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39977027
作者:[加]彼得·佛伦斯基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连环杀手为何产生性变态、恋物癖、精神分裂、食人、反社会、病态人格、强奸、斩首、碎尸、阉割等变态心理和行为?
谁是历史上第一个连环杀手?谁是杀人最多的连环杀手?
古罗马时代的连环杀手和21世纪的连环杀手有何区别?
连环谋杀和色情文学、侦探杂志、《圣经》有何关系?
连环杀手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区别?
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让他们成了连环杀手?
FBI心理侧写是否真如美剧中那样神奇?
连环杀手真的在3岁就注定了吗?
人一生平均要遇到多少谋杀犯?
什么人最容易被连环杀手盯上?
如何从谋杀犯手下逃生?
为什么射手座的连环杀手最多?
变态心理学
他们是如何成为连环杀手的?为什么他们认为杀人是在“替天行道”?他们的很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同样出现在普通人身上,为什么偏偏只有他们成了凶手?正常人和变态的界限在哪里?
FBI心理分析术
为了应对连环杀手的威胁,FBI发展出一套心理侧写的技术。这种心理分析术为什么能够准确推测出凶手的年龄、职业、体型、习惯甚至长相?对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超感警探”们给我提出了哪些建议?
3000年连环谋杀史
从古罗马时代到21世纪,连环谋杀在历史上从未中断,那些吸血鬼、狼人的传说很多都是连环谋杀的另类演绎。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连环谋杀的数量剧增,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巨变,还是因为媒体的发达?
30桩全球最恐怖凶杀案
从“蓝胡子”到“开膛手杰克”,从泰德•邦迪到“女魔头”,历史上最著名、最恐怖的谋杀案大盘点。这些变态的连环谋杀令人震惊、恐惧,更引人深思。

书籍目录

前 言 我遭遇的两个连环杀手
第一卷  连环杀手进化史
第一章 后现代杀人狂(1970-2000)
第二章 连环谋杀简史:从罗马到波士顿的2000年谋杀史
第二卷 理智与疯狂
第三章 连环杀手分类:恶魔的区别
第四章 畸形的进化:连环杀手的另类演变
第五章 罪恶之源:深入凶手的脑海
第六章 从婴儿到杀手:连环杀手的形成
第七章 第一次谋杀:杀戮因何而起
第八章 杀戮时刻:疯狂的体系
第三卷 与恶魔作战:心理侧写与生存术
第九章
心理侧写的艺术和科学:如此准确,又如此错误
第十章
存活:逃离魔掌
致谢

内容概要

[加]彼得•佛伦斯基(Peter Vronsky),多伦多大学犯罪学博士,电影制作人,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讲师。1956年生于加拿大,曾任记者、作家、纪录片制片人。他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曾在PBS、探索频道、CNN等电视台播出。为调查连环杀手,他走遍北美和欧洲查阅资料,并得到美国和加拿大警察局的帮助,获得一些珍贵的卷宗档案。除本书外,还著有《女性连环杀手》等畅销书。


 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随着犯罪题材的小说和电视剧进入公众的视野,连环杀手也成为一大热门素材。他们之所以充满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影片对连环杀手的美化,连环杀手被塑造成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充满魅力的男性,他们智力超群,观众似乎乐于看到他们在和警官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屡战屡胜,这种恶被高情商与复杂的动因所淡化,激起了一种微妙的认同感。这一题材的美剧也特别吸引我,不在于其骇人听闻的犯罪情节,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锁定连环杀手并将他们逮捕的过程。《犯罪心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美剧,每一集都会出现一个连环杀手,FBI进行心理侧写,最终将其擒拿归案。如何通过一些共同特征来判断这是连环谋杀,如何通过犯罪现场来推测凶手的性格、生活背景、教育、犯罪舒适区,如何从作案手法与频率来判断罪犯的进化程度和下手对象,这是每一集都会涉及到的问题。连环杀手也通常曾在童年遭受过创伤,出现导火索事件,引发了他们的连续杀戮。《理智向左,疯狂向右》对这些问题都做了深入探讨和延伸,因此我看书的时候不觉得陌生,相反,这本书的一大优势就是它的亲和力。作者对犯罪学和连环杀手均有相当深厚的了解和研究,但看书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专家和门外汉的区别,作者单纯从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分析这些名声大噪,抑或是不为人所知的谋杀故事。这类故事本身就已经非常耸人听闻,容易在叙述中夸大可怖的色彩,但在这本书中,我完全找不到过度描述,作者讲故事的功力可见一斑。连环杀手出现的历史和成因分析贯穿全书,条理清晰,有些句子和案例会反复提到,但不显累赘,有助加深理解。FBI的心理侧写在热门电视剧的推动下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在现实中并没有真的那么神奇,反而多遭诟病。诸如通过连环杀手的作案手法将其分为有组织杀手与无组织杀手,这种二分法因为混合型杀手而显得界限不明,通过数据分布而确认的杀手类型也无法一概而论,但我认为若是将心理侧写当作破案实证必然是有偏差的,虽然基于数据采集的基础之上,但也受限于个人的经验与偏好。在这一点上,它与微表情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侧写也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就是筛选类型,不断缩小范围,在调查取证中锁定嫌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它抽丝剥茧,试图接近真相的核心。理智向左,疯狂向右,在连环杀手身上,常常是一种危险而不易察觉的杂糅,可怕之处也在于此,疯狂隐藏在正常的表面之下。连环杀手可能是离群索居,社交能力低下的人,也可能是友善,极富吸引力的人。他们藏匿于芸芸大众之间,也许在某个时间,我们就与一个连环杀手擦身而过。作者在最后一章介绍了遇到杀手时如何增大存活下来的可能性,但其实同种方法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杀手时得到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而且受害者也未必有这个时间和观察力来进行判断,最终还是本能决定了生死一瞬。更有效的方法可能在于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方式,相信自己的直觉,宁可粗鲁,也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冒险。读这本书时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同时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看,作为一本研究犯罪心理的读物,它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上都让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那时候我还在做交换生。跟室友两个人有时间就会出门晃晃浏览当地的景点。我们住在金门公园附近。有天是公园的音乐节,热热闹闹,声音震天响,我们在家也待不下去就去那里晃晃。兜了一圈没有很大的兴致而且我俩还没到买啤酒的年龄,就准备往回走。在公园外面遇上一个小哥,当地人。鉴于我室友是个特别爱笑爱热闹的姑娘,我们就莫名其妙跟人家聊上了。聊的过程中小哥就说啊他有好多中国人朋友,有机会可以下次再和我们约出来,带我们去买买衣服逛逛街什么的【说实话我对这一句印象十分深刻因为当时感觉怪怪的。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就分别回家了。小哥还默默要了我室友的facebook账号。没两天小哥就打电话给室友约我们周末出门。他说他带上了一个朋友,可以四个人一起吃饭,他们会开一辆车来。认得我的人都知道其实我很害羞估计就是有那种社交恐惧症,所以临出门之前我就很不情愿,但是绝不可能让我室友一个人去况且她那时候还不到17岁= =我们俩个临出门前实在是有些不想,毕竟还觉着有些人生地不熟。但是脸皮非常之薄,所以怎么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房东是个台湾老太太。就是那种会闲的没事跑来跟我们聊聊说,你们平时要记得拉窗帘啊什么琐碎事的人。在我们要出门前遇上她在收拾院子。我们略含怨念地聊了两句,房东太太大惊失色,把院门一关,“我要好好跟你们聊一下”。那时候我的最爱是在当地的图书馆里翻晋江小言所以几乎是全无戒备心甚至是连环杀手的概念。房东太太估计也是着急了,抢着说了几点。“他为什么不约你们在公共场所?为什么还开着车来这里地铁这么方便?”反正被她说得很怕我们就顺利成章没出去,虽然我们被小哥用facebook很不客气地教训了一通……慢着先让我吐个槽。《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这本书的作者居然号称自己是历史学家,观点结论什么来的有些太轻率了。我感觉这个更像是纪实小说,翻了大半最大的感觉是要把书藏住别让我爹看见,主要是受害者收到的惨无人道的遭遇都被详细地描述出来,被他看到我看着书估计要被臭骂的……然后就想起了这件旧事。所以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遇上的究竟是一番好意想要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的好心人,还是想要double date心怀不轨的陌生人。虽然在情人节前夕且让我怒骂下长这么大唯一一次可能的date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来了又走了。我还是很庆幸,至少我以后还能有遇上很棒的date的机会。而不会像那些书里描写的姑娘们一样,因为不够小心,又或是比较热心,离开朋友小许,便永远地告别了正常的世界。
  •     /儿歌看着本书以前,只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过“连环杀手”这类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剧《汉尼拔》里面的汉尼拔医生,和我印象里高大、粗鲁、不修边幅的杀手大叔是极大的反差。心理学和生理学双修、拥有极高艺术品位、格斗术点满、绅士有品位,最后不得不提他还那么帅气。如果不是他的特殊性,相信他一定是所有女性如意情郎,让所有男性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因为汉尼拔我才开始刻意关注关于“开膛手”的一切。切入正题,本书开头介绍他们(连环杀人犯们)是以杀戮而产生快感,一类高危险、反人类的人群,人们通常给他们以变态、疯子、极端主义的定义。影视作品里他们有如《德州杀人狂》(故事原型出自1957年美国杀人狂的艾德•盖恩)、《非礼勿视》(原型像杰瑞•布鲁多斯)、《红龙》(1957爱德华•西奥多•盖因)里的三位暴力、血腥、残忍的使者,好像是良心完全泯灭一般,看电影的时候恨不得立马处决他们,导演也总是拿出连环杀人的噱头带给观众感官的刺激。那现实生活中的连环杀手又和他们有什么异同呢?马上我们就会在书中看到关于他们区别。FBI将谋杀分为四类:违法交易式谋杀、个人原因谋杀、性谋杀、集团式谋杀。通常81%的连环杀手在青少年时期都看过色情文学,所以在性谋杀分类里面又把连环杀人犯分为了:有组织性谋杀、无组织性谋杀和混合型性谋杀。顾名思义有组织谋杀他们有系统、有秩序的实施犯罪,通常会制造三个犯罪现场:一是发现受害者的地方,而是杀害受害者的地方,三是弃尸的地方。通常这类人也会被称为完美主义者。无组织性谋杀通常选取的猎物没有没有代表,随心情而定,不会刻意掩盖犯罪现场和罪证,常独居,孤立。混合型杀手则通常具备有组织和无组织两者的特性。有组织、无组织和混合型分类方法只是连环杀手分类的开始。根据谋杀动机和谋杀满足度又可以将之分为:幻想型、使命型、功利型和操纵/控制型。幻想型但是根据幻想或内心的声音和幻听指令杀人,通常有精神错乱和其他精神病。使命型杀手认为自己有清理社会或某类人的使命,通常对象是儿童、妓女或特殊种族成员。功利型中为了利益杀人被称为舒坦型(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通过肢解、强奸、饮血、使人获得快感被称为欲望型;享受杀戮过程被称为享受型。操纵/控制型从犯罪里获得快感,喜欢折磨猎物,享受折磨的过程,从中感到性兴奋,谋杀通常是他们实现权利控制感最有效的终极方式。整本书中连环杀人犯们有很多通性。小时候受过阴影,很多杀手童年都受到过头部创伤,绝大多数除了谋杀外也都跟性犯罪有关,地位低微、性格、精神都不太正常,社交能力低下。除了个人因素外,社会层面上可能与美国性解放和嬉皮士文化有关,5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精神、价值观就有很大的不同,或许是这种激进的文化,也可能是价值观的紊乱,或许是多未来的迷茫,导致了我们看到连环杀手增多。他们一直在寻找释放自我的方式,用极端的手法拷问罪恶的世界,同时狂热地追寻心中的艺术,但有违法律道德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剥夺别人的生命和感受生命美丽的权利,永远不能说为艺术。同时他们是可怜的一群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人物一生的经历真实写照,你可以通过阅读感受他们的生活。相信你会喜欢这本书,正如同喜欢那些影视作品一样,虽然他们有很大区别,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Ps:p134倒数第三行他和她用错了p138正中间的扔和仍也用错了初版难免错字,望小编改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非常好看
  •     还没读完,因为腰封上写了犯罪心理啥啥啥就买了
  •     这本书让我成功地怀疑自己反社会人格且有连环杀手倾向orz(۩⊙o⊙۩)我选择死亡.....
  •     看了很久的书,觉得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籍,也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成长的环境很影响心理的发展。
  •     杀手的快感来源有所不同,这种快感可能和以往的积极体验有关,而这种积极体验恰好和杀戮形成了联结
  •     前面一大堆案例,分析不多。所以短时间内密集阅读有点无聊~后面写FBI那些分析,随便脑补一下美剧里的镜头也是不错的。孤独感啊,生活压力啊,要及时排解啊,不然万一心里完成了变态就不好了~
  •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     说实话一般,都在分析案例。并没有想的那么好。
  •     有些事情不可越界,一旦越界再也无可挽回。“就像我去了一个地方,再也回不来。”仅是通俗读物,对连环杀手分类说明不够深入(正因有此分类才可探究SK诞生的社会背景/追捕方式/预判及预防),更像是著名案卷集。目前盛行的理论认为: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防止生物因素有缺陷的人变成罪犯;健康的生物因素可以防止童年糟糕的人成为杀手。暴力罪犯通常在两方面都失衡了。——这种理论有点像致癌理论。心理变态人格即反社会人格,难以通过外界治愈但可随着年龄增长而治愈。从21岁起,2%的患者会逐年缓解。年纪越大,越融入社会,尤其是40岁后。这或许是SK平均年龄20-30岁的原因,也可以解释有很多逍遥法外的SK后来的销声匿迹。
  •     还是喜欢世界怪奇实话那种的
  •     被吸引是因为封面是梵高临摹的一幅作品。我本来又很喜欢看欧美的变态杀人片,看完这本书很震惊吧,原来欧美的变态杀人片大都是真的。尤其是千尸屋都有原型。OMG
  •     各种案例中穿插简单的理论知识和个人见解,在“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侦破的今天,在警队工作八年的我。只知道“系列案件犯罪嫌疑人”,而不知道“连环杀手”,或许是叫法不同,但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差异,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又不知道落后的多少年。
  •     让我们详细了解了连环杀人凶手的来龙去脉,该注意什么
  •     与迈克尔·赫·斯通的《剖析恶魔》堪称连环杀手专题研究的双璧佳作,同样属于深入浅出的严肃类专业畅销书,同样具有西方学者常有的人道情怀与客观立场,只是这部更侧重罪行叙述和归纳,而不是邪恶等级的划分,作者文笔相当出色,尤其擅长讲故事,梳理各国的连环杀手历史很精彩,每个案例讲述的详略得当,引人入胜,语调冷静老练,引用数据丰富,大量论断发人深省,当然同样令人震惊的是人性的无比黑暗,诸多变态杀人狂的罪行几乎无法用人类言语描述(特别是蓝胡子、亨利·李·卢卡斯和那几对夫妻档杀手),完全超出了我们正常人的最极限想象力!睡前读真的会让人做恶梦!读罢此书让人感慨万千,防人之心不可无蛤
  •     看完不寒而栗
  •     就是案例的堆积而已
  •     不算所谓的行为学,只是各种史料和资料的集合。最大的恐惧是, 很多杀手癫狂而自知, 知道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甚至会有片刻的自省。 最大的收获是,看这方面影视时,会套用公式然后发现不合理。 PS所谓使命型连环杀手是影视作品中最讨喜的。
  •     对人性的深度解析、很多的案例,小部分写的深刻、引人深思……
  •     学术方向的东西不是太多,事例和分析倒是很不错
  •     做疯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     别对号入座就行……
  •     竟然说射手座的连环杀人犯最多……您也是个搞社科的别用这种没有统计意义的标签来哗众取宠好吗好吗好的吗,哼
  •     口味重,案例多。政府开发一套监控所有人举止的系统看是否有犯罪倾向不是什么很科幻的事情,尤其像连环杀手,被筛选出来的概率太高了。
  •     一点都不学术,用词通俗易懂,案例比较多,写得也很生动,如果感兴趣读一读还是值得的。
  •     非常认真地看完了。结果发现自己对一连串的数据并不感冒,感兴趣的是连环杀手杀人动机和心理状态。想看更多的关于连环杀手的传记文学。正在搜寻中。
  •     比期待的差一些,没有太多的学术和归纳总结。
  •     一本正经的书最后说射手座连环杀手最多
  •     差不多和《天生变态狂》一起读的,所以两本的内容有些混淆。这书介绍了很多连环杀手的案例,对于补充自己的案例库还是很有帮助的。作者采用了大量统计数据,但是基本都不提来源,多是“研究显示”“统计显示”这样的话,不是很能让我信服。就当科普大概看看可以。最不爽的当属书的译名,乖乖直译《连环杀手:怪物的作案手法与疯狂》不就完了,译个和《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相似的书名,总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装逼的意味。
  •     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可能就已经疯狂了。可惜在某个路口我先转了弯。
  •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存在 而且无聊透顶 这7.5分是在逗我玩吗 我很后悔把我宝贵的看这本书加起来的一个多小时给用在这本书上了 以后再也不看这种只用案件堆积的破书了
  •     此书坚持看了一半,先来评价前半部分,完全就是连环杀手历史回顾,而且是枯燥数字罗列。忍两天,看完全部再来评价。
  •     教科书试杂读物,案列堆砌有如百度,不要被表面文章欺骗,读起来比较吃力啊
  •     打发时间用。干货并不多都在列举列举列举。算是普及连环杀手(。
  •     干货不少,而且成体系有案例,很实在。配合《犯罪心理》服用效果最佳。【嗯哼,就是做了不少笔记。
  •     出于猎奇心理买来看的,但真正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内容比较少……
  •     虽然重口,但好看
  •     一直以为报纸上写的那些连环杀手是那些看上去就像是凶神恶煞的,或者是离群索居的人。但实际上连环杀手也有很多是我们身边的上班族,甚至是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美国二战后20年开始遭到连环谋杀的困扰,中国改革开放也已三十多年,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也越来越多样,会不会走上美国的老路,值得警惕!
  •     这本书看得我一度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但是还是忍不住好奇把它看完了,挺好的书。
  •     经济越发达,精神越空虚
  •     原来变态的人还挺多的。有空的可以看看,提高警惕。
  •     各种变态杀人狂,可是看完之后我终于知道书中为什么说射手座连环杀手最多了。嗯哼。
  •     泰德 邦迪。很奇怪,他的一些心理路程我能够十分理解,现实上的路径和分差点,如此相似。
  •     用案例分析的手法分解了不同类型的杀人行为,口味比较重,但还是从中可以了解一些不同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     很多想看的心理剖析部分做得并不好,更多的反而是案件陈述。
  •     翻阅了大部分的内容。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对连环杀手的成长史最感兴趣。难道他们的灵魂就真的无可救药了吗?也许等到心理学更发达的时候,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能得到救赎。
  •     大开杀戒
  •     可以认识人性的复杂,可惜中国的报道只歌颂人性中的某一面,甚至是虚假的那面。重印这么多次了,还没改那些明显的错字。
  •     读完后开始怀疑人生
  •     看完压抑了 前面稀里糊涂 后面案例倒是很吸引人
  •     更像是本故事书,列举了各种连环杀手 没有太多关于心理深度的剖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