的中国读者,也懵了神。感到关于历史与现实的一种茫然无解。诗人们曾哀叹:俄罗斯的土地有多深厚,俄罗斯的人民就承受过多深厚的苦难。西伯利亚,俄罗斯领土上最冷酷的一片土地。面积1276万平方公里,远超中国,约相当于一个美国再加上半个加拿大。历来是苦役犯、政治流亡者的墓场。万年冻土上,跋涉过高傲的十二月党人与他们忠贞的妻子;衣衫褴褛眼神狂热的苏维埃革命者;失去了作战皮衣的德军战俘;遭到肃反的共产党员;多嘴的诗人;热血质的艺术家;被剥夺了财产与土地的犹太人……对,也少不了华人——马员生,中共党员,在肃反期间被逮捕,流放西伯利亚二十五年。这位共产主义国际战士,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有国人踏上同一条路线,来触摸这里的温度。今天这里的温度也还是极端的。广阔草原,无尽的贝加尔湖岸线,绵延不绝的白桦林,散落其中,串珠一样的站台,诱惑着异国的旅人,一有机会,就离开闷热车厢;一不留神,就被阳光灼伤、被冷空气冻毙。而未当场气绝的人,都咬紧牙关,奔向站台上席地而坐的妇女们,买肉丸、熟土豆和香肠,以便熬过剩下的车程。苏联解体后,这片被严格规范与控制着的疆域发生了变化。工业衰退了,物质匮乏略有改善,但物价更贵,大部分人是穷的。失业,经济萧条,时代遗留下来的官僚主义和对外来人的猜疑……和隔壁商品经济火热的中国相比,时光似乎还停留在三十年前。独立运动出现,社会开始动荡。一成不变,是历史上显赫人物们黑铁的塑像,依然立在广场上、建筑物面前。还有列宁同志,走到哪里,都会看到这位个子不高的革命导师雄姿英发的雕塑。还有对伏特加永恒的热爱——即使贝加尔湖干涸,俄罗斯人手中的酒瓶也不会变空。手中有一瓶伏特加的俄国人,能忍耐一切,当然,还能干翻一切。横穿西伯利亚的火车上,安检对枪支刀具并不严厉,却严禁携带伏特加。而对面的清瘦老者,仍能变戏法般掏出一瓶伏特加来,并盛情邀请视力范围内所有男性公民;公园里酗酒的青年,嬉笑着过来打招呼,用手势热烈聊天,互相拍照留念,然后,睁着醉眼,向你伸出手来:打劫。民宿旅馆中,无家、赤贫的老人,吃着最简陋的晚餐,仍然一丝不苟地享用餐后水果——两只小圣女果。切片,撒盐,用叉子送进嘴。脱下丝袜,拎着高跟鞋,赤足走在街巷的中学女生,性感,迷人,高傲。一如百年前她们的曾祖母。207次列车上,站在车厢中间的小萝莉,阳光从车厢一侧的窗口漫进来,染在她纤小的身躯上,如懵懂的天使降落人间。乌第河畔,在井身涂成天蓝色的井边打水的小姑娘,不堪满载的水瓶重负,歇在因不堪岁月而同样步履蹒跚的老人身畔。铁桥上走过来的老年男子,衣冠黯淡,提着公文包,面色疲乏凝重。像是从契柯夫的小说里走过来。笑得像“我奶奶”的老太太,坚决要赠“我”自家种的好黄瓜。她的名字是:亲爱的奇斯佳科娃·瓦连京娜。红色大道地铁站上,坐在站台里专心读书的老妇人。头发花白,穿着简朴的花布衣服。候车大厅里,一对年迈的夫妻、俄罗斯前功勋艺术家,坐下来开始演奏。音乐声起,所有的人肃然无声。对面铺上,带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男人,一直在凝视窗外无尽的白桦林,侧卧的身影里,似有一个世纪的沉默与孤独。如果说游人热衷于明信片上的美:白桦林,花楸树,东正大教堂、身材丰艳的姑娘。那么作者展现出的,却是这样一个困陷于历史与现实中的西伯利亚——满浸生活艰辛,却又饱含庄严与激情,并非十足友好,又总在仓不及防中展现温柔……还有,——夕阳与乌云下的赫鲁晓夫楼。——乌沙科夫卡河口的烟水渺茫。我意想不到在西伯利亚的土地上,看到了诗经里的蒹葭苍苍。所有仓促相遇永不再逢的这些人与风景,穿透西伯利亚的雨、雪与雾,因作者的文字与摄影,而保留下吉光片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无论关于旅行还是关于摄影,都没有当代人所习惯的意义先行。它是谦卑的,自得其乐的。那些普通人的照片:朴素,安静,毫不追求戏剧冲突,但饱含情感。即使是伸手索财的不良少年,眉目间也示见狰狞。摄影者用尊重的、毫不惊扰的镜头去追随他们,甚至让我感觉,会随时为手中的相机而向对方道歉。一路走过西伯利亚的冷雨、浓雾、厚雪,见其所见,闻其所闻,游经宏大,却指归平淡。作者有很高的人文素养,给这本书增加了硬指标的可读性,是很好的人文地理与摄影纪实组合。行文中还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极冷幽默感。擅长捕捉现实中的荒诞瞬间,冷眼旁观,脑洞大开。然而作者又有很热的心肠,所以不管是现实的荒诞,还是人间的苍凉,都不废人情味——就好像西伯利亚的寒流里,陌生人之间传递着一瓶伏特加。而这个极俄罗斯的场景,偏偏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顺便说一句,作者是我多年前就关注着的一个博客的主人,那个博客的名字叫“弗虑弗为”,好博客,好名字。也是无情,也是无解,个中也是有着极谦卑的热心肠。
  •     (原创,首发于微信公号“少水草”,推书推电影,欢迎小伙伴们前来女神经的小世界游玩~)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伸手敲下了这本书的本来的名字来作为这篇文字的题目,因为我没能找到更好的。或者说,关于这本书,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题目了。与这本书的邂逅是在网页上,最初的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书的封面是列车车厢内一位侧身向外的专注地看着窗外风景的旅人,当时我以为那个旅人就是作者,又觉得书名读起来很美。当时以为这本书是写意的,读完才发现是记实的。拿到纸质版的书才注意到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西伯利亚铁路纪行”。这是一本游记,记录作者搭乘西伯利亚铁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到莫斯科结束--的一路见闻。全书以地点为转移,以小标题分章,从作者开始西伯利亚之旅一直写到最后。书中配了114幅沿途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作者沿路拍摄的作品。书里的文字有些细碎,但读起来又很有温度,就像书里的配图。作者叫胡成,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也是一位摄影师。翻完全书再回过头来看封面,才领悟到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一个题目,为什么要用这张照片来作为整本书的封面。这本书的题目很动人,因为西伯利亚铁路沿线都是白桦树,数不清的白桦树,白桦贯穿了西伯利亚铁路的始终,也从整本书的开始,一直横亘到整本书的终章。对于已不是第一次踏上西伯利亚铁路的作者来说,白桦显然不止“树”这一符号意义。在“咫尺之外,便是无尽的海”一章中,作者写道,“当白桦林出现的时候,风景一如西伯利亚的别处”;在“我知道那一如她年轻时的味道”一章中,作者写道,“依然有着老旧建筑的苏赫巴托街,还有白桦,还有风,阳光被摇碎了,斑驳地落在斑驳的建筑上”;在“是的,西伯利亚海”一章中,作者写道,“在原本的西西伯利亚草原之上,有一层匍匐在草原上的浓厚的雾,如海水般,如海水般在白桦林间细密地流淌,没有草原,只有无尽的白色的海洋”……说不定,在作者心里,白桦已经成了代表西伯利亚的隐喻。在旅途快终了的时候,作者终于很明确地提到了书名的用意:“我的旅行,也是进白桦之域。西伯利亚,白桦之域的西伯利亚。无尽的西伯利亚。乌拉尔之后,风景平淡许多。如果不是因为西伯利亚铁路并未中止,我更愿意在列卡捷琳堡买张返程的列车车票,返回西伯利亚。还好,这一路以来,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至于封面,照片上旅人专注地望向的窗外,窗外是一株又一株挺直的白桦树。“车尾39号边铺下铺消瘦的戴着眼镜的金发俄罗斯男人,我上车的时候他就支起上身躺在那里,头冲车尾,背对整节车厢的旅客。一直那样,专注地看着车窗外迅疾后退的白桦林,白桦林打碎的阳光落在脸上,忽明忽暗。”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作者或许希望镜头里的那个旅人是自己。作者一定有西伯利亚情节,所以才会“用很多时间准备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用很多时间旅行在西伯利亚铁路,一次又一次”。书中广泛引用各类跟西伯利亚相关的材料,游记、史料、城市志录等等,在向读者展开西伯利亚画卷的同时,也向读者科普了很多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比如俄罗斯人的主食里有面包,以及土豆;几乎每顿饭都会吃红肠,还有水果,以及加了方糖的红茶;喜欢将西红柿和黄瓜切片,然后撒上盐吃;嗜酒,尤其是伏特加;书价高昂但喜欢读书,喜欢填字游戏;很多人性格内向甚至抑郁;俄罗斯人,尤其是女人,随着年岁渐长,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壮硕起来……书中有一段讲作者在伊尔库茨克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个七八十岁的俄罗斯老太太,她在等公交的路旁,费力地从老旧的包里拿出粉底和口红补妆,然后在包里翻找合适的试用装的香水涂抹在脖颈两侧。俄罗斯人生活得得体而精致,即便年华老去,即便生活落魄,甚至穷困潦倒,依然会以自己最好的样子来面对世界。俄罗斯是个很特殊的国家,因为经历了国家的更迭。有些东西变了,成了逝去时代的遗产,但很多苏联时代的东西却还是被包容地继承下来。比如书中提到的以领袖和杰出人物命名的城市和街道,以及英雄们的雕像。作者很擅长写景,他笔下的文字就像他镜头前的风景。“在某处街道口,在空无一人的苍白的公路道口,立在路旁的两根白桦木杆上,点着两盏苍白的灯;在某处不知名的火车站,在清晨微弱的光芒中,废弃的铁轨上泊满废弃的列车,锈红色的汽车之间,暗绿色的野草已经攀上车门,远处是积水的褚石色的土路,以及背景天空中无尽的浓黑的云。”明明只是平铺直叙,但是加在一起却觉得无比生动传神,好像身在其中一样。很多人在路上的目的和意义都不一样,作者说,他的旅行只是“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漫无目的的游荡”。风景本身不是目的,旅行的意义在人。“旅途最可珍惜的永远是那些偶遇的人们,可以重逢或者永不相见的人们。风景永远在那里,只有我们才是彼此一瞬而过。”“我的旅行,也许只是为着与更多的人相遇。而非风景,而非永远在那里的风景,只有相遇的人们才是私属于我们的独特经历,无可预料,无可复制。”读游记可以让人在一方小书桌上漫游世界,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如果你喜欢俄罗斯,想欣赏西伯利亚沿途的风景,可以先翻翻这本书。书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就以一个作者坐在广场上喂鸽子的插曲结尾吧:“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俄国人洒下面包屑匆匆离开,我却想当然地以为应当把面包屑捧在手心看鸽子们优雅地飞起来美丽地啄食。是的,它们都飞了起来,却没有半点优雅与美丽,恶狗一样全部扑在我的身上,踢得我满脸脚印。”-----------------------------------------------------------------------------------------------------------------------------------------长按扫码关注,然后我们一起看书看电影。微信公众号“少水草”二维码
  •     成长的经历,大概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许多事情。父母是三线建设的时候去的四川,现在属于重庆的一座军工厂。那时候的大型工厂就像一座城市,拥有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食堂澡堂,小学中学,成排的红砖家属楼,一个人甚至不用走出工厂,就可以在那里完结他的一生。工厂是苏联援建的,满眼的的苏联元素,大礼堂正中那枚巨大的红五角星,无数次闪回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在大礼堂前的广场上玩耍,穿着红蓝背心的工人们在旁边的篮球场上消耗多余的精力。我是有苏联情结。许多一起长大的朋友或者同学也有这样的情结,我们也曾经深入地讨论过,但是我们觉得这种苏联情结,与普遍意义上那种充满着共产主义理想的苏联情结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只是因为那些苏联时代的符号,忽然想起我们的小时候。不是仰慕,而是怀念。完全没有那些虚妄的理想,那些理想不值一提。我们都散了,我们只是无比珍重我们那些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罢了。  我觉得读书,其实是别人的文字与自己的经历互为参照的过程。主观来说,我是因为作者的文字参照出太多我自己熟悉的成长经历,而觉得欣喜;客观来说,作者的文字确有特别之处——这本书几乎与我看到的所有游记不同,作者完全放弃了对某地景点、博物馆之类的罗列描写,而是把着眼点完全放在了人与城市本身。作者称之为“漫无目的地浪荡”,而我觉得故意为之的漫无目的,岂非也是目的明确?作者描述的俄罗斯,那些城市,那些列车,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生活。而如何能从短暂的旅行之中,看见永恒的日常,才是极其困难的。作者用极为特别的旅行方式,描述了看似平淡却极为难得的日常,这是我觉得最特别的。这些日常,就像我朋友把书中那张叶卡捷琳堡的明信片送给我的时候,指着旁边台阶上坐着的一排学生和我说:“象不象我们那时候?下午不上课,在西小门外的广场上。”  如果那时候有游客走过,谁会注意到我们?他们都会去大礼堂、去厂史陈列馆吧?那是景点。我们不过是生活中一帮无足轻重的逃课的孩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只看见了我们。记下了我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文字与图片都很美丽。
  •     2015或2016年读过的书
  •     整体感觉稍有点乱,但细节描写比较有特点,看来游记还是记录人与人的互动最有意思
  •     文字基本是一大堆地名+内心os和碎碎念+历史文献摘录。摄影倒比文字亲很多,涌出独有的历史沧凉感。
  •     如果我的本身无法在旅行中游荡,那就构筑一副画面让我在其中游荡……
  •     文笔优雅,读到的是战斗民族的另一面。
  •     一路读下来,从兴奋到麻木,从五星到三星。作者写累了,读者也看累了。
  •     看到高分 被作者的这两本书的封面吸引。 趁着当当做活动下手了,赶脚不是我的菜。 不过… 还算是让我这个对俄国没一点了解的人稍微了解了一些。 也是有收获的,现在开始看下一本了。
  •     克制的配图和一点都不克制的文字,有趣的西伯利亚铁路之旅。但,49页少了一个句号,302页多了一个逗号,161页孑遗写成了孓遗…如此昂贵精致的书不该有这些瑕疵。不过这都是编辑的锅。
  •     历史,旅行,纪实
  •     今年读的唯一一部游记,很久不读游记是因为文字已经无法满足自己想去走走的愿望。铁路可能是我旅行交通的首选,去遇到不同的人就如作者选择住价格低廉的旅店一样,风景它永远在那,最珍惜的是那些偶遇的人们。在冬天读西伯利亚的文字,感觉很神奇。另外,画画真的是无国界交流的神器。
  •     俄罗斯本身就是个神秘的国家,前身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现在又是著名的军事大国,这个国家的人民,一定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或许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
  •     17年3月。 很好的游记,感觉就像跟着作者一起游历一样,俄罗斯的小城,清晨不散的雾,永远不变的西红柿土豆还有总是在加糖的红茶,各种各样的人,好的坏的,旅途中的惊喜与失望,还有贝加尔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俄罗斯
  •     这个作家一生推
  •     里面有我喜欢的贝加尔湖
  •     开始还以为是作者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徒步,结果…… 对一些小人物的描述(火车站到情侣,旅店到老人)挺精彩的,有一种时光被冻结的感觉。
  •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便被它的名字吸引,这么拗口的名字,不看简介的话,很难联想到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再仔细体会这拗口的书名,总觉得它只说了半句话,并且略带伤感。读罢此书,果然找到了那未说出口的半句话:“我们终将分别,当我们相遇的时候。旅途最珍贵的永远是这些那些偶遇的人们,可以重逢或者永不再见的人们。风景永远在那里,只有我们才是彼此一瞬而过。”我想这段话便道出了旅行的真谛!
  •     对于西伯利亚的游记都有好感,好想去西伯利亚旅行啊,书中有图,整个经历写的也很好,当游记来看很好,文笔的话没有小说好
  •     良心作品,西伯利亚大铁路到今年已经建成100年了。
  •     “雾茫茫的早晨,灰蒙蒙的早晨, 忧郁的田野已被大雪封冻, 你无意中想起往日的岁月, 想起那些早已忘却的面孔。 你想起那说不尽的热情的言语, 那如此贪婪又羞于捕捉的眼神, 那最初的会晤,那最后的相遇, 还有那些低言细语的悦耳的声音。 当你倾听着车轮喋喋不休的诉怨, 当你沉思的注视着广阔的春天, 你会想起那与奇异的微笑的别离, 想起遥远故乡的许许多多东西。”
  •     孤独之书,旅者再一次穿越梦的铁道,去换取一念之间的温暖拥抱。
  •     对叶卡捷琳堡滴血大教堂的那段历史印象最深
  •     真好看
  •     在Lube的歌声中差点儿怀着1种近似乡愁的忧伤哭出来。
  •     非常棒
  •     三流的摄影师,一流的作家。朴实的叙述,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便能直击心灵,这样的句子多不胜数,美不胜收。
  •     用发的书卡买的
  •     阿穆尔斯基、高尔察克等等陌生的人名和地名。。。
  •     其实我没看进去
  •     阴郁湿冷,空旷寂寥。如果再配幅行程地图就更赞了。
  •     西伯利亚
  •     开始没看下去,看到一半放慢了阅读速度,发现作者是一个机敏而幽默的人。
  •     他的文字很美,我一直在想象 . 但相片打动我的很少 . 而且有些评述恕我不能苟同 . 感谢他穿插了许多历史,也因此,我暗下决心以后无论去哪里,一定要了解些那座城市的历史 .
  •     世界那么大,生活圈子那么小,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     好文艺,不过蛮有意思,哈哈
  •     人来人往人终散,温酒一杯消千愁。梦中不知花渐落,一曲广陵唤故知。
  •     我想再读一遍
  •     她也喜欢踩上落叶的声音
  •     读完想去西伯利亚旅行
  •     一定要去黑龙江看一看。那么近,又那么远。送给畏缩的自己。
  •     是说脑袋撞树上了么?
  •     这帐流水的…就像一篇蚂蜂窝或者穷游的帖子排了排版,印在了纸上。不是所有印在纸上的都叫做“书”。
  •     比蒙古行记好,作者一见少女就失魂喔,不过,全世界谁不爱呢哈哈哈。贝加尔湖那一段,想起了去年初夏坐车从花莲到垦丁,无尽的太平洋海岸,时停时雨的阴云天,风里都藏满了心事。
  •     喜欢每一句副标题。
  •     3-3.5 并不是什么深刻的理解,多是随性而发的感触,对当地历史浅尝辄止,语言不通也不会过多融入环境,所以就只是一直像随笔一样的走走记记,称不上游记,更多是自言自语和自娱自乐。好在语言优美,文底颇好,加之俄罗斯冷冽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并不腻的清透,缺点也很明显:没有积累和深入,整体闲得过轻过平,甚至有点自说自话的陶醉,读到后面就容易被看穿
  •     西伯利亚铁路纪行,题材比较好,但观察、见解流于表面,作者本可以沉淀几年,写得更好的。其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异乡的孤独旅人,定格的画面仿佛霍珀画笔下的人物远离他乡,不渴望与旁人沟通。一句话:引发了思考,但作者还欠火候。
  •     带我走过西伯利亚
  •     一段旅程的描述,也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文字朴实又有些感人。可以一看。
  •     与千篇一律的风景相比 旅途遇到的人和事 以及那些或惊喜或糟糕的感受 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科普有点多

相关图书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